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的稳定发展

时间:2023-07-23 09:24:53

导语:在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1篇

二十世纪年代初,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方兴未艾的当口,发动了以国家现代化为指向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的历程,也沿着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轨迹,在积极借鉴市场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发挥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与机制转变概述

一从分权“突破口”到分税分级框架建立:财政体制变革中财政政策向“间接调控”转变

中国渐进改革的初期,与农村改革、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一道,财政是在传统体制上打入楔子的“突破口”之一:从年起改变以往“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集权型财政体制,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型财政体制。这一阶段的种种安排,都是为正面启动城市改革和宏观、微观配套改革准备条件。财权向地方下放之后,在企业层次上先后进行了企业基金制和企业利润留成制的改革试验,又前进到一、二步利改税,试图在对外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培育市场的大背景下,通过放权让利和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达到搞活企业、解放生产力的改革目的。

年,以利改税为基础,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年后,又调整为“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权”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很快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地区割据、财力分散和运作失范,企业难以真正搞活,政府间财力分配也难以真正规范和稳定。经过反复的问题剖析、理论研讨、国际经验借鉴和试点经验总结,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财政改革与整体改革配套的轴心逐步得到明确,原创:即认识到应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从政府财力收支的制度框架上,改变凭借行政隶属关系压抑和损害经济运行效率的“条块分割”,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位一体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使宏观经济管理由传统的直接控制,转为政府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市场中介间接调控的新经济运行机制。

年,中国推出财政、税收的配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成为由“行政性分权”分灶吃饭向“经济性分权”分税分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在新体制下,中央、地方划开事权,各自掌握不同税种,同时也保留若干比例明晰、规范划分的共享税,以自己的收入安排支出,形成各级独立的预算同时也发展力求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企业则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不再考虑行政隶属关系,依法既交国税,又交地方税,走向明晰产权和公平竞争的道路。

这种分税分级的新财政体制,内在地要求财政政策的设计和运用以经济杠杆经济参数形式为主,成为中国财政政策在体制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两个转变”进程中,向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境界靠拢、提高政策效力的制度依托。

二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而努力:连年赤字与财政困境

中国“两个转变”启动时的“历史欠账”堆积如山,为了达到以改革促进发展和长期稳定、以稳定保证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基本环境的目的,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个“硬道理”,贯彻现代化基本路线,所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千头万绪,政府体系所需要的财力规模极大,远远超出常规。因此,历史积累因素和现实压力因素的综合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要求,便马上形成了极度的财力紧张和明显的财政困境,赤字连年发生,持续至今;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也在分权过程中逐年下降,由年的.%降为年的.%,以后才有小幅回升见表一。

表一国家财政收支总额、收支差额及占比重

年份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收支差额(亿元)国内生产总额(亿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在国家财政收支中,价格补贴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年以后列为财政支出。为了可比,本表将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的价格补贴改列在财政支出中。

国家财政收入中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转轨中政府财力体系的多元化:预算外收支的膨胀与治理

经济转轨中分权改革的实施,以及政府资金面临的多方面巨大需求压力,使“预算外”、“制度外”资金迅速增长,在一些阶段甚至急剧膨胀。中国的“预算外资金”早在年代初就为调动地方、国营企业“积极性”而设立,但一向规模不大,到年代之后,以远高于预算资金的速度迅猛扩张见表二,年时,已相当于预算资金规模的.%。到年,改变其管理范围与统计口径,将企业专项基金和税后留利从“预算外资金”中排除出去之后,由地方财政和政府主管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年度收入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以上,年又跃升为.%。年再度调整预算外资金口径,不再包括纳入预算内列收列支的若干项政府基金收费收入,其总规模仍在预算内资金规模的/左右。在预算外资金旁边,还有更不透明的第三块资金,原创:即所谓“制度外资金”或“预算外的预算外”,其总规模没有准确统计数字,内容也十分复杂,既包括社会保障的一些基金、政府集资收入、乡镇政府自筹资金,也包括权力部门、单位的“小金库”、“创收”收入和私自从制度内转出的资金。据一些专家估测,高峰时这块资金也与预算外资金规模不相上下。年以后,以分税分级体制为依托,上下结合地对于已呈明显弊病的制度外、预算外资金的混乱与失控进行了清理整顿,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总的趋势是先把三块财力规范、归并为预算内、外两块,再逐步将预算外资金也纳入预算内管理,最终达到预算对政府财力的完整覆盖。

四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应对全球化趋势的财政政策与制度安排

中国的开放,内在地包含着正视和自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逻辑和内容。开放的多种措施,使市场经济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模式,对中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种种影响。因此,开放在促进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促进改革,即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引进体制创新的多种配套要素。中国的财税政策在年代以来积极地促进开放,在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加强联系与合作的同时,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也积极地改造财税自身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框架。

