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

时间:2023-07-25 16:50:37

导语:在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

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德美一体 初中化学;

引言

针对目前的化学教学中美育现状,许多教育研究者也进行了研究,曲艳杰副教授在《把美育渗透于化学教学》一文中指出,化学中的美包括物质世界的奇异美、物质守恒的对称美、化学定律的统一美、元素规律的和谐美以及物质内部的结构美。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晓妮则归纳了可以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构建美的教学目标,展现美的教学内容,呈现美的教学方法,展示美的教学手段,创造美的教学过程,构建美的师生关系以及创建美的评价体系。本文分析了“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1 创设美的课堂环境

创设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就像住房装修一样,当你走进一套住房就能根据装修风格感受不同的心情,因此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美的课堂氛围,自然就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师通过图片、音乐、实物和语言等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堂氛围,例如初中化学中经常用到的硫酸铜溶液,它那儒雅而又神秘的蓝色会让每一届初三学生都发出美的赞叹,又如

初中化学教材第一学期中的“碳 60”的足球状的图片也让学生们惊呼大自然如此神奇能创造出如此对称美的物质,但美的课堂环境不能只是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应该是贯穿整节课的各个环节,而且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软”环境则是指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行为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和礼貌、特性、语言和交际习惯等具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和影响力几乎是被普遍认可的”,因此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的形象,以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和心灵美给学生树立一个近在咫尺的榜样,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机结合创造美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时刻带着激动的心情去学习和思考,在探究中体会快乐,在质疑和思考时感到骄傲,从而实现“以美启智”。

2 充分发掘学科内涵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因此化学不是只有各种物质的化学式、相关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我们还应发现化学中除了实验美之外的结构美、各种化学定律的规律美和历届科学家们为此不断探究、锲而不舍的品质美;例如初中化学第四章同素异形体的知识点中,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但金刚石却不像黑色石墨,拥有晶莹剔透的外表和坚不可摧的硬度,正是由于金刚石的碳原子是立体网状排列,而石墨中则是层状排列,这就是大自然物质中的结构美;初中化学第二章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非常简短,但它却是由三代化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推测和论证,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而出,这充分体现出了化学定律的规律美。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应以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为基准,充分发掘初中化学的各种美,使德育能和美育有机结合,以美促德。科学求真,真蕴含着美;化学的美并不仅仅只有表象的美,化学家们从各种化学变化出发,通过高度的概括,总结出物质的变化规律则更加体现出化学学科的“内在美”――化学家们的科研品质美;以化学史的教学为例:化学史中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的极好典范。而且化学史还介绍了化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也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静止的,结论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这对于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足迹,把握知识发展的观点,了解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和相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3 拓展课外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德美一体”的主阵地,但绝不是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唯一形式,我们应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把育美和育德拓展到课外,因为化学课外教学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教学让学生体会美、感悟美、最终在生活中创造美,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完成德育的目标;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美善统一”的学说,他认为:美就是善,美和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注重美和善的和谐发展,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善达到和谐,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德国的著名古典美学家席勒也明确的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认为美育是“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因此在化学拓展课中开展“化学小魔术”、“环保作品制作”、“化学手抄报评比”以及“校园环保方案设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们把平时认为是“垃圾”的物品进行再次开发利用可以做成一些具备观赏和实用价值工艺品;寻找校园中不够环保的一些设计或装置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学生们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他们的环保意识也自发的增强了。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在城市和学校的条件走出学校,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的基本生产流程,最终在体会滴滴清水来之不易的同时,自发产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可以参观污水处理厂,当看到污浊不堪、臭气熏天的污水在经过层层处理后成为可再次利用的中水,通过“丑”和“美”的强烈对比,感受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的去了解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在生活中自觉减少可能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并对整个家庭或社区产生影响。最终达到“以美导善”。

4结束语

初中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大,所以研究重点放在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在化学专业知识上的“德美一体”教育模式还有待将来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及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需注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创设情境的几种方式是较为常用且具备一定效果的。

1.创设故事情境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及积极思考

在化学教学中,将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思维方式的小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带动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内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进行演绎,这是目前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

例如,我在教学酸碱性实验时以一个故事为开端创设充满悬念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故事:有一种神秘的无色无味白色液体,看上去是水,但是在目前饮品安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够直接饮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辨别这一液体是否可以饮用呢?这一堂课中,我将为同学们介绍两种神奇的物质,利用它们对这种神秘液体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知道这一液体的化学属性,进而辨别这个物质是否具备水的特性。

