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23 09:24:48

导语: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第1篇

高职院校是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教育阵地,使职业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符合社会需要,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以往的高职美术教育存在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等问题,以致部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存在就业难、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改革以往的美术教育方法,通过深入研究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了解市场需要,及时改进和调整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以更好地培养出一流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文章结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就提高美术人才的专业水平提出相应策略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重视美术理论教育,忽视美术技能和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美术课程内容脱离实践领域的美术应用,缺乏与美术技能培养的联系。学生即便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教材上的所有知识,在就业时依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其次,教学内容陈旧,教材长期未更新,一直沿用以往的美术教学方法,缺乏将职业技能引入美术教学的创新。学生学到的一些美术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美术教学内容亟待更新。再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器材的应用。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了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要依靠板书、口述的教学模式。这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最后,美术教学活动中缺乏实践环节和应用环节,在教学设置上缺乏让学生到美术工作岗位进行实训的教学环节[1],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在就业时遇到困难。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把美术教育与职业领域的市场人才需要联系起来

目前市场上需要的美术人才一般分为美术设计人才、美术制作人才、商业美工和媒体领域的美工人才、服装和动漫以及游戏领域的美工人才。职业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因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可以更好地契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美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契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2]。这要求高职院校要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尽快融入社会,利用自己的职业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制订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往往偏重于对美术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更好地提升美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调整教学方案,制订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展好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合理引入美术方面的实用知识,如美术设计知识、美术制作知识、美工知识、美术动漫制作与游戏制作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美术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形成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发展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奠定坚实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的具体应用方式,助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重新设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以往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教材上往往更新不及时,一些课程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需要。为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美术知识,补充和更新教材内容,从而构建新的美术课程教学体系。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上首先要了解目前市场对美术技能的实际需求,依据社会生产领域美术技能的实践应用,适时引入新的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如,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商业美术设计、多媒体设计、数码设计、动漫美术、游戏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让课程教学在内容上紧跟时代需要,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始终接受职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其次,要在美术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中增加后现代美术、波普艺术、商业美术、艺术装饰等内容的比重,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领域前沿知识内容,摆脱以往的单一知识结构。再次,应增设实践教学课程,通过与企业或商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深入一线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到企业中了解美术工作的岗位技能,了解美术知识在职业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讲座课程,邀请从事美工或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前来院校讲学。这样可以使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学生美术职业能力的发展。

4.改进与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要想提升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还应及时调整以往依靠板书、口述的美术教学方法,引入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虚拟实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美术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并配置现代化的美术教学器材和设备,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通过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更加多元、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学习,从而改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成长为一流的专业人才[3]。

5.调整考评措施,关注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

以往高职院校采用的考评措施通常为定期考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方式尽管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但是仅能反映出学生在美术理论知识和部分技能技巧方面的掌握、运用情况,而难以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美术技能的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引入定期考评和积累性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考评机制,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情况。(1)定期考评定期考评主要采用定期进行标准化考试的形式,以分析学生考试成绩的方式评价学生。此部分成绩可以在整体考评分数中占30%左右的比例,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为主,命题范围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划定。教师通过定期让学生进行标准化考试,可以掌握学生一段时期内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2)积累性考评积累性考评并不设置标准化考试,而主要通过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创作的美术作品、参与美术实训活动的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得出各项分数,构建系统化的积累评分体系,然后累计所有分数,在期末得出总分后进行百分比转换,以此作为考评指标。作为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考评指标,此部分占整体考评分数的70%。积累性考评可以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而采取突击学习、考试作弊等不良的行为,将学生日常的表现与美术能力发展结合起来考察,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日常的学习上,端正美术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通过不断积累提升美术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美术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

结语

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的问题探讨和研究是概括性的,还不够全面,但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对其中一些典型问题的解析,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发现美术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职业美术人才的教育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晓春.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21.

[2]韩明辉.创新人才培养下高职美术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3):17-21.

