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时间:2023-07-24 16:32:57

导语:在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第1篇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思维方法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往往“一听就懂”;但在解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思维混乱,“一做就错”。“一听就懂”,是因为物理学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做就错”,是因为思维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尚未上升到物理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形成物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成效较为显著。

一、从公式入手,深刻理解

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较多,如密度、压强、机械功、比热、功率等等。每个物理量的引出都伴随着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我要求学生不要孤立地记概念,背公式,而是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来理解概念,从公式出发迁移出概念、单位、解题思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如写出压强公式p=F/S,马上就可以从公式得出概念,只要先解释分母上的“S”,再解释分子上的“F”即可,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还可以从公式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也叫“帕斯卡”;可以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也可以解释帕斯卡的物理意义。知识点是相关联的,学生知其一就很容易知其二。再如,掌握了一个热学公式Q=cmt及其变形公式,所有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可以说出比热的概念及其单位,还可以知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谁温度升高得快。再如,机械功W=Fs,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一段距离s,两个因素中任何一个为零,则不做功。又如功率的公式P=W/t,从中可以看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P是由W和t共同决定的,纠正学生套用数学思想,认为W越大P越大,或t越小P越大的错误观点。与此类似,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许多比值问题。

初中物理一共二十多个公式,很容易记住。随之而知的就是二十多个物理概念及相关的许多知识点。学会从公式入手,以公式推概念,可以清晰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本质,避免在没搞清楚各物理量含义的情况下乱套公式,背离公式的真正内涵。还可以使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用起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从图形出发,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善于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物理图形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的方法。用形象的图示来代替抽象的思维,是帮助学生解题的一条捷径。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题到图形到,把文字变成图形,把物理量、物理条件从图形上反映出来,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未触底),哪个受到的浮力大?拿到题目,同学们很快就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正确图示。从图中一目了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如果只凭着抽象的思维,头脑中要转几个弯,很容易出错。

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对于指针的左右偏转,平衡螺母该怎样调节,学生也能很快从图示中得到答案。光学、力学、电学等,每个知识领域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图形思维上来。这就是我在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遇到难题,画图写公式”的原因。所以我在备课时,很多精力都花在怎样创作物理图形,力求用最简单形象的图形进行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及知识点的理解。

三、歌诀教学,行之有效

有些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可以采用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口诀或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引导他们,使学生很快切入主题,少走弯路。

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学生们马上会想起:“天平放平,游码对零,再把螺母拧,直到横梁平。左物右码记得清,游码数值看分明。”考虑杠杆问题时,我教学生“找出支点找两力,分别画出两力臂。再列平衡方程式,解决问题就容易。”在解决滑轮组问题时,不能让学生死背公式F=G/n和S=nh,因为这组公式只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不具有普遍性。在让学生数绳子段数时,我总结为:“手抓的一段绕过动滑轮就算,绕过定滑轮就不算”,简记作“动算定不算”,并联系地方名小吃“手抓羊肉”,展开联想:“手抓动就算,手抓不动就不算”,再给出一句“自由端省力费距离”,学生一下子就记得很牢。运用此话解题,正确率极高,特别是对横放的滑轮组,解题思路清晰。

电学中,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小灯泡电功率是重点实验,但学生连线常常出错。于是我结合实际,编了“电压表,先别管,其余统统来串联。变阻器,取最大,一上一下有条件。电流表,防短路,正柱流进负柱出。最后再连电压表,并在被测者两端”的口诀。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如果没有电流表、电压表该怎么办,我让学生记住:“没什么表,就在什么表的位置用定值电阻代替。”

在光学一章,初次依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线时,学生难免发生困难,于是我让学生一边作图,一边口诵“一画法线,二量角,三画光线注意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会很快领悟作图要领。而对画折射光线这一难点,学生对折射角是大是小往往认识不清,屡有错误发生。我只让学生记住一句:“空气中的角大”,一下子就化难为易,教学效果特好,错误率大为降低。

第2篇

一、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差异

1.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差异

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少,而且知识的纵深度还不是很大,学生往往用一些较简单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应付,比如,在熟背概念和公式的前提下,通过多做几遍练习来训练运用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高中物理则大幅度地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各部分的知识很少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如果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仍局限于仅通过背熟公式然后多做几道练习来训练运用,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

