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2:54
导语: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技术成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和运输业中。它强调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优化,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人力资源供应链是把供应链理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以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对象,通过信息管理和控制、增值过程而形成的复杂网链结构。它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沟通纽带,把企业外部的组织或个人与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或员工联系起来,帮助企业从系统化、信息化和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达到对人的高效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一)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为了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和生产复杂化的需要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Mentzar(2001)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以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我国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主要涉及到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4个领域。19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由彼得?德鲁克等人提出,舒勒等人在“人本主义”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舒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为:人力资源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利益。虽然不同时期的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不同,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一致的。从这一理论出发,我国学者江绍文认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从利用的角度看,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利用;从管理的角度看,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学者孙健敏则将其概括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似之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也会表现出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先,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人才供应商是各高校、人才培训机构等;制造商就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等机构,而这两者中间的环节就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获取,即原材料的采购;员工经过培训(即产品生产)之后,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客户1),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最终用户提品或服务(客户2)。其次,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在追求在合适的时间花费合理的成本把适合的资源分配的相应的岗位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界定为:组织(企业)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其战略目标,利用人力资源链,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培训(整合)、配置和使用等实践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对人才的获取和更新,带动企业内人才的配置和流动,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它把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和外部人才供应商联系起来,通过对人力资源链的全面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用人岗位,从而提供最佳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图示:
三、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构建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内部配置。人才供给就是企业对人才的获取,获取人才的渠道有外部供给和内部调动;内部配置就是对人才进行培训后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也就是人才的价值实现过程。在人才供给阶段,具体的实践活动包括: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根据内外部环境去确定供应的目标(使用外部供应预测技术),这里涉及到企业的人才库存管理问题。当企业出现人才过剩或者企业因发展需要增加人才时,怎样有效地去管理人才库是外部供给的关键模块;然后是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最后是人员的招聘。
企业人才的供给,关键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里的供给预测主要是外部供给。适用于需求预测的技术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的外部供给。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收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整理、总结、反馈,如此反复几次进行结果修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种方法比较费时。经验判断法,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经验做出预测,主观性太强,结果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回归预测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这种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力资源外部供应阶段,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来得到准确的数据。内部配置――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录取员工的培训、JIT配置;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以上活动指的是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在制造企业中就是产品的分销管理。
2、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解析。如图1所示,供应商(S)就是我们所说的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他们是供应链的上游,为企业提供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制造商(M)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其中还包括一些专业的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公司,他们对招聘进来的人员进行培训,将他们及时提供给各个用人部门。用户(C1),企业内的用人部门,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用户(C2),人才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为最终为他们享用。在人力资源供应链中主要有两个流层:信息流、物流。信息流是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知识供应链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的提供者、创新者、使用者连接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在信息流中,客户把对所需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给企业内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得出人才需求的必要性,再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人力资源部,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在适合的时间招到合适的人才。通过信息流,人力资源供应链上的各主体,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结束语: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讨论了构建该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解析。纵观整条供应链,企业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与客户及时沟通交流,获得第一手的人才需求资料,更要加强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重视知识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构筑于这一技术平台之上的网络经济应运而生。从网络技术下整个经济形态的角度理解,网络经济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电子互联网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重要表现形式,以中介服务为保障,实现信息、资金、物资流动,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1]。网络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现代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而供应链作为企业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有效配置的载体,更是与网络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供应链管理模式势必顺应网络环境进行自身的变革。
一、供应链管理现行模式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定势,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供应链。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过程。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的概念发展而来,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供应链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协调,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提出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要求。它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强调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则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过程[2]。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2)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3)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4)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6)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7)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8)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的费用)与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二、网络经济下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1.网络经济效应
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显著影响。
(1)网络经济的技术发展刺激和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整合。网络作为信息流动的全新载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范围。它通过转变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的传统方式,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组织过程,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比较好的整合,克服分散、分割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较快地实现产业升级。
(2)网络经济促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虚拟市场。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除了少数全球化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外,多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区域是相对有限的。而在网络经济中,业务的全球化已不再是属于巨型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传递平台,可以构造一个更大的虚拟市场,其客户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3)网络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一种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一种跨国界、跨地区的贸易平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模式发展的趋势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旨在通过网络、电子手段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使得贸易的运行、管理及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4)网络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理性化程度。管理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流实现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过程。网络经济的发展引起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流的流速、流量、渠道的改变,导致资源输入、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过程的改变。这种物流过程的改变,将引发围绕如何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程度的企业管理创新。
(5)网络经济使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经济活动,其发展完全取决于网络基础设施或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刺激和推动关联性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在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与网络经济基础设施有关的信息产业,尤其是硬件和软件设计生产部门,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部门。
2.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的理论依据
根据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的经济长波理论,每45-60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被划为一个经济长波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都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网络经济,正处于由信息技术主导的第五个长波周期。纵观历史上每一个长波周期的上升与下降阶段,不难发现,长波周期的下降总是与经济模式中所面临的潜在问题相关联,而也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才刺激了下一轮基础创新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下一个经济长波周期的来临。关于即将到来的第六个长波周期及其基础创新内容,很多经济学家从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出发,做出了各种推测,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等。其中,德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独辟蹊径,即把社会心理健康视为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所谓社会心理健康,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人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它关系到动机、创造性、信任、谅解、人类知识以及合作[7]。这一理论对分析网络经济下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在网络经济下,由于集成化的供应链建立在伙伴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供应链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在本质上都与社会心理健康相关联,社会心理健康正成为供应链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信任、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管理等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这些因素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成了必然的选择。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网络经济下的虚拟供应链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供应链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这便阻碍了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供应链成员间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虚拟企业化既没有改变各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在追求个体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可能会做出有悖于整体最优的个体最优选择。亦即行业中竞争对手利益的冲突和严厉约束的缺失会使信息共享遇到严重障碍,甚至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同样,企业对泄露商业机密的担心,如核心优势、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也增加了相互间达成信任的难度。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网络化的供应链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技能,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培养具有开发能力和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意味着融通和流动性的增强,供应链竞争对手间的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此时人才的流失很有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流失,这样看来,企业又不能过度地强化人才的知识载体功能。
