时间:2023-07-23 09:24:40
导语:在食品化学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就目前中国对油田化学的定义来看,油田化学主要是指在石油勘探、钻取、运输等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方法和各种化学药剂,其中大多数药剂类属于精细的化学工艺产品。本文就将从油田化学的关键步骤入手,详细的介绍相关油田化学药剂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同时也会简单的阐述油田化学产品的大致发展方向及前景。
油田化学是研究油田勘探、采集、钻井和原油运输过程中相关化学问题的科学,也是石油科学中最早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由采油化学、钻井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由这些组成部分就组成了油田化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勘探、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虽然是不同的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油田化学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都自己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油田化学品在油田勘探、钻井、原油集输的过程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油田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更顺利地勘采石油,油田化学品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
一、油田化学在各方面中的应用
1.钻井方面
在一般油田钻井的过程中钻进液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它是指在油田钻井过程中的以其能够满足钻井工作的需求的一切循环流体的总称。其中钻井液有携带和悬浮岩屑、冲洗井底(钻井液在钻头水眼处形成高速液流,可将钻井液与地层压力差压持在井底的岩屑冲起,起到快速清洗井底作用。)、稳定井壁、平衡地层压力(在钻进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钻井液密度,使液柱压力能够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塌和井喷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冷却和钻头、钻具、传递水动力(钻井液在钻头喷嘴处以极高流速冲击井底,提高了钻井速度和破岩效率。高压喷射钻井利用该原理,使高泵压主要分布在钻头处,提高射流对井底的冲击力和钻井速度。)、获取井下信息等这么一些功能。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对钻井液也有很多相关的要求,首先应与所钻遇油气层相配伍,满足保护油气层要求,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岩样、岩芯和电测资料;其次钻井液应具有较好的抗温、抗盐、抗钙镁能力;接着钻井液应环保,减少对钻井人员及环境污染伤害;最后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缓蚀防腐作用,减少对井下工具及地面装备的腐蚀。
2.采油方面
在采油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酸化及酸液添加剂,其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钠(as)(有磺氯酰化法和磺氧化法两种方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钠(abs)、span和tween型活性剂、聚醚型活性剂—高分子活性剂、多乙烯多胺型活性剂—ae、ap型活性剂,这些活性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在油田形成吸附界面膜,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更好更方便地采集石油。油田采集中的酸化是决定油好坏的最重要的一步,酸化是用酸或潜在酸处理油田层,以恢复或增加油田层渗透率,实现油田井增产和注水井增注的一种新技术。酸化的分类主要有酸化分类:按油气层类型可分为碳酸岩油气层酸化和砂岩油气层酸化;按酸化工艺可分为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按酸液组成和性能可分为常规酸酸化和缓速酸酸化。基质酸化:是指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油气层,使之沿径向渗入油气层,溶解孔隙及喉道中的堵塞物。压裂酸化:简称酸压,是在足以压开油气层形成裂缝或张开油气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油气层挤酸的一种工艺。常规酸化:是指直接使用盐酸处理碳酸盐岩油气层或碳酸盐胶结的砂岩油气层和直接使用氢氟酸或土酸处理泥质胶结的砂岩油气层。缓速酸酸化:是指用缓速酸处理的油气层的酸化。缓速酸是指为了延缓酸与油气层岩石的反应速度,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离而配制的酸。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缓速酸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泡沫酸和化学缓速酸等。酸液添加剂主要有缓蚀剂 、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稠化剂。
3.原油的集输方面
原油在集输得过程中井壁结蜡会影响原油的产量,甚至会堵塞 油井,迫使油井停产。管线结蜡会使泵压升高,甚至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在管内冻结。决定原油流动性的因素为:粘度、粘度、屈服值(即在一定温度下,原油停输后,使原油重新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压力(启动压力)。改善流动性可采取降粘、防蜡降凝及降低屈服值以及降阻的方法,而防蜡降凝又是改善流动性的关键。)
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下,蜡一般溶在原油中。随着油从井筒上升,系统的压力下降气体从原油中逸出,并发生膨胀,吸热,导致原油温度降低,同时由于气体会把原油中的轻组分带出一部分,使原油的溶蜡能力降低,石蜡结晶就从原油中析出,造成油管结蜡。原油与管壁间的温差造成输油管道中的结蜡。在现今油田化学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是防蜡剂,利用防蜡剂的作用,改变石蜡的结晶形态。蜡晶改性剂的分子中要有与石蜡分子不同的链节,这种物质加入原油中可以改变石蜡结晶形态,使蜡不能聚集长大成网络结构,不易沉积,而易被油流带走。
4.水处理方面
油田污水主要是指从原油脱出的含油污水。处理油田污水目的污水一般都含油、盐、saa,且水温高,随便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一般采用污水回注。就目前看来,我国处理油田污水的化学方法主要是:除机杂方面是用凝聚或者加硫酸铝、聚合铝 、铁盐等加以沉聚。除油方面主要有自然重力除油(其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差,除油效果差,无法达到除油标准);斜板分离除油(斜板罐)增加分离设备工作表面积,缩短油粒上浮距离,提高分高效率“浅池理论”;凝聚与絮凝(混凝除油法)加凝聚剂、絮凝剂使油成絮团与水分离而除去。乳化油珠常常带负电,加入带正电的凝聚剂和絮凝剂,通过电中和作用使油珠变大,油珠上浮,达到除油的目的;
二、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1.油田化学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使得钻井液的胶体更加稳定,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满足了油田开发所需的正电离子高和表面积很大的增粘剂的要求,现在的油田中所使用的化学品由纳米的材料制作的主要有:有机正电胶bps、正电mmh。
2.钻井液是油田化学的重要化学剂,最早的钻井液就是从天然的产物改良而来的,所以,现在对既廉价的既实用的改良的天然的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很潜在的应用前景。
