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0:39
导语:在跨境电商合规经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等活动,并利用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了当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贸易方式,它通过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实现买卖终端的直接对接。和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其进入门槛和成本都大大降低,且相对节省中间环节,便捷性更强,优势非常明显[1]。
一、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情况
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其发展规模和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下面就发展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式
按进出境货物流向划分,分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模式还可细化为外贸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即B2B。外贸企业对个人零售电子商务, 即B2C;以及外贸个人对个人网络零售业务,即C2C。B2B 和B2C在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中占主要地位;进口模式主要有外贸 B2C和海外代购模式这两种。按运营模式划分,可分为跨境 B2B 贸易服务和跨境网络零售两种类型。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受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影响,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高水平增长速度。这一点,可从商务部的数据中看到: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总的交易额达到了1.6万亿元,和2010年相比增长超过三成;2012 年,总交易额又进一步增长,已经突破了到2万亿元大关,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也有25%。经营主体上,国内利用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突破5000家。以近年增长趋势,中小企业及个体商户占新增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大部分,超过90%,跨境电子商务展现出它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力量[2]。分析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互联网、电子支付、智能移动等技术的发展,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撑;(2)国际经济持续低迷、欧美债务危机以及需求的多样化等影响,外贸订单逐渐“短、小、快”的趋势,“外贸碎片化”带动了一大批国内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其开拓海外市场的便捷渠道;(3)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注重,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海外奢侈品、高品质的食品、农产品等有着强大的进口需求,跨境网购是其满足需求最便捷的一种方式。【3】
据商务部估计,按当前发展态势,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市场格局上,外贸B2B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B2B企业贸易订单的金额较大,整体规模惊人。虽然这些B2B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环节只有部分是线上完成,还没有完全实现在线交易,但随着线上交易在技术和管理服务上的不断完善,完全实现在线交易指日可待。
我国跨境网络零售近年来增长非常快,其零售模式有两大类:一是电商企业建立起独立的外贸B2C网站来进行销售活动,如兰亭集序、唯品会等;另一类是电商企业通过入驻第三方平台开展贸易,如亿贝(eBay)、亚马逊(Amazon)等。
在产品构成上,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以服装、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日消品为主,整体规模较大,增速较快。跨境网络零售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其具有小金额、多批次和高频率的交易特征。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目标市场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011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美国买家有200万,2013年攀升至700万。同时期英国买家的数量也有了爆发性增长,从2011年的36万涨至160万。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主要的目标市场是欧美和日本,这些区域对外贸易和信息网络都比较成熟,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时各方面条件也比较成熟。近年来,目标市场有了较大变化,俄罗斯、巴西及东南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增长很快[4]。以俄罗斯为例,2011至2012 年,我国对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量增长了8倍。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出在2012年从中国入境的邮件量增长非常快,占俄罗斯邮政国际邮件总量的比例从 8%跃升至 17%。发展中国家市场仍将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海淘”、“海代” 进口增长迅速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政府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支持力度的加大,出口和进口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在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方面,“海淘”、“海代”成为了当前流行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接受和热衷于此。“海淘”是国内消费者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来购买境外的商品,然后再通过物流公司将所购买的商品运回国内。“海代”就是常说的海外代购,指的是国内消费者通过海外人士在境外购买指定的商品然后带回国内的一种活动。几年前,国内奶粉问题导致大量婴幼儿的父母托人从海外捎带奶粉回国就是典型的海外代购。代购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为265亿元,2012年涨到483亿元。代购的产品主要以便携性强的日消品为主,尤其是化妆品、护肤品和服装等。但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总额中比重不大。
二、当前我国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不足之处也严重制约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通关服务差
跨境B2B贸易通常采用传统方式报关,其繁琐的通关手续,使跨境电子商务的时效性优势大打折扣。同时跨境网络零售所具有交易品种多、频次高的特点,也严重依赖于航空小包、邮寄和快递。相关政府部门为了规范管理境外代购活动,规定所有境外快递企业使用EMS。清关派送的包裹必须按照贸易货物通关,直接引发传统贸易通关方式与现代跨境网络零售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更有部分电商企业尚无进出口经营权,开展跨境网络零售贸易活动时没有报关单,无法进行相关的结汇、退税等操作。除了通关、退税、结汇方面等,售后退换货也是困扰跨境电商的一大难题。电子商务的特点决定了退换货比例较高,在一些欧美等一些零售业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无条件退换货。因此跨境电子商务的退换货率也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涉及跨境通关和物流,退换货很难有一个顺畅的通道返回国内。【3】而且,这些返修和退回的商品由于在当前通常被当做进口商品,还需另缴进口关税,使得我国电商企业的负担过大。
(二)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相比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相关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甚至呈现空白状态。我国只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少数法律法规在条文中有所涉及,对跨境电子商务核心的交易、税收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内容都缺乏必要且合理的标准规范。市场监管体系的过于薄弱,给了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商品可乘之机,非法交易甚至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而且缺乏相应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约束的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得不到遏制,海外消费者投诉率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平台eBay所作的相关统计显示出,中国卖家在eBay完成的跨国交易中,平均每100笔有5.8个投诉,是全球平均水平(2.5个)的两倍之多。部分国外电子商务平台为维护交易秩序不得不针对中国卖家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更高的佣金或者更严厉的处罚措施。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外贸电商的集体形象,不利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的国际环境[5]。
(三)结汇方式不合理
电商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汇方式:①开设多个个人账户。部分外贸电商的月营业额有数十万美元,为避开外汇兑换额度的限制,通过开设多个账户来变相提高外汇结算总额度。②是通过地下外汇中介处理外汇问题。③利用我国少数地区对结汇额度不设限的特殊外汇政策来结汇。针对当前外贸电商在结汇方面越来越多的不规范和不便利之处,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跨境电子商务正常经营活动,同时制约着它发展的步伐。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广大电商企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从中我们可以预测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
(一)相关服务支撑体系将会得到优化
(1)由海关总署牵头构建起跨境电商企业的认定机制,以便更及时有效地确定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其次,将电商进出口的所有货物纳入货物类的监管网络中,通过参考和借鉴对个人物品的监管方式,来构建和不断完善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这些新型通关监管模式。第三关于电商货物清单核放和通关,由电商企业汇总申报,不再分开由各个电商独立进行申报。网上相关的交易、物流和支付记录都可以用来当作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货物认证依据[6]。
(2)采取措施不断优化保税区、通关等与跨境物流配送密切相关的环节,完善管理规范,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国内物流快递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吸引大型国际快递企业与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提高国内的物流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保障跨境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
