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智能化管理

时间:2023-07-23 09:24:44

导语:在高校智能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智能化管理

第1篇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基地。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突出创新教育是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各院系独立建设、管理本学科的实验室。实验室过于分散,管理工作繁琐,实验设备和物品的储存、维护、安全得不到保障。各实验室之间缺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既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也不利于科研协作和学科渗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

2 物联网技术概述

从“智慧地球”理念到“感知中国”概念的提出,随着全球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时代悄然来临[1]。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运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目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ZigBee技术等。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action)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RFID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和天线组成。读写器包括固定式读写器与手持式阅读器。

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低功耗、低成本、高容错性的短距离通信技术。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该系统是一个无线传感网络。硬件方面,预先在每间实验室安装门禁控制器、ZigBee无线节点、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每件实验设备、物品,实物实验报告、作业贴有RFID标签。每个实验操作平台配备手持阅读器。软件方面,需要在物联网的终端安装管理系统的软件。

3.2 系统各模块功能

该系统由七大功能模块组成。

3.2.1 管理员登录

该系统软件只允许管理员登录后才能使用,如果不是管理员则需要先注册。

3.2.2 网络管理

实现网络连接状态的查看和设置。

3.2.3 使用人员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使用身份卡进出实验室,门禁控制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识别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身份,数据库里能够检测到的人员能够直接进入实验,而临时人员需要进行系统登记后才能进入。

3.2.4 实验室设置

远程控制ZigBee无线节点,对实验室的基本信息进行日常管理,显示实验室的动态使用状况。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条件,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能够预约课余时间来做实验。如图1所示,根据开放日期,查看学生提交的预约申请。

3.2.5 实验教学管理

(1)教师和学生考勤管理。当教师、学生进入实验室,门禁控制器识别身份卡,将进入、离开的时间记录在软件上,实现教师、学生的自动考勤。

(2)实验项目管理。为了规范实验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预先录入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多媒体教案、基础实验项目、综合实训项目、操作规程以及实验示例等教学资源。学生随时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阅读和操作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验过程实时监控。对所有实验室设备、物品的状况进行监控,比如实验过程中,哪些设备能正常使用,哪些发生故障。同时还可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学习效率。

(4)实验作业和成绩管理。实验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该RFID技术将实物实验报告、作业或实验结果上传到系统进行储存,便于管理员、教师批改作业、统计分析学生实验成绩,当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查看自己每次的作业成绩,以及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

(5)交流讨论。实验前,教师可以通过该模块向学生实验管理规章制度,布置实验任务,与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讨论,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3.2.6 实验设备和物品管理

每件实验设备、物品贴的标签上载有对应的编号、名称、状态、购置日期、维修记录等信息,实现了信息智能储存功能。使用人员通过手持阅读器识别领用的设备、物品上标签,将它们的基本信息反馈到如图3所示的界面上,有利于实验人员提前了解设备、物品的基本资料,还可以对它们进行定位、跟踪,显示使用人员身份,有效地监管了实验设备、物品的使用状态,防止有人将它们任意拿出实验室。另外RFID标签还能实现相同或不同实验室的设备、物品间进行通信,高效地利用了资源。

3.2.7 环境监测

实验室的环境决定了实验物品的保存情况,比如有些实验物品必须存放在阴凉、防潮、避光的环境中。实验物品保存完好时,才能使实验正常进行,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利用已安装的各类传感器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将每间实验室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情况发送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软件。当发现环境异常时,对空调、吊灯以及多媒体进行远程控制。比如检测到某间实验室湿度不足,则自动控制空调进行湿度调整,使环境达到舒适状态。当某间实验室处于空闲状态,空调、吊灯、多媒体仍然运行时,能远程关闭,实现节能减耗。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9-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种类的不断增加,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管理体制已越来越难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2004年,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高等学校也逐步开始了“服务型高校”“服务型管理部门”的探索与实践。传统“管理”是指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现代“管理”指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传统的管理理念强调“控制”,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从以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来看,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管理”的办法,“控制”有余,“服务”不足,不能适应高等学校的办学特点。因此,必须强化高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职能,才能有效地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一、转变观念,强化高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1.尊重高校的学术特点。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发现知识、追求知识,不断创新的机构,其本质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学术性组织是一个开放自由宽松包容的体系,是一个让教师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够充分展示的体系,因此学术性组织的行政管理要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挥。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生产活动,行政管理就不能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也无法用效益最大化来衡量。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以学术群体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如何发挥学术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工作目标,以配合和保障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己任。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强化管理部门服务职能,才能适应高等学校的特点。

2.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高校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坚持无效率的事不做,影响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事不做。处处为学生和教师着想,使他们集中精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第一线的战士,他们最清楚要干什么和怎么干。为此,在各种决策与规划中,要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人员,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避免从个人面子考虑,避免为赢取个人业绩而做的花架子;要经常换位思考,细化、简化办事过程,不仅把学校的工作做好做正确,也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大的方便。

3.建构优秀的服务体系。高校管理部门服务的对象是高层次知识群体,他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其专业领域内,往往是思维活跃,见地独到,犀利而敏锐,但在其研究领域外,往往并不关心。他们不喜欢管理部门的各种“干涉”,也不完全熟悉各类名目繁多的管理规定。因此管理人员在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过程中,必须注意多一些解释、理解和包容。在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时,能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而不是简单的处理。要建构优秀的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简捷的网络服务平台,采取积极主动服务的工作方式,密切管理部门和知识群体的关系,共同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二、明确目标,高校管理部门要坚定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1.高校管理部门的服务任务是教学和科研。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主体任务。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能不能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能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衡量管理者管理学校好坏的最高标准。因此,管理部门的服务任务应是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发展育人的良好环境,满足教学与科研配套需求,保障教学与科研的有序进行,进而达到服务社会的功能。