(3)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它要求企业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经济运作模式,使供应链也得以延伸到全球范围。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及业务外包。特别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跨国企业,经常在资源和劳动力更廉价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些跨国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社会责任的管理,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和劳工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这种趋势激起了各国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对全球供应链中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手整合的价值链。价值链是“原料开采—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并且它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指计划—产品开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合成装配—运输—仓储—分销—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形成一个“虚拟企业”(Visual 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网络经济下的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3]。
如何选择创新的切入点,是在进行供应链模式创新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经济环境和经营策略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而供应链在这些方面还停滞在原有的状态或不能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那么这就应该成为创新的可行领域,之后再从中选择具有较高增值效应和较低执行难度的领域作为创新的发入点。网络经济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需从战略层、运作层及技术支持系统三个关键环节来建立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1)战略层。在传统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大多致力于实现“底线增长”,即通过降低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现金回收周期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在网络经济下,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和配送都提出个性化要求。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
(2)运作层。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
(3)技术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基于IT的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2.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遵循经济长波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上对供应链管理新模式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在网络经济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定位,即在不放松“底线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上升到对“顶线增长”的关注。所谓“顶线增长”,是指通过营销效应创造产品附加价值所产生的利润增长。网络经济的中心规则是扩大关系[5],这种扩大化的关系网络将有助于实现“顶线增长”。通过与客户建立同盟与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拓展更大的市场;另外,针对竞争和环境需要与客户协作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有效性。这便实现了供应链创造新价值的功能。总之,在战略层面,企业应把供应链管理上升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实现“底线增长”和“顶线增长”并重。为了实现这种并重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解决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合理的规则。这里初步探讨以下几种解决对策:一是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应该在供应链中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而不能有所偏向,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二是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为了防范信息共享中的信任风险,供应链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但这种强硬式策略需要以善意、宽容和简单为原则,在反复沟通中进行。三是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在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下,成员企业的地理分布更为广泛,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存在不同见解,这就造成了达成信任的障碍。因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消除企业文化间的偏见,实现供应链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企业在对供应链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时,可立足以下两点:首先,要求其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具有“通常的正派”,包括遵守伦理及适宜的行为,同时避免剥削、压迫等不受欢迎的行为。其次,积极主动地响应行业组织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并与其合作推行标准的实施工作[8];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以一种伦理上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设性解决意见。
(2)运作层面。网络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也就是从传统供应链向电子化供应链(E-Supply Chain)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及电子化的设计、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企业的快速响应、柔性管理、合作规划,并最终在供应链成员间形成同步的虚拟企业化供应链。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局面下,企业应重新审视人力资源战略,遵循先开发后控制、制约与激励并重的原则。开发过程主要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熟练、具有创新能力、技能多样、协作性强的员工,以使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拓展和提升。控制过程可以围绕团队工作来实现,在团队中,工作的交叉使得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得以分散化,虽然人才仍然是知识和创新的载体,但仅仅是某个片段的载体,只有通过整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够将各个片段加以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团队协作的工作过程,也是形成提升员工共同价值观的过程,这将有利于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可以说,团队管理模式在无形中成为供应链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制约与激励的一种手段。
(3)技术层面。Internet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成了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新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中,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有自己的Intranet(企业内部网),并在Intranet上建有相应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如ERP)、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成员企业的Intranet通过其实现互联形成Extranet(企业外部网)。由此,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最大程度地共享各自的内部资源,相互之间交易的所有过程(包括询价、下订单、订单处理、支付等)全部实行电子化、网络化,自上而下,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3.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步骤
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述三个环节的框架下进行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组,笔者认为应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实施快速响应和柔性化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他们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任何产品。在这种趋势下,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由于互联网平台能够以接近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因此企业有能力通过“零时滞”的信息传递,利用更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技术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这便使得在维持较低供应链库存的前提下,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这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也可以称为供应链的柔性。通过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柔性,以柔性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系统实现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柔性管理策略的运用将使供应链的运作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快速响应的柔性供应链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供应链成员只有通过流程整合和系统集成才能充分地利用共享信息。柔性供应链的构建可以分为以下两步。首先,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内部开始,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如企业内部ERP系统和非ERP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和柔性。其次,要加强供应链各个节点成员之间的连接,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集成供应链成员分散的系统及对现有资源的再开发,来提高供应链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2)制订合作规划与实现企业虚拟化。供应链成员间以网络为基础的合作规划工具,可以使企业在订单、运输、促销等方面与客户交流预测、产品状况等信息,帮助企业管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这种能力大大缩短了向客户交货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改善了库存状况,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应链运作更有效率。网络合作规划可以为供应链成员创造出“虚拟”的库存,它使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方便地接入,用所有可得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闷。
供应链合作规划促成了虚拟企业的形成。虚拟企业是以合作规划、业务外包、战略联盟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在虚拟企业中,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共享技术和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将整个供应链看做一个虚拟的企业,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看做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企业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这种模式并不是从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实现渠道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从追求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来实现供应链成员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通过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
(3)建立多级资源中心。多级资源中心是指以供应链中的目标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建立不同环节或层次的共享节点。企业处在高度资源保护的时期,一旦数据被上下游的企业掌握,他们就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强有力的议价能力。核心企业的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尚不能达到相对一致,传递到供应商和经销商处的计划更是会千变万化,供应商的物料积压、经销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零部件供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最后降低了每个合作伙伴甚至每个最终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多级资源中心一方面供应商了解销售商的有效销售信息,从而掌握自身供应的产品处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促使供应商产生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销售商了解供应商的有效供应信息,从而有目的的做好销售准备工作避免带来因某个原料部分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当然,多级资源中心并不是要将供应和销售无缝隙的连接起来,因为资源中心的本身还是处在供应链链主地位的核心企业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主营业务转为品牌建设或是生产建设,均是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供应商或零售商,其目的和意义由核心企业决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主、以满足计划为目的而非实现创新的现象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4)建立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综合性绩效考核标准是指多角度的评估供应商与经销商为效益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有些处在核心位置的企业对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形中扼杀了很多环节的创新,同样也失去了众多提高盈利能力的机会。供应链中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依据规则建立起来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尽管最有力的考核方法是财务考核,但是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降低自身的制造成本,在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等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为此更多地帮助上下游企业,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核心企业的目标,从而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四、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全球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供应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时间与速度。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是质量与资产生产率。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再次是组织精简。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最后是网络化。现在供应链管理正在向供应网络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这些新要求,并对供应链管理模式适时地做出创新性的调整,将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应该不断对供应链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源:《物流管理》作者简介:张庆一李贵春,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踪程,天津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 编选:)
参考文献
[1]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2]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3] 仇春高.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 2008,(1):43-44.