第2篇

一、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互矛盾

高等教育学面对的广大知识水平相对极高的大学生,因为该专业设置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要求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教育学发展趋势同步。然而就当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来看,更注重的是今后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能够运用在专业领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发展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协调,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采取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二)大学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高校纷纷设置了学分制来考察大学生的综合情况。在学分制度体系的约束下,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虽然更加明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大学生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学分,单方面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使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了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人才不仅同高等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甚至还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1]。

(三)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准则,其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培养方案是否同大学教育状况相适应、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保障等,如果开展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浪费教育资源,事倍功半。因此还需要对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严格限定人才质量标准,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二、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培养高等教育学人才

(一)使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才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性知识,如果脱离理论教育只是强调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就会本末倒置[2]。所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做好基础理论性教育工作,要求大学生涉猎高等教育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构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帮助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研究意识

研究意识是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在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才可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从而更加科学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和习惯,这就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制定的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学分制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在所擅长的专业中发展研究能力[3]。除此之外,还要将大学专业人才研究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培养体系中,使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将研究意识培养贯彻、落实到整个高等教学过程中,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钻探、探索意识,使大学生实现从理论型向探究型的转换,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包括授课这一基本方面,还要在大学生课下任务,要求大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因此在高等教育下,要想让大学生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必须布置实践探索任务,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进行如下安排:1)让大学生自主完成该专业知识的搜集、整理工作,让大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2)设置一些较为困难的专业探索性课题,供大学生课下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对课题开展实证分析,及时解决疑惑,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钻研知识,凸显出高等教育实践性强的特征,培养出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导向 翻译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62-03

近年恚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与发展,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大,但是翻译人才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为此,应当重视对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以及调整专业结构,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优秀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国内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一)翻译市场的规模分析。翻译作为一种重要产业在我国由来已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国际的交流愈加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扩大。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内地近十年来在册的翻译公司在数量与规模上不断扩大,已经达到3000家之多。翻译队伍主要由留学生、外语专业人才、归国华侨组成,队伍非常庞大,人数达到50万之多。据相关统计显示,近些年在市场规模上全球外包语言服务持续不断地扩大,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预测,2020年这一市场产值将会达到450亿美元。翻译市场规模还在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然而,虽然翻译市场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但是翻译人才则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多样化翻译人才需求。近些年,我国翻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对于翻译人才的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复合型人才。该类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兼具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二是口译人才。该类型人才在讲话同时要负责翻译工作,其中,口译人才又可以划分三种类型:会议口译、商务口译与陪同口译。三是小语种人才。小语种主要是以法语以及德语为代表的联合国通语,与英语与汉语学习者相比,学习该类语言的人较少,故将其称之为小语种。现阶段,我国对于小语种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于政府机关、国际性组织、驻外机构以及大型央企等。

二、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于翻译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翻译人才个人素质与能力。比如,某些工科领域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翻译人员能够以准确的词语表达含义,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否则,将会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翻译工作人员接触机密性的商业文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翻译人员应做好相关保密工作。否则,机密性的文件内容一旦泄露给第三方,所导致的结果是客户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翻译人才培养来看,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严重忽视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导致虽然翻译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难以满足实际翻译工作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实用性缺乏。教师在开展课堂翻译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选取上主要是翻译练习,主要向学生讲授文本知识,对于教材内容存在较大依赖性。教学课堂时常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的情况。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单词与语法等方面内容,关于旅游、农业、商务以及文化等翻译人才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内容,教师鲜有讲述。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岗位适应能力依旧较差,无法胜任企业与单位的岗位要求,在开展实际工作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与方式落后。我国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中,在行为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倾向于采用示范、模仿与重复的教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就重点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教师先进行详细具体的讲授;其次,学生深入地理解与记忆翻译重点知识;最后,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重复与模仿,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然而,实际上,作为一项沟通与交流的工作,翻译对于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工作基本的语言转化能力,还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最好翻译人员能够对于原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翻译教学存在严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上亟待创新。

(四)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过程中,主要由授课教师进行,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标准。然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译文质量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在衡量学生的译文质量中,不仅需要经过审议与客户检验,还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内容,例如:一是翻译策略的使用;二是术语的统一性;三是对译文文体的把握程度;四是对文化信息处理情况,而并不是简单地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的教师评价。

(五)忽视翻译软件的运用。随着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改变以往的以纸笔为主的工作方式,不仅大大地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将所需的人工成本降至最低。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多种翻译工辅助工作,如Trados等,尤其是通过翻译软件的使用,有效地统一译文的句型与风格,从而降低翻译文本的重复率。然而,当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视开展理论教学,而忽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上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导致难以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能够满意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以往的简单地转换语言。译者要想真正做好翻译工作,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交往文化与语言等内在活动。较之前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在任务规模上,还是活动空间上,都获得大幅度的扩展。为此,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除了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推动与促进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素材选择上,教师既要选取文学类文本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美感,又要选取贴近财政、科技与旅游等领域的真实素材,在教学课堂中融入真实翻译案例,促使学生获得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精心地为学生创设与模拟翻译工作环境,规定好各项客观条件,例如翻译项目、翻译实效、翻译数量、翻译搭档等,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互动活动的理解,提高W生对社会行为与文化情境认知。

