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0:36
导语:在数字能量学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 思政教育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思考。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众多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1利用新媒体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从根本上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只能通过教材、黑板以及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这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受到教学平台的束缚。在此基础上,教师通常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媒体环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等途径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其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相关的文章、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网站后观看到这些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观看教师准备的思想政治素材,也可以在网站中进行站内的交流与探讨。
换言之,教师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平台上,使网络平台成为了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开展更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如,充分利用微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这种做法就是将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微博作为新的教学平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2利用新媒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趣味性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更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上文述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字类学科,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讲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使得思想政治课堂的活力更低。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无法维持课堂的活力,也就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进行填充。
例如,教师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社会焦点的时政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更加关注时政问题,并在探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心国家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3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高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大的环境开展工作,应该让学生沐浴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逐步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更加正确和长远。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营造充满正面意识和正能量的环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学生发送正面的话语或者正面积极的新闻,利用手机短信的高传播能力使学生受到正面积极的感染。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网站大量正面积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才会对正面积极的信息进行研究,才会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一种好的风气和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相比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出新媒体的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瓶瓶罐罐实验已经不能满足化学实验要求,新型的数字化实验已深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化学课堂也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数字化实验教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实验工具的缺陷,使实验的方法更加先进,实验的数据更加准确,实验的步骤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革新了化学实验仪器与方法,拓展了化学实验的内容。为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
例如,在笔者执教的选修教材《原电池》一课中,将数字化实验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精确、直观的数据依据。从教学思维的设计上,紧密围绕原电池,经历“回顾―体验―改进―应用―畅想”,线路清晰,环环入扣;从传感器的使用上,电流传感器明显地体现出电流的微弱变化和整体趋势,温度传感器有力地证明了能量转换中热量的损失,从而完成了实验设备上的升级导致的思维上的突破;最后实验的创新环节,“橘子瓣”继续点亮学生的灵感,成功地化解了“离子交换膜”这一难点。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思维难点是学生将脑海中的单液原电池转变为双液原电池,为什么要进行改装,单液原电池的弊端在哪里,传统的教学实验仪器难以让学生观察到电流的递减。而利用数字化实验成功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电流传感器测定电流的细微变化,同时增加改变电极间距、相对面积、硫酸浓度,看电流的变化走势,让电流的递减不再是纸上谈兵,利用数字化传感技术,采集到实验过程中的完整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从而使我们的化学实验从定性升华到定量,整节课在设计理念上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数字化实验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教学理念新、教学设计新、教学技术新,是一节成功的探究型高效课堂。
其实,数字化实验除了在原电池教学中的应用外,在很多定量试验中都有应用,比如电解质溶液、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中和反应中的热效应、各种溶液导电性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另外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生探究性实验,比如水质测定、饮料成分测定、碘盐中含碘量的测定等等。再或者利用PH传感器解决盐类的水解、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问题;利用电导率传感器解决稀释过程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导电能力问题;利用色度传感器测有色溶液的浓度、硫氰化铁化学平衡的移动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后续探索的素材。当然绝对不能避重就轻,不能为了使用“新式武器”而抛弃传统实验手段,毕竟要以有利于教学为基本出发点。
数字化实验平台主要是由传感器、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以及系统软件等构成,在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实验能够将传统模式下的实验不足之处加以弥补,能够将化学反应以及现象的本质逐步地转化成为能够进行监测的信号,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的深入认知与研究,并且数字化实验系统也具备了直观、先进、准确、实时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升教学理念和利用现代化实验仪器的技能,才能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化学教学中,传感器一定会“器为我用”,大有可为,大有可观。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综合设计性实验;MATLAB
作者简介:曹建玲(1974-),女,河北辛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讲师;刘焕淋(1970-),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教授。(重庆 40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3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88-02
