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供应链信息风险

时间:2023-07-24 16:33:09

导语:在供应链信息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链信息风险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信用风险 评价体系 AHP方法 PROMETHEE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1-03

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炒的比较热的一个概念,是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的关联方进行责任捆绑,为供应链中相关成员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供应链融资越发体现出其优势,国外诸多银行和大型物流公司争相开展此类业务,以拓展其盈利渠道。随着国外此类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内以深发展为代表的几家银行以及像金银岛网交所、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台也已经开展类似业务。在供应链的整体大环境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会产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若用以往度量单个企业信用水平的方式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决定是否为企业提供资金时,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评价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

一、相关研究

闫俊宏(2007)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因素、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运营状况)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进行了评价。卞宁(2008)也用灰色评价法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马佳(2008)认为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的关键是把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主体评级+债项评级”的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诸多文献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现状的研究可知国内现阶段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体系、评估方式等尚且没有公论。因此,本文在此以建立信用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目前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单纯的定性分析受主观影响太大,而且同时要考虑到企业数据信息获取的不便性。因此,本文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使用专家评判法,设计评分表并由专家打分,进行指标的初选、筛选,并选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用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

1.层次分析法求权重。本文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层次本身,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并且这与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符合,能够认真的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

(1)构造问题的递阶矩阵,由于在本文中只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因此递阶结构中没有方案层。

(2)在递阶结构内,则对目标层和方案层以外的各层使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的关键是标度,在这里使用Saaty教授的1-9标度法。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量化的相对权重aij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A=(aij)n×n为判断矩阵。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Satty给出了RI 的值。

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

2.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Brans提出了PROMETHEE I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ELECTRE方法中忽略属性值差距大小信息和主观设置参数过多的特点。PROMETHEEII是PROMETHEEI方法的进一步扩展。PROMETHEEI/II方法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每一准则选择或定义偏好函数,利用偏好函数和准则权系数,定义两方案的偏好的优序指数,进而求出每一方案的优序级别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主要是使用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概念),利用优序关系确定方案的一个部分或整体排序。

三、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1.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水平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自身情况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整体角度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这些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前文的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并且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文章的研究目的,同时分别向20位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银行融资从业人员致电或信函咨询,得到数量相当庞大的初选指标,为了对评价体系进行简化,本文继续向20位金融行业中从事相关供应链融资人士分发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将这些评分使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对使用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排序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详细内容见表4。

3.权重的确定。为了使权重确定更准确,得到比较满意的判断矩阵,本文在这里继续使用专家打分法,向专业人士分发调查问卷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使用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组成各个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一级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在这里使用Matlab对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权重向量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λmax=3.0005,CI=0.0002RI=0.58CR=0.0004

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与一级规则层类似,并且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出,只是将各指标的权重、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列出如下表:

四、算例分析

假设有处于供应链中的4个中小企业A、B、C、D向某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需要对这四个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融资。结合上文中运用AHP方法确定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使用PROMETHEE方法对这四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下表是四个企业与评价体系相关的各指标的数据以及通过专家打分法对这项评价指标所属的偏好函数类型和其对应的参数进行取值。

然后,根据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各项数据并结合AHP确定的权重和选择的偏好函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每个企业的有序指数。

流出量(Φ+)排序:D,C,B,A;流入量(Φ-)排序:B,A,D,C;最后根据Φ=Φ+-Φ-公式计算每个供应商的净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计算的时候,评价体系的底层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而评价体系的顶层目标层是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因此,净流量最大的融资企业信用水平最高,信用风险最低。因此,根据上表中的计算的净流量对各融资企业信用进行排序:C,D,A,B,越排在前面,信用越高,而对各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排序:B,A,D,C,越排在前面风险越高,与按信用排序的顺序刚好相反,银行可以根据排序考虑融资。

