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4:44
导语: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
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目的;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7、说明对象及其特征;8、说明文结构;9、中心句与支撑句。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说明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
说明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性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把答题方法的共性告诉学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归纳答题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题技巧的共性总结出来,印发给学生进行读记,学生读记好后,再配合一些题目训练一下就好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举一些我给学生印发的答题共性:
2.1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考试的知识点之一,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虫的关系,花和人们的关系,这种先后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按照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缩微图书。
2.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3 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2.4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立足语言 文体 文本
一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现实及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都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语文教育意义和价值。然而在新课标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说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笔者试图找到名师的课堂实录,以汲取营养,然而找到者甚少。教师厌教说明文,学生厌学说明文,使说明文教学园地荒芜杂生,说明文教学面临尴尬,遂生怪现象。
1.无“体”无“文”。即不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依“文”而教。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我校某老师为体现别具一格,完成简单的导入和文本阅读后,即给每组一张大素描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故宫游览图。此过程占去近二十分钟,然后教师选画得规整的组上来展示。此时,课堂已过半。这种课堂是非语文化、无语文味、有悖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质和根本任务的。为片面追求课堂的“语文”而散文化,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不进行理性解读,把说明文上成散文课或另辟蹊径,成“四不像”。更有为补充某领域知识,花大力气、长时间补充知识,把语文上成常识课、科学课。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但不是无文体意识;课堂需要新颖、需要深度、需要广度,但不能为延伸而延伸,花大量时间耕他人之田。
2.重“体”轻“文”。说明文无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无散文优美的意境,无诗歌悦耳的韵律,无议论文雄辩的睿智。有的只有“‘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语)的宗旨。于是,“课”如其“文”。教师往往一改散文教学中的风趣、点染,转而严肃。课堂以文体教学为主,将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生硬地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把说明文肢解为相同的几个要素,以“类”盖“个”,使文本失去“自我”。在把握语言上,教师将语言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准确性”,使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被无情埋葬,使学生认为说明文就是浅近、呆板、枯燥的解说,产生厌烦、味同嚼蜡的心理。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和导向有关。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庞杂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惑和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再学习,丰富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提出了挑战。可有些教师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甚至抓不住文体特性和文本特点这两个解读文本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施教者不知“教什么”更符合它的“文本性”,“怎样教”才适合学生的学情,才符合语文的特点,说明文教学就逃脱不了技术化倾向,避免不了枯燥乏味、非语文化的命运。
现行语文教材打破了文体组元这一传统形式,以主题组织单元,中考的作文题目也大多要求“文体不限”,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文体意识淡薄。而对于说明文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新课标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而部分专家认为,说明文要通过学习科学言语,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养成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课堂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如果导向不一致,那么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
二
那么说明文该怎样突破尴尬,使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用语文的眼光深入解读文本,并用语文的方式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技巧等。因为任何作品,归根到底是言语形式。而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词的张力,以及由其构建的文学美,精当的表达、清晰的思路也是美,这又恰恰是说明文的独特之处。因而说明文阅读,就要关注语言,关注语言形式背后的“对话”意识,关注语言何以要如此表达。正如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说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
1.抓住语言文字,读懂“写什么”。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试想如果学生对所读文章的信息都没有理解,对所举例子不知所云,即使知道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就代表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了么?本校某次初三月考,有题为《叫三声夸克》的说明文阅读,其中一题是:“‘一语双关’中的‘一语’是指什么?‘双关’又具体指什么?”这是一题最基本的对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但居然得分率极低。这足以说明如果语文课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纯技术化地探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伪教学?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读懂科学知识的能力。
2.从语言不同角度,感知“怎样写”。借助语言文字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笔者把“揣摩语言,感知作者怎样通过语言形式,从多角度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作为主目标之一。在找出表现故宫特征的句子后,着手落实这一目标。
师:你从哪里读到了“宏大壮丽”?请找出来。
生1:我发现了“万、七十、九千多、五十多”等数词,这些词说明了建筑群的宏大壮丽的特征。
师:我们把运用数词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叫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我注意到“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这句中的“矗立”。
师:如换成“站立”或“立”,不行吗?
