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4:41
导语:在市场经济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用缺失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重要性
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信用的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竞争的经济形式,进行自由交易,追求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信用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其还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石,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和交易主体,都离不开信用,市场交易的本质就是一种事前承诺。信用能够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交易的进行,并最终提升经济效率。如果信用体系不完善,各方参与者缺乏信用,必将导致大量的交易无法发生,即使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易,也将很大幅度的提升交易的成本,甚至可能因为欺诈等行为的发生,从而引发犯罪问题。
二、信用缺失的原因
1.政府监督不力,产权制度不明晰
公信用是指政府作为公信方或者凭借其授信行为而产生的信用,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承担社会责任来表现。社会信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没有切实有效的履行监督责任,或者政府自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信用问题。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的裁决者,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然而,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阻碍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此外,我国不少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合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委托问题,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冲突,往往也会产生失信行为。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市场经济下信用缺失问题的存在,应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及时对待。
2.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力
虽然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都涉及到了信用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制定出一部专门针对信用的法律规范,只有有限的信用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由于不存在统一规范,对失信行为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处罚弹性很大,不能够对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震慑。现有的法律规章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力度不足。法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受到行政干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法律规章的执行不力,不少案件从轻判决,判决之后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久拖不决。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惩罚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失信者的一种纵容。例如,有些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却缺乏处罚的手段,使得其失信成本很低,造成了恶劣的行为导向。
3.信用道德观念和意识普遍缺乏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倡导言行一致,恪守信诺。然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钱的盲目崇拜,造成传统的美德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不管是个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部门其实都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信用诚信道德观念及意识,然而在社会上并没有树立起道德评价标准或者约束的一种机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人们更多关注和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信用,信用缺失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比如人们明明知道是盗版书籍也愿意低价购买。
三、解决信用缺失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明晰产权归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对政府转变职能的需求更为迫切。要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扭转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政府部门必须执行并积极主动的进行信用的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应制定出适合经济活动的一些规则,创造一个和谐的市场经济环境。具体来说,要加强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媒体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动态性使得个人在面对失信行为时,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清晰的产权会增强个人在面对失信行为时采取行动的积极性,行业协会也有助于在行业内部推进信用建设,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2.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 对信用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要加快制定统一规范的信用法律体系,明确在信用关系中的法律归属问题,从而对信用管理提供法律支持。对已有且与社会信用发生冲突的部分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同时对已经过时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信用的一些法规条文予以废除或修订。政府部门不仅要依法对失信行为进行处罚,并且要加大对个人或者企业单位的处罚力度,强迫人们守信。
3.加强诚信建设,大力进行教育宣传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总体的信用意识,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道德支持,营造诚信守信的社会秩序好环境。人们的信用道德观念和意识普遍缺乏,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建立社会主义信用道德的评价标准,要让每个公民都真正认识到,诚实守信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信用是其在社会中的通行证,是其立足社会的资本,每个人都应当恪守信用。
参考文献:
[1]邹玉香:民营企业信用缺失成因探析与治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关键词:北京;人口增长;经济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迅速,至2011年年底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018万。从历史数据看,北京的人口增长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1978~1987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1988~1997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8%;1998~2007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达到3.1%;2008~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达到4.8%。可见,北京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间。目前,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具体描绘这些经济影响,本文将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人口增长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北京市统计局1978~2011年的相应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
Y=α+βX+ε
其中,X为常住人口,Y为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增长及生产效率指标,ε为随机扰动项。
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与人口增长相比,北京市经济增长总体相对平稳。地区生产总值1978~1987年年均增长13%,1988~1997年年均增长20%,1998~2007年年均增长17%,2008~2011年年均增长13%。但这期间,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各产业的增长出现了很大差异。第一产业产值1978~1987年年均增长19%,而2008~2011年年均增长下降至8%;第二产业产值在1978~1987年年均增长10%,2008~2011年年均增长11%,没有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产值1978~1987年年均增长19%,1988~1997年年均增长26%,2008~2011年年均增长下降至14%。比较而言,第一产业产值1978~1987年增长较快,但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增长最慢的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多年来一直保持着10%的增长,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在各产业中一直是增长率最高的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由于总体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增长的差异,考察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需要从总体经济和三次产业两方面进行。
第一,人口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回归分析得到β估计值为13.59604,t值为22.03757,R2值为0.938183。t值显示人口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显著影响,β估计值表明人口每增长1万人大约可促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亿元。
第二,人口规模对三次产业产值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由回归分析得到:第一产业β估计值为0.113687,t值为17.55931,R2值为0.905973;第二产业β估计值为3.227194,t值为31.76332,R2值为0.969258;第三产业β估计值为10.25516,t值为19.33059,R2值为0.921119。t值显示人口规模对三次产业产值均存在显著影响,但β估计值表明这种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从β估计值看,人口规模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小,而对第三产业产值影响最大,两者相差近百倍,即同样增加1万人口,第一产业产值仅会增加0.1亿元,而第三产业产值却会增加10亿元。可见,在三次产业中,人口增长对发展第三产业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而测算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采用C-D生产函数,即
Y(t)=A(t)Kα(t)Lβ(t)
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K表示资本量,L表示劳动投入,t表示时间,α为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β为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
将上式两端对t求导,再以y表示Y的增长率,k表示K的增长率,l表示L的增长率,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则有
y=T+αk+βl
即
T=y-αk-βl
因此可以选取北京市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测算α和β的估计值,再根据上式计算出T值。在测算过程中,Y值采用地区生产总值,L值采用从业人员总数,K值采用单豪杰(2008)测算的资本存量。