五、结论

对融资企业而言,以往的风险评价普遍采用孤立点方法,也就是说把信贷企业作为评估点进行孤立地分析和评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以供应链为市场竞争主体相对于单个企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融资企业所处的环境出发,把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特性、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多篇相关文献,建立了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PROMETHEE法对算例中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且排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07

2.卞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2007

3.马佳.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2008

4.汪守国,徐莉.供应链融资模型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9(22)

5.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6.邱巍,梁超杰.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六大要素[J].社会观察,2009(1)

第2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估

一、权重测定方法

如何更好的进行权重的测定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权重方法测定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是结构熵权法。程启月(2010)[1]根据熵理论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将采集专家意见的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与模糊分析法相结合,形成“典型排序”按照给定的熵决策公式进行熵值计算、“盲度”分析,并对可能产生潜在的偏差数据统计处理,根据主客观结果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测定了最后的权重,这种方法保留了主观方法的可说明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数学方法在逻辑上的重要性,本文权重的测定方法将引用结构熵权法。

(1)专家意见收集及排序矩阵的形成

首先选定专家组成员,对专家发放指标体系权重测定反馈表,每位专家采取德尔菲法的规定和程序,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性由1-N。现有N个专家对M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其中a11表示第一个专家对第一个指标重要性排序,其数值(1-m)由小到大表示重要性的逐渐降低,同理am1表示第1个专家对第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amn表示第n个专家对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根据最后的排序形成典型排序矩阵A。

(2)偏差度的纠正

由于每位专家由于所出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不同,对每个指标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数据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为了降低偏差的程度和不确定性,需要将上式的数据进行偏差度的纠正。对上一节的排序矩阵进行转化,定义排序转化的隶属度函数为:

F(amn)=-ηpn(amn)lnpn(amn)

其中,pn(amn)=t-amnt-1,取η=1ln(t-1),将pn(amn)=t-amnt-1 和η=1ln(t-1)代入公式并化简求得θmn=-ln(t-amn)ln(t-1),本文将θmn称为amn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值,取t=m+2,当指标的最大数为4时,t=6。θmn为专家排序数amn的隶属度,称Bmn为隶属度矩阵。

视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k=1,2,…m)的“话语权”相同,即计算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的“一致看法”称为平均认识度,记作Bk;将专家对第k个指标在认知方面的偏差称为“认知偏差度”,记作Ck;

令Bk=(θk1+θk2+…+θkn)n;

Ck=max(θk1,θk2,…,θkn)-Bk+min(θk1,θk2,…,θkn)-Bk2,定义n个专家对于第k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Rk=Bk(1-Ck),则n个专家对m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向量R可写作矩阵R=R1,R2,…,Rm。

(3)归一化处理

为了求得第k个指标的权重ωk,需要对Rk=Bk(1-Ck)进行归一化处理ωk=Rk∑m1Rk,显然,∑m1Rk=1,ωk≥0,本文将所求出的ωk称之为第k个指标所占的权重。

二、风险评估步骤

在灰色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关联度或相似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关联的程度对所评估目标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样本的数量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样本也不需要服从某种数学分布。

(1)专家评分阶段

请每位专家按照评估指标的选项对选中的目标进行评估,设评估的等级为1、2、3、4、5,数字的大小说明该评估目标在其中某一指标的表现,数值越大表示表现的水平越好。设评估指标有m个,选取专家k人(本文默认选取专家的学识水平、相关经验上的水平都是相同的),则根据专家的评分可对所评估的每个目标构成一个m×k的评分矩阵A。

(2)对比矩阵的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一个参考数列,设所评估目标结果对应的最优评估指标集F* =f*1 ,f*2 ,…,f*m ,其中f*k 表示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k=1、2、…m。其中,fnm表示第n个企业在第m个指标的平均评估值,fnm=am1+am2+…+amkk;将最优指标集与对比矩阵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矩阵。

(3)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在评判指标里通常有不同的量纲以及数量纲,因此一般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

