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3:06
导语: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学生;探究;数学
一、通过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时,老师通过与学生共同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100以内的自然数,教师能很快说出这个数有几个因数,活动中学生发现老师对答如流,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自然数的因数,至于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正在学生好奇时教师引入新课,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高,更能主动地投入新知探究,从而把学生引上了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恰当地激发学生去探究新知识,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
学生通过尝试、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使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老师让学生亲自尝试做1-12的自然的因数的个数,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还是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学生的交流中慢慢地由模糊变为明朗,最终形成新知,学生知道了可以根据因数的个数把非0的自然数分为三类。为后面给质数和合数下定义奠定了基础。知识往往是在学生不断的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主动参与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大脑中留存的时间会更长。教师在学生对这一知识逐步明朗的前提下给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再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寻找100以内自然数的质数,更加强化质数的概念。这样使枯燥无味的记忆由难变易了,记忆的兴趣更加浓了。
三、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知识的形成
新知识形成后,往往还需要一个巩固运用的过程,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学生已基本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辨析、游戏、讨论与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不但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还与前面学习的奇数和偶数进行区别与运用,巩固了知识的形成。
四、运用新课标理念,实现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数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长期的应试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性。用强制缺乏趣味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传授知识的工具和接受知识的口袋。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良好学习潜能和学习情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能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就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好奇的探究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了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情境创设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索活动总是伴随问题而进行的。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陷入新的困境中,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无理数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大家剪一剪,拼一拼,能不能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呢?然后提出问题:①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应满足什么条件?② 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③ 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④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①a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还不是有理数。②a不是有理数,但这个大正方形确实存在。那么a究竟是什么呢?这样势必给学生在认识上发生了冲突,设置了悬念,并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励学生有兴趣的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数学不断发展。数学生活问题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自觉的、满怀热情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已认识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为题材来设计课程内容,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潜能。例如:在学完统计与概率关系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计了一个自由转动的转盘,并规定: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注:教师设计的转盘带入课堂)。那么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凭购物券可以在该商场继续购物,如果顾客不愿意转转盘,那么可以直接获得购物券10元,转转盘和直接获得购物券,你认为哪种方式对顾客更合算?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并且有挑战性。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展开交流,并且急于实践。这样就充分地把学生兴趣激发出来了。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激励学生有欲望的探究
在教学中合理设计竞争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比一比,试一试、赛一赛等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使他们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以下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课堂提问,作业完成,实验操作,模具制作等方面开展竞赛。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我利用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抢答、小组讨论推荐等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难度不同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使他们因为充分参与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功、愉悦感。同时也克服了部分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了成就感。
四、创设实验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发展,实验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新知识,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究,愉悦交流的有序状态。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七巧板图案,并分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探究。然后提出问题:①观察七巧板图案中的各线段,各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进行交流。②探究图案中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关系,并进行交流。③剪下里面七个部分图形,从新拼一拼、摆一摆。你又能得出什么图案呢?各小组进行探究,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进行实践操作得出了如金鱼、帆船、狐狸、窗帘等丰富多彩的图形。这样自主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构建
约翰・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活动,其核心任务不完全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而课堂教学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全面而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学生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其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的发展意识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创建一个有激发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中,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潜力,获得发展的成功体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或“主渠道”。只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成为终身爱好学习的求索者。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的构建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立足于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或主导因素),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确立课堂教学的功能目标、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程序、实施发展性的效果评价。
1.确立课堂教学的功能目标
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的目的是通过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学会自我调节学习,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学生对他人、社会及环境的高度责任感,造就终身爱好学习和全面、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2.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除了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优化课堂生态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与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迎接与应对学习的挑战。
如何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呢?最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各种方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及自主学习的情感、动机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课堂氛围的情绪安全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课堂学习的归属感、自我调控与自我接纳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自由。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可为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提供借鉴:
