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4:53
导语:在课堂教学本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学本质;返璞归真;火热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业、法和道授之以人。所谓的授人以业即要将精确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授人以法是要注重知识传授的深刻性,授人以道是要求把知识的本质教授给学生。显而易见的,若要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率,数学的本质必须要得全方位的呈现。一般情况下,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方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提炼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等方面。而对于最后一点来讲,理性认识是指通过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分析或者综合出一些感性的材料,概括出它的概念,或者作出判断或者推理。对理性认识活动的重视,有利于我们对事物本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的寻找和归纳。
由此,我们对何为初中数学的本质有了基本的了解。若要使其在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并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渗透领悟
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体现和效率的提高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避免浮躁情绪和经验主义,要对知识发生的本原进行详细的梳理,掌握教材中的要点知识和本质特点。现在回顾自己上过的初中数学课程,总会感觉课堂内容太过匮乏,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领悟,难以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思想的共鸣。我认为,要想有效地改善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犀利而独到的见解,以深邃的眼光看待教材,不能只是盯着表面的文字、图标以及简单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最重要的是要对鲜活的数学思想有深入的领会和掌握。而教师只有掌握了这种思想才能够对数学本质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还要将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课本中,并做到将自己的思想与教材内容进行良好的融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得到源源不断的活力。
举例来讲,有这样一个题目在初中数学中非常具有典型性。四边形ABCD各边上的中点分别为E、F、G、H,试证明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将AC两点连接,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运用其中,这个定理是很容易证明的。而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将条件进行适当的替换,并探讨结论相应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情况一: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题目中四边形ABCD作出修改,依次考虑在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以及等腰梯形等的条件下结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况二:若要把结论作出改变,保证四边形EFGH依次为矩形、菱形或者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应该保证怎样的条件?
情况三:用定比分点来替换条件中的中点,那么所得到的EFCH是怎样的四边形?
情况四: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对边的中点改为对角线的中点,那么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
在面对这样多种情况的变化时,学生是比较苦恼的。学生若想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抓住这个问题的本质特征,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是相等的,是垂直的,还是既垂直又相等的,或者是既不相等又不垂直的,这样学生在把握这一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数学问题无论出现多少的变化,它内部的方法与思想都是具有相通之处的。而我们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这种普遍的意义,就是要对数学本质进行深刻的掌握,学会对问题进行类比,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教师要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通常是很困难的但是又无法避免的。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又一个连接不断的公式、单调的符号、枯燥的定理和堆积如山的习题。在学生眼中,这些东西既抽象、又凌乱。尽管数学散发着理性的魅力,但是又是非常生硬和冰冷的。教师对此应当反思,这是数学的本质特点,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放眼人类世界的数学发展历程,不乏有很多生动的数学故事和众多数学家的火热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火热魅力。同时,教师还要打破注重形式化的数学链条,从而使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举例来说,在对函数增减性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哪位篮球运动员最值得中国人骄傲?
学生:当然是姚明!
教师:那么,有哪位同学了解姚明的身高?
学生:2.26米。
教师:显而易见的,姚明的身高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如此,它经历了一个递增的过程。
随后,教师将姚明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变化情况利用多媒体图标为大家生动地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假设姚明的年龄为自变量,身高为相应的函数值。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根据对这个函数关系的分析,我们是否就能够得到姚明的身高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递增的呢?学生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十分统一的,教师由此引出关于函数关系中变量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教师通过给出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贴切的学习背景,从而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快捷。
三、小结
从上面的内容看来,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境界,需要教师具有返璞归真的精神,而要想使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和对知识的灵活变通。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的领会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最本质的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初中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陆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及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去数学化 数学本质 思考
在不同的场合,不少课改专家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状况发表了一些倾向性的言论。比如说: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繁琐臃肿,过分的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中充斥着繁琐的计算和推导,但是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本质,看不见数学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致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说,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内容为核心,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段时间好像不正确了。我们经常看到,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常常是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是可有可无。实际上,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这类言论还有很多,简单梳理后,可以发现其中的核心指向两点:
一是偏离“数学本质”;二是“去数学化”倾向。
这样一来,问题好像还比较严重,但是偏离数学本质的教学现象的的确确普遍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数学本质”的内涵。数学本质指什么?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数学本质”,一般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等方面。什么是“去数学化”?通俗的认为就是“数学不像数学,数学没有了数学的味道”。也就是去掉数学本质的东西,成了变味的学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强调数学的个性,抓住数学的本质,突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不管课程改革怎样变化,数学知识的本质不会变化。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去数学化”倾向就是忽略了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以几个教学案例为例,说一说在教学中偏离数学本质,以及“去数学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案例1: 一位老师的循环小数教学导入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他们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
①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②白天黑夜的的交替变化;
③课程表的反复使用;
④电子相册的自动播放……
老师:看了这些展示后,你有什么话想说……他的重复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我们找到了图片出现的规律,你还有什么想对这些图片说的?