[4] 王元珑,周辉.企业网络化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80.
[5] Kevin Kelly.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M]. New York:Penguim Group,1998:182-185.
[6] David Anderson,Hau Lee. The Internet-Enabled Supply Chain:From the First Click to the Last Mile [EB]. http://anderson-d. ASCET.Com,2000-04-15/2006-06-23.
【关键词】工程检测;现场施工管理;协作;联系;应用
1、引言
一般来说,经处理后的各类人工地基工程质量现状,大多数能满足设计意图及使用要求。但某些地区每年经过检测的建筑工程中,约有10%的项目不能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均需要经二次加固补强处理或改变上部结构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投资浪费。如在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中也出现了不考虑地质条件及建筑物使用功能、结构类型,不进行具体分析而随意采用了不恰当的地基处理方法的现象;在地基施工企业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队伍庞杂、资质等级不一、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非法挂靠等现象也较为严重;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不合理而造成质量水平波动较大,甚至是同一工程中,不同班组、不同时间的施工质量差异也较大,施工资料记录不规范、不全面,真实性及可靠性较差,以至于工程发生事故后查找原因和补救措施时比较困难。加之存在施工用图纸未经审查便交付施工,企业、监理及政府监督工作未介入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然而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狠抓工程检测的质量,把关工程的质量,杜绝各种不违规的行为出现,本文以两个例子来分析工程检测与施工管理的联系与应用。
2、工程检测与施工管理的协调在换填法中的应用
2.1施工管理的主要事项
对于施工单位,首先应利用基坑开挖的有利条件,做好施工验槽工作,验槽应由勘察、设计、监理、监督人员共同参加并签字盖章,对地层土质情况进行现场确认,对平面位置、场地标高,特别是对问题坑及异常情况的处理应有设计人员提供正式方案;同时要求设计人员对边坡的支护提供方案。根据验槽结果可以对勘察时点上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核对,并对勘察设计工作中的缺陷进行补救,必要时应进行补勘工作或更改设计方案。换填法施工中首先必须熟悉并认真执行施工规范,准确选定施工控制参数。具体施工中主要应对所需材料质量、拌和质量、压实质量、施工程序等做好安排、控制、计量及记录,保证施工记录规范、真实。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地质情况异常,一定要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必要时进行补充勘察,以查明情况,修正设计方案,调整施工参数,避免造成大的损失。对于灰土施工主要是保证灰、土及灰土的拌和、碾压质量,自控手段采用环刀试验时一定要注意取样部位及压入方式,切忌用重锤砸人。
2.2工程检测的主要事项
对于检测方来说,检测工作是保证垫层法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尤其对换填法施工,静载试验是规范强制性条文要求的检测项目,如图1所示,但静载试验结果反映的深度是有限的,平面上的代表性也是有限的。要想全面、正确反映地基处理质量情况,应收集完整的地质资料、设计文件及施工记录,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及数据计算等工作。尤其要对地质资料进行实际核查,必要时从地基处理方案、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全面把好施工质量评价关。同时检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杜绝因价格问题减少抽样比例,降低标准。在不同地域、不同地貌单元进行施工与检测时,均应关注其特殊情况。有些地区须对地基下卧软弱层、地下水位及土壤含水量彻底查明,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西北部一些地区地处地貌单元交接处,微地貌的差异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教训值得牢记。盆地地区则应注意膨胀土的危害及土中含水量在换填法处理地基时的影响。山区在用换填法处理地基时,要进行微地貌研究,以防止发生地基不均匀产生的危害。湿陷性黄土地区,应注意包括湿陷性土的深度、类型、范围等影响的因素。陕北河道地区除湿陷性土的影响外,还应注意下卧软弱层、透镜体、砂土液化及流砂对垫层使用时的影响和危害。
3、工程检测与施工管理的协调在强夯法及强夯置换法中的应用
3.1施工管理的主要事项
(1)施工前必须收集并熟悉相关资料,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场地范围内地下坑穴普探图、强夯设计图及相关要求。尤其是地下坑穴普探图,有些地下坑穴、墓坑埋藏较浅,强夯机械自身重量较大,易产生危险;(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突出施工机具选择(如起重机械型号、数量,夯锤质量、形状,夯击遍数和停夯标准,夯击顺序和间歇时间,施工质量检查措施及质量和工期保证措施等;(3)施工机具选择一般先根据夯击能量选择锤重,根据锤重选择起重机和附属设备。锤重的选择要考虑起重机的起吊能力,也要考虑对处理深度的影响。锤越重,需要的起重机起吊能力越大,经济效益和施工效率都会降低。但锤太轻则处理深度明显减小,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一般锤重不宜低于10t。
3.2工程检测的主要事项
强夯施工中应用信息化施工尤为重要。采用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作为停夯标准,本身就是信息化施工的一个应用。这里强调的是要及时对已施工完成的部分进行检验,将质量和处理效果尽快返回,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信息,因为强夯法处理的对象是大面积的土层,往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具有不均匀性,而旌工前确定的参数是相同的,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调整参数,信息来源主要是检验结果。施工中的检验主要检查处理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湿陷性肖除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强夯置换体的体积、形状、密实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等,这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强夯因其处理对象复杂,又不加任何其他材料,完全靠土压密程度提高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设计阶段确定的参数往往偏差较大,所以施工前的试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试夯,能发现和检验设计参数是否合理,机械选择是否合适,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可以及时调整有关参数。尤其是强夯置换,试夯被规范列为强制性条文,足见其重要性。建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论设计图纸中有无试夯要求,都应进行这一工作,以免施工完成后质量达不到要求时责任不清,造成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