2.高校管理部门的服务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科研与教学的主体,是传播知识、发现知识的核心力量;学生是科研训练与教学训练的主体,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对象。学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建设人才和高水平研究成果。因此管理部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就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管理部门应强调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以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部门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3.发挥教师学生创造性是服务的最高目标。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以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目标,提出具体服务措施,将一般服务提升到政策和制度保障层面。尽量减少会议文件,避免政策朝令夕改;坚决不做花架子工作,避免劳而无用劳民伤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决策,避免对教学和科研的干扰;主动与教师学生沟通,避免在实施决策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

三、采取措施,有效地促进科研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第3篇

关键词:教务办公室 职能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88-02

高校教务部门是学校内独立负责学生教育的部门,部门人员少任务重是最主要的特点,既需要统筹工作对外公布,又由几个具体部门分管工作完成任务,而办公室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担当着承上启下,左右协调,内外沟通的重要角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期望,高等教育部门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而总结内部规律,吸取有效经验,强化最主要职能和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则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教务办公室的突出职能

曾有位行政工作者把办公室工作总结为:管理政务事务,处理信息文书,当好助手秘书,通讯信息报道,办理提案,综合统计,机要保密,查办催办,财务管理等。而高校教务办公室不仅需要做这些工作,还需要承担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上级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的责任。

1.1 强化信息收集与,突出参谋职能

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信息的缺失、失真、失效或不对称会造成决策失误或无效。办公室要利用自身收集信息渠道多、信息网络广的特点,全面收集、分析信息,为领导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信息化平台是一个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南昌大学,就可利用本校OA网、新闻网、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在线、家园网、BBS贴吧、网络中心、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传输和反馈。利用办公网主页、教务网站动态公告、教务管理系统提示等方式,公布学校文件、通知相关事宜、网上互动交流,使信息得以畅通的传递在各个主体间。

办公室是辅助配合领导工作、领会上级意图、传达指示、贯彻执行、督促反馈最深刻的部门。高校领导既是行政领导,同时兼具学科研究者或带头人,工作千头万绪,因而办公室就要充分发挥辅助参谋职能,要做到:(1)为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辅助决策,如在制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时,提供评价指标、权重、影响因素及相关支撑材料;(2)根据学校文件精神安排具体工作并督查进度情况及时报告,如安排;领会领导意图草拟文稿、布置工作;(3)辅助领导就具体问题、突况提出建设性建议;(4)辅助领导做好日常管理;(5)提醒并合理安排领导日程;(6)做好上下协调,左右沟通工作,使决策得以全面领会并贯彻实施等。

1.2 为日常行政工作建章立制,统筹服务职能

高校教务办公室工作具有持续重复性伴有突发临时性的特点,是为学校教学调研、党政管理、师生活动、教学条件保障提供服务的基础部门。办公室日常工作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繁杂而不容马虎,因而需要将行为上升至制度化,在研究普遍高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将各级各类活动纳入规章制度中,如制定《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教务办公流程》等,将部门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程序化。教学教务处办公室的工作可以总结为图1。

教务办公室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带有服务的性质,重视服务管理,树立自觉服务的角色意识是为校领导、校内各部门、教师员工、学生及家长服务的精神基础。在日常行政工作中,规范处理文档,为机关保留好珍贵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教学改革、授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考试安排及记录等;会议安排周到妥当,会议或其他活动的筹备、进行、总结都要落实到人;接待工作到位,议程细致时间合理,接待热情周到;印章使用规范,按照印章使用规定科学规范的使用;工作落实,及时上报处理并跟踪督查进展情况;突发事件应激,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热情服务教师、学生及家长,耐心细致地倾听意见,解决困难。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务部门部分工作流程册》,将毕业生的成绩、学籍、学位证明、教室借用等问题的办事流程用流程图方式展示出来,方便师生办理。

1.3 强化协调沟通,督查督办职能

协调沟通是实现高校办公室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信息传递,进行科学决策,也有助于部门的整体凝聚力。沟通协调的功能是保证各项工作不矛盾、不重复和不冲突,以形成最高效的配合关系。高校办公室需要对校外部的主管上级机关、政府主管机关、兄弟院校、协作单位、校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对校内部的学校领导、各部门、教师、学生等关系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求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保证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相契合并得以贯彻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多利用协调五个方法:规劝疏导式、命令式、建议式、会议式、商榷式协调解决问题。比如在处理多位教师到办公室集体反应问题的情况时,要语气平和亲切,舒缓教师情绪,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如果是局部必须服从大局的情况就要进行和风细雨地规劝疏导和建议,如果是需要教务部门改正或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再决定用会议式公开讨论还是封闭式商榷式探讨解决方案。

教务办公室既要督促、检查决策执行情况,又要监督、严办不法行为,办公室要通过跟踪、检查、督促工作进度,将执行情况和出现问题如实报告给领导,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工作失误,克服工作困难,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工作的一个“警示灯”,需要重视并及时解决,否则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教务处应在每年底汇总本处和校办收到的信息,核对是否解决所有问题并有查证、结果记录。