“数字信号处理”是重庆邮电大学通信电子类、自动化、测控仪器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主干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对理论不能理解,也很难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1]因此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及学会灵活运用这一理论工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
一、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内容上,改变以往运用MATLAB工具对数字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单一化仿真验证的软件实现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大类:仿真验证实验、研究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验证实验主要是运用MATLAB工具对基本理论仿真验证,实验内容主要有利用MATLAB验证时域采样定理;利用MATLAB实现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改变某些参数,看这些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分析原因。实验内容主要有用FFT进行谱分析、IIR数字滤波器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实例编程完成实验内容,例如综合设计数字语音滤波系统,此实验综合了信号的采样定理、FFT的基本原理及IIR和F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的数字信号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体系归纳如图1所示。
二、实验教学内容
1.仿真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比较简单,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原理性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只需要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程序输入就可观察到图形。例如对于时域采样定理,学生很难理解信号采样前后频谱的关系,没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看到采样后信号的频谱发生的改变,也可以看到采样频率和最高频率分量不同时频谱的特点,从而理解采样定理。
2.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首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参照指导书上的要求,编写MATLAB程序,得出在不同参数下的多个实验现象,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以便在实际中应用。如用FFT进行谱分析,在实验中要求对给出的三类信号(周期序列、非周期序列和连续信号)分别进行谱分析。对于每类信号进行谱分析的时候,采样点数N变换三种取值,对比N不同取值下FFT图形,并和信号的幅频特性曲线比较,以理解DFT的物理意义及分析出FFT作谱分析时有关参数的选择方法。
例如对连续信号x=cos(8πt)+cos(16πt)+cos(20πt)做谱分析关键代码如下:
N=64;
fs=64;
n=0:N-1;
x=cos(8*pi*n/fs)+cos(16*pi*n/fs)+cos(20*pi*n/fs);
Xk=fft(x,N);
stem(0:N-1,abs(Xk),'.');
得到的此连续信号的64点采样序列和序列的64点的FFT频谱如图2所示。
3.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点,并与实际系统相联系,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素质。下面以数字语音滤波系统设计为例来介绍综合设计性实验。该实验首先是采集语音信号,对采集的语音信号进行采样,然后用FFT进行频谱分析,根据信号的频谱特性、双线性变换法设计不同功能的数字滤波器进行滤波,得出滤波前后的频谱,分析信号的变化。
(1)采集语音信号及信号采样。利用计算机Windows下的录音机设备录制一段“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话音,时间约在4s左右,得到数据文件cqupt.wav。然后在MATLAB软件平台下,利用函数[x,Fs,Nbits]=wavread(‘cqupt.wav’),对此语音信号进行采样,可以得到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Fs、采样点数和声音数据变量。[3]将得到的声音数据组放在向量x中,采样频率fs为44.1kHz,采样位数Nbits为16bit。
(2)FFT频谱分析。键入函数sound(x,Fs,Nbits),通过扬声器可以听到“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声音,对原始语音信号进行FFT 频谱分析,程序关键代码如下:
figure;
t=(0:length(x)-1)/Fs;
subplot(2,1,1);plot(t,x);
title('信号原形');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
X=fft(x);m=(0:length(X)-1);
w=2*m/length(X);
subplot(2,1,2);plot(w,abs(X));
title('信号的频谱');xlabel('数字频率(rad)');ylabel('幅度');X=fft(x)
关键词: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融合;地理知识表达;“中图e学堂”APP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e学堂”APP,是一款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无缝衔接的数字产品,免费供广大师生于课堂内外的教和学使用,不仅包含“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相配套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且融合了多种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地理课堂教学。
一、基于数字资源整合的资源建设
“中图e学堂”的研发,依托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同步建设的全媒体资源库,包括视频库、音频库、图片库、交互动画库、矢量图形库、习题库等各类子库。在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纸电联动”的教材建设新要求,以课程标准和中图版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建设,提供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微课教学视频、实践活动视频、专题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多类型的数字资源。“中图e学堂”从全媒体资源库中选取资源时,不仅重点考虑地理的学科特点,而且注重契合最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供多维度的数字资源
示例: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数字资源(如图1)
表1列出了各个资源所包含的内容点。以上资源中,微课视频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其它资源则分别针对更加细化的知识点,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教学素材与案例素材。
2.注重教学重难点,运用新兴技术突破纸质教材局限性
示例:新新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如图2)
新兴信息技术在演示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充实活动指导资源
示例:实践活动――“绘制教室平面图”
一幅地图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反映实际地理事物?相关知识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才能让其深刻掌握。选择“绘制教室平面图”课题作为实践活动(如图3),是因为教室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室的范围较小,方便学生实地测量,成图的比例尺较大。此外,绘图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通过绘制一幅教室平面图来培养他们的绘图能力,再合适不过了。
4.注重综合思维强化,选取综合教学案例
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示例:“专题――悬河及其危害与防治”
悬河是黄河下游特有的一种景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黄河”小标题下设置了“‘地上河’的隐患”阅读栏目,介绍了悬河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专题视频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小专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针对专题视频进行如下设问:悬河如果决堤,哪些区域有可能受到影响?悬河为什么会影响到船只的航行?有什么对策可以防治悬河带来的危害?