生2:不行。“矗立”有高耸直立,兼高而大之意。
师:看来,这里选用了合适的动词表现事物的特征。
生3:我找到了“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重重”、“层层”、“道道”,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生4:用了量词叠用的形式说明了殿宇、楼阁、宫墙之多。
学生从具体言语中获取了说明的信息,领会了说明语言的特性,也在多种形式的比较中,亲身体会和品味了语言的魅力,懂得了阅读说明文也要走进文本语言中去的道理。而后,在分析“精美”特征时,学生学以致用,能自觉地从语言的不同角度感知特征。
说明文语言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当然,如果一味停留在语言咀嚼上,那么无疑是一堂散文课。河北沧州市第九中学徐红霞老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时整堂课主要品析说明文语言,沿“品析什么怎样品析品析得怎么样”这一思路分析了平实性说明准确简洁和生动性说明的形象传神的特点。陈树元老师的评价是:忽略了指导学生对具体语言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一文体思想内涵的领会,造成教学不扣体,学生不入体。如前文提到的,我校某老师要理清《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大可不必花心思画图纸,只要让学生入到文本中去,找出方位词,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就能把握说明顺序。
3.透过文字,挖掘人文内涵。说明文同其他文体一样也体现着人文内涵、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故宫博物院》,内含中国古建筑文化,透着作者自豪之感;《说“屏”》有着中国人诗意、精致、含蓄、内敛的生活情调、精神世界,体现喜爱之情;《生物入侵者》则是作者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忧心。这些均可通过言语来挖掘,只要教师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意识,就可通过对具有人文情怀的言语的品读赏析,帮助学生领悟说明语言运用的妙处,滋润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刚才徐红霞老师的课中,如果注意到三个“越”字,“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句中两个“首先”的品读,也就可避免批评中的缺少“科学意识”和情感把握了。再如《故宫博物院》中“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不能不”双重否定,感情如此强烈,惊叹跃然纸上。
4.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而忽视读写结合,其实说明文可从文章构思、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入手,依托语言、活化语言,并相机融入必需的听说读写训练。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学习说明文特殊的表达方式,又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故宫博物院》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图(见教科书)。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抓住特点,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解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出示两个题:一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我们学校。二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特征,从多角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品。这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把所感、所知转换为所有,落实语言的运用,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说明文教学主张回归“语文”,不是要变成语言赏析课,而是立足文本,改变线性的逻辑分析,改变形式上的文章解剖,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还给“语文”,还给学生。就像宁波的沈建军老师所言,语文学科的整合对象应立足文本,从语言的价值出发,从学科边缘中判断和筛选一些为语文教学所用的对象。如果失去语言价值,就必然失去对教学的意义,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陈,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7).
[2]沈建军.例谈语文课中学科整合的适度空间.语文学习,2008(6).
