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3:13
导语:在叛逆孩子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2、尊重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3、给予孩子自信。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应尽量给予表扬。
4、学会换位思考。
【摘要】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现叛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成功的改变叛逆性的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关键词:叛逆;原因;宽容;激励;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中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那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是的,在我们每个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的,或是让人头痛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恰恰是我们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也特别花心血的工作。把这些孩子的转化工作做好了,那班主任就可卸下一个大包袱。形成叛逆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
一、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低俗的网络节目、影视节目、媒体刊物,这些不适合少年儿童的信息大量传播,日益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
还有一些教育环境的不良舆论,甚至是孩子在社会上不良的人际关系,交友不慎,都是产生这些“叛逆生”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这其中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
2.父母关系不圆满
现在许多不圆满的婚姻,甚至是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3.留守儿童现象
社会在飞速发展、进步,节奏加快。因此许多家庭父母必须外出打工,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照顾子女。这些孩子多数是由爷爷奶奶,亲戚,甚至是寄放到一些托管所照看。于是,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
4.流动儿童现象
和上述情况相似,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跟随父母到不同的地方就读,而这些流动中的孩子需要不断适应陌生环境,适应不同的老师、同学,因此产生了“叛逆”心理。
三、由自身因素引起的
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如智力、基础差,体质差等原因,成绩有点落后,经常受到歧视,但往往这类学生内心隐藏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会很努力、很认真地干某一件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们会感到压力很大,不由自主地认为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渐渐地产生懊丧感,破罐破摔的心理使他们变得十分固执,甚至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奋斗。
四、由不公平而引起的
由于经常性犯错,给同学老师留下了不好印象,明明干了好事,却被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了一通;又如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受到不同的处分,从而产生对立情绪,故意干坏事,破坏集体,而一旦集体不容纳他,不让他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就受不了,总想找机会靠拢同学,融入集体当中,并想找机会表现自己,如果这时集体不帮他一把,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在了解到叛逆孩子犯错的心理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宽容――融入阳光的沐浴
梁实秋先生说过,宽容是人类文明熏陶的结果,教育不能没有宽容,教育尤其需要宽容。
2.关注激励――洒下雨露的滋润
“叛逆生”的缺点很多,但绝不能因为有缺点而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因此要善于选准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以鼓励、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使其全面发展。
3.充分信任――给予清新空气
信任是孩子们成长的清新空气,信任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因此,在一次选拔班干部时,我第一个就推荐了文军,任命他为纪律委员,专门负责晨读的纪律。如我所料,全班一阵轰动,这时,我教育大家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对于暂时落后的同学不能挖苦、讽刺,而应帮助他改正。由于平时他在班上“横行霸道”,同学都很怕他。两个月过去了,班级的纪律明显好转,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多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好好地表扬他,他脸红得像苹果似的,害羞地把头埋在桌面上,与平时的“浑小子”形象截然相反。初战告捷,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我将这种方法一直保持下去,转变了多个“叛逆生”。转眼都过了三年了,他们都该上四年级了,新学期开始,好几个同事告诉我:“文军碰到我说,多亏了张老师,要不我就完蛋了。”听了这话,想想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这些所谓的叛逆学生虽然“叛逆”,但毕竟不是不可救药,他们身上还有一些优点,正是这些优点,就像那“星星之火”,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燃成“燎原大火”。我在充分的信任中任命文军同学为班干部,正是把他由被管理者的被动位置推到管理者的位置上来,通过管理他人来改正自身的缺点,给他以成长的空间,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由他律走向自律。
关键词:中班幼儿 叛逆行为 表现 对策
在幼儿阶段,孩子会经历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叛逆时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在这一阶段给不了正确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叛逆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也就没办法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以中班幼儿来说,对于他们叛逆行为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办法,从而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表现
(一)出现“逆反心理”
中班幼儿的叛逆,首先呈现出“逆反心理”。中班幼儿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家长或教师沟通,对家长或教师的教诲很抵触。他们接受管教的过程中情绪通常都表现得很激动,情绪波动幅度大,有些幼儿甚至行动上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这样的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幼儿在学龄阶段就出现厌学的状态或是逆反行为,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幼儿在做错事情后,父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幼儿便会非常抵触父母的教育,听不进父母的话,依然我行我素。
(二)出现“双差学生”
“双差”主要是指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两个方面。有些学生原本的成绩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或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时间长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学习进度,厌学情绪便开始产生,甚至有些幼儿出现更为偏激的情绪或行为,直接转变成了“双差学生”。比如,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幼儿的反应速度比别的幼儿慢,时间长了所接受的知识量就没有其他幼儿多。随着成绩差距的拉大,幼儿会出现一种自卑情绪,不敢与别的幼儿比成绩和玩耍,这就逐渐形成了学习成绩与心理上的“双差学生”。
(三)出现“两极分化”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成绩与行为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班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批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上都很优异的幼儿,而另一部分幼儿在学习上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就慢慢地差于其他幼儿,时间长了,行为上也表现出比较叛逆的特点。这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失效造成的。