学生:这些图片有完没完啊?
老师趁机问:你觉得呢?
学生就说:没完没了。
老师问:那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不断的出现。
老师说:也就是无限的….像这些现象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我们就称它为循环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
这样,就引出了今天需要探究的数学内容《循环小数》。这样的引入,建立在大量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中,再来理解小数中的循环现象,算是很精彩的导入设计吧!
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以下的一些问题:
1.这些现象与循环小数到底有什么关联吗?循环到底是从何处来?
2.循环小数的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现象是从生活中来的吗?
显然,循环小数和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有很多的相似,但是,我们该怎样处理好这个“精彩的情景”与循环小数直接的关系?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数学课中循环小数,不是研究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而只是让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至于循环小数的产生,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大多数倾向于是在各种运算过程中产生。应该不是在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中产生的。
案例2:《偶数、奇数》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教学奇数、偶数分类时,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偶数和奇数,并形成以下板书:
自然数:偶数0.2.4.6.8……
奇数1.3.5.7.9…….然后引导探究偶数、奇数的特点。
师: 仔细观察,你发现偶数有什么特点?
生: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的偶数;两个相邻偶数之间相差为2,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的2倍。
老师接着问:你怎么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的2倍?
生:因为自然数是按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又一个偶数一个奇数这样排列的,偶数与奇数的个数一样多,所以说自然数的个数既是偶数的2倍,也是奇数的2倍。
师:你的眼力真厉害,看问题很全面,自然数的个数确实是偶数的2倍。
这里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果真是他们说的那样吗?我们不妨追问:①学生的推理是否违背规律?②学生的推理结论是否是正确的?
表面上看好像偶数和奇数的个数各占自然数个数的一半,偶数和奇数的个数都比自然数的个数少,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只有在有限集合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才能比较多少,或者说有限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一定比比这个集合的子集合中元素个数多,而偶数、奇数、自然数都是无限集合,所以无法比较它们个数的多少。我们不能把在有限集合范围内积累的经验,盲目的应用于无限集合。在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犯这种知识性错误或者说科学性错误。
关键词: 回归课堂 问题探讨 合作探究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追求真实有效的生物课堂也成为众多教师理智的选择以及毕生的追求。于是乎,过于注重形式、表面的热闹、教学媒体的花样百出、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等等,也越来越成为课堂的常态。当然,值得高兴的是,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和深入思考课堂中暴露的问题,并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了理性地回归,比如,教学内容回归实效、教学活动内化、教学效果提高。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灵活运用“问题探讨”,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人教版教材每一节都精心设置了问题探讨,形式多样,可谓一大亮点。例如精心设置疑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有些是创设情境,导入新一节的内容;有些是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等等。每一节的问题探讨,实际上就是创设了一个情境,情境中设置了层次递进的疑问。当学生把这一个个 的疑问都解开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揭开了面纱。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把“问题探讨”利用好,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物学问题,这一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授课时把知识生硬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能够暂时记住,但理解不了实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从问题探讨入手,在逐步解决其中问题之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从而获得了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同时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合理的疑问,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比如说,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巧妙设疑,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通过“是什么”,引导学生感知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怎么办”,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拿出解决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仍然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学生绘制出细菌种群变化曲线图之后,提出问题“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按此曲线的形式增长的”,“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这样的增长吗?如果有,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曲线的变化趋势像哪一个字母?”借助这几个问题引出“J”型曲线,因此加深了学生对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考。正如: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认识自然发展过程。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观念,创设宽松环境,改变和摒弃“应试”体制下的师生观。教学并不是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和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营造一种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愿意学、乐学、敢想敢问,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动力,使其能够积极思考,敢于畅所欲言,大胆创新,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动态的生物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来完成师生间的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磨合。
4.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统一