2.对知识认知的思维形式上的差异

初中物理的教与学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则更多地要运用抽象思维。初中物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观察和实验等方面,通过相对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具体的物理现象和形象一一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比如,像自然现象中的日食和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所至,用冬天人们感觉下雪后比下雪时寒冷来解释融化、升华过程吸热等物理原理,力学、热学、声学、电学、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实际应用就这样与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一个个表象或现象紧密结合,易理解、易掌握;高中物理则不然,教材中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已高度的抽象化、数学化,很多知识都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被抽象为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物理模型,以适应较复杂计算的需要,如,天空中飞翔的飞机可抽象为一个质点、结冰的水面抽象化后成为光滑的水平面。教材内容的这些转变,要求我们在认知能力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学习中必须会综合运用观察实验、逻辑思维与数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3.在了解物理规律和解决物理问题方面,初中侧重于定性了解,高中则多为定量求解,深度与难度存在层面上的区别

具体来说,初中物理对计算要求不高,运用较简单的数学计算即可解决;高中物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则更复杂、要求更高、纵向深度更深,而且矢量开始出现在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如,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共有十多个常用公式,每条公式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且各自涉及的物理量、矢量都有三至四个,要灵活运用难度较大。

4.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考查方面的差异

初中物理设置的问题比较简单、多为逻辑关系单一明了的问题,每道题中往往只是重点考查一个知识点,如果平时熟练掌握对应的知识点,分析时就容易手到擒来。高中物理问题的设置则是逻辑关系复杂,讲究多角度,一道题目中会同时涉及多个知识点,分析题目时对知识点的识别和拆分能力成为解题成功的关键。

二、如何构建平台间的过渡性阶梯

面对上述差异,高中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在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做出相应转变,才能顺利从初中物理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以下几个方面应尽量做到:

1.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任何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物理学习亦不例外。高中物理应先立足于初中知识,然后逐渐积累、加深,要注意始终保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切忌产生一蹴而就的激进思想或畏难的消极心态。

2.转变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学习可以凭借直观感觉判断并解决很多问题,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处在一个较浅的层面;而解决高中物理问题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甚至必须要摒弃“凭感觉”的思维方式,遇到一个问题,大致的做法是,首先仔细分析每个已知条件,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严谨选择公式、规律,然后规范地按题目要求列出求解过程。

3.强化数学计算能力

高中物理与数学科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中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尤其是数学计算方法,如,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求极值、二次方程求解等,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这些计算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过硬的数学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前提。

4.善于总结,学会归纳

平时做题时,首先要有量的积累,更关键的是在量的基础之上,要学会将题型归类,总结相似问题的共同解法或者解题规律,如果平时能将这个学习方法一直落到实处,相信在考场上答题时就会左右逢源。

5.重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习的重点,要理解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原理,对概念中的内涵和外延要了然于心,对表达物理规律的公式不仅要掌握,更要透彻理解其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以及它的适用范围。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物理的复习教学中,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简单再现和回忆的层面上。当前,许多教师的复习教学还徘徊在忽视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实施强行灌输和反复讲练的误区中。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经验,结合对近几年来广州市物理中考题的分析,对复习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归纳总结,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近几年来,广州市物理中考题中基本没有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思维的高度,物理的综合性决定了思维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若不积累解题方法,则易在解题中感到迷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为此,积累一定的解题捷径及巧妙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各知识点并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下面以“浮力知识”的复习教学为例进行剖析。

(一)选择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复习如何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时,由于该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为难, 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设计表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出两种判断方法,填入表1中;然后,设计配套的练习1让学生完成。

练习1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

A.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B.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C.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D.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评析】 学生经历了表1方法的归纳总结,把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同时也构建了一定的解题思路,对不同的方法会进行合理的选择,并用于解题中。因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由方法一比较力的关系可知,两种情况均有F浮力=G物,鸡蛋重力不变,则浮力也不变,则可排除选项A、B;再用方法二比较密度的关系,因为甲图中ρ物=ρ液,乙图中ρ物

