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2:52
导语:在生态治理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逆境;历史教育;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81-01
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在上述资料中,狼之于鹿,表面看来狼是鹿的天敌,狼的存在威胁着鹿的生命,狼应减少或杀之。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正是因为有狼的存在,鹿才会在它们的生活空间中时时保持警惕,为了最大可能的生存下去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比如保持健壮的体魄、加强格斗能力、知晓优胜劣汰、进食时不可吃太饱等等。只有提高危机意识,才会在面对问题、困难时变得聪慧、机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磨难教育”字面看来就是在或艰苦、或困难的环境中进行自身素养提升的教育。不可否认有“磨难”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力等。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面对挫折时是怎样尽快走出逆境的?奥福瑞德・安德尔认为人类最奇妙的能力就是“把负变正的力量”。
确实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能在逆境中奋起,实现人生价值。
1276年蒙古铁骑兵围临安,文天祥受命出使蒙元大营被拘留。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文天祥冒险出逃,逃脱了虎口,历经真州、扬州、高邮、通州、温州、福州,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九死一生。经过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和生死视作等闲了。南归后,他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后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这难道不是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佐证吗?像这样的人,在中外历史上是不计其数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适应逆境,在逆境中寻求动力、取得成功。
玄奘,唐朝著名高僧,“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于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省北路,中亚地区、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遍学佛法五年,游学十二年。贞观十七年,经由今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回国后在长安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我越是研究这些成功的历史人物的经历,我就越深刻的感受到:他们之所以成功,总是因为开始的时候,他们就经历了一些磨难,而正是因为这些磨难,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摆脱困境,从而得到更多的回报。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我们的缺陷对我们常有意外的帮助!”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们尽快走出逆境呢?我可以告诉你几个理由去尝试一下:
1、从内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不应受限于生存的环境,而应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无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他们的性格将带给他们真正的幸福。
2、要进行适度的“磨难教育”。介绍容国团、李宁、邓亚萍、熊倪、王军霞等体育名将的事迹和取得成绩原因――为国争光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力,引导启发学生建立信心,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力所能及的劳动。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因为学生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许多情况下是通过模仿有意志力的人所做的事情来完成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一岁半因一场疾病而失去了视力、听力,但她没有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凭借百折不回的毅力战胜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无数困难,最后她掌握了五种文字,并且写了热爱生活,催人奋进的作品。他们这些人都是生活的强者,以这些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促使学生思考: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出如此令人注目的成绩,我们身体健康,我们为仕么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呢?
[关键词]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西北地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2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西北地区大致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阔区域。主要包括内蒙、新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整个区域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由于距海遥远,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降水稀少,水源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大多为内流河,补给来源单一。在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系统脆弱,荒漠化程度高,西北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在本身的恶劣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双重影响下,西北地区荒漠化趋势愈演愈烈。
1 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危害
1.1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即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的过程,包括盐渍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土壤沙化、草场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
1.2 荒漠化产生的因素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之青藏高原的阻隔,水汽无法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加之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沙漠蔓延。气候异常使西北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一击,造成生态环境失衡,加剧荒漠化进程。人为因素主要是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致使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个方面。
1.3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加剧发展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生态安全。同时,也容易引发贫困问题,使东部和西部、边疆和内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因荒漠化问题,每年损失大面积的农田,使土壤更加贫瘠、粮食减产。全国有近1/4人口深受其害,最常见的是春季沙尘暴频发。因此,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大爆发的季节;一些地区,沙进人退,流沙掩埋庄稼、农田、房屋交通干线的报道屡见不鲜;沙质土造成生物多样性变少,物种、群落遭到破坏,土地生产潜力下降,物种生存能力下降,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或消亡;河流泥沙淤积,致使中下游地区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尤其以黄河为例,悬河的形成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 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2.1 生态经济模式
所谓的生态经济模式就是遵照生态经济系统原理,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增进生产就业、节制公共财产的使用、调控人口增长等一系列措施减弱地区贫困,通过实施环境建设工程、进行产业技术变革、发掘可更新的能源、增进城乡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在贫困化程度降低、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鉴于此,通过政策管控和机制创新,努力发展教育以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协调投入产出比例,改善人的消费活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胜循环。
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适宜本地区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类型和地域特色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生态经济类型的划分,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要充分分析论证国内外市场前景,增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力度,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国内外市场。
生态经济模式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商品流通,带动龙头企业发展,实行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生态化小城镇(城镇的垃圾产业,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的生产,乡镇工业的清洁环保生产,城镇的环保设施,周围生态环境建设,高效清洁生态能源的开发与推广,自然、人文、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2.2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在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下,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来进行荒漠化治理,发展产业经济。因此,这三条主线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而这三条主线间又互相联系。
2.2.1 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来提高荒漠化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大部分的荒漠化土地都分布在西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太阳能辐射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风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差。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善,将会限制荒漠化地区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使荒漠化治理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也大大提高了人工调节水肥因子技术的可操作性。
在土地荒漠化地区使用新技使大范围推广防沙、治沙技术由可能变成现实。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光的配比组合,如果改变荒漠化地区农业的水、肥、气、热等要素的配比,将会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轻荒漠化地区的人口负担。发展沙区高效型农业,应当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选择适宜沙区生长的作物,提高产量。通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有:①通过在沙地建立温室、塑料棚等现代工程技术措施,提高植物生长的温度,营造适宜农作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②节水保墒增效的农业栽培技术,也就是通过在农作物上增加覆盖物来改变作物的外部环境,如通过覆盖地膜、秸秆等措施来增加地表温度,防止水肥渗透和散失,从而提高产量;③通过不同作物间进行套种,使用立体栽培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高矮,分层利用光能,提高土壤的水肥利用率,进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④进行选种育种,培育新品种,选择适宜沙地种植、抗旱抗贫瘠、低耗水高产值的经济优良品种。
2.2.2 进行荒漠化治理,恢复沙漠生态
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主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生物措施主要以栽培植物为手段,恢复沙化土地土壤肥力和植被,改造利用沙化土地,包括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阻截外侧流沙,以减少对绿洲、交通沿线、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侵害;营造防护林网,减少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天然植被,以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原的荒漠化危害。工程措施有设置各种人工沙障或喷洒化学固沙制剂等来阻截流沙。工程措施一般是辅的,旨在固定流沙,工程措施通常包括设置机械沙障、喷洒化学试剂固沙、引水拉沙等多种非生物措施。它的优点在于见效快、固沙效果好,尤其是在一些地区生物治理措施效果不佳,会更多采用工程措施。两种措施各有利弊,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使用两种措施,达到防沙治沙的最佳效果。
2.2.3 精深加工农牧产品,发展产业经济
由于荒漠化地区人口压力过重,农业生态系统较为简单,因此,在严重荒漠化地区基本没有成规模的工业。鉴于此,在荒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发展农业工业化迫在眉睫。进一步加快农牧提升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积极探索如何整治沙化土地、恢复植被、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集团化、产业化经营,而这将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地区人口压力过大的局面;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走效益型、生态型、特色型产业发展之路,以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荒漠化治理的上述3个方面构成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理论模式,3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一理论模式旨在以满足人们需要为中心,形成生态、产业和技术相互关联的生态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机结合,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发展经济,因而区别于传统的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的治理模式。
3 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努力培育荒漠化地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使荒漠化治理更具有可持续性。构建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种植业、生态畜牧业,推进荒漠化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荒漠化地区动植物资源,建立沙地森林公园、观光果园、沙地度假村等,提高荒漠化治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农民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逐步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荒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问题,从根源上消除土地荒漠化,达到持续防沙、治沙的目的。
二是形成多元治理主体,更加重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的治理工程,结合产业开发建设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必须大力增加投入。同时,放宽市场准入,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筹集防沙治沙资金,让企业、社会也积极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工作中来,实现防沙治沙产业化,带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创全社会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以草定畜原则,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人工草场,因为建设人工草场不仅能保证牲畜的数量,保证牧民收入,而且可以减轻天然草场的负荷,实现草场的持久利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冬春季节饲草料匮乏的局面。针对当前草原生态退化的问题,实施此战略可以遏制牧民不合理的放牧,有效保护天然草场。在态脆弱的农牧区必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禁牧政策,对超载、过牧十分严重的荒漠草原区必须休养生息,禁止放牧。
四是注重科学治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防沙、治沙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科技体系。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防沙治沙基础科学和攻坚技术的研究,总结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实用的防治技术和模式;坚持以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荒漠化地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大大减小荒漠化治理的难度;坚持划区域治理,配套各项治理措施;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两手都要抓的原则,从源头上扭转荒漠化愈演愈烈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民侠.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 (1).
[2]安富博,丁峰.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2).