5.升华思想教育,传递正能量
示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音乐视频
在学习“行政区划”相关内容时,这些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材料,更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6.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增添创新交互资源
示例:交互小游戏“民族换装”
“民族换装”交互游戏共设置了6个民族的服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给男孩和女孩换装。教师也可通过小游戏,分析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兴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空间性强的相关知识时,往往需要生动、形象、逼真的直观图像和模拟空间结构的资源支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导致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可使教学对象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中图e学堂”通过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和新媒体表现方式,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3D)、平面动画(2D)、3S等技术,以虚拟现实呈现、三维立体展示、动漫交互、地理游戏等形式充分体现数字资源强大的教学功能,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镜头扫描中图版初中地理纸质教材的每个页面,相关知识点的配套多媒体资源就呈现在屏幕上,把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如图4)。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形式更具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资源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三、“中图e学堂”APP的教学应用
“中图e学堂”APP(图5)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学习环境,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而是扩展到家庭、图书馆,甚至上下学的路途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产品的数字资源。由于本款产品与教材匹配,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有助于师生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翻转课堂――资源品质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前,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字探究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备课――可供选择的素材丰富,且针对性强,节省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自学拓展――可提供科学、成体系的资源,有助于构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预习――生动、趣味十足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古诗教学法 中职 电子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91
电子技术课程较其他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专业性较强,同时,由于其为当前中职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在中职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该门课程,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故事教学法”概况入手,分别从实施该项方法的三个出发点出发,分析“故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上的有效应用。
一、“故事教学法”概况
故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为同学们传授知识的同时附加讲述一些有关该课程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重难点,并且能够完整把握课程背景故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故事教学法能够子啊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沉浸在故事中理解课程,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的理解。原则上故事教学法更加适合被低年级所采用,但是,目前中职学生电子技术课上依然可以采用该方法。电子技术课程较为枯燥专业,采取该种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半导体时,除了告诉学生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这类专业的知识之外,可以穿插半导的发展历程故事: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变化情况与一般金属的不同,而后1839年法国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最终成为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等故事。
二、以电子技术背景为出发点
在教师平常的讲课中,应该多从电子技术的背景出发,电子技术经历的漫长的发展时期,每个小的知识点均有其自身特性的背景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背景之余把握电子技术内涵。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发光二极管,二极指的是阴极与阳极,当发光二极管的PN结连接上正向电压时,电子与空穴复合过程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并且不同材料所制造的发光二极管会发出不同的亮光。有谁知道关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背景吗?”
学生:“1965年,全球l明出了第一款商用的发光二极管,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发光二极管的价格都较高,知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LED器件大量应用于家庭与办公设备中,价格才有所下降。”
教师:“这位同学分享的都很对,发光二极管亮度极高、清晰度足、电压低、寿命长并且体积较小,适合广泛运用于家庭之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提高了近一千倍,甚至曾经有人说,LED照明技术将成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之后最伟大的发明。”
在上诉故事之中,教师耐心的为同学们讲述了发光二极管的背景产生故事,并且大致讲解了发光二极管的特性,以及其发展前景等。
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在学习中遇到枯燥问题时,学生学习兴趣较弱时,教师可以穿插讲解几个有关的小故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课程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也能够学到知识。
教师:“在学习数字电路有关知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数字电路能够运用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1:“数字电路与数字电子技术一样,在电视、雷达、计算机、航空航天工程等等有着广泛的运用。”
教师:“该位同学预习很好,知道数字电路运用方向是什么,那谁知道数字电路的分类有哪些吗?”