(二)习题变式,拓展方法的多样性

物理知识的运用具有灵活多变、方法多样的特点。在复习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解题过程中,除运用到浮力计算的公式外,多数情况下,还必须结合密度的公式ρ=m/V、重力的公式G=mg才可以完整地进行解题,且解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因此,如果在解题中,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浮力的公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教师在自编了例题1、例题2的基础上把例题2进行变式,让学生进行训练。

例题1 (2006广州中考)有一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为12N,浸没在水中时称得为8N,求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例题2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重为1N,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评析】 例题2中出现了两个重力,有部分学生会得出F浮 =G物=10N,有部分学生会得出F浮=G排=1N,两种解法,两种结果,说明有部分学生不明白公式的适用条件而乱套公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对比求浮力的不同方法:只要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计算,即F浮=G排;而物体只有在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才可以用二力平衡分析法得F浮 =G物。通过该例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两种求浮力的方法及适用的条件,并在表2中填入相应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密度公式ρ=m/V和重力的公式G=mg,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进行变形,把例题2进行习题变式。

变式1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的质量为0.1 kg,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变式2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的体积为100 cm3,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评析】 通过习题变式1、变式2的训练,归纳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其他两种表示方式,填入表2,完善了整个知识体系。这两个习题变式循序渐进,有助于帮助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进行理解。复习教学中采用了这种习题变式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整理解题思路,构建了求浮力方法的系统化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复习的效果。

【评析】 教师通过选择方法和习题变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归纳各知识点并总结出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二、实验复习,以点带面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以点带面的实验复习法,就是在实验复习中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难点,把握总体结构,摸清各知识点间的结构体系,以点带面,用面促点,使所掌握的知识相互关联而不孤立零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总结,使学习达到更高层次,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一、先熟悉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知识量大,涉及面宽。体现有四多: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实验多。

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含量,首先要确立一个原则,就是“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原则。

就是说该记的规律、概念、公式和定义必须记住,记不住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就无所谓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里我们讲的“记”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指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初中物理,不需要天赋

勤奋就够了。

物理是一门尤其需要勤奋钻研的科目,很多同学说自己没有天赋,怎么都学不好物理,看不到出路,成绩也提不上去。

其实不是因为天赋,不是因为脑子不好,初中的知识难度还轮不到拼天赋。没学好,最大的原因是没有下够功夫,可能基础差,可能新课没搞懂,所以没有达到那个“开窍”的门槛。

三、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

读物理课本,要分三个阶段:

(1)课前读书,认真预习。摸清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内容,做到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任何没有预习的上课,都是完任务。

(2)课上打开书,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对照老师讲解,结合课本,深入理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会思考,在学物理时尤其重要。

(3)课后看书,将课本中重要概念、规律、定义和公式进一步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做题,必将提高做题速度和正确率。

2、听好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认真听讲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听课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①这个知识点是怎样引出的?

②内容是什么?

③概念要怎么理解?怎么记忆?

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重视笔记

每章节学习完毕,都应进行小结。

可以按知识条块归类做笔记,将那些细碎的知识写到一起,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

4、重视做题训练

遗忘是人的共性。

及时反馈,及时复习,加强做题,强化训练非常必要。

同时,做题要有一定的量,没有量也就没有质。通过做题,明思路,找方法,寻规律,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5、建立错误档案

错题本必不可少。

将平时考试和练习中的错误记录在案,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查找相关的知识漏洞,及时补缺。

必须做到犯过的错误不可重复再犯。

四、注意初三物理与初二物理的区别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有了解;程度会把握;铺垫会引导

笔者最近遇到了这样一道高考模拟题:

某一物体所受的重力是G,现在有一个推力将它压在墙上,推力方向水平,墙面竖直、平整,且足够高,推力大小满足F=kt(其中t代表时间,k是恒量),t=0开始计时,这一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是 (

)

解析:t=0时,物体和墙面间无挤压,f=0,随后,由于物体受到摩擦力f和重力G的两个力的作用(只研究水平方向)。最初fG,物体向下作减速直线运动,减速直到为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用高中的公式展开可表示为f滑=μF=μkt,是正比例函数图线。最后物体处于静止以后,摩擦力变成静摩擦力,其大小可以表示为f静=G,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道题是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受力分析为背景,但是利用初中物理中力与运动的关系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就能顺利解题,也不一定需要运用到高中公式f滑=μF。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拓展题在习题课上讲解一下,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由此得到这样的启示:初中物理教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前沿阵地,要求我们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对初、高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的衔接有了解,对初中物理知识讲解的程度会把握,对初中物理知识为高中教学作铺垫会引导。