【关键词】说明文 四要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要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趣味教学
《小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说明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说明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致使许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说明文的课堂,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单调枯燥之现状,怎么也寻觅不出几分“趣味”。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呢?我在上完几篇西师版教材的说明文后,个人认为只要抓住一个“趣”字,说明文也能上出滋味,充满情趣。
一、开篇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更好。我在教《有趣的生命时钟》一课时,采用了设疑导入的方式,首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提问: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是测试招潮蟹的活动时间,有的说是为了告诉我们潮涨潮落的时间,还有的居然说招潮蟹是一种感性动物,他们有自己的活动计划会自己看时间,更多的说法倒是科学家们在海边做招潮蟹实验,同学们各抒己见,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除设疑导入外,采用想象、猜谜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点拨品趣
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但是小学生对鲜明、生动的语言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他们因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如:我在教学《送你一片绿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目前,城市房屋毗连,空地减少,开辟庭院的可能性变小。如果注意发挥我的作用,就能增大绿色的空间。我只需利用围墙一角,便能生根发芽,攀墙生长。”学生读过之后,我问:假如我们把关联词“如果…就…”词语“只需”“便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们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来突出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的特点,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
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比较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从行文思路,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入手,做到依托语言,活化语言,并相机融入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说明文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三、活化求趣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叙述方式的改变让积累与运用浑然一体。求趣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趣因素,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核心。例如《送你一片绿荫》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爬山虎的自述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文章亲切自然有趣。学习时,我叫学生反复读全文,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然后抓住本课特殊的叙述方式――自述,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爬山虎来介绍。为了照顾所有学生,我告诉他们可以是文中的一段话,可以是爬山虎的几个特点,还可以是爬山虎的作用,也可以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鼓励成绩好的把特点和作用综合起来介绍。这样一提示,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了爬山虎,在下面精心准备,交流表演时,学生积极性十分高,兴趣很浓,效果非常好。如果说《有趣的生命时钟》是老师讲懂的,那么这篇课文则是他们自己读懂,演懂的,真可谓是无师自通。作为教师,教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同样,课文《采访周博士手记》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来写的,我便让学生自己当记者,自由组合采访人员,模拟电视上记者的采访形式,课堂上现场采访。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兴趣很高,都为自己的采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学生对文章中的提到的几种水的优点、缺点简直是了如指掌。这样的说明文上起来轻松,课堂气氛活跃。我们教师只要善于抓住课文特色,相机灵活运用,就能让教学“活”起来,让说明文“趣”起来。
四、图表出趣
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更能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兴奋。
《燃料的家庭》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会思索,学会质疑:为什么要以燃料的家庭为题目?燃料的家庭有哪些成员?这些家庭成员有哪些特点?它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让学生用画树状图的方式拟清文章脉络。这样的设计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便于学生记忆,又可以显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可谓是一“图”在手,成“文”在胸。又如《有趣的生命时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让大家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
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然后再请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重点,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只有更好地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得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一、 教什么的问题
首先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获取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知识、语言、思维、学法等方面均有收获,这些都应该成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这里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教什么的问题。
1. 教材有什么?从内容看,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表达了作者对埃及金字塔这一人类奇迹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赞叹。
从说明顺序看,全文紧扣“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句组织材料,先概括介绍金字塔的地点、外观、修造的时间和名称来历等,再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具体介绍金
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最后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科学的。从说明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金字塔的特点。从语言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却又科学准确。
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首尾呼应,并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过渡句承接上下文,条理清晰。
2. 学生适合学什么?教材具有并不等于适合在课堂上教与学,这些内容,哪些可教学?哪些需要重点教学呢?需要结合“课标”目标和学生特点来作选择确定。
本文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3题,则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单元的另两篇说明性课文,课后习题也都有这样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此,我觉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从本文的结构特点出发,通过抓过渡句把握本文要点,即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本课又一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又该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本学期第三单元也学过一组说明文,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那么,根据学情,本课教学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角度,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加入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等元素:将本文学习放在单元背景及本学期说明文学习背景中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勾连比照的方法阅读,即获取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也应该是本课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概言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相机渗透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上述这些基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材文体特征的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怎么教的问题