通过上面各项措施,束缚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将得到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开展的保障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海关总署“56号文”《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公告表示,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通过经海关认可并且与海关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交易进出境货物、物品的,按照本公告接受海关监管。另外,存放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的海关监管场所的经营人,应向海关办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备案手续,并接受海关监管。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支付企业、海关监管场所经营人、物流企业等,应按照规定通过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适时向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传送交易、支付、仓储和物流等数据。这条法规的出台意味着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法规,采取措施构建起跨部门的日常协作机制,推动开展电子商务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渐建立跨境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加强对跨境电商平台及电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及监管力度,对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打击,对涉事的相关电商企业从严处置。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邮件快件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和溯源机制的研究力度。对于海外代购活动,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流程和渠道。通过采取这些综合措施,当前几乎呈现空白的跨境电商市场监管体系将会很快建立起来,并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三)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有庞大的海外客户群,但电商企业在跨境交易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货物丢失和清关时间过长等一些列问题,过去我国与相关国家缺乏这方面的业务交流和合作,使得这类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短板,商务部高度重视,开始与相关国家展开积极磋商,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规则、条约的研究和制定,逐渐构建起双边和多边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机制,从制度上为国内电商企业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创造条件。在进行相关的双边和多边自贸区谈判时,我国政府积极考虑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合理利用各相关国际组织的规则,有效地协助国内企业应对和处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中产生的纠纷。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跨越国境的商业活动,离不开各国政府,这将随着我国与相关国家愈发深入的合作而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跨境电商平台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跨境电商平台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仍然发展得不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并逐步出台出具体的扶持政策,从政策上支持和保障我国各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整合国内企业资源、对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向国外先进的电商平台学习和借鉴,尽快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进而开展规范化经营,有效提升服务品质,总结出适合国内电商的交易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促进,跨境电商平台将来的发展步伐将会更大,同时整体水平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四、结语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和商业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的不断深入,跨境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促进国内的进出口,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监管体系不全、结汇方式不合理等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必须同心协力,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行业规范及标准化等多个环节做好工作,切实保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2)[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5-228.
[2]杨玲,吴根宝.生产贸易出口的结构模式与中国策略[J].改革,2012 (09):95-104.
[3]杨坚争,刘涵.我国不同规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2014)[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5-29.
[4]曾楚宏,王斌.产业链整合、机制调整与信息化驱动[J].改革,2010(10):62-67.
[5]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12-117.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 对外贸易 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技术的突破使得因特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应运而生。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方式。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竞争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国际经济联系也更加密切。对中国而言,跨境电子商务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转变,对本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exchange, EDI)是电子商务的初级形式。由于EDI采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信息传输,减少了重复的输入与输出,大大减少了纸张交换的票据,所以被大家习惯的称作“无纸贸易”。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因特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跨境电子商务成了因特网应用的热点。基于因特网的跨境电子商务以其费用低廉、覆盖面广、功能全面和使用灵活等优点红火至今。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类型
按照要素的不同,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基于因特网的跨境电子商务按服务对象不同分为4类: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者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
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也称B2B)主要应用于企业之间的采购和进出口贸易等,B2B开展的年份比较长,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目前该模式占贸易量的80%。
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onsumer,也称B2C),也就是通常说的电子零售,主要应用于企业直接销售或者消费者全球购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买到有形的和无形的商品和服务。因此,这种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消费者对消费者(Consumer to Consumer,也称C2C), 这种模式是有一个可以提供交易信息和服务的第三方平台, 用于消费者之间的个人拍卖等行为。
企业对政府(Business to Government, 也称B2G),这种模式主要用于政府采购,但目前进行跨境采购要收到各国诸多法规的限制。
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却来势凶猛,发展迅速。中国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跨境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相继在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信息基础较发达的行业实施了“金桥”、“金卡”和“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统称为“三金”工程),拉开了我国国际贸易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的序幕。2003年的“非典”对我国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了重大影响, 但同时在客观上为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之后,随着各行业和部门逐步实现信息化办公以及各种电商网络平台的兴起,我国电子商务从2005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外贸行业遭受重创,进出口增速明显下跌,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纷纷倒闭,与此对比鲜明的是,跨境电子商务因为具备中间环节少、价格低廉和利润率高等优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前瞻网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5000家,企业超过20万家。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易额为0.8万亿元,占当年进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4.6%;到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5%; 2013 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约合25.83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易额达到3.1万亿元,占总值的12%。艾瑞预测,在全球电商快速发展和中国电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将持续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到2016年将会达到19%,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将达6.5万亿元。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实力。
1、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寻找客户、谈判、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售后服务等环节手续复杂,交易双方要么通过人员往来,要么通过驻外机构或者使用国际长途或传真来协调、执行相关事宜,交通、住宿等费用以及办公成本都比较高。而跨境电子商务利用费用低廉的互联网节省了沟通费用,简化了数据处理程序,降低了人工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高差错率,从而大大降低了上述成本,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国际贸易大量单证处理需要,EDI制单的广泛应用,使电子单证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单证,减少了单证的重复录入,大幅降低了制单成本,提高了效率。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减少企业交易成本的5%--10%,这对于外贸企业来讲都是绝佳的,真正达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2、改善了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通过EDI和互联网进行全套的业务流程, 突破了我国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形成了物流、信息流、商流合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我国的外贸企业以前主要依赖经销商、商和专业的进出口公司进行国家间的产品买卖,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跨境电子商务系统的飞速发展,中国外贸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络交易平台,在利用精美的网页宣传其产品的同时,把网络营销、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国际物流等环节综合、整合,改变了以往高成本低效率的营销方式,重塑了国际产业链,为贸易双方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和信息贸易的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有关的贸易已从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无论是服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金融、保险以及法律等服务的提供与接受)还是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我国的公司或个人既可以足不出户为全球各地的受众同时提供服务,也可以不出国门就享受来自不同国家的优质服务。而这种从贸易洽谈、服务产品提供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只需按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完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朝着信息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快速发展。