一、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要了解

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普遍会产生“高原反应”,觉得物理突然变得难学了,某高中对高一新生进行了期末学习情况的普查,结果有60%的学生感觉老师上课所讲的半懂不懂,常常做题短路,感觉思路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导致越来越怕学物理。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实现初中向高中过渡的“软着陆”,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环节有着一定的联系,没有初中的物理基础,高中的物理学起来非常费劲,而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容比初中要多很多,难度也比初中要大很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强化与培养。

比如,就运动学来说,初中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高中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后两者是曲线运动,在初中教学中属于识记和了解的内容,但在高中阶段是重点内容;再如,电磁学部分,初中介绍了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电功率、电热等内容,而在高中物理教学时,恒定电流部分要考虑到电源存在的内阻,从而拓展了欧姆定律,称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学部分在高考中主要考实验,而中考更注重计算题的考察。

可见,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体系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少高中学校在开学的第一、二周就专门进行了初高中衔接的查漏补缺,但短短半个月时间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们在知识内容方面的不足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无法做到无缝对接。所以,在初中阶段就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好基础势在必行。

二、对初中物理知识讲解程度合理把握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框架几乎是一样的,包括力、光、热、电 、原子物理等几部分,可以说涉及全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初中物理哪一部分学不好,到了高中就要受到影响。但是,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又不是重复教学,它们各自的教学如何分工呢?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需要讲解到什么程度才是比较合理呢?下面笔者就一些观点和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生往往认为初中物理有一些概念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有一些物理概念或模型的分析是要用到初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和原理的,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只能用一种模糊的方式处理过去。比如,高中物理上的“速度”既强调速度的大小也强调其方向,是矢量;而初中物理上的“速度” 只是强调速度的大小,即速率,是标量。这是不是说初中的教学有问题呢?笔者认为不是,初中教材中这样的安排是针对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来考量的,在初中阶段,把“速度”看做一个标量来对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加强对速度计算的理解,应用,更加直接、可行,今后在高中教学中再把速度概念升华拓展显得更加自然。

(二)有些老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挖掘得过深只会适得其反。初中生特有的知识层面要求:初中物理是只需要掌握一些最表面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相关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而高中物理更加接近于物理的实质与真理的挖掘,为一批喜欢物理探索的学生在大学的进一步深造打基础,培养人才。譬如说在讲解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讨论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初中教学不需要给出1/u+1/v=1/f这样的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定性讨论就可以了,公式的推导只会干扰初中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规律的简单认识和记忆。

(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在竞赛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譬如高中物理对初中数学的掌握要求是非常高的,代数运算中最重要的三角函数学不好就很难学好力学;解二次方程组不熟练,遇到高中的碰撞问题就会很尴尬。所以说对于优等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就尝试一些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或数学相关联的问题,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初中物理知识为高中教学作铺垫合理引导

刚才提到有些老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挖掘得过深只会适得其反,那是不是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只需要掌握书本罗列的知识点,而不需要加以解释和拓展呢?

有人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高中知识的引导是做无用功,中考根本不会考到高中知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最近几年的中考题就已经有意无意渗透了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题型难度稍微有了一些跨度,这样做就是为了初中老师在教学时能引导学生不仅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譬如2011年株洲有类似于这样一道中考试题:初中有很多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等。高中物理中也有类似的定义方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称为加速度,接下来就针对加速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进行了3个小问题的提问求解。

对于这样一道题目,笔者并没有让初中生直接去完成没有学过的内容,而是把高中物理的“加速度”这个概念放在信息阅读题中出现,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形成、应用。这样的做法明显提供了一个信号: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学的引路人必须对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做到“胸中有沟壑”,这样才能在平时的解题能力培养上有突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自身发展,同时也应注重在教学与备考过程中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衔接,并合理把握教学尺度,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伸出更长更敏锐的思维触角,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谭龙飞.以高中知识为背景的中考试题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启示[J].中学物理.2011.1