将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代人α+β=1,变形可得
ln()=lnA+αln()
使用eviews对上述方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但D-W值低于标准值,表明残差序列存在正自相关。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一阶广义差分及二阶广义差分后模型不再存在序列相关性,得到α值为0.544769,进而可以计算出各年度资本、劳动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将1979~2008年等分为三个时段,可以看到资本、劳动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1979~1988年,资本投入的贡献率高达85%,劳动投入贡献率为17%,技术革新贡献率为-2%。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第二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力,而大量的资本投入又是发展第二产业的重要保证。此外,这一时期从业人员的增加也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最后,这一时期的技术比较落后,因此技术革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
1989~1998年,资本投入的贡献率降至58%,劳动投入贡献率降至2%,技术革新贡献率升至40%。这一时期是北京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时期,资本投入贡献率大幅下降27%意味着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开始萎缩,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不如前。同时,北京的技术革新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转型的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开始为第三产业提供大量从业人员,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增长不大,使得这一时期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1999~2008年,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进一步降至42%,劳动投入贡献率升至17%,技术革新贡献率则保持在41%。这一时期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期,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减小。这时从第一、二产业游离出来的从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从业人员数量出现明显增长,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同时,技术革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资本投入的贡献率。
综观这三个时段,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技术革新的贡献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较为复杂,大致在产业转型初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高,但随着产业转型的发展,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会逐渐弱化。
四、人口增长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将1978~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后得到β估计值为0.013649,t值为34.26357,R2值为0.973466。R2值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t值显示人口规模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再对三次产业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后得到第一产业β估计值为0.001984,t值为24.31464,R2值为0.948652;第二产业β估计值为0.015269,t值为27.57449,R2值为0.959614;第三产业β估计值为0.014302,t值为30.92183,R2值为0.967617。数据显示,三个模型的拟合度均较好,t值显示人口规模对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但从β估计值看,人口规模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相对较小,对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相对较大。
除了对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人口增长还影响着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1978年各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到4000元,而到2011年这一差距已增至14万元。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拉大也意味着产业间收入差距的拉大。那么人口规模究竟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有如何影响?为此,本文将1978~2011年分为1978~1994年和1995~2011年两个时段,以便进行对比考察。
对1978~199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β估计值为0.001324,t值为3.865413,R2值为0.499022;对1995~201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β估计值为0.015695,t值为21.71918,R2值为0.969182。数据显示,自1995年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规模对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影响明显加大。在1994年前,每增加一单位人口会使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加大0.001324,而在1995年后,每增加一单位人口会使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加大0.015695,两者已相差10多倍。
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对三次产业产值的边际影响也有很大区别。经测算,1978~1994年,增加一单位人口可使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219950,第二产业产值增加1.335146,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476708;1995~2011年,增加一单位人口可使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072436,第二产业产值增加3.766742,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3.98474。比较可见,在1995年之后,人口增长对第一产业产值的边际影响明显减小,而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边际影响明显加大,从而导致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人口增长造成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其原因可能是各产业的不同特性。第一产业产品具有同质性,附加值本来就比较低,人口的增加会进一步拉低人均产值。第二、三产业产品具有异质性,附加值很高,人口的增加甚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均产值。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第一产业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将大量人口转移至第二、三产业等方式减少就业人口,使本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这种转移不能实现,那么人口的增长就可能会使各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断拉大。
五、结论
首先,人口增长对北京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每增长1万人大约可促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亿元。从产业上看,人口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次,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减小,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而劳动投入受产业转型的影响较大,在进行产业转型时劳动投入的贡献较大,但随着产业转型的发展劳动投入的贡献会逐渐减小。再次,人口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也有显著影响,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尤其显著。同时,有证据表明,如果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导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那么人口的增长可能会不断拉大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进而拉大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
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对北京经济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人口增长有利于北京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有可能加大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产生收入分配问题。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在资本、劳动和科技三种要素中,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这表明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重点还是应放在发展科技方面而非简单地增加劳动投入。同时,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国外大城市的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大本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力求在适当增加第二、三产业劳动投入的同时,不断减小各产业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世博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引言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中外学者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不少研究。富莱希尼建立了俱乐部模型,指出每个俱乐部成员都期待净收益最大化,俱乐部的产出在不同的国际经济组织中是变化的。[1]袁家冬等指出了我国目前都市圈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地域本质、形成机理、地域结构与空间形态、类型与规模等进行了分析。[2]彭际作把大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并对其空间结构的阶段性表现进行了总结。[3]李瑞林等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该以市场化为基础,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4]从历届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来看,世博会带动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世博经济圈”,如1970年日本世博会形成了著名的“关西经济带”、2000年德国世博会造就了汉诺威国际会展业的龙头城市。
长三角是由沪、苏、浙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世博会对长三角会展、旅游、环境、就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将产生直接影响。