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有这样一句广告语“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这是一个电视人对生活的看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有的时候我会把一节生物课看做是一个生活片段,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体验备加关注,关注它们的内容、背景、发展、例证等等,并将其用于生物课上。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和广泛的应用。一方面,教师要倡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物世界的无穷奥妙。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事例来加以验证,让学生有最真实、最生动的体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的应用;在理解原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及时介绍生物学最新科技进展、科技成果, 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 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可以介绍各种科学发现的小故事,介绍本地的动植物资源和科研成果,介绍我国生物学研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以及生物趣闻、生活常识等。 这样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活跃了生物课堂。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个个事实,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1500亿元人民币,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是著名的“悬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自然界对我们的严重警告;我国北方上空常常发生“沙尘暴”,风沙弥漫连日不开。通过这样的列举,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并使其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介绍跨膜运输时,结合生活经验,例如“腌制萝卜干时会出水?”“盐碱地中只有少数种类的植物能生存”,“酿酒时先出水,再出酒”,一个个这样生动的现实体会,一定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增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在新课改理念与生物教学有机整合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有了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和.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 生物学通报,2002.1 ,37-39
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心从字词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独特的文体标志、重要的语文素养价值,指引教师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散文教学策略。
一、紧扣全篇文眼――逐层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层推进。
这篇课文中,开篇“这是一株柳,……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两小节既是统领文章灵魂的中心句,又是引发人们深思“平常”与“神奇”的矛盾冲突。接着描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测并想象那株柳树努力存活、生长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这株柳的顽强,接着又以诗意的语言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环境优良,从侧面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恶劣环境抗争,课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艰难,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这两小节,引导学生按“环境恶劣”“旺盛的生命力”“艰难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顺序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导生本对话――递进品情
学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评价方式上的正面赞赏,而是在学生深入文本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预设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品味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在品读自悟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1】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呢?读读这些句子,咱们再谈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学生或背诵边塞诗词、或用语句描述感受,教师板书:悲壮、苍凉。
师:在这荒凉的高原上,一株绿色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你什么感觉?(惊讶……)作者用一个“哦”字,表达了这种感觉,请你读出惊奇、惊讶的感觉!
【片段2】
师: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来看看它吧。(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几句话写出了这株柳树――(生命力旺盛)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师生演示“两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树的粗壮,在举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体会柳树的高大,在齐声朗读中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看到这样一株高大而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不禁发出“哦”字,这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导读“哦”的方法:先提气停顿一下,然后轻声地慢慢地读出声来。
【片段3】
师: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成为青海高原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该隐藏着多少艰辛啊!(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听出你重读了“多少”“又”这两个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当(烈日)_____________,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_,这株柳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师:这样严酷的考验这株柳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这样的三个环节,以“一株柳”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词析句触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灵,一“读生长环境,烘托这株柳”,再“读柳树形状,认识这株柳”,三“读成长历程,感动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练笔,更是让学生们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从而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心灵的对话!
三、鲜明对比冲击――借物明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应充分利用课文,由实物到道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冲击,从侧面再次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着重比较了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再次升华学生们的情感,由物及人,渗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师: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为了生存拼命挣扎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名家诗人广为赞颂,你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古诗词?
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样做的?
师:(出示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个人?还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________。
(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说,一回回地悟。在朗读中,学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朗读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待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作比较时,在学生们的心中,青海高原这株柳已经成为一棵有生命的树,代表着坚韧、顽强、毅力!