1. 说明顺序。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从整体与局部上揣摩、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表达顺序,这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也可相机渗透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因此,本课教学初始,我通过复习回顾,抓住总起、过渡及总结句,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结构,并与《秦兵马俑》一文勾连,发现其结构的相似,然后指导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性文章首先要学会梳理说明顺序。具体如下:
(1) 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学法。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2. 说明方法。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所以说明方法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近金字塔,了解其宏伟精巧的特点,并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勾连《秦兵马俑》,深化对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具体如下:
(1)品味数字。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从不同角度感受金字塔建筑之
地方专线
宏伟,工程之浩大,相机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2) 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所以说,恰当地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 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① 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② 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比较,具体形象,更为真切);③ 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说服力的)。
(4) 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3.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因此,让高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之后,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几千年”“锋利”“据说”等语言的作用,并勾连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文中“估计”“可能”等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为丰富对说明文语言特点认识,我继续运用勾连的方法,再次与《秦兵马俑》语言比照,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可以是准确科学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如下:
(1) 出示第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锋利”让你读出了什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 出示《秦兵马俑》第4~5自然段。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
小结: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3) 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能找到吗?读一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4) 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小结: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前后勾连着去学习思考,你的收获就会更丰富。
(5) 比较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
《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
小结:用生动精美的语言展现兵马俑个性的鲜明,用质朴平实,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金字塔建筑的宏伟精巧。可见,介绍不同的事物,根据不同的需要,文章的语言风格就不一样。
科技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近两年来,科技说明文的常考点是:(1)对说明内容的理解;(2)说明方法的辨析与作用的分析;(3)说明语言的考查;(4)个人对文本中某些道理的评价、启迪、意见、建议。
因此,在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应把握以下阅读重点:
一、掌握说明对象。一般来说,题目或首括句、中心句便是科技说明文说明的对象。
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包括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
三、理解说明内容。包括整体或局部内容的中心,整体与局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四、归纳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五、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据)、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分析作用时,要视句子所在的语言环境而定。
六、品析说明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是科技说明文基本的语言特点。要重点分析那些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等副词的修饰限制作用;理解简洁凝练的句子怎样把事理说清楚;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怎样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更加生动有趣。
■
为什么有人唱歌会跑调?
周 露
统计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其中的4%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唱歌找不着调也是一种病,称为失歌症。
唱歌跑调的人为何自己不知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唱歌跑调者自己在台上唱得如痴如醉,身边的人们却惊愕地瞪大双眼,难道他自己不知道跑调?因为本人听自己的声响,是经过骨骼传到耳朵的,听别人的声响,是经过空气散播的,所以五音不全的人唱歌跑调本人并不知道。科学家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过多项试验,发现“五音不全”者多半分辨不出不同的节拍和韵律。这些人不能够区分半音,而听力正常的人很容易就能区分两个不同的半音。
人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先天因素来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与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症患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当然,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与大脑左侧额叶的发育有关。左半脑额叶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性格、判断力、注意力、书写等功能,与情感的清晰表达、声音的精准模仿等都密切相关。当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产生病变后,容易导致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进而表现出唱歌跑调。
相关链接:
失歌症患者主要有4种表现:
首先,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对于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会觉得刺耳。
其次,失歌症患者不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而且还意识不到自己跑调了,甚至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再次,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其中有些患者很难享受音乐带来的韵律感。
最后,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3.为什么说“失歌症患者不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而且还意识不到自己跑调了”?
