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时间:2023-07-24 16:33:08

导语: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微观管理及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股票发行公司按照国家和证券交易所规定,公开上市公司重要会计信息,以有益于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

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面陈述大致雷同,大都在照搬《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条文,不是主动、有针对性地去披露有关信息,这种不重视实质的作法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认识是一头雾水,投资者面临很大风险。此外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而是采取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就过量披露,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就避重就轻,甚至故意回避。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会计法律法规中也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法律制度制定的人为性

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其间参杂了人的主观因素及人的自身水平等限制因素,所以由人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此遵守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

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及制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的前瞻性不够,未能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补充和修订,于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急需会计法规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的企业经济创新行为的会计处理也无法可依。

3.法律法规的奖惩形式性

法律条文中没有具体规定发现了虚假、失真会计信息问题的处理办法,且有的惩罚措施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三)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不完善

1.监管力量薄弱

由于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被发现的概率很小。据统计,“过去十年因会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十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会计报表、半年度会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股资金使用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不下1万份。”

2.惩处力度不足

对会计造假的公司或中介机构惩治力度明显不足也降低了造假成本。我国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多以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为辅,很少涉及民事处罚。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质和执业水平,同时,由于在公司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市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关的作用,因此,对于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加强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

单一形式的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暴露初了严重的弊端,如很多公司制性披露的内容欠缺不足,避重就轻,在法律的规范上明显有滞后的现象,缺乏应有的公允性。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对作为基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展示公司未来和真正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监管部门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公司做自愿性的信息披露。

(三)增加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纠正有关中介机构对它们的不合理预测,往往会主动披露财务预测信息。预测性会计信息是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它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到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因而备受投资者的关注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披露财务预测信息,其中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财务预测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有关各方承担法律责任。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供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中介审计机构提供会计信息审计中的独立性,三管齐下,从而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爱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62-263.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会计信息披露;披露内容;披露方法

一、引言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高校会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与契机。高校会计管理者在时代背景下,开展了各项会计发展研究,其中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开展,成了会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以及披露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因素分析

在高校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开展刻不容缓。会计实践工作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实践因素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因素。[1]为了确实做好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率与质量,2014年1月财政部颁布执行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为高校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执行标准。这一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其中对会计信息新要求的提出成为了影响披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新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将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就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数据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报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要求。[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来临,对于中国各项会计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支持作用。在大数据理念支持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化内容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高校会计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中的数据量与数据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存款等各类会计数据的披露中,信息数据精度要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上级单位以及中国整体教育管理决策都起到了极大的数据支持作用。为此这些数据管理者,也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市场经济机制变化。在高校财务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是高校会计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这一因素影响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市场化要求有了很大提升。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这种市场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内容的变化中。如资产类会计信息中,对于市场经营预测、资产升值情况等信息披露内容,都是市场化因素在会计信息中的主要展现内容。单就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而言,市场性内容的增加对于信息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三、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方法转变研究

在实际的高校会计管理中,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下面人们分别就这两点内容进行分别研究。第一,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在高校会计改革背景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新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更加充实。与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相比较,其披露内容更加充实。如在资产信息中,除了需要披露资产余额与增值情况外,还应加入下一年度资产增值预期、资产贬值情况说明以及资产管理审计内容等相关性内容;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充分的披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这种更加充实的财务信息内容,也符合高校会计管理的市场原则。二是新内容的增加。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是将一个会计管理年度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社会与上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为高校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所以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管理者需要增加决策性支持性信息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便于决策开展。如在会计信息中增加预测性内容、市场因素影响内容等,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决策过程。单就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决策而言,经决策内容通过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数据内容比例的提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支持下,当前会计信息中的文字说明比例逐步下降,同时数据化内容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如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中对于固定资产描述往往文字表述过多,但实际价值、增值空间等数据较为模糊。但是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其数据性内容增加较多,极大地减少了文字表述内容。第二,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方式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也是此次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主要的转变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单独会计信息报告的撰写。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三张报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支出明细报表),以及相关附表进行披露,对于复杂内容简要解释即可。但是市场环境下,为了更好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工作。所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吸收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在单纯的会计报表模式上撰写详细的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内容应针对报告对象,进行调整。如对上级管理单位的报告中,应重视决策性内容的披露;而对于科研资金披露而言,其披露内容应集中在科研资金使用方面,避免资金被侵占问题的出现。二是突发临时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对于突发性临时财务问题,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简单的会计公报形式进行披露。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要求对这种问题必须撰写专项的会计财务报告进行说明,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高校内部与管理部门可以对突发性会计问题及时应对。