四、提高素养――诗化用语
要执教好文质兼美的散文,还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语文修养,增加文学修养储备,用出口成章的诗句扩大课堂信息量,用诗意化的课堂用语带领学生们入境、品情、明理。
课始,教师: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呢?
课中,教师:词语亦有情,言语表心声,我们也要读好词语啊;你听,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之涣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边塞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的真实写照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文人墨客们对江南杨柳的赞扬!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灌输”,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和“中心”。从而,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传统角色,即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合理合法”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几乎都要听从教师设计和安排。这种权威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讲授,哪位教师讲得不好,没有按时讲完,便可认为是误人子弟。
这种讲授型权威教师的传统定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从古文字学上来看,如教师的“师”,其繁体字是“”,这是象形文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含义是一个年轻的士兵,跑过来向年长的首长请教问题或请示任务。引申义就是下级向上级虔诚地请示、请教。随着原始社会不断向封建社会进步和发展,到了唐朝时期,韩愈提出了至理名言“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有人隐喻教师角色为“水壶”“一桶水”,俗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还有人隐喻,“教师是蜡烛”,强调奉献与给予。现在用新课程理论一对照就有问题了,“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似乎越多越好,教学是个简单的灌输式“倒给”,不是思维碰撞,不是问题生成。那么,没有“水”怎么办?忽视了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成长。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并只能照亮少数人。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要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也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和职能,都突出了教师的讲授功能和奉献精神,始终在教本视野下定位于“教书匠”,教师在角色上是教书者,核心职能是讲授知识。这种定位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发展以及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教本课堂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这种教本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发展,逐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挖掘,也逐渐淡化了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丧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忽视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本课堂内涵与特征
学本课堂是指学习者(学生、教师及参与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具体含义是指在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所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师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学习后,充分发挥自我学习潜能,通过自主建构学习、合作建构学习等过程和方式,师生共同来实现学习目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本课堂与教本课堂在概念视域上存在一定区别,传统课堂一般是指上课铃声响起算上课,到下课铃声响起算下课,主要指的是课堂45分钟这个区间;而学本课堂在视域上比较大,以教师部署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开始为上课起点,完成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为下课。也就是说学本课堂是没有“围栏”的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新学习能力。学本课堂观的形成也有着科学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在我国古代道家文化中倡导追求自然教育,强调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为学本课堂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本课堂强调的是一个大主体观,师生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主体是显性与隐形发展关系,随着学生逐步“勤奋”起来,教师也就逐步“懒”起来,也就是逐步走向智慧型教师。整个学习过程提倡“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研”“师生共展”的学习理念,教学过程思维由教本视野中的“先教先学”“先学后教”转向“先学后导”(师生先学产生问题后进入师生后导的系统)。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学本教师的核心行动理念是“导”,而不是“教”。从真正意义上,教师实现由课程复制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备课过程不再是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材到教案,而是“师生共备”;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而是“师生共学”;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而是“师生共研”。
学本课堂基本包括两重境界,开始阶段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导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走向“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在中小学阶段创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这是体现问题解决学习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型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凸显“问题”要素。突出“问题”要素地位,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理念,追求“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提供师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抓手”。
二是建立师生合学型关系。从角色上创新,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合作学习关系,实现师生“双赢”的目的。
三是采用建构式学习法。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对话法、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等。将传统的提问教学法创新为组间展评法;将启发式教学法创新为“煽风点火”“小纸条”“二次讨论”和“直接指导”等方法。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智慧导学。
四是创建小组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为实现人人成功的学习目标,引入合作学习、团队成长的理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立学科学习团队(任课教师、学术助理和学科组长组成)、行政工作团队(班主任、主任助理、小组长组成)。落实“会不会”“学不学”和“怎么学”的关键问题,追求“个体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的高效益学习机制。
五是使用问题学习工具单。在学本课堂中,不使用教案、导学案,而启用各种问题导学工具单,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工具单,如“问题发现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各种工具。问题导学工具单也不是固定的,将随着不同课型需要,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三、学本教师新角色与职能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与传统教学视野下的传统角色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有较大的挑战性,其职能也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充当一个“大同学”角色。下面作如下具体描述。
1.艺术化的导学者