虽然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障碍。长三角这一复合型行政区域,经济运行带有明显行政区域利益特征,区域合作与摩擦并存,生产要素缺乏完全自由流动,各城市间的规划缺乏统筹衔接。[5]区域内各城市招商引资呈“倾斜式”竞争态势,相继以过度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区域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突出,使得区域内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到极大抑制。此外,长三角跨省市的重大基础设施未能实现统筹规划、有效衔接,造成许多基础设施(主要为港口和机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区域经济发展中尽管存在诸多障碍,然而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为推动和加强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1997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2006年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上,16个成员城市以“研究区域发展规划,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为主题,研究区域合作大计。2007年的第八次会议上又提出“调动长三角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与世博会紧密互动”的主题,从而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以从一般的产业项目协作向资本融合方向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合作向科研开发合作方向过渡,从工业领域为主向金融、房地产、旅游等全方位拓展。在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在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等六个领域进行合作的基础上,2007年又拓宽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环保与世博会成为了合作的新项目。区域经济合作重点也在不断深化中。在世博会举办这段时期,区域合作重点转到了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上海的金融、科技、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已经扩展到整个长三角区域,区域内服务业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在不断扩展。
本文依据长三角经济发展轨迹及该地区城市间合作现状,以合作博弈的视角对2010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思路展开深入剖析。
二、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虽然区域经济合作仍面临一定障碍,但合作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10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竞争、合作的重要契机。
(一)世博会与城市群的相关性
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见表1)中,我们看到举办城市往往是有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腹地区域作支撑。这是因为:
一方面,世博会的举办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这要求举办地有一定经济实力以保证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美国的纽约、芝加哥、费城,欧洲的巴黎、汉诺威、伦敦,日本的大阪,都有着很强的经济实力,是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源地和经济中心,这为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成功举办世博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使得区域经济串联起来,通过一系列局部多赢合作,推动区域内部从浅度合作进入深度合作,从而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壮大。
(二)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促使长三角地区形成一个全新的“世博经济圈”,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最终形成上海大都市圈的有利契机。当前,区划经济成为长三角各地区间深化协作的重要障碍。而世博会的举办将利于长三角各地区打破区划阻碍,加强协作实现共赢。世博会的溢出效应首先辐射到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发挥整体优势。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使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跨地区的流动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地区经济的封闭性逐渐减弱,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与产品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与整合,促成以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区域专业化格局形成。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当前的产业同构现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区域内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整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合作博弈模型
(一)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双方能否达成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益,而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体理性,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
合作博弈研究的两个重点:一是联盟是怎样形成,二是联盟中的成员如何分配他们可以得到的利益。
(二)建立合作博弈模型
依据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可建立合作博弈模型。根据长三角城市等级体系,可将长三角城市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第二层次是南京和杭州,第三层次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
设每个城市所在的层次为一个代表性成员来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则该博弈可看作是由三个成员参加的博弈。其中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局中人都需要考虑是单独行动还是与其他局中人进行合作的问题。因此,对每个局中人来讲,重要的不是他在策略集中选取一个什么样的策略,而是与哪些局中人结成联盟以实现协调行动。可建立如下模型:
G(N,v)=S1,S2,S3;b1,b2,b3;v1,v2,v3
其中,G(N,v)为有3个局中人参加的合作博弈;S1,S2,S3为各个局中人的策略空间;b1,b2,b3为联盟所达成的协议;vi为第i个局中人的特征函数(即得益函数),v(S)可以解释为联盟中当成员合作时所能实现的最大利益。其征函数具有可超加性,对任意两个独立联盟S与T(即S∩T=),有V(S∪T)v(S)+v(T)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分配可表示为:在合作博弈中对三个局中人而言,存在一个向量X=(x1,x2,x3),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xi=v(N)(1)
xiv(i),i=1,2,3(2)
其中,xi表示合作博弈中局中人从联盟的收益中分得的利益分额,v(n)表示3个局中人的总和收益。v(i)表示单个局中人的收益。条件(1)说明各局中人分配的利益总和正好是所有局中人的最大总和收益。条件(2)说明从联盟中各局中人分配到的收益不小于单个局中人所得到的收益。
由上可知,合作博弈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联盟来说,整体收益大于其单个局中人单独博弈时的收益之和;二是对联盟内部而言,应存在着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加盟的局中人都能获得比不加盟时更多的收益。也即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只有同时满足集体理性条件和个体理性的条件时,才能使得区域内各个成员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短期收益,实现区域内一体化合作发展。
我们可利用公式化方法得到合作博弈的唯一解。在博弈G(N,v)中,局中人i∈N的Shapely值的正式定义如下:
φi(N,v)=∑[v(S)-v(S/i)]
其中,|S|表示联盟中所含局中人的个数。进一步可知,长三角区域对参与合作博弈的成员按其收益贡献率来分配收益,这一合作博弈具有稳定性。
(三)合作博弈与世博会
我们还可通过纳什均衡理论进一步分析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影响,从中求出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设甲、乙为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博弈的两个局中人,他们都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竞争和合作。如图1、2双向量矩阵所示:
其中,图1表示未受世博会影响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图2表示世博会影响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设b>c,e>f,且a,b,c,e,f,g均>0。
图1,如果甲选择竞争,那么乙选择竞争将得到0的预期收益,选择合作将遭受a的预期损失。所以在甲选择竞争策略时,乙的最优反应策略为竞争。依此类推,最终可得到(竞争,竞争)纳什均衡解。这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存在很多制约性因素的原因。
图2,如果甲选择竞争,那么乙选择竞争将遭受e的预期损失,选择合作将遭受f的预期损失。由于e>f,所以在甲选择竞争策略时,乙的最优反应策略为合作。
依此类推,最终可得到(合作,合作)是纳什均衡解。这一结论成为破解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对策思路。
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内各地政府层面的合作
为改变区域内各自为政的现象,长三角区域各地方政府应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合作磋商,突破区域间的障碍。紧密结合世博会的筹办展开沟通与合作,充分重视与世博会相关的协调机构的作用,并赋予相应的行政调控权,专门负责与世博会举办有关的跨行政区的各项工作,建立区域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与管理服务,以现有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依托,共同推动世博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考虑设立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基金,用于跨省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此外,长三角区域还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依靠各种经济手段,优化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6]
(二)发挥区域市场的主导作用
长三角各地区应以世博会为契机,放开企业在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流动,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在建立共同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6]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经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大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大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需要经济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在城市互动、城乡互动的过程中,打破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现状,积极实现人才、能源、资金等的顺利流通。打破市场的地区分割,消除地方行政保护,让产品、服务在各个市场上公平、平等竞争,真正实现消费者导向,而不是政府导向的市场需求,积极实现市场的一体化,为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活力。[7]长三角各地区应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尽可能减少市场运作的障碍,进一步改善区域内商贸流通体系,从而促进长三角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完善。[8]同时可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组合,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
(三)合理分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各层级城市功能转型
长三角各地区不应把眼光注重在自己的“小地盘”上,应加强沟通、积极配合,以世博会为契机,积极培育整个区域的优势产业,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特色产业。区域内应积极主动地分工,减少、避免产业的同质和同构。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的网络效应使得市场的范围大大扩张,服务业尤其以商业、交通、通讯为代表的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制造业产业的分工;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分工。上海正在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长三角各地区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分工,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前提下,将核心城市上海对外开放的核心转移到通过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上,在提升制造业技术档次的同时,提升服务业的绩效,促进上海进而带动二级城市功能的转型,最终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四)发挥辐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错位竞争格局