(三)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势良好,甚至有人预测,跨国贸易的电商巨头有可能在中国出现,但是我们要清楚意识到,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面临着诸多挑战,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安全机制不够健全
跨境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双方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譬如,对于交易双方来讲,网上的虚拟经营比以往的实体经营更容易违约;电子合同比书面合同容易篡改;无法完全保障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有形货物物流配送环节引发的一些特殊问题及无形产品在其权利的移转、退货、交付的完成等带来的安全问题。以上种种都是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问题。
2、信息基础设施状况亟待改善
跨境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的基础性支持。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Internet以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到2011年的研发经费占了 1.8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我们离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有专家提出,为抢占下一代经济的制高点,我国的战略性投资重点应该从传统的“铁公机”( 铁路、公路、机场等)项目转向对信用环境、电子商务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型投资。
3、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根据其发展实际,先后制定了一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如1999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的《电子签名统一规则》、2000年通过的《电子签名统一规则附条例指南》等,但这些法规尚未完全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具备法律效力;我们国家虽然制定了《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没能很好保护到顾客以及约束到商家和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系统化、规范化迫在眉睫,政策的支持和政策的完善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4、社会公众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猛,但电子商务在社会公众中的应用仍然没有实现最大化。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中,B2B市场交易规模始终占总交易规模90%以上;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网购)的个人表现为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年轻化等特点,且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居民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观念淡薄,传统的购物习惯和销售方式仍根深蒂固,认识上的滞后将会阻碍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但与海外企业相比,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由于牵扯到的问题众多,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政府优化商务、法律环境,完善监管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在产业链构建方面的通力合作,适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拓展,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大限度的挖掘跨境B2C市场潜力,助力我国的外贸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中获取巨大利润。
机遇与挑战并存,跨境电子商务取代传统进出口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才能在接下来的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赢得主导权。
参考文献:
[1]覃征,李顺东等. 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跨境信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9日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交易规模高速增长。我国2009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9万亿元,2010年增长至1.2万亿元,增长率达33.3%。2012年和2013年交易规模分别为2.0万亿元和3.1万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5.0%和55.0%。跨境电子商务占我国进出易总规模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仅占4.4%,2013年就达到了12%。据《南方日报》报道,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2013年8月份单日的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额已经冲过1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历史最高点。仅在浙江小商品交易中心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卖家有23万家。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至2016年将会达到18.9%,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
(二)出口市场集中。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流向地来看,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的75.5%流向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7.2%和16.3%,两者总额接近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的1/3;其次主要流向我国周边的亚洲地区,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分别占10.0%、7.4%、4.3%、2.3%和2.2%,中国香港占15.8%。由此可见,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主要出口地为周边国家的亚洲地区,美国和欧盟也同时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地。
二、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
(一)跨境物流发展滞后。选择跨境物流要兼顾成本、速度、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在物流途中进行商品追踪的体验,服务质量和成本高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单纯考虑成本,则会造成速度太慢,延长供货时间,降低顾客体验满意度,从而失去长期忠实客户;如果单纯追求服务质量,在成本上难以承受,甚至会出现亏损。尽管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海外仓等物流仓储和聚集后规模化运输形式,但对于规模不大、分散的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还不适合。由此可见,当前跨境物流未能与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相匹配,亟须物流配送模式上的创新。
(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突出。国内生产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本来就薄弱,再加上B2C电子商务市场上的产品多为不需要高科技和大规模生产的日用消费品,很多企业缺乏产品定位,什么热卖就上什么产品,在恶性竞争下,致使大量的低附加值、无品牌、质量不高的商品和假货仿品充斥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商业环境和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很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后续的司法诉讼和赔偿十分麻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的调查表明:61.5%的被调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表明遇到过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
(三)跨境信用度较低。由于面临不同国界和不同文化在语言、时差、沟通方式和购物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国内电子商务而言,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国外顾客下单后必须首先付款给卖家,但通过卖家网上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并不能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也很难对卖家的信用以及售后服务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卖家也很难对国外顾客的消费能力和资信做出准确评价,国外顾客可以选择通过信用卡来支付,在收到货物后撤回资金,或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货,从而使得卖家损失物流费用和资金手续费,甚至钱货两空。
三、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
第一,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行为。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侵权赔偿标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和咨询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性机构,引导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建设可信任的交易环境生态圈,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信誉,提高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有关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第三,规范跨境支付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对于第三方跨境网上支付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同时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它进行监督管理,使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因为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较多,个别机构存在欺骗和违规操作现象。国家有关监督部门应该制定惩罚制度,发现第三方机构欺骗和违规操作现象应该实行严厉的惩罚,同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完善跨境消费制度,消除操作漏洞。
第三,推进行业信用服务建设与规范管理。必须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推进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应对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的信息进行严格监管,做到处罚及时力度大,在监管中避免贸易前的背信问题。
(二)企业层面
第一,做好国外市场调研。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遍布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商业环境、风俗习惯和购物偏好等均不相同,客观上要求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在选择进入某个市场前,要做好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当地人群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偏好等,以此规避经营风险。