3.综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性的研究。该聚合物就是在原来的水溶性聚合物大分子上插入很少的疏水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当聚合物的相关浓度超过临界的结合浓度时,就可以形成结合为主要结构的超级大分子结构,这样的结构就让该聚合物能够形成很好的增粘效果。
三、总结
油田化学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更好地保证油田中钻井、原油的采集、污水的处理等方面的运作。本文直接从油田化学的化学品方面对油田中相关的方面的主要作用和效果作了详细的论述,解释了一些油田化学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原理,最后简单的概述了现今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相信本文对我国油田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关键词 基于问题 食品化学实验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化学实验是我系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实验类专业必修课,是食品专业教学计划中第一门食品类专业实验课。本实验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是食品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食品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验前通常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甚至连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一一交代,学生只要按食品化学实验书或讲义上的步骤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创新精神和合作实验的能力。为了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在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几个环节:
(1)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实验大纲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教学目标,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保实现培养学生食品化学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
(2)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本次实验要完成的任务,提出讨论问题。
(3)实验活动实施,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开展实验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对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实验总结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对难点问题集中分析讲解,加强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
基于问题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包括了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实验活动实施、实验总结评价等几个环节。由于“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始终,所以确定实验教学目标和讨论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方面。本文将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2 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的教学活动过程
本实验教学的内容选自程云燕等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第九章实验实训部分的实验三——淀粉实验。
2.1 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淀粉性质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糖类这一章节中关于淀粉的理论部分后开设的。通过理论的学习,对于淀粉性质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如学习了淀粉的种类和结构性质的差异、淀粉水解是分步骤进行的等内容。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淀粉性质实验,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食品化学实验中去。因此,我们确定了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掌握淀粉检验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理解淀粉遇碘变蓝的实质;通过实验掌握淀粉分步水解的检验方法。
淀粉性质实验内容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验证内容的现象观察和结果记录而忽视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会和收获。在本实验教学设计中,我们确定了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淀粉与碘的几个实验,探究不同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不同实验方法合理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反思,提高分析能力,学会与组员合作进行实验的协作能力。
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完成实验记录。在淀粉水解实验中要求学生每隔2分钟做一次检验,直到水解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根据实验内容,我们确定了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提高对淀粉理论部分学习的兴趣。
2.2 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讨论问题。学生实验活动不再是单纯地验证实验现象,而是围绕实验讨论问题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
这个实验分成两个部分: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教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结合理论课上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了本实验的要求,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在淀粉与碘的反应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1号试管中酒精灯上加热后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变化?如果颜色冷却后没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2)仔细观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的颜色变化,并与3号试管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3)3号试管加入乙醇后颜色有什么变化?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4)通过这三个实验,分析推测淀粉与碘以什么形式结合?结出合理的解释。在淀粉水解实验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怎样判断淀粉水解完全?(2)最后一个步骤中用班氏试剂进行实验的作用是什么?利用的是糖的什么性质?(3)最后一个步骤怎样保证实验成功?
