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23 09:24:54

导语:在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问题;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55-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七年,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薄弱。由于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农村从小接触文言文较少。大多数学生所接触到的无非是课本上的以及练习里的。再加上主动性学习不足,造成了农村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了文言文基础的薄弱,越学越吃力。

2、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不理解。教师往往采取逐句翻译的方法,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种缺乏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麻木,缺乏兴趣。课堂教学结束后便是让学生记忆,掌握所学的文言实词虚词。这样阻断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追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文言文本身脱离实际。文言文跟白话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基本上不会使用文言文。学不能致用,因此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的文言文中知识遗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融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

这些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目前文言文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文言文课文中在介绍事物时由于古今的差异,学生有时不能理解透彻导致对内容混淆,而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性却不愿再深入地研究。这就需要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现文中的画面,这个时候,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体验,直接参与组建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画面中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从而主动去深入学习,透彻地理解文意。

二、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生活

初中教材中以游记为题材的文言文较多,作者记叙了自己游玩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有些语句文言色彩较浓,如果要求学生背出、默出,恐怕也只能是机械背诵而前背后忘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生才能记得牢。这就需让学生收集体验,感受作者的生活和经历,要对作者游玩的地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启发式,当然,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启发,如:作者那时的心境如何;特别是为什么会去这个地方;为什么挑这样的地方赏景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和不服输的精神,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求得文言文教学的兴趣盎然和事半功倍。

三、陶冶情操,与作者心灵交流

一些文言文蕴涵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一些仕途不利的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寄情于山水;二是表达含蓄。要学生在阅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件易事。古人云“文中有画,画中有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其实就是一幅画,想要理解画面的意境可借用音乐来体会。因而教师可利用音乐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

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想象力

发挥学生想象力,做到“读写一条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说写结合,培养想象力,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读和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写的完成过程,正是学生千百次反复读和探索的过程,辅以想象对文章故事再详细叙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把握文学主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随着学生反复地读、想象和写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当然,简单地让学生扩写会让学生反感,进而对学习新课兴味索然。因此,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

五、朗读指导,读出语感和语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诗词,而古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间,互相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讲授这类文言文时就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凭着语感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六、激情辩论

教学《伤仲永》这课,我为了加深学生对成才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正反两方对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进行辩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正反两方辩得难解难分,都阐述得有理有据。最后大家握手言和,以辨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这节课避免了死板的文言文灌输式的教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加强古今联系

第2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策略 新课改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古人的一些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一些语言特色,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如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比如《狼》这篇课文,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备课方法。

三、做好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言文篇目,教师应该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初步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解惑。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小组、同桌的组合来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定用法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重新认识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做好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

1.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分析

汉语言过去的学习方式都是采用课堂化的教育方式,其本质还是从生活中来并到生活中去。但论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授的是课堂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生活。汉语言本就是对生活中词语的总结与分析,但在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下只有将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相互融洽,才能引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而现实情况中汉语言在网络流行语境下出现了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数字化的特点,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更广阔的表达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学载体,汉语言文学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是中华民族普遍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汉语言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掌握人数最多的语言种类。汉语言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由于中华民族人口数量众多,也是汉语自身的语言魅力及文化气质的共同作用。以汉语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在传统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歇后语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如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破釜沉舟等,古人将丰富的道理进行了高度“提纯”,时至今日,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2.互联网语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出路分析

2.1网络空间、论坛、社区等各种平台的推广

网上的博客、腾讯、微信、QQ、微博、视频、分类信息平台等各种论台和社区等,都可以不受地域、时间、人群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进行不断的传播。同时,網民更可以通过网络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快速传播。如各高校还可以举行栏目不定的相关活动开展不同的文学相关话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2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平台

所谓网络平台,是指以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展示渠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工具的选择方面,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多种形式。然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网络传播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容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提升,新的网络传播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以“微传播”时代下的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播平台为例,它们的使用,加强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传播,并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统交往模式,促进了包括汉语言文学在内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更新了人们长期坚持的传播理念。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有着较高的互动性,以至于在短期内实现较为广泛的传播。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可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以信息推送的方式,使党员干部能够及时、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之美,并主动参与到汉语言文学艺术作品的品鉴工作中,为现代汉语言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2.3基于二维码的数字化传播

自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阅读量持续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数字化阅读所占比重将会持续性增加,为保证市面上相关读物的可读性,则需要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数字化转变进行研究,提高其适应性。当前,以二维码技术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传播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虽然二维码所使用的面积较小,但是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数据存储方式,这也就不难解释二维码辨识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了。因此,根据二维码数据存储所具有的特点,可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类存储,建立汉语言文学数据库,并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展现,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轻松获取相关内容。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礼文化 “礼”族文化词汇 文化词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94-02