四、国外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美国大学会计核算历史上主要运用“基金”会计方式,会计报表主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审计模式”(AICPA模式)的披露准则。这种准则,需要依照“基金”施行信息披露,基金余额变化表、资产负债表和流动营运基金收支表包含在报表内。199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17号规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点应落在净资产是非营利高校财务报表需要的,继而需要以责任产生制为根本说明用费,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包含在报表内。此种模式透露出以下的讯息:首先,摒弃了古老的“基金”方式会计报表为非营利高校,继而摒弃了运用多年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固然,“基金”会计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运用的核算方式,但由于颁布了117号规则,至少高校会计核算的天然方式并不是阐述“基金”会计,基本能够因环境而改动;其次,不管从方式到内涵高校会计报告都倾向于企业会计报告方式。企业报告中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和117号规则中需要披露的“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一致的范畴,而且,报表的规范和企业报表有相同之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高校报表缺乏全部者权益项目,而为净资产工作,并划分暂时制约性、非制约性和长久制约性。新规则没有依照基金划分,而是由学校“全局”方位表示财务情况。第二,英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英国高等学校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则,每一年的年末都往投资人、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学校有关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信息,按照讯息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年度回望(AnnualReview)、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和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三个方面。学校年末的报表与另外有关的阐述是年度财务报表。通过单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于学校管制报表、财务报表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学校理事会人员、学校理事会的担责、合并损益表、会计策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现金合并流量表等都包含在内,对去年年度的科研、教导和社会服务层面的成功施行全盘的披露和汇总被称为年度回顾;现实与数据讯息对外暴露相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教育和科研、财务与资金等简易的讯息。第三,加拿大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变为典型的为加拿大高等学校讯息透露轨制。依照加拿大教育有关的法律表明,高等学校每一年年末都往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投资人、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有关学校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讯息,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和管制指标施行年度报告三个方面组成了学校的讯息透露,财务报告早已过单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数据讯息也运用了相对正式的方法,利用数字和图标施行充足的透露学校一年来的学生情况、财务情况、师资水平、研究状况、图书馆状况等;为了使有关利益者对现实和数据讯息的了解与运用相对便捷,利用细致指标对有关的讯息数据施行评估和分析是管制指标执行年度报告。此外,在后两方面报告中,透露讯息的内涵和细致指标比较稳定,但各高校也依照本身的状况截然不同。第四,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是以1998年修正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创设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眼下,中国高校会计怎么适宜市场化革新的需求,能够从美国高校会计轨制变化的“一角”,获得下面的启发:其一,作为预测会计轨制革新的目的需达到多方信息运用者的需求。历史上因为中国高校皆是以公立为多,因此全局会计轨制的创设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需求,例如,现行轨制要求高校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施行预算管制等。伴随高校多道路汇集资金的进展,会有层出不穷的国家之外的主体和高校产生财务联系,他们也力需明白高校的运营状况。由此,在创设会计轨制时,务必要思考这些有关利益者的需要。眼下中国高校会计讯息还未达到公开披露,而单单为向上级管制部门报告。这让其他主体没有办法取得他们需求的讯息。讯息公开,有助于提升捐赠人、国家、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升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其二,应维持财政部门为所有会计规则系统的制订机构。双轨制为美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运用,政府会计规则委员会规定公立大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管制私立大学。这种轨制,在处理会计讯息的比较性问题有很大难度。近几年来,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的会计轨制慢慢倾向相同。实践表明,没有较多的卓越性在两套管制机构里。中国创设两套会计管制制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国情,确认了会计管制机构客观上仅为财政部门。人们明白,针对私立和公立大学创设两套会计核算和披露方法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还未有如此的需要在客观上,并且,在中国私立大学还在起步水平,在一套核算方法中,能够把这种会计差异协调过来;其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规则与企业会计规则倾向相同。美国高校信息透露由基金主体转为学校主体,目的就是使较多的人明白财务报告。眼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上政府在很多层面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式,例如用收付实现制被权责发生制代替,支出概念被费用概念替代,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都力证了两种会计方法的相融性;其四,不应当运用“基金”会计核算方式。人们明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特点并不是“基金会计”,它仅为特殊会计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为美国高校资金的源头外,占有较大比例的为其他方式像捐赠等。因此用基金账户划分核算,有助于表达责任的不同。中国很大部分高校资金来源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在其他渠道汇集的资金占比很小,由此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应环绕着财政拨款来定制。中国现行高校会计表明:对经营性支出依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性支出依照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美国的高校会计,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教育的“成本”是其优点,继而为获得相应的补偿铺垫基础。中国高校还未全部开放本科生的收费轨制,但培育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现实早已大范围采用“自费”轨制,这就说明了非常有必要地施行成本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也是客观需要。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工作者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转变,开展了专项实践研究,为高校会计改革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秦光瑞.浅议高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邢台学院学报,2013(03).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困境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04-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经理人天价年薪、球员上亿元转让费、高管持股等让人感觉到完善人力资本会计的必要性。“理论研究者们,也建立了一系列的会计模式,包括人力资本成本会计、人力资本价值会计、人力资本投资会计、人力资本权益会计四大板块。”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较完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却很少。本文力求对现阶段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难题进行分析,并对改进其披露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理论的创始者西奥多·舒尔茨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所形成的凝固在人身上的价值称为人力资本。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在对人力资本内涵进行解释时,也是将其界定为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使其拥有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如周天勇认为“人力资本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受教育者放弃的工作收入(间接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吴文武等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复杂劳动能力,其大小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状况”。本文的人力资本也是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人们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能力。