教师要做导学者,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走向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多种导学策略具体培养学生的十大学习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课前使用的结构化预习能力,使学生人人学会高质量预习;其次是指导学生课中使用的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展示对话学习能力、问题生成学习能力、工具性训练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训练学习等;再次是指导学生课后使用的多元拓展学习能力、回归评价学习能力和团队评价学习能力等。教本课堂视野中,传统学生所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和问题应答等,经过多年的传统学习生活已经养成了习惯行为,那么,针对学生这种被动学习习惯要采用艺术化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新学习能力,才更能适应学本课堂,才能保障高质量教育。
2.专业化的“搭梯者”
从教学的操作层面上看,教师由过去粗放式教学变为精细化教学;由过去经验式教学变为科学化教学。如在备课方面,教师不仅备课程,还要备学生,不仅备情境,还要备设计,更要备自己。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备课程主要是按单元备课或主题备课,提倡备课生活化理念,要求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长期积累课程资源,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要长期备课。概括起来称为“一夹一案三单”,“一夹”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创建一个备课文件夹;“一案”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另外还配有两个小工具单,如“问题生成评价单”和“问题训练评价单”。其中,“问题生成评价单”分为小组和全班的,是属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滤单”;一般而言,“问题训练单”是由教师来研发和设计的,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型进行研发。这个问题工具单的开发和设计,就是为学生学习搭建能够顺利通过的“梯子”。所以说,教师要做一个专业化的“搭梯者”。这个学本备课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学习,提升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体验过程。
3.研究型的设计者
教师要做研究者,不能仅限于在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究,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教师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者。在学本课堂视野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学本课堂的管理和设计中,为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在学习方案设计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理解作者和编辑的意图,结合课程标准,深刻分析课程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明确课型和流程后,选择适宜性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专业化研究者和设计者。上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要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学习设计、导学行为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真实,是否有效,不同课型如何设计,才能更加有效。课后,教师要学会系统反思,反思课堂学习设计,反思学习过程,反思课堂学习效益,反思学生学习表现与质量。在预设、生成、创新的过程中,反思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失败之处。要及时汲取教训,总结学本课堂学习经验,以便促进自己的专业得到有效发展。
4.智慧型的“点燃者”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以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视野中,教师不再做传统的“蜡烛”,而要做“打火机”。要做智慧型的“点燃者”,就是要根据学生问题学习和对话的进度和效果,给予及时的“点燃”,发挥“打火机”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的多元学习、思维燃烧、情感流淌尽可能多地提供“火种”,营造一个真诚对话、积极思维的真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协调者,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真环境,让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要做智慧型的引导者,变传统的“管理者”为引导者,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火花,闪出创新,闪出个性。学本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要退出课堂“中央”,与学生平等友好地交往和对话。学习活动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来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专业“对话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大同学”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当学生学习不愿意学习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激发;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解决。
5.科学化的激励者
激励性评价分为硬激励评价和软激励评价。学本课堂强调教师要做科学化、艺术化的激励者和促进者,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在学本课堂“师生和评”的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树立以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多元评价观。在学习生活评价中,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谨慎使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做鼓舞者,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去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自己的导学行为要不断反思,建立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自我发展的促进者,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具体设立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和评价计划,提高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能力,全面促进自身专业向个性化、专家型发展。
6.合作型的学习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艺术
2006年秋我有幸获得了湖北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我的获奖感言很短: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幸运是得到学生的批评,因为在学生的批评声中我能看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努力改正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幸福是得到学生的赞美,因为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能读懂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使我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干得更加出色。
十几年来,我在学生不断地批评和赞美声中前进着、进步着、幸福着!同时也在不断地探询着最佳的教育方法。
一、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首先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热爱的,这是一切教学工作成功的前提。如果自己都不喜欢、不擅长,就很难让学生喜欢,就很难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除了喜欢、擅长之外,还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知识是融会贯通的,除了对自己所教课程内容要熟背于心外,还要给自己留下时间去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拿陈旧的教案上陈旧的课,同样一门课面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案,同时,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讲授历史学类课程要能与现实发生链接,使之具有现实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教师进入课堂之后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要以身作则,不迟到、不提前下课,要情绪饱满、言谈健康、教书育人。
热爱教育事业一定要热爱学生。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一个真正充满爱心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顿时就会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感动的记忆。