礼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本源性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西方文化中也有礼,但是中国的礼文化与西方的礼节、礼貌有着巨大的差别。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文化词汇教学来渗透文化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就以“礼”族文化词汇为例,提出几点文化词汇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 语素聚合策略

语素聚合即选定一个构词能力强或者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素,可以将包含这一语素的合成词和熟语汇总成词汇表,并根据教学阶段从词汇表中选取合适的词作为教学内容。

比方说,我们在说到“典礼”一词时,就可以扩展到与典礼有关的其他礼族词。去看“典礼”叫做“观礼”,参加典礼时穿的衣服叫“礼服”,跟礼服相配的帽子叫“礼帽”,举行典礼时放的烟花叫“礼花”、放的炮叫“礼炮”,举行典礼用的大厅的叫“礼堂”等等。这样一来,由典礼一词可以扩展出:观礼、礼服、礼帽、礼花、礼炮、礼堂等6个词。

通过语素聚合,善于利用联想,构建词义网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牢牢记住的礼表示“仪式”的这个义项;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作为一个语素具有构词的能力,从而应用到其他词汇的学习中。

2 文化专题策略

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讯、影视歌曲、讲述寓言故事等手段,进行某一文化专题的教学,使学生通过鲜活的例子去感受文化现象,思考其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比如新华网浙江频道(2013-12-21 11:53:41 星期六)的一则题为“杭州万松书院举行传统成人礼”的新闻:

当日,来自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和其他中学的240名高三学生在杭州万松书院参加“十八岁成人礼”。学生们统一身着汉服,沿袭传统礼仪,完成行肃揖礼、祭拜孔子、答谢师恩、宣读成人誓词等流程。

利用这则新闻材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专题的讨论,让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国家的成年礼形式。最后教师再总结说明中国的成年礼即冠礼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古人重视成年礼是因为其中的“礼义”。冠礼是为了让成年男子记住自己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再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跟学生解释,中国人重视家庭,即使成年以后还有很多人选择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能独立,而是从古代就遗留下的子女应该守在父母身边尽孝的传统。这样一来,从“成年礼”这一个词就可以折射出许多汉民族文化心理,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在讨论中思想不断“碰撞”,从而让留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在讲成语和歇后语时则可以通过说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导入。教学实践表明,外国学生对成语、歇后语等有特色的词汇尤为感兴趣。“马马虎虎”这个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般初级阶段的学生都对这个词应用得十分熟练。

礼族词中有十分丰富的寓言典故。比方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教师在说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时,可以生动地叙述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外国学生明白“鹅毛”跟礼的关系,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中国人重“情义”的文化心理。可以跟外国同学解释,同学之间互送礼品或者学生给老师送礼物,不一定要花钱,中国人更看重“心意”。

3 中西文化对比策略

礼文化是中国独有的,西方的礼仅限于礼貌、礼节、礼物等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利用翻译、创设情境等方法,从形式与内涵两个层面去跟外国学生说礼文化。

3.1 礼的形式层面

“礼貌、礼节、礼物”这些作为礼文化的形式层面的词,是中西方共有的,我们首先以利用翻译的方法去解释,再举例说明其具体文化内涵的差异。

比方说,礼貌可以翻译成“an polite manner to show one’s respect”。但是什么样的manner对中国人来说才是“polite”?这时可以创造情境。小明和本尼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英国人,他们都是周老师的学生。一天老师约他们早上10点去家里作客。为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小明大概九点50就到老师家了。但是,在老师家里等了20分钟,本尼才来。这时可以让学生猜,就时间问题老师会对他们二人说什么。来自英国的留学生可能会猜老师说小明来早了,而来自日韩国家的留学生可能会猜老师说本尼迟到了。这时老师应该揭晓答案,其实作为中国老师,他根本不会当面评论两个学生的时间问题。而这三个人的做法按照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来说,都是“礼貌”的。

在比如说礼物,可以翻译成“gift、present”。创设情境,小明和本尼一起去医院看望生病的中国同学张亮。本尼带了一束鲜花,小明则带了一篮苹果。他们看完张亮以后,本尼问小明为什么偏偏要带苹果去看张亮。小明说,在中国苹果的平和平安的平发音一样,送苹果代表着希望别人平安健康。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猜测张亮会更喜欢谁带的礼物。这时应该所有的学生都会说更喜欢小明的,因为张亮是男生不一定喜欢花,而苹果又吉利又能吃。这时老师揭晓答案,张亮一定更喜欢本尼的。因为张亮是温州人,苹果在他们的方言读起来跟“病故”是一样的,非常不吉利,当地人看望病人是绝对不会送苹果的。