二、人力资本会计的作用

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人力资本会计不但能为企业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有关企业人力资本的信息,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正确反映资本与收益的关系;(2)可以监管某些管理者决策短期化行为;(3)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4)便于企业有效的分配利润。

三、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困境

虽然现阶段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都比较关注,但现阶段有关人力资本的披露却陷入了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反映

人力资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界所面临的难题。比如,在人力资本的确认方面,会计界至今仍在人力资本确认的依据是什么、所确认的人力资本应该计入什么账户等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在人力资本的计量方面,会计界也是众说纷纭。

(二)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有效披露

(1)只有少部分企业选择对外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2)披露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3)没有标准统一的披露模式。

四、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物质资本至上”的现行会计模式的约束

根据“物质资本至上”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真正承担企业风险的是拥有企业物质资本的人,然而,根据企业所有权应该由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持有的这一产权配置的原则,企业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应当是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理应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服务。但由于人力资本的产权“多元性”,人力资本的收益不能从企业的总体收益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同样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因此通过现行财务会计计量模式,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很难反映和披露出来。

(二)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导

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没有确切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身也存在界定不清和没有对应理论支持的问题,且体系本身又缺乏一致性。尽管现在值得肯定的是很多企业都开始把人力资源的价值考虑到企业整体价值中,但现在却没有一个准确且完整的人力资本会计体系来对其指导,至今创建的一些体系,由于对成本和价值会计范畴界定的模糊,从而陷入了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成本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行的人力资本会计模式计量的成本,比如培训成本、开发成本,并不能清晰的从人力资源的总投资中分辨出来,只能将它定义为一项追加的成本。

第二,人力资本成本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

第三,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会计并未计量人力资源的效用价值。

(三)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尽管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对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具有表现在:(1)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信息的预期,进而祸及企业的股票价格甚至可能要管理当局承担法律责任;(2)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可能泄露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商业机密和不利于企业人才的稳定;(3)公开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五、改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人力资本会计信息一直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目前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困境。从长远来看,在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改进企业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难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信息需求;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nes)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第5篇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会计信息;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56 — 03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开展活动的前提和维系慈善组织存在和延续的基础,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关系研究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程度,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可信度〔1〕。慈善组织公信力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捐赠行为。研究表明,捐赠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捐赠者之所以将自己的财富转交给慈善组织是基于对慈善组织运作能力和诚信的信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高捐赠率〔2〕。

在“郭美美事件”后,新周刊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网友表示不捐款,15%的网友表示把每笔账目查清并公布了去向后再说。受此影响,深圳红十字会2011年7月收到的社会捐款同比下降97%,而佛山捐赠则为零。不仅红十字会,其他官方慈善机构所收到的捐赠不同程度也受到了影响;不仅捐赠,他们还被统称为“官方慈善”,其声誉被捆绑着下降;不仅声誉,受牵连的还有整个中国慈善的未来〔3〕。

(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内涵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就是用公开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将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公布于众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增强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运行反映了慈善组织的公益本质,作为慈善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机制,是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慈善组织持续发展的制度选择,然而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实际运作与公众期望不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针对公众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受调查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不满意,84%的公众最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但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有关信息,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与公众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越是不透明的制度和立场就越容易成为引爆民怨的火药桶〔4〕。由此可见,构建公开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获取公众支持和信任,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三)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研究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5〕。”只有打造慈善组织的“玻璃口袋”,才能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体来说,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如下:

