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2:51
导语:在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观察能力;模枋能力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129-02
一、观察和模仿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教和学的双方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模仿,就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能否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技术动作的形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了学生模仿教师的正确动作,而忽视了模仿的另一方面,教师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加全面的认识模仿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示范动作,使学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要领、方法,明确动作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尽快地学会技术动作,进而增强模仿能力,从而形成运动技能。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1.要:进行系统性全面的观察
观察要求系统、有计划,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才能做到全面、周密,否则随意地观察,只会得到杂乱无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示范之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细致地、系统地循着“整体、局部、整体”这一基本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可先做完整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整个动作有个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教师可根据动作的结构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各个组成环节都有一个细致的、深刻的观察。在这一阶段,各个环节都要有不同的重点观察内容,最后教师再完整示范,使学生能够把观察到的各个环节的技术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对整个动作完整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能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观察到动作细节的重要部分,又有利于学生按观察的顺序来感知完整的动作表象不至于破坏动作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讲解要配合恰当的启发
学生在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过程中,要适时地、恰当地向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暗示或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他们获得的片面的、局部的感知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得出对动作全面地、系统地认识,找出动作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规律及本质特征,以此加深对动作的理性认识。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弯道跑的过程中,为什么身体总是向左侧倾斜、为什么左膝要外展而右膝要内扣、为什么右臂的摆动幅度比左臂大、为什么左脚要用外侧着地,而右脚却是前脚掌内侧蹬地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学生不仅与已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知识得到了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确了弯道跑动作的技术特点,帮助其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3.提倡学生练习时相互观察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示范以外。当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时,学生更多地则是以同伴中动作完成较好者为观察对象。教师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这些同伴的动作与自己的动作有何差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好的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哪些环节还需改进等,这样同学们由于相互观察,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技术动作,从而使技术动作在不断地观察、分析、校正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模仿能力的途径
1.慢动作模仿的重要性
在进行新动作模仿时,学生脑海中一无动作概念,二无动作样式,更谈不上动作的结构,因此,体育教师在结合讲解,示范和降低练习速度、难度的前提下,进行慢动作模仿,然后逐步过渡到动作的正常速度。以篮球技术的三步上篮为例,根据一大、二小、三高跳上篮,起跳上篮时身体充分向前上方伸展的要求让学生依次反复练习,教师不断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再进行分组持球练习,学生就容易掌握动作要领。此时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初步的动作顺序和动作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动作技术奠定基础。
2.采用诱导和模仿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已学过的动作,一经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越早越快越好。此时动作的纠正,虽已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纠正,只要采用正确、合理的纠正方法,也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排球教学中正面传球时的基本手型,在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手把手诱导和模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然后要根据动作的结构,设计合理的模仿动作反复练习,强化动作概念,理清动作顺序,逐步达到动作定型。
3.利用器材进行模仿
对于动作难度较大,中间不宜停顿(速度太快而不易看清)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对这一类动作的模仿,要尽可能借助一定的器材,并尽可能选用适宜的动作速度等方法进行。如田径蹲踞式跳远的“蹲踞”动作,挺身式跳远中的“挺”的动作等等,都可采用单杠悬垂或类似动作进行动作模仿。在进行舞蹈、健美操以及武术中的单个动作串接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等等。
4.利用协调性提高模仿能力
为了改善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趣味性等,可有意识编排一些协调性较强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可先进行单个动作,单向(同一侧或同一方向)动作的模仿,然后再进行多个动作,多个方向动作的串接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全身协调能力。
四、培养学生观察、模仿能力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1.要善于全面性观察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与同学的团结协作能力。
2.教师动作示范要讲技巧
(1)合理采用动作示范面
由于技术动作的多样性,因此动作示范更要注意“示范面”的问题。示范面是指学生观察教师动作示范所处的位置,也包括示范的速度和距离等要素。示范面分为正面、背面、镜面、侧面等。
(2)注意动作示范的几个要素
动作示范的要素包括速度、距离、视线、视线干扰、多媒体配合。
(3)动作示范方法的基本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在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的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化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基本内容
所谓观察、探究能力,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二是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观察、探究的目的性。
即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和要求。实验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探究活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对观察、探究的现象或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观察、探究的盲目性。
2.观察、探究的条理性。
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3.观察、探究的敏锐性。
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4.观察、探究的理解性。
在观察过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理解观察对象,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2.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有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
3.加强学生实验,增加观察机会,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关键词:洞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美术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学生基本美术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调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情境