学生2:“数字电力主要分为数字脉冲电路和数字逻辑电路,数字脉冲电路主要是研究脉冲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变幻等,数字逻辑电路是对数字信号进行运算处理。”
教师:“非常正确,同学们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应急很充足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字电路知识点也是围绕其背景而产生的,数字电路主要研究的是电路的逻辑功能,研究电路信号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将其研究的工作信号以二进制方式记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采用的背景故事教学法,既保证了同学们兴趣高昂,又能够穿插知识点进入故事之中,充分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字电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寓教于乐。
四、以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
中职电子技术课上采用故事教学法也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但是仍然需要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进行配合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主动思考,推进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绝缘栅场效应管,有同学对此有所了解吗?”
学生1:“绝缘栅场效应管有着较高的输入阻抗,甚至高于结型场效应管,并且其生产方式简单,不需要很复杂的工艺,方便人们的使用,十分的高效。”
教师:“正如上个同学所说,绝缘栅场效应管输入电阻极高,导致其栅场容易产生并累积较高的静电电压,累积到一定程度容易将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绝缘层击穿,有同学知道应该怎么解决吗?”
学生2:“是否可以在准备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时候将其三个电极进行短接呢?”
教师:“十分正确,短接后的绝缘栅场效应管有固定的电阻并联起来,保证其存在直流通道,能够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在上述案例之中,教师不断的向同学进行提问,确保同学一直在课堂的氛围之中,保证学生一直在开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同时借助学生的口说出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相关特性,并就此引入课程主题。
关键词:传统教学;直观性;Matlab仿真;教学难点
一、前言
移动通信是高校工科电子信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广泛,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且有广阔的工程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和证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述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强化教学效果。
Matlab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一种科学计算软件。它是一种以矩阵为基本编程单元的程序设计语言,不但拥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和图形表达功能,还具有可视化的仿真环境。在移动通信教学中引入Matlab,可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Matlab仿真,可以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比较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仿真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修改电路结构和参数,实时观察输出结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电路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课堂内容。
二、移动通信调制原理
在移动通信中,信源产生的原始信号绝大部分需要经过调制,变换为适合于在信道内传输的信号,才能在线路中传输。把输入信号变换为适合于通过信道传输的波形,这一变换过称为调制。高斯最小频移键控原理图(图1)在数字频率调制FSK和数字相位调制PSK体制中,由于已调信号振幅是恒定的,因此有利于在非线性特性的信道中传输。但PSK已调信号的相邻码元存在相位跳变,FSK已调信号如果没有保证相位连续措施的话,相邻码元的相位也存在跳变。相位跳变会使信号功率谱扩展,旁瓣增大,对相邻频率的信道形成干扰。为了使信号功率谱尽可能集中于主瓣之内,主瓣之外的功率谱衰减速度快,那么信号的相位就不能突变。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就是依据这种思想产生的。MSK和GMSK就是两种在移动通信中常用的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移动通信课程调制与解调讲授移动通信中使用的调制技术,比如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这些章节中的大部分原理和实现方法都可以通过Matlab仿真来实现,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下面以调制技术来讨论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入Maflab仿真方法。
三、GMSK仿真教学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技术是从MSK调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其特点是在数据流送交频率调制器前先通过一个高斯滤波器进行预调制滤波,以减小两个不同频率的载波切换时的跳变能量,使得在相同的数据传输速率时频道间距可以变得更紧密。由于数字信号在调制前进行了高斯预调制滤波,调制信号在交越零点不但相位连续,而且平滑过滤,因此GSMK调制的信号频谱紧凑、误码特性好,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如广泛使用的GSM最小频移键控(MSK)调制如图1所示:
■
图1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原理图
■
图2 GMSK信号调制原理
■
图3 GMSK信号调制波形
在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FSK,通过FSK和MSK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最小频移和相位连续的理解。设输人码元00101010,输人到调制器中的数字序列00101010如图3所示,对应GMSK的已调相位信号如图3中所示。GMSK的已调幅度信号如图3中所示,显然图3中输入到调制器的比特流为高电平时对应GMSK已调信号波形密集,为低电平时已调波形稀疏。同时可以看到已调信号相位连续。
四、结束语
移动通信原理仿真教学方法,吸收和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电子专业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分析了GMSK的具体工作原理,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开展仿真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在移动通信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程铃,徐冬冬.Matlab仿真在通信原理教学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02):117-ll9.