1.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慈善组织获取捐赠资源

慈善组织获取公众的捐赠资源是慈善组织存在的前提。慈善组织要想获取捐赠资源,披露全面真实的慈善组织基本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以及公众最关注的财务信息,用信息告知公众慈善组织是如何开展工作,来证明本组织是值得信赖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公众了解慈善组织信息的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从中可以获取公众捐赠资源运作效率和去向,这些信息有助于公众做出进一步捐赠或不捐赠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还对潜在的有捐赠意愿的公众提供捐赠激励,如果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且捐赠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将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激发公众潜在的捐赠意愿,从而为慈善组织提供更多的捐赠资源。

2.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慈善组织改善形象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对慈善组织改善形象,提升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1)慈善组织公开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公众捐赠资源的应用信息,将慈善组织实施的慈善活动、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等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既有利于慈善组织展示自身的绩效,也有利于增加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和信任。(2)通过信息披露,可反映慈善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通过对外展示工作成果,让更多的公众知晓慈善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了慈善组织的公众认可度。(3)即使慈善组织某些工作做的还不到位,通过信息披露,向公众展示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也有利于取得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3.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公众有效监督

慈善组织拥有对公众所捐赠资源的分配权。如果慈善组织缺乏公众的制约和监督,同样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没有公众监督,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慈善组织,都不可能具有足够的自净功能〔6〕。”如果某个慈善组织利用做慈善的名义谋取私利,如贪污善款、变卖公众捐赠物资、善款挪为他用等,将极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形象和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心,导致捐赠资源急剧下降,慈善组织公信力丧失。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向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公众行使监督权。有效监督慈善组织是否具备社会责任并有效率地提供公益服务,这将促使慈善组织努力提升决策、组织、运作和管理能力,以使公众相信慈善组织有能力合理利用捐赠资源。

二、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在取决于慈善组织的内控能力,外在取决于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一)建立统一的慈善组织会计规范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规范有适用于公立慈善组织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适用于民间慈善组织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前者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后者采用的则是权责发生制,在对会计业务的核算要求上后者比前者要严格。这种按照慈善组织注册身份和体制来界定适用于何种会计规范的制度在现实运行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为改变当前我国慈善组织按照所有制、组织类型和经营方式所适用不同会计规范的混乱状态,应建立适用于所有慈善组织的统一慈善组织会计规范,这不仅有助于各类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对比,也有助于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国际比较和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按慈善组织的规模大小来设定监管门槛。建立以年度收入为衡量标准的会计规范,重点监管规模较大慈善组织的会计行为。(2)建立慈善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以具体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特征的慈善组织的会计行为。对于普遍适用的会计核算要求和方法,会计准则应做出统一规定,但在规定具体要求和方法时应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规定。(3)完善慈善组织财务报表。通过慈善组织的财务报表,让公众了解捐赠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和去向,有助于公众做出是否追加捐赠的判断。(4)提高慈善组织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质量。充分披露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提高透明度,有助于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募集捐赠资源的能力。(5)建立慈善组织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体系,让公众全面深入了解慈善组织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加快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一些负面事件已严重影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其中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不透明。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应加快慈善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立法来规范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通过立法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当前,针对慈善信息公开,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慈善组织常常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则较少公布或不公布。为此,应通过立法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对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办法、披露时限、披露程序、披露载体和披露具体内容进行强制性规定,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打造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网络平台。要整合政府相关机构、慈善组织、媒体、公众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相互协调,打造涉及各类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并共享慈善组织信息数据库,将政府的权威性、媒体的宣传功能、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和公众的参与性相结合,努力推动会计信息在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传播。(3)加大慈善组织信息监管和处罚力度。为防止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应加大对慈善组织的信息监管和处罚的力度,用法律规范来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使其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从根源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4)建立与慈善组织会计配套的法律规范。除慈善组织会计准则外,应建立专门的与慈善组织会计配套的法律规范,以作为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得以正确执行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

加强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拓展外部监督的主体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的监督。政府监督是规范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重要措施。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应以建立的慈善组织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各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督;(2)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利益中立性的民间组织,是对慈善组织所披露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慈善组织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提升慈善组织会计信息透明度以及慈善组织公信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已被实践证明是保证会计信息公允性的有效手段,其所做出的审计报告更易被公众认可,公众将依据报告做出是否追加捐赠资源。总之,第三方评估将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恢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7〕;(3)媒体的监督。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同时,媒体关注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任何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中显现的问题,都会通过媒体无限放大,一切信息都要放在阳光下展示,这就使得慈善组织会尽力地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质量,以获取公众更好的理解和支持;(4)公众的监督。公众的捐赠资源是慈善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当前一系列负面慈善事件的出现使得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有了更好的要求,监督的责任意识日益增强,公众以对披露会计信息的判断做为是否捐赠、捐赠多少的依据,这使得慈善组织有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