2 不断提高教务办公室的管理升级与创新

2.1 建设电子化办公室,升级办公“硬件”,创新管理手段

网络时代的进步,电子政务的发展都要求学校、部门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公开信息收集意见,因而加强硬件配置,升级已有的电子化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充分利用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建设高校信息化办公室成为必然要求。同时需注意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务主页,尽最大可能涵盖所有校内外人员需要的信息,内存储空间应该适应不断扩充的信息,系统本身应能够承载学生集中上网访问时的流量,比如学生网上集中选课时的访问量。有效地运用学校办公网、新闻网、教务网、官方微博等和收集信息既快捷又准确,它们是所有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互知互晓的沟通媒介。

教务管理是涉及全校学生的学习的活动,教务处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每位师生通过自身账号登录系统进行开课、选课、考试、评价问卷、作业提交等活动,既高效便捷安全,又利于收集、统计、保存数据,并及时升级更新。教务门户网站不仅可以提供课程信息、教学周历,还可以提供学校教务动态,及时的教务通知,可报名参加的活动,留言教务意见等等,使师生知晓学校教务发展,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类竞赛,并成为学生利用率很高的实用型教学新闻网。

2.2 以人为本,升级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在办公室管理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优厚条件,多激励少惩罚,促进员工自觉自愿、团结合作的服务精神,使办公室人员在相对枯燥的工作中得到参与感和满足感,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可以通过休息时间的健康娱乐,定期的党员民主生活会进行深度交流,彼此关心帮助,建立起共事友情。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与组织总目标、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一致,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动力,尊重人格,理解人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引导与控制。建立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办公室工作定级分类,分解量化,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它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同,与办公室的结果导向的管理特征相近,又与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程序、考核标准相适应,因而将目标管理引入服务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2.3 精细化管理,升级人员素质,创新工作思路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务办公室完成规范化后就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阶段,主要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考评结果应用体系。因而教务办公室需要做到:(1)完善岗位职责说明书,使各科室人员职责清晰责任分明;(2)制定目标,用目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和参考;(3)定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如制定《岗位责任考核标准》《岗位责任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对办公室及其他科室人员工作量化考评,也要与相关科室一道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4)将考评结果进行整理并作为整改依据,实际应用到工作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高校教务办公室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一般的行政工作能力,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相关工作的能力,课程编排、课题申请、学籍办理、科研项目申请、办学条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都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成为“万事通”。办公室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和效率,在充分发挥自觉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安排相应的专业培训,多学习有关文秘、经济、管理、法律、公关、档案等方面的知识,工作人员的潜能被有效地挖掘出来,办公室整体工作水平才会提高。南昌大学教务处办公室不仅根据收文安排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也积极组织、承办专业技能培训会,提升全处人员工作能力。

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激活思维,创新工作思路,敢于探索、开拓,同时学校要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平台,尽量减少对管理创新活动的干预,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1)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实验性改变;(2)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的高校办公室,推进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从而个性化、高效化;(3)思维活跃,对问题思考和解决多方面、多角度、广而深、全而力;(4)要摒弃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旧传统,敢于去除糟粕,去粗取精,创新灵活。

参考文献

[1] 徐兰.浅议高校办公室的职能强化与管理创新[J].孝感学院学报,2006(3):123.

第4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23-02

一、引言

随着3G技术的普及与无线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因其强大的通信、娱乐、网络功能及轻便时尚的外观而备受大学生追捧。走进大学校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看到手持智能手机的学生。智能手机给同学们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二、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状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的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方式为辅。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部分老师,涉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理工学院等广西多所高校。其中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回收率95.7%,访谈了以上四所高校的30位学生和8位老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主要表现为使用面广、用途多样、使用时间长等特点。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是没有手机的,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高达98%。手机应用方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多种多样,有QQ、微信、游戏、听歌、影视、浏览信息、查阅资料等。调查还显示86%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集中于夜间熄灯之后,有52%的学生会选择在课间玩手机,令人担忧的是有45%的学生会在课堂玩手机。在对老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反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教师比例高达93%。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的广泛用途或多或少都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相应地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双重影响。

三、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学生及管理工作的正面影响

1.增进师生感情,扩大交往范围。智能手机衍生出了手机QQ、微信、飞信等新兴的手机聊天工具,丰富了大学生的沟通渠道。在“您最喜欢的手机功能”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智能手机有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软件,比例高达74.03%。智能手机的普及加深了大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

2.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在“您觉得智能手机怎样”的调查中,认为智能手机便于获得信息的比例高达73.87%。智能手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查即得。

3.方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跟家长建立好长期沟通。在访谈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会在微博、空间、微信上晒心情、发照片,这些都给我们辅导员提供了了解学生心理的途径,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说说”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也是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老师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班级QQ群、微信群,邀请学生家长加入,以增加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4.智能手机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在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调查中,有56%的学生认为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语思维表达较开放,言论自由。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好处。

四、智能手机网络的普及对学生及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学生及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给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在“智能手机优缺点方面”的调查中,有47.04%的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易造成手机依赖症,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去百度等搜索网站进行搜索。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性的增强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降低,分散了学生课堂注意力。(2)学生产生手机焦虑症。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工作人员了解到有2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不觉地开始依赖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方便,一旦手边离了手机,就立刻觉得心里没着落,上课也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离开了手机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影响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在问卷和访谈中,有36.8%的学生表示他们习惯在睡觉之前玩手机。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视力降低、失眠、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第二天无法按时起床上课,或者课堂上犯困。这样,智能手机不但没有辅助学习,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4)学生户外运动减少、影响身心健康。在问卷调查中,有79.8%的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科学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于长期使用手机人们的健康的影响不亚于抽烟带来的危害,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被手机里的大千世界所吸引,使得他们户外运动的时间更少了。