《中国计算机用户》特别策划了“发现机房黄金角”系列报道,长期关注数据中心建设现状,介绍不同用户为应对绿色数据中心变革,采取的小窍门、新思路。您有勇气晒晒自己的数据中心方案吗?您有兴趣接受来自业界专家的宝贵建议吗?欢迎您参与到本专题中。
欲了解详情请致电:(010)88559497
或发邮件至 .cn
安全、便宜、灵活、带宽……看好这种种便利,用友伟库网在创办之初就选择了服务器托管的方式。一晃10年过去,机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库网也已经发展成为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典型代表。
依赖互联网平台,在成就SaaS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也对SaaS服务商提出了挑战:必须保障IT基础设施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在过去10年间,伟库网在亲身见证了国内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对托管机房的选择和应用深有体会。
在伟库网IT运维总监黄瑞看来,绿色节能并不是自建机房用户的专利,托管型用户也可以通过应用多核处理器、虚拟化等技术来实现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动态控制:化解托管环境用电难题
在过去10年的机房托管历程中,黄瑞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带宽转移到能源上。
紧靠骨干网,是10年前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的策略,这为使用运营商提供的带宽资源提供了便利。伟库网也不例外,受到当时网络状况的影响,它选择了将自己的服务器托管在中国电信西单电报大楼的机房。随着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更多服务商的出现,多线路机房成为伟库网等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的托管方式。
刚开始托管的时候,因为服务器功耗不是很高,没有高密度的问题。但服务器走向机架化,对伟库网恪守的机房托管准则带来了直接冲击――高密度计算设备对电力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房建设和维护的重点,逐渐从限制空间,到考虑建筑物的承重性,再后来就开始考虑电量了。”黄瑞说。虽然机房服务商逐渐将电力、制冷等基础设施纳入建设重点,但针对托管型环境设计的超薄服务器等设备仍然面临一系列应用瓶颈,而电力供应正是其中的关键。
机房托管同样受电力制约
对于选择机房托管的用户来说,机柜和带宽是最主要的两部分费用。如果服务器节能性差,就意味着需要占用更多的服务器机柜位置。
据了解,当前IDC服务商提供的每一个机柜都有电流的限制,如果供电控制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摆放在机柜中的服务器数量。
“四路四核的服务器功率相对两路四核的服务器更高,因此在同样的机柜中摆放的数量也不一样。”黄瑞说,在机柜固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选择节能性好的服务器来提升设备应用效率。
在黄瑞看来,IDC服务商是按机柜来卖服务,但说白了就是按照电流来。随着服务器密度越来越高,原来影响用户成本的空间问题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电流问题,因为机柜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供电的限制。
“不管是托管型,还是自建数据中心,电力都很重要。”黄瑞说。伟库网至今没有应用刀片服务器,其直接原因就是电力条件的限制。相对传统服务器来说,刀片服务器对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耗控制 释放机柜成本压力
在黄瑞看来,伟库网化解托管机房用电难题的办法是动态控制。
“这好比公路上的错峰设计。错峰,路上同时走的车会多一些;而不错峰,对路宽的要求就会比较大。”黄瑞说。采取了动态控制后,同样的电力条件下,机柜可以摆放更多的服务器。
黄瑞表示,作为托管的用户,多核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是实现效率提升的最主要的方式。而多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伟库网对设备实现动态控制提供了可行性。
作为托管的用户,像供电、制冷等基础设施不是用户能够控制的。但是在服务器端,包括服务器内部的温度、电量等,都是可以考察到的,而且也能实现一些相应的智能管理。
与此对应的是,伟库网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各个重要环节采取了层次化的管理架构。比如网络层面,伟库网针对网络流量、用户访问量、网络攻击等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监控,并配合IDC服务商做了针对安全性的相关部署。在服务器层面,伟库网则对各个托管机房服务器的状况,包括内存、温度等做了监控。此外,伟库网还针对应用层面做了监控和数据分析。
“目前我们已经能看到,大概从哪个地区来了多少用户。这些访客大概都进入了哪几个页面,其在网页上的停留时间等内容也能看到。”黄瑞说。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为伟库网的产品运营提供帮助。
动态控制更直接的好处,是让伟库网几百台规模的服务器提升了成本竞争力。一方面,服务器的规模随着用户量的上升而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与英特尔等厂商的合作,提升了既有服务器的应用效率。
英特尔很早就注意到,既要不断地把自己芯片的处理能力提高,也要关注散热怎么解决以及能耗怎么降低。体现在其最新的多核处理器中,英特尔已经加入了能耗控制。而在伟库网选择服务器产品时,也在能耗控制方面设置了多种模式,比如最低能耗的模式、最高能耗的模式,以及动态的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触碰机房机柜的电流限制。
此外,通过对服务器等硬件的监控,伟库网也可以看到每台服务器的电流情况。
伟库网正在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可以更进一步降低服务器设备的能耗――让服务变得可以伸缩。
以财务服务为例,以往伟库网不确定自己的服务到底需要多少台服务器,在部署的时候就要估算这一服务的高峰值。而设备的往往是针对高峰期,最坏的情况下配置的。
“但是按照二八原则,80%的时候达不到高峰值。只有在月底、年底做结算的时候,财务服务的使用量才会达到最大。”伟库网技术总监陈水超说。
应用了新的方案后,用户的应用体验不变,而伟库可以通过监测CPU利用率,对计算资源做一些调整,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例如连续一天或者几个小时,CPU的利用率处在很低的状态,系统会自动地做一些调整。而根据监测,如果CPU的利用率达到80%,而且持续了一分钟,系统又会自动地启用一些空闲资源。”陈水超告诉记者,这种精细化的举措,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是非常有价值和竞争力的,可以有效降低自己的成本。
此外,服务产品架构的好坏也同样重要。“如果产品的架构不好,可能需要10台机器,而架构好的话,可能只要1台就可以了。”他说。
未来数据中心:能源第一位
“未来的数据中心会跟我们的业务、应用结合到一起去,这就是我们今后要自己做数据中心的考虑。”陈水超告诉记者。去年用友就提出了客户经营的思路。给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套软件,而是一个服务,未来将提供给用户包括软硬件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从1999年就开始选择服务器托管的伟库网,将在不久后建成自己的数据中心。“我们的应用到了一定规模,这种模式可以很大地降低应用的成本。尤其是用户量做大之后,硬件、网络成本也将逐渐提高。”黄瑞说。
正如同用友在国内多个地方设有研发中心一样,今后的数据中心也将分布在国内各地,以保证网络速度。“我们设想的未来数据中心是怎么样的?最理想的方式,数据中心肯定是建在距离能源最近的地方。”陈水超告诉记者。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ArcGIS Engine;Oracle;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727.2;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33 - 04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Guangdong
DING Sheng
(Guangdong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using ArcGIS Engine technology and Oracle database technology, we build the Guang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non 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chieved standardiz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the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escribed technical routing of syste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database design and system functionality and realization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rcGIS Engine; Oracle; Guangdong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12 - 22.
