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辩论的基本要素

时间:2023-07-23 09:24:47

导语:在辩论的基本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辩论的基本要素

第1篇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整体性; 针对性

【Abstract】Teaching design i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good. In view of its basic elements: students, target, strategy,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grasp emphatically solved "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four groups.

【Key words】Teaching design; integrity; targeted

教学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良好发展的前提。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所确立的方案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它具有整体性,针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诸多因素,其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策略、评价。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着重解决好“教与学”的四组关系。

1 分析“为什么教”与“为什么学

解决这一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什么教”源于“为什么学”,首先应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距离。它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析教与学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起始能力之间的差距,间接估测学生学习之后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从而可准确地确定学习起点,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其实质是在鉴定教学应达到一个怎样的范围和深度,如果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教学就应满足其需要,否则略去环节。

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此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生特征的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准备及学习态度上进行全面的综合,以此来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 明确“教什么”与“学什么”

教学过程“教什么”,其实质是“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学习目标”,即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条件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分析,使教者知道“教什么”,学者明白“学什么”,也说明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字里行间应有可测量的标准,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要有学生的行为要素。学生行为的变化正表明了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达到的能力水平,教师也可据此把握目标是否实现。?例如,??在处理“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时,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可见,目标的层次性既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也表明了其结果,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教师必须在研究大纲、分析教材之后,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教学问题,逐渐形成实现目标的特定教学思路。

3 策划“如何教”与“如何学”

“如何教”其实质是教学策略问题,是对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活动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及媒体的选择等诸因素的总体谋划,其中蕴涵着“如何学”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前主要还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倾向于替学生处理信息,这种做法对于集体教学这种形式而言有一定的优势,表现为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帮助部分知识欠缺或能力不足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提升。但最大的缺陷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够,易导致被动接受,缺乏独创性,影响学习动机。?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高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最后教会学生答题。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考试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阐述逻辑混乱,以至失分过多。由此可见,“如何教”的策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如何学”为落脚点,以学习和教学规律为桥梁,选用的教法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年龄特征,要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和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恰当地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利用,以促进教与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 评测“教得如何”与“学得如何”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

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有别于教学在讲台上上课,学生插秧似的在底下学习的过程,它要把全班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划分成几个小组,它可以是组内同质、组外异质,或者组内异质、组外同质,教学的时候,以一个小组为方向,让学生在组内行成互助的方式,与别的小组进行竞争,最后教师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是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分标准再对学生进行奖励。以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师与生之间的单向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向的进行。

一、合作学习及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只有在这些条件满足时,小组形式的学习才比竞争学习以及个别化学习有更好的教育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要素主要有三类标准。美国学者斯莱文认为,小组合作包括小组目标、个体责任与成功的均等机会三要素。这是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要考虑和追问的问题。合作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课堂学习的氛围怎样: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否真正体现了合作优势而不是流于形式。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就是指数学合作学习显著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对某些教学内容施行合作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对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改善。

二、优化组合,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性别特征等进行评定,然后分配成若干合作小组,既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建组原则,还要有尊重学生个人的自愿原则。其目的是让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每小组4-6人为宜在一定时期内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保证合作的有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每学期)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拓宽学生的交往空间。组长实行轮换制,可以定期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临时轮换。这样,在各组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争,使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另外,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学生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三、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

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在不断评价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体现,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完善。

四、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除此之外,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要对学生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使数学课堂更加具备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今后,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合作学习更有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合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第4篇

对过去的历史,我很好奇,很想知道中国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很高兴,在初中,我就接触了历史这个学科,使我又兴奋又好奇。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第5篇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任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行业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本土化以及国内企业的不断国际化,当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行业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在本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自如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不仅有助于业务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上述要求和特点,在传统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在行业英语教学中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强调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二、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面临的困难

1.高职学生入校时英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成绩悬殊大。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难以把握难易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如果太难,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焦虑和逆反心理;如果太容易,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学不到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发展要求教材编写与其协调统一。高职行业英语教材中真正符合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很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和精力也不够。一部分教师在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又返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对其缺乏认识、缺乏信心,而且高职院校师资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必要的时间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设计。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会计英语》教学中分为:任务预备阶段(输入)——任务实施阶段(过程)——任务后期阶段(输出)。现以《会计专业英语》中第2课The Accounting System为例,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原理作了如下设计:

(一)任务预备阶段(输入)(Pre-task stage):教师设计任务和呈现任务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找出会计的基本要素(accounting elements)、理解会计恒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的构成并能熟练地使用。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练习。

(二)任务实施阶段(过程)(while-task stage):学生分组讨论任务

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解、交际,自然地、有意识运用语言增进目的语的习得过程。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出会计的基本要素:assets(资产),liabilities(负债),owners’equity(所有者权益),revenues(收入),and expense(费用);然后讨论并找出会计恒等式的构成:Assets= Liabilities+Owners’Equities(capital),在讨论中笔者又得出其他三个变体(variations):