长三角作为全国发挥重要辐射作用的地区,区内各城市应融入地区整体发展大局中,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产业结构定位。要突破行政分割对科技资源的隔阂,整合区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的科技资源,建立起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为长三角的主导产业。推动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开发科研机构与企业联系的信息网络、交易和协作网络。应加快区域信息网络化体系建设,注重区域内部信息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推动信息要素交流,在区域内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本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能力,以信息化促进地区整体效益的提高。
上海与二级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理配置有限的城市资源。实现水平分工的关键在于:二级城市的主导产业必须实现与首位城市的错位发展。长三角各地区要凭借“错位战略”的创造性发展思路,根据各自现有经济状况、自然禀赋及产业发展的不同层次,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努力重点和方向也应有所差别。各城市在建设各自主导产业聚集区中,应寻找“比较优势”,重点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主导产业分工格局。
(五)上海应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中心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区域内各城市要加强合作,举办有区域特色的展览会,与世博会产生协同效应,带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根据国际大都市圈发展经验,各大都市圈都有一个地位相当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城市是大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并且,中心城市为大都市圈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无可替代。在我国的大都市圈发展中,特别是长三角的发展中,也应参照发达国家大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各地在产业发展上应根据自己的优、劣势,以世博会为契机,在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自觉选择各自的特色产业,并形成中心城市服务业主导、周边城市制造业主导的局面。上海应着力吸引高级产业,这样才能在产业体系的各种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成为新型产业的策源地。
二级城市与核心城市、其他二级城市之间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避免走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老路子。从今后发展看,区内二级城市应努力承担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功能,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现代生产业和技术创新中心。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增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目标是: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方向,以服务本地化和特色化为导向,建立具有一定功能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产业市场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吸引和控制力,增强城市活力,以符合区内核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趋势。[9]
世博会影响下长三角各城市间采取合作策略,对各地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世博会将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如过分强调行政区划、恶性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充分利用世博会举办所产生的同城效应,突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协调,从而推动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加速融合,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MicheleFratianni&JohnPattis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inaworldofRegionalTradeAgreements[J].TheWorldEconomy,2001,24,(3).
[2]袁家冬等.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古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1).
[3]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5).
[4]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5]陈升.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擎[J].中国审计,2004,(12).
[6]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谷永芬,宋胜洲等.大都市圈生产业——以长三角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主要取决于教育能否优先发展,人才能否得到很好的培养,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适应计划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批人才,成为今天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学生的择业观长期形成了一个定势,至今仍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目的看,一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上就是为了捧上“铁饭碗”。在文凭热的时期内,中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一张合格的毕业证,并在计划指标范围内必然会被分配到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住房和医疗保险也都有了保障,这样就旱涝保收,一劳永逸。
其次,教育的模式化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使人才难于长时间适应社会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使教育紧紧贴住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缺乏个性,没有独到之处,就没有发展前途。那种比较呆板化一的教育模式至今还没有较大的突破;还有偏重于理论型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经验不足,这样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期必然较长,负面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我国改革全面深入的进行,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适时地按市场、企业的要求设置急需的专业等。但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则是毕业生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综合素质不高,应变能力较差,择业观念陈旧。从学生的素质看,学生基本上清楚没有一技之长难于在社会上立足,也都有一技之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下岗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伴生现象,就业也不可能从一而终。再加上知识更新特别快,仅有的一点专业知识就显得有些贫乏不够用。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因为上述原因,就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多变、速变的现代市场经济。如果不求上进,缺乏敬业精神,便无法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人对于在中国出现下岗再就业的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也有些怨言,不清楚下岗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在美国,有的工人一生中有二十几次的转岗机会。其实转岗并非纯属坏事,只不过人们对于旧体制下的包定终身习惯而已。下岗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有的下岗工人找到了更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更加充分地显示出了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拥有大专文凭的女工,刚下岗时觉得丢脸,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找到一份又苦又脏的工作,可她爱岗敬业,不久受到重用,最终当上了一个公司的经理。她感慨万千地说:“没有下岗,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干这么大的事情”。昔日“等、靠、要”,的择业观在当今大学生的心目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还没有走出思想上的一些误区,有些学生家长依然认为:交费上学,学校或国家就应该分配工作。殊不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已经商品化了,出钱买的是知识而不是工作。一些学生还自视清高,觉得有一张文凭不难找工作,更何况有的有文凭无水平还缺乏危机感。从上述学生就业观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适时地调整和转变,转变的方向就是要面向市场。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目前的市场经济表现出了多变性较强等特点,而对于企业来讲,想要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就要从获取发展主动权、发言权入手,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积极应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在引入新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升管理效果,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在新时期发展下,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使得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而引入新型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要做好经济管理与市场结合工作,在引入新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发展模式,确保企业能够不断获取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商品逐渐呈现市场化特点,而这也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进行企业经济管理能够实现对资料、价值等的统一管理,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要做好部分工作细分,打造出新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挥好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因早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以借鉴国外管理经验为主,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这种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了,所以也就需要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如果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难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那么势必会出现难以适用等问题。