作者简介:丁 胜(1981 - ),男,安徽怀宁人,硕士,工程师。从事林业信息化工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对公益林落实到地籍小班管理已成为紧迫的任务,现行公益林的管理主要以传统的图件、卡片方式进行,表现为资料老化、数据单一、图面数据与属性数据脱节、数据管理混乱, 无法方便快速地查询所需信息,统计和更新的过程也十分繁琐,而且生态公益林管理涉及广泛,包括面积界定、补偿资金发放、管护队伍建立、管护措施落实、变更调整等,以人工管护等传统手段己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工作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化结合起来,建立基于ArcGIS Engine和Oracle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生态公益林监测成果及其他有关数据,为林业部门提供一个网络共享的、标准统一的、数据详实的基础平台,实现生态公益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为各层林政的宏观决策、规划设计等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全面提高广东省公益林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1-3]。
1系统分析
1.1需求分析
系统主要用户是县林业局管理及其工作人员,省、市用户可以根据县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管理员用户主要是权限分配、生态公益林调整和变更。基层单位管理者的这类用户重点解决能够直观查看生态公益空间分布情况,能够方便查询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以及所在区域护林员信息,打印生态公益林专题图等,由于基层单位日常处理的事务繁杂,与之有关的上级部门及工程项目比较多,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方便地提供生态公益林统计表、生态公益林补偿统计表等各类统计报表。
1.2系统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数据采用以Oracl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以Geodatabase数据模型来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数据库,开发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生态公益林所涉及的基础地理资料、林业调查数据的有效的数据组织存储、安全管理、灵活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直观表现、制图制表等功能,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生态公益林数据的有机结合与集成,精确掌握生态公益林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以下2部分:
1)建成基于Oracle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栅格数据库以及生态公益林专题数据,实现公益林多级数据的统一管理。
2)基于ArcGIS Engine研发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标准的GIS用户界面,具有查询显示、统计汇总及专业制图功能,方便对生态公益林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进行更新,为技术人员提供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护林员区域管理等的系统工具。
2系统开发环境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丁 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浏览、查询、更新、制图打印等功能,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Engine作为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是一组跨平台的嵌入式Arcobjects,包含有低层次的API和高层次的控件,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地开发出功能强大、适应各种需求的GIS程序和系统。它拥有强大和完善的GIS服务架构,支持高度的可伸缩性二次开发。ArcSDE是应用程序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引擎,用于高效地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各种空间数据,支持多用户,支持长事务处理和版本管理,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和多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尤其是ArcSDE提供版本控制的能力,该功能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编辑一个图形数据库,甚至同一个空间要素,从而实现多用户高效的并发访问机制。Oracle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数据库之一,是一个功能强大、使用灵活和复杂的系统,满足面向空间数据应用的需要,实现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在同一数据库对象关系表中的统一存储与管理,可以用于构造从小型的单用户系统到支持数千个并发用户的大中型应用项目[4-5]。根据生态公益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特点,最后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3系统构架
考虑到林业信息化所涉及的海量数据管理以及系统的覆盖面、整体性,系统总体逻辑框架必须严格遵循“数据层(Oracle数据库)/逻辑层(ArcGIS Engine,ArcSDE)/表现层(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以C/S结构实现对生态公益林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在生态公益林数据中心设服务器、数据库、安全认证系统,通过本地局域网、城域网或专线(政府专网等)连接省、市、县各单位。
4数据库设计
4.1数据库体系结构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数据所涉及的数据量庞大,数据种类多,多尺度与多时态并存。根据数据来源与数据结构特性,数据库主要由4个子库组成,包括:栅格数据库,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1)栅格数据库。目前,广东林业上已拥有覆盖全省的多时期、多分辨率的TM,SPOT 5等卫星遥感影像以及1∶ 10 000栅格地形图 和以及1 ∶ 10 000和1∶ 50 000 DEM。
2)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主要是 1∶ 10 000和1∶ 50 000数字化地形图,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系、建筑物、绿地、轨道交通和铁路、等高线等地理要素。
3)林业专题数据库。多年度落实到地籍小班资源档案数据,包括矢量化小班面、小班线。
4)属性数据库。包括地名表、用户管理数据、系统日志数据、数据字典、逻辑规则表、系统元数据以及各类统计表、护理员工资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统计表等。
4.2数据组织
根据数据库功能的实际需要以及ArcSDE,Oracle10i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的优势,确立了ArcSDE + Oracle10i进行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的方案。系统采用以Oracl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以Geodatabase模型来管理生态公益林数据库,分县区建立栅格数据集,矢量数据集,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将海量的空间数据导入并存储在Oracle大型商用数据库中;对于属性数据,则可直接在Oracle中创建属性数据表,完成数据库各数据基表记录的加载。
4.3数据标准化入库
数据入库包括适量数据入库和栅格数据入库,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生态公益林数据库标准与规范,对原始适量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人为和非人为因素,使得数据质量有时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在建立GIS 空间数据库之前还必须进行数据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包括定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等检查和控制以及数据逻辑检查过后元数据的填写。在设计好地理数据库模型基础上,把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栅格数据入库前需进行数据配准、数据压缩以及建立影像金字塔。
5系统功能与实现
根据生态公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将系统分为七大部分。
Fig.1 The Structure of System Function
5.1GIS基本功能
GIS基本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地图导航、图层管理、小班查询、面积测量等常用GIS功能。
5.2统计报表
公益林数据庞大,各种业务表格繁杂,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快速统计和输出各类公益林报表,满足管理部门上报各种报表的要求。包括市、县生态公益林统计表(区划林种统计表、生态公益林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森林、林木面积统计表、森林健康度统计表等),护林员工资统计表(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工资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工资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损失性补偿费)分配计划明细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划拨委托代付代管金额总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护经费及县级林业部门管理经费)计划表等。
5.3专题制图
林业专题图包含大量信息,能直观地显示森林面积、树种、林种等多项林分因子的分布状况。除了固定形式的专题图(地类分布图、林种分布图等)以外,通过专题图模块可以方便地定制不同的专题图,包括唯一符号专题图、唯一值专题图、分级专题图、密度图、饼状专题图、柱状专题图等,如图2所示(林种分布图)。
5.4生态公益林调整
生态公益林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包括内部调整、核减、增加)小班界线,系统提供对小班空间数据添加、修改、合并等编辑操作,以及属性数据(林种、权属、地类、面积等)更新。
5.5护林员管理
管护人员管理主要用来查看、修改、删除和录入管护人员信息以及护林员所管辖片区修改等操作。
Fig.2 Distribution of forest types
5.6生态公益补偿资金管理
生态公益补偿资金管理主要是对人员账号名称、身份证号码、权属类型、界定面积、补偿费用、开户行、开户账号等信息录入、修改以及查询。
5.7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用于对整个系统的初始化、维护、监控和定制工作。包括数据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林分模型管理、元数据管理、代码表维护,逻辑规则库管理等。
6结论与讨论
1)系统从生态公益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出发,建立基于ArcGIS Engine和Oracle技术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生态公益林数据集成统一管理,方便用户查询、变更公益林小班数据,制作各类生产需要的专题图以及统计报表,规范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等管理流程,提高了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系统采用C/S系结构,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的发展,WebGIS是未来GIS发展方向,因此,生态公益林网上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庞丽峰,毛炎新,唐小明,等.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管护系统建设[J].林业资源管理,2010(6):113 - 118.
[2]李土生,莫路锋,应宝根,等 浙江省公益林地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331 - 335.
[3]徐爱俊,方陆明,唐丽华,等.基于GIS的县级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82 - 86.
关键词:玛丽安・摩尔;诗歌;植物意象;生态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29-03
一、引言
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大自然的创造物,人是自然之子。人只有 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自然的纯净空气,倾听大自然的声响,欣赏大自然的色彩,才能感受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舒畅。“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肤般新鲜”――嗅觉;“像笛音般甜美”――听觉;“像草原般青翠”――视觉,通过嗅听视觉来充分感受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律动,达到与大自然水融的纯美境界。[1]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等风险。王诺(中国生态学者)在《欧美生态文学》中,将“生态文学”定义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文学中生态整体观提出“敬畏生命”的理论,人不能为谋取自己的功利,而决定自然界中生物的存亡。
二、摩尔诗中植物意象的生态视角解读
“意象的产生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2]植物意象在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 1887~1972)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颇高,威廉斯称她是“世界上最逼真写实的观察者”。她用敏锐的目光来捕捉事物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并对它们进行最精微、最准确的描绘。传统上诗以情动心,而画以形悦目。摩尔却大相径庭,以画写诗。她的绝大部分诗作,是以客观事物的精确、详尽、细致入微的物象描绘,像镜子一样真实地映射自然物象。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认为:事物自身几乎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意义,甚至于像石头那样明显的东西,也可以是一块石头,也可以是一座界碑,或一尊雕像,这取决于他所意味的东西。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所处的某个特定的使用背景。[3]也就是说,事物的意义是由使用者赋予的,在特定环境下其使用的意义,及自身的特点反而会被掩盖。摩尔在作品中赋予一个一个的物象以人的生命,自觉地探索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她对生命的敬畏,并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一)崇尚尊重自然
一般来讲,诗歌中花草是用来比喻女性的,以花儿的美来比喻女性美丽的容貌。比如,玫瑰在西方语言系统中含义颇为丰富,有着丰富多元的意义。《玫瑰之名》的作者埃科就曾经指出:“玫瑰,由于其复杂的对称性,其柔美,其绚丽的色彩,以及在春天开花的这个事实,几乎在所有的神秘传统中,它都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隐喻、象征而出现”。[4]
而玛丽安・摩尔却一反常态,她的《玫瑰而已》一诗中“带刺的玫瑰”就是大自然赋予的具有独特抗争能力的、有顽强生命力的自然之物。她在该诗中深刻批判了“卓尔不群,喜欢诸事独立,喜欢一种野心勃勃的文明所可能生产的一切”的人类――是无法令人愉悦的自然之物。“但是玫瑰,如果你们是卓越的,那/并非因为你们的花瓣是不可或缺的超凡之物。要是没有刺,你们/看上去就像一个疑问,不过是一种/怪物。它们无法对抗一只毛毛虫,风雨,或者霉菌”,也就是有了这些刺,玫瑰才能抵御人类那双“掠夺成性的手”。诗人在最后强调“你们的刺是你们最好的部分”,再一次强调只有“刺”才能迫使人类不去采摘玫瑰,不去破坏玫瑰的美丽,从而迫使人类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在《然而》一诗中,“橡胶草”和“葡萄藤”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霜,杀死了/橡胶草的/小叶子,却无法/伤害根;它们在冻结的地里/继续存活。”“一根葡萄藤/打了一个又一个结,一共/三十个――于是/嫩枝被束缚住――/无法摇动,忍耐着,不断超越。”摩尔用“弱者战胜了它的/威胁,强者战胜了/它自己”来使人们相信像“橡胶草”“葡萄藤”这样植物中生存的强者,是可以战胜外来力量的。但贪婪的人类,若不去刻意地征服它们,它们会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摩尔在诗意插入了一句“胜利不会/降临于我,除非我/走向它”, 表明她是一个钟爱大自然、钟爱自然生命的人,同时,也在警示人们不要去破坏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生命,“那里存在的/是坚韧!”人类最终也要被自然所征服。