总之,检测工作是杜绝质量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建设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工程质量标准要求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工程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研究内容。工程检测技术是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科学施工、运行和质量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物料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不仅有效的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并且逐渐提高了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水平,极大的降低了社会就业压力,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设备也不够完备,因此违法发包与转包的现象层出不穷。降低成本,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有效的解决物料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可以通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物料流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与决策过程中的决策流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协调与管理,从而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全局动态的最优目标。
供应链管理能够完全覆盖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分为四个重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供应链的管理则是一同步化和集成化的生产为重要指导,以各种技术来作为有效的支持。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不断地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从而降低总的交易的成本,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物料管理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物料,主要是指在制造成品或者提供服务时,需要直接或者简介投入的物品。这时可以称直接投入的物品为直接物料,而间接投入的物品可以称之为间接物料。对物料管理的总过程,则是经历供应厂商、物料仓库、制造的过程再到成品仓库或者配销中心这四个阶段。无论是供应厂商的评鉴、物料的采购、供应厂商的运输和交货、物料验收!物料储存、存量管制!物料领发、物料加工、成品验收、成品运输以及存货管理再到存货配销等,都需要物料管理的介入。
对于企业的物料管理而言,其是物流管理过程中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活动,并且涉及到比较广的范围面。其中包括:预测物料用量,编制物料供应计划;组织货源,采购或调剂物料;物料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物料的统计和盘点。
物料管理是整个物流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物料的使用与消费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物料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与促进企业生产,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节约物资和消耗,来加快资金的周转,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建筑施工企业物料采购管理中推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建筑过程是项目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与维护。通常建筑企业都将这个过程叫做价值链,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一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阶段,却忽视了价值链里最为原始的物质物料,与此同时,也忽视了推行良好的物料管理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对于建筑产品的雏形形成阶段而言,勘察设计阶段是最主要的阶段,它需要表明相关的特殊物料。在正常的建筑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管理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个阶段的,只有在施工开始时,相关建筑施工企业才开始推行一些物料的采购工作。针对一些被限定的施工物料而言,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而找不到货源或者由于供应厂商的原因等方面而不能够被运输到施工现场,从而大大的推延了建筑产品的生产时间。这些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从而使相关建筑施工单位和企业能够及时的做好准备,提前时间。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报价质量,从而缩短报价的时间;并且能够帮助建筑施工单位支持总承包工程的有效管理,使其可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好职责内的主要业务;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施工建筑单位缩短工期,促进产品的更新和进步,提高企业应用和采取新技术的手段和能力。
四、在供应链基础上的建筑物料采购管理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由于建筑承包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种关系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物料采购活动也仅仅被看做一种比较单纯的采购活动,而没有被具体的划入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在采购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牵涉到全局和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言,传统的采购模式无法合理的解决,然而现行的供应链管理采购模式能够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一个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需要比较多的物料资源,所以要结合具体实际对这些物料采取合理适当的战略定位。要结合不同物料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采购管理模式。对于传统的采购模式而言,其仅仅凭借所需要物料的数量与价值来分为大宗物料与零星的材料,而这种方法极大的忽略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对于建筑物料的供应链之间的影响,从而不能科学有效的展现出物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贡献度和紧迫性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对企业的物料进行分类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控制质量、成本与即时供应,来保证建筑施工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
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通过树立标杆供应商的方式,来竖立供应商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高供应商的业绩。具体而言首先要测量出最佳供应商各个主要业绩值,其次还要总结出最佳供应商取得最佳业绩的做法和经验,最后再向各供应商提供这些信息,从而帮助其他供应商寻找自己的差距,组织整改,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与建筑机构的重视和关注。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更关注和强调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面的节点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在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内部参与双方的共赢。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竞争环境,不断的推行和使用建筑供应链的物料管理和采供以及库存,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松林.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提高方案浅析[J].物流技术.2009.5(9):23——25.
[2]王要武,郑宝才.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4(6):32——33.
[3]刘文荣.关于对施工工程项目建筑材料实行配送服务的设想[J]..铁道物资管理.2011.9(42):15——16.