五、趋利避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想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1.学校层面。2014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1号令),高校都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高校应该认真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切实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本着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则执行制度和细则。首先,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能量,定期组织相关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同时了解更多智能手机的潜在功能。其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完成这一人生途中的重要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能更好地把持自我,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再者,学校的管理者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论坛讲座、团队心理辅导等方式跟学生讲清手机的利弊,引导同学们正确使用手机网络,对于一些手机上网习惯非常不好的同学要找到学生依赖手机网络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克服依赖手机网络的方法,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最后,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软件,把学生从手机游戏、购物中拉出来,帮助他们鉴别手机软件的优劣,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下载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手机软件,接受社会的正能量,摒弃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

2.教师层面。从问卷来看,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不合理使用需要老师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这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班风和学风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老师们良好的师德教风来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当然,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面引导,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从网络中走出来,放下手机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另者,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勇于接受新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时效性,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的正常课堂秩序。教师也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的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在学生产生疑惑、模棱两可、认知错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网站找答案。

3.学生层面。调查问卷和访谈均显示手机终归是外界力量,能否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只有自身才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大学生要明确手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定位,手机是一个工具,不要沉迷于它。在生活中,要培养积极的课余爱好;在学习中,要以课堂和书本为主,智能手机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要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要保持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精神,主动去思考、创新,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搜索引擎,防止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和教师对于智能手机的管理中来,跟随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合理适度地使用智能手机。

六、总结

在大学生课堂中,智能手机绝非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须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也要认清其不利影响,避开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上进行改革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适度地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从而增强学习与生活的相互适应性,提高学生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范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实训管理;管理平台

目前高校正在紧追时展的步伐,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高校很多学科教学实践中,因物联网具有实时性、远程网络集成管理体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物联网实施可视教学,通过远程就可以云集实践操作的实验数据,促使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更加科学智能化的接受学习知识,使学习的情绪更加积极附有挑战性和刺激感,促使了高校大学生愿意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愿意演练实践技术操作。在国家新教改的大方向支持下,在高校高度重视物联网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正以自身多元化的优势,以辅助智能化校园发展、智能化图书馆借阅藏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教学设备及设施、智能化校园安全环境监控安全隐患预案系统、网络远程技术安全技术健康管理及监控技术平台以及启动智能化校园安保等诸多开发实践应用等多元化智能管理的趋势,给数字化校园管理与教学带来了创新式的模式进程,从而促使物联网技术引领高校智能云计划管理的实施与广泛应用。

1物联网构建管理框架的背景

人们目前熟悉的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最初是由麻省理工的专家提出的集成化智能管理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大众了解的全面感知技术、安全可靠性远程传递、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特点,并广泛运用在交通及物流、保健安全、智能环境等个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领域。

1.1物联网进入高校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也已经建立物联网教学管理系别,抽出相邻专业的教师进行更深度的学习培养,争取把物联网技术早日广泛应用在高校全能教学实践当中,尽快实现数字化进程管理系统校园。物联网实现了网络远程编程管理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设备辅助集成运用实现终端直接管理的人工机控管理模式,使高校教学管理、远程网络继续教育课堂、慕课、微课、云学习、云图书馆、云存储、校园内一整套管理模块等大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大大提高了高校集成数字一体化管理的进程。目前如何采取不同的先进技术手段解决OTO式用户需求的实体物联网编程技术中存在的设计框架及程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以及中国高校教育各界同仁的广泛关注,毕竟实战设计并实施构建完成实例才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物联网实验实训的技能强化实质。

1.2物联网在高校运用的意义

目前,我国物联网已经步及很多领域,高校也正在实施并建设物联网技术教学结合实践研发的阶段,物联网以多特色的优势正在广泛应用于高校各学科的领域当中。通过实战教学设计实例,掌握了物联网中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的技术特点,总结分析提出了高校依托现有实验实训基地,科学合理的搭建智能化实训实践管理的系统研究思路,结合实例要求设计出高校智能化管理集成网络服务传输体系结构,初建各种功能模块的框架。运用物联网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操作来运行实训智能化管理中技术,高科技水平化的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实验实训管理水平模式的发展。

1.3物联网的三层技术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具有应用层、感知层、网络层的实物框架智能化管理的环境条件。一是因此将物联网的感知层结合RFID标签技术设计并研发出智能管理实物框架的管理平台,通过物理仪器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烟雾传感器来采集实物信息的相关数据,继而获取实物整体规划的档案信息,促使搭建智能化管理框架的优质环境信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就是感知层,也就是RFID技术。RFID技术是一项利用无线射频的空间耦合或反射的传输特点来对实物进行自动扫描识别记忆的编程远程网络集成智能化管理技术手段,可以结合实物的具体地点、内容、来源等信息借助电子标签、读写器、无线天线基本安装部件进行组合,使用开发RFID技术开发出适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数字化安全管理、加快教学实践操作的进程、促进高校大学生多实践多操作的开发技术能力,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日常安全监控全面进入校园整体规模管理平台当中,促进了高校整体规划的发展,减少了教学设施及器材调度不当的不利,加快了高校教育体系高科技模式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只要是借助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是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组成。二是物联网的网络层则凭借移动通讯网络、互联网+、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实现获得用户信息、实物管理并监控信息、远程智能化管理的安全系数保障、云计算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和计算的可靠传递;三是实战技术的应用层,主要是构建云计算平台创建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采用RFID编程数据设计集成一体化管理系统、多种信息档案的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云计算处理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以及信息共享或互通有无。应用层关键技术就是云计算平台。按照公开服务的标准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高校教学实体设计物联网案例实践中一般是公开的校园信息,人人事管理部门的档案则是涉及到个人隐私权是不方便透漏的,因此校园物联网模式多采用混合云的云计算平台处理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系统服务。其主要应用形式可采用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多元化智能管理形式。