一、化零为整,系统归纳
一个学期往往要学习30篇左右的课文,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散见于这些课文之中。在复习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
1.列出本册应掌握的字词。如语文出版社七(下)第一课应掌握以下字词:奇崛、枯瘠、柔媚、陆离、犀利、玛瑙、束缚、丰腴、争妍斗艳、忍俊不禁等。
2.列出本册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如语文出版社七(下)《石榴》一课的作者郭沫若,指导学生归纳: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3.列出本册应积累的名言佳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言佳句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深受命题教师的青睐,在期末考试及中考时往往占8分左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名言佳句的背诵和默写均应以理解为前提,唯有理解正确,方能背诵、默写准确。
4.列出本学期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八年级(上)的“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中收集到哪些爱国人士的文献资料、参观访问中有什么感受等。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复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教材中应积累的语文知识。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所以在期末复习时,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特别是答题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考试时能有“法”可依。冯江平编著的《考试方略与心理调节》认为考生如果掌握了必要的答题方法,答题时会速度快,质量高,成绩也就好。
如复习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对于事物说明文,要能说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对于事理说明文,要能说出文章阐明了什么事理,从哪些方面阐明的。其次要求学生对文章逐层研读,思考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语言准确是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说明文的考试往往有品味语言准确的试题,不少考生遇到此类题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指导学生做此类题的方法:从句中找出表限制(时间、空间、范围、数量等)、表程度、表估计等方面的词语,分析它在句中的作用。
三、 精练习题,及时反馈
在复习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多练”,而忽视“科学地练”。固然,多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好处,但要适度。正如方顺荣所说:“同质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复习效果。”此外,当前的习题集可谓铺天盖地,其中难免鱼目混珠。学生复习时如果整天忙于做练习,尤其是做一些重复的习题,语文成绩很难提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所练习题,首先要精心挑选,提高习题质量。所选习题要以既有典型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为基本原则。典型性是指所选习题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启发性是指所选习题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针对性是指所选习题是学生考试时容易错误的或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其次,对学生练过的习题,要及时反馈。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暴露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并进行纠正、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四、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解题方法并练习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模拟测试。模拟测试主要有两种形式:教师考学生和学生考学生。
教师考学生,即教师或选用质量较好的模拟试卷,或采取自己命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
学生考学生,即教师让学生编写出一份试卷,同学间相互交换试卷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做,学生在编写试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综合复习,又通过评改试卷发现他人的错误,以引起自身的警惕,真是一举两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复习中经常采用这一方法。
总之,“划零为整,系统归纳”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教给方法,学以致用”、“精练习题,及时反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模拟测试,查漏补缺”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从而考出最佳成绩。
关键词:教学设计;整合点;整合点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58-04
目前,教师们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深入发展学生能力,但是,实践中却难以找到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往往盲目寻找资源,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被动应用,或者使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却不知道应用得是否恰当、合理。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基于对学科本身教学目标、知识体系的深入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并以具体案例设计、分析的形式进行了实践论述。
一、基于整合点理论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整合点定义
整合点是指“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如果常规手段支撑其实施不如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好(在质量、效率方面),则这样的步骤称为整合点”。[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依据整合点理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从如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2]。
(1)教师完备自身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初步教学设计,尤其关注教学目标设计。
(2)分析教学过程,看教学环节是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3)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和支持方式。
(4)集成资源,制作课件。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三、整合点分析
从学科教学设计入手,从教学目标环节开始,逐一对上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点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清晰地梳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时机和效果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本设计定位于“这种研究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把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素养的培养紧紧作为核心目标。
授课教师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整体定位,恰当分析、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从作者的说明技巧着手,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并把重点放在通过快速阅读、概括各种云与天气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上,这是很恰当的。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中把握了淡化文体、关注个性化阅读的趋势,关注了语文教学的语言工具性特征,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和体会过程,重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轻知识的识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以课内所学促课外发展,引导学生建立一种非功利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合理、恰当。
(三)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分析
1.整合点1——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思路导航环节1,教师以鼓励学生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归纳信息,主要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以信息集成模式使用幻灯片同时呈现4幅云的图片及特点列表(分别是晴天云简表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列表格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思维训练,进而突破难点。
此处,教师首先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恰当地选择幻灯片呈现的机会,或提问、或验证、或引发思考、或开辟角度。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得当。