(三)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教师在应用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重视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之前,应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精心备好课。此外,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步骤,清晰地划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爱护,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教学方式,侧重于讲解重难点知识,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点燃学生的翻译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三是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板书的重视,确保板书的工整、简洁,为学生参考与观看提供更多便利。四是在翻译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坚持适度原则布置适量课后作业,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尽量不要布置过多的任务,否则将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课后作业应更多地追求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四)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时,主要采取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存在与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因此,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加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灵活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价、学生互评、客户评价等。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而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点评译文。在结束学生自评与互评之后,由教师站在宏观角度上评价学生译文的篇章结构、语言质量与翻译风格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五)运用多种翻译软件技术。应用翻译软件与技术,有利于提高翻译速度与准确性,为翻译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类似于Trados等翻译工具最早出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后普及于课堂教学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的应用,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重视应用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六)加快建设翻译实训基地。在建设翻译实训基地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与师资由学校与翻译公司提供,保障翻译实训基地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拥有良好的师资,从而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教育设施,营造出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翻译实训基地包括多种技术培训平台,如机辅翻译平台、翻译语料平台、翻译工作坊等。其中,机辅翻译实训平台主要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如翻译软件与术语管理等多种翻译软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保障翻译的质量与效果。翻译语料平台主要功能是面向学院提供语料与术语等科研课题,同时提供文献教学、科研以及论文等一定的翻译服务。翻译工作坊主要是让学生得到高强度的翻译训练,通过开展各种翻译活动、讨论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通过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学生深入翻译项目之中,对翻译流程更为熟悉,对行业规则更为了解,推动了翻译实战能力的提升。

(七)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翻译教学中,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翻译责任意识,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一是面向广大的学生开展理论课程。通过适量的翻译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教师可采取课堂研讨方式开展实践课程,同时教师应加强翻译指导,将翻译实践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在开展高级英汉与汉英笔译教学中,应运用师生讨论形式,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由学生进行翻译。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电子邮箱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而后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讲评译文,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给出中肯的建议,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师生的情感联系。除此之外,通过模拟创设翻译工作环境,集中开展翻译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翻译工作强度大,应认真地落实评审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译者与校译的角色。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而后分配任务,从而加强学生间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鉴赏翻译语料中,对于教师理论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不应仅凭直觉评论译文,而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精心备课中,应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从众多的参考译文中选择最佳译文,而后供课堂使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辅以师生的讨论。教师应当在对翻译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地应对课堂,为翻译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呈直线上升。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来看,依旧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相应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娟.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

[2]马淑霞.探讨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2)

[3]周宇鑫.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4)

[4]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

[5]肖永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工程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浅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英文门户网站翻译研究”(KY2016YB769)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计算机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78-02

1高职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我们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将面临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转变计算机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创新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在计算机人才教学中开展创业人才培养。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当前计算机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国家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根本途径,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2高职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型人才是以创新能力为主要定向,以一定创业素质为基础的人才。也就是说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能力,还要必须具备创造新就业岗位的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以及创业社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的创业型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但我们决不能放弃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础,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2)引进来,走出去,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要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了相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特色,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带着设计的题目和设计项目到企业中去实习,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创业训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3)强能力、重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业型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硬,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具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优良的创业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能力在将来的创业、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高素质是创业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3高职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根本”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计算应用型创业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应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理念,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带动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引领在校的优秀大学生踏上创业的道路,投身创业的浪潮。

(2)研究课程设置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思想贯穿计算机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门创业课程的还不太多,大多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这显然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学之中。我们的做法:1)我们正尝试着在教学中增加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内容。创业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可渗透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起到整体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的作用。对此,笔者已发表《浅析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使专业课程具有创业导向,把创业教育寓于整个计算机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实践中强化创业能力培养。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展课堂之外的专业创业实践项目。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训练和引导。在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系为学生提供了牡丹江百安智能有限公司、邮电印刷厂、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网络科技开发公司、大连超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万丽基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同时我系长期坚持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为学生提供(4)创建创业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和校园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场所,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能力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创业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基本能力。此外,也可以举办创业讲坛,开展创业竞赛,参观创业者创办的企业、请创业者做报告等,宣传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尤其是宣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成就,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业欲望,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思维。

(5)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态度、理念及创业知识、经验,都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1)加强对专业教师创业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创业教育意识;2)注重并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创业实践技能强的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3)为教师创造下企业锻炼的机会,让教师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将创业案例引进课堂,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体验创业。4)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的专家和成功人士,吸引资深兼职教师加盟,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鲜的血液。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是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的必然趋势。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自主创业,从而大大缓解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压力,更好地应用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高职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2515170)阶段成果主持人:段秀丽)

参考文献:

[1]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曾尔雷.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3]阮秀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高等教育,2001,(4).