这种带反转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导入,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2 礼的内涵层面

当涉及到礼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且是西方文化中没有的文化元素时,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类比的方法去解释。

比方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里的“礼”表示的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我们可以类比英国的绅士风度来解释。我们知道缄默是英国绅士风度的一种表现。英国人非常讨厌喋喋不休的“侃大山”,同他们聊天,话题也是很讲究的:家庭、身份、年龄、工作甚至事业都被认为是他们的私人生活 ,别人无权干涉过问,否则,就违背了他们的礼貌原则。英国绅士外出旅行,一般人都喜欢带份报纸,拿本书,以慰闲余。“Silence is gold,”是他们永恒的主题。“沉默是金”就像中国的“非礼勿言”一样,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被认为是一个体面的人理所应当遵守的行为。

4 开设文化词汇课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王衍军博士在论文《谈对外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性及及教学策略》中提出“对外汉语本科三、四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一门“文化词汇”课,以加强文化词汇的教学。在教学上,应结合汉民族文化背景,以类统摄,根据语义场理论,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实践性,提高留学生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2]

开设文化词汇课无疑强调了文化词汇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词汇课堂如何进行也将是一个亟需讨论的问题。本人认为,文化词汇课堂应以文化元素为基础单元,一个学习的文化词汇课可以分为不同的单元,根据文化词汇的难度分配课时。

同样以“礼”族文化词汇为例。因为“礼”族文化词汇数量多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安排三到四个课时。文化词汇课上还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在教“礼”族文化词汇时,可以给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的礼仪,如作揖、抱拳礼等,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文化词汇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多种教学策略。按文化元素分配相应课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专题策略。

当然文化词汇课堂的开设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具体的课堂安排和教学策略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工作去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静.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D].复旦大学,2010.

[2] 王衍军.谈对外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性及及教学策略[A].华文教学与研究.

[3] 郑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本位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9):123-125.

第5篇

一、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 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教学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 然后叫学生议论, 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 “鲸字有鱼旁, 但鲸不是鱼。”有的说: “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 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 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 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 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 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1)学生自由朗读。2)自读自说, 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3)教师指导两读: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 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 ( 关心、喜爱) 4)大家练习, 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 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 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 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 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 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第6篇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已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第7篇

【关 键 词】 教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信息资源

教学科研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学校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它是从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教学质量检查,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学籍管理,从师资培训到教学设备,从招考新生到新生入学的一系列过程,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科研档案是否科学、规范、系统对学校教学改革和提高育人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教学科研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不够

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制定重大决策的依据。很多同志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重教学、轻档案”的思想。总认为学校档案管理没必要要求得那么严格,甚至有人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学校个别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认为档案管理是一个很清闲的活,只要平时按部就班,就能做好工作,不需要技能水平,也不需要培训。一些学校还时常把这些岗位作为照顾老弱病残的专用岗位,那些因教学业务水平欠缺或是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员工安排在这些岗位,对他们是否能胜任档案工作知之甚少。

(二)财力保障欠缺

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学校经费预算对档案保管设备配备、档案工作人员的待遇落实及业务培训等问题也缺少经费立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科研档案工作完全是放任自流,全靠档案人员的责任心干活。如此,何谈档案完整、系统、准确?何谈档案管理为学校教学教研的发展服务?何谈档案管理为学校制定重大决策服务?

(三)档案资料不够完整

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科室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普遍谈薄,导致学校各处、组、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除个别重要文件归档外,很多基础性文件都随意处理。学校的各种工作无迹可寻,学校的优秀之处无展示载体,学校的各种重复性工作时有发生。

(四)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还非常陈旧落后。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档案载体结构单一。即便文件立卷归档后,也未及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与编目。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在查阅档案时速度慢、准确率低。同时,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我们应当明白,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

二、利用已有资源,改进工作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提高和增强学校教职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树立“档案就是资源”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前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再次,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二)加强人员配备,搞好档案设施建设

为了不使那些奠基性材料缺失,学校教学档案要实行统一保存和科学管理。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办学规律、有较好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保管保密制度,并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对档案管理的所需经费加大保障力度。

