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经济研究

时间:2023-07-25 16:50:32

导语:在环境经济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经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煤矿建设项目; 环境经济; 成本效益分析; 指标体系

一、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煤炭资源储量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在煤炭科学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煤炭的主体地位不仅取决于是否在技术上实现了科学开采的条件,而且要衡量煤炭开采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矿建设项目较其他项目而言,具有工程量大、工程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且长期环境影响显著等特点,不仅对矿区生活和生产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且会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对煤矿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是实现煤炭科学开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影响因子对受体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在对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时,有必要将其做个分类,针对影响因子和带来的环境后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煤炭建设项目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承载体,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粉尘,来自于煤矿工业场地燃煤炉排烟、煤炭装卸和运输等环节。大气污染的后果会导致酸雨增加、气温上升等对区域经济带来损失,特别是农作物的减产方面。

(二)水资源污染

煤矿建设阶段和投产运营阶段会因矿井水及污、废水排放造成水资源污染。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矿井水等。由于不同区域的地下水位条件、矿井排水能力、水资源自身恢复能力、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等条件不同,煤矿开采工程中不仅对矿区内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对采区以及周边地区水资源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地采矿区地表塌陷带来的地表积水,也会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带来破坏。

(三)固体废弃物堆积

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掘进矸石、燃煤炉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其中,煤矸石主要来自矿井地下开拓和煤炭筛选过程,掘进矸石主要在建设期产生,燃煤炉炉渣来自锅炉房、食堂等地。固体废弃物如果长期积压,随雨水冲刷可能渗透入地表,污染土壤和水体。

(四)土地资源破坏

煤炭型项目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地表塌陷、地面下沉、裂缝等。几乎所有的井工采煤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表塌陷,地表塌陷会使原来的土地改变功能甚至丧失使用价值,地面下沉导致地面建筑物损害。

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构建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是通过权衡成本与效益来评价项目经济可行性的一种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着重于效益与成本两个方面的计量和比较。煤矿建设项目引入成本/效益模型评价环境经济,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项目的贡献水平,达到合理分配项目建设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生产力、社会福利和生态资源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负的环境成本和正的环境效益。效益和成本存在着对称关系: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而避免的成本就是效益。环境成本指因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环境成本和间接环境成本。直接环境成本包括污染物的清理费用、排污处理成本、罚款、损害赔偿、购买环保设备等,间接环境成本包括生产力损失、人体健康损失、生态资源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等。环境效益是环境成本的对立,是改善环境和减少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收益,环境效益也可以分为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和表2所列示。

三、环境评价指标的量化和货币化

为了便于评价,我们需要将环境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将量化的结果转换为货币单位。在具体评价工作中,环境成本(或效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直接具有市场价值,有的则不可直接衡量,需利用替代物品来间接表示。

(一)环境成本指标的量化和货币化

1.对于直接环境成本,一般可以量化,损失直接表示为货币形式。直接费用主要包括:购买环保设备成本、污染物清理费、排污处理成本、环境污染和损害的赔偿费、罚款、其他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C1=C11+C12+C13+C14+C15。

2.在计算间接环境成本时,一般不能直接表现为货币,需要计量各种危害造成的损失间接获得,例如,由于大气污染带来身体疾病的损失费用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法和医疗费用法获得。间接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生产力损失、人体健康损失、生态资源损失、社会福利损失四个方面。

(1)生产力损失包括三个方面:农作物产量降低损失、林业损失和渔业损失。对于生产力损失,可使用直接市场法评估。直接市场法是使用环境破坏造成的产量损失,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表示该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即环境成本。估计模型为:

C21=?驻Q21×P21

式中,C21——环境恶化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下降损失

?驻Q21——因环境恶化产生的农作物产量降低

P21——农产品单位价格

林业损失C22和渔业损失C23的评估原理同农作物损失。

(2)煤烟、粉尘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价值,用人体健康损失法评估。我们将环境污染给人们健康带来的损失,在经济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环境污染引起某种疾病(比如,矿工矽肺病)的发生,为治疗该疾病支出的医疗费用;第二类是因疾病暂时丧失工作能力、提前死亡和劳动力生产率永久降低等误工损失。人体健康损失为第一类经济损失与第二类经济损失之和。评估模型为:

Ch=C24+C25=■(Li+Mi)+■■

式中,Ch——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疾病损失成本

Li——i疾病不能工作的收入损失成本

Mi——第i类疾病医疗费用

?仔t+i——年龄t的人活到t+i岁的概率

Rt+i——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

R——市场贴现率

T——退休年龄

(3)生态资源损失,主要是由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造成的,可使用防护费用支出法来计算这一指标。防护支出法是计算为减轻泥沙流失量和水体破坏增加而带来的环境后果,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拦截泥沙的生物或工程措施所支出的费用。有时候在计算生态资源损失时,也可使用恢复成本法。恢复成本法是将为恢复煤炭企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所发生的成本,作为环境成本估计。

(4)社会福利损失,具体体现为居民享受福利的减少。享受福利损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可以使用意愿调查评估法作定量分析。对享受损失的计量可通过消费者支付愿望(即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的价值去享受商品或劳务)来间接获取。

(二)环境效益指标的量化和货币化

直接环境效益指煤矿建设项目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后,节约的罚款、赔偿金等支出,以及能直接为矿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间接环境效益指采取环保措施后,减少的环境影响成本的价值,主要包括因环境质量改善而提高生产力、改善人体健康、节约生态资源和提高社会福利。在联合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和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算中,均未考虑环境效益问题,这是因为从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的关系看,环境效益核算可通过环境成本核算间接表现出来。因此,这里不再对环境效益指标的量化和货币化详细陈述。