2.3 实验活动实施
围绕教师提出的关于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的讨论问题,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尽量不参与实验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活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前就把实验的注意事项交代了,学生只要验证即可。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没有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看似简单的实验,不同组的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学生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找出原因,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在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1中,有的组冷却后颜色又恢复为蓝色,有的组却没有变化,仍然为无色。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通过学生们自主讨论,他们提出恢复为蓝色表示淀粉与碘结合了,没有变化表示淀粉与碘没有结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实验不同组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冷却没有变化的组加热时间较长。学生们推测,加热时间过长,试管中的碘不见了。再结合中学学习过的碘易升华的性质,正确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没有变化的组重新做了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再如,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3中,有的组颜色没有变化,有的组颜色退去,有的组变浑浊。有了前一实验的经验,他们组间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跟淀粉浓度和酒精加的量有关系。
通过基于问题的实验活动,看似简单的实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实验探究的乐趣。
2.4 实验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等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总结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本实验的重难点内容。
淀粉与碘的反应的三个实验中,问题1酒精灯加热时间过长,使得溶液中的碘升华,所以有些组开始的实验冷却后没有变化。这也证明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然是以分子形式存在;问题2和问题3的讨论结果,氢氧化钠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对比3号试管,2号试管为无色透明,而3号试管却呈碘液的淡黄色。这也证明了3号试管的碘还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是溶解到酒精中去了,没有跟淀粉结合。当淀粉浓度过大时,3号试管中的淀粉溶液变浑浊,证明了淀粉的溶解度小,酒精的溶解度大,水被酒精夺去;问题4的讨论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以碘分子的形式存在。
淀粉水解反应中,问题1很容易回答,学生们都能给出答案,水解后的反应液不变色就表示淀粉水解完全了。通过实验,有些组水解的速度更快,有些组水解速度更慢。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发现跟加酸的量有关系。问题2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实验书上班氏试剂的配制方法,了解班氏试剂的成分,推测它的作用。学生们对班氏试剂不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了班氏试剂的性质和作用,书写了方程式。问题3,根据问题2,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加足量的碱中和酸。这个部分实验中,要注意加酸的量适当,酸过少水解速度很慢,二十分钟都不能水解完全。酸过多水解速度过快,没办法观察到分步水解的中间过程。
通过实验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突出的组员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结合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各组按A、B、C等级打分,以此激励各组学生,也做为实验期末成绩评价的依据。
3 结语
我系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是分小组教学,每组最多20人,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不断进取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合作与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变传统呆板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再只是只重结果的验证式实验教学方式,而是以实验技能与知识、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情感与态度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重过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可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孔爱华,何占魁.例谈“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2012(8).
[2] 孙长艳,李文军,董彬,陆慧丽.“PBL”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改革 仿真实验实验视频
高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效。新课改背景下,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虽然依然有其固有的优势和有效性,但随着课程内容、学生层次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些理论与实践难题。
如高中化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化学实验方法的陈旧与单一等。由此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极为“低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应用与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造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验脱节的原因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中化学教学里面的一项重要要求,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而且体现在学生对化学实验步骤、方法的掌握上。
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材加以认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在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人为因素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有些化学实验总体的成功率并不高,实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有些化学实验具有危险性,同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氯气与氢气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爆炸,对师生的安全是一个威胁。其次,作为实验材料的氯气本身,如果泄漏或者挥发出来也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在遇到此类危险型实验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取课堂口头描述实验现象,学生下课背诵实验现象的教学形式。由于学生并不能真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实验中去,切身地感受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其结果便是被动地接受该化学知识点,学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三是有些实验操作过程过于复杂,趣味性有所欠缺,常常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四是化学课堂教授时间有限。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普遍给予化学教学的时间极少,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14-2015学年高一化学教学时间是72课时,要在该时间内讲授完两本必修教材近70个知识点,难度不小。也就是说,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化学实验演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视频及仿真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尝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仿真实验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前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现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以软代硬的方式来完成。因此,计算机与仿真技术的成熟也为解决高中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供了契机,并具有化污染为绿色、化不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等多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1.化污染为绿色
