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3:12
导语:在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 常规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63-02
一个良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幼儿园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幼儿一日生活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来园活动、进餐活动、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午睡等。教师每一项都要抓、都要管,但实际上,重要的不是抓了多少,也不是管了多少,而是你有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方法。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关键要看你怎么管,用什么方法管最奏效。
一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规则是一种社会协调力量,协调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聚集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没有规则来协调的状况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立良好的规则直接决定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效果。
二 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给幼儿带来的持续影响还不够
教师在孩子的心中地位甚高,很多孩子在家不听话,父母提出教师的威严来管教孩子。但要更好地管理班级常规,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自身行为可建立、指导隐性常规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具体事物的处理上,而忽略了自己在活动中以身作则的影响力。
2.以管理为目的,注重纪律约束,忽视幼儿的自律行为
常规教育中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养成一定的自律行为。好的常规管理,不是靠约束出来的,而是孩子能主动遵守纪律,这才是管理较理想的境界。
3.注重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从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常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兴起,很多老师响应给孩子充分的自,从而给孩子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彻底“解放”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给幼儿自主性并非就是破除一切的规则。如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游戏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如任凭自己的想法,大声喊叫,到处乱跑,这不但使孩子形成没有规则意识的态度,还会影响到其他想正常游戏的幼儿。
三 加强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1.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必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与管理的前提。平时,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主动地参与到孩子们之间的谈话,做他们喜欢的游戏和想做的事情等。这样能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从而更好地开启教育这一扇门,为更好地管理班级做铺垫。
2.抓住一个“头”,做到几个“点”
每一个班集体,都会有让老师较头疼的调皮学生,也是俗称的“头”,别小看这几个“头”,他们的影响力很大。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点,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上课爱插嘴,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不抓好这些孩子的常规纪律,那么对管理好一个班级,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下阐述三点方法来有效抓好这几个调皮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一,多给点暗示。调皮大王往往都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很多孩子都知道上课要有良好的常规,只是在活动中容易忘记这些规则,他们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如果老师堂而皇之地去提醒孩子,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会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而这个时候,老师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对孩子点点头等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来给予暗示,这样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也能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是一种较好的手段,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把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
第二,分配点任务。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都非常高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令孩子们都无比崇敬,因此,无论是乖巧的孩子,还是有点调皮的孩子,他们对于当小老师这项任务总是非常积极。如让他们当小老师来管理别人,或者是为大家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让他们有一个意识,作为小老师,一定要给其他的小朋友做出好的榜样。通过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当小老师这样的形式,不但提高了这些调皮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监督管理意识,同时让他们从在管理他人的行为中慢慢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
第三,渗透点意识。自主性游戏是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通过活动给这些调皮学生安排一些规则意识较强的角色让他们扮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规则意识,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把游戏中的经验迁徙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规则。
3.通过结对子的形式,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
让一些纪律性较强的幼儿带动没有良好常规的小朋友。把他们分配坐在一起,让小朋友们互相督促。
4.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有效配合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班级里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的配合非常关键。老师和保育员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要密切地配合,帮助带班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做好配班、准备工作。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调皮、吵闹、不专注等情况时,配班教师及时提醒或制止。户外活动时,教师和保育员在活动前统一要求,并向幼儿说明要求,在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都能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
5.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规则