爱学生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从外在的仪表气质到内在的知识素养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做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走上讲台后,面对的是大学生,所以首先要从仪表上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个大学老师。我们有些老师把不修边幅看作是大学问家的独特气质,认为大学老师只要穿出风格特点怎么穿都行,于是冬天有老师戴着耳套、手套,夏天有老师穿着短裤、拖鞋上课也不足为奇。认真备课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老师只有在课前认真准备了内心才会感到塌实,讲起课来才会表现出一种驾轻就熟的大将风范,学生也才能听有所获,学有所得。老师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有些老师上课时喜欢东扯西拉,很难进入正题,表面上夸夸其谈、声势浩大,实际上是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长此以往还使学生沾染上了说空话、大话的恶习。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要言不烦、条理清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表述到位。
爱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本科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等不良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大学课堂是一个大课堂,因为学生多,教室大,有少数不认真的同学认为自己开开小差无所谓,老师是不会管他们的。的确有很多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一次一次的放纵其结果会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不健康的行为群体中来,直到有一天老师站在课堂上成了一种摆设。我们都有最深切的感受,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对我们约束管制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恰好是最爱我们的父母,大学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很多大学生是离开父母在异地求学,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管制因距离的遥远而失去了实际效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主动地肩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在他们的心灵遭遇重创时能及时地带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安慰;在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能及时地指出来并帮助他们尽快改正。 学生好比老师手中放飞的风筝,我们要允许他们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同时要经常地为他们指引正确的飞翔方向。爱学生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尊敬你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学生尊敬一位老师往往源于这位老师的学识和人品,而学识丰富、人格高尚的老师并非都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爱的是朋友式的老师,大学老师一定要注意转换角色: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良师,在课堂外做学生的益友。不仅在课堂上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快乐点、成功点、挫折点、失败点上都要有老师的扶持、老师的祝贺、老师的教诲和老师的安慰。不管老师的年龄与学生相差多远,如果在人格地位上能追求平等,在兴趣爱好上能一拍即合,在人生目标信仰上能志同道合,就一定能成为挚友。其实教师与学生在课下有许多值得沟通的信息,比如学生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吗?学生能否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 学生上课为何要讲话、打瞌睡? 学生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学生有哪些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后交流的话题, 通过交流能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也为以后上课时需改进的方面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二、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愿意“取人之长” ,要敢于“现己之短”
任何一位能站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上课的教师应该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作为大学老师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应该学会“取人之长”。在自己的课堂上兢兢业业的作好一名教师,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的作好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你更多接受的不是某位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他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接受其他老师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你还可以发现他教学中的不足。这样,在自己的教学中,面对长处,就努力学之,面对短处,就努力避之。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只要虚心求教,总有一天你会战胜自己也战胜他人。
我们要学会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飞翔。有很多老教授,他们用几十年的心血所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是我们后辈学之不尽的。一个喜欢孤芳自赏,喜欢闭门造车的青年教师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我们青年教师常常感叹:为什么自己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教学态度来面对教学却始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承认?如果你愿意走进有经验的老教授们的课堂,你就会马上找到答案。他们广博的知识、娴熟而幽雅的谈吐、自信沉稳的气质、挥洒自如的板书、亲切和蔼的眼神会令你顿生仰慕之情,你也会顿时感觉到自己曾经的肤浅和无知,你也才会彻悟:短暂的勤奋是不能与几十年的付出相提并论的。而这种差距我们是可以人为缩短的。一方面你要多听老教授的课,把他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在你的课堂上进行正确的实施。我们应该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飞翔,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本身可以避免少走弯路,而且可以给学生赢得良好成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要请教学主管部门派专家或自己请专家来听自己讲课,虚心的要求他们毫不保留的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希望他们诚恳的给予自己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回忆以前曾给我上过课的所有老师,从他们当中筛选出最受同学欢迎和最有风格的老师,把他们作为典型拿出来分析、比较,归纳众家之长,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他们的讲课风格,集中、吸收他们的所有优点。
总之,只要我们敢于“现己之短”,并愿意“取人之长”,就一定能站稳三尺讲台,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三、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课堂绝不仅仅是常识性的灌输知识,
因为老师不可能在大学四年里教会学生将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记住老师传授的各种门类的知识,大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经验、人生态度、思维方法等一些启发性的东西。教师要通过知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仅是具体知识的表述,更是内在人格魅力的流露。
实施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大学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组织者和监督者,在上课时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些探讨的话题,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手把手地教。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表情、眼神中及时判断他们对这节课的欢迎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最佳的课堂应该达到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开放内心,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教师能引导但并非权威,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可以培养聆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一些让他们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有效途径。