现行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还存在SO2、Cl2、硝基苯等有毒物质的制备及相关性质实验,但有关这些物质的课堂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分组实验会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引入仿真化学实验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相对直观地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通过快速地浏览各实验内容、操作原理、操作过程(规范)、实验结果,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需要。这种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也符合目前国内外提倡的绿色化学实验,即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在欧美及中国内地教育发达省份,计算机仿真化学实验computer-simulated chemical experiment( CSCE)作为绿色化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化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在化学教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化不可见为可见
利用Flash技术设计的插件及DV拍摄的实验视频,正逐渐应用于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清晰结果(颜色、沉淀、气体产生等现象变化)的新型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的弊端。同时,仿真实验视频的最大优势是实验过程比较形象、生动和清楚,也不费时,学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直观的观看了解实验过程与原理,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增加学习兴趣。
笔者在实际化学课堂教学中就曾经做过很多次这样的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讲授氯气和甲烷的化学反应实验时,笔者就将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一段氯气和甲烷仿真实验动画,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式播放。采用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方式,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耳目一新,充满了新奇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也直观地观察到了这两种物质的反应现象,较好地理解了它们的性质和相关知识点;还避免了氯气是有毒气体,甲烷是可燃性气体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3.化静态为动态
通过课堂演示仿真实验过程与显示实验结果,能够化静态为动态,使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理解。例如笔者曾将苏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中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做成仿真动画,并以插件形式放人PPT上相应的知识点位置,在课堂上讲授到此内容时,通过逐步演示仿真动画,引导学生去完成模拟实验并及时向学生提出实验的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此外,在讲解该知识点时,笔者还对该实验中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操作及由此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性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技能。课后效果证明,这种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抽象为形象
基于Java的平面二维操作环境及Macromedia Flash与Chem office等软件制作的仿真化学实验,相比较于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和作用是,能通过即时即地的实验演示,把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予以直观化、形象化了。
例如笔者在讲解高中化学中的电解质的电离内容时,主要通过演示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仿真动画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此方面化学理论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也更加坚定了笔者对于新型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探究,深刻理解到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是化学教学中两个互相补充、密不可分的方法。
三、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食品法规与标准;主题;案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4-02
鉴于食品法规标准的分散性,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的阐述往往涉及多种法规标准,未见对全局的细致统筹规划,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困难。作为高校食品法规教育从业人员,有责任通过教育缓解现状。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各高校食品安全与监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密切联系食品法规和食品标准的最新进展[1],还要改变食品法规课程法规条例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中教与学的互动。
一、主题案例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整体方案
现今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理清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食品质量卫生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卫生许可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9000及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2]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确定以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为重点,食品法规重点解读食品安全法,同时简单介绍食品相关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等[1]。无法有效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法律法规问题的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法规标准分析及标准制定涉及的专业及社会原因。
课程设计以主题的确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遵循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对确定主题进行剖析,有层次地进行法规讲解、专业背景分析和案例分析。使法规条例具体化、显性化,通过案例分析驱动学生对法规条例的学习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带动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步骤如下:
1.对食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的分析。与食品生产企业合作,分析职业岗位对法规认知的要求、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经过分析,得出与食品企业中《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3]
2.通过对企业、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确立法规主题。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确立典型法规主题,以食品法规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设计课程体系。
3.以主题为主导,以案例为手段,以培养法律法规应用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围绕法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食品安全主题,整合相应法律法规,设计教学任务,以设计主题为主导,案例分析为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热点问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及我国国情,选取确立典型法规主题。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引出相应法律法规,剖析法律法规的制定的理论依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四、教材的建设
《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教材较少,目前有张建新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和《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绪论、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食品企业标准体系、食品安全认证管理与法规文献检索等[4]。虽能满足对一般法规标准的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帮助。急需编制《食品法规――主题与案例》的教材。
通过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重点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解决食品专业理论与法规的有机融合问题;食品法规立体化理解问题;食品法规教学老师与学生互动问题;解决学生在法规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鸿铃,王海波,吴桂贞.浅谈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3):28-29.
[2]魏洁云.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674-13676.