(四)构建慈善组织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慈善组织内控体系有利于保证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诚信度,而且还能维护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8〕。为此,应采取:(1)建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慈善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有助于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监控,提高慈善组织效率,保护公众捐赠资源。(2)改善内控制度实施环境。慈善组织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开展,它是慈善组织会计控制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环境涉及的因素很多,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应在慈善组织内部树立内部制度至关重要的意识和氛围,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实施会计信息内控制度;其次,要加大奖惩力度,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于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树立典型,加以推广,对于会计工作的违规行为要从严惩处;最后,要积极推动各慈善组织间和慈善组织内部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3)制定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是慈善组织和公众交流的重要内容。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慈善组织与公众的良性沟通和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这不仅需要慈善组织会计人员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核算,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内部信息进行甄别,以确保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还需要对慈善组织外部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和分类,充分掌握各方面有用信息,切实发挥会计信息披露对公众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统一的慈善组织会计规范、慈善组织法律法规的加快建设、慈善组织外部监督的日益加强以及完善的慈善组织内控体系这四个部分所构成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获取公众的信任,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1.

〔2〕 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23-27.

〔3〕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波及其他官方慈善机构〔EB/

OL〕.广州日报网.

〔6〕 王石川.慈善组织如何实现自我救赎?〔N〕.大河报,2011-08-20.

第6篇

摘要: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进展缓慢。这就需要我国会计学者根据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信息需求;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nes)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

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非常需要需要不需要完全不需要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469113100001.31

个人2424737333001.79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非常需要需要不需要完全不需要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263102938001.45

个人222268681010001.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表3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

次数比重/%排序次数比重/%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277738282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216057878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298328888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329119292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2571473735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很满意,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具体结果见表4、5。相对来讲,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故能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4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失真现象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普遍存在大多数存在少数存在不存在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82852521616441.96

个人51418511235002.21

表5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可信任程度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完全可信基本上可信部分可信完全不可信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332424484825252.95

个人2610292263122.61

企业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作出投资决策,但也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体现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笔者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外,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客观地呈现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表6中,笔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分为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信息的个人使用者,其中机构使用者包括国家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供应商等,个人使用者包括消费者、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构使用者更加关注与自己部门利益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个人使用者则更关注有关自身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是和每个受调查者的身份和所处地位有关的,但这两类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只是对某种信息的具体关注程度不同而已。

表6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

次数比重/%排序次数比重/%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329118282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298327878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216058888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257149292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2777373735

5.调查结论

(1)我国的投资者在以往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重视,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模式,导致各个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混乱,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我国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需要大致相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越来越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除投资者之外,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感兴趣,并且越来越关注这类信息的披露,这对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四、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企业本身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度建设层面的建议

(1)建立、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来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依法强制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大力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学习研究。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社会责任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

2.具体执行层面的建议

(1)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已有的信息及管理工具进行,至于这些信息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战略有什么具体关系,还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

(2)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

(3)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要走向理性化、客观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报告的读者指出,企业在报告中过多地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企业报告应体现平衡性原则,要披露存在的负面信息及随后的整治处理成效等。

(4)社会责任的审计报告要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程序和原则。为了增加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报告机构从最开始的内部信息审核机制转向了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机制。当前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ISAE3000担保约定国际标准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制定这些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可验证性。

3.社会组织监督层面的建议

“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17]61-65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供遵循,因此,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进行审核,包括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审核,重点审计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客观性,确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社会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拥有社会责任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我国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参考文献:

[1]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冬生,阳秋林.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研究[J].财会月刊,2005(12):3-5.

[3]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65-67.

[4]贺梅,崔贤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119-120.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76281.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97-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逐步的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伪劣产品销售、做假账、偷漏税金、劳动工作条件恶劣、职工生活无保障等众多问题日渐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就有必要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为其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提供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目前,从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来看,虽然政府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对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出强制性的要求,但是在实务上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从这些企业披露的信息来看,不管是内容还是格式都存在一些问题。

1.1 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本末倒置

就目前企业所公布的会计信息来看,有相当部分企业仅仅是通过大篇幅的文字去描述其发展都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去处理这些信息并加以量化,从而不能以数据的形式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得到反映。因此,这些信息并不能真正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以会计基础型作为主导,而把非会计基础型放在次要和补充的位置上。