二、中班幼儿出现叛逆行为的原因
(一)心理方面
在中班阶段的幼儿,正好处于人生叛逆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渴望自我独立。因此,对于父母等年长者的教诲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不希望受到他们的管教,情绪上开始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另外,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叛逆的情绪,从而导致一些叛逆的行为发生。
(二)家庭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由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容易导致幼儿叛逆心理与叛逆行为的出现。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在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不能理解与接受,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观念与方式对幼儿进行管教,用成年人的心态和旧的思维去看待今天的幼儿的行为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该有的重视,无法给予幼儿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此外,对幼儿的教育问题,家长通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幼儿的教育方式过于成人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相反助长了幼儿在叛逆期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的加剧与恶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和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一个是教师方面。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没有以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引导,只侧重于文化知识的考核,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不太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若是学习上表现出吃力或是厌学的情绪时,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内察觉,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反常的情绪。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在幼儿阶段,幼儿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模仿。若是周围同伴表现出一些特别行为,他们也会跟着去学习、去模仿,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
三、解决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因势利导
幼儿在中班的年龄阶段,恰好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行为也主要是通过一些夸张或偏激的行为以获取关注。这就需要父母与教师尊重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对幼儿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幼儿能将父母的教诲听进去,并及时改正。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二)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科学教养
父母在面对幼儿叛逆阶段期间,应该尤其注重自己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通过采取一种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养。父母只有转变以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充满关爱的教育与成长生活的环境,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在叛逆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至于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比如,幼儿在幼儿园的考试中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一味地责怪幼儿或对幼儿任意打骂。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幼儿,分析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且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这样幼儿不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幼儿在有父母关心与鼓励的环境下成长,就不会出现性格偏激与叛逆。
(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以幼儿为中心
此外,学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关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学习状况等,以便在幼儿的叛逆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确保幼儿在叛逆期内安然度过,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幼儿都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与幼儿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幼儿在学习或是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在学习时,幼儿能主动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外与同伴的玩耍中,幼儿才能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通过对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叛逆行为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以及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等措施,相信对于改善当前中班幼儿的叛逆行为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权建萍.兰州农校不良学生非正式群体违纪行为成因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张爽.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郭菁.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53.
[4]朱小琴.家长如何应对幼儿在叛逆期的成长[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19.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策略
初中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由于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用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初中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叛逆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叛逆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叛逆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我认为对与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龄和生理条件
叛逆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叛逆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中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
二、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叛逆”。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思维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中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心理。