第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以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融合,通过电子邮件、社会化媒体和手机应用等多渠道快速建立线上品牌。企业要更加注重自身产品质量问题,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来为产品作担保。用物美价廉的货物、优质的服务和诚信来获取消费者的好评,赢得信誉。
第三,建立新型跨境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现有的跨境物流主要有国际小包和快递、海外仓储、聚集后规模运输这三种方式。对于规模较小但又占跨境电商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国际小包和快递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目前大部分的跨境物流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如美国联邦快递等,而且他们收费往往较高。因此,未来跨境物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立新型跨境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仓储、库存、订单、物流配送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实现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
一、“互联网+”引领内外贸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型企业实行“互联网+”模式难度较大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电商领域比大企业参与程度较高。我国商务部根据往年数据预测,2016年我国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增长30%左右,实行年贸易额6.5亿元左右,且跨境电商将占中国贸易进出口的20%左右。在“互联网+”模式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在外贸订单中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传统大企业的外贸订单将逐渐被中小企业分割。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90%经营主体均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而鲜有大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即使部分大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互联网+”模式,并希望通过创新模式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但大企业商业模式的革新需要面对许多阻力,如自身惰性、历史惯性、革新成本等,无法放弃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既得利益。
2.国内外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现有体制机制不适应“互联网+”
目前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市场体制并不适合实行“互联网+”模式的改革。现如今我国的跨境电商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相关部门对跨境电商产品商品的监管也相继出现问题。跨境商品以保税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需要接受工商、质检、税务、海关等不同部门的监管。但目前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使商品入境手续更加繁琐。此外,跨境电商商品都通过邮局渠道经营,而邮局仅仅提供总包清单和路单,从而导致部分商家将商品以个人物品的形式入关,海关也就无法进行监管。
3.法律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互联网+”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健全。目前我国仅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少数几部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但这几部法律中对跨境电商的交易行为、税收、消费者权益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存在较多的区别,在交易方式、结算方式、流通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电子商务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不法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法律漏洞,在网络上虚假广告、诈骗信息、销售虚假劣质产品等,严重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原则。此外,在通关监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收管理、专项统计等环节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互联网+”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4.行政管理方式亟需创新
政府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并不适应“互联网+”新模式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主要以数量、规模较大的商品为主,在进出关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高额的费用,且结汇、退税等环节手续繁杂。而“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产品商品数量小、规模小,交易次数较多。传统贸易的监管方式增加了电子商务交易手续的复杂性,例如审批手续时间长、申报手续繁琐等。在申报审批环节中,我国海关的管理系统只适用于传统大宗贸易,而对于“互联网+”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并不适用,如报关审批等环节数据量较大,管理部门无法快速的整理分析数据,不利于监管。在物流运输方面,邮政申报还没有采用电子申报,传统的纸质申报减缓了商品运转的速度。此外,我国当前的服务体系并不能满足“互联网+”新模式的需求。但“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大多都以传统贸易的业务模式为主。跨境电子贸易需要全球统一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快速的完成数据的传输和交换,通关、退税、外汇、融资等方面能够同时完成,加快贸易的运作效率。
5.产业基础配套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二是数据与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水平。我国明确提出“宽带中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完善网络宽带设施的基础建设。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互联网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此外,跨境电子商务对数据的传输和交换速度要求较高,所以数据与标准接口无法实现统一将产生滞后性。当前国际贸易中,已经存在较多的因接口不统一而导致数据滞后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阻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传统贸易也逐渐向“互联网+”模式转变,对跨境物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目前跨境物流只适用于传统贸易方式,而与跨境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企业还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竞争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境物流企业。跨境物流与国内物流相比,配送时间较长、运费较高、跟踪信息无法实时传送、商品无法退货、换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工具也是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支付工具有支付宝、财务通等,而这些支付工具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并不适用。所以我国还应思考如何引进国际性的支付工具,解决跨境支付难题,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促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正确认识“互联网+”,积极适应“互联网+”
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互联网+”模式具有全球性,匿名性、虚拟性和无纸化等多种特点。所以这种新型模式的实施存在较多的未知风险,值得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深思。作为企业和消费者,当无法估计新型的贸易方式对自身造成的影响时,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都难以接受新模式。尤其是新型模式实施初期会影响自身现有利益时,企业和消费者更倾向于传统贸易方式,不愿放弃自己的现有利益。所以应正确认识“互联网+”模式,积极适应“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贸易方式将会逐渐被“互联网+”新模式取代。“互联网+”新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对产品、业务方式实现创新和改革,也能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贸易成本,实现国际化的分工与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互联网+”模式也能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实行改革,创新出新的管理手段和市场规则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出新的体制机制。而传统产业引入“互联网+”模式,也可以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政策等各个方面注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带动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制定良好的政策、改变监管模式、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对新模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和空间,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2.建立开发包容的市场环境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
市场环境和政府监管是推行“互联网+”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互联网+”能够最大化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实现生产生活要素的信息共享,使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逐步转向开放式、共享式。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模式相结合,能推进传统产业的快速转型和改革,建立起互联网体系。“互联网+”能够有效的融合市场各个行业,以融合促创新,成为推动市场各个行业创新改革的新力量。同时,应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展现“互联网+”的公共服务能力。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能建立开发包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具有市场监管职能,所以推行“互联网+”政府应在市场监管方式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公共体系与互联网的联接。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部门较多,各个部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业务重叠,使政府部门无法对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如跨境贸易中物流运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易能否快速、顺利的完成。所以邮政系统应建立商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商品的入境口岸、到港时间,到具体的数量、体积、申报、处理等信息,便于个人与海关实时对商品进行查询和监管。跨境贸易商品涉及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性,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制定统一的管理政策,提高监管效率,共同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完善法律标准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互联网+”的顺利推行。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要求国家应尽快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约束、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弄虚作假的不法企业。完善的法律体系,应明确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个交易环节,并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方面。