善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肢体语言。这里特别强调要善于使用,使用不当,看似先进的教学手段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就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说,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不是一门课的所有章节、知识点都适宜。现在大多数大学老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携带手提电脑的习惯,在使用多媒体教室时,由于板书太多,就只能坐在讲台旁边的大电脑桌前讲课,学生只能看到老师的头顶和屏幕上的文字,在这种课堂上老师仅仅充当了一个放幕员的角色,自然不会受学生欢迎。多媒体教学的板书内容不宜太多,一般板书出来的都应是些纲要性的东西,这样老师在讲课时才有发挥和引申的余地,如果什么都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了,学生就会失去听讲的兴趣,甚至会丧失听课的能力,上课仅仅为了做笔记。当然这样做,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不仅要把所要教授的内容熟记于心,还要具备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该站起来讲,应该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反应,而不应该把目光盯在屏幕上或教案上。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要结合板书进行,特别是理科教学,比如图形的制作,多媒体的展示往往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来得直观、具体。在教学中有些需要突出的重、难点,老师讲到这个地方顺手往黑板上一写就比多媒体的展示要印象深刻的多。老师上课时还要善用肢体语言。小动作往往包含着大学问。肢体语言被许多人看作是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的外在特征对教学信息传达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而老师的衣着、手势、语言和表情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揭示了许多思想,教师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时姿态非常重要,站要站直,走要走稳。老师在上课时表情要与授课内容相适宜,一般情况下老师应保持自信微笑的表情。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在讲课时应满怀热情地看着学生的眼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原则上是和每个学生都要有目光交流,并且时间在两秒至三秒之间,不宜太长。老师在讲课时在没有情境的需要下手势不能太多更不能夸张表现,因为课堂不是演讲台。老师在讲课时应该适当移动位置。因为这样你可以接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使你在课堂上更具亲和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善于设置悬念,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教学悬念,让悬念使课堂引人入胜,让悬念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悬念的设计要力求新颖、巧妙,新奇的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在悬念的设置上是十分出色的,他们能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的问题来设置悬念,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讲解和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这样的教学设置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不能随意使用。悬念的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不能让可有可无的悬念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一、注重基础,抓好学生知识素质
抓好知识素质教学,一是要抓好三基。即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基本思维方法培养。如对于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定律、基本方法,加、减、乘、除一步计算题和应用题等都属于“三基”内容,教师必须准确传授,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生牢固掌握了“三基”,就能进行迁移推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二是要抓好两个关键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最主要最关键的环节是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应用等两个环节。在知识的形成环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思考、讨论、答问、质疑、分析、尝试、小结等多个步骤来学习新知识。知识形成以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练习,使学生掌握新知,并运用新知。三要加强教学效果的检查。知识形成以后,要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个人答问或小组全班的答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也可请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先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再检查全班的学习效果,以此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情况,还可随意抽查一些学生检查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素质
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和“三爱”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等。例如,结合“圆周率”的教学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及数学家祖冲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渗透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同时,在讲授知识时,教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通过自然数、分数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通过正比例与反比例、加与减、乘与除的变化,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质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教授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并让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如教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学习,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找出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方法有计划地逐步教给学生。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明确要找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先写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教师再通过枚举法,验证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想“的方法和”做“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考虑,理清思路,使问题的解决更快、更合理、更准确。
四、注重教学氛围,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可应用适当的比喻、适度的夸张、风趣的实例、得体的手势、丰富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同时,通过反馈、矫正,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内巡视、课堂演板、作业批改等途径,及时搜集了解教学效果的信息,力争保证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另外,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的讲解等都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领悟知识。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我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算出三角形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其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至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学生为本。着力创新授课方式