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不仅可有效拉近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感受,比如在学习《牙蛀了》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如下课堂情境,首先教师可请一部分学生扮演牙医,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患者,牙医通过对患者一系列的口腔检测,作出科学诊断,并向患者传授爱护牙齿的重要性及保护牙齿的一些方法,在这一看诊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到无限乐趣,还使他们切实认识到爱护牙齿的重要性,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待这一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可要求同学们亲自动手把刚才看诊的过程绘画下来,相信学生定会游刃有余,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假设牙齿的造型及颜色,无形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其创造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超的观察能力可提高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可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体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首先引导孩子们加强对大自然的观察,大自然是神奇而又绚丽多彩的,本身充满无限魅力,对于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正强烈的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积极引导同学们加强对大自然的观察不失为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教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和写生,让学生身处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或者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安排学生观察大自然景物,比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时《秋天的叶子》内容时,由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了解秋天叶子相关的色彩,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去大自然进行写生,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秋叶所呈现出的五彩斑斓的色彩,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力,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其次引导孩子们加强对课堂实物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事前准备好相关实物,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比如在学习《蜻蜓》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准备蜻蜓的图片和实物标本,请同学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它的颜色、身体及对称形状及翅膀的特点等,并结合书本上作品的描述,创作出自己头脑中所认识和了解的蜻蜓,无疑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给予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足够的空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对创造力提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无从谈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此来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之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创作出《想象中的机器人》绘画,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人有什么作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有的说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有的说机器人能帮人类做家务,能上天能下海等,接着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加强对同学们的引导,“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沉思片刻后抢答到是科学家的功劳,是科学家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了机器人身上,指挥他们按照人类的意愿做事情,这时教师可对同学们给予充分的赞许和鼓励,并要求同学们充分自身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精明能干的机器人。
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人在亲身实践和操作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灵感和想法,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多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太空新居》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请同学们事前准备好生活中废弃的瓦楞纸,在授课过程中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制作出心中完美的太空新居,相信此举一定可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迫不及待的动手设计,好多同学还打破了惯常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运用新颖、夸张的手法对新居的形状和结构进行了构造和表现,在这一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变废为宝,使废弃的瓦楞纸得到了二次利用。
五、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脱离其它学科而单独存在,教师要紧紧抓住美术这一特点,授课过程中在突出美术课学科本位特点的基础之上,适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不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大大丰富课堂的知识含量,比如在学习“水墨花卉――傲雪梅花”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把它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图片等,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梅花三弄》,这些举措可大大加深同学们对梅花的认识、了解和感悟,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也能融入更多的情感、理解等因素,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创作绘画的激情和动力,也赋予绘画作品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当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在加强对实践总结和探索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前人好的方式、方法,切实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育才学校)
参考文献
[1]许平.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及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8(02)
[2]翟珊珊.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培养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6(12)
一、调查结果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主要收集问卷填写人的听课情况、对“同行相互听课”行为的评价及今后自己听课的意向三方面相关信息,访谈主要是对听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笔者首先就所在学校的30余名特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征求了部分教师的意见,后又对兄弟学校50多名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本调查中接受访谈和问卷调查者来自不同学校的80多名特岗教师。笔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本调查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特岗教师听课状况,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调查结论及建议对特岗教师也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听课现状。调查显示超过1/3的被调查者从没有主动听过课,每学期听1到5次的仅超过半数,听6到10次的不到2/5,超过15次的不足10人。同行之间相互听课进行课堂观察,从事教学研究的寥寥无几,说明这种状况在特岗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观察目标。调查发现听课人首先关注的是讲课者的能力,如语调是否自然、表达是否流利、知识是否准确等。其次关注的是教学技能,如内容呈现、提问能力、应对问题能力、纠错技巧及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等。再次关注的是教学互动、教学环节、教学气氛、教学效果等,且关注讲课者的仪表、教室环境等。
(三)观察方法。问卷和访谈均显示记笔记是绝大多数听课人采用的方法。记录讲课内容要点、教学环节、讲课人的优缺点等,但整体上很少有人用更科学的方法做比较精确的记录。记下的多是泛泛的模糊的感性认识,既谈不上客观全面,又不具体准确,如对教师话语数量和说话时间、提问次数和有效性、纠错方式等的观察记录等。
(四)对“听课”的认识和评价。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听评课活动主要是一种评估行为,但认为听课的目的应该是相互学习和教学信息交流,只有约1/5的人认为同行听课是为了评估他人。超过3/4的被调查者愿意听课,近3/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同行听课”值得提倡。
二、原因探析