(三)环境经济评价结果

依据成本/效益模型,环境经济评价结果可使用三类指标得出,即环境经济净现值、环境经济成本效益比及内部收益率表示。环境经济净现值是环境影响的总效益与总成本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环境经济成本效益比是环境影响的总效益现值与总成本现值之间的比例。计算如下:

λ=NPVb-NPVc=■■-■■(1)

?捩=■=■(2)

NPVb=NPVc?圯■■=■■ (3)

式中,NPVb——环境经济总效益现值

NPVc——环境经济总成本现值

λ——环境经济净现值

?捩——环境经济成本效益比

IRR——内部收益率

r——市场贴现率

若(1)式中λ>0,即环境经济净现值为正,表示煤矿建设项目能带来正的环境效益。

若(2)式中?捩>1,即环境经济成本效益比大于1,表示煤矿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大于环境成本。

若(3)式中IRR>市场贴现率,表示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对项目经济收益的贡献能力强。

四、案例研究

以陕西华电榆横煤电公司某煤矿为例,应用成本/效益模型进行环境经济评价。

(一)煤矿建设项目概况

该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井田面积251.75km2,总资源量3 171.57Mt,设计可采储量993.51Mt。该煤矿设计年产量5.0Mt/a,并配套建设5.0Mt/a的选煤厂1座,服务年限52a,项目建设期3年。项目静态总投资为393 928.05万元,其中环保投资9 817.3 万元,约占项目总投资的2.49%。

(二)项目环境经济评价指标及货币计量

根据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该地区以风沙地貌为主,地表植物多为沙生植物,农作物约占地43.47%,属于荒漠化草原和农业生态系统。该煤矿建设项目周围3个自然村居民已搬迁,地下水和空气质量检测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项目环境经济评价指标及货币计量见表3。

由表3计算结果可知,建设项目环境经济净现值为2 066.02万元,大于0;环境经济成本效益比为1.21,大于1,项目环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9.76%,大于项目市场贴现率。说明在计算期内,项目环保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煤矿建设项目在环境经济方面是可行的。

五、结论

基于对环境影响的内涵和环境保护的外延的正确理解,理解煤矿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与其他项目环境经济评价的不同,才能科学、全面的构建煤矿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对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依据成本—效益模型,建立了环境经济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煤矿建设项目经济外部性。通过对环境经济评价指标的量化和货币化,能直观全面地反映煤矿建设项目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案例证明了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本文研究对评价煤矿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鞠耀绩.煤炭型项目环评中生态环境经济评价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7):21-24.

[2] 李国斌,刘卓,欧阳宪.环境影响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的方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5):32-34.

[3] 耿海清,陈帆,王青春.提高煤炭矿区规划环评有效性的对策[J].中国煤炭,2010,36(3):18-21.

[4] 耿海清,仇昕昕,刘磊,叶前.煤炭矿区规划环评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煤炭,2007(10).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借鉴 启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体系已成为世界的共识,日本、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立法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

循环经济思想源于西方,其后经过四十余年从实践到立法再到实践的发展,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完成了循环经济法体系的建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的国家。分析日本立法实践的主要过程是先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综合立法和单行立法,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并根据实践发展再将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扩展到其他特别领域。

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废物的企业责任。这与当时工业垃圾引起的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以及末端控制的环保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环保理念的更新,工业污染控制方式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发展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实际运用,1991年出台了《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这两部法律分别是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指导着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其他具体法律的制定。

为处理包装与容器废弃物,1995年、1998年日本分别颁布了《包装容器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法》和《家用电器回收法》。这两项立法很好地把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初步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综合立法和具体立法实践之后,随着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于2000年12月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这是整个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该法制定后,日本对《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可循环资源利用促进法》都予以修订,以便体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新理念以及与《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相协调。此后又在建筑废物处理、食品回收、政府采购、及报废汽车处理等特别领域分别制定了《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及《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法》。这样,由基本法、综合性法和特别领域的单行法构成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完成。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闭循环的理念。

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一)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为保持立法的稳定性,应当尽量利用已有的立法。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清洁生产法》,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应大力贯彻实施这部法律;现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有的关注经济利益甚于环境利益,有的还是以污染“末端控制”为基点,难以满足有效防控污染、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循环经济是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仅在生产环节进行法律调控是不够的。

目前循环经济立法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消费领域的规范,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减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合理消费对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最终处置方面的立法,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控制。循环经济立法要有其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转贴于

(二)认识上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循环经济并非仅属于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误区二: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地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非仅限于资源经济学范畴,而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学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误区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要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误区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惩罚,难以根治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继续研发,开发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误区五: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它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应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重点领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同时,也要注重在农业、第三产业等其它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

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企业内部应实施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物料、能源的使用量,减排污染物,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产资源,体现“3R”原则。第二,在企业之间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和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是物和能量多级利用。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完全价格体系。

现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部分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修改、制订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循环经济的实施还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场成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通过完全价格体系的建立,利用税赋转移和补贴转移等手段,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孙文营.对循环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5

第3篇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大九寨环线 旅游业 循环经济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对促进旅游地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规划、建设与消费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影响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拥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活动人员众多,也带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试图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探讨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由于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众多的专家提出了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提出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把旅游业作为循环经济研究内容的还不多见。

2.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严格遵循着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 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 , 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 , 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的旅游环境

四川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四川也是一个旅游大省,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大九寨环线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大九寨环线上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诗仙李白的故里,三国时期蜀汉遗迹富乐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马蒋琬墓地,深山宫殿报恩寺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业,培育第三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与国内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环线上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生态仍十分脆弱, 大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体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也显得日益严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九环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加剧,而且也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其次,大九寨环线上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提升生态建设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解决生态建设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地方经济及生态系统的维护等结构性矛盾。为了保持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是整个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所在。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协调旅游生产与消费,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城乡生态化等 ,严格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利用 ,保护资源和环境 ,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运行的系统模式 ,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