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确立标准体系,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物流、通关、结汇等各个方面实行统一的管理方法。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制定的税率政策也不同。大多数跨境商品国内外的价格相差较大,《进出口税则》对部分商品实行降税,实行单一税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物流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方式,提高物流配送质量,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4.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互联网+”新模式要求政府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服务体系,简化申报审批手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商品运转、流通速度,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跨境电商进行分类管理,提高了通关的便利化程度。此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与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共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数据的传输和交换速度,加快贸易的运作效率。对于政府要公共信息和数据,应对消费者实行公开制度,利于消费者实时查询。同时,在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上,企业、海关、工商、税务和外管等相关组织应利用信息共享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共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5.鼓励配套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增强竞争力
“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国内外贸易、物流运输、第三方支付等各个行业的共同发展。新型模式的推行,对相关配套行业的要求也更高,促使配套行业改革管理模式、创新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国内贸易企业应积极发展跨境贸易,大力开发国外市场,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形成跨境电子商务集群综合发展趋势。物流行业应提高物流运输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引进智能化的物流技术。我国应积极引进国际支付平台,鼓励国内支付平台推行跨境支付,建立成熟的支付模式。
三、结语
“互联网+”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实行传统产业改革创新,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同时,新型模式的推行将促使我国跨境商务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健全,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出口产品;海外仓;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本土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5年《“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将在全球推动建设100个出口产品海外仓。2016年3月5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扩大跨境电商试点,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随着跨境电商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出口产品海外仓的建设顺理成章地被提上日程,并被看作我国外贸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一、我国出口产品海外仓建设现状
(一)大企业出口产品海外仓大多自营为主。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月销量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卖家,已经自建或计划自建出口产品海外仓的占比69%;月销量在50万~100万美元的卖家,已经自建或计划自建出口产品海外仓的占比55%。37%的受访卖家在月销量达到30万美元以上时,开始建设海外仓;25%的受访卖家在月销量达到10万~30万美元之间时,开始建设海外仓;38%的受访卖家在月销量达到10万美元时,开始建设海外仓。由于建设海外仓的成本较高,月销量较少的卖家一般很少考虑建设海外仓。
(二)小企业海外仓大多采取合资合作或外包方式。实力较弱的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人才短缺等难题,无法像上述大企业那样采用自建或者租用海外仓的模式,一般采用和海外仓东道国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运营海外仓,或者直接将海外仓的功能整体外包给当地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海外仓,主要由东道国合作方负责海外仓的运营,小企业一般很难参与海外仓的经营和管理。但是,海外仓涉及环节较多,缺少可靠的、专业的运营团队,会造成小企业的海外仓部分功能缺失,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客户满意度一般较低,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业务量。
(三)海外仓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当前我国出口产品海外仓主要集中在欧美、日、俄、澳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高居榜首。在发达地区建设海外仓有利有弊:利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海外仓管理规范、硬件和软件设施过硬、人才素质高、观念新;弊主要是发达国家人力成本高、仓库租金高、手续繁琐,甚至需要巨大保证金给银行做担保。
二、我国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面临的障碍
(一)贸易政策、地域关系、文化迥异。从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和政治外交关系来看,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更容易受到其所在国贸易政策、地域关系、文化因素等影响和制约。首先,在进口国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必然要面对不同的政策法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的政策法规差异明显,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都有一些质的区别,稍不注意就会触及法律红线;其次,由于受到地域因素和政治环境因素影响,在部分国家或地区海外仓建设风险较大。部分国家本土快递业落后、进口关税高,也会造成海外仓建设迟滞困境;再次,文化差异也是出口产品海外仓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在很多发达国家,社会福利高、员工假期长、不能随意加班,在进口国建设海外仓,员工招聘和管理成本肯定较高。
(二)企业运营能力弱,国外对中国产品监管较严格。出口产品海外仓建设,必须要有配套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顺畅的信息流是跨境物流业务与国内电商实现高效协同运营的关键。实时掌控海外仓库存,控制物流成本,高效处理订单,是出口产品海外仓兜揽顾客,树立口碑的基本条件。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无信息化和大数据支持,则无法迅速掌握市场需求。物流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制约海外仓的运营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遗憾的是,除了个别大企业建立的海外仓运营能力较强,我国大部分海外仓运营能力普遍较弱。
(三)费用较高,资金紧张。出口产品海外仓的费用主要包括建}或租金费用、国际货物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当地配送费等四部分。海外仓建设,一般都需要一大笔资金,尤其在发达国家,用地、材料、雇工以及租金等费用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大批货物从国内通过海运、空运、快递等方式运往进口国海外仓,则会产生大量的运费支出;货物在海外仓储存和保管,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仓储费和入库操作费;拿到签单之后,将货物从海外仓送达顾客手中,会产生一笔本地物流费用。上述费用对于实力较弱的企业,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运营成本。
(四)市场需求变化快,但第三方海外仓建设缓慢。电子时代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出口产品海外仓建设必须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跨境电商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产品生产、销售、仓储以及送货必须是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第三方海外仓通力合作,这样的好处就是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效率最大化。作为专业化分工链条上的第三方海外仓,必然会冲击自建海外仓。例如,在英国,第三方海外仓仓储成本相对于自建海外仓来说,无论是仓储成本,还是网销成本都具有极大优势。与国外发达国家第三方海外仓的迅猛发展相比较,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国内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与市场时,采用第三方海外仓的情况不温不火,这必然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率降低。
三、对策建议
(一)突出本土化服务,重点发展非英语地区海外仓。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面对跨境电商业务量激增,不断有新的监管措施出台,这就要求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的企业,不仅要熟悉当地原有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政策法规,还要花时间、花精力仔细研读新的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本土化服务水平,巩固和加大海外仓的业务量,并逐渐将建设海外仓的重点区域转移到那些非英语新兴市场和小语种国家。非英语地区和小语种国家,目前市场虽然较小,但是随着买家购买力的快速增强,在当地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具有非常乐观的前景。
(二)寻求与当地运营公司和税务解决方案公司合作。出口产品海外仓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下工夫,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面对海外政府对我国跨境企业在征税、质检和清关等方面监管力度的加大,出口产品海外仓必须切实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研讨和运用超简单的物流配送模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另外,出口产品海外仓作为独立企业法人,在当地进行物流配送商品,缴纳消费税等税收是必然的。因此,出口产品海外仓应该积极在当地物色合适的运营公司以及税务解决方案公司,开展有针对性的互惠互利合作,争取为国内跨境企业提供包括税务、清关、运营以及仓储等一揽子服务。
(三)加强大数据分析,提高商品周转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关资源,开拓多种销售渠道,提高商品周转率,允许小额采购、展示品牌和提供零售功能、体验式消费和本土化服务等多种措施并举,有效降低出口产品海外仓的库存率,从而做到迅速回笼资金,避免压货,并使得跨境电商进一步贴近本土市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大数据研究和分析,如购买人群的消费习惯、购买数量、购买时段、购买频率、收入水平以及年龄等指标,从而保证市场需求预测的精确性,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备货和补货,提高出口产品海外仓的配置效率,加速资金流转,提高利润率。
(四)大力加强第三方海外仓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国际上很多跨境大企业除了经营自建和租用海外仓,早已着手向第三方海外仓转型。例如,连锁经营巨头TARGET和跨境电商巨头亚马逊的FBA业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海外仓企业,也正努力向具有综合运营实力的第三方海外仓企业迈进。例如,乐宝网提供代运营、退换货、清关和税收等一站式C合服务。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必须具有成熟稳定的成本控制方案和市场应变能力,还要有完善的物流和税务解决方案,综合竞争力强的第三方海外仓完美的弥补了这个空缺。正因为如此,我国跨境企业必须加强第三方海外仓建设,第一时间占据行业竞争制高点,并给我国跨境电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岩.跨境物流海外仓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8.3.