绝大多数受访者承认特岗教师之间很少自发自愿相互听课,而且对听课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一)对“教师间相互听课”认识不足导致“听课”滞后。访谈发现对“教师间相互听课”认识不足是影响听课充分发挥教研作用的首要因素。访谈时很多受访人认为听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督导检查行为,没有或很少把听课和个人的教学研究联系起来。很少把听课上升为一种科研方法,“课堂观察”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观察,自然就不重视听课观察。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堵塞了听课渠道的畅通。一方面,由于普遍视“听课”为评估行为,“听课”对讲课人来说有相当的压力,往往不太愿意接受他人听课,另一方面,教师一般不敢主动听,免得被认为不怀好意、干涉内政或侵犯人权。教学经验欠缺又想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年轻人很想听经验丰富、教学优秀的教师的课,往往一说听课似乎就是评估他人,而且手中拿的也是打分、评估用表。给别人打分评估,作为他人任务式的存档记录,特岗教师感到为难和力不从心,因为让一个新手、低手评判一个高手,实在不敢当,也太妄为。因此,特岗教师感到很为难,就往往畏缩不前,造成听评课教学交流不畅通。
(三)缺乏必要准备和科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听课”效果。很多人认为听课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走进教室去听就是。没准备的听课使得听课目标很泛,仅凭眼观手写,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听课泛泛而过,看到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难以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受访人还反映没有适合量化的观察用表或其他参照依据。这样的听课自然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也就达不到良好的“听课“效果。
三、对策建议
教师间、特岗教师间相互听课现状不理想,对听课认识不足,且欠缺科学的听课方法和手段,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但特岗教师认为“听课”是一种积极行为,并肯定它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值得提倡。针对当前听课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促进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听评课的重要作用。听评课活动是交流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之一,是促进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是了解课堂教与学的具体行为、搜集分析课堂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和提倡听评课活动,充分认识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重视课堂观察研究在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参与以听促教。特岗教师不仅要认识听评课活动的重要性,还要充分发挥听评课活动在教学研究、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规律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间相互听课活动,加强教学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以听促教、以听督教、以观提教、以观长教。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弊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保持持久性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物理小实验的重要价值,并探索全新、高效的小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质量。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特点及重要性分析
(一)特点
与正常实验相比,物理小实验规模小,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演示,又可以在课后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和探讨[1]。其所用的实验道具也相对简单和常见,对实验场地的要求不严格,实验用时较短,成本较低,难度低,可操作性强。同时,物理小实验的灵活性较高,在课堂上及课后都可以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方便了学生进行实验时间的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物理小实验,对实验现象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可以对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后产生的疑问进行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多思考、多动脑、勤动手,增强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
(二)重要性
为研究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选取我校初二1 班和初二2 班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各科成绩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无明显差距。初二1 班共计50 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小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初二2 班共计48 人,教师采用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之后,笔者对初二1 班的学生和初二2 班的学生实验前后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物理文本信息的了解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八上期中考试的成绩与八下期末考试的成绩“三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的分析对比,对实验效果进行判断(见表1 )。从八上期中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的结果中看出,经过应用半个学期不同的教学模式,初二1 班的“三率”已经比初二2 班有一定的优势。而从八下期末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可以看出,初二1 班已经具有绝对优势了。可见,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情绪,强化自主性。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借助小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立体和形象地观察到物理现象的变化,让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变得有趣,从而使学生体会与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之处[2]。例如,在教学“惯性”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惯性小实验,将惯性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实验过程:将放置一个鸡蛋的硬纸片放置在装有半杯水的水杯口上,之后迅速抽走硬纸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鸡蛋安全地掉进水杯中,并没有随硬纸片飞出。通过这个物理小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进一步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有更加具体和生动的了解。同时,在物理小实验中,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做,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不但可以感受到玩中学的乐趣,而且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第二,营造环境,活跃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具有便利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物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环境更加良好,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了,距离自然就近了,学生也就不再恐惧教师和物理学习,学习效果也就高了。此外,初中物理小实验也适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索、相互帮助,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分析物理知识的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凸显物理小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感受实验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促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浮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过程:将割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倒置,在瓶颈处放一个乒乓球并向瓶内注水。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乒乓球并不会浮起来。之后,教师用瓶盖盖在瓶口处,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乒乓球出现上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对浮力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使实验的趣味性更强,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更大。
(二)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物理小实验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开展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实验自主性。例如,在教学“大气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同学设计了一个“无法吸走的牛奶”实验。实验过程:准备一个试管,装上牛奶,橡皮塞封好口,并在橡皮塞中插入细玻璃管,用力吸玻璃管,无论如何用力,牛奶就是吸不上来。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大气压的作用,试管中的饮料吸不上来。这个实验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既可以在物理学习中习得知识,又能够增长才能。