第5篇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型人才 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是当今创新最活跃、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地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产业。在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新一代信息技术竞争中的成败。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

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

在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唯一一个指向“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在以往微电子产业、通信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之一。一方面,具有传统信息产业应有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如下特点:面向个人和家庭、宽带和移动、网络化、融合、安全、绿色、商务模式创新、应用和服务的引领作用、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二、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的更新流于浅表

在新形势下,尽管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但由于观念的更新并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事,并且教育观念实施于实践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仍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1)“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未能真正树立,不利于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注入式、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2)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难以体现,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个性化发展未得到尊重,不利于学生好学、乐学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主动求知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的转变;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良好人格的形成。

2.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脱节

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但是要传授给年轻一代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传授给年轻一代存在发展的知识,培养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使受教育者在发展学科知识、技能外,发展健全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创造和创新能力。而当前现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却存在与时代要求脱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现行教育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中心,强化知识获得与技能训练,忽视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格缺失。只重课本知识,不关心知识的应用和现实背影,不求广博的知识面,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2)现行教育目标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学生只接受一种固定的职业训练,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而不是多科性、综合性的教育,不能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偏低,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3.应试教育影响痕迹颇深

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共性、轻个性,重接受、轻创造等问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思维与学习能力。在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主要在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以下弊端:(1)唯智育为上,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重要位置上,大多采用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方式达到强调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强调技能的熟练程度的目的。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忽视引导学生对全面知识的掌握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2)教学方法守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传统的灌输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教学方法单一且守旧,过分重视课堂教学,以教书为中心,以教授灌输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缺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科学的指导,忽视课堂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把教学过程简单理解为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3)忽视个体差异,采用同样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强制灌输,缺少交流合作,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4)评价体系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采取传统的、封闭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其参考的主要依据就是学校对学生表现的统一量化考核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主观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差异性,这对当今要求能客观地、科学地、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极为不利,也显得极不合适宜。

三、新一代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1.教育观念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摆脱经济危机,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产业,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占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性制高点的关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要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实现传统信息时代的“操作型”的育人观念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的育人观念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实现封闭式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观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2.教育目标创新

新一代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技能是: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核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他们必需具备的技能,而在培养他们的必需技能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培养他们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1)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2)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品质;(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学生“学会创新”;(4)注重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自由的环境,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5)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人格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变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3.育人环境创新

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原则。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创新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校园制度文化,采取人性化的管理,通过积极沟通、民主参与、全程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学生成长环境,精心设计校园活动文化,激励学生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撑;建立理性、诚信、高效的行为文化,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志存高远、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品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倡批判精神;营造先进、宽容、创新的精神文化,通过创建开放交流、激励创造、崇尚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绿色、开放、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4.教学内容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量大,涉及面广,知识爆炸逐步形成,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要体现现代化、综合化、过程化和应用化的特点,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择吸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将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化最新科技成果、新发展、新问题以及现代人文思想等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体现出现代化的特色,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此,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2)加重文理融合课程,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现文理融合,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置综合课程,突破学科中心,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度应用以及当代大学生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个性的多样性,针对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做好三个转变:(1)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从“注入式”“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行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3)从传统封闭、呆板、单调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法向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6.评价体系创新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创新的评价体系应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个性化的评价。主要体现为:(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重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次展示个性的机会,全面考察学生的素养;(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简单横向比较。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取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成果性考核试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实验或实际的操作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作出综合评价;(4)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对各种考核过程中的评价标准,一定要有章可依,要体现学生的发展特点,要体现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洪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EB/OL].2013.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听障生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策略

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也一样。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因此,提高残疾人素质,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其中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更应受到重视和发展。同时,推动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身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听障生能通过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学习,然而他们也很少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听障生专业学科选择十分有限。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中国残联的重视,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地方就业市场需求,兼顾各类残疾学生的特点开设更多专业。