由于九环线地处长江上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条件脆弱,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巩固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在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环境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人们认识到生态就是现实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只有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要实现九环线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生态优先,以生态建设为主,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森林景观,培育森林特色资源,优化森林的各种效益。建成九寨环线“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要在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好生态,增加植被,提高植被质量,同时要治理好污染,通过构建景区特色,把文化、景观、娱乐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九寨环线特色的旅游文化。

九寨环线上地域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立地类型多样,具有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因此在构建其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时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采用分区治理的方法。根据九寨环线上立地类型、森林植被、林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情况,九环线生态建设的分类界定及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为:

1.平原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30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在50米左右的平坦地面。地貌以平原为主,台状浅丘和红岩低山镶嵌其间。包括成都市、德阳市以及都江堰市、江油市部分地区。该区人为活动频繁,经济发达。根据此特点为,其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绿色通道建设,以人工促进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式培育森林后续资源和景观资源,通过优选组成种群和高效的配置方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自然景观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2.低山丘陵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在500米~1000米之间,2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50米~500米之间。地表丘陵、低山错综起伏,沟谷纵分割。包括绵阳涪城区、江油市及平武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该区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经济比较发达。其循环经济模式为:适宜生态建设模式有城镇生态建设模式、绿色通道生态建设模式,经济林生态建设模式。以坡耕地治理为中心,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优选高效的经济林木,搞好庭院、埂坎生态经济林业,构建生态休闲区;改造低效林,改良草坡,续建水利水保工程;坡耕地梯地化,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抗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提高生态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收门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城市形象与品味。

3.中高山生态区。该区域范围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2公里范围内相对高差500米以上。地貌类型以中高山、深切河谷为主。包括汶川县、茂县、松潘及平武、北川诸县。区内人为活动少,经济欠发达。其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是以自然演替的方式促进森林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因此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主,绿色通道生态建设模式辅之。采用近自然的管理理念,绿化干旱河谷、荒山荒地和陡坡耕地,治理“三化”草地,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功能,建设生态农业。通过封禁措施,形成乔、灌、草、藓的立体生态结构,恢复森林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

四、结论

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同时其生态区域也十分脆弱,要使该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遵从生态经济学原理,积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其必然的选择。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方案,积极推动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实现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环境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晖刘静江:关于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一)管理会计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分析手段,对企业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进行分析研判,提出最有效经营决策建议,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资源最大效益,激发企业生产潜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人员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对财务风险管理、成本预测、投资分析等等,得出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结论。(二)管理会计有利于优化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是一项技术活,在制定考核标准、实施目标管理、进行业绩考核等过程中都需要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健全完善考核指标等方式激励员工,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通过合理设置激励内容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也就相应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二、当前影响管理会计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处于现代管理环境下,却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旧思想,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用先进管理会计理念指导管理实践,往往凭借以往管理经验从事管理行为。一些大型公司管理理念较为先进,但是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对管理会计应用肤浅。由于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位,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二)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普遍没有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认识不正确,有些甚至不知道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即使企业专业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也不周全,根本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的现实需要,根本谈不上应用管理会计加强现代管理。(三)管理会计没有形成健全的理论体系中国管理会计理论起步晚,发展不健全,很多理论知识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实际情况,而结合本国实际的研究成果还不丰硕,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无法应用到实践当中。(四)中国企业会计核算技术落后计算机技术虽然在中国已经普及,但具体到会计专业领域,应用还不深入,电算化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少仍保留着手工记账方式,效率非常低下。(五)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不深入目前,中国由于对管理会计认识不到位,知识掌握不全面,造成管理会计应用不深,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有些只是用到了皮毛,很多管理会计理论仅限于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非常不深入,对加强企业管理作用不够明显。(六)管理会计过程不够完善部分管理会计方法技巧得到应用,但是没有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体系,只是部分方法生硬地应用到实践中,没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应用效果就不太好。

三、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5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现状及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突出问题,人类对环境的肆意掠夺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企业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力量。我国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社会需求是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动因,具体而言,是以下几种主要因素直接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价值论的客观需求

传统的会计学和经济核算方法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只计算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如木材,只计其出售时的市场价值,而这种价值仅包括了它的采伐生产成本,而没有包括森林资源的耗竭成本,也没有包括因森林砍伐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环境成本。由于没有计入环境资源价值,低估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使企业的价值总额发生减损。环境价值论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挑战,它加速了企业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客观需求

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关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借鉴了环境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双向相互影响。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点包括了公平、未来等概念,从而对环境管理与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它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包含了经济繁荣、环境质量和社会平等三个分目标,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综合体。

(三)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其他需求

1.企业的环境义务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了在企业环境义务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建立适当、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采用有益于环境保护技术的企业,可将企业未来可能因环境事故所引发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不仅如此,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风险等级还可以使企业在发行债券或股票时,以更优惠的条件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以较低的环境税、费、罚款,较低的营运成本和废弃物处理成本带来额外的收益。同时,保持一个“绿色”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

2.企业的环境责任

目前,环境遭受破坏而导致的诉讼案件在我们周围经常发生,且后果常常极为严重。近代社会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在注重市场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环境,其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力量,而且决定于政治和社会力量,故企业必须通过参与并解决一些社会弊端和环境问题来确定自身的地位,履行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我国的启示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源于西方国家,并且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正朝着普及化、规范化的方向努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重视、政府的推动,也有企业各利害相关者的促进,但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充分体现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推进的特点。