(二)追求生命自由
方东美先生也曾说过: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即生命是宇宙的本体,而万物是生命的不同形式。[5]在众多文学家看来,花草树木和山川皆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尤其是树木,它那身材坚硬、枝叶丰满、根深蒂固、抗旱耐涝的特性,正与人们崇尚顽强以及勇敢的审美观相吻合。摩尔在《根基》一诗中用通俗、简练的几句话成功地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图景:一个农民在庄稼地里看自己种的蔬菜――拥有强大根基的胡萝卜。
胡萝卜虽受到泥土的束缚――“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环境,是供它的脚立足的/一小块可怜的麦地”,“生命的境况/注定了受奴役容易,自由很难。对它而言又如何呢?”虽然被迫“缩小至一点”,但“它的纤维专断地/繁殖”。在此,作者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却能让读者眼前清晰呈现出生命力的顽强。而胡萝卜也对种植它的农夫――“这个带着草帽,静静/站立,又转身回顾它的人”表明“对于不可强迫之事,亦不可阻拦”。摩尔经过审美体验领略到了自然之美,并透过“意象”赋予“胡萝卜”以“人”的生命,在深刻感悟这种盎然生命力的过程中,她在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现实的人生处境,从而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高度自由和幸福。
(三)呼唤和谐人性
无论哪一种草类,它们都因柔弱的外形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而在诗中多被比喻为女子。直立的芦苇,其外形纤弱细长,大多会让人对孤独无助的女子产生同命相怜的感觉。摩尔称其《像一根芦苇》中两栖的芦苇为“他”,与众不同,“他”“或者一个尖尖的/航标,或者/月亮,他照管着水中他那被风/毁坏的形象;即使不同于/水中的/其他任何居民,他也不会/攻击它们;仿佛他是/一枚印章,刻着/与蛇的/徽记;仿佛他知道/企鹅不是鱼,在它们蝙蝠似的盲目中,它们/仿佛也没有/意识到,他是两栖的。”短短几行诗句勾勒出一个不同于水中其他任何居民、且爱好和平、希望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生物。摩尔实际在敬告人类,不仅要与他人和谐共处,更要与身边的一切生物和谐共处,以此呼唤人性的和谐。
《尖塔修理工》一诗中尖塔修理工丢勒喜欢在这个小镇生活,摩尔通过对小镇上动植物的描绘,给出了充足的理由。“蛾蝶花,牵牛,葫芦,/或者后门外/与钓鱼绳纠缠的月藤;/狼尾草,菖蒲,蓝莓,紫露,/斑纹草,青苔,太阳花,紫苑和雏菊――/黄色的蟹爪,如衣衫褴褛的海员,/佩戴着绿色的花蕾――毒菌,/矮牵牛,蕨;粉色的百合,蓝色的/老虎花;罂粟;黑豌豆。”一系列的描写显得小镇格外的和谐、宁静,并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然而,摩尔话锋一转,“这里的气候/不适宜榕树,鸡蛋花,或/菠萝蜜;也不适宜/外来的蛇”,“人们依靠猫,而不是眼镜蛇/来捕捉老鼠”,意在暗示人们,像“蛇”“眼镜蛇”这样,象征着邪恶、危险的事物,小镇是不欢迎的。“居住在这样一个小镇,/这样一群朴素的人中,不可能有什么危险,/他们有一个尖塔修理工,/在教堂上发送危险信号,/他正在给塔顶的星星镀金,/这星星在尖塔上/代表着希望。”摩尔通过各种花草,以及祥和小镇的描写,将其内心情感倾注于这些外物,让万物皆着我色,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的融会贯通,她在此借自然的美化作用净化其心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结语
自然赋予诗人创作的灵感,诗人用内心的真诚、平淡自然的语言来创作自然之诗,描绘活动在自然界的生灵,歌颂恬静淡雅的自然人生。在植物的王国里,摩尔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在植物意象的烘托之下,她的诗歌徒增了几分唯美和华丽。它们清微淡远地阐释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凸显出摩尔达观的艺术观与审美观。而现代的文明人类却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异化”,向自然无度索取、疯狂掠夺。诗人朴素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所谓的文明人而言,具有教化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高 原.论叶芝诗歌中的自然意象[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吴 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
[3]韩子勇.一部村庄的遗像―――刘亮程和他的 《一个人的村庄》.[J].四川:中国西部,2001,(02).
[4]昂贝托・埃科.玫瑰之名.林泰,仲安,曙光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关键词:城市生态旅游;认知度;上海;
中图分类号:TM344.1 文献标识码:A
早期的旅游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曾提到“旅游的本质决定了它会避开中心地区,偏爱城市以外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都市化和人口的过度拥挤,使得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旅游的远足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状态[1]。近年来,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热点,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代城市的公园、绿地、高尔夫球场、排水泄湖和蓄洪池、垃圾填埋处、特色建筑和遗址,以及动物园和植物园均适于发展生态旅游[2]。在城市中进行的生态旅游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以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对城市自然和文化资源更多的欣赏机会,鼓励尊重和保存城市中资源和文化的多样性,支持当地经济和社区建设,从而保持资源的生态过程和文化延续,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及意识,即城市生态旅游强调了存在于城市中的自然、文化、体育活动,可持续性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生态问题的凸显,恢复城市的宜居性与城市化的理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议题。因而,伴随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求,融合城市生活与亲近自然的共同诉求的城市生态旅游将种种质疑远远抛在身后,在有效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要的同时,为城市生态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上海在拥有巨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同时,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也非常可观,科学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的产品,而且对于消化本市庞大的周末及假日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和文化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日趋成熟,城市公园、绿地、动植物园及城郊自然生态保留地以及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较好。本研究将以旅游主体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居民为例,着重探索参与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同、知觉和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为上海及其他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1.1 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城市旅游开发模式。与传统生态旅游概念中强调的“自然区域中实践发展与保护兼具的旅游行为”不同,城市生态旅游的倡导者们认为在城市旅游中注重生态旅游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环境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相对于郊野而言,城市更能吸纳旅游业的影响。与此同时,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的自然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文化遗产等空间开展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旅游需求;而且,在丰富生态旅游内容的同时促进了旅游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Blackstone Corporation最早正式提出都市地区的生态旅游概念,并将其明确界定为在城市内进行旅游和探索,是游客能欣赏和享受到城市的自然区域和文化资源,同时激发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知识性活动和社交体验的欲望,通过推动步行、骑自行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长远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动当地的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事业,使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地了解这些资源[3]。这也是目前对城市生态旅游概念较为一致的表述,这一概念也体现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即生态责任、地方经济活力、文化敏感性和体验丰富性。国际城市生态旅游会议明确提出城市生态旅游的四项目标:修复和保存自然与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与本土居民文化;最大化地方利益,重视地方社区在生态旅游投资和管理中的意见;对旅客与居民的环境、遗产资源与可持续的教育;减少生态足迹损耗。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加拿大绿色旅游协会较早地开展了有关城市生态旅游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相对繁荣期开始于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在国外既有生态旅游研究中,多将研究议题分为理论探讨、对自然环境冲击的研究、参与者知觉态度探讨、效益评估与管理准则建立等等方面[4]。理论方面如Weaver、Karl、Higham和Lück、Fennell和Higham& Carr提出都市地区人为环境可作为生态旅游推广地区的观念及趋势[1,5-8]。对参与者知觉态度探讨的研究有:Dodds和Joppe与Tsipidis通过都市旅游者的认知与态度,归纳都市旅游者对都市生态旅游理念的认同度与参与行为,并指出多数都市旅游者显示环境关怀、具环境教育素养的特质,符合传统对生态旅游者特质之认知,其中,Dodds和Joppe从都市观光者的角度,论证观光产业转向都市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需求;Tsipidis研究了都市生态旅游者的行为模式[9,10]。实证研究比较有限,代表性的有Higham和Lück对纽西兰北岛奥克兰城市的赏鲸活动[8]、Tsipidis以英国爱丁堡绿带中的Corstorphine Hill 地方自然保护区、南岛奥马鲁城市的蓝企鹅保护区与首都威灵顿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作为都市生态实证效益的个案分析[10]。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有Dodds和Jopp、Gibson等人分析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11,12]。另外,Wang和Wu运用新颖模糊数建构方式,初步归纳都市生态旅游特质,为比较新的方法尝试[13]。
国内的城市生态旅游近年来也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和基础理论的介绍以及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实证研究,如张红等对长春[14]、常捷等对濮阳市[15]、杨俐和张晨等对上海市[16,17]、王建华等对深圳[18]、程道品等对桂林[19]、丁华等对澳门[20]以及苏亚瑜对相关理论[21]的研究。其他方面还有生态规划、空间类型和形态特征、旅游系统区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如姬晓娜等[22]、孙萍[23]和吴耀宇[24]等的研究。总之,国内的城市生态旅游研究多在提出城市生态旅游概念后,从规划的角度论析该都市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策略等,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参与者的认知态度方面的研究几乎鲜有文献。因而,本研究将尝试以上海居民为例,进行城市生态旅游的参与者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期对上海及我国其他城市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和对象特征
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研究通过面对面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渠道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共完成问卷576份,经过检验筛选,剔除64份不合格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12份。根据样本统计,对被试的属性分别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及家庭状况、年龄和收入等要素进行分析,得到被调查居民的属性结构特征(表1),可以看出,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6.35%和53.65%,较为平衡;其他各个属性特征基本呈正态分布,因而可以认为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上海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旅游偏好的特征
就调查中体现出来的上海居民的旅游行为习惯特征(表2)考虑,可以认为,目前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已经相对成熟。如在“喜欢的旅游方式”中,自助游和半自助游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8.85%和26.04%,即这两项之和占到80%以上,而选择“旅游社组团”仅占11.98%,这体现出上海居民在旅游方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获取出游信息的渠道”中,选择网络的占到67.19%,远远超出亲朋好友、电视和报纸等传统渠道的总和,反映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这一渠道成为上海居民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大部分的被试选择了小长假、寒暑假和七天长假等几个相对宽裕的时间段,三者共占到60%以上,同时,可以发现其中小长假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假期,也体现出我国假日改革后,小长假的增加,居民的出游时间安排有更多的选择,有效地分散了旅游的时空过度集中的状况。在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中,选择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景区特色、时间、价格、交通、服务和其他,因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吸引物仍然是旅游者出游的原动力,而时间与价格因素作为出游的必要条件比例相当。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距离逐渐疏远,快速紧张生活节奏与水泥森林的包围,让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态有更多的渴求和偏爱。在调查中发现,上海居民在旅游景观类型和游憩空间类型的选择上均明显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偏好。在五类景观中喜好程度排序(第一得到5分,第二得4分,其他依次类推),其中“自然生态景观”以4.09的分值遥遥领先于其他景观类型(图1)。同样,居民对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的选择中,“城市绿地”和“郊野公园或农庄”所占比例分别是42.32%和55.21%,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图2)。在加拿大旅游色旅游协会的相关调查中,也有91%的被访者更倾向于走访城市绿地和公园。可见,人们总有欣赏自然美景的要求及亲近自然的愿望。