表二预算内、外资金数量及增长速度表—年

第2篇

[关键词]重化工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

[基金项目]2008年度湛江市第九批科技攻关项目“湛江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08C09022)

[作者简介]黄小晶,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付文平,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010-0006

重化工业有着“起飞产业”之称 ,被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脊梁”,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湛江将重化工业作为重点发展项目之重,并确定了“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生态建市”的城市定位,确定了新型工业化的港口城市和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的目标,围绕着钢铁、石化做好文章,发展其相关配套的产业。

一、湛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750多万,现管辖3市、2县和4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是广东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有优良的港口,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近几年湛江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深水良港-重化工业-现代物流-海湾城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然而湛江也面临着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广西沿海三市及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类似的区域发展条件以及同质的产业战略在未来与湛江形成强烈的竞争。

(一)湛江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湛江经济基础日益改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由欠发达的农业经济地区过渡到逐渐以工业为主地区。近几年来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不断提升,特别是工业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绝大部分,工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8.8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18.51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重为20.7∶42.5∶36.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450.55亿元,增长9.7%,反映出工业在湛江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加大。表2数据表明2001~2008年,湛江工业增长率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第二产业对湛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对GDP的拉动度值相对较高,但波动比较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湛江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重工业比重稳步提高。由图1数据所示,湛江工业总产值增长趋势明显,重工业总产值稳中带升。2007年湛江工业总产值更是突破1000亿元,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湛江重化工业实现产值649亿元,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2%,折射出湛江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重化工业已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湛江经济产业发展与其他地区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从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湛江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湛江的工业总产值占比不仅低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还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省内山区。一方面,可以看出湛江的农业优势地位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湛江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三)发展战略的失误是湛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湛江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是以往“两水一牧”产业发展定位的体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开始迈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湛江却明显落后于时展的步伐。虽然1984年湛江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但湛江没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没有大力发展工业,而是全力发展“两水一牧”――水产、水果和畜牧业。没有很好地利用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却梦想着要把湛江建成一个纯农业城市。错误的发展思路一下子耽误了湛江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时间,错过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城市定位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地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基础。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最有效地制定战略,最大化地占领目标市场,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城市和区域,都是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柱,实现了城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如日本京滨工业带,以炼油、钢铁、造船等为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左右。

二、发展临海型重化工业是湛江经济腾飞战略的理论和现实选择

(一)是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的自然效应

梯度理论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了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首先是有条件的高梯度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二级梯度、三级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就可以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随着先发沿海地区产业“腾笼换鸟”力度的加大,相关产业迁出速度呈加快之势。湛江作为沿海后发地区,自然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顺德(廉江)、龙岗(吴川)和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梯度转移的典型案例。

(二)是区位优势基础上的反梯度赶超战略选择

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发生改变,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各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赶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针对梯度推移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王实等人(1989)在肯定梯度推移理论作用的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策略理论,主张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可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际上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实现其超越性发展,认为落后地区可以跳越发达地区而优先发展起来;邓根伟(1992)首次提出了“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理念,并结合广东的实践对反梯度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逐渐呈现出梯度性转移、簇群化集约、园区化集约、融合化扩张、生态化发展趋势;自2003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以来,经济界掀起了对“工业化反梯度理论”的研究。该理论指出,虽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结合湛江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反梯度赶超理论自然得以实现。

港口优势。湛江港是国家级主枢纽港,是粤西、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有万吨级以至5万吨级泊位20多个,拥有全国第一座30万吨级油码头、30万吨级现代化铁矿石码头和华南沿海最深的航道,已建成30万吨级航道,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已初具国际一流深水大港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大港。

交通区位优势。湛江内联“三南”、外连“五洲”,为大西南、华南、海南的交通枢纽。湛江港是全国主枢纽港;铁路与广州、深圳、韶关并列,为广东四大铁路枢纽;公路是全国45个枢纽之一;还有粤西唯一的民航机场,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和管道运输立体交通网络。深水航道和特大型原油、矿石等专业化码头,并且与国际重要能源、铁矿石产区海运距离最短,而与此同时发展大型钢铁、石化产业基地,对环境容量以及资源支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湛江恰好拥有较强的环境与资源支撑能力。

重化工业的原料运输和产品运输都非常依赖于港口条件,较好的港口条件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深水良港为发展钢铁石化大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总投资近1300亿元的湛江钢铁和中科炼化一体化两大项目落户湛江,就是反梯度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三)是政绩冲动的速成联姻

在官员政绩考核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长期落后的经济地位也是每一届当地官员的梦想。后发区域政府与央企这两个预算和环保软约束体的亲密牵手,在宽松信贷和以复苏为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迅速地促成了湛江等类似落后沿海地方重化工业发展的基调和方向。