设第k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fk1,fk2,fk1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融资企业中的最小值,fk2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企业中的最大值,那么可以采用下式将上式中的指标数值转换成无量纲值Cik∈(0,1)。Cik=jik-jk1jk2-jik,i=1、2…n;k=1、2…m,由此矩阵D'转换成矩阵C

D'=f 11f 12…f 1mf 21f 22…f 2m…………f n1f n2…f nm;C=C*1C*2…C*mC11C12…C1m…………Cn1Cn2…Cnm

(4)计算综合评估结果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C*=C*1,C*2,…,C*m作为参考数列,将C=Ci1,Ci2,…,Cim作为最优的对比数列,用关联分析法求的第i个企业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εi(k),即:

εi (k)=minminC*k-Cik+ ρmaxmaxC*k-CikC*k-Cik+ ρmaxmaxC*k-Cik

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ρ∈(0,1)。由关联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关联矩阵E:

E=ε1(1)ε1(2)…ε1(m)ε2(1)ε2(2)…ε2(m)…………εn(1)εn(2)…εn(m)

这样综合评估结果为:R=E×W,即ri=∑mj=1W(k)×εi(k)。式中R=r1,r2,…,rnT为n个被评估企业的综合判断结果向量;W=w1,w2,…,wmT为m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其中∑mj=1wj=1。

若关联度ri越大,则说明Ci与最优指标C*最接近,亦即第i企业优于其他企业。据此一方面可以排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相适应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存货质押下的关联度次序,也即关联度越大,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越小。另一方面可以反映某一融资企业对应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存货质押下的关联度,也即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评估内容之一为融资企业指导供应链金融模式适用度。(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防范控制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客观的风险因素。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营构成威胁。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与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不仅要求在供应链中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为了避免风险、减小风险对供应链构成的威胁与损失,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并采取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使供应链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危害。供应链上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企业在供应链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最大化供应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持续利益,更要对供应链中潜伏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并建立起防范与控制机制。

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 enOLl$Risk)。内生风险是指供应链系统内部来源于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各环节企业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引发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能力风险等。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如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战争风险等。

二、供应链合作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供应链风险预警是一种主动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供应链主体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经营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强调积极预防,通过有计划地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为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提供经济、合理、可行的预案,从而将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二是强调整体性,其立足点是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供应链的考察不能局限于某一企业以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应全面、整体考察整个供应链,即要求风险预警系统从考察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且对各类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予以充分考虑,做到监测指标不重复、不遗漏,使监测指标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2、层次性原则。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人手,三个层次彼此联系。宏观风险一般是以信息决策流的运行表现出来,中观风险主要是以资金流的运行表现出来,而微观风险主要是以物流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也应从信息层、资金层和物流层三个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供应链与企业不同,它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独立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联接的,而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有一定的柔性。

从时间上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动态分析监测还可以反映供应链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监测时间跨度上看,监测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水平。动态性还体现在这个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内容,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4、灵敏性原则。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殊性,一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带给供应链剧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解体。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采用预警指标的灵敏度要高,即指标微小的变化能直接、客观、及时、准确地映射出供应链运营状况的变化。

5、及时性原则。从预警的性质来说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能够及时地亮出“黄牌”,给予警示。为此,预警机制必须具备及时性,能够及时发现并警告供应链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否则,等到风险已经转变为损失后才拉响警报,而此时“木已成舟”,预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及时性是预警机制的灵魂。

6、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因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预警机制而导致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构建预警机制只在重要环节和领域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同样周密的预警,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1、风险意识。在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中,风险并未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难以置信的结果可能令人手忙

脚乱。其实,其中有些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能被系统地管理起来,识别风险并能确定其影响范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对待风险及其影响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案、有措施。

2、风险识别。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描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3、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其目的和任务是评价供应链已识别风险的原因和结果,

4、风险处理。是指针对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处理的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型和财务型。控制型风险处理手段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与反馈。