(一)企业利害关系者的促进

在国外,绿色理念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无论是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公众、投资者、金融机构,还是消费者、交易客户,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环保形象,对企业环境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股东及投资者非常关心环境风险会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环境信息成为其证券评级和选择投资对象的信息来源之一;急速增加的绿色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会注重考虑商品或服务从开发到废弃全过程的环境负荷;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也会加强对贷款对象和保险业务对象的环境风险和业绩评价;政府也推出为优秀环保企业挂牌、减税和提供融资帮助等奖励办法。

(二)企业自身的努力

国外企业大多着眼于长期的市场占有率和可持续增长目标,把加强环境管理视为一种培育无形资产的长期战略投资行为,加强环境管理成为了不少企业的自觉行动。有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制,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自身业绩的重要指标;有的企业对原材料等实施“绿色采购”,迫使供应商改进环保状况;有的企业每年投入资金用于环保产品的开发,重视对职工的环保教育;有的企业主动降低环境负荷和环境绩效的信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赖。实施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正是企业进行这些环境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成为企业提高环保投资效率、提升企业形象的必要措施,也为企业赢得了明显的收益。

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理论研究方面

中国会计学会下设12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之一就是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研究环境会计理论及环境会计实务。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会计确认与计量、构建企业环境报告基本框架,对于环境会计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支持。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才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企业及会计实务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的模式转变有很大的关系,还没有时间及精力来考虑诸如环境会计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类的问题。

2.法律法规方面

迄今为止,有关反映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的规定。

(1)国务院行政法规性文件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规定:企业应当公开环境信息;《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规定: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

(2)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的规定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2月22日,环发[2008]24号)指出:为促进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国家环保总局将与中国证监会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环境监管的协调与信息通报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7]105号)规定:对重污染行业(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行业)申请上市或申请再上市融资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核查,并将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于2007年2月8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一次局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

3.实务方面

以最能代表我国经济发展的上海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截至2004年12月31日前沪市上市的上海市上市公司。通过对这些公司2002―2004的招股说明书、年报进行分析,用以说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实务方面的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通常以招股说明书和年报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但是就总体而言,所占比例较小。

表2中,对上海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中的披露情况作了统计,得出企业一般是在董事会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个别企业在重大事项中披露环境信息。

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上海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可以归纳为环境管理、环保投资及费用、环境收入、公众评价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环保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环保产品、是否通过ISO14001、是否具有环境报告、环保投资及费用、三废、环保收入、环境污染纠纷和环境荣誉等方面,详见表3。

结合表2和表3,对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综合分析如下:

第一,企业一般是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对2002―2004年连续三年年报的披露内容分析比较后,可以发现上市公司最注重环保投资及费用的披露,均在70%左右,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的披露次之,而较少披露公众评价。

第二,“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情况。“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一般出现在“新年度业务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环境政策变化及影响”等项目,主要描述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信息的描述形式主要是定性分析。个别企业也在“董事会报告”的“投资项目情况”中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

第三,“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情况。“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描述企业的环保投资与费用以及环境收入方面的内容。一般出现在“在建工程”、“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短期投资”、“无形资产”、“待摊费用”等会计科目中,描述企业的某一环保工程或环境管理费用。对环境信息的描述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披露的比例较低

现阶段我国只对上市公司做出了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但是单就上市公司来说,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也不尽人意。对2004年沪市A股827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分析显示,827家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有321家,披露比例为39%,其中重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为60%,非重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为23%。而根据调查2000年全球最大的250家公司中编制环境报告的比例已经达到35%;而北美、欧洲、澳洲有50%以上的公司编制环境报告。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相对较少。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强制性为主

一项关于企业环境报告原因的调查表明,企业编制环境报告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我国政府的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应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检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统计报告。而对2004年沪市A股827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调查显示重污染行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为60%,非重污染行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为23%,两者相差比较悬殊,主要原因也在于国家环保局强制要求重污染行业对其环境事项进行披露,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是强制性披露,而非自愿性披露。

3.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政府管理机关为主

调查表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政府管理机关,其次是投资者、金融机构、顾客、新闻媒体、雇员、财务分析师、社会公众等。这说明,我国目前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忽略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也可能是不完整的。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明晰性和全面性

以环境支出项目为例,调查显示,排污费、按规定要求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这四个项目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而大部分企业仅对排污费单独立账,对于企业的其他环境支出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且企业披露的大部分信息是企业可以轻松获取的,对于隐形成本和次有形成本,如企业形象和关系成本等则少有披露。

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多样,缺乏可比性

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种:(1)包含在年度报告中(36%);(2)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6%);(3)单独报告(14%);(4)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9%);(5)包含在董事会报告中(5%)。各个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不一样,也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方式,使得不同企业之间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由于环境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因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环境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解决诸如计量、成本确认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对此,理论界还应对各国的环境会计实务与研究有所了解,吸收各国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实践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环境会计实务研究,并进行国际协调,提高国际间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加强政府监管职能,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政府环保部门应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发挥推动监督作用,包括直接组织实务界与学术界等各方力量研究环境会计的最新发展,及时环境会计指南,利用政府的权威,推动企业采用这些指南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等。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三)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例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全国所有的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必须附报一份绿色环境会计报告,用以监督企业环保义务的履行状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加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之所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最基本的推动力来源于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中最突出的是绿色投资或道德投资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股价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关。在发达国家,投资者对企业的环境表现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会详细地计算,如果企业受到环保法规处罚或污染责任赔偿,他们所要遭受的潜在的经济损失,银行在贷款前会认真考虑企业的环境责任,股民在买股票时,股东会留意公司的环境表现。因此,采用各种手段,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成本,还可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包括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设立绿色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采用更多的环境标准;建立有环境损害基础上的民事诉讼索赔机制等等。

以上各种措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推动的。改进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短期内未必会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应采用一些过渡方法,来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对环境敏感型的企业,增加披露一些环境会计信息要求,作为试点:如,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将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单独列示,并加以说明。又如,在财务报表附注或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部分,增加关于企业环境业绩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行的披露形式,如独立式环境报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产物,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我们应了解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理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促使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融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惠忠,冯歆.韩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1):68-71.