第6篇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起源于国外学者Leroy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和学者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随着这两者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微课”。微课在国外教学活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2010年微课被学者引入到国内,逐渐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类教学活动包括,这导致学者们对微课的概念和实践越发深刻和全面。微课教学经历了3个阶段一直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微课指的是围绕课程知识重难点和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明确、针对性讲解,但讲解时间往往很短常常被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内容条理十分清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微课教学内容中,而如果时间超过十分钟学生会感到厌烦或觉得啰嗦。微课的时长较短,但主题相对比较突出,针对性较强,内容深度足够。正是微课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其可以在教学过程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通过微课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准确的识别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的内容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其教学质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微课教学方式往往是多样化的,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方面的教学中去,主要通过对图片以及动画的适用创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加深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同时,微课可以灵活的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前引入时是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后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最后,微课不仅在教师教学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近些年来学校教学工作改革的基础。

二、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独立性的,利用微课教学增强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必须以初中物理教学课程为基础同时注意考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实状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可靠的评估,分析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才能实现将微课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进行相应课件的制作之前要充分地掌握物理教学重难点还要抓住微课主体工作,因为微课课件不单单是对物理课程中某个单独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要包含其他与其相关的内容。利用微课达到对初中部物理知识的整合和简化才能保证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当前纵观大部分老师的微课教学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就无法发挥微课教学的长处。更甚至一些老师认为微课教学不能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目的,微课教学只是教学活动中或有或无的辅助工具。正是因为这种不符合逻辑的思想和认识导致微课教学推广和应用缓慢,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教学将课本中的知识碎片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微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能连最基础的课本教学都不如。

三、微课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对微课教学的不充分认识和非逻辑思想,导致微课教学发挥不了其长处,所以教师及学校有必要去发现微课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和必要性。尤其是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更能凸显出来。首先,一方面微课教学利用了网络技术可以将书本上的二维图像和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三维图像和文字,这可以给学生的视觉和感官上带来很大的冲击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微课借助网络恰恰迎合了信息化教育2.0时代,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这样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主动性。其次,微课教学的一大优势使教学实践较短,而内容却比较有针对性,完全可以涵盖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在较短的时间学生将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于生动有趣的微课教学课程上,学生也高效的将教学内容掌握。最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困扰的就是预习和复习部分,他们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微课教学可以解决这一大难题,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或者自身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课教学视频,然后分享给学生,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有优质可靠的参考。可见,将微课应用于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保证微课教学的最终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4.1利用微课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根据教材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会占用很多时间用于课堂演示,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输教学内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没有保障。把微课教学方式引入初中物理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物理教学的限制,使得物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当学习“浮力”的相关物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容易获得教学工具,向同学们演示生活中蕴含“浮力”原理的生活情景,当同学被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所吸引时,引入浮力的定义和原理,此时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方式,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的印象,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但存在部分物理知识在课堂中无法通过现场教学演示的方法或者实验演示过程中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此时同样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方式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录制微课视频,这样减少课堂现场演示的时间并且通过大量前期准备可以保证演示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现场场演示失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总之,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方式将所要教授物理知识引入到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开展提供保障。

4.2利用微课直观展示,构建物理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物理思维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时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前提,而物理思维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例如:当学生学习“功”中有关功的计算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掌握了计算公式,对于计算公式背后的含义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只是在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中能套用公式,一旦遇到考验学生物理思维的难题时就不能灵活的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思维是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进行“功”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与功相关物理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科学的探究而不是生硬的套用物理公式解决物理问题。比如,物体的重量不仅通过天秤测量出来,也可以间接通过浮力相关知识推算出来。

4.3利用微课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重,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将物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批改,这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特别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无法最大程度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自身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微课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节省一定的时间。例如:在进行力学相关知识的教学是,可以将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准确的找出来,然后根据这些重难点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微课资源,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之后可以通过网上微课资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

4.4利用微课视频内容,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将微课教学方法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中不仅可以保障物理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初中物理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学习后可以利用微课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摩擦力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将其分为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等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在完成所用摩擦力相关教学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微课资源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学生通过微课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除此之外,可以针对课后学生反馈和作业完成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微课,利用微课进行二次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为其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探索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顺应时展,微课教学因其巨大的优势被教师所采用。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微课教学的成功于教师对微课教学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瑶萍.灵活应用微课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J].知识文库,2021(06):183-184.