2.1 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熟悉的学习场所。约翰・杜威:“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早已熟悉的家庭活动的延续。”课堂生活亦应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周围的老师与同学是生活于身边的人,老师与学生一样有所知也有所不知,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有对也有错,因此,老师若能勇于放弃权威,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积极探究,不断进取,便可为学生卸去过重的心理负担与学业负担,并富有成效地激励学生去应对学习的挑战。
2.2 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的学习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尽可能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编排好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指向教学目标,并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3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公布考试分数与名次往往会给他们的自信和动机造成负面影响。为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教师不妨给予学生所需要的或渴望的额外的帮助(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尤其是心理上的理解与支持),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学习成效的反馈;同时指导学生设立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检查、督促学生为实现已定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而努力,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获取学习成功的体验;另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个体的努力和理解),而不是放在学习结果上(成绩,尤其是用来比较的成绩)。
2.4 使学生感到自已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因此,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教师若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确认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价值,并给每一个学生树立信念:“人人都能成功,也必将成功”,便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课堂教学中,若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便能加快社会化、提高合作化技能以及增强同伴间的了解和联系,并能在合作中增强责任感,获得一种积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5 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履行职责的能力。许多学生都渴望责任感、自治和独立,想拥有参与、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力以及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实际上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高中生的确具备规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亦具备掌握课堂学习进度、制定课堂程序和课堂纪律规范的能力。若教师尊重学生,并与学生分享课堂控制的权力,就能成功地培养出更加负责任、自治和独立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方针和规范,在多方面(如教学、方法、程序、评价及课堂纪律等)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对其做出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在展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进行反省,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根据已有经验、探索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为追求对其具有意义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环境中,并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检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自己所取得的学习成效而自豪。根据这一学习的本质过程,笔者构建如图1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3.1 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入问题情境。
这一步骤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点,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即探究学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情境,引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同时给学生显示本节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
3.2 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自己设定课堂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新颖的、难度适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他们的创造性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或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自行设计的学习程序中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参考与指导,而不应代替学生设计选择。
3.3 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选定学习方式后,自主学习的学生可利用课堂环境所能提供的学习工具、实验用具或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学习进程由其个人自行掌握,教师可为其顺利展开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而选择合作学习的学生,小组内可进行分工协作,各自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然后在课堂允许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共同达成设定的学习目标。教师亦可为选择合作学习的学生提供合作或帮助。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组织者,探究的助手,更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按照学习进程开展探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3.4 展示学习成果,学习交流评价。
在每节课结束前或单元学习结束前,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这些展示与交流,可以是对新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等的理解,可以是探究学习的结论,亦可以是探究学习的心得体会,或探究学习遇到的困难及未能解决的间题。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获取各种信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建构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可以在对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获得反思的机会,学会选择,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接受挑战的信心,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造性。
3.5 补偿性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上述步骤的交流,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间题,也可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新内容,有时还会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些问题产生顿悟。总之,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补偿性学习,发展高层次思维,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将补偿性学习指向课堂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本。
4.实施发展性的效果评价
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持发展性的评价观,在评价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效中贯彻民主性、多元性、公平性与公正性的评价原则。下面是关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一些主要的评价指标:
4.1 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课堂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应只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而应注重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如下几方面的情况:
4.1.1 课堂教学环境的情绪安全性与学习激发性;
4.1.2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
4.1.3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4.1.4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情况;
4.1.5 学生发展的全体性与全面性;
4.1.6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4.2 教师教学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应只注重教师是否传授了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是否落实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应侧重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作用的评价:
4.2.1 为课堂教学营造安全、融洽的学习气氛的情况;
4.2.2 协调课堂人际关系的能力;
4.2.3 驾驭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4.2.4 教学反思能力;
4.2.5 教师专业的素养及其提高情况。
4.3 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不应只看是否掌握了新课内容,测验成绩是否合格,而应从以下各方面进行评价:
4.2.1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2.2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设立及实现情况;
4.2.3 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等学习特征及其发展;
4.2.4 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