(三)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供应链风险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预警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号显示,分别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供应链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消除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科学的进入考评标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关系属于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它应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虑新成员的加入时,应根据一套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考评。这套标准体系涉及到对企业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如服务质量、交货时效、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另外,还涉及到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优势能否实现互补、文化是否兼容共存、组织是否协调有效等。科学有效的考评系统,有利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规避风险,加强供应链的稳健性。

第二,订立防御性合作关系条款。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在订立相应的合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加入一些防御性条款。比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可以达成共识,对于新进的成员,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做出相应的责任承诺,如资金或设备的投入,或名誉、商誉的保证。如果放弃合作关系,该成员企业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资产将受到很大损失。通过这种防御性合作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可以使有意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做好充分准备,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成员企业关心整条供应链的兴衰成败。另外,较高的退出成本也可以尽量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谋私利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库存信息、销售量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物流信息等。

第四,完善供应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约束机制,使得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能得到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或败德行为被发现所受到的处罚远远大于败德的期望收益,以此来消除人的道德风险。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第5篇

论文摘要: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内在规律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内生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相应风险的控制方法。



1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某一事项或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加上人们受自身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熟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确切状态,使得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情况产生了偏差;二是指风险的双向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机会。风险与收益是“二律悖反”的,如何权衡风险机会与风险损失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个两难选择,很难界定风险不利结果的概率。供应链管理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中,它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引起的风险,所以外生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在运作过程中人为的产生的风险,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因此研究内生风险更具有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1 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而这种合作更深层次的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供应链节点上的某些成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的性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要求,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阻滞相关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生存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密切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占有权与控制权,因而其上下游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该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以及供应链系统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必然会出现某些节点企业冒道德风险,隐匿信息,通过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

(2)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果信息流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那么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能确定采购商的商品销售状况、销售速度以及订货时间,在组织生产和准备货源时只能凭借供应商企业自身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与决策,这会导致存货成本或缺货成本的上升。同样,采购商不能准确获得供应商的库存信息,不能确认供应商能否保证及时供货,因此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采购企业自身单方面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的不能完全共享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中企业对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信息向上游的前进逐步放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链中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例如,零售商为了保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各种不确定性,其订单的变动性一般明显大于顾客需求的变动性。为了满足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必须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以此类推,结果导致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了更高的成本。因此,牛鞭效应导致了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显著无效率。

1.2 道德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委托问题和节点企业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委托-机制带来很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为了自身利益被动隐藏需共享的信息、以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人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对委托人隐藏需要共享的信息,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尽管委托人与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信息泄露会给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带来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企业将迫不得已隐藏企业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1.3 投机风险

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盟是平等的、临时性的,随合同产生,随着业务完成而解体。合作企业可以选择这一次合作,也可以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供应链的控制机制的松散性,每个节点企业都会在同类型的其它供应链中同时出现,当一个企业在其中一个供应链中获得利益远小于在其它链条中获得的利润时,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退出利润小的供应链,那么该供应链就会出现动态变化,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企业,而供应链联盟的额外的总体利益就在于其资源与信息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与利润增加的幅度,这势必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的投机风险,因此,投机风险对供应链本身来讲是由其自身的动态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1.4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外溢性,供应链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在密切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容易外泄企业的核心技术,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份额,最终被迫退出供应链。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获得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失去了这种屏障,企业在供应链中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把知识产权当作是商业机密,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的整体的优化和控制,对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操作难度。

1.5 库存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库存就成为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一项措施,因此,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对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的优化,减少库存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客户的的需求不能确定,导致零售商的订货时间和订货量都不能确定,分销商就必须维持比零售商实际需求要多的库存,以此类推,制造商必须保持比分销商多的库存,供应商必须拥有多于制造商的库存,库存依次的增多导致库存风险的增加。

2 供应链管理内生风险控制

2.1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加强企业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与外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提高可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