关键词: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体验教学;课程建设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教学内容、自主构建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感悟学习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品牌服装销售推广企划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结合上海经济发展特色,迎合市场人才所需,针对服装学院营销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特色选修课。该课程基于品牌服装特点,针对销售推广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服装行业内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和策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技巧方法与策略的创造性运用。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特点,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反思性,而教师则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教学内容,模拟服装企业运作环境,将学生置于动态的销售实战当中,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遵循体验式教学理念,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在教学中设计和采用了以下几种体验方式:
一、场景体验
环境对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与市场紧密关联的专业课程,非常注重其实践性。该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场景体验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该课程。例如:在学习服装销售过程的课程内容时,事先与我校合作教育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到服装公司或品牌销售门店,观察销售活动及营销人员行为。通过在服装公司了解销售人员如何与商或加盟商等客户接洽或在销售门店观察导购如何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体验整个销售过程,加深与客户沟通、产品展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视野体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服装市场发展动向及营销需求,扩大社会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安排一定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聘请服装公司销售总监、营销经理,结合课程内容举办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并以此把握教学方向。例如:某一学期在讲授该课程服装品牌的推广策划模块时,聘请国内知名运动装品牌李宁的销售总监针对李宁新一季品牌推广策略进行专题讲座。学生通过了解李宁品牌针对90后消费者所进行的品牌定位调整以及契合90后目标消费群所做的沟通策略,深刻地认识到伴随时代的发展,市场观念的变化,品牌定位需要动态调整,而品牌的推广策划关键在与目标消费者的良好沟通。这种实战中的切身体会使讲座内容更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市场视野,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的职业前景更为清晰。
三、情绪体验
设置情绪体验情境,以游戏、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某种营销氛围,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让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特许加盟模式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设置谈判场景,让学生分小组作为品牌方和加盟方进行谈判并拟定加盟协议。用“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主动查阅加盟资料以及谈判技巧,不仅了解了服装品牌的加盟方式及内容,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沟通意识和谈判技能。由于谈判游戏具有一定对抗性,学生情绪高涨,由于需要专业知识做谈判支撑,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绪体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巩固课程知识点。
四、角色体验
营销角色体验,就是设置虚拟或现实的营销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担当相应的职责工作。例如:在讲授如何展示介绍服装产品而进行售卖的相关内容时,借助学校服装展厅,虚拟服装销售门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店铺导购和顾客,以小品演出的方式,进入职业角色,对服装产品进行展示说明,演练销售技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就是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工作环境从事相关营销活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行为体验一般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与后续实践课程“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服装品牌销售推广企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基于某服装品牌企业现状的分析,为其新一季产品制定市场推广方案。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营销思维之后,要求学生挂职服装企业的营销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导下,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治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设计大作业。
通过体验模式的引入,品牌服装销售企划课程已基本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操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安排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展开,讲究教与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3).
[关键词]食品化学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55-01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影响的科学。[1]食品从原料生产、经过贮藏、运输、加工到产品的销售,每一个过程无不涉及到一系列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和控制就构成了食品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已不断被食品工业科技界所吸收和应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2]
一、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进
食品化学是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60年代末才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食品化学的内容包括构成食品的六大基本成分(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元素)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包装中可能发生的理化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还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应用的酶、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食品化学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其又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如何处理好各课程的内容交叉及把握内容的深浅度是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3]
食品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等专业课的内容都存在交叉。例如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交叉,生物化学中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结构和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变化。所以在食品化学中,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复习式的讲解,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巩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重点应该放在三种营养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物理、化学和营养的变化。又如食品化学中的酶学。生物化学中有关于酶学的介绍,同时,有的食品专业,酶学和酶工程也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所以,食品化学中关于酶学的内容和深浅就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生物化学中,关于酶的结构进行了重点讲解,食品化学则应重点讲述酶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和酶的固定化部分,详述食品工业中常用酶的来源、分离纯化、酶活测定及使用方法等。若后续有专业的酶学课程,则食品化学中的酶学还可以更加简练的介绍。又如实验课程中的交叉性,油脂酸价的测定,蛋白含量的测定等和食品营养学,食品理化检验等课程内容可能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地进行讨论分析。
二、发挥教师主导性,提高学生主动性,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世界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对教师要有所信服,教师在提高思想素质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专业水平。课前准备工作,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地将授课内容安排恰当,制作好教案。只有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态度端正,积极备课,上课,学生学习态度才有可能认真。教师要通过每一堂课,每一个内容来体现课程存在的价值,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适当的板书,同时辅助模型,录像等教学工具和手段。重视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往的实验课程,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讲授,准备工作后,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很多情况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只是被动地接受。为了加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验与实践课上,教师只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采用PBL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主动学习活动[4],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育观念,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虽然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但是大学理念的思想和宗旨应当是一致的。具体到食品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新的教育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改“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这要求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师的角色要实现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的转变,同时也要完善考核制度。学生的最后成绩不能仅仅依靠期末的考试成绩。最终成绩应该包含期末测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应综合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与分析、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各个环节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平时成绩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课堂参与度、课堂报告等的完成情况。只有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才能使学生重视学习,并在平时实验和课程报告中能积极主动,有意识地锻炼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阚建全主编.食品化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刘邻渭,叶立扬,高荫榆,黄绍华.食品化学学科的作用和现状与发展前景[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1-15.