3 上海居民城市生态旅游的认知度研究
3.1 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可度
据《上海市中心城市公共绿地规划》,到2020年,上海中心城市人均绿地为30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为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40%。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40平方公里。上海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绿地、街头绿地、广场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均逐步提升,具备较好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条件。
本研究调查显示7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而15%则不认可,另外9%不确定。大部分人认为“可以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证明城市生态旅游的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能够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更多亲近自然、参与生态的机会。因而可以认为,大多数人对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形式是比较赞同的。
2001年加拿大的相关调查显示83%的被访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可以在城市里进行的。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可度相对加拿大较低,这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正如前述,传统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应该在偏远的自然环境进行,而不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同时,生态旅游所倡导的生态中心的理想似乎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和城市本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有关。尽管上海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但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并不是很高,其调查结果基本呈现正态分布,选择“一般”的占41.88%,而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两者之和仅占25.87%,也低于“较差”和“很差”两者的比例(31.25%)。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随生活宜居性的逐渐关注不断提高;第二,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展和人口密度增加导致的车辆拥堵、尾气排放、生活和游憩空间紧张等问题日趋明显,使得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印象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3.2 上海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的认可度
Buckley与Robinson提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展的生态旅游,往往成为消耗自然资源的伪生态旅游[25,26]。消耗性旅游往往被认为要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实体性的产品,通常与狩猎和捕鱼相联系(除了有争议的“抓获并释放”的钓鱼方式)。与之相反,非消耗性旅游往往与提供无实体“体验”相联系,如提供观鸟活动以及观察其他种类的野生物或自然景观对象。根据这一观点,严格意义上生态旅游应该属于非消耗性形式的旅游。然而,就生态旅游活动本身而言,其所造成的食品、燃料的消耗以及对植被和动物产生的干扰,几乎均难以使之成为非消耗性的旅游。因而,本研究将生态旅游的活动按消耗性程度的高低来分类,如图3所示,观赏自然景观和接受生态教育属于低消耗性活动,生态养生、参与生态文化和商业活动及农业采摘是中消耗性活动,捕鱼狩猎属于高消耗性活动。
研究发现,上海居民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图3),其中观赏自然景观的认可度最高(82.29%),其次是生态养生(70.31%)和农业采摘(54.25%);而对接受生态教育和民俗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基本相当,分别是59.21%和46.35%。同时,捕鱼狩猎的认可度最低,仅仅为29.50%。图3中,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的认可度绘成一条波状起伏的曲线,为了更清晰地发现其特征,运用线性拟合法得到图中虚线表示的趋势线,其方程为:y= -0.3777x2-6.0074x+83.739,R2=0.7741;其拟合系数R值大于0.5相对较为理想,基本可以反映出其趋势特征。由于横坐标上由左到右各类活动的消耗性逐渐增加,形成的趋势线恰好体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消耗性越高,认可度越低;反之,消耗性越低,认可度越高。因而,可以认为上海居民已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可上,已经可以将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因素加以考虑和决策。
3.3 上海居民对旅游中生态责任的感知态度
生态旅游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组织者的责任感缺失和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迎来了负责任旅游的绿色运动,如具有循环利用设备和节约型的生态客房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如徒步、自行车或火车等低碳环保型的旅游出游方式的盛行。这反映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对自身生态责任的认可和接受。
城市地区人口密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直接影响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因而,本研究就上海居民对的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就“是否乐于使用低碳环保的餐饮、住宿、娱乐和交通方式”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94%的被试选择愿意(其中“任何情况下都愿意”为19.02%和“不增加费用和时间、不影响效用的情况下愿意”为51.92%),体现出大多数人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是仍有5.21%的人选择“不愿意”和23.85%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图4分别用“是否愿意”,“是否受条件影响”代表横纵坐标,将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是生态责任的认知度分为四个象限区间,分别是:象限I代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即无条件愿意)、象限II代表“不愿意”(即无条件不愿意)、象限III代表“无所谓”(有条件不愿意)、象限IV代表“不增加费用和时间、不影响效用情况下愿意”(有条件愿意)。图中四个象限中的四个点(A、B、C、D)分别是不同选项的支持度。
这项调查结果与此前加拿大绿色协会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接近,即有71%的北美游客乐于使用那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最小的企业、餐厅和住宿设施[1]。然而,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上海市居民在表示愿意承担生态责任的同时,对自身经济效用的关注非常明显,如在70.94%选择愿意的被试中,仅有19.02%的人是“任何情况下都愿意”,而大多数的51.92%的人都是有条件的、不影响效用的情况下才愿意,可见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4 结论和讨论
4.1 主要结论
宜居性被列为城市四大功能之首,而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生态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生态化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在推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是最为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也是选择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目前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已经相对成熟,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方面较高的要求;受新的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居民的出游时间更为分散和自由;景区特色、时间与价格在是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对旅游景观类型和游憩空间类型的选择均明显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偏好。
第二,研究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但相对加拿大较低,这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与城市本身的特点和环境条件有关。同时,由于居民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和交通拥堵和排放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总体不高。
第三,根据上海居民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的认可度,发现活动的消耗性与认可度成反比。因而,可以认为上海居民已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可上,已经可以将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因素加以考虑和决策。
第四,大多数人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多数人以自身经济效用的不受影响为前提,因此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和态度方面仍有待提高,以此来适应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4.2 讨论和展望
生态旅游内涵的日益扩充,由原来的自然生态逐步拓展到人文生态,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古迹和遗产等均包含进生态旅游的适宜发展区域。城市集聚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而相对于纯粹的自然荒野而言,城市生态旅游具有更丰富、更多元化的资源基础。同时城市更能吸纳旅游业的影响[11],加之稳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将为城市生态旅游带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研究结果在体现出以居民为主要参与者的上海城市生态旅游市场较为成熟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水平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前述,真正的城市生态旅游应当秉承生态旅游在生态责任、环境保护、生态教育、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原则[27],而本研究所揭示的以上海居民为代表的参与者目前对城市生态旅游及其活动本身的认同、知觉和态度,实际上也体现了上海乃至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时可以实现的功能和差距。
因而,城市如何有效地发展生态旅游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国外的经验,优化和整合城市中以绿地、公园和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游憩空间,系统性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规划和引导参与者低碳化的出游路线和方式等等措施,将有助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内有约2千英亩的绿地,生活着约370种鸟类;为了配合多伦多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当局专门规划提供了自行车游、划船游和徒步游线路,穿越城市的自助式徒步游线路,还出版了将旅游者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绿色地图[11]。当然,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度、交通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意识等情况相对更为严峻,健康地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所需解决和探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也给我们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Fennell D A.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M].London New York,NY:outledge,2003,55-57.
[2] Lawton L, Weaver,D.B.Ecotourism in Modified spaces’in D.B. Weaver(ed.)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Wallingford[M]. Oxon:CAB Iternational. 2001.
[3] Blackstone Corporation.Developing An Urban Ecotourism StrategyFor Metropolitan Toronto:A Feasi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GreenTourism Partnership[M].Toronto:Toronto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1996: 1-37.
[4] 王小璘,何友锋,吴怡彦.都市生态旅游研究现状与挑战[J].人文地理,2009(5):107-111.
[5] Weaver D B.Embracing and Managing Change in Tourism: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1998:180.
[6] Karl F. Nordstrom Beaches and Dunes of Developed Coa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34.
[7] H igham J,Carr A.Defining Ecotourism in New Zealand: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Defining Parameters within a National/RegionalContext[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17-32.
[8] Higham J,Lück M.Urban Ecotourism:A Contradiction in Terms?[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2,1(1):36-51.
[9] DoddR,Joppe M. The application of ecotourism to urban environ-ments,Tourism[J]. 2003,51(2): 157-164.