2.2 建立健全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其经营目标都是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合理的收益分配队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这其中包括针对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根据合作伙伴的行为结果确定其收益,参考外生变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确定合作伙伴的收益,并且,外生变量所引起的风险应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摊。

2.3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第6篇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军队的日常后勤保障中,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部队官兵的健康并且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由于军队使命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证具有者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保证军队食品的安全,就应建立有效的军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中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项目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军队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对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1.食品供应链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逐渐向着个性化以及方便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注重食品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推动着食品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食品供应链具有多主体、多环节、多渠道、跨地域等特征,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食品供应链蕴涵着较大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个食品供应链。

供应链可以看成一个闭环体系,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涉及到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销售环节,它像是一个产品产出到使用的全路径。而食品供应链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食品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安全直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联系。这也就决定了食品供应链管理比其他任何的供应链管理都重要。它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关乎全社会公共健康的食品安全,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了贯穿每个环节的基本任务,所以应该把全程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形成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个思想为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全过程的目标一致性可以促使各个流程环节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完成质量认证,同时确保安全溯源的可能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 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供应链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造成供应链崩溃的运行障碍的可能性。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只有明确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2.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针对军队后勤保障中的特点,其食品供应链风险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中的成员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采购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实现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食品供应链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产生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性。

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的风险分析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定性以及定量的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危害性以及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过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以及其它相关人员之间围绕危险性信息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这三者为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奠定的重要的基础。

风险始终贯穿于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依据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原则, 即:全面性、系统性、显著性、客观性、连续性、制度性原则,对食品供应链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因素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可以视为安全风险, 是食品行业中发生频率最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类风险。

(2)食品供应链的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食品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广泛的地域性,为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食品在不同的区域相互频繁流通。因此食品供应链的物流需要具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都是采用低温环境运作,这不仅对物流中的冷链运输技术要求高, 对仓库等储存场所的制冷技术要求也极为严格。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起步较晚, 整体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致使食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耗损严重。

(3)食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目前,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 具体包括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技术失败等风险。

(4)食品供应链的合作风险:在食品供应链环境下,所有成员都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员之间表现为动态的而又亲密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合作风险来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以及关系管理能力不足。

(5)食品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 如台风、地震、洪水、火灾、雪灾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经济环境风险, 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

(6)食品供应链的制度风险:制度约束风险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与现有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造成执法过程中相关法律无法全面实施。目前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能监督到县一级,而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山区或农村,加之监管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无疑会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风险。

3.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过程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以食品风险分析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管理。

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通过对大量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分析,来认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确定食品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在食品供应链风险中,只有那些表现明显的风险易于识别,而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工作才能识别,而这类风险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在明确了风险的类型以后,需要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原因、来源和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归属。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进行辨识,就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估师对某一特定风险的度量,将考虑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两方面因素。在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时,不仅要考虑到该风险对某一环节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对整个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风险处置总体方案的活动,主要包含信息决策、方案规划、方案选择以及风险响应方案评价等四个过程。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响应,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一风险交流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者以及相关人员围绕风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问题进行观念、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信息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信息,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风险类型、风险大小、风险变化趋势等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信息,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食品供应链风险,交流有关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原定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食品供应链免受影响。风险的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可以避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要采取事前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与事后补救。在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策略中,存在两类比较特殊的方法:一是完全规避风险策略,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等回避风险源,采用消极的方法回避风险;二是自留风险策略,这是一种被动或主动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法,有计划的采取风险自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作为食品供应链上风险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在风险意识的指引下识别出食品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只有清晰地认识了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清诸多风险的主次关系,进而使后续的风险控制有的放矢。

4.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特殊的管理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论述了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目前,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的实施还需要政策法规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支持,针对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定情况,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浪,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田,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 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7:(11).