三、湛江重化工业发展定位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一)相邻地区发展战略的同质化

从目前的情形看,类似于湛江这样后发沿海区域接纳的主要还是“偏重型”、“偏地型”乃至“偏污型”企业,一言以蔽之,还是“傻大黑粗”唱主角,以致有中国产业转移路线图与污染迁徙路线图基本重合之讥。

以湛江所处的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为例:中石油在钦州规划了一个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中石化在钦州成立了石油分公司;武钢在防城港建立钢铁基地;有水泥大王之称的安徽海螺集团投资玉林建设大型水泥生产项目;金光集团旗下的APP则投资500亿人民币,在钦州打造亚洲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基地。而湛江目前投产的晨鸣造纸和在建的广钢环保迁建(宝钢)以及中科炼化项目无不与本区域其他城市的类似项目以及现有项目同质重复。并且这些企业和项目基本都是重化工业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

(二)与原有产业的协调问题

钢铁、石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量高、危险性高的行业,重化工业必将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这对湛江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钢铁石化项目还对湛江的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主要的资源承载力是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能源承载力。比如建设钢铁石化项目需要充足、优质的淡水资源,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的炼油企业每年大约需要840万吨新鲜水。湛江在鉴江口筑坝挡水,形成近9000万立方米的库容,供水枢纽工程将日供水60万吨,虽然可以满足钢铁基地和湛江东海岛发展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但1500万吨的炼油项目对湛江的淡水资源供应,提出了新的挑战。湛江能否以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大的经济效益,是湛江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如图2所示,湛江曾经走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路线,农业基础坚实,海洋经济、农业经济是湛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的亚热带水果、海产品、禽畜产品都极具特色。以湛江国联水产为代表的农海产加工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国内享有声誉。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对周边区域的农海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项目对所占用地及其附近区域及海域的影响关系到湛江原有农海产业的发展前景。

(三)与原有休闲城市定位的冲突

湛江市近年来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等称号,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在全国重点考核城市前列。这里头顶是蔚蓝的天空,迎面是澄碧的海湾,眼前是葱茏的绿树、娇艳的花朵,充满着浓郁的南国海滨城市风情,旖旎的海湾城市风光。2008年森林覆盖率27.7%;有4个省级林业生态县(市)。绿地率40.65%,绿化覆盖率45.7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3.2m2,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四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重点考核城市前列、全省首位。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基础稳固的生态农业造就了湛江休闲、养老的城市品牌。以钢铁、石化重化工业的引入,无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

四、重化工业发展定位背景下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改善湛江重化工业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重化工业规划,利用工业发展推进农海产业现代化

加强重化工业规划。围绕“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生态建市”的城市定位,制定临海重化工业发展相关政策,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结合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岸线合理利用,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引导湛江临海重化工业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加强工业园区规划,确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工业园区建设在远离生活区的地区,有利于减少对生活区域环境的影响。污染较为严重的厂址要选在环境容量大、扩散和自净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以减少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园区建设时应估算评价其建设及投产对周边水产养殖业及种植业区域的影响程度,做好相关保护措施以减少对原有农海产业的影响。

协调原有产业。两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存原有的鱼类赖以生存繁殖的湿地与滩涂资源,在产卵场附近区域增设人工渔礁,进行易地补偿,保护、营造和恢复鱼类栖息和繁殖环境。建设人工渔礁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构筑近岸生态屏障的措施,应在园区附近海域的人工渔礁、幼鱼幼虾保护区、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贝类和海珍品养殖区等区域实施保养增殖计划,提高增殖放流回捕率,使园区附近近岸海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有效的保护和恢复,使海洋生物资源达到良性循环。

项目建设投产后,排放的废水要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以减少对园区附近的海洋水产生物资源的影响,减少对雷州湾贻贝保护区、硇洲岛鲍鱼养殖保护区等水产养殖区的影响,控制其污染对附近区域水质的影响,减少和避免赤潮的发生。

加强以工促农,利用工业发展推进农海产业现代化。利用海洋优势资源,有步骤地开发中下游产品,形成食品、海洋生物工程、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围绕三大支柱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构建有湛江特色的临海型、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扩大农海产业资源开发领域和规模,增加开发深度,以工业发展反哺推进农海产业现代化,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调整农海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发达的农海产品加工体系,实现农海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透过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工业化农业模式。通过有偿转让、集约化经营等方式使湛江的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三大农业子产业振兴发展,树立湛江品牌,形成真正的特色产业。