关键词: 球类游戏 中班幼儿 规则意识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球类游戏包括小篮球、小足球等多种球类项目,以球类教学游戏、户外球类区域游戏、室内球类区角游戏、球操等高低结构形式开展,对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协调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中发现中班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球类游戏中必须遵循规则,那么,如何在球类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我将自己球类游戏实践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让幼儿感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意义,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球类游戏有非常明确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不能有序开展球类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一些球类比赛,引起幼儿的关注,让幼儿懂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重要性,从而有一种规则的意识存在感,进而自觉遵守规则。
二、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并开展球类游戏,提高幼儿规则执行能力。
1.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现状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需要成人不断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对于需要等待的游戏,缺乏耐心。
(4)学习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形成规则意识萌芽,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烈,执行规则的能力较差,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不断被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作用。
2.中班幼儿体力明显增强,喜欢集体游戏,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且已基本掌握几种常见球的玩法。基于此,设计中班球类游戏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情节稍复杂,活动量增大。
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社会性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此阶段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活动量开始增大,过于简单的内容会使幼儿缺乏参与兴趣。设计时可以增加一些活动量较大的追逐游戏、听信号变速、换动作等游戏,运动效果会更好。同样是练习拍球的游戏,中班阶段可以增设独立左手拍、右手拍、左右手交替拍等内容,可以增设绕障碍运球的情境,还可以尝试幼儿小组合作边运球边抢球的形式。
(2)角色增多,规则带一定的限制性。
随着游戏变得丰富多样,合作机会增多,中班幼儿开始意识到规则对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性。然而中班幼儿规则意识不强,遵守规则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将规则内化为习惯。经研究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远胜于其他活动,故设计时可从方法、材料、距离等方面增加限制,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如只能在圈内拍球,每次只能用两种辅助材料,不能超越红色线投球等。
(3)提供合作机会,增加游戏任务。
中班幼儿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仍然很强,但他们已经开始有兴趣尝试自己组织游戏、规定游戏主题,有合作意愿。因此,设计球类游戏时要多给幼儿合作性游戏任务,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游戏“运球”中发展两两合作能力,在游戏“星球大战”中提高小组合作滚球能力等。
3.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教师要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其次在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活动中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如果哪个孩子违法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向其他小朋友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另外,游戏活动中有的幼儿并不是不理解规则,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及时让他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帮助下,让孩子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
三、培养良好班级活动常规,为球类游戏有规则地开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活动常规可使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因此平时一直常抓班级常规,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鼓励幼儿有序参与互动,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因此班级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表现得比较有序,帮助幼儿在球类游戏中更好地表现,对规则要求也能自觉遵守,活动开展得有效。
四、注重个别幼儿的规则教育。
每个班级总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孩子,他们经常在活动中出现一些“意外”,或多或少会影响活动有序开展,因此对这些孩子的规则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家园一起努力,教育他们游戏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改变活动形式,如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权利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并及时鼓励。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并见效的,需要长期、反复地引导。球类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有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幼儿是否应该懂规则?这是我们家长一直关心和疑惑的,我们一直用成人的是非标准和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行为,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心理学研究认为,同样的事件,对于儿童和成人意义完全不同。幼儿是否懂规则,要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是否了解和习得规则。也就是说,幼儿是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熟知规则的。
家长判断幼儿是否守规则,一要看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否自如,比如,幼儿和小朋友相处时,在家长不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其他小朋友是否接受和欢迎我们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规则,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相处之道,幼儿受欢迎,说明他的行为符合儿童群体的需求。当然,这些规则是孩子和父母或者和其他人相处活动时学来的。二要看幼儿和其他成人如何相处。如果幼儿过于听话或过于叛逆,说明孩子在和其他成人相处中不自如,或者不熟悉和其他成人相处的规则。父母对孩子合适的规则意识的导入,会使孩子内心建立起秩序感和界限感,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变得容易与他人相处,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规则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这一点很重要,父母须谨记。那么,为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有言传身教的意识。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未来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是从父母与幼儿的关系中获得的。幼儿从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了将来面对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应该具有的相关行为及规范的要求。所以父母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幼儿从中看到了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表现,幼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逐渐变成自己的行为。父母守规则,幼儿自然有规则意识。