[2] 方丽娟,耿闪清,杨文林.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7(8):9-10.

[3] 于淞.浅议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J].财经界,2007(11):242-243.

[4] 耿闪清,方丽娟,王天东.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07(8):84-85.

[5]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3).

[7] 夏胜祥.日本环境会计控制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04-106.

[8] 王浪庆.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日本环境会计研究――基于理光集团的实践[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6):92-93.

[9] 吕晓蕊.中美日环境会计构建比较――从环境立法的视角[J].财经界,2007(4):231-232.

[10] 顾署生.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7(9):154-156.

[11] 张丽波.浅谈环境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J].集团经济研究,2007(5):300.

[12] 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3] 黄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企业经济,2007(4):172-174.

[14] 张翠霞.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绿色财会,2006(7).

[15] 李长青,张泓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99.

[16] 顾署生,王建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05(2).

[17]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8] Don.R.Hansen & Maryanne M.Mowen.管理会计学(第六版)[M].陈良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 李新华.试论我国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障碍[J].时代经贸,2007(5):49-50.

[20] 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构想[J].会计研究,2004(1).

[21] RicohGroup.Ricoh Group SustainabilityReport

(Environment)[R].2005.

[22] The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 of Japan.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S].2005.

[23] AhmedBelkaoui.Socio-EconomicAccounting[M]. 1984.

[24] Patrickde Beer,FrancoisFriend. Environmental

第6篇

一、从金昌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金融生态组织结构中国有银行一家独大,其它相关机构和组织很少介入。按照金融学理论,通常一个地区的存款余额可以作为地区金融可利用存量的重要指标,同样货款余额也可以反映该地资金的利用能力。最新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显示金昌市外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增幅达48.94%。在金昌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市外银行贷款已经超越本地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成为金昌社会融资的最大来源。整体上看,2011年,金昌市社会融资总量422.08亿元,同比增长28.73%,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及广泛性,中长期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昌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7—2009年,金昌市中长期贷款供给增长明显,但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国家整体稳健货币政策出台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整体增速下降非常厉害。金昌市金融机构信贷显然无法实现有效地供给,以金川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外部地区的银行信贷申请及时补充资金缺口。2011年以来,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体发展的金川公司由于处于循环经济项目密集建设期初期,继续大量建设资金,为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只能通过债券融资来决解燃眉之急。通过对市内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该市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在产业项目规划中,该市共需要建设和科研资金900多亿元,而通过现有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供给渠道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加强金融生态外部调节作用,尤其是社会信用环境和地方行政环境的鼎力支持。

二、金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金融生态问题

首先,通过对近五年来各项贷款余额的统计,金昌市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贷款80%以上的主要是工、农、建、中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比例很小,这不管是对产业的长远规划还是对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来说,都不是好现象;其次,上述四家商业银行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经营对象和稳健的信贷政策,如果他们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利润相对较高但回收期限较长的循环经济项目,那么,借贷成本和管理费用较高的其他项目就会很少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自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实行总分行制,这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只有总行、省级分行才有权利,而市级分行则没有调配、使用的能力,这就使得地方产业资金投入极其不稳定,相对来说,金融支持的路径模式也比较单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甘肃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除金融机构通过大量授信、放贷来支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以外,就是当地省市级政府及小部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目前,在国外市场已经运用的非常广泛的债券、股票融资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在金昌市出现,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这种主流的国际市场融资方式,并没有像吸引外资和技术一样得到相关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金昌市目前还存在缺少如信托、租赁、风投、P2P、基金等各种各样的现代金融工具。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则以地方省、市级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这样就算是满足基础的土建等工作,后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从何而来?应该引入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Build-Own-Operate(建设-拥有-经营)等新的融资模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特征与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矛盾突出。循环经济产业其根本与其他产业一样,通过将传统的工业、农业等产业整体升级为新型的产业模式,要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贯穿其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该环节应该包含了所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首先,在资金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商业银行出于盈利性原则,对管理成本较高和相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区别对待;其次,资金供给者面对循环经济产业相对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科技转化成果风险,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更偏向于提供中、短期流动性贷款,长期贷款的积极性严重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体系是金融生态环境优良标准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基础保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金融支持的方向应更多有的放矢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已经暴露,并逐步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人行金昌市中心支行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工程———针对金昌经济开发区,利用企业征信平台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和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中小企业其他信用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应该由当地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促进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满足本地发展。租赁公司、投资咨询、信托基金、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拿到“全牌照”的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但金昌市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体系也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风险识别能力较低的现象。

三、金融生态发展支持金昌市金融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7篇

[关键字]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污染转移;环境规制

[中图分类号]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05-21

[作者简介]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和农林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许正松(1972― ),男,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黄思明(198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讲师,江西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12&ZD213)、2014年度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YC2014-B05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AHSKF11-12D343)与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招标课题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By: Kong Fanbin, Xu Zhengsong & Huang Siming

Abstract: The issu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Limit to Growth”, the 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and the debate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became a research hotspot when it was first proposed because of its forceful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fully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verse U type of the EKC, and with further research,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ebates on the EKC,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KC model, the nonuniqueness of EKC shap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and the timing of turning point of the EKC curve. As a result, there appear many contradicted conclusions. Meanwhil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positive?analysis of pollutant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a lot of policy suggestions. Most of the study results come to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the EKC is not fit for all pollutant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still a long way for us to research the dynamic model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econometric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pollutants will continue to b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coming years.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pollution divers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一、前言