Liabilities = Assets - Owners’Equity(capital),

Owners’Equity(capital) = Assets - Liabilities,

Liabilities + Owners’Equity(capital) = Assets;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文中的阅读材料,通过分析句子,从中找出会计基本要素的对应物,如:supplies,land,cash,equipment就属于assets;accounts payable 就属于libilities;fees earned,owners’investment 就属于owners’equity(capital)。从用词上不难发现payable,earned等形容词通常只作后置定语。这样一来,通过互动,老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又可以从用词、句子结构等方面分析英语句子,从而将英文会计恒等式做个归纳总结。

(三)任务后期阶段(输出)(Post-task stage):师生共同完成任务

这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项目(project),即语言的输出阶段。

通过对以上任务的讨论总结,通过对英文词汇、句子的分析,学生对会计恒等式有了较清楚的理解。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实例来进行检验,以达到完成本次课的最终任务——运用会计恒等式。以下就是要完成的实例:

During the month of March,Mark Himes,Lawyer

1.Invested $4,000 to open his practice.

2.Bought office supplies(stationary,legal pads,pencils,etc.) for cash $300.

3.Bought office furniture from Stanley-Furniture Company on account,$2,000.

4.Received $2,500 in fees earned during the mouth.

5.Paid office rent for January, $500.

6.Paid salary for part-time help,$200.

7.Paid $1,200 to Stanley Furniture Company on account.

8.After taking an inventory at the end of the mounth, Himes found that he had used $200 worth of supplies.

9.Withdrew $400 for personal use.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可以互相讨论,逐渐引导指点,形成互动的解决问题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四、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经验

(一)转变教学理念,符合高职教育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师生通过任务产生互动,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寻求帮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二)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符合高职学生要求

教师要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关注的人、事件和情景,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话题内容。加大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开发,培育一批适合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一批适合自身教学需要、具有行业企业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活跃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组织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在课堂上应力争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如: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进行故事接龙和编故事,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就教师事先给定的问题作报告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同时,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朋友交谈、电子邮件往来、调查、互致书信、回答问卷等来加强英语学习。

(四)科学设计任务,把握控制教学过程

科学合理务实地设计每一个任务及明确任务内容和结构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针对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当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要采取宽容态度,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循序渐进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导入课堂,不搞突如其来,也要照搬照抄;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落实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思想,提升自身的语言教学理论水平;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大胆创新教学改革;坚持下企业工厂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双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运用中学( learning by doing)、为运用而学( learning for doing)。在实践中坚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和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惠主. 会计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峥.“任务型”教学法和高职精读《交际英语》课堂设计[EB/OL].zhlyxx.bjedu.gov.cn/showart.asp?id=163. 2009-09-07.

第6篇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学生情感;课堂情绪

教师、学生和化学教材是构成化学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是构成化学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同学乃至教师施与情感上的影响,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与质量。个人认为,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能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的人际交往活动。因而,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以其不容否定的事实参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笔者认为,从化学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学生情感,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介绍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联系到喜庆时所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它们都是燃烧剂、助燃剂[Mg、Al合金,KNO3,Ba(NO3)2]、发光剂(金属盐类)等组合的燃烧现象, 如NaNO3、NaHCO3发出的是黄光,BiNO3发出红光,Ba(NO3)2发出绿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相应的语言、图片和照片,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对教师的情感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最初总不免带有敬意的色彩,尊敬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情感成分。但随着师生接触的深入,这种情感也会发生变化。有的学生由对教师的尊敬,发展为敬爱、爱戴;有的则由尊敬演变为敬畏、畏惧;有的甚至恶化到对抗、憎恨的地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会用爱心和真诚感人,个人认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感人”,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每位学生做朋友,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会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可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三、主导情绪状态

这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这种情绪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对学生各方面都将施与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大致分三种情况:有的学生处于积极的、快乐的兴趣情绪状态;有的学生则处于相对中性的情绪状态,既不快乐,也不厌恶;有的处于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厌倦、烦躁、委靡等。在课堂上,我经常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既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感。

四、课堂情绪气氛

这反映的是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心理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与上面提到的情绪状态不同。情绪状态是侧重反映学生个体的情绪,而情绪气氛侧重反映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情绪。不同的情绪气氛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影响学生之间认知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要达到这一目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开展集体活动,如化学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冰上着火”“喷雾作画“等,开展化学晚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并由此带入课堂,形成开心、幸福的乐学课堂。

总之,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尚未成熟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进而促使其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有利于我们教师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会让我们的教育及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周丽佳. 新课程目标下的化学情感教育研究[J]. 华章,2011(9).