其次父母要有预警意识。就是在和幼儿做户外活动前,先告知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形,并事先教孩子如何应对。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可能出现的情形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经过幼儿的实践会在幼儿未来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逐渐固定,就是行为规范了。
再次,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该教些什么?从幼儿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主要有幼儿一日常规训练,即正常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规律对幼儿将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很有必要,会使幼儿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不排斥、不焦虑、不侵犯他人。还要有自理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另外,还要把幼儿当做一个幼儿对待,就是不能对幼儿要求过高。他只是一个幼儿,就要按幼儿的要求去对待,不能过高要求,否则会使幼儿失去信心,反而变得无规则,表面“很听话”,将来缺乏自律感和自尊感。最后,在幼儿的规则教育中,切记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幼儿做决定,这样会使幼儿不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幼儿自己做决定就会重视反馈,一旦反馈是鼓励的、积极的,幼儿就会使规则行为固定,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自发行为。
幼儿教育研究协会曾经给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目标,比如说,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导和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坚决避免家长包办孩子生活的一切这种局面的出现。但是当代中国很多家长由于过度溺爱孩子,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而无意间错过了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机,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而另外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顽皮、淘气等问题时,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制定很多成长规则,实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对孩子过度严厉,过度管教孩子的一切行为,最终导致孩子的逆反和无所适从的心理,这样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目标
1、生活习惯
幼儿自从出生后,便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一系列的生活习惯,这点习惯的养成和家庭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成长早期,家长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等,饮食习惯就是要做到定时进餐、不狼吞虎咽、不挑食;卫生习惯则是要做到早晚洗脸刷牙、勤洗澡、饭前便后洗手等等;睡眠习惯则是需要按时睡觉、安静入睡、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2、学习习惯
在幼儿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家长必须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将来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但凡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一定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最好从小开始培养孩子,比如,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培养孩子坚持解决困难的耐心;广泛阅读各类幼儿书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劳逸结合;杜绝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的习惯。
3、道德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合格小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道德教育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对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应该做到:在孩子学习说话时,家长应及时教会孩子说基本的礼貌用语,再见、谢谢、对不起等等,当遇到长辈或者客人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打招呼、问好等习惯用语。在孩子与家人或者家庭中大哥哥姐姐相处时,应该教会孩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遵守规则等等习惯,学会与人分享。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1、提高家长的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别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就是,普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孩子道德习惯的养成,重视技能训练,但轻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与时俱进,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方法,积极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2、家长做到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是对家庭非教育的要求,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孩子时,应该首先考虑自己在这方面是否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言传身教可以传达给孩子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从而使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楷模,大到道德操守,待人接物要和善、团结合作、热情有爱,小到一些生活小习惯的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在原地、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3、家庭教育讲方法,忌粗暴
在家庭教育中,恰到好处的教育方法会使教育成果事半功倍,一方面。家长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该过分严厉的对待孩子,更不能采取暴力的手段对待未成年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从分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天性,在孩子犯错误时,细心体会孩子的心情,耐心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事,既不能一味的责骂,也不能一味包庇纵容,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无论何时,家长都应该与孩子一起坚持正确的事情,让孩子有依靠,充满自信。