[3]毕金峰,刘长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2(1):55-56.
/
关键词 化学观 化学学科特色 生命活动 蛋白质 葡萄糖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五“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由2个单元组成的,重点介绍了糖类、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物学科交叉,如果教师没有作好处理,会让学生感觉有重复之嫌,故如何在这个章节中突显化学的研究手段、化学的思维方式、化学的关注焦点,从而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揭示“化学观”,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和教师们都越来越关注“观念教学”。“化学观”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理解力和学科素养,使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公民具备并长久地运用化学这一“科学工具”。专题五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中的“元素观”“分类观”“变化观”和“实验研究观”,是教师进行化学观教育的有效知识载体和良好契机。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焦点。如何利用专题五的教学展现化学学科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学科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化学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将“化学实验”、“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语言”这3大特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中。事实上,专题五是高中化学别能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特色的部分。正是与生物学科存在内容上的交叉,才有机会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从而学会对比整合,促成自身认知结构层次的提升。
学习化学有3个层次:宏观现象、微观结构和化学符号。专题五的教材内容安排了许多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形形的宏观现象,这是化学学习的第一层次。在这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由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入到背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领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再用特定的化学符号将这些过程进行表述,形成统一的化学专业语言,从而实现化学学习的3个层次。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将“化学观”教学融入到传统的复习课堂中,让“化学特色”成为复习课堂的方法主线,促成学生在复习课堂中实现学习化学的“3个层次”。
复习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复习方法。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以生活现象为平台,创设情境,以实验为载体,挖掘理性思维,揭示微观结构,以化学符号的表征为抓手,训练化学语言能力,并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笔者从一瓶饮料出发,让学生挖掘其中折射出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再深入到生命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处处都存在化学语言和化学观念,最后将观察的视角拓宽到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发现化学原理依然渗透其中。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掌握“分类法”、“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生命和整个自然界,感受“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特性与共性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观。于是,确定了课堂的教学框架:从化学视角看食品一从化学视角看生活一从化学视角看自然界,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2 教学流程
2.1 从化学视角看食品
首先由营养快线饮料的广告(最营养的蛋白饮品+含维生素最丰富的果汁饮品=最营养的饮料、纯正果汁与香浓牛奶的完美结合)和成分等图片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关于“饮料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疑问。接着,笔者展示一瓶营养快线,并将它缓缓倒入烧杯中。当看到饮料缓缓流出时,学生发出“哇塞”的叫声。此时笔者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好稠,肯定很营养。笔者反问:“为什么稠就营养?”学生推测:应该富含蛋白质吧?笔者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说:“感觉吧,鸡蛋清就是黏稠的”。笔者赞许地微笑,继而启发学生:“你们能很好地结合生活经验。那能否设计显性的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用浓硝酸,有的说用双缩脲试剂,还有的说可以用茚三酮试剂,甚至有说丁达尔效应的。笔者在肯定学生的答案之后,选择了前面2种试剂进行演示验证。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下,饮料中的蛋白质得到了检验,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笔者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蛋白质溶液是黏稠的吗?”学生再次陷入了思考。“平常大家看倒水,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学生摇头。“你能从微观的结构解释蛋白质和水倾倒出的不同现象吗?”有学生说因为蛋白质是高分子,也有学生说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还有说是不是蛋白质分子有黏性的原因。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蛋白质不仅是大分子,而且还是长条状的分子。它在水中的粒子直径在1~100 nm范围内,故形成胶体。而许多胶体在加热过程中,黏度会增强,形成胶状物质。”学生恍然大悟。
“那么,组成蛋白质高分子的基本单元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形成高分子?能否用电子式表示出这些基本单元的官能团?”此时学生迅速回忆氨基酸的特有结构。“营养快线的厂商标明饮料中含有一种氨基酸,叫做半胱氨酸。大家能写出半胱氨酸形成二肽的方程式吗?”学生根据提供的键线式练习氨基酸的脱水反应,进而体会到氨基酸缩聚成多肽的原理。“氨基酸和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组成的物质基础。所以市场上有氨基酸口服液、蛋白粉等物质。大家在平常的饮食中需要适当摄入这些物质”。