所以在发展中需要从管理机制、思想与手段等方面出发,坚持创新性发展目标,结合新时期发展特点,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1]。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意义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相关工作,确保运营的稳定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可以说,企业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市场本身有着不确定性较强等特点,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处于动态化发展状态,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而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就需要具备高效的管理制度,在赢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提升发展能力。由于企业在抗风险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发展中需要掌握企业具体情况,做好资源配置与完善工作,坚持从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与要求出发。管理人员要主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保证决策等方面的科学性。第一,创新管理模式能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因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且在发展中主要以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发展等进行调整,所以也就造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变动相对较大。因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市场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后,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要结合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做好调整工作。如果企业在发展中依然使用传统管理模式,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从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出发,提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保证发展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提升工作质量,充实企业内部实力。第二,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坚持从时展角度出发,展现时代特点,保证工作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从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出发,在保证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基础上展现人才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但是也应当明确,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必然会对员工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企业就需要积极开展培训活动,落实考核机制,提升员工能力,展现人才竞争优势[2]。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先进性不足
经营理念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在现阶段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变化的影响,经营环境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依然有许多企业并未认识到这一变化,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习惯于依靠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如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充分、对管理工作重视度不高等。也正是受到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使得企业发展表现出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如果企业经营理念不合理,那么势必会造成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甚至还会出现经营管理方法固定不变等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管理效果的提升。其次,一些企业中所掌握的经营理念先进性不足,势必会降低企业对市场的观察力,难以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变化,从而出现了难以抓准发展时机等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从掌握市场发展形势入手,及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3]。
(二)管理制度完善度不高
企业只有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发挥指引与保障作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但是就目前来讲,一些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并不合理,以至于经营风险不断出现,不仅打击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展现人才竞争优势。有一些企业虽然开展了全面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着人才培训、考核、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造成员工难以保持积极的工作动力,逐渐对工作产生厌烦感等,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影响到了工作质量的提升,限制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信息水平有效性不强
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对企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可以说在现阶段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中的各项工作中,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市场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因许多企业对信息化重视度不高,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没有对企业信息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得企业中一些岗位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强,造成企业难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获取竞争力。因此,在企业中需要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的重视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转换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企业发展中想要提升经济管理模式效果,就要从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出发,保证所使用的经济管理模式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等特点。因此,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主动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在引入科学经济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情况,做好改进与完善工作,逐渐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其次,在制订经济管理方案时要坚持从现行法律制度出发,保证管理制度的完整性,逐渐形成适合的发展方案,真正将内部职责落实到具体环节中去。因此,在发展中要坚持从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出发,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打造出专属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还要及时对执行能力进行评估,以此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后,则需要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互动。管理者在工作中也要主动与员工沟通,明确员工具体情况,针对所得资源进行汇总与分析,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好资源整合工作,逐渐提升经济管理效果[4]。
(二)完善管理体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制,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好职权划分,避免出现权责混乱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满足科学发展要求。只有制定出适合的发展目标,才能提升工作的针对性,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明确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在提升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设立适合的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升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才能明确发展的重点,才能确保资金上的充足性,促进相关部门的发展,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保证运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发挥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及时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环节,在遵循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发挥约束作用,完善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健全经济结构
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就要从完善经济结构出发,保证结构的科学性,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发展中需要从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入手,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经济结构稳定的基础上,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做好改进与更新工作,避免出现经济结构滞后性等问题,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从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出发,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保证经营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为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5]。
(四)引入控制制度
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所以,企业要从顺应市场发展情况入手,明确管理重点与要点,在完善各项控制措施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将各项职责与要求落实到各个部门。只有不断改进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发挥出管理机制的作用,才能帮助企业从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提升经济管理模式优势,满足企业的稳定发展需求。因此,在企业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主动完善经济管理模式。在活动中要合理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加强内部之间的协调性,保证内部经济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以此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五)构建防范机制