自然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它提供了经济活动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投入,同时作为接收器,又吸收和消化着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人类社会是否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或者虽然破坏了自然环境但无需修复治理的情况下获得永久性的经济增长?稳定的收入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可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目标与良好的环境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均衡?以上问题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争论也没有减弱的趋势。虽然经历了几十年深入的研究,但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依然没有达成共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增长极限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以及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质疑。随着研究的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逐渐展现,各种研究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二、从增长极限说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一)增长极限说

在Meadows、Ehrlich和Holdren等学者看来,生产和消费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物质投入,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副产品①。随着产出的增加,人们的收入会持续增长,但自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废弃物的积累以及污染物的集聚将会超过生物圈的承受能力,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和人类福祉的下降。不仅如此,资源的消耗和减少最终会给经济活动本身带来无法消除的伤害。为了保护环境,也为了保护经济活动本身不受伤害,经济增长需要放缓,世界必须过渡到稳定的经济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就提到:“产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增长将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而不能长期持续,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必须人为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至零增长。”②增长极限说对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但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这一结论一直没有得到实证分析的有力支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主流观点还认为,虽然有一些环保技术可以选择利用,但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持续扩大,环境将不断恶化。该观点可以由Ehrlich和Holdren所提出的IPAT模型来表示①。IPAT公式是一个用以评估环境压力的著名公式,即:

Environmental impact(I)=Population(P)*Affluence(A)*Technology(T).

该公式表明,影响环境的因素是人口总数(Population)、人均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Affluence)与技术水平(以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表示,Technology),以及三个因素相互间的作用。一般认为,人口总数和人均收入将随着经济增长持续增加,而技术水平则是唯一一个可以收缩的变量。这里的技术包括了收集废料的新方法,有效降低资源消耗率的再循环技术,以及更好的产品设计等。技术变量收缩得越小,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就越小,这意味着技术是所有积极环境政策的核心。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会必然损害环境,事实上,减少贫困对保护环境而言必不可少②。然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增长极限论并非完全对立,增长极限论在强调经济增长存在极限的同时,提出的“全球均衡状态”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进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可能对环境带来潜在影响的开创性研究中,Grossman和Krueger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概念,该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当时环保主义者担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导致墨西哥的环境恶化。Grossman和Krueger利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提供的烟尘和悬浮颗粒物(SPM)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环境污染水平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一个国家达到墨西哥当时的人均收入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将达到峰值。因此,Grossman和Krueger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与人们的担心相反,经济增长会改善墨西哥的环境质量而非使其恶化。”③Panayotou借用1955年Simon Kuznets所提出的收入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先加剧后减弱的倒U型关系,首次将环境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1所示④。这一关于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关系的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污染排放增加,环境质量下降;而当人均收入超过某一水平时(选择不同的污染物指标,该人均收入水平区别很大),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趋势会发生逆转,于是在高收入水平下,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的改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为人所熟知还有赖于世界银行的《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和Shafik的研究。Shafik提出,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会不可避免地恶化环境的观点是建立在技术和环境治理投资不变的基础之上;而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环境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可供投资的资源也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多,两者共同的作用会导致环保措施的采纳①。有学者如Beckerman更加态度鲜明地认为,高收入与环境保护措施采纳之间的强相关性表明,虽然经济增长在早期阶段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但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改善环境的最佳也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变得富有②。甚至环境规制措施在降低经济增速的同时也降低了环境质量。

三、EKC曲线形成原因的解释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关于其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

在EKC形成原因的多种解释中,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scale effects)、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s)和技术效应(technological effects)是最为常见的解释。如果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污染物排放量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成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效应。传统的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冲突的观点反映的就是这种规模效应③。不同的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及排放强度不同,随着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强度也发生变化,这被称为结构效应④。技术进步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高;二是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更少。两者在一起被称为技术效应⑤。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规模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在经济发展的更高水平上,经济结构将从高污染的工业经济向信息密集型工业和清洁服务业转变,伴随着环境破坏性较小的生产投入替代环境破坏性较大的生产投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再加上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法规的强化,以及更多的环保投入,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通过长期的观察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现象,因此,EKC曲线被认为是对随经济增长环境质量自然演变规律的描绘⑥。

(二)环境规制

污染水平随人均收入的变化可能源于产出规模的增减、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影响。其中,环境规制的强化是当收入跨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后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没有理由相信环境质量随收入增长的改善是自动形成的①。Panayotou的研究发现,对于二氧化硫排放来说,积极的环境政策在低收入水平下就能显著减轻环境恶化的程度,在高收入水平下更是如此②。这意味着环境规制的强化可以使环境库兹涅佐曲线变得扁平,进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在一项水污染治理的跨国研究中,Mani、Hettige和Wheeler发现,水质随人均收入的改善,部分是源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而最主要原因还是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③。

富裕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有三个主要的原因。首先,在已经完成医疗和教育的基本投资之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破坏就获得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其次,高收入国家拥有更多的技术人员和资金预算用于环境监控和污染治理。第三,无论政府采取什么立场,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会使得社会采用和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高收入和严格的环境规制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⑤,于是,人们观察到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而进入EKC曲线的下降区间。

(三)市场机制(经济自由化)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经济走向自由化。过去的三十年中,许多国家逐步放开经济管制,减少政府补贴,解除价格管制,国企私有化,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自198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金融逐步深化,价格扭曲得以明显纠正⑥。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经济活动,并进而影响到污染水平。最大的污染制造者如钢铁和石化行业经常获得国家补贴和干预,而取消政府补贴通常有利于环境改善。