大数据时代科技与科学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科学出现了新的形态。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伽利略明确地将实物实验和数学推理方法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科学才得以系统而迅速地发展。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开始以实物实验和数学推理的方式认识自然世界,科学因此形成了两种形态,其一是实物实验形态,其二是数学推理形态。随着科学发展到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离不开借助计算机手段研究事物,科学出现了基于计算机的第三种形态——计算形态。各个学科的边界变得模糊,科学研究的范式有了新的变化。以前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信息科学、纳米技术、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认知和神经科学被公认为最具革命性的学科领域,这四种科技的整合,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可能再次改变我们人类的物种。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之上开始走向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特别是开始走向自然与人的融合。基于计算机的整合是当今科学发展与突破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整合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
其次,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生命科学中的克隆技术直接挑战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问题;对于自然界的无节制索取,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危机等。此外,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网络的言论自由带来了日益高涨的民主与平等的社会诉求。这些问题可能直接源自高速发展的科技,以致于我们的精神与理解出现相对滞后。诸多危机与问题要得到根治,除了需要加快人类智慧文明发展,还需要科技与科学教育的进一步高度发展,此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科学史上,科学家们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化解人类危机的智慧与知识。
最后,一方面“科教兴国”得到普遍共识,人们开始懂得在科学教育之信息化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人们对技术的发展给生存环境构成影响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看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潜力,或者在现代教育技术面前感到茫然。这种状况除了造成设备因为闲置而带来的严重浪费现象之外,还限制了我们破解当今科技与科学教育难题的思考与方法。
为了解决诸多危机与冲突,需要探讨各种可行而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如果只是从局部进行个别改动,问题难以有效地得到解决,当今的科学教育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必须运用系统观念,从整体上改变或者构建科学教育体系,换句话讲,需要从整合的角度才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数字科学家计划
针对大数据时代人类面临的诸多危机,人们提出了一些对策与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策略:(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即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既要学会实践,也要学会创造。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 :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作学习。(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自身的发展。既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在科学教育领域之中形成了一种强调亲自动手学习科学的潮流。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键而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做中学”、“Hands-on”(动手做)、“Minds-on”(动脑做)、“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科学教育实践。这些科学教育实践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这些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好的理念要想转化为教学行为,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训与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特别是对于教师和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解能力。能否综合上述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提出一种直观、易懂而且有效的科学教育模式的推广方案呢?数字科学家计划(E-Scientist Project, ESP)给出了一种大数据时代下科学教育模式的推广方案。
所谓数字科学家计划,就是一种大数据环境下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为宗旨,以探究式教学为鲜明特征,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为核心,播种未来科学家种子的教学模式的推广方案。
数字科学家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特征,其一,数字科学家是一种科学教育模式符号,以“科学家”符号将抽象的科学教育理念人物化和直观化,即准确地表述了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也便于师生理解与实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科学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但是科学家们为我们积累的知识、思想、方法、科学精神在过去和将来都是破解社会难题的重要途径;其二,强调发挥大数据环境下第三种科学形态的育人功能,这是当今科技与科学教育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数字科学家的教学模式是在WebQuest(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模式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模块:(1)核心问题:WebQuest的核心是设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2)任务指南:提供一个“脚手架”,引导学生设计、经历和体验专家的思维过程。“脚手架”将令人望而生畏的探究项目打碎成若干个片段,引导学生研究较为复杂的科学问题。(3)海量资源:创建一些到其他互联网站点的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通过运用多样化的互联网资源,可以为不同学习水平或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提供信息资源。(4)实施“做中学”:要提供高层次的思维指南,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保证动脑和动手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5)交流与评价:WebQuest一般用量规提供了自我评估的标准,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并鼓励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学。
数字科学家计划产生于笔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字科学家计划:基于数据探究理论的物理选修课程建设与研究》(2010年立项),已经在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等学校展开实验。该项目在课题阶段探讨了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的建设,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数字科学家计划已经不再局限于校本选修课程,开始运用到正规的物理课堂教学;也不仅局限在物理学科教学,已经开始运用到小学高年级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还不仅局限在学校科学教学,已经开始运用于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普性质科学课程,并配合教学,于2013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市东城区“数码探科学”大赛。大赛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颁奖会上讲到,这次大赛让人们看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在数码探究中有模有样,学到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体验到了数码探究的乐趣。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数字科学家计划已经从课题研究转向项目推广的初期阶段。初步建设了数字科学家网站,形成了一种大数据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模式,也形成数字科学家课程的教师培训经验,还形成低、中、高端数字环境装备下课程实施经验,已经具备了在更大范围试验与推广的条件。