[2]周锋.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05):52.

[3]高磊.浅议“翻转课堂”之微课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31):123-124.

第7篇

一、注重学生年龄、思维、生理、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应用物理知识能力。

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学法。现在还有好多老师没能领会新课程理念,没有转变正确的教学观。在平时教学中,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被动参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物理概念和知识讲得不深不透,不能交待它们的来龙去脉,不注重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采用文科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死背概念,死套公式,甚至死背典型例题提高学科成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去除急功近利的想法,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思维特点,利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鲜活化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易于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要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在物理学习中要注重几种能力的培养。

1、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能熟练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是相当重要。表达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所知道、理解的东西进行表达,自己清楚也能让别人明了。如在初中物理中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们教学时,让他们表述它成立的前提条件下:它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思考表述,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和应用了。

2、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物理公式是浓缩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公式和公式中每个符号都必须他们的物理意义,否则会影响公式的正确使用,出现死代、死套公式现象。如我们在教学压强公式P=F/S、液体压强公式P=gh公式时,让学生说出这个公式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时,同学对S、h的表达,S是表示什么面积?h是表示哪一个高度时?说不清楚。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点要有耐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使他们清楚知道S是物体的受力面积,h是液面到该点的垂直距离让他们正确表达和准确应用。

3、能掌握和理解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物理公式和规律在应用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符合范围和条件的,使用会得到错误的结论给学生以误导。

4、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让我们感到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知识如果用数学方式解决,他们一点儿也不感觉困难,可是用物理方法来解决,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是他们知识的迁移或知识的应用能力存在不足,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例如对公式P=M/V及R=U/IR的变形及其意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P和R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与其它因素有关,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就会得到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的结论和电阻与电压与电流有关的错误结论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得到正确的物理规律。

5、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应用中掌握、巩固知识,最终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以习题形式呈现。现在的习题基本上涵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要求我们在讲解习题时,要挖掘习题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那句话包含那一个知识点由什么样的概念和规律来支撑都要让学生能够自己搞清楚,刚开始的时候是挺难,可能也很慢,赶鸭子上架不一定是坏事,等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来主导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我们用惯性来解释当汽车突然启动人会向后倒,紧急刹车时会向前倒的原因和在用电炉给物体加热时,电阻丝很热,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等问题,多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一个一个回答,当一个个小问题解决后大的问题就能解决。

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物理计算题不好做,通过观察原因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书籍,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

第8篇

课题主持人李昌华

任教 学科

初中 物理

职 称

中学 高级

联系方式

15972600885

研究周期xx年 月至xx年 月

其他研究人员赵清海 皇甫建勋

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课堂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教与学,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是由若干个关键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的线,而怎样突破这些关键点生成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突破重点、难点,以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信心,则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到了八年级电学部分的学习,可以说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前面声、光、热的学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是识记性的、概念性的;而进入电学的学习后,知识较为抽象,逻辑性较强,有大量的概念容易混淆,大量规律需要应用,大量的公式需要区别,大量的方法技巧需要掌握。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不断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不能正确面对、正确处理,学生将很难过这一关,从而就会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物理的激情将从此终结,更不用说去面对九年级的力学了。所以八年级物理教师的迫切任务是帮学生度过这个难关,帮学生建立起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将尝试从小知识点的突破和解题方法技巧的突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能顺利度过这个难关。拟采取的行动与方法1、经验总结法:对实验老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对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进行深入探讨,去伪存真,并对实验老师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材料加以整理、筛选、提炼、完善和发展,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2、选点对比实验法:选点对比实验是由一位实验教师在两个平行班中选取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前后课题组要编制好单元前测试题和后测试题,取全班或部分抽样成绩进行评价记录 3、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学目标为主体开展不同不同形式的物理教学活动,并随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修正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方式方法,逐步探索积累“微点突破”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预期成效1、通过“小知识点的突破”研究,让学生能尽快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让“点”形成“线”系统化、条理化,并能熟练的把各种知识点、规律、结论、公式应用到具体的解题答疑上。 2、通过“答题方法技巧的突破”研究,让学生掌握答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达到快速答题,严密答题,正确答题。 3、通过微点突破的研究,让学生摆脱困境,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推荐意见