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实现稳定发展,就要从提升应对激烈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能力入手,在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复杂性较强的特点,企业在发展中很容易面临不同类型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从完善经济管理模式出发,打造出适合的风险防范机制,逐渐提升对风险的应对与管控能力。譬如,在企业在发展中要针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如做好内部审计创新等,在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性的基础上提高运行管理质量。在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时,需要逐渐提升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学习先进的审计知识与方法。譬如,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审计人员具备风险追踪能力,在开展管控工作时能够对审计信息进行整合,保证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在落实反馈机制的基础上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优化人力管理
企业只有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才能发挥人才竞争优势,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需求。所以,企业要从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入手,明确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所在。企业也要主动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发展战略中去,以长远规划为主,保证工作的合理性。因为人力资源属于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企业发展有着支持作用,而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员工队伍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就要从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入手,明确企业当前发展中的不足,发挥人才管理优势,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讲,需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针对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做好优化与调整工作,完善培训内容,确保员工思想上的先进性,掌握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其次,企业中要制定出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综合素质高、专业实力强的人才保持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从创新管理制度入手,坚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保证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开展管理工作时要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员工,给予员工一定的帮助,激发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坚持从人性化管理制度入手,充实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一、我国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建筑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和传统,没有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工程进行的各个阶段不能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有力的管控,一般是当问题产生才去解决,这种被动性的应激行为会增加企业的有关成本,管理缺乏主动性,建筑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突出的管理意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很好地规避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相对于风险的规避,管理者往往更加注重施工的进度和施工成本,只注意到了局部的问题,不能从大局出发,对施工质量的关注度并不够,但这往往会造成质量的不合格而出现“豆腐渣”工程,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对成本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才能规避风险,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不仅成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而且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建筑企业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而是交由其他部门进行代办,这会导致职权和分工的不明确,会导致成本管理工作的低效,甚至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腐败的现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还会导致奖惩制度无法实施,不能对施工的成本进行细化管理,当工程出现问题时,无法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的成本。
(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这就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成本将是各个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可能会对在建工程所需工程物资的预算错误,对所需施工人员的数量误判,对采购工作不规范,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工程物资一般价值较高,如果出现失误,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相关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也就不强,会出现怠工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力。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对企业来说能够反映建筑施工的质量,如果一个企业对其成本管理环节进行细化,那么会提高工程物资和施工人员的运用效率,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其次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能够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力主要受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影响,而产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依赖于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所以企业对成本的管理会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最后成本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没有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将大大降低,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所以市场经济下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一)树立先进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前提,国内的建筑企业可以在以往成本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成功的成本管理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将这些理念和国内市场环境以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做到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全面性,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准备,认真落实好各种预防措施;企业不能片面地关注施工成本的问题,更要重视施工质量的问题,只有同时兼顾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二)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
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是企业控制建筑经济成本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就不可能对成本管理进行规范化和系统性的操作,就不能对成本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就需要企业配置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施工成本合理、规范和全面的预算可以提高企业对工程物资的利用率,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合理调配;同时,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使员工的职责划分更加明确,员工也会对自己所做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三)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习有关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课程,不断开拓创新,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落实成本管理工作。
关键词:市场场域;经济社会学;社会建构论
中图分类号:F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59-005
一、市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市场逐步被赋予不同理解的内涵,从最早的“交换的物理空间”和“聚集的经济活动”到“一般性的买卖关系”,以及近来,把市场视为一种抽象的“价格机制”,[1]它主要体现的是理性个人决策行动者进行交换的一种价格机制。最近几十年来,关注制度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制度经济学把市场看作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形成的一种诱致性的制度理解,这与研究市场的经济社会学有可嵌合之处。
市场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正如著名研究市场起源与运作的经济史学家布罗代尔(F.Braudel)指称的:认为某一种交换形式是经济的,或是社会的,是过于轻率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交换类型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2]古典社会学中对市场研究强调的是市场与社会的统一,这体现在马克思的市场观中是对“剩余价值”与“系统矛盾”的分析,剩余价值的分析基础在于其认为的物质生产的第一性,而属于交换范畴的市场是第二性的。“生产决定流通”是马克思的基本命题之一,而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更是提出了对市场的特有理解方式,即把市场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结构:市场不只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而是强调在“物的关系”背后折射出“人的关系”。[3]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不是商品之内在固有、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毋宁说是“作为物的关系而表达出来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把市场视为某种社会关系的结构问题的思想,使马克思成为经济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对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是其一生中的主要兴趣之一,在他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应包括“市场的社会学”在内。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韦伯认为:“在任何意义上都并非意在成为经济学的理论,毋宁说,是由界定若干频频加以使用的概念,以及分析经济领域中若干最为简单的社会学关系所构成的”。[4]在韦伯看来,市场是经济斗争的战场,市场是人们取得交换商品而开展的“物理性会集”,是充满权力角逐和利益斗争的角斗场,强调了市场中“经济行动”与“社会行动”的统一。