(一)外汇政策改革和管理方式转变增强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监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厉行“五个转变”,对外汇政策和监管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以“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科学监测、风险可控”为政策目标,在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事前审批,重点加强事后监测管理,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充分发挥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实现服务涉外经济发展和提升监管效率的有机统一。2012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的全国推广和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改革拉开了外汇监管向“主体监管、事后管理、监测分析、无罪假设、负面清单”管理转变的盛大帷幕。
1.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改变了以往“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实施总量核查和主体分类监管,构建了企业进出口综合监测、主体分类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新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全面降低社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支持外贸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加大对风险企业的核查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上合规道路,增强守法经营意识。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实现了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加强了监管合力,有效防范和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
2.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改进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实现以登记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提升防范风险手段,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改革强调“登记原则、便利化原则、风险可控原则”,在业务核准方面取消了大部分事前核准,银行主要依据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登记信息为企业办理跨境收支与汇兑业务;在业务流程方面大幅取消或简化归并原有的管理环节,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方面,通过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全面采集与直接投资全流程有关的资金流出入、汇兑以及境内划转数据,进一步强化事后核查以及统计分析预警机制,增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及风险防范能力
3.外汇管理战略转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是我国外汇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起点,在此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进一步实施资本项目、服务贸易及个人外汇业务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动因在于,面对涉外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以全球视野来认识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深刻把握开放经济中外汇形势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改革将为有效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市场主体日益增专题:跨境资金流动长的便利化需求,实现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
(二)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
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承担国家各项外汇政策的代位监管职责。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并借助商业银行对涉外交易有效实施审核、监督和管理,而商业银行准确高效的外汇代位监管实施是推动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的重要环节。在涉外经济的国际结算中,商业银行位于资金运行闸口的把关环节,直接面向企业,掌握涉外交易的第一手材料,商业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担任经营和管理并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外汇管理模式厉行“五个转变”的趋势下,在外汇政策架构和监管系统设计中,外汇管理局重点开展主体监管,在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事后管理和监测分析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行为审核职责直接赋予银行。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成本,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业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优势,直接服务企业、个人,将部分监管职责直接赋予银行,符合贸易投资便利化原则,大大降低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监管理念。
2.便利企业、个人涉外经济活动,减少监管部门事前核准环节,由商业银行根据政策实施审核,执行外汇代位监管,有利于降低企业“脚底成本”,简化外汇业务流程,提高外汇业务效率,便利企业外汇资金的运用。
3.有助于提升跨境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或个人外汇及收支真实性、一致性进行审核的同时,需要全面掌握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审核程序,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跨境资金风险防范。从长远看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经营内容、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服务企业,因此,客户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的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胜之道。而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外汇代位监管职责,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责无旁贷。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思考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及业务发展情况
1.在政策层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开放政策出台、到货币互换协议的不断签订、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打造、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人民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2.在业务层面,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呈现出“超预期”、“爆发式”的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继2011年实现3.1倍增长后,2012年,全国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2012年全国共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亿元,同比增长51%;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536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约30%。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稳步增加。截至2012年12月末,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项目金额1011.2亿元,贷款余额438亿元。
3.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方面,以离岸人民币中心为主导、多市场并存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正在稳步构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日益丰富,陆续推出人民币存款证、股票、保单、期货、人民币与港币同时计价的“双币双股”等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人民币业务,2013年1月数据显示,通过伦敦和新加坡交易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额分别增长40%、30%。
(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及防范思考
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不同于原有基于外汇资金考虑的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来自境外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不属于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不影响外汇储备,因此不会因结售汇造成外汇占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货币市场稳定。但是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因贸易及投资市场环境的变化,仍有可能发生短期内大规模人民币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中涌入或抽离出境的情况,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增加货币市场主体的交易风险,影响货币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可能与国内货币政策导向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对冲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在分析和识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设置风险衡量的指标体系,结合风险预警方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例如,对于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创新地运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对货物流和资金流全口径(含外币和跨境人民币)监测的功能,借助该系统对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实施主体监管模式的监测和监管;对于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紧密发挥监管合力,出台区域性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操作指引,通过人民银行RCPMIS系统数据与外汇管理局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外债监测系统数据的密切核对和规模总控,优质高效满足国家关于资本金全额登记管理以及本外币外债规模合并计算控制等管理要求,同时探索建立资本项目人民币监测使用机制,有效杜绝由于监管系统分设而可能出现的监管灰色地带。
2.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思考与实践。在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下,赋予商业银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职责,人民银行重点进行监测分析和事后管理,可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代位监管职责。从现阶段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情况看,商业银行都应坚持审慎审核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的原则,在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同时,发挥本币结算便利化的优势,严格交易背景审核,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准确识别异常主体和异常交易,有效防范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例如,货物贸易项下,在人民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简化试点政策下,商业银行应寻求将业务流程简化与业务背景真实性审核有机结合的管理措施;在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下,科学借鉴当前外汇业务项下监管政策要求,谨慎审核业务背景材料,有效防控跨境资金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风险;在资本项下,在精准实施各项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政策、实现审慎监管的原则的同时,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便利化,深入推进跨境人民币的双向循环,
三、中国银行关于跨境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的几点思考