4、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
在一个大家庭中,家长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长之间应该做好对于孩子教育的沟通与交流,最后达成一致,商量出大家都会自觉遵守的教育方案,以免家长之间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混乱。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必须都做到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个案研究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时期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让我们从西西的个案研究中分享我们的体会:
一、幼儿基本情况
西西是个活泼聪明的小女孩,求知欲、好奇心很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是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违反集体规则,是个典型坐不住的孩子。如: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不持久,坐一会儿就会跑去看书玩玩具;外出活动时总是玩不够,要老师去拉她才回教室;午睡时总爱在床上翻动,或自言自Z影响扰乱他人休息等。
西西父母都是教师,因父母工作忙,西西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交给了爷爷奶奶,老年人比较惯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行为没有约束,母亲对孩子期望高,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总是细心,耐心的引导,而父亲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阻碍了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导致了西西规则意识差的主要原因。
二、个案分析
西西虽然是在三代同堂的温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但全家人都以她为中心,过度重视和关注,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行为观察及有效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西西的个案追踪观察,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训练,让孩子学会等待、分享,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1)教给孩子等待的策略,是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孩子认识钟表,告诉他长针走到几的时候,动画片就开始了,让孩子明白,只有等待才会得到他期望的东西。
(2)教孩子在等待时转移注意。比如,等着坐碰碰车的时候,让孩子讲讲故事、唱唱歌。或者把自己不能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象成胖胖的白云等,让等待变得有趣。
(3)发挥语言的“制动”功效。在孩子快要控制不住自己时,父母说一句“再等一会儿吧”可能就会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排第二个了,再过一会儿就轮到我了。”
(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幼儿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他学习别人好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时,西西跟着老师唱了两句后就坐不住了,开始扯朋友的头发,弄得同伴直嚷嚷:“老师,西西动我。”接下来的餐前活动,我便给孩子们讲《小猫找朋友》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朋友与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怎样表示友好,内容浅显易懂,西西听得很认真,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来进行角色表演,特别请了西西,西西表演很认真。后来,我发现西西常常伸出小手与朋友握握手,或者向朋友挥挥手表示友好。
(三)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例:一次户外活动,我组织幼儿玩“猫和老鼠”的游戏。请西西来当“猫”。游戏规定:“猫”要睡在粮库里,“老鼠”才能去偷粮,当老师喊“猫来了”时,“老鼠”要立即逃,“猫”才能去捉。“猫”还挺遵守游戏规则的,让好多“老鼠”都空手而归。游戏中,西西全身心投入,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心态,她已将自己看守粮食是为己任了。“猫”要睡觉,“老鼠”才可来偷粮,这是游戏的一个规则,“猫”要听到“猫来了”才可以去抓老鼠,这也是游戏的规则,我有意让她在游戏中担当重任。通过履行角色职责,西西的自制力有明显提高。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自制力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
(四)教师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是有效促进孩子自控能力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快过“五一”了,我组织孩子们制作彩链来打扮教室,西西的彩链刚穿了两三个,就拎着在教室到处跑,突然,我灵机一动,对西西说:“跟老师来比赛好吗?看谁的彩链穿得最长。”西西说:“好!”跑回座位又开始接着穿彩链了,穿一会儿,就会拿着彩链来跟我比一比,看见没我的长,又马上跑回去接着穿……后面的活动中一直非常的专注。
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及其与幼儿的互动,对于活动才会有着专注的精神去做。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孩子自制力的提高。
(五)积极鼓励
当孩子有进步时,马上予以表扬、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同样可以帮助树立幼儿的信心。而对孩子适度的惩罚,也可以加强孩子对道德标准的认识,从而懂得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其自控能力的发展。
四、个案指导成效与启示
首先,作为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学校里,不管是老师自己的衣服,还是幼儿的洗换衣服,老师都应该随时折叠好,摆放整齐,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在孩子的眼里,老师都是神,不管老师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其次,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树立“叠衣服”的意识,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叠衣服”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的小朋友表演“叠衣服”,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叠衣服”的心理。对于已入园的孩子可以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叠衣服”,为自己会“叠衣服”感到高兴。
2.在儿歌中让幼儿学习“叠衣服”的技能。幼儿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易读易懂,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把“叠衣服”技巧编成儿歌、歌曲等,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叠衣服”。比如:一只袖子叠过来,又一只袖子叠过来,最后向你鞠个躬,一、二、三,叠好了。
3.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戏了。抓住这一特征,可以把“叠衣服”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培养。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娃娃收拾家”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学会“叠衣服”。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叠衣服”比赛。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
最后,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只依赖幼儿园的培养,不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将是纸上谈兵。