许多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会随着日渐稀缺而价格上涨。能源补贴的取消使得原先被外部化的成本逐渐内部化,此举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工业的能源使用强度⑦,而使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减少⑧。与之相反,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生产效率较低,使得减少空气污染的成本更高⑨。可以观察到,私有化和取消政府补贴在压缩高污染企业规模的同时,倾向于扩大低污染行业如服务业的生产规模①;同时,经济自由化也扩大了高能源使用效率企业的市场份额②。经济自由化还体现为自由贸易,开放的贸易环境能有效降低引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成本。因此,开放程度高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更快地采用清洁生产技术③。

虽然经济自由化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当经济快速增长时,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单位产出污染排放的减少,会被产出的快速增长所抵消并超越,此时除非加强环境规制,否则污染会持续加剧而非减轻④。

(四)经济增长过程中替代弹性和边际效用的变化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相对于清洁的空气和水,人们更加重视是否有工作以及收入的多少,此时消费的边际效用大于污染的边际效用绝对值(污染带来损害,故其对消费者的效用为负),污染随消费量的增加而加剧,社会位于EKC曲线左侧的迅速增长阶段⑤。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而污染的边际损害递增,于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价值,环境监管也变得更加有效。公众会避免购买和使用污染严重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银行也会因为担心承担环境责任而拒绝给环保不力的企业提供信贷。投资者会权衡因企业污染排放所受到监管及处罚而导致的潜在投资损失,因此,在鼓励清洁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⑥。在中等收入水平下,环境污染达到最严重的地步,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收入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环境污染逐步回落到工业化初期的水平⑦。Stern和Common的内生增长模型也表明,对消费者而言,当环境舒适度对物质消费的边际替代弹性大于1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就会出现EKC曲线中环境质量改善的阶段⑧。

Pasten和Figueroa的模型描述了环境污染的演变,其模型假定有一个最大化其效用函数的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量的多少和污染水平的高低,而污染也被视为生产消费品时的产出。在简化的假设下,该模型表明:如果污染对资本的替代弹性越小,越难通过其他生产的投入来减少污染,同时也越容易通过增加消费来增加效用,污染将趋于越来越严重;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越大,则越难以通过增加消费量来增加总效用。随着经济增长,污染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和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都变得越来越大,经济增长过程中替代弹性的变化和边际效用弹性的变化促成了EKC曲线的形成⑨。

四、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争论和质疑

EKC假说认为,虽然在工业化初期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随着经济增长,当收入到达“转折点”(turning point)后,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如果EKC假说是普通存在的规律,则意味着经济增长不是环境改善的威胁,而是环境改善的途径。由于EKC假说符合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心理需求,且具有强烈的政策色彩,自20世纪90年代EKC假说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不仅没有达成统一的研究结论,甚至出现了很多结论上的相互矛盾,不少学者对EKC假说暗含的“收入决定论”产生了怀疑。错综复杂、似是而非的研究结论也使得学者们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思考。EKC假说的批评者认为EKC模型的有效性值得怀疑,EKC曲线的形状也并非是唯一的,甚至质疑倒U型的EKC曲线是否真实存在。国际贸易和FDI使得EKC曲线可能只是统计上的假象,经验分析得出的众多转折点也使得人们难以判断真实的转折点位于何处,等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影响,错综复杂。由于这方面的文献多如牛毛,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回顾。

(一)EKC模型的有效性

Shafik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废弃物还是二氧化碳排放,似乎并没有遵循倒U型曲线关系①。随后的研究强化了对EKC假说在其他污染物排放上有效性的怀疑,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包括:遗漏变量带来的设定偏误、伪回归、综合变量,以及时间效应的识别。

标准的EKC回归模型为:■

■。其中,E为环境质量或人均污染物排放量,Y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随机误差项, In为自然对数。等式右边的前两项截距表示国家或地区i及时间t,分别被称为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截距Yt用以解释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随机扰动。“转折点”(污染达到最大)处人均收入水平的计算公式为:■②。

大量证据表明,标准EKC模型过于简单,而一些被忽略或遗漏的变量在解释污染物排放水平时起着重要作用。各种污染物排放是否存在转折点以及转折点的位置,在不同的样本或计量模型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③。例如二氧化硫排放的EKC模型估计结果就对样本的选择非常敏感④。利用豪斯曼检验统计发现,标准EKC回归模型的固定效应估计参数和随机效应估计参数存在着显著差异⑤。这表明回归系数与地区效应跟时间效应有关,也表明回归系数在遗漏变量的情况下会产生遗漏变量偏差。

使用面板数据检验发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及人均GDP时,均为综合变量,意味着在使用标准EK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时,只能用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否则模型就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如一阶差分或组间估计,如不然,EKC估计将是一个伪回归⑥。Verbeke和De Clerq于2006年做了蒙特卡罗分析,得到了大量的人为的时间序列数据,用以检验数据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是否成立。尽管采用任意的数据,也有40%左右的数据符合EKC曲线特征①,结果令人吃惊。使用可获得的统计数据,Perman和Stern发现,1960至1990年间大约74个国家中的半数的二氧化硫排放的EKC曲线,其参数均为有偏估计②。即便统计数据协整,在很多国家EKC曲线的形状是U型而非倒U型。这种在协整关系存在的情况下却得出U型曲线的结论也表明简单的EKC模型忽略了重要的变量。Vollebergh等人指出,EKC模型回归的结果还有赖于模型隐含的假设条件,标准的EKC模型假设所有国家都有相同的时间效应,但是这种影响很可能会因国家不同而有差异③。一些研究通过引进附加的解释变量对基本的EKC模型进行扩展,如将“政治自由”④、产出结构⑤、对外贸易⑥等对环境污染有潜在影响的因素纳入模型中。虽然总体上这些纳入的变量统计上显著⑦,但测试发现依然存在遗漏变量偏误,仍然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⑧。