在这个小故事中,学生对只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辨别液体与水的神秘物质非常好奇,这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将学生带进酸碱pH值的测试及学习中,并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对酚酞和石蕊等基本的化学辨别中介物质进行学习。

2.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复习

化学实验是在情境创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也非常显著。尤其是化学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化学反应流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情境,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全面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理论知识,例如,在主要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只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将少量浓硫酸倾倒在一个黑色布料上,利用布料迅速被灼烧漏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配合以语言表述,对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各种液体,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当然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可以饮用各种水,当然这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我给你一种酸,你能不能毫无顾忌地饮用呢?估计同学们不太会给我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对我的这句话进行验证。我将一种看上去是水的液体倒在一个干净的黑色布料上,请大家看布料的变化(在这个小实验中,黑色布料迅速被烧出一个洞)。

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氛围变得轻松和刺激,师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明显更容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几句简单的语言,也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硫酸等特殊浓酸腐蚀性高的化学特性,并达到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的教学目的。

3.以现代化设备创新情境

在一次偶然的教学中,学生提到一个问题:“老师,我看电视节目,人家台湾的学校都用网络布置作业,学生也能够在网上回答作业,那多方便啊。”当时,我微笑着说,“如果我这样做了,你不就有理由上网无限制了吗?”但是在这次简单的对话后,我开始思考网络、手机等这些现代初中生接触非常多的事物,它们的吸引力明显大于课堂知识,如果我能将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那么是不是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呢?

于是,在为学生讲述物质除杂的知识时,我先展示一部旧手机(手机后盖已经有铁锈出现),然后对学生说:“这部手机可能大家比较陌生,毕竟这手机的年龄几乎不比你们小多少。但是我这个手机的后盖是铁制的,在经历了岁月浸染后,你们长大了,我的手机却生锈了。同学们,你们说我的手机如何能够恢复如新,或至少使其表面看上去干净呢?”就这样,在比较轻松的氛围和问答中,我和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交流固体除杂的一些问题了,这为除杂这一知识的教学营造了浓郁和轻松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同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我还会经常用到幻灯片、邮件、QQ等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现代化工具,对化学知识进行理顺和传播,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供帮助。在创设情境后,应加强对知识的理顺和完善,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日益丰富提供更好的教学和辅导帮助,这在目前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学生的化学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了一定的改善。

二、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纷纷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教学中,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更加关注初中生特性

初中生的性格比较活跃,在目前现代化工具增多的情况下,学生的活动更多,分散学习精力的可能更大。要提升初中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就需要在情境创设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现代初中生的特性,结合其特性设计更符合初中生心理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升学生专注学习的程度,为化学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对于固定的教学方式及考试模式,当前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不高,因此在化学教学和创设情境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和设计多样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改变单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提升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

2.应该更多地考虑自由和平等的教学方式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著名化学教师及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对单一的应试分数考核制度提出了质疑,并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实验课与一般考试等的分数进行重组,将更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实验课作为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的重点,这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做课堂自由、平等互动、全面尊重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也应该更多地考虑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将学生看做主体,提升教师与学生平等、自由交流的程度,为学生与教师在平等氛围下全面地交流学习创造条件。尤其是应该考虑将单一的试卷评分模式,改成由多种评分制度构成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尊重学生在学习化学中的主动性及其成果,将态度、反应、效果等更多的因素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付出,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这是当前初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追求。通过故事、实验、现代设备等多样手段促成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对于现代初中化学教学十分重要。在后续教学中,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特性,考虑自由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先飞.巧用情境激发兴趣——初中化学有效情境创设例谈[J].学生之友,2010(10):66.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练习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写到:“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

可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围绕“三维目标”,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探究科学原理,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1]。现将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改革介绍如下: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存在很多低效或无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部分教师对照考纲的必做实验,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从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2]。意识滞后是根本原因,有些教师认为中学阶段,不是搞科学研究,只要不影响考试成绩就行,带有应付心理;2、部分教师做实验时缺少趣味性;3、部分教师对某些实验采取回避的方式。如由于有些实验对试剂浓度、用量、滴加顺序、温度等要求严格,不易成功,或是由于反应物有毒或实验过程产生较多的有害、有毒物质;4、实验成功率不高,就拿进课堂里去做。由于教师没有预先多做几次,以取得成功经验,就匆忙拿进课堂去演示,在学生面前出现失败的尴尬局面,只好东拼西凑地找些原因解释;5、实验与生活脱节,缺乏学习的价值体验;6、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化学实验,一张接一张的投影片和动画播放,进行“电灌”,化学实验中的多种新鲜感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实验的真实性大大打了折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相当苍白;7、在分组实验教学时,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实验,而没有指导、交流、反馈和总结,这就使实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实验教学结果的低效。