1.通过宣传,让家长了解学会“叠衣服”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召开家长会,通过让家长听专题讲座,让家长们了解培养幼儿学会“叠衣服”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培养的方法、措施。
2.让家长制定并维护必要的家庭生活规则。在这一方面,可能好多的父母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在幼儿园孩子已经有较严格的生活规章制度了,在家里应该放松一点。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错。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家庭中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些必要的规则。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脱、自己叠,自己的被子自己叠,自己的鞋袜,自己穿脱、摆放。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树立榜样,就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时候,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学习。这个榜样可以是家长自身,也可以从书本上、动画片中寻找。而在其中,我们认为,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强,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发展需求,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与外来的刺激互动。因此教师在常规管理活动中首先要研读孩子,以孩子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想法,以孩子的视角感受他们的需要,以孩子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班级各项活动,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充足的自主活动的空间,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切不可因为过分强调良好的班级秩序而过多限制幼儿的活动。
二、以人格魅力为先
在幼儿园班级就像孩子们的大家庭,老师就像孩子们的家人。孩子们是一个个幼小的、独立的个体,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正确引导,老师的态度将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过分严厉会使孩子们变得性格懦弱,过分松散的班风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是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基础,“严谨、关爱、勤奋、创新”是新时期对老师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以敏锐的目光察觉幼儿的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三、以习惯养成为重
一位获诺贝尔金奖的白发苍苍的学者说,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在幼儿园,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获得学界最高荣誉的老人用了这些具体的描述说明了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及良好品德在幼儿期形成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惯养成“小”中见“大”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有利于做好班级常规管理。然而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仅仅局限于正规化的集体教育活动,而应贯穿于班级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晨间接待时,引导幼儿多与老师同伴交谈,主动问好,帮助幼儿养成自信大方、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饮水时引导幼儿排着队饮水,不争也不抢,增强幼儿主动遵守集体规则意识。就餐、午睡、散步、离园等环节也是对幼儿进行习惯培养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应该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做有心人。
四、力求实现自我管理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受旧有观念的束缚,过分注重班级常规管理的表象,过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活动中的纪律问题,对幼儿管得过严过死:东西不能随便乱摸、嘴巴不能随便讲话、走路不能大幅度跳跃……以幼儿绘画活动、午餐活动、体育等活动为例,有的教师害怕纪律太糟,不让幼儿自己取放物品,有的教师担心幼儿分发小勺会发生安全事故,有的教师觉得孩子还小不能让孩子参与活动的准备,所有这些事都由老师们大包大揽,孩子们只需要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的帮助就可以了。过多的干预、过密的限制、过分的保护,使孩子们变成了老师指挥棒下的“乖乖儿”。在好常规表象的背后牺牲了许多幼儿宝贵的自主活动、自由发展、自我管理的机会,这样无疑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也降低了班级常规管理的水平,使之停滞于被动式、单一化的管理状态。
提高常规管理的效率,使管理工作出现全新的质的飞跃,应该将活动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合理地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在适当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主自立地尝试。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幼儿教育重看护、轻养成;重知识技能培训、轻道德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重智育、轻其他诸育等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等。
从去年起,我园的区角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是带的大班,所以在开展区角活动时,没费多大劲儿,孩子们在区角中活动起来没有发现多大问题,可是今年带的是小班,在小班开展起区角活动却困难重重。不是指导过多限制孩子们的自主性,就是引导不到位孩子们在活动时乱成一团麻!究其原因是区角活动的自主、自由性质,决定了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更多只能是以间接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在小班幼儿区角活动的指导中,就更加体现出区角规则的重要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中,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需要、兴趣,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愿意平等地与孩子商讨、提出建议,注重观察其情绪、习惯等变化,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使孩子有个安全、宽松、自由、温暖和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在小班,和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来讲“益智区”、“操作区”简直比登天还要难,孩子们常常会乱指一气,名字和区角根本对不上号,更要命的是,满世界乱窜,任凭你喊破喉咙,无人理睬!正如《纲要细则》中指出“3至6岁阶段,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段,形象或表象影响或支配着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在这次布置活动区标志时,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等特点,选择了孩子们超喜欢的动物形象贴在区角墙上:如聪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区”、灵巧的小兔代表“操作区”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各活动区的任务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角进行活动,在分区活动中也不会再出现找错了活动区的现象。
这样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划分。环境是和孩子互动的,要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理解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思,你说,不是吗?