第9篇

我们知道,逻辑性强,精确性高,将观察实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初中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及时、细致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与梳理,便可以使其建立起一套高效立体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文旨在以浮力为例,探讨在物理学习中对知识的分析与点拨。

一、基础知识点点拨

对于物理学习而言,打好基础是关键,因为就平常的测验以及中考而言,物理中的难题都是通过基础知识变化而成,有的是多个基础知识点的叠加,有的是知识点的引申。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细致的总结与点拨,对其反复强调,对基础知识点进行拓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原本单薄的知识点变得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浮力的产生原因是其基础知识点,围绕这一基础知识点,可以变化出很多题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浮力,指的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即F浮=F上-F下。其压力差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F上。对于沉浮状态有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等状态,其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漂浮的条件是,F浮=G物,ρ物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两个正方体物体A与B的质量皆为m,边长分别为 ,b,密度分别为ρA与ρB,且物体A悬浮在水中,物体B漂浮在水中,如果将物体A垂直叠加在物体B上,两物体之间的压强是多少?

就本题而言,其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物体B所承受的压力为物体A的重力,GA=ρAgv;然后计算受力接触面积;接触面积不能直接从题设中看出来,只能通过题设条件进行推理算。从悬浮与漂浮来看,ρA>ρB;通过质量相同,可以推算出,VA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运用浮力的知识点,笔者在对学生讲解该基础知识时,结合压强以及以往的中考题型,进行了知识的叠加点拨。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学习物理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题目大都是对基础知识的变化考查。

二、难点知识点点拨

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该部分最为重点的内容。之所以难,是因为该知识点的变化以及拓展较多,通过一个知识点可以变化出多种题型,学生如果没有熟练地掌握与理解这个知识点,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时就很难找到切入点。教师在进行难点讲解时,要抓住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其关键的解题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一个公式的引申,或者是对某个题型的变化,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模式。

例如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难点,其内容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许多习题都是围绕这一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变换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该教学难点进行点拨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对这一公式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信冷静地分析问题,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内容。

如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水中浸没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

D.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就此题而言,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可得:

第一,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以及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第二,物体所受浮力与深度、物体密度、物体质量均无关。

所以A、B、C项均不正确。体积相同的木块与铁块浸没在水中,V排以及水的密度ρ相同,所以两者所受浮力也相同。所以D选项正确。

对本题而言,重点是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只是让学生得出答案是不够的,还可以对该题型进行变换,以该题为依托,进行讨论。

比如可以提出问题(密度小的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较大?质量越大,其浮力越大?体积相同的两个球体,内径为外径R,分别在内径r的空心处灌入水银和水,问谁受的浮力较大?),让学生分析这些说法是否正确,旨在对该题进行引申与点拨。

三、易错知识点点拨

每一部分知识之中都存在易错点,也往往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初中物理来说,将易错点梳理通顺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容易混淆的易错点有条理地进行疏通理顺,帮助学生攻克物理难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在浮力这部分知识中,物体的沉浮条件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并容易进入误区的难点。鉴于此,笔者对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使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物体上浮条件:F浮>G,ρ物

物体下沉条件:F浮ρ液

物体悬浮条件:F浮=G,ρ物=ρ液

物体漂浮条件:F浮=G,ρ物

通过总结,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识记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分出错。结合题型,针对易错点进行点拨,学生方可牢固掌握知识点。当再面对相关物体沉浮状态的题目时,学生一般就能迎刃而解,可见这种点拨效果显著。

四、技巧知识点点拨

就解题而言,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题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变。题目的多样化,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有些题目并不是仅仅熟练掌握知识点就可解答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对知识点拨外,还应该对解题技巧进行点拨。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解题技巧,并将其总结传授给学生,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高效的解题方法,优化其解题思路,帮助其快速巧妙地解决物理问题。

以浮力为例,笔者根据教学测验,以及以往遇到的题型进行研究,对有关浮力的计算题的解法随堂进行了总结:

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法:若已知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便可根据F浮=G排=ρ液gv排求出浮力。

二是受力分析,压力差法:如果已知或能求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可根据F浮=F上-F下=(P上-P下)S,求出浮力,对于复杂的变化,还须进行受力分析。

三是显重差法: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显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 F浮=G空-G液。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