第7篇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资源共享

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我们深切感受到,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有两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1)有关管理部门要研究如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轻教研、重科研的现象,在考核和评审中加大对教学改革及其成果的认可与评价度,使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从制度和管理上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8篇

2009年3月份的一份研究证实了人们一直担忧的事情――多吃红肉以及加工的肉类会增加心脑血管和癌症的发病率并且缩短寿命。红肉指的不仅是牛肉,也包括猪肉和羊肉。研究人员调查了500,000个不同人士之后发现,每天食用一个红肉汉堡的一组人群,十年后,其死亡率比其他人群高出30%,而其中大多数是死于心脏病和癌症。另外,香肠,冷盘肉类以及其他加工的红肉类也会提高死亡率。相比于红肉,食用白肉,如鱼类,鸡肉,火鸡和其他禽肉的人群,死亡率较低。

关于肉类对于身体的好处和坏处,所有相关争议都围绕着“好脂肪”和“坏脂肪”的比例来定位。大家一定听说过对身体有害的反式脂肪和相对更健康的顺式脂肪之间的辩论。其实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之间也有相似的争论。这两者都是可以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脂肪来获取。ω-3是人体内必须脂肪酸,被视为更健康的脂肪酸,它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亚麻籽油,核桃等干果类,奇异果等水果,以及油腻的冷水鱼如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都含有较高的ω-3脂肪酸。ω-3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植物如亚麻中含有ALA,它是一种在人体内可部分转化为EPA和DHA的ω-3脂肪酸。ALA在体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对身体也是非常健康的。总的来讲,鱼油中的EPA和DHA比亚麻籽等植物类含量更高。

另一种脂肪酸是ω-6脂肪酸,它同样也属于必须脂肪酸,如果摄入量合理,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大量摄入,可能会造成细胞功能的紊乱,增加疾病的概率。ω-3与ω-6比例关系对人体的健康意义很大。一直到19至20世纪,人类饮食习惯当中,ω-6脂肪酸和ω-3脂肪酸的比例大约在1:1到4:1之间,并且这种饮食习惯的人们心脏病的发病率非常高。20世纪随着西方国家养牛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心脏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与一般牛类相比,食用玉米的牛,体内含有的ω-6脂肪酸要高出1倍,而且许多研究人员都一致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心脏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这一方面也不懈于西方)。在巨大养殖场饲养的牛食用非自然谷物和玉米,比在传统农场食用草类的牛含有的ω-6比例会更高(4:1到2:1)。西方的饮食习惯所包含的ω-6对ω-3比例大约在10:1到20:1之间!

以下是关于肉类选择的5个基本要素:

1.白肉比红肉好。

2.瘦的红肉比肥的红肉好。

3.如果你平时习惯每天吃肥的红肉,尽量降到每周吃2~3次。

4.食用青草的牛肉比食用谷类和玉米类的牛肉更健康。

第9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1-01

一、翻转课堂活动设计的意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在线教学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即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的活动“颠倒”过来,也叫“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最初是由美国的学者和教师经过理论和实践探究而提出,我国对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大。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展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故研究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活动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活动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课前学生自主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材料,通过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平成课前学习任务;再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输入,课内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内化,达到语言知识的输出目标;最后再进行个性化评测。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展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本文具体从二次备课、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二次备课

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问题解决,达到知识内化。课堂活动的设计既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又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教师需要掌握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可拓展的地方,设计课堂活动,提升教学针对性,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教学视频的情况,还要检测总结出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根据这两种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第二次备课,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

(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关键。但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期中一些学生因缺乏学习热情,未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因为课堂活动趣味性不强,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对于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教师需要创建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课堂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去吸引学生。实现课堂学习活动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采用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点来设计课堂活动内容。

(三)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概括起来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探究课堂,另一类是以疑问探讨为导向的讨论课堂,只有真正区分了教学内容是实践性问题还是理论性问题,才能设计好课堂组织形式。英语翻转课堂属于以实践性活动为导向的探究课堂,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应把传统的语言知识学习目标放在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教师课堂的任务应由原来的语言知识传授转移到语言的应用上。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基本都已具有英语语言知识的基本框架,不需要系统讲解。根据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课堂应是学生语言知识实践的场所。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设计应根据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单元内容,开展以项目为引导的探究式课堂或者以任务为载体的讨论式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和重难点进行适当强化梳理,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比赛、报告或辩论等形式展示针对探究式任务所形成的学习成果;或者通过个性化测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监管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课堂活动设计可以参照以下步骤:首先对课前自主学习的教学视频通过对学生的不同提问进行简单回顾;然后学生完成教师在学习课堂中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知识的内化;最后可以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演讲、研究报告、游戏、辩论、比赛、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和构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课堂上应多与学生交流探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教师除了设计好课堂学习活动,还要具有对课堂教学的动态把握,对课堂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的动态把握,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和启发点拨。

参考文献:

[1] 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