(二)运用循环经济模式,走生态型工业化城市之路

由于临海重化工业一般是高耗能的工业项目,临海工业区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钢铁石化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是严重破坏环境的重工业。现代钢铁石化项目首先在技术上已经解决了很多废弃处理、排污净化和控制,以及废物在利用等问题。因此,要从环保的角度选项目,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低耗能的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工艺和技术,严格控制沿海近岸的工业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造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工业区,加强岸线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简单的循环经济示意图:

重化工业必将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既要经济发展,又要蓝天碧水。这需要重化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同时,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综合治理污染源,加强沿海、港口水资源保护,淘汰关闭污染企业,整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湛江从地理上远离广东省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确切地应该定位在北部湾经济区。因此湛江应该与同在此区域的海口、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等城市协调发展战略。透过相互持股等现代企业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战略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协调统一,避免同质化发展带来的量能过剩,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五、结论

重化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加快湛江临海型重化工业发展,是实现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推动湛江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重化工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原有环境、产业以及所属区域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唯有这样才能借助,促进湛江大工业的发展,实现湛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卢树雄.潮州港重化工业园区规划结构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1).

[2]张庆霖,陈万灵.重化工业背景下沿海欠发达城市的产业选择――以湛江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3]范建红,陈烈,蔡克光.基于城市定位的汕头城市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7).

[4]林琳,于伟,陈烈.基于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城市定位――以青岛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5).

[5]张义丰,贾大猛,谭杰,张宏业,孙瑞峰,宋思雨,党蓉.海湾型城市定位对湛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

[6]白福臣.大工业建设: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EB/OL].碧海银沙网,2011-08-29.

[7]陈耀光.重化工业、港口、生态共建湛江[N].21世纪,2008-08-12.

[8]张立国.梯度理论视觉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区规划研究[J].特区经济,2011,(8).

第3篇

【作者简介】张卓元(1933― ),男,广东梅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摘 要】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此,要继续稳定物价,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同时,经济改革要有新突破:要对一些难度较大改革,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包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为稳增长稳物价转方式惠民生服务。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定物价;转方式调结构;改善民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2―0090―03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党和政府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作出的重大和正确的决策。

一、稳定经济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2012年首要任务

2012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稳定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国经济经过2003-2007年两位数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施了四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等,2010年经济增速重新登上两位数(GDP增速达10.4%),但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突显,转方式调结构进展缓慢。面对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国际组织连续下调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外需疲软。国内由于前两年货币过量供应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房价更是狂飙,因此去年开始适当紧缩货币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尽管各地各方面加快增长和攀比GDP增速的愿望很强烈,但是靠大规模扩张货币信贷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已无可能。相反,一些人特别是国外媒体和投行却一再预报中国经济将大幅下滑和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实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正确的。稳中求进,就是要稳字当头,在稳定中求增长求发展求改善民生。

稳中求进就要求经济稳定增长。首先,中国经济2012年不会像外媒说的那样会紧急迫降或硬着陆,而是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比如8%左右的增长。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还比较强,在党的扩大内需方针指引下,需求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旺盛的。中国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各种条件。其次,由于外需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受到比较有力度的调控,消费需求则因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快难以短期内大幅增长等原因,经济增速将会比过去有所放慢,地方追求GDP短期增速最大化的冲动也遏制不住这种下行趋势,因为现在与2009年不同,不能大规模投放货币,否则很快就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危及社会稳定。因此,中国经济整体上将告别两位数增长,转为常态的7%左右或8%左右的增长。再次,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平均近两位数增长,而面临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由于转型意味着注重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专注于数量和规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弃量保质,使经济增速放缓,并要求经济保持稳定,在稳定中求增长,使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中国东部地区因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

二、继续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基本稳定,表明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均衡协调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基本协调的,因而经济是稳定的。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更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条件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有利于经济的有效增长,并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损失,因而从长远看,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最快速的少走弯路的增长。还有,物价稳定经济稳定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物价稳定最有利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物价持续过快上涨,经济不稳定,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影响社会的稳定。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稳定,在稳定中增长,经验证明是一条正确的增长路径。

中国2010年7月起出现新世纪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2011年CPI上涨率为5.4%(其中7月份达6.5%),估计今年CPI上涨率将回落至4%左右。如果按比较全面反映物价上涨水平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则2011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率达8.2%(因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1年全年GDP471564亿元,比2010年的401513亿元实际增长9.2%,名义增长则达17.4%,GDP平减指数为8.2%)。这一轮通胀的原因,一是2009年以来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分充裕形成比较强大的通胀压力;二是全球各个发达经济体奉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导致推高中国的物价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面对年初开始通货膨胀发展势头,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适当收缩货币,强化价格监督检查,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蔬菜等流通环节收费,增加猪肉等食品进口,使物价涨幅有所下降,十一、十二月份CPI上涨率分别降到4.2%和4.1%。与此同时,全国31个省份建立了物价上涨与补贴挂钩的联动机制,2011年共给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居民发放价格补贴近百亿元。