1.高等职业院校听障生动漫专业的产生

目前,动漫产业人才稀缺,为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工具主要是计算机,与人交流相对较少,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听障生培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是可行的。但对于特殊的教育对象听障生来说,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因为教育的对象变了,与之对应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教材的选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都要精心设计。如何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进行合理改变与调整呢?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专业教师,我一直在深入研究针对听障生的特点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结合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听障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延续正常生模式的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之间脱节,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定位为艺术类中的操作性专业,不重视对听障生创意、策划、经营、管理及沟通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培养,把过多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上,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学校教育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钩,导致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人才培养与动漫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以至于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不得不再次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新型专业,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因此,特殊教育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听障生各项能力,探讨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逐步完善适用于听障生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

(3)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与听障生沟通具有一定障碍。

由于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引发的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会打手语的优秀教师人才更为缺乏。由于普通专业老师的课堂讲授内容全部通过手语老师进行翻译,而手语老师缺乏相关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理论知识,难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专业教师又不会打手语和听障生沟通,导致听障生对专业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使得一部分听障生更愿意看专业书自学。

3.听障生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使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色。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听障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结合听障生及目前的就业特点,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在电影、电视、广告宣传、游戏软件开发、多媒体产品开发等领域内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及多媒体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人才。

(2)构建与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动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听障生的实践能力之间往往是有差距的,他们缺乏经验,无论在学校表现得多么优秀,仍然会与市场脱节。因此,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先进行市场调查,构建科学的、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这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开多少,我们都需要认真研究。

(3)改变实训模式,有效提升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听障生就业水平。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训模式的合理选择将对其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从社会拿来项目,对听障生实现“订单”式培养,也可以通过与动漫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由公司对听障生进行岗位培训,解决听障生就近就业。无论何种形式的实习实训,都应该以听障生就业为导向,真正体现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类;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总理今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匠精神”,将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性高度,怎样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是职业院校的首要课题。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待于加强,要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将从四个关键方面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

一、翻转式教学模式撬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从纯讲授形式转换成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分析和讨论的形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则处于课堂主导地位,通过特定的问题提问测试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通过对学生合理分组,开展以小组讨论,小组研究,组内自评和和组间互评为主的互动教学,为增强教学互动,可引入课堂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讨论和研究[1]。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不高,如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现场模拟、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在“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模拟软件的教学过程,模拟出客户需求后,进行需求确认,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后,再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将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开发的项目,自己讲解思路,分析测试的过程,抛开了枯燥的理论学习,在分享中学到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职业教育也概盖莫例会[2]。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多次到深入企业去深入调研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重点研究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与时代热点技术的也就结合更紧密了,学生学习也就更主动了。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展示出与这门课程有关的教学成果,只有学生在心底里佩服其老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效果。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另一种途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职业技能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在教学过程必须不断地加“兴奋剂”,让学生不断地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赏识教育,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各类比赛,学生通过比赛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软件实施、软件测试等岗位技能知识,由于软件实施与实践联系性比较紧密,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软件行业的技术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另外高职院校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软件项目的实施中,组织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在进行总体概括,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结:在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不高的情况下,要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1-01

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企业,在与自己相对应的岗位进行技能实习。在实习阶段,学生可以了解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权限、任职条件、工作报酬等与职位相关的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验证所学到的技能,学习校内上课期间无法学到的东西,找到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找到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阶段学生管理问题多,但有规律可循。一般中职学校采用半年6个月的实习期,以半年的实习为例,将学生实习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如下。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在实习前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意义。班主任、带队教师在学生入校时就要开始引导学生理解实习的意义。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实习并让学生明白实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工作经历,掌握就业信息,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除了跟学生沟通,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此外学校应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度沟通。例如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材时,都要与企业保持沟通, 了解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要求,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储配知识,一边学生入企后更好的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让企业也清楚校方培养学生的情况和要求,在学生入企后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岗位分配等。

3、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实习前期的心里障碍。学校可以多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提前参观或观看有关实习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具体情况;二是邀请企业各对口岗位人员来学校讲座或和学生直接交流,消除学生不信任心理。

4、学校还须做好一些具体准备工作。例如和企业签实习协议、买保险、体检等,学校提前制订实习计划,让学生提前了解实习时间,要求及考评办法,企业也提前制定对学生的管理办法,请假,安全,奖惩制度。最后还需召开一次动员大会鼓舞学生士气,明确实习的意义。