1.4物联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实施的前提,首先结合高校现有网络技术的现状,集中整合不同区域的楼宇进行精准周密的部署,集合功能各异的无线传感设备,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实现感知信息的传感互联互通,集中处理系统中央监控管理中心的数据云集及安全处理编程设置,通过编程语言设计出一整套集成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高校教学以及综合管理的监控搭建数据库管理平台。物联网的高效智能化管理手段以及涉及到的安装工具,用其飞速的发展趋势必将带给高校教学及系统智能化管理引领一场飞跃的革命。构建物联网存在的不足:首先是标准问题,这包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集成标准;其次是费用问题,费用昂贵亟需高校领导高度重视资金来源的拓展及取得社会同仁的支持与援助;再次是RFID技术设计编程与网络安全隐患问题。最后是高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是真正培养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案之一。选派专人经过专业机构培训、真正学会物联网技术的尖端部分,回到校园认真负责的开展实施物联网实战教学模式构建,把物联网技术教学打造成职业类高校目前盛行的精品课程,加强学生实验实训操作实际演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会、学懂、学通物联网理论编程设计及实战操作构建完成效果展示等形式进行成绩汇报。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调动学生们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的物联网程序,积极调动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性,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同等专业的毕业证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同时,真正学会技能走出学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过硬的技术性人才。

2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前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需求亟需的重视。物联网利用校园网搭建平台构造自动智能化的校园物联网。通过管理系统对实物的锁定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安保,触发相应事件预案等,打破以往传统校园化管理的局限性,促进高校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管理的健康发展。具体陈述几点不同的建议:

2.1课堂教学及时互动反馈

课堂教学互动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及技术深度的重要环节,既有助于教学气氛又提高教学技术质量。

2.2实时云集实验数据

高校中存在很多不同类别的大数据,亟需定期进行拷贝及存储,通过整理大数据的过程中对教学及日常管理也是一项调查研究和验证的巨大工作,需要由专人来长期管理并实施。

2.3实现泛在学习促进智能化校园建设完成

通过“泛在学习”培养高校师生随时随地都利用物联网进行终端学习,构建成人性化的良好教育环境平台,尽快实现智能化校园建设体系。

2.4智能化图书馆建设

高校达到评估的标准及规模,就要将图书馆智能化集成建设列在首要亟需解决的问题上来,提高创新服务、提升创新管理、强化创新工作理念,使图书馆从自身到全体整个有一个质量的跃进。

2.5智能化设备监控校园环境

高校内由专人管理的物联网集成智能管理系统,可以促进高校科学合理的统一调度,有效防止仪器设备的丢失、闲置、损坏等无用现象。

2.6远程网络安全健康管理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已经被高校高度重视,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人员信息、档案信息、财务信息等重要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设置高强度的安全管理系统,才能确保高校教学和日常工作的稳定发展。

2.7智能校园安保

高校的安全隐患问题是大问题,比教学事故还要重中之重。做好校园的安检和安保工作是推进高质量教学的高度保障。

引用:

[1]常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等院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2.10.

[2]陈宇.远距离RFID技术在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2):33-33

[3]傅培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81-184

[4]张艺萌.基于RFID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技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5):61-63

[5]董超.RFID技术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2(4):55-57

[6]宋远峰.基于RFID的定位系统综述[J].数字通信,2013(4):9-13.

[7]杨海英.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J].复旦大学,2011:

[8]胡蓉.基于RFID的体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2011(9).

[9]王小影.基于物联网的Web信息数据系的与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12.

[10]袁亮.物联网的研究与用[D].北京:中国地大学,2012.

[11]月玲,李延.基于云算与物网的智能后勤系[J].算机科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学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46-02

智能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被称为发展极快的新兴产业,智能建筑发展速度之快导致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随着行业发展的迅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也很快,但由于专业创办历史不长,有此专业的高校也不是很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1]。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专业以土木建筑为背景,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利用,是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本专业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当中,使节能融入到建筑环境当中,既涉及强电又涉及弱电,既涉及软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专业知识既包括建筑领域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产品开发、调试等,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经历。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现状

2.1对口专业教师来源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年轻的专业,没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高校引入教师的一项强制要求便是硕士以上学历,所以引入青年教师大多学习的是控制专业或者电气工程等相关的专业,没有土木建筑专业背景,新进教师需要较大力度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博士硕士引进之后,抱着原有专业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当中,造成教师专业偏离现象。