尽管2011年治理通货膨胀取得重要进展,但2012年中国通胀压力仍然不小,控制物价上涨过快还应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上述引发这一轮通胀的三个原因还存在,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减小但未消除,一旦放松货币或者农业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减产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等,CPI就会反弹,重新站到5%以上。最近,央行报告称,有占68.7%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因此,今年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宜大量放水。还要千方百计保证农业稳产增产,保证食品供应。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继续加强价格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总之,要努力使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三、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

2012年,中国要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更大的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这两年,我们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资占54.2%,消费占51.6%,净出口占5.8%,说明需求结构有一定改善。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调结构成效总的还不尽如人意。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仍然沿着第二产业高于而第三产业低于GDP平均增速发展,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生态环境总体还在恶化,等等。因此,今年需要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中国2011年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5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不及时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扭转城乡、区域、居民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改变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不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状态,就很难逃脱中等收入陷阱,长时期跨不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从专注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完全有可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并争取到2020年前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即全国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2008年美元)以上。

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2012年中国要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连年大幅度增长,而且其增幅一般均大于当年GDP增速加物价涨幅,从而使这几年中国财力相当雄厚。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超过十万亿元,达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仍将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财政向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打下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2012年,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和民生项目的投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其增速应达到或超过财政支出平均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的稳产增产从而稳定经济。今年财政投向教育的支出,应首次达到占GDP的4%。财政还要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保护环境与生态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等。以上这些,都是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其中除三农支出外,都是用于向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加这方面支出,可以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短缺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要做到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经济改革要有新突破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为落实这一精神,首先要对一些难度较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有一些改革攻坚任务由于久拖不决逐渐成为老大难问题,如垄断行业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等。这些改革涉及比较重大的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比较大。这就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排除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然后由上而下进行强力推动,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要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比较重要的有,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使资金利率能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并逐步改变负利率状态,利率回归为正数,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抑制投机。前一段,我们看到,负利率使不少老百姓都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是投入到炒股等高风险行业,常常吃亏上当,怨言不少。负利率还必然带来资金的浪费和错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所以,为了更好地稳定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需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使资源产品价格真正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由于这一改革会引起价格上涨,国家需要给低收入群体予必要的补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比去年小,有利于我们抓住时机在不影响物价基本稳定条件下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从而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第三,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为稳增长稳物价转方式惠民生服务。这也是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的最重要内容。

Ma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is a Correct Decision to Enhance Steady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Year

ZHANG Zhuoyu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cheng, Beijing 100836)

第4篇

关键词:宪法;经济法;经济性

在国家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改善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因为国家的宪法和经济法制约了经济体制的优化与发展,所以我国的宪法和经济法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要协调统一宪法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发展。

一、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经济性

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是“经济性”,宪法主要解决的是关于民生发展问题的基础,经济法主要是用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有效依据,因此,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性。宪法和经济法的作用体现了二者的经济性,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宪法和经济法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宪法和经济法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都能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能力,能够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对相关的经济实体的职能进行界定,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宪法和经济法的共同特征“经济性”。国家的宪法需要体现出该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制度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于自身的经济制度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宪法对相关经济管理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具体表现在加强了对公民经济自由权的保护和规定,这也是“经济性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制定保护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护了公民的经济合法权益,影响了我国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从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法的目标和要求,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经济法对宪法的实施与推动

宪法规定的经济法规实施的重要途径就是经济法,宪法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两者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型,两者共同作用约束了市场经济,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宪法不仅影响了经济法,同时,宪法也需要经济法的具体实施。市场经济只有在经济法的具体实施下稳定的发展,宪法才能合理的实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法必须以宪法为本,对宪法规定的内容认真执行,宪法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经济法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那么宪法的经济性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共同的经济性。一方面,宪法影响着经济法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宪法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其他法律的发展个改进。经济法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在人民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经济职能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宪法需要加强对经济实体的管理和监督。在不断的改革中,宪法中关于经济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经济法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只有宪法和经济法共同作用,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宪法和经济法能够有效互动,需要真正了解两者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三、宪法和经济法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宪法和经济法规定市场主体行为具有一致的要求和目标,这就是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从经济性上来说,宪法对经济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二者的对于经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宪法与经济法共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规范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宪法和经济法在对市场进行管理时也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地制定不符合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能够朝着更有效的方面发展。宪法对于经济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宪法规定了经济法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经济法的制定不能与宪法冲突,因此,宪法对经济法的指导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经济法在制定时要与宪法相互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性,同时,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促进了宪法的改革和发展,使宪法更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就体现出来了,两者共同规范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结语随着人们对经济和法制文明共识的增加,宪法中涉及经济领域的问题,将通过经济法来具体解决,同时,经济法上的问题在根本上也是宪法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宪法来解决。由于经济法与经济生活和宪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也是宪法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宪法与经济法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宪法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这对于推进国家的全面法制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泡沫;控制措施