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到二战之前对市场社会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段“黑暗时期”,基本没有代表性的作品。二战之后,在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与卡尔·波兰尼的努力中,人们重新开始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市场。在帕森斯与斯梅尔瑟合著的《经济与社会》中,他们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整合,提出应该把市场表达为一种“社会系统”。经济只是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实际上他们是把市场当作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加以理解的。按照卡尔·波兰尼的看法,在经济研究中,经济生活是从属于社会整体的,其中市场不过是人类历史中逐步演化起来的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已。从其论述中,而后的格兰诺维特称其理论观点为其发展的“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概念。
目前,按照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的看法,无论是波兰尼,还是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的市场概念,当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现象时都不是特别富于成效的。原因是波兰尼没有从根本上弄清他自己的理论观点,而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的对AGIL模式的运用又过于抽象和任意(Swedberg,1987)。如巴纳德·巴伯(Berard Barber)认为,“声称市场交换是非嵌入的,就将注意力从对恰恰是市场如何与社会关系的其他部分相互依存进行分析扭转开来;这就赋予市场以一种错误的在分析上以及在具体现象上的独立性。”[5]总的说来,无论是波兰尼,还是帕森斯和斯梅尔瑟最重要的局限在于没有把市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观点贯彻到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的贡献在于:市场作为社会关系的结构的观点。如斯威德伯格所概括的(Swedberg,1987),[6]市场社会学复兴的五个征兆:巴纳德·巴伯的《市场绝对化》的论文(Barber,1977);同一时期,欧洲某些社会学家重提建立“市场的社会学”;哈里森·怀特和马克·格兰诺维特开展的将网络研究方法运用到市场的研究(White,1976;Granovetter,197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 Wallerstein)《近现代世界体系》中对贸易与国际市场在建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组织理论领域、种群生态学对市场研究社会学分析的兴趣等。在此时期,没有主导的范式和理论模式,存在的是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对于同一市场现象的探讨。
二、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研究的新转向:市场场域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市场营销;新思维
市场营销活动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开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最终为企业增加经营收益。因此,正确的市场营销思维对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21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化发展改变了各个国家的市场营销思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的市场营销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背景环境,因此企业亟需转变自身思维,从产品的包装、状态、服务以及内涵角度出发,创新自身的市场营销思维,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新经济背景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21世纪,世纪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在这种时代局势之下,全球市场慢慢融合、联系起来,企业营销已经不再受到地域、国家等的限制,所有的企业都站在了同一个竞技场上,竞争压力激增。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市场营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具体表现有二,现展开详细论述。
1.促进市场营销网络化发展
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电子商务的普及更让企业的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市场营销应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改变了传统营销范围的局限性,利用网络,企业的营销产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面积的推广,即便是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够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的最新商品,并完成后续的一系列包括购买在内的活动。另外,网络化的市场营销办法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使销售人员能很好的掌握消费者的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的准确采集,对企业调整产品研发方向等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满足多元化发展的消费需求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基本的生活要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逐高品质的生活。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的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企业想要发展自身,就必须确保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占领市场,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方面需要积极的研发新产品,并对新产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研,依据消费者的反应调整产品性能。当然,利益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企业需要积极研发生产办法,合理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既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又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现阶段,人们对市场营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添加了助动力。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现阶段的市场营销思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成效在经济和电商化模式快速发展的新经济背景环境下就有些微不足道。我国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以追求销售业绩为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营销思维显示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首先,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严重的制约了企业营销思维的突破,企业营销的发展遭遇瓶颈。企业的生产具备速度慢、周期长、无创新三个特点。由于企业商品因难以快速更新,也难以匹配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因而极易被快速发展的市场淘汰。无创新的产品没有市场基础,以低价优势占据市场。然而产品的积压可能限制企业的资金流动,企业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产品的生产质量难以保障。低的产品质量使本就少量的顾客群体倍感失望,无创新的产品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其次,部分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偏见,认为营销就是“卖货赚钱”,因而不重视树立品牌,也不重视企业的社会影响,一旦同类产品出现,企业极易陷入“价格战”,面临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外,营销策划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策划能力低,企业落实市场营销新思维的质量难以保障。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新思维分析
1.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现阶段,想要实现价值增值,企业需要从信息服务产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心理、需求。建立专门的服务部门,负责收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具备针对性的高质量产品,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以及对企业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消费者”关系。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影响力不容忽视,企业应该善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信息覆盖面广等),并将之合理的应用进自身的营销过程之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大方向,在这种环境之下,市场变化越来越快,所以企业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营销理念,变传统的、跟随市场的营销思维为现代的、市场跟随营销格局。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及时、准确、大量的获取信息,这就为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生产方向以及不断完善、发展自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缩小,传统的营销方式被简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效率,更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2.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以服务为中心设计针对性营销办法
在传统的营销理念之下,企业生产产品供消费者自行选择,产品的性能、特点等均由生产企业决定,这就使得消费者处在一个相对较为被动的地位上。然而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增加,如果还沿袭这种传统的营销理念,那么必然会流失大量的消费群体,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需要随时怀有“消费者至上”的消费者理念。新经济背景下,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缩小了企业内部管理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的差异,这使得企业之间不再存有巨大的商品实体差异,因此企业无法在产品品质或是产品包装等方面占据优势。所以,企业只能将自身的特色朝着产品服务以及产品销售方面不断发展,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了企业产品之后,能够从产品的销售服务感知到产品的购买差异,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企业的销售范围。在未来,产品对购买者而言,在效果和利益上将越来越难有巨大差别,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必须在消费者服务以及产品服务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把握市场,不断的发展自身。
3.建立绿色营销理念,以公众利益、社会利益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
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占领市场,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之下,企业以满足消费者当前需求为目标,只为消费者展示自身当前服务的优势,而不考虑消费者自身战略资源在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现阶段,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营销品牌产品的各个方面出发分析,多因素决定了产品市场以及产品的稳定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经济背景之下,市场变化的速度非常的快,企业在把握市场变化的时候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也就给企业调整思维方向,改良自身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企业只有合理的把握了自身的人力、财力、生产管理、技术、物力以及市场研发实力等,才有可能发展特色营销,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大商品创新力度,树立发展新思维营销观念