(三)将实验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的生动性与实验性是非常强的,实验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的作用,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折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与开展一个“位置升高的硬币”的实验,将折射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实验过程:选择一个半透明的水杯,将硬币放在这个水杯中,将杯子不断地移动,观察发现无法看见硬币,此时向杯子中加水,观察可以发现又能够重新看到硬币。能够重新看到硬币,主要是因为光的折射,使硬币的“位置”逐渐升高。这个物理小实验可以生动地解释折射现象,而学生在设计、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小实验,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物理小实验的开展,可以使物理课堂更加轻松和愉悦,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自主反思、自主动手、自我发展,这对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物理思维的培养、物理综合素养的形成等都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的测绘教学中,教师可在实训室拿学生加工的零件进行测绘练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有时由于知识点多、面广且杂,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或同一章节的相似加工方法之间相互干扰,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使知识之间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表格进行综合比较,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致把新旧知识割裂开来。学生通过比较能够掌握方法,理清思路,提高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上,学习完刨削和插削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列表分析归纳总结。在讲授铣削加工时,圆周顺铣与圆周逆铣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师采用比较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运用示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象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样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会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实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示范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能逐步达到技能动作熟练、协调、自然,直至完美。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观察教师的示范,认为知道怎么做就行了,模仿时粗枝大叶,这是实训教学中的大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动作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一方面,动作的准确娴熟有利于技能的学习和安全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锉削姿势时,由于锉削的姿势对锉削质量,锉削力的运用和发挥,以及对操作时的疲劳程度都起决定影响,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清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要掌握这些正确姿势,就必须从握锉、站立步位与姿势动作和操作用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的反复练习。具体操作示范时,教师要讲解—示范—再示范—再讲解,画图讲解、慢动作演示、分解动作演示和连贯示范相接合反复进行,让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并对重要部分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如锉削行程开始前四分之三行程时,身体与锉刀一起前进,此时重心是在哪只脚?四分之三行程后身体的重心又是在哪只脚?在讲解锉削两手用力的变化时,右手的压力是随锉的推动而逐渐增加,左手是减小,这是为什么?学生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就会认真观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再结合受力图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肯定会理解深刻。
在机床精度检验时,学生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否则,任何一个细节观察不仔细,都会测出错误的数值,进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如在测量尾座移动对床鞍移动轨迹的平行度时,需分别测量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平行度。将百分表固定在床鞍上,使其测头触及近尾座体端面的顶尖套上,锁紧顶尖套,使尾座与床鞍一起移动,在床鞍全部行程上检验。此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因为百分表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允许误差是不同的,在任意500mm测量长度上为分别为0.02mm和0.03mm。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将表座擦拭干净放置在床鞍上,还是将触头与尾座套之间的接触,都不许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这就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思考,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节都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的作用。
四、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跟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有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引出一系列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钳工实习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攻螺纹与套螺纹这一课题时,如果只单纯讲授内外螺纹的加工,那么学生就只懂得这两种加工方法,对螺纹的其他加工方法和相关知识可能一无所知。而采用联想教学法则可弥补这一不足。首先,从内外螺纹的加工引出机械基础课中对螺纹的定义:“螺纹是在圆柱或圆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规定牙型的连续凸起。”其次,学生可以了解到螺纹的种类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按旋向不同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按用途不同可分为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并可进一步了解到螺纹的主要参数、代号、标注方法和应用等。从“螺旋线”概念涉及数学上点的轨迹知识,从“牙型”概念又涉及车工实习教学、钳工实习教学中螺纹的加工方法,这些都是构成“螺纹”这一概念不可缺少的知识。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概念,概念可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如果单纯让学生掌握加工方法,知识又是不全面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螺纹”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拓展到一个更广泛的认知领域,将分散到《数学》中“点的轨迹”、《车工工艺学》中“车削螺纹”、《钳工工艺学》中“攻螺纹与套螺纹”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搓丝”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深层地理解螺纹知识,更好地掌握螺纹操作技能,也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驾驭知识,将分散的、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梳理汇总。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教师的联想,学生不但能了解螺纹的定义,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从单纯学习攻螺纹与套螺纹的课题中学到车削螺纹、搓丝等其他的螺纹加工方法,从而有效地激起学习的兴趣,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基础课中的减压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溢流阀,联想到两种阀的符号、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和应用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阀的认识。又如在学习过数控车加工技术再学习数控铣加工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两种加工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方面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学生无论是学习编程知识还是学习操作技能,都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促进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所以,教师在运用联想教学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打开联想的翅膀,全方位检索大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体系。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培养创新,用创新激发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一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钳工工艺学(96新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4.