一、引言

金融经济对我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世界变幻莫测,经济泡沫又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殊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由于经济泡沫问题不可预见,这使得我们处理经济泡沫问题变得更加困难。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的两大根本性原因是社会以及约束机制,经济泡沫的两大表现形式是股票以及房地产泡沫,这两种泡沫表现的尤为突出。一夜暴富的心理使得很多人在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巨大的利益诱惑为股票泡沫的蔓延创造了条件,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股票泡沫的存在,可是在现实面前却又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企图通过这一途径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致使很多人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被股票泡沫所吞噬。房产是一种固定资产,很多有钱人利用自己的闲置资金购买房产,等待房子增值之后再将其卖出,这实际上是有钱人的一种投资手段,但是这种投资手段为有钱人创造价值的同时却为房产泡沫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股票泡沫以及房产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经济泡沫的蔓延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且找出与之适应的控制方法以及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现代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

二、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

现代经济学界对“泡沫”这个词的关注度很高,而且有很多学者对这个词都有很深刻的描述。经济泡沫现象指的是商品的价格出现了暴涨或者是暴跌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投机过度,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商品的实际价值和商品价格出现脱节。如果说大量的资金,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在某一行业或者是某一产品上,致使资金在这些特定领域中流转,金融经济在这个时间段内就很容易出现扭曲或者是膨胀的情况,致使其它行业的经济也出现下滑。在资产上升的同时价格却在不断降低,其随着预期方向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泡沫体现出的现象是资产的暴涨或者是暴跌,甚至于在出现泡沫的某一个时间段内有金融投资异常火爆的现象出现。从整个市场发展状况来看,股票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最容易出现泡沫现象,并且我国的基础经济基本不会对这两个市场的产品价格有影响。在此需要提出两种不同的概念,即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对于泡沫经济而言,它是由于投机活动而导致的市场价格变化,但是经济泡沫则是由于商业活动的波动,导致社会需求总和社会总供给之间产生矛盾,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以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前提,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经济泡沫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泡沫经济就找不到。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全球金融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经济泡沫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形势过高的估计造成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设想的情况完全不相符,就会产生经济泡沫。从全球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都出现了在金融经济中虚拟经济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的现象,这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挤压、限制或者是反弹等行为频发。金融经济中出现的虚拟资本所创造的虚拟价值,要远远超过了实际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但是说虚拟资本所创造的虚拟价值会产生经济泡沫,这种经济泡沫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如果说经济泡沫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者是说经济泡沫到了某一个时间段可能就会出现泡沫破裂现象,这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工作者应该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方面虚假信息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表面看起来一面繁荣,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带有很强的欺骗性,不仅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方面是人们的贪婪以及对预期收益的感性心理使得经济泡沫产生蔓延,现阶段而言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出现的经济泡沫,适当的经济泡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但是说经济泡沫如果过量的话,就会给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泡沫的量过大会沉重打击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人们的经济生活。对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因素以及金融约束机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是社会因素。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宽松。在这种宽松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人开始进行资金炒作,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以及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也使得很多人在金融市场中最具有增值潜力的资源方面的投资开始增多,这就为经济泡沫的蔓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金融约束机制因素。从我国目前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说还算比较顺利,虽然如此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漏洞,这主要体现在金融体制以及制度方面,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也为经济泡沫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制,解决金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四、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从我国现阶段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两种最典型的泡沫形式,即为股票泡沫以及房地产泡沫。股票泡沫产生的原因,在于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内在的投资出现完全不符的情况,由于两者情况完全不符所形成的股票泡沫在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方面,同经济泡沫在金融经济中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在供求关系变化的作用下价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原理在金融经济中的股票市场方面也同样适用。如果说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很充足的话,经济泡沫就会把股票的票面价格的大小与股票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并且最终以市盈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来。

对股票泡沫而言,在未来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对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规范化。对于房地产泡沫而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供求关系以及交易成本方面的问题。目前来说金融经济泡沫出现的问题,究竟有多少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高度关注。拿房地产经济泡沫来说,房地产价格在持续上涨,一般的工薪阶层需要花费自己30-40年的储蓄才能够购买房子,但是虽然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年前的一些楼盘还是没有完成销售指标。高度密集的人口以及稀有的土地资源还会致使经济泡沫的出现,并且促使经济泡沫蔓延。

社会原因以及社会约束机制,使得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了经济泡沫,这也使得在整个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两种主要形式凸显出来,如果能够深入分析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对经济泡沫的蔓延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且能够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能够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经济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可以将经济泡沫对金融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五、控制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策略