2.整合点2——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思路导航环节,在辨识云的不同形态、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时候,针对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情况,教师使用幻灯片呈现云的图片,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天空中各种云的不同形态。学生边欣赏云的图片边研究它们所代表的天气现象,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之后,幻灯片呈现云的分类图表(云的光彩简表),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体系化的认识。使对云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体会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样加深了对云与天气的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特点,更易突破重难点。
3.整合点3——改变知识呈现形态类
品析语言环节1,教师选择一段平实的说明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在理解平实与生动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并概括出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以幻灯片同时呈现文字和配音朗读的形式引入一段对比文字,解决了其中术语较多读来拗口的问题,又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双重角度更好地理解文本,节省时间。
在比较中,本文生动的语言特点将体现得极为明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重难点。同时,使学生明白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科普读物要面向大众,因而要通俗易懂。
4.整合点4——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品析语言环节,通过原稿文字与修改稿文字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本文 “准确”的语言特点。教师以信息集成模式,在一张幻灯片上呈现一组句子,实现原句和修改句的比较。这相对于卷子上的习题更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学习就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在分析理解中体会到的。
5.整合点5——激发兴趣类
在欣赏环节,以精彩纷呈的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课外阅读。
6.整合点6——快速获取信息类
作业的设置分选做和必做两部分:必做部分意在巩固课堂所学,学会使用说明方法;选做部分意在将课堂内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探究,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在更广阔的学习中去发现解决更多的问题,将课上学到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去。
四、结束语
本文以语文学科的一节整合课设计为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层次实践探索。通过运用整合点理论来设计教学,使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更清晰,应用方法和过程更能自控,使教学步骤设计行之有据。同时,根据整合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教学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使每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更为灵活,又恰到好处。课堂实施后,学生反馈良好。成功避免了教学过程成为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将大量信息直接呈现给学生,偏离了学科教学的本位,导致教学效率和效果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希望本文的实践能为学科深层次整合提供案例观摩和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钟绍春,李吉楠,张琢等.“整合点”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2008,(2):15-18.
说明文阅读的命题材料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科技研究及地方文化等,以2012年中考题为例,如重庆卷的《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广东卷的《“毒胶囊”有多毒》、长沙卷的《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怀化卷的《3G手机给电子阅读带来什么》、贵阳卷的《贵州生物》、恩施卷的《恩施的风雨桥》等。这些阅读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正符合新课标“语文生活化”的要求。
说明文阅读命题材料的选择仍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2012年有少数考区从课内选材,如天津卷从课文《中国石拱桥》中选材、黄冈卷和铜仁卷均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选材。更多的考区则从课外选材,如重庆、怀化、株洲、郴州、温州卷的阅读材料分别选自《食品与生活》、《人民日报》、《半月谈》、《气象知识》、《百科知识》,并注明材料出处;河北卷的《植物抗旱的本领》、福州卷的《海光》、益阳卷的《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等均从课外选材,只是未注明出处。说明文阅读所选的阅读材料篇幅不长,一般在千字左右。篇幅过长,命题者会根据需要适当删改。
【考点概说】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主要考点
理解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分析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或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定词句的作用或好处、删词分析等)。这些考点有时分别考查,有时综合考查,如选择题就可能在一个小题中包含多个考点。
二、次要考点
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指代分析;文章的启示、作用或例证分析;句子或段落作用分析;语法修辞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提出建议或运用想象等。这些考点的考题属于延伸拓展分析,和一般考题有所变化,可叫延伸题或变型题。
另外,近年来,说明文考查出现了一些创新性考题,考点有感悟科学精神和拓展视野等,这类考题今年可能有所发展。
三、怎样把握说明文的考点
1. 从文体来把握
(1)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是说明某种事物,阐明某种自然、社会现象或事理,让读者获得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事物。说明文的生命力在于科学性,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等。
(2)说明文的顺序和层次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历史、年代、季节、早晚等)、空间顺序(方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总分式、主次式、因果式、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作用则要根据具体运用来分析。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也可能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如科学小品。
2. 从题型来把握
说明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表述题和填空题等多种题型,一般以表述题为主,选择题和填空题为辅。
【中考题例】(2012年岳阳市中考题)
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
李 皓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地面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
中考原题
1.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2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2分)
4.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3分)
最新拟题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绝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了。
B.留住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C.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所以马路上就没有尘土了。
D.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种植量,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因此增加了城市扬尘。
6.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
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
8.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据北京园林专家介绍,相比人工草,野草具有三大优点:一是 ,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二是养护 ,
目前,北京普遍栽植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成本为6元到10元,而每年包括修剪、浇水、施肥、打药和人工费在内,每平方米人工草坪的养护费用达15元,但野草每年除了两到三次的修剪,几乎没有其他成本付出;三是 ,北京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的需水量约为0.6吨至1吨,而野草基本靠天吃饭,依靠降雨就能生存。
(1)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比较分析:比较链接材料和选文所说的野草的优点有何异同。
9. 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一、如何分析说明对象及特点?