2.2为评职将方向无关联的教学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学进步

目前大多数院校评职考核标准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数量和质量,参加项目的难度级别等,大多数教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这个专业处于熟悉阶段,所以很难在此专业发表出有见地的高水平论文,但评职心切,急于求成,往往还是在熟识的研究领域发论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论文、项目产出率,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使院校的专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专业的发展速度,

2.3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毫无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高校专业教师的引进首要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几年,也是了解专业最具激情的几年,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而且继续深造的专业一定不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往往都是相关专业,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专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实践环节。即使博士生引进,也是直接进入教学,没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从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调整,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在职称评聘上应根据教师从事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不应该一概而论。从事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考核时,可略放低科研门槛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工作量,这样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上来。

3.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可派专业教师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挂职锻炼。学校应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如企业挂职期间无需完成教学工作量,期间从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确保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指标,踏踏实实从事实践工作,了解最新行业发展现状,确保所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3.3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引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带动学校教师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必过多强调学历学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即使学历偏低也可优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们在实践中的工程业绩,考察他们的工程技术职称。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先对他们进行教师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即可承担实践教学,也可承担理论教学。

3.4增强校企合作

增强校企合作,既可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可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到高校讲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迅猛,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到院校讲座,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了解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实效性。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实践教学的最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多数企业单位不愿接收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进入企业首要培训,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后学生可以独立工作了,但是基本也就返校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大多企业是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沟通,也需要政府针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予企业响应的奖励优惠政策,以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展开。

4结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发展极快的专业,需要专业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发展应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既应考虑理论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波,冯增喜,于军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43-45.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智能化;数字化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中智能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运行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基建、设备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对大多数高校基建部门来说,对智能化建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单体建筑为主。而对于一个现代化新校园的智能化建设内容和系统形式要复杂得多,牵扯的部门也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工作相当重要。

下面,就智能化建设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问题分析

各个学校对智能化建设都相当重视,但具体实施中却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整体进度安排不合理

抢工期的现象比比皆是。业主、设计人员、监理、施工队伍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开学。于是“三边”甚至“多边”工程大量涌现: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等等,一个“抢”字带来了整体规划与单体规划的脱节;设计与需求的脱节等问题。对智能化系统来说,本身就处在整个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设计工期不能保证,其他专业资料配合不能及时到位,再优秀的设计人员,设计质量也会出问题。

1.2 前期整体规划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有:

第一,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推进,发现不能明确智能化建设包含那些具体内容。多数高校新校区在整体规划及方案确定时智能化部分的内容往往被忽视了,而且很快就进行几个主要建筑单体如教学楼等的设计工作。智能化设计内容很多,学校此时缺乏一个前期的整体规划,智能化领导小组往往是在设计人员多次催促后召开紧急协调会,然后匆匆商定委托智能化设计的内容。如此商定的内容经常会出现变数,且最后往往与园区整体智能方案衔接错位。

第二,控制中心的重复设置和协调不畅。没有一个前期的整体规划,各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往往设计成独立控制模式,由此产生了许多的控制室,如消防控制室等。一来增加了值班人员数量,二来各控制室之间的联络协调也很不方便。

第三,各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到位但长期不能使用。各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虽已安装到位,但整个校园的各个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滞后。而且,总体方案与单体系统的配合不可能天衣无缝,出现产品不统一、接人形式不统一等问题。协调解决、整改需要一段时间,造成智能化系统整体开通往往要滞后学校开学很长时间。

1.3 “业主”前期介入太少

此“业主”是指学校某个大楼的某些房间的使用者或某些系统的管理者。对学校而言,此“业主”可以说牵扯到学校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由于“圈地”的不确定或责任人的不确定,基建部门在搜集基本设计要求时不可能为设计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设计人员也不可能充分理解“业主”需求,后果只会是出现下面两种情况:第一,在图纸设计已完成、土建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业主”要安排自己的使用功能时发现缺、少等问题,请设计人员提供修改图,请安装人员增补管线,影响投资和工程进度。第二种情况,“业主”一直等到入住后才发现缺、少等问题,这就造成一种无法追究责任却影响使用者、建设者、设计者相互关系的事实。补救的范围毕竟有限,各个系统还要整体调整,且采取的措施多数只能明装,又影响大楼的美观。

1.4 设计各专业人员的配合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新校园请来的设计人员专业水平堪称一流,但他们的配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国内大部分智能化系统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而其他专业对其理解还不透彻,本专业与其他各专业的配合也还不够熟练。多数建设单位心目中教室、实验室等的数量以及位置、面积等一定要满足要求,对于设备机房乃至通路却认识不足,以致造成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在满足建设单位要求以及规划批准面积、形式的前提下对设备机房和通路能小则小,能偏则偏。其实,建成后对大楼的整体运行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机房和通路的管理、维护。而对设备机房、通路不予重视的做法只会造成日后管理不便、扩容困难、运行不畅。

另外,由于智能设计人员的设计时间紧张,配合工作往往不足。这里讲的配合包括与业主的配合、专业间配合、与专业集成商的配合、与施工人员的配合等。大部分设计人员与业主的配合往往停留在业主提供资料的层面上,与专业集成商用于设备调研的的配合时间很少,本专业需要其他专业配合的资料也不够全面,总是希望业主标定的集成商最后优化。这当然会影响图纸的质量,而且会引起不少的修改,这些修改往往是在土建基本完成甚至装修完成已经使用的情况下,修改的难度很大。

2 建议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做好一个大学新校园的智能化系统,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2.1 设计周期要保证