[2]钳工生产实习(第二版).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2.
[3]机械基础(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3.
[4]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5
[5]余刚.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4.
[7]李志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08.5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59
想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应该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识,综合自身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观察习惯的培养。在课本当中有很多文章写得生动、形象。这都是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的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 加强学生对观察的认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1 感受观察的重要
观察作为人的本能,以及学生的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观察也是一种手段。例如在物理学的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以细心的观察以及全面思考为基础的。例如伽利略发现单摆振动的规律,就是由于对吊灯的摆动细心观察,逐渐发现的规律;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由于对沸腾的水进行细致的观察而发现的等等,还有很多例子,其成功的因素大部分是其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作为授课的教师,就应该借助课本,逐渐加强学生对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培养观察兴趣,提高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1.2 激发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件事或者一门课程的基础,所以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文章《早》,由于作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所以将腊梅生动的形象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这一段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对腊梅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将腊梅花的茂盛、颜色及形态之美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即便没有看见过腊梅也好似身临其境一样。有的学生对我们周围的事物观察不细心,这也就导致其在写作的时候成了流水账。面对生活中的新鲜事进行认真观察,否则将是一种遗憾,所以应该加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对身边的新鲜事物进行留心。然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写下自己遇到身边的新鲜事物,对认真观察的学生进行奖励,由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并对观察产生兴趣,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由于学生普遍的心理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好问以及好动,所以其观察力以及定力并不是很好,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进行观察,但是由于其自身未必会考虑到事物的观察要点,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观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1 观察应有顺序
观察有一定的顺序,学生按其顺序进行观察可以加强学生了思维条理性以及表达的条理性。在教材当中,有很多课文都是作者对观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的结果。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由中间向四周等等都是观察的顺序,再将其渗透到文章当中。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将文章中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文章的主线让学生进行学习与理解。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的游览顺序就是文章的主线,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玉澜堂走的转弯处――玉澜堂的院落里。每个地方都能遇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顺序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实践当中。可以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带学生去公园游玩,然后由学生来写观后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2 观察应有重点
学生在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应分清主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纵向发展以及更加深入的发展,也可以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当中突出重点,既生动有具体。例如《军神》一课学完后,钢铁般意志的军神形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当中,对故事的情节,学生们都感同身受。这也正是由于作者对这台手术的细致入微观察,才能把军神的形象描绘的生动,让读者仿佛感同身受,倾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完这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重点观察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对其进行有重点观察的训练。可以由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描述,不仅加强学生的观察意识,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其进行鼓励,使其保持对观察的热情与积极性。之后在要求学生在课外对人物进行观察,并将其写入观察日记,以此加强学生的观察意识。
2.3 观察应有持续性
对一件事物的观察不应该只从单一的方面进行,或者只观察一次,这样的观察是不全面的。所以要想对一件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其所具有的特点,就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时间进行观察,对事物所了解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掌握,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特点。所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应该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并且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层面进行观察,会有意外的收获。
3 结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讲解、分析及感悟。“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阅读教学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对事物的观察,学会发现事物的特点,并学会表达。由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6).