以学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编写教案一定要有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尽量考虑相关学生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能够尽量照顾每一个学生。其次。教学方式也一定要由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指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基于这种教学目的与方式的不同,我们一定要在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当教什么和教到什么深度。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适度、具有可操作性。如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在教授时。根据学生兴趣各异的特点,找准教学切入点。要善于利用乡土文化和校本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我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唐代昭陵的有利文化环境,结合唐代文化及地域特色讲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与联系。同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概括。实现视频激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又使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善用师生互动激励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来落实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入新课时,要注重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讲故事。故事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并能让学生开心后有所启迪;再比如,有时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有气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和互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讨论时,教师要点拨,对一部分同学只限于理解巩固基本知识点。而对另外一部分同学可深入扩展,鼓励其自我质疑,自我解答,相互质疑,相互解答,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争辩反驳他人的见解。从而在相互激发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只有针对不同的题材选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质疑他人观点。多提个人见解。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教学创新的双重教学目标。
三、以学生为本。积极挖掘课改内涵
【摘 要】整理课作为对知识巩固、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知识深入、细化的一个过程,它不是进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复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牢固掌握教学知识的目的。生本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高效、轻松为评价标准。而如何就生本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也就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一堂生动、成功的生本课堂旨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最少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提升,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整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的意义与流程
数学知识整理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难点。教师则应该加强对知识整理课的重视程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教师进一步弥补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每一个单元的数学学习结束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整理课程予以总结、复习,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难点。
就生本课堂的基本流程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前置性作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程,不仅仅依靠于教师的讲解,做到把握课程基点;其次,合作学习,生本课堂的原则本就是实现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后,总结汇报,学生合作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总结汇报,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发言。
二、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
数学知识本就难点较多,解题方法灵活多样,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思维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数学中的难点,进而通过教师的针对性讲解把握数学精髓。在数学知识整理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阶段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研究表格,让学生们通过测量圆的直径与周长,填入表格中,以此来发现规律;在进行圆的计算公式推导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问题:通过自学你掌握了哪些问题?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会设计成圆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合作学习
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教学体制提倡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身价值,积极总结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或者难点,进行组间交流,促使小组学生通过讨论理清数学知识点框架,牢固掌握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明确每一组学生的学习任务;其次,鼓励小组学生积极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间讨论,起到对数学知识查缺补漏的作用;最后,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并完成组内作业,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也是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时,学生进行对圆的周长与直径测量并填入研究表格中,对两者之间的规律发现是学习的重点,学生自己很难精准把握。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难点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三)总结汇报
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堂中,实现小组的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组内总结的数学知识点系统、全面的向全班学生做汇报,例如就长方体这一节课程的知识点来说,当组内每个学生将长方体相关的知识点汇报完毕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者是不足之处予以提出,实现组间的交流互动。另外,在每小组成员进行知识点总结汇报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其他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予以检查或者是点拨。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学生的作业点拨尽量语言精简,把握重点,缩短教师的话语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不应该含有打击话语,应该要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知识整理在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对数学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将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把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同时,生本课堂的主旨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再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针对性的听教师讲解,实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动态讲解。通过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应贵.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0)
[2]吴天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策略的研究[J].陕西教育(行政).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