这类考题较灵活,主要有文章内容或要点大意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优点或危害性分析、举例说明等。有的命题不直接说考点,要根据命题要求来回答。答题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要特点,再根据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后恰当表达。
以2012年长沙卷《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的第5题为例,这是一道选择题。“土地、能源、环境三大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呢?文章开头指出“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接着在第②③④段以“第一,土地制约”、“第二,能源制约”、“第三,环境制约”,分别说明三个制约因素,最后以“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作总结,显然以总分总式来说明选项,因此这句话符合原文意思。
二、怎样应对要点概括和理解分析题?
这类考题属于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题,也包含了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等。回答这类考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理解分析,或者说从局部来把握,尤其要注意恰当运用选文的相关语句。
如岳阳卷的“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这道题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应根据文章第①段“绿色城市”所指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下文两点中可概括出“草木葱绿、空气清洁、饮水干净”。这类考题一般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来概括即可。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回答“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根据材料中三个优点的内容来概括,如“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可概括为“生命力顽强”,后两个可依次概括为“成本很低”、“节约水资源”。有了概括,比较分析异同就简单了。相同的是都说明利用野草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不同的是:选文还说明了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链接材料是以野草和人工草相比较,说明了野草的生命力顽强、养护的成本很低。
三、怎样应对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分析题?
这类考题有的明确考点,有的不直接说;有时单独设题,有时融合在其他考题中。回答时既要整体分析,还要对文章各段的内容概括来思考,要针对命题要求来分析。
岳阳卷第6题,“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这个题目考查说明顺序。针对命题要求可直接概括这三个语段的内容来分析:它们分别说明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利于保护水资源。这三个语段的顺序是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有利于读者清楚认识,故不能调整。
四、怎样应对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题?
这是中考必考题,一般会直接问。有的只考查说明方法,有的结合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考题一般以某语段或某句子指定范围。如2012年岳阳卷第2题,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回答这类考题首先要弄清楚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几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然后根据命题指定的范围来判断说明方法。语段或句子只用一种说明方法叫单一式说明,如果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则叫综合式说明,要注意区别。说明方法的作用则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分析。
如2012年长沙卷题6,要求选出对“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从指定语段中分析。“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用了打比方,“占地面积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故A项“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正确。
又如岳阳卷第2题,“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从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对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进行比较,故回答为:作比较,说明长满野草的绿地比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吸收雨水的能力强。
五、怎样应对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这也是中考必考题。语言表达的范围较宽,考题较灵活,或要求分析指定语段、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要求分析删去某个词语的效果以及能否换成某个词语,要根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来把握,要注意针对指定的范围和命题要求准确表达。
如岳阳卷第3题:“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我们可以试着删去来比较分析:如果删去“大多”,就说明野草都有发达的根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回答指代分析题,要把握好答题思路,可在指代词语的前面找答案,也可在后面找。此题要在前面找,即“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可以具体回答为“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和“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
六、怎样回答有关说明文阅读的延伸题或变型题?
这类考题考查次要考点,但切不能忽略,忽略就可能失误。因为延伸或变型这类考题灵活多样,可能结合考查前面所列的多个考点。要在把握阅读材料的前提下,根据命题要求,灵活应对,准确表达,尽量减少失误。
如2012年株洲卷第14题,“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就属于变型题,因为表面看这并非说明文阅读考点,但仔细分析,其实是要点概括,再对选文进行具体分析,即从“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和“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这实际上属于说明内容的要点分析,只是变换了说法而已。
又如2012年重庆卷有一个说明文阅读考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根据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分析:“败家”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可见此题仍属于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七、怎样回答说明文阅读的创新考题?