[2]朱耀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 练笔
在小学中,学生作文在小学语文中比重是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作文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作文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小学作文也是语文教学中所要抓住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内容入手来指导学生作文,多加训练,多加修改,充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
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实践所得到的科学总结,同时,它也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小学生作文发展规律,这也正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走近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初步解决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局面。 丰富学生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勤观察,勤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善于观察,为写作打基础。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文的细节。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在观察方面多下工夫,指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顺序法、对比法等。此外,要让学生养成记录观察笔记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的素材。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写出新奇而有意味的作文。
(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课程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比如,在植树节,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植树活动,并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不但能从心理上知道要保护环境,还能从行动上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知识,然后可以布置有趣有益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去深入了解保护环境的各种方法及环境污染的害处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学生写作文打下素材基础。
(三)多阅读,多积累
课堂中的阅读量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拓展眼界。 当然,有很多阅读材料可以直接来自于生活,比如,报纸、广播、影视等等。 另外,教师需要有目的、 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阅读材料,如各类学习报、杂志等,既要有趣有益,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这样,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打下素材基础,使学生多多积累,提高学生能力。
二、 多交流、多练习
解决了作文内容的问题, 就可以开始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次序、有条理、分层次地进行讲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可以更加理性、有逻辑地回忆自己所要表述的事件,从而在进行加工、分析时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练笔则是学生进行写作前必不可少的步骤,练笔可以分为命题和自由发挥两方面。 命题作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着其相对应的缺点,如果长期只写命题作文,会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表达能力,使学生思维僵化、手法僵化,写不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 因此,除了命题,教师更要多让学生进行多体裁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用多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保持灵活的思维、活跃的灵感,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练笔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放飞自己的思想,去想,去写,去表达。
教师还可以用一些补充式命题、范围式命题、示意式命题、图像式命题、即兴式命题等来训练学生,还可以通过给教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训练学生,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多修改、多反思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虽然学生习作不会有这样夸张,但没人否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事实,每位语文教师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作文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能指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对于刚完成的作文,小学生根本无法再次进行更好的修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几种简单的修改方法。
(一)冷却
在作文写完后,搁置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进行修改。 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变化,而且,学生还有可能会知道更多有关此作文的新东西,所以,再次修改的时候,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就会作出一些修改和补充。
(二)互批
我们都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作文也一样可以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在与同学进行互相修改的时候,由于视角的不同,及心理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而且会比较认真,而且同学的想法往往会给自己启发,其实在互批的过程也是无声的交流。
四、总结
笔者认为在学生作文指导上,还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去探索,去研究,来找到更适合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途径,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最后达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明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新课程(教研). 201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想象能力
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段,学生对于外界的事物认识并不完整,对周边的一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想象力刻画周围的事物,而这一阶段对想象力的培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成效对小学生未来的影响将会更加鲜明,小学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日常的作文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得到培养的提高。
一、想象能力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1.发散思维,使学生主动写作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对于既定的事物,他们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想象能力促使学生有写作的想法。对周围事物的不同认知会让小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此时,他们就会选择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写作习惯,又让他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例如,针对描写事物的作文题材,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写作,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想象力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小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会将自己所想所看用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丰富了想象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2.个性化写作
每个人都有其异于他人的写作风格,不同性格的人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关注的重点自然不同,描述的重点也就不尽相同,使用的写作方法也就风格迥异了。每个人的文风都是不一样的,这与作家本身的想象力是相对应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日常作文的写作,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培养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想象能力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从而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想象力能够造就小学生个性化创作。
3.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练习。而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也需要最开始的培养。把想象力与写作统一起来,那么就会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一种体现,想象力通常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想象来源于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将写作与想象力融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学生在写作期间,常常会遇到无从下手的情况,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而且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流畅。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是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典型特点。因此,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描述,最大限度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从而更好的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比如说,夹带着插画的各类文章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这样的文章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类文章具有较为强烈的趣味感,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第一时间就给出某个固定的定义,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然后给出自己的认识,自由想象,最大范围的发挥个人的想象空间。教师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最大程度的进行无限的想象,这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论是谁,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好的观察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写作素材源于生活,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概念都是模糊的,这种模糊使得小学生对事物有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可以用心、用眼睛认真的去w会,去感悟。教师在教导小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同时,还要引导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加入了自己内在情感的文章往往更容易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枯燥乏味,很难打动读者。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需要学会观察。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城市一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去多看看,让学生在自己观察的过程中产生自身对城市的看法,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叙述他们眼中的城市风景,引导学生写出符合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3.着眼于图画,吸引学生目光
直观的图画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展示画面感较强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运用这些图片还能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提升。一个图片,学生首先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对它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面对这样一张图片,学生可能会衍生出无限种可能。教师可以借助一张张图片,让学生肆无忌惮的联想,从而达到锻炼想象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课堂中教师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结语
想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从小培养和联系.小学生好奇心重,对事物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因此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想象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想象能力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明确想象能力在语文写作及其他学科方面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一切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 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