二、新鲜期

这段时期是指学生刚到企业,对企业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愿意尝试,一般在开始的一个月内。企业对刚来的学生给予热烈欢迎,耐心培训,学生本身对新的工作环境,城市,交通,食宿都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也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和心理落差,这就需要带队老师和企业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明确管理人员。明确学生在校方的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并发挥学生班干部作用,学生出了问题知道找谁,出现问题时能有专门的人关注和支持。其次,管理人员与学生企业要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例如电话、网络等。最后,加强监督,及时将学生的生活、工作、思想等情况及时向校方反馈。

三、反感期

反感期是指学生过了新鲜期后,感受到工作的枯燥和辛劳等,出现反感情绪和行为的时期。一般从第二个月开始,持续一个半月左右。在这段期间,由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不够深入,职业道德观念薄弱,初入社会,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加之经过新鲜期,学生已对繁重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逐渐产生厌恶、反感等情绪。

反感期要想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就需要的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协调。首先,要保障学生的权益,对学生要多关爱,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避免集体情绪的爆发。其次,加强对学生德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及企业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如有个例进行级别辅导,多表扬、少批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使学生产生工作热情,顺利度过反感期。

四、适应期

这个时期是指学生基本掌握了岗位知识和技能,已适应岗位要求并能做出一些成绩,是相对平稳的一段时期。一般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学生各方面状态都平稳下来,但是由于对工作环境渐渐熟悉,也开始沾染了不良职业习气。

在这段时间,带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教会学生明辨是非至关重要。首先,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其次,根据考核制度,对业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再次,提升学生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兴奋期

这个时期是指实习结束前,由于实习即将结束,学生异常兴奋,一般在实习结束前两三周。这段时间,由于不久就可以回家回学校了,学生感觉很兴奋,在实习期结交了新的朋友,与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也因为要离开不免有伤感课失落,因此在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无心工作,稍有不如意,会出现罢工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多鼓励,多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实习。

第9篇

[关键词]商务实战;英语人才;教育理念;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47-02

[作者简介]姜雪艳(1967-),女,辽宁普兰店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 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lslktzijjx-46。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学要加快改革,吸收西方教育的先进成果,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面向企业外向型经济实践的教学改革。因此,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应该成为高校英语本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一、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从事外事工作的英语语言文字工作者,只注重口译与笔译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英语人才知识面狭窄,缺乏商务知识和训练,即使很多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毕业生也无法胜任实际工作。传统的培养模式更多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动力不足,特别是到了大学三四年级,这种盲目性更为严重,很容易对所学的语言类课程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使教师教学缺乏成就感。此外,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实践性,师资配置上缺乏协同性。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深造,商务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跨学科知识掌握不足,尤其缺乏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目前,传统的纯粹工具型英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无门,人才浪费现象严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二、培养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策略

(一)转变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国际经贸的新形势发展,必须摆脱依靠书本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不断向外向型、跨文化沟通型、金融贸易结合型、法律文化贯通型培养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观念,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重建。21世纪世界各国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和技术领域,而是在人才领域。英语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国际“第一语言”,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人才是国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保证,否则国际交流中沟通环节的不畅通会造成很多误判甚至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英语教学必须转变培养理念,培养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英语人才,以适应国际经贸形势的日益变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

1.以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写作与口笔译等,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

2.英美文化拓展类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英汉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等,为学生在国际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做好知识储备。主要课程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西方哲学与欧洲文化等。

3.商务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与商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同法、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等。

4.素质和修养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情操与增强社会融合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礼仪、英语演讲和西方美学等。

(三)改革教学方法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第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培养商务实战型人才的技术保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网络和丰富的网上电子资源,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商务领域的使用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流畅地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就教学方法而言,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主体发言、角色扮演和同声传译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重建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改革考试制度,增加考查听、说、写方面试题分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系统应呈现多样化,不应只局限于考试,还应包括对一些英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教师从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向以提高学生英语实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鼓励并帮助学生参与校外的一些商务活动,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真实商务情景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从而主动、有针对性地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以此增强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五)建设适应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教师除精通英语专业外,还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商务知识。首先,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实习以真正接触商务环境,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其次,选派教师学习相关商务课程,不断拓宽英语专业教师知识面,提高其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第三,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的作用,借助本校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学校的协调下,邀请具有商务实战经验的教师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商务课程,丰富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可增进对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理念、新动向的了解。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对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商务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2]赵树理.中外外语教育对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8).

[3]祝敏.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创新型课堂设计[J].考试周刊,2009(19).

[4]李滨.语用认知探析复合型商务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12(6).

[5]吴殿宁.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J].贺州学院学报,2010(4).

[6]彭萍.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7]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