伴随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涉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占中国GDP比重不断提升,涉外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履行有效代位监管职责、提供丰富而与时俱进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银行的创新能力更是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保有市场主导地位的核心要义。
(一)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经营目标
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外汇管理正在实施战略转型,跨境人民币政策及系统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的经营目标。
1.在管理目标方面,建立“政策研究、制度建立、管理授权、问题反馈、检查辅导、培训考核、情况通报、定期报告”的外汇及跨境人民币内控管理体系,推进银行合规管理转型。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履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外汇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主渠道的职能,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实现落实监管政策、服务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有效统一。
2.在管理举措方面,通过重管理、强机制、勤培训、抓考核,建立明晰高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起行领导全面领导下,业务部门牵头并分工负责且责任明晰的组织架构;夯实层级管理,实施省行、市行、支行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制度,将管理措施逐级分解到各项具体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实现有效管理;加强机制建设,规范业务流程,结合各项监管政策制定明确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加强机构和人员资格准入,在全辖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将从业人员的配置及合规操作作为机构资格授权前提条件,从源头上保障外汇业务合规运营;持续培训,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不断扩大政策宣讲的覆盖面,增强全员内控合规意识;狠抓内控合规考核,将外汇管理等作为内控工作重中之重,将监管政策操作和执行纳入一道防线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检查机制,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针有对性地检查和辅导监管政策落实执行情况,直接与机构内控考核结果挂钩。
(二)丰富服务内涵,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将外汇管理及跨境人民币管理要求与中国银行的传统国际结算优势相结合,有效应对变化中的国际金融环境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把握政策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发展契机,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
体系。1.流程优化及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应保持与监管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精准解读监管政策和系统管理内涵,在监管政策框架基础上设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密切把握网络环境下业务流程集中处理的涉外金融服务趋势,开展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集约化业务流程再造,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客户服务需求。
2.渠道优化与创新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和电子化的低成本、高效率、高精确度和高覆盖率的特征,大力发展网络、电子化平台,帮助进出口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及避免贸易流延误,帮助进出口商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时间,帮助进口商更严格地进行存货管理、财务管理;密切结合跨境资金运营政策,在监管政策框架下,通过跨境现金管理平台提供跨国集团企业跨境财务管理、资金归集和运用的渠道。
关键词:电子商务 跨境 第三方物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这种新兴贸易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而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的顺畅流动对于电子商务至关重要。物流作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完成经营活动、实现经营目标,一直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瓶颈。与普通电子商务活动相比,跨境电子商务的时间、空间距离跨度更大,范围更广,如何采用合理、高效的物流模式进行贸易,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经营的一大关键因素。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物流模式
所谓跨境电子商务(Cross 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是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一种较为高级的形式,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主要包括完全自营物流运营模式、海外仓储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模式等。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这里的“第三方”是一个外部服务提供者,可以为物流的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可以说,“第三方物流”在某种程度上是物流专业化的体现。第三方物流实现了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其重要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二、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分析
依据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国内外诸多电子商务巨头的物流模式都是第三方物流。美国大多数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可以获得的好处包括:作业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可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雇员可减少50%。具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范围涵盖全球,下游客户位置分散,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货物集散能力,但作为一个新兴企业是很难做到的。第三方物流具有经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具备的规模经营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企业从物流业务获益的同时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服务,从而可以使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举例来说,敦煌网与DHL、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保持密切合作,其买家根据卖家提供的信息,可以批量购买或者选择先小量购买样品,快递公司一般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会报关,如此一来,以网络庞大的业务量为基础,可使中小企业的同等物流成本至少下降50%。
2.保障企业致力于主营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将物流业务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以及固定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通过专业化和高效的物流运作,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本企业的主营业务,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快地构建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体系,取得在全球同行业业务中的竞争优势。
3.节约社会资源。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运输距离远、货物运量大,各个电子商务企业自成一家的物流体系会形成重复建设的浪费,而将所有物流需求集中于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更加便捷地实现全球资源的跨国传递。与此同时,这种集中化的物流还能够减少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助于提高单次运输的边际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劣势分析
作为一种较新兴的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发展尚不成熟,在实际商务应用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问题和劣势。
1.物流风险的可控性差。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在经营理念与方式上采取的是粗放型经营,对物流控制力较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性过强,容易使企业丧失对物流业务控制的主动权,在覆盖领域和服务质量上会受制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物流服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在发生宏观经济风险时,第三方物流公司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倒闭或大额负债等问题,这些风险是电子商务企业所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沟通成本和信用成本等。
2.缺乏顾客信息的直接反馈。粗放式经营下的第三方物流会导致电子商务企业缺乏对物流信息的反馈,失去了与顾客的直接接触。如在运送过程中产品的保管问题、产品包装的完整性、物流人员的服务态度等信息,电子商务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获取。对于往来密切的老客户或有特定需求的客户,企业不能有效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稳定自身的客户群体,进而对自身的销售额和利润率造成不良影响。
四、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挑战分析
因自营国际物流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较高,我国的外贸公司一般采取第三方物流方式,而极少采用自营物流。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只有约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一揽子综合服务能力差,因而使得外贸行业缺乏应用电子商务的动力。因此,第三方物流无疑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优选。但在现阶段,第三方物流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局限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民营企业,受资金、人力等局限,其硬件设施离现代物流还有一段距离,面对更为复杂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能够覆盖全球、提供高质量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更是供不应求。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完善,货物包装和搬运、仓储设施、现代交通运输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一大难题。
2.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跨境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必须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而市场中的网络基础薄弱,存在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等问题。我国目前的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计算机网络水平低,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给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缺乏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据美国的统计,其程序设计师、系统分析员和软件系统工程师的缺口高达数十万。同时,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国也需要相关领域的人才。这些国家都需要到中国招募技术人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尚未见到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的具体数字,但从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和发展速度看,必将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充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较低,已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另一瓶颈。