全日本有42209家出版社,31家图书批发商和22000家书店以及大量分布在超市、便利店中的销售点,其中90%的出版社和80%的图书批销机构都集中在东京地区。
尽管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日本出版行业书刊的总销售额及数量在近三年来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目前市场上还是有80万种书刊杂志,2006年总的销量仍达到34亿5423万册,市场的需求也同样显现多品种、少批量的特征。
桶川计划
以“沟通媒体和大众的信息流通网络企业”为定位的大型图书经销商――东贩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贩),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图书批销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49年,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6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
2005年,东贩在关东地区的琦玉县桶川市实施推进书籍连贯流通的“桶川计划”,新建了东贩桶川供应链(SCM)中心,这个中心拥有独特的流通功能,在整个日本出版行业内以最大规模而称雄,该中心承担了东贩耗资300亿日元推进的书籍连贯流通系统――“桶川计划”的中枢功能,引进了最新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设备以及料箱式自动化仓库等物料搬运系统,实现订单处理、拣货处理、出货处理、退货处理的高度自动化,并在节省人力及提高处理的精确度的同时,对全国的书店、出版社的物流信息、商品库存信息 进行一元化的管理,构建了崭新的出版流通体系。
2007年年底,《物流》杂志社记者在日本大福株式会社的安排下访问了该中心。
东贩的桶川物流中心位于隶属于东京地区的桶川市,该中心占地20000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4000坪,主体是一幢长150米,宽80米,楼层间距比较高的五层建筑,从2005年9月开始,各楼层依次投入使用,按照既定的计划2007年9月实现全面启用,整个中心不但是集中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是东贩和出版社、零售商共享的数据枢纽,据该中心的负责人片桐先生介绍,数据中心是由三方共享、共同管理的,保安级别最高,连他本人都从未进去过,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的信息系统不是采用常见的两套系统相互备份的方案,而是采用系统冗余的设计,就是说每一次操作的每一条数据,都同时在两套系统上进行处理,换言之就是中心有两套信息系统同时运作。据介绍,公司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不菲。
除了先进的系统及设备投资,中心也注意在最初的方案设计时就考虑尽量降低运营成本,片桐先生特别提到,在建筑顶部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存放在地下的水槽中,经过处理之后用于洗手间的清洁,片桐先生说,整个中心有两千多名员工,几乎是24小时工作,清洁的用水很利害,在这方面的设计可以大大节约无谓的开支,他还笑言,如果长时间不下雨的话,也许别人是高兴的,而他则会为水槽中的水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而忧心忡忡。
其他节能环保设计在中心也是随处可见。
适应市场变化的系统设计
日本的出版业普遍执行委托代销制度,即根据出版社、批销商、书店三方之间的合同,在其有效期内,卖不出去的商品书店可以退货。批销商和零售商必须按照出版社的定价进行销售。
现在与东贩有着业务往来的出版社在日本约有4000家。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每年的新刊物数量达到75000种,约是20年前的2.5倍,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日益远离印刷品,整个行业的销量停滞不前。伴随着这种情况,书店便利店(约3万家)的退货率也增加了。现在约有4成书籍会被退还到出版社。
另外在书店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要求送书时,若经销公司没有库存,则需要10天至2周的时间才能交货;入库时的验货作业以及退货时的传票流转作业需要很多时间;除一部分大型书店外,库存管理没有彻底执行过。
“桶川计划”就是为彻底改善这些问题而制定的。其目标是日本全国的书店、出版社、东贩及时共享实时信息,构建出版供应链、管理体系。目的在于通过把握读者需求以及需求预测减少退货,并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增加整个出版界的销量并削减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作为实现该计划的中枢据点, 桶川供应链(SCM)中心也就应运而生。据片桐店长介绍,早在十年前,建设这样一个中心的构想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系统也在七八年前就搞好了,中心在两年前开始试运行,直到2007年9月才开始全面投入使用。
24小时,365天运营的新中心为5层楼构造。最大可存放80万种、l800万册的书籍库存。一楼是订购品分拣、出货的书籍订购品中心;二楼是处理退货书籍的退货处理中心,主要用于回收从各个销售渠道退回的各类书刊,分类后退回出版机构。保管和管理库存品的书籍商品中心在三楼、对应电子商务的EC流通中心/书籍定期速递中心在四楼,主要功能是Bto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处理读者直接通过网络和传真来的订单、五楼是38家出版社共同办公的QR(快速反应)中心。即出版社的临时应急处理中心,承担退换书籍的修补调换等工作。
另外还在事务楼内设置了供应链数据中心,对各楼层的业务进行一元化管理,掌握出版社和书店的库存信息以及需求预测,在另外一幢楼内设置了高速料箱自动仓库,用于临时保管被退货的书籍。
从总体上看订单处理、数据处理及共享、市场预测、退换货处理几项功能都在这个中心得以实现,这也是东贩把这个中心称为供应链管理(SCM)中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中心的缘故。
B2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
中心的4楼是书籍流通中心,是整个中心处理读者通过网络和传真等方式下达的零散订单的场所。这一层实际上是东贩属下的一家子公司在运作。这里存放有80万种,1200万册图书,书籍都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存放在轻型货架上,读者下达的订单一般可以在两天时间内处理完毕。
现场的工作人员向笔者一行演示了按照订单进行的拣货作业的流程:工作人员接收从拣选台车的数据终端输出的拣选订单,按照编码。找到书籍所在的库区,进行拣货,在将书放入周转箱前要对书籍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核,如果出现错误,就会有声音报警。看来编码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这些优点,使条码技术在多品种货品的拣选作业中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作业现场配备了40台拣选台车。
拣货作业结束后,就要进行包装作业,目的是把顾客订购的书籍进行订单合并(顾客买的书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地方拣选的)并用不同规格的纸箱进行包装、贴标,这里的流程十分的繁琐,据现场观察,这里的工作人员比较多,基本都是采用半自动化作业,在一摞书中每个订单都简单用纸条进行间隔,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仔细一想,要完成这个订单合并的工作,在流程设计上应该还是很有讲究的,譬如如何区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货品、如何把所有的货品和订单进行对应等,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未能进一步明悉。
在最后包装的环节,每个订单都要在高精度的电子称上进行称重,最终用重量这个参数进行复核,而不需再用扫描器对每一本图书进行扫描复核,如果总的实际重量和预计将达到的总的重量不符,则再对每一本书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验,找出原因。
用电子称依据重量参数进行复核。在中心的批量出库环节也有应用,现场人员告诉我们,由于书籍的重量会由于环境因素有变化,但根据经验可以为系统设定一定的误差范围,在批发环节出货复核时,误差范围设定为80-100克。
顾客的订单合并后,经过称量、包装、通过输送线传送到出货区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投递到顾客的手中。
迅速处理多达200万册的退货
如果说四楼订单拣选处理在日本尚比较常见,而且不能完全体现中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和特点的话,那来到位于二楼的退货中心,则完全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述。
在1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安装着一套由大福公司提供的高速自动化分拣设备,从工作原理上看应该是倾翻式的自动化分拣设备,按照书籍的尺寸,整条自动化输送分拣线设置了800个标准尺寸和200个小尺寸的分拣口,分拣口就是输送装置运行到指定位置,然后通过倾翻动作,让书籍滑落,装进周转箱的装置。这套装置看起来简单,可是如果要考虑到书籍如何在这个动作中,不会被损伤(因为大部分退回的书籍还要重新投入销售)?书籍如何可以整齐的放入周转箱?如何判断周转箱还剩多少容积?