[3] 邓汝春,供应链管理,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管理

市场竞争的压力、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化内部审计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风险分析

所谓供应链,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施一体化、系统化的管理,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与各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及客户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协同来获得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实现超越组织界限的集成与合作,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供应链运作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决策准则在内的各因素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治理层次和流程层次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所示。

表1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风险层次

风险来源 供应链内部风险 供应链外部风险

治理风险 结构性风险 竞争者风险

成本分担风险 环境变化风险

合作伙伴风险 自然风险

主观行为风险 其他风险

流程风险 信息传递风险 基础条件风险

利益分配风险 顾客需求波动风险

核心企业风险 顾客非理性风险

契约诚信风险 其他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影响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从而影响行为主体所承受的风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从而改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将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帮助供应链企业实现其企业目标,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活动流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化。而审计活动的实施可以合理地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以充分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对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延伸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3.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一方面应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分析评价企业与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发现供应链中非增值作业活动,并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寻求提高供应链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二)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内容

现代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同时,通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增进企业价值,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

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应对措施,以最小的成本合理地保证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根据供应链整体、各环节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判。

(三)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体系

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强调监督职能,而且更加关注评价与控制,强调内部审计活动的增值性。在内部审计方法体系中,通常把风险评价的焦点从业务风险导向转向客户战略经营风险导向,基于战略分析、经营过程分析、风险评估、经营计量和持续改进这五个要素而开展审计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用图2-1来表述。

图2-1 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作为供应链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可以在评价供应链管理活动绩效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供应链活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增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竞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 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维度;权变;风险属性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项目(J2009112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次灾难非比寻常。日本作为很多先进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的高端生产国,已经开辟了一个专属市场,而日本公司在这些行业中常常是处于支配地位。据瑞士信贷数据,日本供应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电极材料占全球供应量的78%,液晶显示器所用偏振光保护膜几乎占全部,其他高科技材料也占很大部分。然而,这些产品的供应问题引起越来越强烈的担忧,可以看出灾害可以给全球供应造成怎样的冲击?在应对日本地震造成的后果之际,不少企业正匆忙重新组织自己的供应链,对电子和汽车等行业的许多跨国企业来说,日本地震后的局面再一次暴露出了众多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无可置疑的是,每条供应链在某一特定方面的具体属性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也相应地需要用独特的方法来管理有关风险。本文试建立这样一种“权变框架”的方法,将其共同和共有的属性在一个总体框架上进行定位。构建权变框架下的供应链风险维度,这个框架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当一些特定的变量或参数发生或出现时,决策者可以采取预先设定好的策略去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属性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属性分析有助于深入把握企业各领域业务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动态性及其影响后果,可以为之提供良好的范例。

供应链中的风险可以根据供应链的延续过程进行分类。(图1)Paulsson和Norrman(2003)对这个延续过程确认了三个方面,即运行障碍、战术中断和战略不确定性。在本质上,这三个方面与风险类型的不同有关,并非意味着一个比另一个更为显著或普遍。与此研究相类似,Kleindorfer和Wassenhove(2003)将风险划分为两种类型:供需协调风险和中断风险。在实质上,相关研究处理的是供应链风险的不同类型以及需要不同处理方法和管理方案的问题。区分不同种类的供应链风险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们更需要认识到现实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风险的相互依赖性。采取使供应链更简洁、更灵活从而改善其绩效的行动(例如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其结果可能会增大战术中断和战略不确定性的风险。目前,相关领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发展也将不断继续下去,从而将对图1所概括的三个方面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产生影响。供应链领域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所涉及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应链合作风险。供应链合作要求各节点企业将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来,只有掌握了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具体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应链整体的最优解。但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供应链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故意隐瞒或谎报数据,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2、供应链信息风险。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就其本身而论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这一定义。这种“摩擦”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特殊性。其中,机会主义是指信息的不完整的或受到歪曲的透露,尤其是指旨在制造成信息方面的误导、歪曲、掩盖、搅乱或混淆的蓄意行为。它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条件或人为条件的原因,这种情况使得经济组织的问题复杂化了。对于双方来说,获取大量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可以确保谈判不仅是信息充分的,更会对问题本身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3、供应链内部运营风险。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据有关实地调研发现:不少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尚处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状态,不能形成链条“整体”,表现为结构上的松散性。结构上所存在的天然缺憾可能造成一种内耗和低效运作,使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