二、有针对性的课堂改革

首先,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探究科学原理。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其次,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从未接触过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而言,化学世界对他们来说是茫茫然一片,他们是带着许多问号来打开这门课的,因此上好初三化学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在新课开始前做这几个趣味实验:

1.用玻璃棒点灯。操作时向学生展示一根玻璃棒,把它伸入浓硫酸中蘸一下,再从表面皿粘一些紫黑色的高锰酸钾粉末,跟着接触一下酒精灯的灯芯,灯芯立即燃烧起来,而且一次可点燃三、四只酒精灯。这个简单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使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的奇妙。

2.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鲜艳的红色又让学生永久难忘。在做这个实验时有位学生提出:他曾在其他合见过这类变色,他认为有假,可否让他亲自实验一下。我微笑着同意了他的要求。为了防止学生初次实验手上可能会沾上试剂,我把仪器改为用小烧杯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果该同学得到一样的红色,他相信了这结果但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同时他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2]

3.现制“血液”。在烧杯中放入半杯氯化铁溶液,呈示给学生看溶液的颜色,后逐滴滴入无色的硫氢化钾溶液,随着硫氢化钾溶液的滴入,烧杯中出现的“血”色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有一位学生问:节场上马戏团表演的魔术――真刀“割手”,那“鲜血淋淋”的场面是不是跟这个原理相似?我给予回答:是的。并且对这位学生敏捷的思维给予及时的表扬,赞扬他具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索的精神。通过以上实验,学生的学习激情已被调动起来,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另外,化学上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像生活中的铁为什么会生锈?湿手为什么会导电?鬼火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你们平时看得见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都可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得到解答。从而自然引出新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接着再做课本上的1个实验,把学生引入一个变幻无穷的化学世界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急于要探索这些奥秘的强烈心理,成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引发剂。

三、课堂教学的反思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学生通过探究性练习训练后,其效果应该通过什么形式加以评价?如何评价?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2006,(05).

[2]贾晓丽.关于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新课程 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化学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呢?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终身再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努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当每个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积极地去看、想、说、做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二、创设让学生观察的机会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应该尽量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实验,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石油液化气和管道煤气、管道天然气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爆炸,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气体燃烧才能产生爆炸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演示了粉尘爆炸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爆炸概念的正确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比如,硫与钠化合时就能发生爆炸,将硫与钠放在研钵研磨时,能听到类似于打火机打火的声音。学生通过体验,明确了爆炸概念的内涵,还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硝酸盐类的爆炸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让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重视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了,但部分教师总怀疑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总在实验探究前,先向学生反复强调、解释实验的部分环节和注意事项。这样做,看上去是把学生讲懂、把知识讲透,也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但事实上,教师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违背了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比如,在熄灭酒精灯时,总要先盖上灯帽,然后拿下灯帽,再盖上灯帽,这是为什么呢?往往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化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验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听来的印象不深,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懂。

四、创设让学生说话、讨论的机会

在化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反常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再将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应该由教师讲解、解释。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总之,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说话、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由于没有通入过量的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黑色的铁会又变成红棕色物质。教师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再如,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有的学生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后,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先解释,如果解释不好,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但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因为这些都是让学生思考、表达的好机会。

五、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在实验操作中发现知识,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后,就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也从内心深处渴望亲自实验。因此,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乐意做的就是探究性的实验,如果让学生总是做那些早已知道结论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因此,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学生多做探究性的实验。

事实上,学生做探究性实验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失败率很高,有的是因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的是因为学生的时间不够,但学生没有很强的“名利观”,也不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实验,他们还是喜欢去探究,这是因为学生有体验科学探究的内在需要。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这种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而且应该尽力去创设更多的让学生探究科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比如探究溶液的溶解能力,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溶剂的量与温度的关系,也许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学生体验了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过程,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组织学生进行补充的探究实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此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溶液的酸碱度时,我拿一杯用水稀释了几倍的醋与没有被稀释的醋,问学生:哪杯醋的酸性更强?用什么方法进行确定?部分学生说用酚酞,也有学生说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经过争论,都认为用紫色的石蕊试液较好,结果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两杯醋显出的红色一样。学生惊呆了,根本无法确定谁的酸性更强。由此我创设了让学生再思考,再探索的机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终于想出了用测量醋的pH值的方法来进行判断。这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的例子,远比直接引入的教学效果好。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探究实验活动