二、进区前帮助每个孩子做好进区熟悉练习
区角活动是每个孩子特别特别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简直乐翻了天!区角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进区常规是必不可少的喽!良好的进区常规是循序渐进形成的。在我们班的进活动区规则中,要求孩子们要有“计划性”,即做“进区计划”。但是,对于一个刚接触到活动区的孩子来说,上来就能明确地计划:“我今天打算进……区。”是不切合实际的。老师要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进区活动中去,作个“有指导性的合作者”。
因为是小班开始开放阶段,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熟悉区中的操作方法,规则,都能实际经历活动过程,我主要采用先介绍后开放,先集体小组后分散的方法,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每次只介绍一个区,并实际练习一个区,多练几次,让每个孩子都熟悉进区的规则、要求。对个别能力差的多指导、提示,特别是少数民族孩子,讲解时简直是“连说带比划”!手脚并用,到后来他们还是我行我素,令人哭笑不得!例如:最初练习进阅读区时,从告诉孩子们规则,戴进区卡,有序的拿书,看书,放书,放进区卡,这一系列的环节,居然有人拿上书后给其他小朋友,自己坐在那儿无所事事,东瞧瞧西望望,任凭你怎样呼唤,他也不理不睬!真是让人捶胸顿足!
三、指导孩子活动时要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
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老师要认识到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孩子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孩子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教师要指导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观察了解孩子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孩子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孩子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孩子是怎么做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素材。例如,我班的孩子在进区时对阅读区两三次之后就失去兴趣了,没人愿意去。看到这些,我们就要反思,去问问孩子,找出原因。原来孩子们觉得不新奇,枯燥,不好玩,翻几下就把一本书翻完了,又不认识字。了解到原因,我就采取了补救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制书。老师提前把废旧书上好看的各种图案剪下来,让孩子们粘贴成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制成简单的书,并给其他小朋友们讲,看谁讲得好。嗨!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别看书不精致,孩子们却争着进阅读区,真是“一举三得”!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 生活习惯 培养安全意识 危险 自我防护能力
在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上,其实不仅仅是老师、家长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普遍需要关心的问题。但是需要真正关注此问题的应该是小学生自己,而不止是成人。我们要从小学生日常安全习惯方面开始培养,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患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危险的存在,培养他们较强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较强的安全意识,牢固小学生心中安全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我们要本着对小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增强小学生防患意识。对小学生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强度,提高小学生安全自救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体培养小学生安全习惯的点滴做法有如下几点。
1、自我保护,达成共识
在小学生安全习惯培养环节中,小学生是主人公,要加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有端正了他们自身态度,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培养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要让小学生自身有安全意识,与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如果没做好对小学生自身意识的巩固,没有在小学生心理内树立正确的安全防护意识,给他们教育再多也都是枉然,小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也不会重视问题,在教导过程中,往往都只当做耳旁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有的小学生听多了会引起内心的厌倦,产生反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叛逆行为,做出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造成对小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双重损害。所以一定要从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做起,要让小学生能完全赞同安全防护保卫工作,自身能产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教育者有着共同目标,共同的安全意识,从而使安全教育工作更顺利的进行,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防微杜渐,强化训练
在小学生心中树立了正确的安全意识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防微杜渐,强化训练。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讲故事、看动画片时进行对小学生的广泛安全教育,以故事或者动画片中的某个场景为例,教导学生哪样才是对的,怎么做才可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我们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行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例如,学生在使用生活电器时,那种带电的插头要告诉学生,不可以碰到金属的地方,不能湿手去触碰插头,还有很多其它生活上的细节都需要注意。
在实际生活上,老师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集体活动,在上下楼梯、过马路等日常行为活动中,时刻提醒学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另外还要告诫学生不到水池周围玩耍,还有走路不要踩井盖,遵守交通规则,不要推挤。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时,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行为的监督,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对没有做到的进行好好教育,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发生意外会有什么后果,举例子给他听。通过这些教导,让学生能改正错误行为,提升学生安全的防护意识。在进行活动时,老师要能组织有序,逐步培养学生的日常安全意识和在安全方面的有意注意能力。通过多组织平常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强化训练,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不违背交通规则,在每次活动中,教师和家长都要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告诉孩子一些安全知识问题,让学生能自觉培养安全的意志和心理品质。通过训练,使孩子能渐渐的明事懂理,在做事中能有较强的安全防患意识,不马虎大意,多加小心,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能谨慎处理。还可以举办一些紧急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处理,例如火灾时怎么逃生,地震时怎么安全逃离现场,在人多密集的地方怎么做才能不受伤,在遇到天气恶劣时,怎么做才能安全,教会学生这些灾害的应对措施,让学生在灾害发生时能理智处理。