[10] Tsipidis V.Assessing the Urban Ecotourism Potential of a local Na-ture Reserve[J]. E-Paper Series,2004(10):1-8.
[11] Dodds R,Joppe M.Promoting urban green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the other map of Toronto[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1,7(3):261-267.
[12] Gibson A,Dodd R,Joppe M,Jamieson B. Ecotourism in the city?Toronoto's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3,15(6):324-327.
[13] Wang H.L.,Wu Y.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Indi-cators-Application Of Fuzzy ProcessControl[A].9th World LeisureCongress[C].Hangzhou:World Leisure Organization,2006: 180.
[14] 张红,刘继生.都市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6-89.
[15] 常捷,杨洪全.城市生态旅游及其形象策划和产品设计[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89-93.
[16] 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99-101.
[17] 张晨,马英俊.上海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20-23.
[18] 王建华,吴健.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08):226-228.
[19] 程道品,刘宏盈.桂林城市生态旅游及开发[J].城市问题,2006(1):21-26.
[20] 丁华,高媛.澳门城市生态旅游初探[J].生态经济,2007(1):126-129.
[21] 苏亚瑜.城市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22] 姬晓娜,赵新伟.城市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模式[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5(6):3-4.
[23]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6
[24] 吴耀宇.“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J].南京林业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25] Buckley R.Environmental Inputs and Outputs in Ecotourism:Geo-tourism with a Positive Triple Bottom Line?[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3,2(1):76-82.
[26] Robinson J. Squaring the circle?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369-384.
[27] 李华,蔡永立.生态旅游:和谐动因,价值及发展取向[J].理论探索,2008(1):99-102
Recogni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LI hua1, LIU Zhi-gu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East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盈利策略;价值链;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24―04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分析
(一)生态价值链解析
商业生态管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Moore(1993)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这一理论的本质是强调企业生态位,即通过生态系统内企业(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消费者、风险承担者等)的协同进化获得共同发展。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1985)所提出,“价值链是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等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支持性活动的集合体”,价值链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业务单元和上下游关联企业中。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某一参与者的价值活动对整个价值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个庞大的价值链体系中,如果参与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全局的维持,则会导致整个价值链的无序发展,因而,有必要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产业生态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行业价值链的业务内容、延伸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个体企业也可以根据产业价值链结构制定最优发展战略。
生态价值链(Ecological Value Chain),是对波特“价值链”的重组与创新,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协同发展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跨越行业的限制,将社会上有关联业务的企业连接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而参与者的价值取决于它对整个生态环境、对用户的影响力,最终通过价值链参与主体在协同竞争中的价值创造实现消费者与企业各自的价值。可见,生态价值链是一种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协调与整合的集成制度创新,生态价值链中参与者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某一环节的竞争,而且是价值链间的抗衡,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价值链分析
随着无线宽带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大大提高,手机网民数甚至超越传统PC。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17亿户,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移动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图所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价值链是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终极目标,以内容生产、内容聚合、内容发送、内容接收为主线形成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链,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互补企业形成扩展价值链,这两者形成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内环境,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所支撑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条件则是构成生态价值链的外环境,起到保障与支撑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核心价值链上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了生态价值链的核心层次,内容生产的参与者诸如内容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游戏服务提供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广告传媒等;内容聚合的参与者包括对内容编排、转码、呈现管理的互联网企业、开放式应用程序商店、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发送则有赖于诸如2G网络、3G网络、4G网络、WIFI网络等移动互联网设施设备的支撑;而内容接收部分则涉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包括各种智能手机终端、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移动广播电视终端、MID生产商,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商等。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互补相关企业,构成移动互联网的扩展价值链。
对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的梳理有助于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企业的竞合战略实践提供指导。当下,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中的参与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合作与竞争,甚至跨界战斗,凡客CEO陈年复制小米模式开发凡客手机客户端,奇虎360与华为合作推出智能手机、百度与戴尔等合作推出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百度易”,阿里巴巴推出阿里云智能手机,资助开发“云智能OS”,腾讯积极推出移动开放战略布局。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价值链体系中,各参与者间已经不是纯粹的、粗放的竞争关系,而是逐渐走向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竞合关系,在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谐共赢共生的生态价值链体系,形成持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影响力。
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困境
要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体系整体的共赢共生自然离不开各价值链参与者的“盈利”。然而,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已被颠覆,依靠移动终端设备销售做一次性买卖的时代也已过去。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短,国外不少成功的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市场,正是受到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移动用户的消费习惯、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的限制,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企业面临着盈利困境。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限制
移动互联网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价值链已经逐渐生成,市场环境也日趋规范与完善,拥有智能手机用户的比重也大幅提升,但受到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终端设施设备便捷性、移动上网费用等发展环境的限制,直接影响到移动业务的普及和价值链企业的盈利。首先,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比重仍旧比较低,规模效应无法显现出来,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盈利模式。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64亿,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上网第一终端,这一方面说明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价值链中诸如终端、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的普及等还须改进完善。其次,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中,由于受到网络负荷的影响,上网速度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正如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核心价值链中“内容发送”环节,受智能终端的处理速度限制和移动网络负荷的影响,很多用户则会选择传统的本地PC上网体验,放弃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再次,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免费的WiFi等无线网络并未覆盖所有区域,而移动流量的费用较高,影响了移动业务的普及,正如“20日效应”中所阐述的手机用户在每月20日以后,由于包月总量的限制会不自觉地减少手机上网的时间。最后,用户在移动业务的操作中,由于受到移动终端屏幕界面和输入输出便捷性的限制,从而减少业务的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免费消费习惯
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的终极目标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获得价值链参与企业的价值。
得益于谷歌安卓平台的开放,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地生长,催生了高达4亿的手机网民、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和APP应用。然而,国内网民“免费下载”的理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获得免费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对手机浏览器、移动资讯、手机软件、移动IM的下载与应用,而对一些付费业务热度较低,造成庞大的开发人群和可怜的盈利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正如苹果按每天从APP Store中可获得541万美元的收入,而安卓市场每天仅有67.9万美元的收入,而把这个收入平均到每个开发者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现象给生态价值链中企业的盈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三)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免费”的消费习惯,目前的手机浏览器、移动IM、软件下载多以免费为主。从苹果、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百度等几大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参与巨头的盈利模式来看,主要集中于交叉补贴、内容付费、广告收入、平台分成、前向收费、后向收费等几个方面。然而,这些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得到推广与普及。
在这些盈利方式中,交叉补贴集中于联通的苹果定制机,这一模式无法得到全面的普及;用户付费主要集中于一些手机游戏、移动电子商务及其他增值服务领域,其他方面涉及较少;而在移动广告方面,移动互联网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商家的广告投放习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曾经掀起一股热潮,但由于LBS难以给商家带来可观的实际收入,愿意投放LBS广告的也很少;另外,内容付费、平台分成在面对具有免费消费习惯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时也略显尴尬。可见,与传统的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生态价值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三、基于生态价值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对策分析
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困境,在“用户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时刻以“用户”为核心,同时基于共同进化、合作竞争、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应用体验来黏住用户,满足用户碎片化的需求实现盈利,具体从生态价值链的系统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一)系统层面的盈利策略分析
良好健全的生态价值链系统具有持续创新的将新技术转换成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实现用户的价值和价值链企业自身的价值。
1 基于价值创造的盈利策略选择
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终极目标。面对国内用户具有免费获取信息与服务的偏好,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企业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一方面尽可能通过免费或低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诸如娱乐、新闻、游戏、通信、定位等优质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应用体验,从而快速吸引用户,提高用户规模、用户的忠诚度、用户黏性,最终提高用户的接入流量、点击量、浏览量等。而流量是拉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参与主体盈利的前提与基础,因而在国内市场,通过免费或低价方式吸引尽可能多的移动用户,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差异化策略拓展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中参与企业的盈利渠道。
只有满足了移动用户的需求,获得移动用户的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系统内部实现健康互动、良性循环,从而使得生态价值链中的用户与内容生产商、内容聚合商、内容发送商、接收商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丰富。
2 基于协同合作的盈利策略选择