数据探究理论——数字科学家计划的基石
探讨破解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教育难题的途径涉及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凭经验而没有理论的指导是难以理解与完成的。但是数字科学家计划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与教学原理。这些基本概念与教学原理构成了所谓的数据探究理论。数据探究理论是数字科学家计划的基石。
信息(Information)是数据探究理论的逻辑起点。何谓信息?这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数学家和控制论创始者维纳不得已这样定义信息: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笔者考虑到人的因素,对信息进行了如下的定义: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物质的波-粒二像性与人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
数据(Data)是数据探究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而留下的明确印迹。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录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等。对数据背景的解读是获取意义的一种途径。数据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意义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数据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数据或数据组合的指向性目标和含义时,便可以获得数据所载荷的意义。观察数据或者数据挖掘就是对数据背景的解读过程。数字科学家计划的核心环节在于信息观测、数据挖掘和数据价值与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科学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依据科学的三种形态,将探究式教学分成实物实验探究、数学推理探究和数据探究。所谓数据探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学生数据素养水平的必要途径。数据探究与其说是一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手段和途径,不如说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数据探究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具有新的内涵。简单介绍如下:(1)教师是数据探究的促进者与合作者。(2)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主体。数据探究应该把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培养“共生性”与“交互性”,体验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应该体现STS教育,强调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和义务。(3)数据探究是一个建构的、社会化的综合体验过程。学习者总是依据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选择一些信息或者数据,从中经过数据挖掘得到推论,并根据推论来构建关于世界的认识。(4)评价是开放、多元的反馈过程。数据探究评价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注重对于探究过程的评价,关注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总之,数字科学家计划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数据时代科学教育整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1.引言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高等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前续课程关系紧密,同时对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影响。知识点丰富,理论性强,对数学知识要求高是本课程的特点,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这是师生常常面临的困惑。为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在通信方面的综合素养,着重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2.备学生、备课堂、备教法
2.1 写教案、写学案
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准备教学内容,写好教案。教案要侧重于如何针对学情准备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前要琢磨课堂中对不同的问题如何进行设问引思、启发。除写好教案,还要组织好学案。站在学生的角度,协助学生写学案,引导学生写学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与学生思维接口
在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接口。用通信的术语来讲,就是“接口匹配”,这样传输的能量最大,才能达到“最佳接收”。与学生思维接口,就是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困惑。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也要考虑学生如何“学”,而且是依据学生如何“学”来设计教师如何“教”。
3.改革教学内容
3.1 精心选择授课内容
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目前数字通信系统凭着其性能的绝对优势正逐渐取代模拟通信系统,如手机早已全部数字化。在这种形势下,以数字通信为重点,精心选择讲课内容,牢固掌握数字通信的原理及工作方式。尤其通信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原理及相互关系,使学生具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现代高新通信技术与理论分析的能力。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适当增加一些先进的通信技术内容,如目前较热门技术有WCDMA、OFDM[1]等技术,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了解,为新技术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2精心提炼授课内容
精心提炼的关键是如何体现讲课内容的“少而精”来提高上课效率,其前提当然是精选讲课内容,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将第六章“正弦载波数字系统”中的第2、3、4节进行有机组合,用比较的形式,从三种数字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与波形、三种数字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功率谱密度及抗噪声性能等方面对ASK信号、FSK信号和PSK信号进行阐述。一方面提炼了所讲的知识内容,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三种数字调制信号的特点及区别。当然,有了精选的内容,还必须有精炼的语言来配合。因此,每堂课都应精心设计,包括布置的作业也得精心选择。
4.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1 善于比喻引证
通信原理课程涉及众多的数学公式、概念,如果就事论事进行讲解,学生不爱听,理解起来很困难。结合物理意义、应用背景进行比喻引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出来,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讲述通信方式时,把单工比喻成单行道,半双工比喻成独木桥,全双工比喻成新干线。讲述调制解调的概念时,把基带信号比喻成货物,高频载波比喻成火车,“调制发射传播调制解调”就是“装货出站运行进站卸货”。用心琢磨教学方法,善用比喻和引证,可以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地讲授,让学生在笑声中不经意地掌握枯燥的内容。
4.2 多维立体教学
“黑板+ 粉笔”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优化教学手段,使用“黑板+ 多媒体+ 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图、文、声、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信息。多维立体教学,就是“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展现抽象的知识点” [3]。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放映幻灯片、图片、Flash 动画和录像,用数码展台展示硬件实物。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教学网站下载学习资料,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验课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观摩通信基站、机房等教学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多维立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认知感受,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加深对概念、细节的理解。