四、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叛逆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叛逆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叛逆,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校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叛逆心理;调节方式
“叛逆心理”一词在最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达到了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叛逆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小学生“叛逆心理”的化解艺术,获得主动权。
1积极鼓励。合理调试
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自己,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特别是对“后进生”,家长、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从心里感到快慰,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小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涵,上课时不是开小差玩文具用品就是插嘴扰乱课堂秩序,另各个任课老师极为头疼。又一次我看到她写字写得很认真,写字姿势也摆的很好,此时我及时向全班同学大声说“今天涵是我们班写字写得最认真的,坐也是坐得最端正的,等一下老师要给她优秀加三颗星。老师知道以后她上课也会这么认真的!”说完我看了看她,她也看了看我,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2投入情感。相互理解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现实都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与他们多沟通,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可能对其和蔼可亲、态度应诚恳,让学生觉得家长、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敌意和戒备的心理。我们要让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其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有一次,我从一直偷别人东西的鹏那里看到了一本我校图书馆分发给班级里的一本图书。我心想这个鹏不仅要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还要打班级里的图书的主意了,真是可恶。说时迟那时快,我把手里的语文书砸到了他的课桌上,他被惊了一下,猛地抬起头看着我。我急忙走过去翻出他书包里的那本书并质问他。当我了解到那本书是他读四年级的姐姐到图书馆借的时候,我真后悔自己这样做了,马上向他真诚地道了歉,没想到他爽快地说了不要紧。我抓紧时机,问他是不是喜欢看这写书,告诉他如果喜欢看的话可以向我借……之后他真的向我借了很多书,并表示自己以后长大了还要写书。在和他聊天过程中他也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就这样,在这次的误会中我和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鹏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家校合作。相互沟通
我们知道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当学生出现心理叛逆现象或心理障碍时,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通过“家校路路通”、“家校半日活动”等形式,加深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使他们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消除学生“叛逆心理”。教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巩固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家长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到学校与教师共同探讨,从而得出解决的方案。
这一方法用在“浩”身上极为有效。浩是个不合群的孩子,说话有点大舌头,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差,经常和其他孩子打架。在笔者观察下来,浩这个孩子脑子还是挺灵活的,学习不应该这么差,还有为什么他一直打架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就到浩家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才了解到浩生出来就没见过妈妈,因为这件事一直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这也是他一直打架的原因。至于学习那么差是因为爸爸每天都要加班加到深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爷爷奶奶也不懂。了解情况后我和孩子的家长共同商议总结了一些能够帮助浩健康成长,促进学习的一些方法,并约定以后一定严格遵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浩终于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4加强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给予正确导向
关键词: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学生;成因;转化措施;探讨
一、初中问题学生的分类
1.“自卑型”问题学生
“自卑型”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没有或极少有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自卑型”问题学生包括学习上的自卑、人际交往上的自卑这两大方面。学习型自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于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等不良后果,人际交往型自卑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抑郁、内向的性格。自卑心理会给学生初中的成长留下阴影,容易让他们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懦弱、胆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给学生的性格及人生留下阴影。
2.“叛逆型”问题学生
“叛逆型”学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就是由于个人性格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初中以及青春期之后,内心中的包遭遇浮动比较大,喜欢特立独行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例如有些初中学生存在的染发现象,以及一些初中学生为了寻求刺激开始染上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部分学校还存在着学生们形成个人小团体寻衅滋事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们进入了初中之后,由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影响,形成早恋现象,致使跟家人、长辈以及学校之间形成矛盾冲突。
3.“成瘾型”问题学生
“成瘾型”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对于一些事物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从而造成一种精神成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阅读言情、武侠、奇幻等类型的小说而严重影响学习等等。
二、初中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自卑型”问题学生的成因
“自卑型”问题学生的成因主要受学生个人以及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要相对较弱一些。自卑源自于比较,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学生相互的比较之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照比一般正常家庭来讲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父爱、母爱的缺失,让学生们缺乏安全感,在物质满足不了的前提下自卑心理就产生了。另外,一些原本身高、长相、性格等先天条件较差的学生,在受到别人的嘲笑或攻击之后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
2.“叛逆型”问题学生的成因
青春期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叛逆也是每一个人在青春期的表现。但叛逆最终影响学习和自己的正常发展,就是有问题的了。“叛逆型”问题学生的成因一方面是受青春期心里不安因素的影响,同时一些学生在优点不明显,长期不受关注的情况下,容易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寻求别人的关注,造成过度叛逆的现象。同时,现今发达的信息传播媒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电视电影等传播手段,将一些包含叛逆、暴力、血腥、以及一些言情剧、言情小说都会让初中生形成效仿,致使学生形成过于叛逆的性格。
3.“成瘾型”问题学生的成因