1.国家加强对金融经济的干预

虽然说解放经济政策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而言,国家应该予以一定的干预。国家适当干预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有一定促进作用,起码能够保证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的金融经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出现很多经济泡沫,这需要国家加强对其的干预。国家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干预要适当,不可过度干预,也不可不干预,干预要适可而止,减少经济泡沫产生的同时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

2.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推动,如果说房产价格过高的话,其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扩张到其它领域,这样会使得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国家已经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这种宏观调控措施需要持续进行下去,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措施,而不是短期的措施。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上面。

3.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对其约束

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这要求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甚至于说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发展进行约束,以便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虽然说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但是也要给予一定的自由,确保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松弛有度。

六、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泡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我国,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也有经济泡沫现象存在。要想确保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需要对金融经济中产生的泡沫现象进行有效控制。控制金融经济中产生的泡沫现象,国家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并且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及法律对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行约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确保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可以为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旭峰.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中国外资,2013(09):20-25.

[2]胡军燕,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5(05)

[3]王慧.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05)

[4]丁洪福,郭万山.我国通货膨胀惯性及其货币政策启示――基于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检验[J]. 西部论坛. 2015(06)

[5]赵俊.资产泡沫定价的方法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15

[6]娄延强 赵远.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应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7]Priscilla Liang, Thomas D. Willett.Chinese Stocks during 2000C2013: Bubbles and Busts or Fundamentals[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5, Vol.48 (3), pp.199-214

[8]张 红,李 洋,张志峰.中国城市软实力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03)

第6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4]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工商;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市场发展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工商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视,积极调控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让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相关概论

(一)主要职能

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工商管理是一种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包括工商企业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其管理目标为稳定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为规范职能、监督职能和引导职能;其中规范职能是一种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市场经济制度的完整性,让我国市场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职能。引导职能是指在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结合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监督职能是通过对市场中的不公平状况进行制约,以规避不规范发展的现象,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特征

1.綜合性

工商管理具有广泛的内容,在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在对经济主体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将交易活动进行严格审核,以保障市场秩序,让市场经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权威性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工商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以对市场经济实施监管。工商管理部门和经济主体之间不存在利益牵扯,因此不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3.程序化

为使工商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可以积极调控市场工作,从国家的角度着手,依法监督,进行经济干预。通过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工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工商管理的效率,以规避经济市场中的混乱现象。

4.关联性

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几乎很少进行宏观调控,通常是通过市场秩序,促进工商管理效率提升,以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三)作用

首先,通过工商管理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提升经济主体的稳定性。如果工商管理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就会对市场秩序的稳定造成影响,限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可以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工商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各部门严格遵守制度,履行职责,以维护市场秩序,让经济得以稳定运行,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让市场经济得以稳定发展。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规范市场主体

工商管理可以将市场主体进行规范,让经济秩序得以稳定,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企业进入市场前,要进行严格审查,以保障市场主体的规范性,将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将工商管理的登记事项进行整合,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让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充分利用不同的控制策略,以监督市场工作,以免出现市场主体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缺乏对于自身经济行为规范的现象。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虚假广告和恶性竞争等现象,对市场秩序造成了干扰。而工商管理工作可以监管市场,让市场经济在发展中逐渐规范,以维护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1.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会导致市场秩序被扰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调查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方式实施管理。通过工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市场秩序,以免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的行为,借助一系列手段,让我国的市场环境得到稳定,通过有序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保护企业的商标权

对企业的商标权进行保护,可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违法仿冒等行为进行严格打击,提升行政执法力度,对于企业商标权的保护有促进作用,可以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三)完善市场环境

1.将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我国的经济资源较为稀缺,将经济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让市场体系得以快速建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借助价格、法律等形式对市场的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有助于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落实

通过政策的调控,可以有效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让市场的开发性和公平性得到保障,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第8篇

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而言,财务的管理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从哪些方面得到具体体现呢?1.应将财务管理设置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方面,因此,企业应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的成本、税收和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对于经济管理中的弊端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以企业过去的财务资料为基点,对未来的决策和投资等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措施。而财务分析报表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凭证,是企业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从而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又是筹集资金,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2.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加强资金管理的力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调整力度,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确保资金到位时还要杜绝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权利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合理的分配好资金权利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力度,才能使企业得到有效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计划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个,企业的经营者还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成本管理计划,进而使企业能够处于良好的运行模式中,其中成本管理计划主要包括成本预测管理、成本编制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除了要对成本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果不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计划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将直接遏制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营管理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