要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就要复杂的多。现场的技术人员委婉的回避了笔者的问题。只强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类似的输送分拣线是没有的,因为用这样的设备会让“书籍感到疼痛”,而东贩和大福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零售网点退回的书刊,通过12条标准尺寸、8条小尺寸的输送线投入口,进入高速自动化分拣系统,每小时可以分拣3000册杂志和5000本各种尺寸的书,在现场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装着退货书刊的纸箱上的条码进行扫描之后,确认所属门店的信息,然后从纸箱中取出书刊,依此投入输送线,分布在输送线上下两个面上的条码扫描仪可以自动读取条码,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在各个分拣口,工作人员把装满书刊的料箱推入输送线,通过大福提供的一套有十一台堆垛机、22个巷道、5000个库位的AS\RS系统进行临时存放,等待下一步退回出版机构。同时退货的信息将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和零售网点、出版社自动进行核对。从而免除了过去零售网点、物流中心、出版社三方之间票据流转带来的问题。
“三方都必须认可这套系统的数据,这是前提。从系统运行的情况来看,准确率是百分之百,三方都比较满意。”片桐店长介绍说。
一楼是书籍定购品中心,主要是运用一台滑块式的高速分拣系统,对出库的货品进行分类,将配送到店铺或同一方向的货品进行集中出库。在这里出库时同样要对每一个单元的货品在高速输送线上进行自动称重,进行最后的验货。
在主要承担物流功能的l、2楼层中由于采用了新开发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装置以及在输送带上核对书籍重量的自动验货装置等。使每天多达200万册(用10t卡车换算就是l00辆卡车的量)的订货/退还书籍,袖珍本、新版(文库/新开版(42开以下)、普通开数(B5尺寸为止)、大开(A4尺寸为止)等等,这些尺寸、重量、厚度各不同的书籍的分拣、验货作业完全实现了自动化。
这样,与以往的人工作业相比,分拣、验货的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人员大约节省一半左右)验货错误率也降低到了10万分之3以下,提高了出货精确度。而且书店无需验货、发行传票,也减轻了店铺作业。另外,店铺的销售成绩和退货记录可以说是及时地被收集到物流中心数据库的电脑里,从而能实现实时信息的共有化,完善了依靠需求预测控制因缺货导致销售损失这样的一个体系。另外一方面,出版社通过掌握市场库存信息制定适当的再版计划也降低了滞销风险。
集中全国库存缩短交货期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并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求,应该合理对不同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联想、去体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创设科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所以应该在对工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事业发展需求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真正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1.重新界定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相对忽视,一般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界定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理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教学活动的设定都将课堂讲解为主,课后实践探索就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被忽视,供应链管理教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新时期引入体验式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统筹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完成自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供應链管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突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创造性的教学体验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该创造性的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相关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构建体验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划分,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并且每个教学项目都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编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应该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突出教学材料体验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材料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相关引导问题,将知识点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还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内化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就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践行体验式教学
在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着一定的促进性影响。所以高校在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分析,制定合理化教学措施,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师在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首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知识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各自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根据接受客户的订单综合分析库存、安全库存和提前定制订单等,向其他供应商发货。保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体验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结合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对个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分析业务处理效果,统筹研究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在体验情境中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深入学习各类型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升华体验。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升华体验也是较为关键性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升华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分析中升华学习体验,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类型问题,促进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升华体验,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对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
最后,总结反馈。在学生完成对情境创设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后,在教师实践中,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成效的总结,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未来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关键词:企业采购管理;供应链集成化;发展趋势
企业采购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像原材料、生产或销售所需要的设备设施等。由于通过压缩采购成本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渐渐突显出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供应链集成化下的采购管理需要解决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众多供应商之间的联系问题[1]。提高采购管理效率,打破原有传统的供需模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现状
1.1发展现状
本篇文章提到的企业采购是指狭义的采购定义,是指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公司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生产原料的活动。
制定合理、适当的采购目标是采购管理的关键步骤。首先是对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合适与否与企业的生产销售关系紧密,需要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对供应商的实力、信誉、行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共赢、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防止供应商恶意抬高原材料价格、产品生产偷工减料、延长交货期限等现象发生。目前,企业的采购重点一般放在供应商所品的价格上,采购部门在选择供应商的问题上考虑价格因素会多于其他像供应商信誉、实力、产品质量、交货期限、售后服务等因素。有些企业对采购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无法保证合理的库存。有时候过早采购,造成仓库积压,浪费空间;有时候采购滞后,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企业生产线被迫停工。这些都是目前企业在采购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重视
当前,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将销售板块作为管理的重点。更多的关注在如何将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集中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在产品的宣传推广上,而对采购环节却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往往忽视采购对产销的直接作用,把“采购”这一前期保障与后期销售不能同等对待。
1.2.2盲目采购
在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以产品原材料为主要采购内容的工业生产企业来说,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灰色采购。采购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地选择供应商,直接造成采购主体的经济损失,使得一些以次充好的原材料应用到生产当中,对生产产品的质量造成了直接影响,给企业的声誉带来损失。近年来,各地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食品事故等多是源于采购的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1.2.3打压供应商
企业采购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是采购人员和供应商。采购人员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会对供应商给出的价格进行议价、还价、压价,一味地追求显性的价格最低化,而忽视隐性的综合成本最低化。针对行业内的大型企业而言,规模大,需求量大无疑是企业的生存优势。采购人员也比较善于利用这些买方优势条件一再压低供应商的价格[2]。另一方面,供应商为了维持合作关系,处于劣势的境地只得降低报价,但是这也为两者间长期稳定合作埋下隐患。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国内的知名企业,例如沃尔玛集团在中国各地都存在拖欠供货商货款的问题,而在美国本土这种情况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拖欠货款会产生一笔高额的赔偿金。
1.2.4采购效率低下
采购环节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企业内部管理、运营制度不健全,导致在采购审批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能对供应商及时下单,原料就会延迟发送,最终影响生产。缺少监督机制是企业采购效率低下的另一个原因,企业用于采购的专项资金被人挪用甚至占为己有,会直接导致采购活动无法进行。