“成瘾型”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成因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以至于一旦碰到一些自己喜欢或者可以带来满足感的事物就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家庭问题也是“成瘾型”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些学生的家庭关系存在问题,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和谐,造成学生形成心里缺失,最终通过网络、小说等方式来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满足感。
三、关于以上问题学生的几种转化策略
1.“自卑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改善自卑学生自卑现象的关键在于沟通,通过沟通打开学生们的心扉,通过交流来帮助学生转化内心的负面情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人也没有条件完全相同的。转化“自卑型”学生,要善于改变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让他们从“活在自己的阴影和缺点里”变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自己长处和优点的眼睛。
2.“叛逆型”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叛逆型”问题学生转化的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将他们心中的躁动与不安化解,让戾气和浮躁变为稳定与平和。学校及老师要在进行授课或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们能够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善于疏导,对于特立独行以及存在恶习的问题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对于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不能盲目与极端的处理,让男女之间的感情回归平淡自然,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成瘾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对于“成瘾型”问题学生的转化,要着重从其形成原因入手。
由于家庭环境不和谐而成瘾的学生,学校应该积极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工作忙而没时间照顾孩子致使学生成瘾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关爱与沟通,同时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状态,改善孩子的处境。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无法自拔的问题学生,学校也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强化校园周边校园环境,改善课堂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们注意力,通过及时沟通与引导让学生们把精力转移到正确的事情上来。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前我国初中学生中问题学生的类型、各类型的成因以及关于转化各个类型的问题学生的具体办法。初中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现今的学校不仅承担的传授知识、授业解惑的义务,更需要从心理上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改善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相信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探究与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方式会被研制出来,应用到解决初中问题学生上面,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虞雪华.“扰乱型”课堂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矫正[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06)
2.乔德位,邬放民. 农村初中顽劣学生的现象及教育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9(08)
3.陈珍德,刘学培. 如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8)
4.杨文凤,马维振. 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6)
孩子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寻找,当“自我”逐渐萌发,他们就会表现出对约束的反抗,让父母们头疼的叛逆就这样出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有3个明显的叛逆期,如果发现孩子莫名其妙地开始跟你对着干,不妨先来听听,他想表达什么。
“我不”=听听我的想法
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特别喜欢说“不”。你说东,他偏往西。刚给他穿上外套,他立马就脱下来。你拒绝给他买某个东西,他坐在地上耍赖。他们用“不顺从”,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有些孩子的方式很激烈,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明显,决定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养育方式。那些个人意愿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叛逆期要么不明显,要么会比较平稳地度过。
4岁,孩子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多数父母都不能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样去尊重。对比国外,中国父母更容易忽略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生活中总是有太多干预。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的孩子4岁,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孩子在和小朋友们抢球时磕坏了膝盖,他很心疼。于是,他买了20个球,让老师发给孩子们玩,还挺自豪地跟我说:“我买了最贵的球,每人一个,自己玩自己的,不用抢了。”
我一时语塞,倍感惋惜。玩球本就是个群体游戏,有合作、有竞争,孩子们在争抢中逐渐体会到集体的规则,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会因集体而有归属感,同时学会争取与妥协,开始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家长需要读懂孩子的需求,并且不能总是企图用钱来解决问题。因为孩子的“自我”刚刚萌发,父母首先要多给他们一些尊重。能让他决定的事,就尽量少干涉。
上课总去卫生间=给我点儿空间
有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不到10分钟,就举手说要上厕所。久而久之,老师自然觉得不对劲,可即便跟到厕所,孩子也在里面蹲着,问他,就说解不出来。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成长中失去了太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上厕所时,他会有一个比较私密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人来干涉他、打扰他,可以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7岁,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到来,他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如果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不专心、爱拖延。非常多的家长都反映说,孩子写作业,甚至吃饭时,总是拖拖拉拉,边写边玩或者边吃边玩。其实孩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总是被安排,自由时间极度被压缩,他们只能一边做被要求的事,一边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个总去卫生间的孩子应该怎么办?我建议老师,上午和下午各给他一次自由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和自习的时间,也允许他自己安排。情况果然有所好转。
七八岁的孩子有了更多的小集体意识,我们可以引导他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他需要自由,而集体却有规则,不妨让孩子先理解规则的原因,懂得尊重规则,然后再遵守。强制性的行为,只能让他更加叛逆。
青春期的反常=我需要界限
孩子成长的3个叛逆期里,青春期叛逆最让家长们烦恼和忧心。如果孩子在前两个叛逆期里的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阶段的逆反就更加明显。
有些孩子是回避型的叛逆,比如,不爱跟家人交流,拒绝和家人聊心事,总爱自己待着。还有些正相反,大多数男孩子在青春期的躁动会比较明显,他们的叛逆表现得也比较激烈。有个男孩儿跟我历数对爸妈的不满:爸妈非带他出去串门,一点儿都“没意思”;不让他跟朋友们去玩;总把他当成小孩儿对待;总让他做不喜欢的事。“以前我小,就忍了。现在他们越让我怎样,我就越不”。
他的做法就是拧着来,也反映了他处在一个内心冲突比较明显的阶段,这是青春期里正常的现象。作为父母,这时候一定要记得给他空间,尽量减少控制,允许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