1.企业经营管理对经济稳定发展促使企业发展的市场制度得到完善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是建立在关系经济基础之上,这是促进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之处。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已经逐步向全面发展迈进,但依旧是不完善的经济市场体系。因此,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和市场的公平竞争,更有助于政府对企业的过多限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企业经营管理对经济稳定发展才能促使企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断创新才能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强而有力的发展,因此,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而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企业初建,都会出现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企业更应该通过对市场的整体考察,将技术扩散,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才能为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多有利的价值。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三、结语

第9篇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内需。只有三驾马车协调发展才能够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长期以来过多的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虽然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急速转变,很多国家针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限制举措,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但是这也是一个机遇,在这个时候只有重视内需,尤其是国内的刚性内需才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刚性需求的定义

刚性需求是一个经济概念,刚性需求是同弹性需求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中很少受到价格影响的需求,刚性需求一般包括日常的生活用品和家用耐耗品等等,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购买的产品。刚性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无论价格消费者必须购买的那一部分产品数量。一句话,刚性需求就是不管商品价格涨不涨都需要购买的东西。当然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其刚性需求的属性也不一定相同。例如,在城市自来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自来水的需求是很难受到自来水价格上涨影响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人们饮用自己的井水或者附近的河水,同样是饮用的水,但是在那里水由于不进入市场流通连商品都算不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如今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之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以前可能看起来的奢侈品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中国国内市场的刚性需求随之也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2. 国内刚性需求对经济引导支撑方式

国内的刚性需求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国内刚性需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基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很好的拉动市场中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让国家的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内需中刚性需求是其中最稳定、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只有不断改善刚性需求的环境才能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大环境。

国内刚性需求引导经济的自主发展。国家的经济自主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国内的因素而非国外因素,也就是说国内的因素主导和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对外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同时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出口,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和风险,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都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泥潭。这些国家一直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由于他们国内经济的低迷,市场需求的萎缩,同时各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所谓反倾销措施,对我国的对外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依靠外贸出口的小企业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去工作,最后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国必须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扩大内需成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刚性需求则成为稳定和扩大内需最关键的部分,对我国实现内需主导型经济,促进经济的自主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国内刚性需求拓展国内市场。内需主导型经济只有大国才能具备。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国内市场以及国内的刚性需求非常大,从而有着很多的国内贸易机会。所以说,我国如果能够很好的整合国内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促进国内贸易的增长就能够很好的拉动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但是像新加坡或者比利时这样的小国,甚至说韩国和泰国这样的中等规模国家就不具备依靠国内需求发展经济的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极大的国内市场,其中规模巨大的刚性需求就能够支撑很大的市场,稳定经济的增长,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而说,我国国内的刚性需求有着特殊的意义。

国内刚性需求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国内刚性需求不仅仅取决于国内消费者实际的购买力,同时决定着国内现有的生产水平是否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充足的适合的商品。只有国家的产业不断的升级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随着不断上升和多元化。这样国内刚性需求就刺激和引导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而朝着着高级化发展,特别是对于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说,国内刚性需求既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又在另一方面直接推动者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升级。

国内刚性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国家内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说对外需和对外贸易的排斥。现今世界,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中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仅仅依靠自身的需求和市场达到封闭式的自我发展。必须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利用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交流去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国内刚性需求对国内物价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的价格。而刚性需求又有其特殊性,刚性需求是人们商品需求中必须的,很难受到价格影响的部分。国内近些年来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特别是房价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其中刚性需求对物价的上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我们的餐桌为例,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各种蔬菜和肉类的需求不断提高,当市场难以供应足够的商品的时候就推动着这些商品的物价不断上涨。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现在房价高涨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房价不断上涨,甚至在一些大城市房价已经成为天价,但是价格的上涨,加上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仍然没有能够对房价造成根本的影响。国内住房刚性需求的旺盛可以说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大城市人多地少加之人们传统的观念,在这种强劲刚性需求的驱使下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房价。

3. 国内刚性需求对经济的价值

满足、稳定、发展刚性需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手段。中国经济之所能够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近些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多种原因,经济增长这三驾马车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状况,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持续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货币调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的这种失衡状况,导致重大经济关系失调,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大。改变这种失衡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满足国内刚性需求是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不断的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创造更多富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事业,营造更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为投资而投资、为生产而生产、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要想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去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充分的去满足居民的刚性需求,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扩大需求,促进供应,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空间和增长点,最后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经济增长质和量的提高,让人民群众能够得益于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劲的发展潜力。

国内刚性需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最近几年国际经济局势风云变幻,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我国政府采用了扩大投资的积极应对方式,大量的政府投资虽然在短期内看到了明显的效果,很好的稳定了经济的增长率。但是投资规模过大,上马太多的新项目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可能会造成经济的反弹,容易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再者依靠投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长期办法。根据上述的一系列分析,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立足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只有不断的扩大内需才能够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拉动消费来推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