4、供需调性风险和中断风险。无论是在供应链内部还是外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反应都会对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在供应链内部,位于上游的供应商很可能因下游客户所签订的协议而受到冲击。市场上的最终客户在价格、有效性、质量和设计等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会通过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依次反馈回来;另一方面这些局部的干扰可能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结构和成员关系模式产生放大和长期的影响。在当前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环境下,许多研究者认为后一种局面出现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5、供应链决策环境风险。风险管理的决策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许多全球性的市场上,人们可能会认为信息技术能够降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它们可能会改变与最终客户之间的沟通方法、营销渠道、客户的订购和采购方法、产品或服务的供货渠道,以及维持客户关系的过程。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结构和过程产生潜在影响,而且会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产生潜在的影响,并会影响到对意外事件的风险感知。

三、基于权变框架的供应链风险维度构建

构建任何用以描述特殊情形的框架结构,都需要确定特定的维度。供应链风险需要一套关键的特征属性或维度能决定所包含风险的本质,这些属性或维度能够为这些风险怎样被定义、衡量以及化解提供指导。这套关键的特征属性因素包括背景、结构/过程、决策支持、参与人等。通常认为这四个维度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大多数决策情形进行分类,为供应链上的决策者提供更大的决策依据。

维度1:背景特征。这个维度的子集是外部环境、供应链背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代表了供应链运作以及决策制定的一般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意外灾祸风险等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出供应链运营所面临风险的本质特征;供应链背景代表了供应链所属行业特点、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主要范围集中于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以及其上游和下游的直接合作伙伴;内部环境代表了供应链结点组织、战略、资源和文化等都是影响风险预期的因素,也是影响相关风险管理和具体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维度2:结构和过程特征。供应链结构及其组成要素是决策风险特征影响因素的主要代表。在很多方面,这涉及到结构、过程以及伙伴关系的稳定程度。供应链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双向性、多极性、动态性和跨地域性等特征,供应链结构中的企业角色分类可分为主体企业与客体企业、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潜在企业等,在供应链上,不同角色结点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起着不同的作用,对整个供应链运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众多例子表明,很多行业的供应链前景处于不稳定和激烈变革状态,或是新形成的伙伴关系,供应链结构变化反应的本质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过程和行为都代表着一系列重要的变量,这些变量将反映出风险的本质特征以及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潜在方法。经常和快速的变化会对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合作过程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稳定和不信任局面的产生,这样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维度3:决策支持。与外部环境相同,供应链环境和内部环境都表明决策制定的背景,企业中待解决的特殊问题将会表现为决策。描述决策特征的方式对风险认知、决策过程以及承担风险的准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不管供应链的形式如何,从决策层次上看,核心企业的决策权重是最大的,利益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处在最上层,它的决策将影响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的决策,其他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均处在下层,是相对独立的决策者,有各自的目标函数与决策变量,这就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呈分散递阶层次结构,由各节点做出的能够满足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决策是供应链的满意决策。影响供应链决策主要包括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等因素。

维度4:人员特征。早期关于风险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个体风险决策行为,影响个体、团体承担风险和制定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1)风险洞察力和风险准备;(2)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基于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决策者在风险感知和承担风险的准备方面是不同的;(3)群体影响。March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可能会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评估风险、承担风险并且转化为行动”。因此,组织中的团队可能会在他们的决策中反映出这一点,在制定特殊决策方面会有一些不同,例如研发投资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风险属性分析,把握供应链上独特的属性,分别采取相应独特的方法来管理有关风险,试图在供应链环境下风险管理权变框架下构建维度。充分认识到这种权变框架在描绘这个领域的研究结论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对于识别供应链中的组织以及管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著.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