业主在安排整个园区建设进度时应与设计、施工人员充分沟通,给设计人员留有合理的调研、设计时间,以保证设计质量。

2.2 作好前期整体规划

校方可以首先到一些智能化系统作得较好的大学校园参观取经,学习他们好的作法,同时从他们的失败教训中获得前车之鉴。然后组织设计人员、校方使用者、智能化方面的专家、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等共同协商智能化各系统的规划方案。最后可以将议定的方案提交校领导审阅批准,形成一个明确的智能化系统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觉得以下几条好的经验可以采纳。

第一、高起点,高质量。新校园的智能化建设要充分考虑适应时展、适宜学校育人环境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在系统形式、产品选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还要充分考虑其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坚决不采纳很快将要淡出市场的系统形式和产品,各个系统最好选用统一或兼容的产品。

第二、充分的预留。新校园的发展余地很大,考虑一期投资的问题可以先确定几个要上的系统和系统形式,但规划最好作全,管路要预埋到位,而且考虑到分期实施的难度,预埋的室内外管路、安装的配线线槽要考虑充分的扩容余量。

第三、控制中心集中化,相关系统集成化。整个校园集中设一个智能化各系统管理控制中心,而在每个单体建筑中设分控单元,值班、管理、维护人员集中在中心工作,既减少了人员数量,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方便了校方对人员的管理。对学校建筑来讲如果资金允许可以考虑几个系统的小集成。

2.3 基建部门在搜集基本设计要求时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难度,尽可能为设计人员提供详尽的资料。因此,建议负责人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仍要注意与有关“业主”联系,让他们了解图纸设计情况,尽早确定需求。

2.4 设计人员要维护规范的权威,在设计过程中提高配合质量。规范是设计人员设计图纸最重要的依据,对智能化各系统的机房、布线通路的设置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另外,为了便于扩容、维护,其数量、面积要考虑一定的余量,其位置分布也要合理。校方与建筑师在确定方案的时候,希望能体现这些要求,维护规范的权威。配合是设计人员必须熟练的一门技巧。

第8篇

[关键词] 射频识别; 智能化; 馆藏; 高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0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83- 02

1 引 言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面临藏书量逐年增加、管理难度大、人工操作状态下难以及时到位的压力,图书馆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如何有效提升图书管理效率,简化图书管理流程,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满足图书高效、快速的流通需求,促进图书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成为图书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而物联网的出现,尤其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运用,为这一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 RFID工作原理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使用射频电磁波通过空间耦合,在阅读器(Reader)和附有射频识别标签的移动物品之间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该信息对目标进行跟踪和识别。RFID 系统一般由射频标签、阅读器、应用系统等组成。

RFID的工作原理是: 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射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而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身信息通过标签的内置天线发送出去;阅读器的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处理(如: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完成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

3 智能化馆藏管理系统设计

3.1 管理智能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运用RFID可以提高图书借阅速度及图书馆藏速度。传统图书馆一般使用的是条码技术,在借还图书时,需要打开图书扉页并找到条码后才能用条码阅读器进行操作。由于条形码阅读器需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条件下,使扫描光源照射在条形码上才能辨读,从而导致借阅速度降低,这是目前馆藏图书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而RFID非接触、无视觉识别、多标签识别的特性,为实现远距离监测、图书快速与批量进入馆藏,提高图书借还效率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次,运用RFID可加速馆藏图书的盘点作业。图书馆藏图书的盘点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传统的管理模式、时间、人力、物力等硬件条件制约,图书馆盘点时必须闭馆,在目前采用条码技术的情况下,由于条码阅读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条件下才可以判读条形码,因此需要把架上的图书逐本一一扫描清点,工作量大,耗时、耗力、耗财。而运用RFID技术之后,只需将手持阅读器在书架上横扫一遍,就能读取贴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图书的全部数据,无须闭馆,操作时间灵活,可轻易寻找及分辨在书架上的书籍,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完成盘点和顺架工作。

最后,运用RFID可提高图书安全性,便于馆藏管理智能化。RFID电子标签具有可读写功能,其电子数据可根据需要记录各种信息,如书名、架位、馆藏地点等,同时也具有可塑性,能附于图书、音像制品等除金属材质外的信息载体上,读者不易察觉、安全性高。电子标签和阅读器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互传信息,利用电磁场的空间耦合及射频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在电子标签接收阅读器发出的信号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将存储于芯片中的信息发送给阅读器,实现智能化管理。

3.2 系统设计及管理过程

3.2.1 系统设计

在高校馆藏资料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馆藏面积大、图书资料种类繁多,传统的人工馆藏处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为实现馆藏管理的智能化,在系统设计上,要在图书馆楼层的天花板、楼顶或有关地方安装多个无线访问点,使无线信号能够覆盖图书馆,以便手持或移动的 RFID阅读器能够在整个覆盖区内漫游。基于FRID的智能化馆藏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该系统主要包括由RFID 标签与RFID手持或移动阅读器、RFID自助借阅子系统、RFID自助还书子系统、RFID图书分拣子系统和馆藏信息处理服务器等。其中馆藏信息处理服务器是智能化馆藏管理系统的核心,它对以无线方式传递的感知射频标识信息进行处理,并反馈给相应的FRID子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3.2.2 智能化馆藏管理过程