中国人讲究“凡事有备无患”,这句话对企业市场营销同样适用。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新思维计划必不可少。发展新思维计划有效的杜绝了企业“边走边看”以及“见风使舵”的跟风态度。企业应有意识的向企业市场销售人员科普必要的销售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新思维,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新思维方案,合理利用。树立“大发展”意识,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的营销手段,生产差异化商品,减少竞争者的数量,用差异化优势,打造自己的市场。
5.多样化营销策略,全方位匹配消费者需求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之前,应先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以市场的需求、走向决定市场营销策略,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企业可以用广告宣传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形象,还可以利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以及认知度。当然,可以利用的销售策略绝不仅仅只有上述这几种,例如在打开“市场销售之门”,增加新消费群体的时候,企业还可以利用“买赠”、“试用”等手段,刺激消费;而在消费群体稳定的情况下,则可以利用“打折优惠”等手段,稳定销售,必要的时候企业方面还可以“主动出击”,上门联系客户,主动和顾客沟通,在和谐的氛围中获知顾客的需求,取得顾客的信赖,并最终实现拓宽产品销路的目标。
6.发展绿色产业,为企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如今,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已经不再如以前那样不计后果,而是想要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现阶段只有朝着绿色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等活动的时候应将绿色环保理念合理的融入产品研发、销售等等环节,保证最终生产出的产品绿色、环保、质佳。企业方面,尤其是企业的领导阶层,应正确了解一个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维护、保全品牌的社会形象,继而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办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明确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思维弊端,创新市场营销思维,以消费者以及市场为导向,树立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落实针对性营销办法,在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甘文雨.对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及战略新思维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09).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创意衍生品;产业链
创意产业指的是依靠个人创造力而促进产业发展的企业,包括开发知识产权创造财富的活动。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文化创意衍生品的涵义与例子
1.涵义
文化创意衍生品就是利用深入理解原生文化产品在自己思维的主导下,将原生艺术品与自己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产品。作者利用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内容转化为新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美学思维的创新。当前,这种产品涉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礼品、工业设计品等,已经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2.例子
(1)电影行业的创意衍生品
美国加州好莱坞电影工业世界闻名,已经涉及多个产业,电影衍生品在其中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远远超出电影本身价值。电影行业的收入不但包括电影票房与广告收入,而且还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玩具、纪念品、图书、服饰、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电影衍生品。2009年电影《盗梦空间》播出获得成功,同时代表其电影的小道具陀螺就被人们抢购一空。2016年端午节,五芳斋制作的粽子形象包括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等多个动漫人物。还有,侏罗纪世界修建了侏罗纪主题公园,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陀螺球观赏车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对象。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440亿元以上,创“十二五”以来新高,但我国对电影衍生品还没有足够重视。2011年《龙门飞甲》放映成功,关于宣传电影的海报被人们一抢而光,但主办方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效应。而最近的《大圣归来》利用众筹的做法使厂商与影迷直接对话,有效解决了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动漫行业的创意衍生品
动漫创意衍生品涉及的范围更广,日本有统计数字显示,以2004年为例,日本在当年的创意收入达到了13万亿日元,如果结合其动漫衍生品相关的产业收入则突破了59万亿日元。日本的动漫产业收入是其衍生品的收入三分之一,由于本身衍生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动漫产业的崛起,带动很多企业快速发展。如日本三大民工动漫的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以前二者为代表的各种玩具、衍生电影、主题餐厅都得到了人们的追捧。美国的迪士尼动漫直接创造了主题公园。利用动漫衍生品不但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帮助系统动漫创建品牌效应,在文化宣传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动漫衍生品利用大量传媒使更多的人对此加深了了解。利用衍生品拉近了人们与动漫角色的距离,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动漫影迷,有力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文化创意衍生品发展中的阻碍因素
我国文化创意衍生品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不能实现有效的融资等,笔者认为随着衍生品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当前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发展还包括下面这些问题。
1.我国文化衍生品法律制度不健全
文化衍生品是在原有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必须保证原生艺术品的完整性,否则会严重损坏文化衍生品的形象。假如当前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政府不能实行有效监管,那么文化衍生品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风险,同时也会对原生艺术品造成较大的伤害,文化衍生品的发展也会不断增加成本,容易导致产业链各方相互猜疑,进一步阻碍文化衍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当前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还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山寨模仿情况数不胜数,原创者维权举步维艰。有时虽然得到了法院的正确判决但根本得不到补偿,侵权者更不可能主动道歉。笔者对就职于动漫制作公司的员工进行了调查发现,员工反映在制作动漫时领导者有时会强迫自己去模仿国外的一些形象。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的做法严重侵害了原创者的利益,假如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则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非法衍生品。
2.当前还不能有效开发文化衍生品
当前国内衍生品还主要属于复制品,产品创造的附加值有限,同时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文化创意衍生品品种过于简单,缺乏设计感,产品设计不能与消费市场同步发展。以电影衍生品为例,主要面对三个层次的人群:第一,普通级,也就是电影观众;第二,影迷级;第三,收藏级。当前电影衍生品的主要问题是推出时间较晚,产品缺乏新意,一味采用模仿的做法,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不能创造出符合影迷与收藏级的衍生品。
3.传统销售渠道过少
传统文化创意衍生品主要通过下面途径销售。第一,原生文化产品播放场所,也就是电影院。如发达国家在播放电影的同时就会出现电影衍生品,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但我国电影院做不到这一点,与电影同时销售的还主要是食品或饮料,没有出售电影衍生品的意识。第二,专业文化创意零售店。日本动漫产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日本东京的秋叶原动漫街就是集中出售动漫衍生品的场所,这些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漫爱好者,在秋叶原购买大量的动漫衍生品,但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较为集中的创意产品销售区域。第三,利用文化创意衍生品发行方自行销售,就是发行方在销售文化创意衍生品时利用自身原有的销售途径出售。如前面提到的五芳斋漫威粽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推动我国文化创意衍生品产业的发展策略
1.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意衍生品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文化衍生品要想获得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原创文化产品的产权问题,一旦出现侵犯原创者知识产权的行为则会引起社会纠纷,如大量盗版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只有涉及文化衍生品利益各方团结协作、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文化衍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2.创作更高水平的文化衍生产品
利用提高创意衍生品的设计水平可以带动文化衍生品行业的较快发展,刺激消费者积极购买文化衍生品。如在动漫行业当中可以积极发展高端定制行业。最近几年动漫高端定制衍生品得到了大量爱好者的青睐,包括日本漫画主角、美国漫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等。以高度还原、做工精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制作模型过程中3D打印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模型定制的迅速崛起从而带动了这种衍生品机器的火爆销售,价格也较高。国内在此方面做的较为突出的有《大圣归来》,主要采取了众筹的做法吸引了大量制作厂商参与衍生品的制作,同时创作出丰富的产品,不但涉及人们常见的钥匙扣、扇子、抱枕等产品,而且也包括膳魔师水杯等衍生产品,由于这些衍生品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价格也不高,因此,众筹的做法一举成功。
3.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新型销售渠道
衍生品不但可以在电影院销售,而且也可以利用网络营销的做法,第一,这些销售方式有着更为广阔的销售前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上网搜索自己喜欢的衍生品。第二,购买者可以在网上与商家实现即时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商家创作出消费者满意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如可以采取众筹的做法,将主要产品放在网站系统展示,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拥有一定规模后众筹取得成功。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消费者及时获得有效信息,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步进行,防止出现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产品,可以使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将损失降到最小。第三,网络投资成本低廉,衍生品可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避免了众多的中间环节,可以极大减少成本,对广大消费者形成极大诱惑,使销售方得到可观利润。总之,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文化创意衍生品,由此推动了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只有认真对待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丹艺,刘嘉欣,马惊鸿,周亦洁,展康平.中国动画产业的盈利模式研究--以衍生品为中心[J].现代商业,2015(11).
[2]张宁远,曾军梅.浅析武汉动画衍生品市场[J].艺术科技,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