3、借鉴经验,警钟长鸣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一些对安全规范行为的内容方案往往不能全面的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地方。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日要吸收、借鉴一些成功的安全教育方案。在对小学生安全教育中把握一个主体思想,就是安全第一,不管怎么样要不伤害自己,事情发生时寻找以不伤害自己的为前提的最好解决措施。另外,要对失败的安全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制定安全教育方案时进行完善,还要找出导致失败的原因,在对小学生安全教育时将多种因素考虑进去,做出对每一种意外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十足的准备,预防意外发生。
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与剖析,让老师与家长时刻警惕着,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做到警长鸣。教师和家长还要在平日一切可能的时间里,结合一切可能的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安全自救、安全防卫知识等教育,潜移默化的在小学生心中形成安全防护思维。家长每天在孩子要一个人行动时念叨不要和陌生人讲话,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吃,说的多了,孩子自然会记住,每次他要一个人时他就下意识的会提醒自己不要吃别人给的东西,不要和不认识的人讲话。这在学生耳濡目染中能逐渐建立起防护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人生安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4、家校沟通,健全制度
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安全习惯,需要家长和学校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长方面的沟通,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良,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制度。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长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所以家长的安全意识也一定要是正确的,家长平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安全行为习惯。还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只有做到学校与父母双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小学生更好的养成安全点滴习惯。学校可以把家长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行推广,让其他学生的父母也能够学习。把在学校内对孩子进行的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学生生活上的安全教育也能有所帮助。加强交流,也有利于老师和家长的默契配合,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逐步形成安全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会减淡,孩子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也会变模糊。因此要注意健全相关制度,比如说,有些学校实施了进校接送学生的签退签到制度,要求家长在接送学生时到老师那里登记,可以确保学生能安全接送。这样不仅加强老师、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有责任心,对孩子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使孩子能明白安全的重要性,能时刻注意提防。从小养成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质和安全的思想意识,时刻注意安全。此外,在校内和生活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能脱节,要沟通一致,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老师的交流会,通过对孩子安全教育的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
5、常抓不懈,自成习惯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在人一生中小学教育是会影响到人一生的,这与个人未来发展与生活都有着重要联系与影响,所以在小时候建立健全的精神思想、思想品质是很重要的。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每日每月的坚持才能持久的,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所以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起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要持续很久,一直到学生能养成自我良好的安全意识,才可以懈怠一些。在老师和家长共同承担为孩子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对小孩的教育也要抓紧。一方面,我们要带领着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不管是在平时做事还是外出活动或者是与人结伴同行,都要注意安全第一,要以安全为前提。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活动,在孩子学习、娱乐等其他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习,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领悟到安全的重要性,随r养成良好的习惯,事事都要谨慎小心,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例如不能因为红灯的时候没车就闯马路,这样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学生做认识事之前要教会他们学会预先设想,对事情有一个大概的流程步骤,在意外发生时能最快做出反应与处理。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一点。
6、总结
在对小学生安全习惯做法教育中,家长与老师要能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去说服教育,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记牢,不容易忘掉。本来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就是记忆力不集中,对世界社会的认识也不够,需要教育者不断的纠正与指导,才能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做好安全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终生受益。在平时教育时,家长和老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孩子,通过这些真实事例让孩子能切实体会到认识到对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根据这些各种事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能感悟到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多么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家长的循循善诱也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认真,对自己的负责,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吩咐认真做事的安全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
[1]《小学生安全家庭教育:9个安全好习惯》陈晓 《中国教育在线》 2014.6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点滴体会》白金声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2
[3]《潜心播种习惯――小学生安全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