图书分拣。将RFID电子标签粘贴在书本或其他馆藏资料上,并同手持或移动的 RFID阅读器一同工作。当诸多贴有RFID电子标签图书通过阅读器的扫描区时,阅读器将会得到大量的不同层级的RFID标签信息,并辨认出各类图书的信息,实现对图书的快速分拣。同时根据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对处理,将其结果传回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分配清单,以提高上架的及时性。

高效盘点。将手持或移动阅读器在书架或书架旁边移动,读取贴有电子标签的图书的全部数据,寻找及分辨在书架的上书籍,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下,完成盘点和顺架工作,减少失误。并将与盘点统计相关的记录传回数据库中,建立相关报表。同时也可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已借出和归还的馆藏数据转入系统中,做相关数据的比对和查询,提供相关的统计报表,如错架清单、取阅人数统计、未在架清单等。

图书自助借还。读者选择好自己要借阅的书后,将自己的借书证和贴有 RFID 电子标签的图书放在FRID借阅子系统的阅读器感应区上,系统可进行自动识别和扫描处理。通过与图书馆自动化借阅系统连接,确认后即完成借书,并在屏幕上显示确认完成的信息,打印读者借阅清单。与RFID借阅子系统系统一样,读者也可通过自助还书子系统自助还书,这些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系统都会生成日志记录,方便查询。

4 结 语

射频标识RFID的非接触、多目标同时读取、无视觉识别的特性,使其成为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紧紧围绕图书馆藏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分析了RFID用于馆藏管理智能化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化馆藏管理系统,并就该系统在馆藏管理中的智能化原理进行了阐述。随着射频标识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提高馆藏管理绩效,扩展服务内容,真正实现智能化、人性化馆藏图书管理,将成为下一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9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智能化

大学图书馆是师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其重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以前的校园图书馆就只是一个单纯坐着看书的地方,空间布局单调,功能比较单一,不受师生的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元化,师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图书馆,会由自习为主的单独学习模式向融入小组式的研讨交流模式转变,图书馆阅览空间需要承载起互动、交流的职能,而不局限于自习和阅读。并且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化进程,来馆人群复杂化,新的阅览空间必须在同一空间内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作为智力密集的场所更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引入智能化科技设施,从而完善读者的使用体验。

一、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随着学习的深入,广大师生们需要很多场景各异的学习空间。比如,个人的、小组的;比如,安静的、互动的;比如,开放的、封闭的……以适应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校园图书馆的革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时代校园图书馆的设计,要融入现代元素,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还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具体来讲,有3点需要注意:

1.与时俱进拥抱新科技

新时代的校园图书馆,少不了多媒体教室的存在。多媒体教室所带来的便利,是普通教室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音视频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学习资料,资源量大、涵盖领域广泛,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新途径,而且也丰富了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2.考虑年龄段贴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图书馆不同于中学、小学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自身需求。高校图书馆在注重与社会接轨的同时,更要注重格调、文化沉淀的营造,以体现高校学府的态度与品质。打造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新型阅读空间,盘活现有空间活力,将能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以满足师生对新型阅读空间的渴求。譬如大学生大多都是异地求学,整体设计风格可以比较温馨,给人带来家一般的感觉,令人觉得赏心悦目、舒心惬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阅读、学习,容易产生沉浸感,效率更高。

3.融合多元元素模糊室内与室外界限

单调、沉闷、功能单一的传统阅读空间的重塑,可以焕发图书馆空间的生命力。图书馆致力于为师生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要使该空间更具活力和乐趣,能让读者乐此不疲。图书馆在舒适有趣之余,也要有核心的内涵、主题、内容和调性,致力于为读者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实现阅读向“悦读”的转变。未来的图书馆应当是一个多元、复合型的空间。除提供阅读功能外,还可提供分享、交流、欣赏、学习等多样的功能,物理空间可以进行多元组合搭配,更具扩展性和灵活性。譬如户外阅读区的设置,让大自然走进了建筑内部。沐浴自然光,坐在窗边品味书香,这样的时光悠闲而美好。

要融入现代元素,匠心设计,敢于创新,让校园图书馆焕发新的活力,更受新时代师生们的欢迎与喜爱。

二、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化方向

目前数字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些新型科技有助于实现学校对图书馆的管理加强,并且能够更好的深度挖掘出大学图书馆的潜在功能,以此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促进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创新与升级,确保图书馆管理的高效率,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1.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科技背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所涉及到的资料体量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其中的价值。

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面感知、立体互联、共享协同,将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收纳于智能终端设备中,随时随地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让智慧图书馆在发展中更加高效、灵活具有针对性,为师生利用碎片化時间学习提供便捷。

2.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平台建设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建设才能更好拓展信息化应用。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将图书馆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融入图书馆的系统平台中,使师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信息和内容。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管理系统的构建:

(1)智慧图书馆应用管理系统,以数字资源和配套设备为基础,实现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

(2)图书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围绕图书信息、系统用户、读者数据三个管理维度,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智能化;

(3)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系统,基于RFID技术对图书文件、书架、管理者和读者进行综合识别,简化借还流程,降低图书盘点工作;

(4)智慧图书馆馆情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与业务编排能力,对图书馆情况进行可视化运营管理;

(5)数字资源系统,把优质的阅读内容融于可互动体验的智能设备中,将知识变成趣味性的科普体验与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操作;

(6)智慧图书馆电子阅览系统,运用科技化与现代化的人机交互形式,为读者打造沉浸式体验;

(7)图书馆视听休闲互动系统,通过声音、图片、视频、VR等集成模块,让读者通过声、画及视频等形式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