在生态价值链系统中每一个参与者之间表现为共生共存的关系,每一参与者在完善自我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参与者协调一致,而其他参与者也在改进自我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中竞争,同时也在竞争中合作的理念。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是一个整体,通过系统内部众多参与者的协同合作来共同对抗外部的激烈竞争。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各参与者间建立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体的协同。正如,通过应用软件与内容服务来增强用户对移动终端的黏性,采用“操作系统+终端”的运作模式,以操作系统为平台打造生态系统,如APPStore、诺基亚的Ovi商店、Google的Android交易平台等,通过这种简单、低成本的在线应用下载平台能够打通用户与开发者的通道,营造相对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展示、推广产品,提高了平台运营者原有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由于实现移动互联开放平台与开发者的利益分成,调动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开发商的积极性,通过利益分成达到生态价值链参与者的共赢。通过完善的平台分成体系,吸引众多的第三方开发者,不断丰富商店的应用,提高用户的黏着度,从而使价值链参与者在竞争中合作,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当然,协同合作的盈利策略不仅仅限于移动互联网核心价值链,也强调与其拓展价值链中的移动互联网互补关联企业的协同合作,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条件等生态价值链外环境的变化与影响。通过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所有参与者的协同、合作,才能提高整个生态链的战斗力,对抗外部的激烈竞争。
3 基于缝隙市场的盈利策略选择
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参与者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外部的竞争。而作为生态价值链的参与者要想在系统中生存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准确地寻找到各自的生态位,即缝隙市场,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从内容的生产、聚合、发送到接收等方面都存有许多商机,关键是各参与者如何在某一方面发挥独有的创意,将移动性和创造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潜在的巨大机会,成为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移动生态价值链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将原本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集合了起来,并在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目前,有些企业只参与了生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而有些企业则是参与了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比如:索尼、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参与了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多个环节。生态价值链中的企业只有准确地寻找各自的生态位,提升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我的专业化,并在缝隙市场中赢得权威,与生态链中的其他企业形成协同合作,也使自我在企业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
(二)个体层面的盈利策略分析
作为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个体参与企业,要想在价值链系统中得以生存并得到更多的收益,就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精准化、创新化水平,并使其成为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促进整个生态价值链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1 基于专业化的盈利策略选择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各环节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细,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则会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向移动用户提供的产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在满足移动用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的基础上获得价值链中参与者个体的盈利。
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链中的专业化,即是指在内容生产、内容聚合、内容发送、内容接受等环节中的专业性。在内容生产方面,要求电视节目、电影、视频、音乐等制作方、发行方制作出专业的,适合移动终端播放、传递的电视、电影、音乐内容,而内容聚合中,则是将相关内容进行专业的编排、转码、管理,最后呈现于移动终端;而内容发送则是将聚合后的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的网络,如3G、4G、LTE无线网络,卫星、IPTV等,这就更加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提高移动用户的上网速度,提高网络负荷水平,黏住移动用户;而在内容接收环节,则是涉及各种类型的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终端制造商须在精确了解用户对终端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生产,比如:对终端屏幕尺寸、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见,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所提供的产品、服务都必须仅仅围绕“专业化”,而个体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专门能力,才能将自己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获得持续盈利。
2 基于创新化的盈利策略选择
针对国内用户不喜欢付费,尤其是不愿为内容付费的难题,生态价值链中的参与个体只有通过创新的内容服务,打破传统模式和聚合平台模式下的单向结构,让移动用户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以此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并能提高用户的粘性。
一方面,由于移动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可以通过创新内容形式、提高内容的专业性、多样性等方式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创新的内容所具有的稀缺性,移动用户则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所需内容,比如内容服务商对诸如娱乐、软件、信息、图书、音乐、视频、电影、电视节目、应用等内容在进行适当创新的基础上向消费者提供,或者接受消费者的RSS收费订阅。
另一方面,中国的网民虽然不愿意为内容付费,但是愿意为服务付费。通过内容提供商与网络运营商合作,运用移动技术将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音乐、电子书等在桌面互联网的传播中已成熟的内容服务转化成移互联终端能够兼容的内容服务,并有选择的实施内容付费。在具体的实施中,建议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采取免费终端+付费内容的模式,建立内容消费积分、套餐等服务、频道收费、点播收费等,尤其是已处于盈利状态的移动游戏行业,增强用户对内容平台的粘性,通过创新的内容服务,使得生态价值链中的个体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3 基于精准化的盈利策略选择
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中的个体企业想要获得持久的盈利,就必须精准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而借助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将用户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消费态度、消费行为、消费轨迹、偏好等映射出来,使移动互联网与用户间达到零距离。据艾瑞网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网民80%的上网时间消磨在专业论坛、博客、微博、商圈等基于Web2.0的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站中表达自我的个性化思想,基于云计算的跨域、跨平台、跨渠道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为移动用户提品和服务,赢得用户的信任。因而,移动互联网企业在清晰了解移动用户兴趣图谱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营销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论文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生态女性主义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作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莱辛一直致力于对时代生活与人的追问探索,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到种族矛盾、两性关系、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等社会问题。2007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这位关注女性体验的“史诗诗人”的颁奖词中就讲道:“她为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普通大众几乎是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于每种形式的人类行为都不含偏见。她较早认识到全球环境威胁以及第三世界的贫困和腐败问题。” 莱辛在1999年发表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ara and Dann, An Adventure)虚构了一万多年后的地球环境,在延续其对女性关注的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环境恶化的关注。正如莱辛本人所说的那样,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是一本科幻小说。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出版后,她第一时间也是首次在线接受网友提问时就强调的“如果人们认为莱辛又转向什么科幻或空间小说了的话,那我会感到很遗憾”,并特意指出了这本科幻小说在环境和气候方面同现实的关联。
本文重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瓦解下的男性女性形象和人把自然他者化后的环境问题,指明玛拉丹恩之旅其实就是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模式的瓦解之旅,而旅途的终点就是和谐的精神家园。一、两性对立的瓦解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结合而成的思潮。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凯伦华伦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与对女人的压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终极意义上讲,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统治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即:二元对立思维和价值等级制。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不仅是对立关系,而且是上下等级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框架上的。因此,推翻父权制与拯救生态在观念层面上是交织在一起和彼此强化的。
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关怀首先体现在对男权文化中心统治逻辑的否定上文学艺术论文,《玛拉和丹恩》对这种“父权制’世界观的消解是逐步进行的。首先, 传统的父权国度在小说一开始就被毁灭了,玛拉和丹恩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姐弟俩被带离王宫以后,就失去了父权制度给他们设定的身份,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忘记自己的真实姓名――那个代表着过去的父权制度的身份符号,从他们的心里被抹去了。在两人的整个历险过程中,他们完全忘记了曾经的身份,重新建立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丹恩作为男性世界的代表,从一开始就被一再地告知不许讲话,保持安静。对丹恩的命令“嘘,嘘,安静”仅在第一章前两页就重复了六次。丹恩从一开始就实际上已处于了文化失语的境地,男性权力话语消失了。而在此后的历险中,丹恩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两人也几次因丹恩的恐惧,惊慌而逃亡北上的历程倍加艰难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某种程度上,男性不再处于二元对立中的上级地位。
相反,玛拉的女性角色却显得异常地高大、勇敢和富于智慧。她对于知识有着无比的热情,如饥似渴,抓住任何机会吸纳学习远古文明,相比于文中大部分的男性角色,玛拉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彩。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往往被视为生育后代的工具。玛拉在她的历险中,一直都极力摆脱这种父权制的价值观。在石村时,玛拉因干旱而身体虚弱,暂时失去生育的能力时,她并未伤心,反而因此松了一口气,因为她明白自己摆脱了作为生育工具的命运。玛拉在途经各地之后发现,由于环境的恶化,男性的生殖力已经极度退化。男性权力的象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权威。然而女性的生育能力依然是女性价值的最重要体现。玛拉遇到的第一男人,就想让她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玛拉拒绝了,离开安逸的生活,重新踏上旅程。而另一个男人想让她成为享受荣华富贵的王妃,为他生育后代,继承他的王位,因为他的原配不能生养孩子。玛拉意识到这样光鲜的地位,同样只是父权制度下的一个工具而已。有着独立思想的玛拉,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身份,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当姐弟俩到达大陆的北方时,一对年老的本族夫妇希望玛拉和丹恩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结合,从而延续从前的父权王国。玛拉坚持人性,说服了意志动摇的弟弟,战胜了邪恶的冲动,最终姐弟俩恢复了纯洁的亲情,各自与自己的爱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这样文学艺术论文,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在此得到了消解,传统的男性逻各斯中心消失了,同时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女性中心。
莱辛的小说告诉我们,要认识两性间平等互补的相互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需要打破男性中心的意识,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这样才能建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感受亲情,升华爱情;才能消除性别偏见,构建一个两性和谐的生态社会。
二,人与自然对立的瓦解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是他者,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是合理公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这种二元对立。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地球上的所有存在物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大地、山川、花草、虫鱼、空气等都是大自然这个宇宙之链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宇宙中一切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都是平等的,并且没有等级差别。大自然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人类只不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陈喜荣,2002)。大自然中各种生命体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人类作为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其存在依赖于和其他生物的和谐关系上。而人类目前这种将自然他者化,认为自然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导致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掠夺。这不仅会给大自然带来巨大破坏,而且会逐渐使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最终伤害到人类自己
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关怀也同样体现在她试图消解这种人将自然看做对立面,看做他者的传统理念。小说一开始从不同的侧面向读者展示了未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干旱,沙漠化,冰川,洪水等等极端的自然灾难使未来人类的生存倍加艰难。莱辛通过展示未来的极端环境,引起人们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反思。小说中令人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是“渴”。小说一开始便呈现了大陆干涸的景象,“动物和植物都死光了。但拉斯塔充满了沙尘。他们说沙尘暴刮的昏天黑地,填满了房屋,掩埋了花园(P75)。”玛拉被囚禁在密不透风的石屋里,受到干渴的折磨。后来,在出逃的途中,他们遇到了洪水,便不顾生命安危,跳进水里嬉戏,因为在他们看来,水就是生命。当他们碰到一个小水泊的时候,用小桶挑着水,视为最宝贵的财富,时刻守卫着小小的两个小水桶。一旦遇到水源,“他们一个劲地喝着。两个人都在想,趁着还有水文学艺术论文,一定要喝个够(P101)。”干旱使大地颗粒无收,动物也渴死,人们食物短缺,身体受到极大损害,女性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到北方去,北方有水,有绿洲。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环境如此恶劣,以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然而,在旅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了原因,其实并非完全一直都是这样的干旱,这样的荒凉。在玛拉和丹恩到达中心,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他们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古人类行为的文字“这些人根本不关注他们行动造成的后患。他们杀绝了野兽;毒死了海洋里的鱼;对森林滥砍滥伐,使曾经遍地森林的国家一个个变成了沙漠,荒原。他们破坏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他们的头脑可能出了问题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古人确实应该受到冰纪的惩罚,他们罪有应得(P471)。”