1.2 没有单独设置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会计科目

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将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看不到专门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首先,从资产方面来看,企业将所有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的新设备的投资或者固定资产的构建,都作为普通的固定资产支出来处理。例如将购买的污水处理系统简单的计入“固定资产”、将“在建社会责任工程”计入“在建工程”、甚至在无形资产中也是进行同样的操作。其次,企业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并由此造成的停业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或者因为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也没有进行单独的列示,而是放入营业外收支进行核算。上述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这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但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和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也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3 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但是在现有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暂时还不能做到对履行社会责任信息的详尽披露。虽然在有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会相对多一些,但还不够全面。披露的内容中大多都是对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的陈述,而缺少对未来可发生的环境问题的说明,信息的实用性较低。

1.4 缺乏社会责任会计人才

传统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不能满足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要求。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会计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国会计基础较差,会计人员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有的单位会计人员能完成传统会计要求的简单的账务工作,但难以做好企业理财帮手,更谈不上,协助社会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其社会责任信息。但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所以目前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不能达到准确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相关要求。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2.1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微弱

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可以看出,他们的政府大力的引导本国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并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以至于政府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缺少“强制性”。采用“自愿与强制结合”或是“强制披露”方式,在我国还未明确。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政府影响力不足。

2.2 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传统的会计目标要求企业追逐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了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此外,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的关注,是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原动力。例如,尽管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国政府多年来一如既往的非常重视。但是企业却从未对相关问题做过完整的披露,究其原因,这与企业积极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首要的是要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外部相关利益者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3 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

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来说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对社会环境保护的贡献、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对产品的服务质量的责任和对人力资源的责任等。由于其核算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当这些事项并不以交易形式发生,没有进入市场的时候,更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事项相关信息时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这些特殊的方式必然要比披露传统的会计信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说,当企业由于对慈善机构的捐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目前的条件下,企业如果需要披露这些社会效益,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查才能够合理的确认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成本会相当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4 缺少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与社会责任报表体系

缺少完整的信息披露框架是造成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因为通常我们都是先建立信息披露的框架,然后根据框架去建立信息披露的整个体系。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现有的披露框架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并不完善。正因为信息披露框架的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不管是其披露内容还是披露对象都缺乏框架的引导。从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缺少信息披露框架是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就目前来说,在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上,企业理论的研究者做了一些尝试,对披露内容、社会责任报告等也进行了应用,但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这个披露框架的核心问题,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并没有深入。这必然成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3 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对策

(1)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并尽可能地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

对于企业承担的可以确认和进行数据计量的社会责任,应优先采用定量指标进行披露。因为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在长期的会计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会计数据处理工作经验。同时,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善于从会计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定量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较强,所以应优先考虑会计基础型披露方法,即用定量指标进行披露。但是,对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无法进行定量披露的,可以文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披露。因为在当前的环境下,社会责任会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有些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项目是无法进行会计计量的,此时我们也应考虑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方法。

(2)单独设置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科目。

有关社会责任的可不应该尽量单独设置,但是要注意做到与传统的会计科目相对应。首先,社会责任科目与传统的会计科目相对应,有助于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可以很快上手。比如,当企业构建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固定资产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固定资产”科目后单独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科目,然后再根据所购入的固定资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类别设置相应的二级会计科目。其次,企业应该将所要传递的社会责任信息与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区别,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要,也可以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同时,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的单独设置,可以使企业很方便的将社会责任信息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另外,企业在设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设置要尽可能的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但同时对披露的效果也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3)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政府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本身的调控,关键还要发挥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的管理职能,在企业被法律保护的同时,还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政府应该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以维护社会利益保护社会运转为目的,并且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制定一套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稳定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企业可以依据法律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而不再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4)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核算体系和披露机制。

国家要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和制度,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加以修订,尽可能的探讨出能够量化社会责任的相关方法。同时,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对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如果企业不履行相关义务,则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企业由被动履行向主动履行转变,从而达到让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企业对外公布其社会责任的报告形式、相关内容、计量方法等,社会责任准则都要做出相应的规定。这样有助于企业逐渐形成自觉遵守法律、自觉向社会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其中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企业应先通过在表外以附注的形式披露,然后随着条件和技术的日渐成熟逐步过渡到可以披露定量计量的独立的社会责任报表,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等。并且应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披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披露方法的创新,从而达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2]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综合),2006,(7).

[3]李健.略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郝美彦,王冬芳.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方式浅析[J].山西财税,2004,(4).

[6]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J].会计研究,1 994,(6).