2.供应链集成化
2.1供应链集成化概述
在传统的概念当中供应链就是指原材料的转运,现今,供应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供应链是联系原材料、产品、客户三者之间的网络。供应链内各成员为了实现整体绩效,进行信息、资源的协调整合。集成过程在企业内部会经历三个步骤:(1)初始阶段、(2)功能集成阶段、(3)内部集成;供应链集成主要集中表现在外部集成阶段。供应链集成化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合成作业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策略回路;作业回路形成每个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供应链集成化就是围绕着三个回路展开,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2.2供应链集成化的实施应用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已经取代了“卖方市场”。角色的转变,也改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买方主体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为了适应新变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断改进自身产品的质量,缩短产品更新周期。供应链集成化则可以将企业之间以及外部的采购协同组合起来,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反映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3.供应链集成化下的采购管理
3.1重视信息技术应用
企业的采购人员在供应链集成化条件下,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寻找鉴别,为企业选择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家建立合作关系。解决采购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企业与供应商就所需采购产品的价格、数量、质量、到货期、售后服务等信息进行协商确定后,及时将采购清单发送给企业各部门和供应商,方便企业对生产和库存的安排。
3.2转变采购思想
摆脱传统的以补充库存为目的的采购思想,采购部门应该针对生产的进度和对原材料的要求制定相适应的采购计划。增强采购的主动性,参考或使用准时化采购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因库存过剩而导致的企业储存成本的增加。
3.3转变合作关系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由一般的合作买卖关系上升为战略合作关系,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利用供应链集成化的优势,增强竞争力,共同发展。要想转变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首先要抛开自身的单一利己思想,消除无条件对供应商价格的打压、拖欠货款等行为,以合作共赢的态度看待与供应商的合作。这样,一方面供应商可以拥有稳定重组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在保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积压的风险。作为企业,可以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在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给予援助,使供应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升自身在众多供应商之间的实力,与企业一起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3.4强化激励政策
无论是对供应商,还是企业内部的采购员工,都需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企业通过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认识到自己企业的重要性,从主观意识上加强采购部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采取奖金、带薪假期等福利政策激励采购部门员工提高采购效率,获得更多的利润[3]。对于供应商,能够确保持续高效的订单就是对供应商最大的激励,企业可以对长期合作、信用较好的供应商分配更多的订单,实现结构优化配置[4]。
4.总结
供应链集成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采购管理在供应链集成化条件下,也向着科学化、人性化、系统化趋势发展。企业采购部门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寻求改进措施,结合运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转变传统思想,促进企业同供应商之间“黑暗时代”的终结,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共赢为宗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购管理的新变化势必会从长远和宏观的层面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岭,蒋馥.供应链的模式与协调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8,7(3):34-36.
[2]陈志祥,马士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1,2(3):56-59.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新形式之下,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在迎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国家企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供应模式,本文就从中国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现存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工业链管理;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对供应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销售渠道方面,但是新时代新背景之下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对供应链在企业中的作用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新时代之下的企业供应链覆盖范围很广泛,从生产到包装到销售甚至包括消费者的反馈都是整个供应链的一部分,而供应链所起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产品销售方面,已经是涵盖了企业服务的一门现代化的技术。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前提下保证企业可以获得稳健的收益和可靠的利润,因此对中国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的科学认识
很多企业仍旧固守传统的经营思想,依靠传统方式来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仅仅在产品销售的某个环节中应用到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大多数的企业对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处于迷茫阶段,顽固保守,对国内外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发展知之甚少,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企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很低,根本原因就是在思想观念的认识上没有加强。
(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脱节,互相不信任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从生产到销售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所以供应链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泛,需要众多环节来共同支撑,对合作的方式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在中国企业中,供应链的各个组成结构和环节中存在很多问题,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很大的误差,灵活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程度非常低,各个环节之间联系松散,无法协调运作。
在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各个企业或者各个环节各自为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整体意识,在技术水平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基础上又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经济收入降低,直接拉低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决策
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对实施供应链管理方面没有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认识来作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发展情况认识不足,各个管理层之间相互推诿,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也只对该部门之内的事情进行管理,加强注意,并不注意整个企业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个别企业虽然实施供应链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当缺乏必要而科学的指导,导致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四)各个企业之间关系敌对互相孤立,分散化现象严重
各个企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都想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收入,彼此之间都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打压和竞争,拉低了整体的团结性,这样很难在几个企业之间甚至更大范围内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就缩小了供应链在中国企业的应用范围,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五)缺乏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中国企业在实施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技术性的指导,目前我国企业中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没有专业人员在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很容易出现纰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六)国家缺少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管理机构和部门
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监督和制约机构不健全,国家没有建立起系统高效的相关监督管理的部门,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甚至一些业务纠纷等等,无法通过相关部门得到很好的解决,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这就导致愿意从事供应量管理的人员数量减少,企业也很难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总体而言不利于供应链管理在国内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实施。
二、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对整个市场需求的整体观察和分析来决定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是采取分散化还是集中化的模式,做好齑嬖に阕急福实行科学的仓库货物管理和存放办法,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减少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由于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中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独自运行,往往有几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的企业都加入在其中,因此相对分散独立来说更应该实行仓储式集中式的货物存储,共同作用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可以缩短调配产品需要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而降低物流成本。