“饮料主要成分中还标明有糖类,其中含有葡萄糖。大家认为该如何证实产品的这一说法呢?”学生马上想到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溶液。笔者取用了前面加入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的营养快线进行加热,结果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由此,学生理解了生物中的双缩脲和化学中的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在成分上是基本相同的。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书写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葡萄糖的结构列举它还可能进行的反应。在学生交流校对后,笔者投影工业中葡萄糖制备银镜、葡萄糖作电镀的还原剂、葡萄糖成酯作食品添加剂、葡萄糖检验方法在医院中的特殊作用等图片让学生感受葡萄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针对营养快线中的2种主要成分,笔者又设计了“如何分离营养快线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的问题让学生对2者性质进行区别。学生提出了盐析、渗析、结晶和调节pH等方法。笔者再追问“根据这2种物质的性质,该如何保存饮料”的现实问题。学生提到了要避光避热防止蛋白质变性、密封防止葡萄糖被氧化。笔者及时展示营养快线上“低温、避光、密封”和“开盖后需冷藏,清当天内饮完”等标签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意义。至此,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了营养快线的成分,认识到饮料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这样,笔者再让学生总结蛋白质、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性质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意图:利用熟悉的饮料所含成分的检验并表征过程中的变化,意在突出“微粒观”、“变化观”和“实验研究”等化学观的教育,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宏观与微观联系”的学习方法,并训练化学语言,在关注“双基”的同时,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
2.2 从化学视角看生命活动
在这一环节,笔者由“为什么广告商还不忘宣传营养快线中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脂肪呢?”的问题引入。学生马上联系到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于是,笔者进入到本专题的核心知识:(1)完成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称它们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上述问题,解释营养快线中添加这些成分的原因。这时候学生阅读教材的心理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学生需要主动寻求知识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油脂可以水解生成营养物质、可以水解制备肥皂,并且许多食品中都含有氢化油、单甘酯、双甘酯等添加剂后,学生认识到油脂不仅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还起着改善食品味道的重要作用。随即,笔者要求学生书写油脂的通式和水解反应式以加深对油脂应用的理解。通过这2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每种营养物质在人体中都有特定作用,无论哪种营养成分不均衡都会引起生理疾病,于是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感悟到化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为了让学生科学看待食品和生命活动,笔者在此还设计了2个实际问题:(1)如今,人们呼吁健康饮食,提倡低热量的食品,于是大面积地出现了“零脂肪”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大家认为这些广告可信吗?为什么?(2)娃哈哈公司“用营养快线代替早餐”的广告以说明饮料的营养价值。请大家展开讨论“营养快线能否代替早餐”?
教学意图:通过2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本章节主要知识内容,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促进融会贯通,再呈现生活中的2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 从化学视角看自然
在完成上述2个环节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学了专题五,你认为该专题与前面专题有哪些联系?你在学习本专题时都应用了哪些已学知识?学生提到了“分类”、“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笔者一进行小结强化,并提出问题:在本专题中还涉及到了立体异构的知识,葡萄糖是D型,氨基酸是L型。我们的宇宙是否就存在这样的对称性呢?于是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出宇宙中是否存在“有智慧的右旋氨基酸生命”的质疑,也引出了科学家们的困惑:宇宙中是否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普适性的对称规律?课堂最后鼓励学生今后继续运用科学知识的武器去探索自然之谜。
教学意图:透过化学视角看自然才能让学生感知化学无所不在,领悟化学的学科魅力。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呢?掌握化学方法才是根本。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复习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正是本节课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所在。
3 教学反思
关键词:维生素C;探究教学;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教材在简单介绍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和性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横向拓展,多联系学生实际,多联系人类对维生素的认知过程史实,完善学生营养平衡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膳食观,另―方面不能停留在常识性的科普介绍,可就维生素C的性质纵向作较深入的科学探究,体现“做中学”的学习思想。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体中几种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了解常见维生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维生素c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维生素C对坏血病的治疗作用的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食品、药品安全使用意识,养成阅读食品、药品说明书的良好生活习惯。
(3)通过维生素对人体重要作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及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