第8篇

1968 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 l inones) 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 。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 ,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 logsdon (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 (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 jenkins和natalia 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7 ] 。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8 ] 。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 9 ] 。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 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 。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 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11 ] 。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 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 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 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③ 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 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2ponsibility, 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 ,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 要求; 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 ,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 ,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 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 14 ] 。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

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 、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 16 ] 。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 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完全不需要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4 69 11 31 0 0 0 0 1.31 个人 24 24 73 73 3 3 0 0 1.79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 (见表2) 。

表2 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完全不需要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2 63 10 29 3 8 0 0 1.45 个人 22 22 68 68 10 10 0 0 1.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 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 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

表3 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 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 次数 比重/% 排序 次数 比重/% 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27 77 3 82 82 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 21 60 5 78 78 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 29 83 2 88 88 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 32 91 1 92 92 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 25 71 4 73 73 5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很满意,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具体结果见表4、5。相对来讲,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故能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4 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失真现象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 普遍存在 大多数存在 少数存在 不存在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8 28 52 52 16 16 4 4 1.96 个人 5 14 18 51 12 35 0 0 2.21

表5 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可信任程度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 完全可信 基本上可信 部分可信 完全不可信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3 3 24 24 48 48 25 25 2.95 个人 2 6 10 29 22 63 1 2 2.61

企业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作出投资决策,但也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体现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笔者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外,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客观地呈现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表6中,笔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分为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信息的个人使用者,其中机构使用者包括国家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供应商等,个人使用者包括消费者、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构使用者更加关注与自己部门利益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个人使用者则更关注有关自身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是和每个受调查者的身份和所处地位有关的,但这两类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只是对某种信息的具体关注程度不同而已。

表6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 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 次数 比重/% 排序 次数 比重/% 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32 91 1 82 82 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 29 83 2 78 78 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 21 60 5 88 88 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 25 71 4 92 92 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 27 77 3 73 73 5

5.调查结论

(1) 我国的投资者在以往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重视,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模式,导致各个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混乱,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 我国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需要大致相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越来越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 除投资者之外,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感兴趣,并且越来越关注这类信息的披露,这对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四、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企业本身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度建设层面的建议

(1) 建立、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来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依法强制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 大力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学习研究。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社会责任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

2.具体执行层面的建议

(1) 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已有的信息及管理工具进行,至于这些信息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战略有什么具体关系,还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

(2) 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

(3) 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要走向理性化、客观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报告的读者指出,企业在报告中过多地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企业报告应体现平衡性原则,要披露存在的负面信息及随后的整治处理成效等。

(4) 社会责任的审计报告要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程序和原则。为了增加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报告机构从最开始的内部信息审核机制转向了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机制。当前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isae3000担保约定国际标准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制定这些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可验证性。

3.社会组织监督层面的建议

“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17]61-65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供遵循,因此,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进行审核,包括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审核,重点审计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客观性,确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社会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拥有社会责任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我国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参考文献:

[1] 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b otosan c a.disc losure leve l and the cost of equitycap ital[j].the a ccounting review,1997,72(1):68-72.

[3] m cguire j b, sundgren a, schneew eis t. corpora te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pe rform ance[j]. a cademy of managem ent journa l,1988,31(4):78-81.

[4] s im on z, pe te r p, r ichard e. b uilding corpora te ac2count ability [m]. london: new econom ic founda2tion, 1997.

[5] 陈玉清,马丽丽.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 2005(11):76281.

[6] 郭威.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j ]. 决策探索, 2006(8):47-48.

[7] 黄静.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j]. 商场现代化,2006(36):332-333.

[8] 贺梅, 崔贤光.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12):119-120.

[9] 刘建红,杨亚娥. 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65-67.

[10] 李冬生,阳秋林. 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研究[j]. 财会月刊,2005(12):3-5.

[11] 李正,向锐.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7):3-10.

[12] 刘长翠,孔晓婷.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36-43.

[13] 雷振华,周颖. 谈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核算内容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 2007 (7):21-22.

[14]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eb /ol].[2008-12-30]..cn/tnc/4275.html.

[15] 黎精明. 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9):8-13.