第5篇

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粉末完全变为红色物质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 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金属》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更佳。

3 研讨释疑增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探究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探究性实验也是实践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灵活运用实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探究引领化学课堂的发展。

一、锁定素材来源,恰当设计实验

恰当的选择探究实验的内容是灵活运用实验教学的基础。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素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文本教材。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为探究实验提供了丰富资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调查与研究等部分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动手实验、亲身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发现、物质性质的证明和化学原理的验证;(2)生活问题。初中化学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渐渐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审视身边五花八门的现象,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给化学实验设计提供了又一条思路;(3)独特发现。初中生极具探索精神,他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教师平时并不以为意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很多都非常有探究价值,教师不妨从学生别致又新奇的想法中挑选一些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权衡学生的兴趣倾向,从以上三个方面合理选择实验教学素材,科学设计教学步骤,给学生带来非同一般的探究体验。

二、把握应用策略,激活化学课堂

1.教师课堂演示

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很好地诠释课堂教学内容,是文本教材的最佳补充。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联系其背后的化学原因,达到有效加深知识印象的学习效果,而且通过教师设计拓展提问,学生能够实现对实验的延伸思考,由此及彼,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探索金属与酸的反应时,笔者首先演示了锌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几个问题:锌与酸反应的现象怎样?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有变化吗?猜想其他金属(如Cu、Fe、Al等)与酸反应的情况和锌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程度是否相同?如果将稀硫酸换成了稀盐酸或者稀硝酸,又会出现什么不同情况?这几个问题从演示实验本身入手,但是却延伸到了不同金属与不同酸的反应,问题层层深入,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思维逐步打开,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并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寻求化学依据,随后通过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多媒体全面展示

多媒体巧妙融合了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的优势,给现代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实验代价过于昂贵,不适宜进行课堂演示,这个时候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演示,用视频清晰地展示实验装置、方法和操作过程,给学生带来与观看教师演示相同的体验。不仅如此,多媒体的应用还能增加很多实验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实验内容,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前期准备。例如在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各种燃烧现象,提供了人类利用火的历史、野外生存法、钻木取火、击石取火等小资料,随后又展示了日常灭火的几种常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分析归纳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3.突况因势利导

很多时候,教学过程并不能像教师想象得那么完美,与设计相悖的教学情况时有出现。这些意外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也可能是由于学生的别出心裁,但都是学生大胆探索的第一步,教师都不要对学生加以指责,而是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不仅容忍意外情况,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并且因势利导,以学生的大胆行为为契机,引导学生对不合常理的突况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成功化解课堂教学尴尬。例如在进行探究酸和碱性质的课上,学生进行NaOH与CuSO4溶液的反应实验,可是反应现象却不尽相同,有的小组顺利得到蓝色沉淀,但有的小组却得到了黑色固体。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现象甚是好奇,但是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请学生比较得到不同结果的操作区别,找出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黑色物质成分。这堂普通的酸碱实验课因为有了这个小插曲变得别具一格,学生不仅记住了NaOH和CuSO4的反应,还了解了Cu(OH)2的性质。

4.课堂讨论小问题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纷杂繁多,但是由于对身边的现象司空见惯,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发现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化学道理,因而要引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教师就要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分析现象、诱导思考,引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关注,拓展学习视野。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主导讨论方向,并将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就问题自由发挥,应用化学知识,让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成功接轨,实现化学大课堂教学。例如在探究CO2与H2O的反应时,笔者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几乎天天都会喝碳酸饮料,你知道碳酸饮料是怎么制成的吗?碳酸饮料的称呼有什么深刻的化学含义?制作过程怎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几个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饮料入手,看似简常却抓住了教学的精髓,师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CO2与H2O的反应过程。

总之,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要把握文本素材、生活问题和独特发现三条途径,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利用突况、组织生活问题小讨论等方式灵活利用探究性实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善芹.例谈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科学大众·科学教教育,2011

[2]潘嘉燕.加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兴趣,课程探索,201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激发兴趣;精讲多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9-01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第8篇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化学。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再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能大面积地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为此我从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学生感到学化学有趣而乐意学,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与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精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和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节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时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它们的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探讨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