(三)进行科学分类

学校档案大体上可分为五类: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技档案(包括财会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

教学科研类档案因其地位特殊,还可分为以下条目:一是教学管理的文件(包括上级教学管理指导性文件、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规章制度和统计材料等);二是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材料;三是有关教学与教学实践的文件材料(包括教学计划、大纲、考试管理材料);四是各类教学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五是学科、专业设置和实验室建设的文件材料;六是有关教研室活动的材料;七是优秀教案、课件;八是师生奖惩材料;九是各专业使用的教材目录和自编教材;十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文件材料。

确定了类目,按其中的每一条款准备一个或若干个卷盒(或卷夹),并做好标识,贴在准备好的卷盒背上,卷盒按条款的顺序排放,将处理完毕的文件或收集上来的资料“对号入座”,归入相应的卷盒内,以备查找。

(四)提高利用率

学校的教学、科研档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学、科研档案对于正确评估办学水平,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管不是目的,利用才是档案价值体现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只有当档案服务于教学科研,发挥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重要性才会被充分地显示出来,它的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校档案部门应不厌其烦地向有关部门、老师解释,我们对教学、科研档案进行归档,统一保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于广大教师、学生,服务于社会。我们之所以要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保管,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保护档案的齐全、完整、系统、安全,能够为利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综上所述,学校要切实重视教学、科研档案工作,大力宣传教学、科研档案,加强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注重对相关人员业务的培训,关心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优化档案保管条件,改善档案人员的待遇。整个学校从综合档案室、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到课题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网络,指定专人负责相关档案的收集、归档。根据学校实际,学校档案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科学地制订教学、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及时印发给学校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定期到教学、科研部门了解、检查教学档案的收集情况,逐步参与教学管理,使档案部门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咨询部门,为学校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明嫣. 加强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和利用[J]. 兰台世界:上半月,2004(9).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的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受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义,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实施,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环节中,如何才能学好小学文言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小学文言文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几点认识。

一、个人学习: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应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个人学习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在教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论语〉四则》的学习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初步感受凝结在语句中的儒家思想。在个人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细心倾听学生在个人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注意梳理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集体辅导做好准备。

二、小组学习:交流疑惑,达成共识

在小组学习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形式,交流课前所做的翻译。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进行准确翻译。如,长春版六年级上册中《贾岛推敲》,“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可直译为“在驴上吟诗,举手做推敲的手势”。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贾岛初赴举”中的“贾岛”为人名,可不译。又如“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翻译时应在“遂”的后面将省略的“与之”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在小组学习中不必一字一句地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留待全班学习时解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全班学习:思想碰撞,多元化地理解

在全班学习环节,对于文言文首要的还是朗读的集体练习,但时间不可过多。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观点的碰撞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如,对《〈论语〉四则》,在加强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语句进行多元化地理解,允许学生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有个性地解读。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荆公改字》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贾岛推敲》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对于个性化学习策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是对“因学而导”的平实概述。个性化学习策略,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根据不同的文言文内容,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兰秀.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法[J].教法研究,2013,32(128).

第9篇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3-02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中的三个主体,这三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笔者主要选取了这三个角度来叙述和分析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教材

教材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有待于教材本身的修订与改进,其次要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来解决。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栗洪武(2011)[1]在探讨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时,提出了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课程的补救方法,比如从小学开始教儿童诵读启蒙经典,注重儿童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到中学和大学学习部分经学课程,形成年轻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童志斌(2009)[2]更是大胆地建议应“不囿于现实因素,专门编写文言课本甚至单独设置文言阅读课程”。

在教材的衔接方面,黄三荣(2010)[3]提出,要想解决好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语文教材要做到文言低龄化、加大文言比重、选材内容彰显文言知识、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扩展经典教育。诚如张志公先生[4]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所说:“要是小学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文言文,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我们放在下文针对教师教学问题提出的策略中详谈。

2 教师

针对文言文教学“有言无文”和“有文无言”两极分化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点原则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1)合理运用教材,补充相关材料。

面对教材内容上的偏误和编写上的不足等问题,教师不能被动地被教材牵着走,而是要能动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得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结论。具体的流程可以是:课堂上进行批判性阅读,学生提出质疑并讨论交流,将其中有价值且仍存争议的问题交给感兴趣且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做进一步的探究,然后再回到课堂,由兴趣小组成员汇报探究过程与初步结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并参与讨论,教师全程予以及时的支持和纠正。