第9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87-02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传统金融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设计的初衷,但由于其可以用较少的投资成本获取巨额的收益,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所以近年来开始从套期保值的规避风险功能转化为高风险的投机工具。正是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独特的风险,为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改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透明度,也是世界各国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规范比较

1.国际会计界从多个角度对次贷危机带来的财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约翰・德里(2008)认为,次级债风波带来的教训是未来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务必使其内涵的风险更加透明,应提高现有的风险管理措施技术。如贾斯廷・拉夏尔(2008)认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所产生的震荡不断扩散,各种信息披露准则中对有关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增多,应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会计计量、资产减值的确认、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时点方面进行改革,以公允价值计量仍是未来的趋势。这些理论一致认为改革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

2.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角度入手,如陈引等人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就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作者在文中强调: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必然与对企业经济业务所表现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应与监督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作者在讨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时引入了风险管理的观点,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理念。林存峰(2009)在《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管理》中提到,衍生金融工具当今已经是越来越多地被广泛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中的市场风险,其中包括价格、利率或汇率风险。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由于现在的相关会计处理及财务信息报表和财务披露规范不适合大部分的衍生产品,这一原因使得对金融产品的会计处理与披露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督与估价和风险预测都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国家在加强企业外部监督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衍生品的内部控制方面尽量能寻找到一套可以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相关解决办法,以达到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马广奇(2010)把次贷危机与我国实施不久的新会计准则相结合,认为我们应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鉴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用估值技术确认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一定公允。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士开始关注和研究次贷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有限,尚未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

3.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对于风险信息的披露要求最高,它要求将披露的信息与内部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较大地暴露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力求实现信息披露与内部风险管理过程的统一,对于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更高。FASB由于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专门制定了准则,因而要求较为详细和具体。IASB和我国财政部制定的准则是针对所有金融工具的,因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上仍然存在不够明确的地方。但后三者在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披露上规定不多。由于巴塞尔委员会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建议性而非强制性的,而其他三个会计组织的规范则具有强制性,因而在信息披露的要求上,除了考虑提高信息透明度之外,还应考虑本国的国情。但是,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可以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努力方向。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套完整、有层次、可操作性强的规范体系

现有的会计规范性文件和会计准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都较为概括,缺乏可操作性,没有配套的细则。例如,新准则做出的规定主要是框架性与方向性的规范,并没有具体规定应该如何披露的详细规定;又如,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诸多相关规定中,没有较为详细的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信息的分类披露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目的和性质、其管理活动的说明存在诸多信息表达粗略、没有触及实质性问题等,这就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

2.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充分、不全面、不深入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情况。目前,在我国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过于简单化,仅就会计主体涉及的各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披露,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风险进行披露,从而使各种衍金融工具风险因相互抵消,不能得到充分披露。

3.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重大的投资决策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披露不但要具有及时性还要具有前瞻性。比如,企业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一笔交易而使财务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水平来看,这种变化无法及时使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获悉,一方面是由于会计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观的估计、判断在所难免可能对类似的经济业务作出有差异的估计、判断;另一方面,对信息加工耗费时间也降低了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这就使得市场的投资者不能够即时获知财务状况。

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逐渐实施,上市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范围逐渐合法,程序逐渐完善,方法和途径逐渐优化,推进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但是,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还要在诸多方面努力,其中应当重点做的工作有以下方面:

1.财政部应当及时更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及时新的会计准则

在保持会计准则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丰富和修改会计准则,从而规范会计核算,降低会计处理的风险,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所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在公平、公开、自愿的基础上竞争,确保信息披露主体全面报告财务状况,保证信息对称,而不是从有利于控制权实体利益为出发点,对披露信息的内容做出取舍,致使投资者无法全面识别其风险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财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3.信息披露应及时

会计信息瞬息万变,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也越来越广,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时效性越来越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频率与时效性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加大XBRL手段(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推广力度,是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速度和效率的途径之一。还可以考虑建立中期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因为传统的财务报告制度一般是按年、季度基础编制的,中期财务报告是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而言的,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4.合理借鉴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新的准则才开始颁布实施四年多,而国际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披露方面较我国要更加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全球化也决定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与国外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完善的准则体系,一方面降低我国准则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效果显著的信息披露制度。

5.注重培养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专门人才

衍生金融工具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新产物,是一种高级的资源配置手段,其本身高度的技术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而投资个体驾驭风险的能力又参差不齐,使得很多投资失误往往是因为交易员个人的过失所致。因此,应当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掌握相关规定,同时应引进一批了解国际经营业务,熟悉多种金融产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雯雯,程章涛.次贷危机背景下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 约翰・德里.银行业:金融创新更需要风险控制[J].新金融,2008,(6):4-6.

[3] 贾斯廷・拉夏尔.次贷危机对财务信息披露带来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17):33-34.

[4] 姜修峰.风险导向视角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分析[J].网络财富,2009,(3).

[5] 林存峰.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管理[J].当代经济,2009,(10).

[6] 马琳.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金融,2010,(9).

[7] 谢会丽.后金融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改进[J].消费导刊,2010,(4).

[8] 车立秋.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再思考[J].财会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