这类考题创新性较强,似乎与说明文阅读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似乎之前没有见过,往往以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较强,一般不设统一答案,重在言之有理。
如2012年岳阳卷第4题,“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考题的答案是示例性的:刘科长,谢谢您为绿化城市做出的努力,但请您放弃组织民工拔草的计划。因为,一是野草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将土壤颗粒固定,使土壤不会扬尘,净化城市空气,雨水也能顺着这些根系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二是野草地的管理简单,景观也好;三是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刘科长,谢谢您的倾听,留住草地,城市才能绿起来。请放弃您的计划吧。
又如岳阳卷最新拟题9。“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呢?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此题要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及生活体验来思考,应辩证回答。即根据野草能净化城市空气、节约水资源、成本很低、管理简单、景观好等优点来说,城市美化绿化需要野草,但是如果到处都长着野草也可能影响城市的整体美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人工种植与不拔除天然植被的双重方法来给城市增加绿色,并开展多样的自助绿化,多给野草一块生长的空间。简单说,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能保留野草的就保留,有影响的则不保留,如学校或单位的大门口就不宜有野草,而多数绿化带就可以保留野草。
名师提醒
解答说明文阅读题,可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读懂文本,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再根据题目细读重点段、句;第二步,读懂题目要求,准确审题;第三步,准确简洁表达,准确即答在点子上,简洁即文字不在多,关键是扣题而答。
要注意规范灵活地表达。规范主要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如回答“某个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就要先回答能否删去,然后说明理由。灵活主要指开放性问题,答案灵活但要符合命题要求,尤其是辩证性问题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充分运用选文内容。不管怎么回答,都要根据命题思考。命题一般会针对阅读材料来设计,不要抛开选文漫无边际地回答,要灵活运用阅读材料的词句,有的可以直接选用,有的则需要把阅读材料的词句变换成自己的话来表达。
要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知识。说明文阅读有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的考题,也有创新性考题,都是考查平时所学的说明文知识。我们要结合命题,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来思考。
飞秒激光
王乃仙
①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但现在已被人类广泛使用。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
②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飞秒就是1/1000万亿秒,它比利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最短脉冲要短几千倍,是人类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飞秒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比目前全世界发电总功率还要多出近百倍。飞秒激光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能聚集到比头发丝还要小的空间区域,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大好几倍。
③飞秒激光的上述特性,主要是通过四个步骤实现的:在振荡器内,利用一种特殊技术,获得飞秒激光脉冲;由展宽器将这个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再经放大器使这一展宽脉冲获得充分能量;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汇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形成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
④飞秒激光能像照相机一样,用足够短的“快门”来捕捉分子运动和变化的瞬间行为信息。因此,飞秒激光技术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信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⑤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由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瞬间变成等离子体,并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激光。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X射线飞秒激光,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⑥由秒激光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等特性,所以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比如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击穿大气,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灾难性破坏。
⑧飞秒激光也是未来能源的选择之一。利用飞秒激光能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新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
1.根据第②段概括飞秒激光的三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③段中的“四个步骤”,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振荡器:获得飞秒激光脉冲展宽器:________________:放大获得充分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说明飞秒激光的每个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请对第④、⑥段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5. 第⑧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6.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利用飞秒激光的未来发展(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持续时间非常短、瞬时功率非常高、电磁场的强度大。
2. 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放大器;压缩器,汇聚光谱恢复到飞秒宽度,形成飞秒激光脉冲。
3. 列数据和作比较。
4. 都根据飞秒激光的不同特点说明其作用,前者用打比方说明捕捉信息快,后者强调独特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