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使用了更复杂而精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表明在控制时间效应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单调正相关⑨。无论是标准EKC模型还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模型,均只能部分解释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的变化⑩。通过回顾文献发现,经济收入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和被质疑中。关于EKC的文献中得到的唯一的统一结论,似乎是污染物浓度在中等收入水平时开始下降,而污染物排放量和收入保持单调递增关系。

(二)EKC曲线形状的非唯一性

Grossman和Krueger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研究采用了三次函数(非对数)形式的EKC模型,使用的是跨国截面数据{11}。之后的学者也多是采用跨国或跨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5000至8000美元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达到峰值。当收入超过这一水平时,污染开始下降,如图2中的“传统的EKC”所示。在发展中国家,一些政策制定者将这一实证研究结果理解为经济政策上的“先发展,后治理”。

第8篇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污染的种类

1.1废水

在对污染样品进行监测时,常常会产生许多的废水。这些废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比如样品分析残液、洗涤液和实验过程中的多余样品等等。目前,在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常用监测方法中,大部分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只有例如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少数几种方法不会产生废水。常见的有机物、苯、各种有害的微生物等在这些废水中都可以被检测到。并且这些废水最终都会流入下水道,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2废气

样品及试剂等的挥发物、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等是环境检测实验室产生的最主要废气,例如甲醛、苯以及各种具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都包含其中。一般来说,为保障实验者的安全,那些会直接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都是要在通风橱中进行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它们的危害性,但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1.3固体废物

相比废水和废气,环境监测实验室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是相当多的。比如纱布、实验器皿、残留的化学试剂等。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硫化钠,如果它被排放到环境中,它所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还会破坏外界的生态环境。

二.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的原因

2.1实验室环境污染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环境监测类实验室所造成的污染在数量与强度方面并不严重,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大量的残留样品、分析残液等直接倾倒排入环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直接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部分实验室尽管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分类配备废液缸,但实际操作时则形同虚设,往往还是往下水道一倒了之。而废液缸满后如何处理,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2缺乏对实验室污染的监管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污染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条例,也没有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出台,其污染治理基本上还未有效开展。故无论是开展标准化站建设还是计量认证考核,往往仅重视监测分析能力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而较少有实验室管理方面的规范要求,加上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致使目前实验室的环境管理方面薄弱,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2.3 缺乏对实验室污染控制的经费投入

目前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通常只是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装修等进行预算,而很少有对实验室污染控制方面的投入进行预算,故造成很多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实验室污染控制进行投入。

三.预防环境监测实验室治理环境污染的相关方法

由于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种类多,情况比较复杂,切实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对环境监测实验室造成污染的种种原因和种类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建立起全面、有效的治理体系,按部就班,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问题得到解决。

3.1进行实验室清洁分析和操作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多管齐下,全面实施清洁分析和清洁操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实验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1.1首选污染少的研究方法

对于大部分实验来说,都有好几种分析方法可供选择,此时,实验者就要充分考虑方法和环境的关系,然后选择危害最低的分析方法。比如COD分析,就可以采用快速烘箱法,这样效率不但不会降低,而且污染也会减轻很多。一般而言,采用一些现代仪器来进行分析会比经典方法好很多,既保证效率,又降低危害。

3.1.2合理进行“三废”的处理

监测实验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三废”。对于这些废物,应该坚持分类放置、分质处理的原则,尽量利用近处已有的资源进行处理,比如有害的固体废物可以交由处理中心进行焚烧。当然,对于条件相对好的实验室来说,也可以凭借自身优势,自行解决。

3.1.3成立试剂调度关系网

如何处理那些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现如今,最好的方法就是效仿美国,成立一个自己的试剂调度关系网,把那些危害比较大、用量比较少,而有效期又比较短的试剂放入网络,从而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以保障大批试剂的使用。

3.1.4合并部分监测中心,巩固其职能

现在的管理体制是每个四级监测站都小而全,不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地区监测中心的作用,把部分监测中心集中起来,从而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工作完成。

3.2建立相关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监测实验室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工作质量符合标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环境监管体系。根据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验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制定相关的文件,来规范监测实验室的部分行为。

3.3加大关注度,制定技术规范

政府、各级相关部门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问题的查处力度,不能逃避、放任自流,而是应该根据每个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减少实验室的污染。处于领导地位的监测部门,应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并且颁发相关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若能够将这些措施切实的融合到监测站的建设发展中,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会很大程度的提升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水平,更好的改善环境问题。

3.4坚持全程跟踪监督管理

事实上,环境监测是实验者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个人行为。所以,针对此点,应该积极地制定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尝试多种方法,比如监测巡查、同步检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这些具体方法融入到监督管理的每个具体细节中去,以达到防治的最佳效果。除了定期清洁和打扫之外,消毒也是必须的,实验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都一定要定时去除,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当然,“三废”也是需要分类管理的:废液、固体污染物应该有相应的处理缸、废气也需要有固定的集气装置,最后也都要通过合理的化学方法进行去除。

3.5提高对实验室污染治理的经费投入

在实验室建设的经费预算中增加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用于进行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另外,可在各项监测收费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废物处理费,作为实验室污染物处理的专项费用。

3.6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实验室

选择污染较小的分析方法,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尽量避免强毒性的试剂。特定实验要使用的高毒性药品一定要严格管理,用密闭的废液桶收集废液,并妥善处理。广泛采用现代测试仪器,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化学试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使监测工作更加迅速、自动,提高效率。

结束语:

总之,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各级环境监测实验室应高度重视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努力避免或减少实验室的污染。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建立全面、系统的污染防治方案,逐步推行,使环境监测实验室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保护实验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