4.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的需要,启发式、讨论式教育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后,要进行反思、总结,除了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授课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4]。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例如,讲述模拟调制系统时,要介绍AMDSB- SCSSBVSBFM的演变过程,比较它们的调制方法、解调方法、调制效率、信号带宽(有效性)、制度增益(可靠性)及用途,并结合香农公式,说明有效性与可靠性能够互换。讲述二进制数字调制时,可以把2ASK 看成单极性NRZ码进行DSB- SC 调制、把2FSK看成两个2ASK 的叠加、把2PSK 看成双极性NRZ码进行DSB- SC调制,可对比模拟调制系统,比较2ASK、2FSK 和2PSK 的调制方法、解调方法、信号带宽及误码率,这样温故而知新,学生可以触类旁通,较快地掌握新知识。
5.总结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且改革方案已经逐步在实施,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教学质量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获到了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6版.
[2] 赵树平.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22-24。
[3] 陈正宇.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科学和技术信息,2010,(4):191-192。
关键词:WSN;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215-02
无线传感网络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研究课题,它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及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十分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提出的157个技术课题中有7项直接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2006年初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信息技术确定了3个前沿方向,其中,“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和“自组织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与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直接相关。国内方面,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基本建成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实现科研、办公、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的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国外方面,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了数字校园的研究,九十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对信息化校园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美国的副总统戈尔还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来数字化的概念便被人们普遍接受,随后又衍生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本研究利用WSN技术来构建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地弥补了有线方式所带来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1 WSN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智能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1]。一个WSN主要包含传感器、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电源等,而且具备计算处理能力。此外,系统体系结构部分也包括多个内容,如操作系统、目标定位与跟踪、时间同步、安全、编程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互联网之后能够对人类生活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IT技术之一,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等,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密度高、节点能量和计算以及存储和通信资源有限、多跳路由、快速部署、高可靠性等特点。
2 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时间、超空间的虚拟大学[2]。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楼宇系统、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等八个部分,智能化楼宇部分主要包括用于教学及实验部分的楼宇、行政楼、图书馆大楼、宿舍及后勤楼等。该部分主要以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为中心,实现楼宇内多个部分进行集中监测和分散控制。智能化通信系统是智能化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该部分主要实现校园内传感器节点之间、计算机终端、网络工作站的通信以及与Internet互联。智能化办公系统是实现校内智能化办公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校内办公智能化、便捷化。智能化安防系统主要实现安全及消防部分的智能化,实现校内安全及消防部分自动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主要是实现教学科研、教职工数据、学生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检索。智能化教务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课、学生学籍、免修重修、毕业处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智能化学生及教职工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及教职工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学校的资产智能化管理。
3 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WSN技术集成了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有效地将WSN技术融入到数字化校园系统可大大提高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靠性。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如图2所示。
图2中所示,传感器节点可部署在校园内多个地方,并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传感器节点能自组织形成网络,可将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网关,网关可以将从传感器节点收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基站,基站负责收集网络发来的所有数据,并发送到Internet,任意一台接入到Internet的终端都可访问数据服务器或向终端发指令。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是给智能数字校园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将WSN技术和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融合,解决了传统研究方式局限于有线的不足,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智能化数字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文光,刘士兴.无线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9(9):1416-1419.
[2] 冯晓刚,王相东.数字校园系统构建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6):9-12.
[3] 杨铁军. 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52-56.
[4] ZigBee Alliance Ine.ZigBee Specification,2005:2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