4.2.5 对自己或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
4.2.6 个人与社会的责任感及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忌地尽情、合理地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境,播放的影片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制造不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书本。
二 让学生观察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哪个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忆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使手和大脑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好,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他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
四 让学生完整的叙述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通过他们的说,来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五 让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找出一册中所有成语。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主性、积极性。
六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是被洪水淹死了,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合庄稼生长,但过了几年,由于雨水稀释了被海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一、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应当教学中培养,做到潜移默化,加以指导。如: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巅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习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其主要的过程是合作交流。只有让学生去体验,才能学会交流。我的做法是: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学生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待问题才会主动去释疑。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探究伙伴的疑问。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3、探究教师与文体的疑问。教师在与学生、文体对话基础,将有一些预设,即有针对性,对于重点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探究教师的预设中将更快更准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将思维引向纵深,培养了自身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为今后的探究实践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对学习的自主、探究学习及时地评价
设计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78―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训练、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是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识字的人,而且是能够自主探究、追求新知识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意识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课堂中的各种知识,敢于和教师、同学争论。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做适当补充。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课后的注释学习每句诗的意思,并组织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设计合理准确的问题是关键
自主探究离不开问题的设置,语文课堂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引起全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找准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新课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1.你对于诗人都有哪些了解?2.诗人的故友是从哪里辞行的?3.辞行的时候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4.你知道诗句中的“阳关”是现在的哪里吗?5.你想象一下当时诗人送别故友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复习,就不会出现无功而返的消极心理,反而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给出恰当及时的评价是催化剂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它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课堂教学中相当程度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提出来的,是改变高中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对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有所了解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提出的。其特点是学生自己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其特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助于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发现性。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智能发展的深层次体验,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
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授”与“受”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积极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想获得什么;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民主、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四、注意教学策略的研究,讲究形式的多样和变化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一、目前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设计板书这个备课环节时,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考虑多,从学的角色考虑少。例如:备课的时候,老师很重视如何设计板书,但很少想到如何指导用好板书。又如:搞教研活动评课,板书的过程往往是教师设计板书本身,而不评教师在运用板书过程中对学生用好板书的指导。同样,在研究板书的文章中,如何让学生利用教师的板书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论述或实例十分少见。
重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对的,但忽视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是欠妥的。因为用好板书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是学生。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提高效率。因此,教师把板书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考虑学生用好板书上,要看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教师的板书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生用好板书要靠教师的引导。
二、指导学生用好板书的要求
学生用好板书,具体是指对老师的板书:一要注意,二要理解,三要记录,四要学习。
“注意”和“理解”是当堂发生作用。老师把重要教学内容,思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注意了,理解了,就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条理思路,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记录”主要是课后复习用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记录才能使老师板书在课后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习”就是指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我们知道,阅读的时候,如果能随时做些概括,随时做些记录和勾画,这对理解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思考的时候更要这样。内容一多,思考不过来,拿起笔用文字式符号比画比画,头绪就容易清楚。这是提高阅读和思考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对学生来说逐步学会这种方法是必要的。由读到写,作文时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对应的提纲,依提纲展开思路写,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写)到哪算到哪”。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从老师的板书中学习是一条途径,因为老师的板书正是边教边作记录,抓重点、理思路的范例。要求学生用好老师的板书,就得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板书的方式方法,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在纸上边阅读边思考边作“纸书”,以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效率。这是学生用好板书较高层次的要求,虽是较高层次,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却是必要的。
三、指导学生用好板书的方法
指导学生用好板书的方法很多。首先,让学生注意板书,记录板书。而老师随时的引导,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显得特别重要。如向学生说明板书的重要性,提示学生“注意看黑板”,让学生把黑板上板书抄下来,表扬那些注意板书,记录板书的学生,等等。引导要坚持不懈,务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其次,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板书。除了老师边教板书边让学生理解以外,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板书的内容已构成一定的整体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板书的内容做一些复述、答问、补写等的练习。例如三年级下册《太阳》这篇课文,老师完成了如下一则板书:
A.太阳的特点 B.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远?摇 ?摇
大?摇 ?摇
热?摇 ?摇
C.没有太阳就?摇
在复习巩固的时候,就让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太阳离我们有多远,要多少个地球才能抵上一个太阳等具体数字补充到板书里,让学生说说“如果没有太阳会怎么样”等练习,让学生既能根据教学内容加深对老师板书的理解,又能从老师的板书深刻领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