在玛拉丹恩从南向北的旅程中,环境有了一些好转,有了河流,有了草地,甚至有了森林,虽然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干旱依然存在。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慢慢的缓和,从小河到大河,他们一直航行在水上,这对于曾经身处干旱的他们来说是很奇妙的事情,河流两边也出现了一些城镇和村庄,越朝北的地方,人类的生活越发原始,工业文明的痕迹几乎消失殆尽.这一切表明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淡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慢慢趋于缓和。
莱辛认为正是人类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破坏和利用,环境才发生着变化,森林消失了,河流消失了,沙漫天遍野到处都是,而人类也因此生存困难,只有消除掉这种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才能拯救生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和谐的精神家园
生态批评家先驱之一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Murphy)曾指出“生态学和女性主义在保留差异的前提下联合起来…这样的整合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对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认识,使之朝拆解男权/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向努力…”,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追寻的,也是莱辛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文末所描绘的精神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学艺术论文,男性女性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和谐。
玛拉丹恩在经历种种历险,客服各种困难最终来到了他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自然不再是干涸的大地,不再有饥渴。“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蓝色,蓝色的海水和淡蓝色的天空交会到一起。蓝色中点缀着白色的,不断移动的浪峰。迎面吹来的是带着咸味的风,咸味就在他们的唇边(P491)。”自然以未受到任何压迫的面貌呈现在他们面前,而他们未来的家则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右侧是海,前面是一个长长的山丘,山坡上是一个低矮的红砖大房子,带着门廊,立柱。”
两性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紧张、对立,而在这种精神家园里也变得和谐起来。玛拉丹恩各自相爱的人都在这个家园里等待着他们。“他们看到门廊上有两个人。丹恩跑过去喊道:基拉…呆呆地看着那个斜靠在躺椅上冲他微笑的年轻漂亮女人。”玛拉的爱人沙必斯“站在那里,微微的向前探着身子,冲着玛拉微笑着,似乎在等待…”
和谐,这是文字中传递出来的信息。莱辛在文末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的图画。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致力达到的精神家园。正如莱辛文末极具含义的话语;“水融合到了水里”。人与自然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最终都融合为一体。
莱辛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倾注了她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在她不懈的、发人深省的对自然和性别这些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主体的探索中,给我们展示了拓展的、进化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体现了解放女性与自然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在科技发展所伴随的种种弊端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隔阂加剧的语境下,如何为人类找到摆脱痛苦、指明道路的灯塔、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园,莱辛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Jean Pickering.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0.
[2]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t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 sand Why It Matters.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0.
[3]Warren, Karen J. Ecological Femin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4]Zimmerman, Michael E., et.al,eds.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M].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1993.
[5]Doris Lessing online chatabout Mara and Dann at Barnes and Noble[M]. Com, Wednesday, January 20, 1999 -7pm.<http: // dorislessing. org/interviews. html>.)
[6]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Dialogics”, inLaurence Coupe ed,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Routledge, 2000,pp.193-194(韦清琦译)
[7]薇尔普鲁姆德马天杰等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8]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5(2004): 57-64.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10][英]多丽丝莱辛.苗争芝等译.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1]陈喜荣.生态女性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2002.
[12]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J] .文学?艺术,2006(2).
[13]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10): 35-38.
[14]周铭.威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2006,(3).
关键词:情志干预;心理状态;慢性乙肝;生活质量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本病病程较长,疾病治愈率非常低,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长时间处于疾病环境中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本文分析了情志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122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自身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平均年龄为(45.6±11.5)岁,男性35例,女性26例,患者病程平均为(2.9±1.2)年,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功能、乙肝DNA检查、B超检查,并确诊为慢性乙肝;实验组患者同时配合情志干预,患者平均年龄为(46.2±11.4)岁,男性34例,女性27例,患者病程平均为(2.7±1.3)年,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功能、乙肝DNA检查、B超检查,并确诊为慢性乙肝,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予以测量体重、血压、血糖,并对其进行用药指导、环境干预、饮食干预,但不对其进行情志干预。
1.2.2实验组 患者在进行上述护理的同时还进行情志护理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前均要取得家属的同意,并要参与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护理干预。情志干预主要包括言语开导、清新静神、疏导宣泄、移情易性、家庭支持等几个方面[1]。
1.2.2.1言语开导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多与患者进行焦虑,为患者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患者的不良观点,多倾听患者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2]。
1.2.2.2清心静神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平卧呼吸,采用腹式深呼吸进行练习,意守丹田,排除杂念,集中精神,练习1次/d,30min/次。在进行练习时,尽量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受到打扰,护理人员也要叮嘱病房中其他患者保持安静[3]。
1.2.2.3疏导宣泄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疏导情绪,并要让患者适当宣泄情绪。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或让患者寻找信任的人进行情绪,也可适当让患者进行运动,在运动中宣泄情绪[4]。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正确的宣泄形式,并要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疾病,防止患者采用不当的方式进行宣泄情绪。
1.2.2.4移情易性 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娱乐活动来转移患者注意力,例如听音乐,看报纸、看书等等。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其喜爱的音乐或刊物,让患者全身心投入到其喜欢的事物中,帮助患者转移不良的情绪[5]。
1.2.2.5家庭支持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护理,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家庭的鼓励和支持对患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效果观察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情况、焦虑情况、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抑郁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生活质量采用WHJOQOL-100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调查。所有内容均由患者责任护士负责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整理。
1.4评价指标
1.4.1焦虑自评量表 50分以下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1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2抑郁自评量表 50分以下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抑郁,61~70分为中度抑郁,71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4.3生活质量评定量 WHJOQOL-100量表,分为生活、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几个领域,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5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为(50.4±4.3),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2.2两组患抑郁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结果为(49.5±6.4),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3 讨论
慢性乙肝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志护理是中医传统的疗法,历史悠久,简便易行,具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因此非常受到患者的欢迎[6-8]。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采用情志护理后,焦虑评价结果、抑郁评价结果、生活质量评价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中医认为,情志分为七情五志,情志分为怒喜思悲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情志的活动与五脏六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9-10]。脏腑是推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基础,情志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11]。有研究表示,情志致病的机理为正气留而不行,情志异常会导致机体气机失调,气机运动方式为升降出入四种,不同的脏腑承担着不同的气体调控职责。若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导致阴阳失衡,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致病。情志致病,主要病位为肝,肝主疏泄、主藏血,促进一身血液运行,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在于气机,也在于情志,肝脏疏泄功能正常,则患者情志舒畅、气血调和。若患者肝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机不畅、郁郁寡欢、暴躁易怒。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肝脏的调养。除了药物治疗外,也要辅助相应的情志干预,情志改善也有助于肝脏功能恢复。此外,我们认为,在对患者进行辅助干预之前,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培训,让其更加了解情志护理的方式和意义,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总的来说,情志护理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01):105-106.
[2]耿丽,吴曼莉,轧春妹.心理行为干预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所致抑郁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9:111-112.
[3]Lily H.Kim,Vincent G.Nguyen,Huy N.Trinh,Jiayi Li,Jian Q.Zhang,Mindie H.Nguyen.Sa1005 Antiviral Treatment Eligibility and Treatment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At Primary Care,Community and University Referral Clinics:A Comparative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13,144(5):970.
[4]Chi-Wing Chow,Steven Woon-Choy Tsang,Owen Tak-Yin Tsang,et parison of acute hepatitis E infecti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A 10 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in three regional hospital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14,60(01):4-10.
[5]李晖,何宝珍,胡倩倩.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04):617-619.
[6]Jin-Lin Hou,Ji-Dong Jia,Lai Wei,et al.Randomized,observational study of long-term entecavir treatment versus other standard of care nucleos(t)ide analog therapy in nucleos(t)ide-na?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from a'real-world'clinical practice set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2013,3(1):60-61.
[7]李长兰.全程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7:75-76.
[8]Meirong Wang,Ning Qiu,Shichun Lu,et al.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s correlated with intrahepatic total HBV DNA and cccDNA in treatment\na?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but not in patients with HBV 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Med.Virol.,2012,85(2).
[9]Chih-Lin Lin,Tai-Chung Tseng,Tung-Hung Su,et al.Host genetic variants and hepatitis B virologic features in HBeAg-negative hepatitis B carriers with long-term biochemical remission[J].Hepatology International,2012,6(3):59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