对于初高中衔接不畅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坐等课程标准或教材的改变。正如黄三荣(2010)[3]所说,语文教师应具备整体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关注相邻学段的文言要求,主动学习相邻阶段的教材并阅读相配套的教材”,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语感和兴趣,为高中阶段打好基础。

(2)找准教学定位,激发学习兴趣。

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对文言文教学的内核有所了解,即弄明白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何在。将课标在这方面的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传承文化。而无论是工具论一统天下时的唯言独尊,还是当下人文性凸显的以文代言,都忽视了经典文本中“言”与“文”的相融相生和不可分割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程永超(2011)[5]将寻求两极间平衡的方法概括为要“在解读文言经典的过程中,通过欣赏‘言’之精确而智慧的组合,来领略汉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感悟‘文’所赋予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蕴美,真正在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素质与应试的双赢。

(3)教学由浅入深,准确把握学情。

由于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情把握不准,是导致教学走向两个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极端的教学模式,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录》一书中,看到了刘凤玲老师对扭转这种局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她十分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文言文的教学情境中,讲《曹刿论战》,她让学生当将军,让学生到古战场去“实践”一番,拉近了学生和曹刿的距离;将《醉翁亭记》,她让学生通过给太守打分,体验作者的醉翁之意,等等。

(4)鼓励自主阅读,重视含英咀华。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教材中几乎没有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建议教师树立“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6]的观念,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文言文教学改进的关键点之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虽然会在语言上遇到一些障碍,但绝不会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因此,教师若用教外语的心态来教学生,必然会导致课堂的低效与枯燥。而教师如果把阅读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就能一箭双雕:一方面锻炼其自主阅读的能力,巩固其文言知识,加深其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其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程永超(2011)[5]探索出的粗读、细读、研读三部曲,钟春晓(2006)[7]提出的创设民主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等等,都是保护学生阅读自主性的有益尝试。当今的很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含英咀华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比如黄翠梅[8]所做的文言文朗读教学探究,肖家芸[9]着力于记诵积累、着眼于浸润承传的教学实践,等等。

3 学生

(1)转变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受教师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其主观认识。有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文言文对其个人的重要意义,有些则是因为觉得文言文太难、怕学不好而放弃。

对以前者,张中行先生[10]有这样的一段话:“接受文化遗产的事相当模棱,怎么样算已经接受了,接受了多少,都不是尺丈升斗可以量出来的。吸收表达方法以充实现代语也是这样,多少,好坏,不容易说清楚。但我们总当承认,读多了,理解了,心理确是多了些什么,有时候这多的什么还会成为至少是加入社会生活的力量”,虽只有寥寥数语,但不乏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效。

而对于后者,则更要施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笔者曾在一次有关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课堂展示上,将展示的标题定为“那些年,我们一起学的文言文”,改编自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这样“糟改”,不仅是因为笔者回忆并结合了自己初高中学习文言文的经历来谈这个话题,也因为在笔者看来,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与近乎完美的女孩儿有几分相似,美好庄重,也因此难免有些复杂与矜持;而文言文之于学生,也正如女孩儿之于不甚成熟的男孩儿――她的秀外慧中令人仰慕,却也因此让不够自信的仰慕者以为她在可望不可即的远方。由此产生的畏难心理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主观上的怠惰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又会反过来拉大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形成又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转变这种思想:正如最终只有一个人能娶到那个女孩儿一样,不必、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喜好并且精通文言文。作为普通的学习者,无论是在传统文化、文学素养还是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只要能尽自己所能从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就算是不辜负所学的文言文和自己的努力。学生放下了心理负担,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品读文章,就更容易建立起自信,这种自信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扭转此前的恶性循环。

(2)调整学习方法。

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为己用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在指出文言文教学走两个极端的弊病之后,强调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惟有将讨究与吟诵并重,于吟诵中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和理法并将其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全而不偏。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文章的内在情味相结合,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章的外在语言相衔接,保证诵读的质和量,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语感、思维和习惯。此外,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其他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王长富(2011)[11]提倡的“逆译法”、黄方芳(2010)[12]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知识分类学习法、林青(2010)[13]总结的文言文研究性阅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 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83-89,96.

[2] 童志斌.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文言文编排的比较思考[J].语文学习,2009(4):12-16.

[3] 黄三荣.浅议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13-15.

[4]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5] 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32-33,36.

[6]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5-27.

[7] 钟春晓.试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43-44.

[8] 黄翠梅.文言文朗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09(28):20-21.

[9] 肖家芸.着力于记诵积累、着眼于浸润承传――初中文言文单元的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1).

[10] 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 王长富.“逆译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