(二)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缩短供应链整体的运行周期,缩短中间环节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增加时效降低消耗,使客户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收到自己购买的商品,同时可以避免因为中间环节过多而造成的某些信息延迟和意外状况,企业和购买者都可以更加直观方便的了解货物商品的运输情况和过程,增加企业的服务质量。
(三)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首先要保证供应链的源头也就是供应商的可靠性,进而依次确定相关各个环节的稳定性。现代社会中各项工作的专门性程度很高,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从事针对性工作的专门性部门,但是这些专业性的部门之间要互相协调,增加机动性和灵活性,才有可能共同构成一个供应链的整体。
当今时代是科技和信息的时代,信息化交互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也不断的变化着,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时候,不能固守一套办法,需要灵活应对,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其他一些情况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各项工作,将分散复杂的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合并,找到最有利于企业共赢的方式。
(四)增加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力量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众多部门共同构成的,同样的道理,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和运行也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而且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中强大的竞争情况,企业要想实施有效的合理的供应链管理必然需要配备相关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招聘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是一个企业实施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从一个供应链管理的管理者到各个阶段的工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中国企业要想更加合理高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就需要切实的加强对有关人才的重视,通过各种有利的方式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扩大企业的工作技术人才基础,更好的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管理部门,保证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可以得到法律的规范。国家要帮助企业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构建一个符合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监督部门,对实施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从事工作的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可以避免这个过程中出现过多的违法乱纪的现象,加大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科学性和法律规范性。
三、结论
面对国际大环境的挑战,中国企业要想更加稳健的发展,就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保证企业运行,在提高企业利润收入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举措,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了解和改进,通过推行有利于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政策和策略,更好的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识别
1.1问卷设计与样本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企业文化环境、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绿色服务体系。另外,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要务,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带来经济绩效。根据制度理论,环境管理的压力来自三个纬度,即标准化的、强制性的和模仿性的。因此,本文设计了21个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问题,涉及四个方面,分别为:企业意识和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以及政府法规。对于每一个问题,我们设定了五个等级,分别为:1=根本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重要。因为部分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不熟悉,我们在制约因素之前设计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题项,包括五个方面:绿色采购、生态设计、与客户在环境方面的合作、投资再生和内部管理。
根据资源消耗、环境排放以及绿色供应链实践等情况,我们主要集中对化工、电子、汽车和机电行业开展问卷调查。我们首先分析各个行业在中国的分布情况,然后选定这些行业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园,最后主要在苏州、大连和天津开展调研。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我们首先进行了预测试,对四个行业各选定两家企业进行了访谈,每次访谈基本都在半天,主要是看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和有缺项,问题的描述是否能让企业人员读懂。预测试没有发现明显问题,只对个别问题的表述进行了调整。
问卷发放主要通过三种形式:①通过政府部门向企业发放问卷;②对参加项目洽谈会的企业领导发放问卷;③对MBA以及电子、化工专业学位的在读和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回答的对象基本都是企业中、高层领导或者攻读硕士学位的在职学生,因此对问卷的理解比较准确。获得的问卷很多都是实名或者填写了企业相关信息,因此问卷填写结果比较可靠。问卷基本一个企业一份,对于一个企业获得的多份问卷,我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大部分填写比较吻合;如出现偏差,我们通过电话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
问卷调查从2037年5月开始到9月结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57.8%。其中化工/石化行业95家(占32.9%)、电子行业56家(占19.4%)、机电行业67家(占23.2%)、汽车行业41家(14.2%),其他30家(10.3%)。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我们考虑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具体为:国有企业123家(占42.6%)、私有企业87家(30.1%)和外资/合资企业79家(占27.3%)。
1.2因子分析
为了识别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因素,我们借助于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题项的KMO值为0.886,大于0.85,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使用最大似然解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分析采用Kaiser标准(特征根大于1)并进行碎石图分析。碎石测试和特征根测试均说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可以选择4个因子进行进一步分析,四个因子提取的信息分别为23.0%、19.8%,18.5%和8.7%,累积为70.0%,这与调研前的预测基本吻合。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分别见表1。
本文把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四个因子分别定义为:企业意识和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法规。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分析,得到四个因子的克朗巴哈a系数分别为0.92、0.91、0.90和0.82,所有的克朗巴哈a系数值均远大于0.70的标准,因此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影响力分析
为了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影响力,我们在前面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1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每个因子以及各个题项的描述性数据,包括均值、标准差和样本数分别见表2;各个因子的关联分析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制约因素的各个因子值都处在3.50~4.00之间,也就是说企业认为这些因子重要,但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政府法规方面的制约最大,均值为3.96,接近4.00,其中一个题项,即“政府环保等方面法规执法不严”超过了4.00,这说明执法不严是企业缺少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大的制约因素。
表3的结果显示: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四个因子之间相关性很强。如政府缺少激励和执法不严,带来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益不明显而成本过高,进一步又影响了企业的意识。
2.2影响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因子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制约影响力,我们借鉴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对于第一层因子,我们可以对各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进行归一处理而得。如前所述,四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23.0%、19.8%,18.5%和8.7%,归一化后的系数对应为:0.329、0.283、0.264和0.124。因此,设四个因子分别为yl、y2、y3和y4,则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总评价y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y=0.329yl+0.283y2+0.264y3+0.124y4
二级指标对应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借助与AMOS软件,把各个题项强制归为四个因子,得到各个题项对应于各个因子的标准回归系数;对各个因子下各个指标的标准回归系数进行归一,获得各指标在其主因子上的权重。二级指标最终的权重,用各个二级指标对应于一级指标归一化的系数与一级指标归一化的系数相乘获得。
表4的结果显示,从最后获得的各个指标的权重来
看,权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高,采用环境友好包装的成本高,政府环保等方面法规政策的激励不足。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造成障碍的影响力最大。
3 结论与启示
法规是企业开展环境管理最主要的压力;国家和地方法规是影响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认为政府法规是制约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因素。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但执法不严,企业违法带来的罚款小于甚至远小于守法成本。因此,大大挫伤了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属于超前的环境战略,其目标远高于法规的要求。目前,环保政策法规只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惩罚,缺少对一些积极环境行为的奖励,因此也制约了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总体来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的影响力最大。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通常带来长期绩效,有时短期绩效不明显。目前,我国企业虽然都感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多企业还疲于应对短期的压力,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也缺少相应的能力。高层领导的重视以及企业内部必要的能力是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我国目前基本处于这个阶段,这与国外领先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