五、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机会分析
如今,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球消费者和采购商都依赖于华东、华南地区的高效生产供应链,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前景广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改进物流环节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劣势和挑战提出的几点机会策略。
1.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高标准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技术体系的构建、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高效信息体系的培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注重其物流设施的配备和相关生产标准等,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早日实现标准化操作。
2.运费资金流与货物的其他费用相分离。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分离,让物流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出售自己的服务,直接接受顾客的付款,并且得到顾客的评价。此种做法可以使第三方物流公司即时收到货运款,减少应收应付帐款,省去资金流的中间环节,从而有效节约资金的机会成本。同时,物流过程中多可能发生的物流人员态度、物品损坏、运输延迟等问题均由物流公司直接承担,这样能够使电子商务企业将人力物力集中于自己的主营业务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直接接受顾客的评价有利于顾客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质量的监督,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电子商务企业和顾客都将倾向于选择服务质量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就会促使第三方物流公司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在保管物品和运输货物的过程中,自觉增加责任心,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反过来也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3.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以市场为主导、拥有客户资源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只有努力向上游拓展,掌控更多的上游资源,获得产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效增强竞争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同时注意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从而保证电子商务业务的服务质量。
4.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国际物流业涉及领域较广,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应采取多元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来缓解相关人才的紧缺局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物流行业中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
5.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繁荣有利于国内外市场商品的交流互补,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政府应加强政策调控,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利用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整合,与现有的物流操作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出台物流管理法规及相关扶持政策,保证物流信息基础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规范、管理第三方物流市场,保障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蜀燕.外贸企业如何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7(10)
[2]刘亚国.我国对外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3]李志豹.中小外贸企业电商之路受阻[N],中国企业报,2012年9月11日,第006版
[4]王珊红.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李思丝.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6]石玲.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研究,企业管理,2007(3)
[7]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J],北京观察,2012(11)
[8]常剑锋.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营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徐金丽.外贸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比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10]李冠艺.传统外贸电子商务转型升级之路[J],进出口经理人,2011(11)
[11]陈晓健.关于我国外贸运输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3)
[12]秦浩然.我国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消费导刊,2008(7)
[13]张天阔.敦煌网:锁住买家的采购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月12日,第023版
[14]王树彤.外贸电子商务可为出口型企业杀出一条血路[J],IT时代周刊,2011(7)
[15]焦春风.我国外贸电子商务SWOT分析[J],江苏商论,2006(12)
[16]周佩璐.电子商务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产业,2010(8)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促进中资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转型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资银行:随中资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对外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根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因本文截止期尚未公布2016年数据,暂以2015年数据为例)》,2002~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超过了同期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资本项下净输出,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5年末,我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对外投资手段从以往的以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境内设立国际独资企业和国际合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到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
投资领域更加多元。除商贸服务、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外,金融、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
覆盖地域不断扩展。经过多年市场开拓,目前我国的投资已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
民营企业影响与日俱增。近年来,非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份额大大提升,在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机构数量已占比近半。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中资银行也加大相关海外业务拓展力度。跟随客户,布局海外,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些中资银行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中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境外机构网络布局逐步扩大。一方面,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力的中资银行在客户跟随战略引导下,抓住一些国家经济低迷、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放宽的有利时机,通过自主申设、战略并购等手段,积极拓展境外经营网络。截至2015年末,共有22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了1298家机构,覆盖了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级机构213家,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呈现向新兴市场国家等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的趋势,但中资银行海外网点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几大国际金融中心,整体网络布局仍不平衡。例如,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主要着力于资源较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以海尔、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在发展中国家加快业务拓展。相比之下,各中资银行在发达经济体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超过了其海外机构总数的80%,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机构布局较为滞后。
二是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多样化。为满足企业“走出去”实际需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除提供出口信贷和境外投资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外,努力创新榫惩馄笠堤峁┮焕孔咏鹑诜务。近期,中资银行在境外大力拓展境外发债、并购、上市等顾问服务以及银团贷款等投资银行服务;加速发展国际结算、内保外贷等中间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等风险管理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努力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尽管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外产品体系和服务范围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还是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与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中资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跨国投资并购等领域经营活动日趋活跃,企业的融资需求日趋多元化,而中资银行在海外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一般性的贸易金融业务,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事前金融咨询、事中融资、事后管理支持等综合经营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目前,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咨询方面的团队建设较薄弱,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较为欠缺。此外,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金融产品种类少,避险工具缺乏,同类产品的价格与外资银行报价相差很大,境外中资企业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相关支持配套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针对“走出去”企业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近期中资银行有侧重地出台、制定多项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控制风险。例如,为强化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出台了《关于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为推动企业出口业务发展,大型银行制定了《短期出口信保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信贷业务跨境发展的意见》等。然而,相关银行支持政策和措施仍缺乏统筹协调和系统性,尤其在针对中小企业海外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服务企业“走出去”团队日趋专业化。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中资银行近年来积极建设“走出去”核心团队。例如,一些大型银行初步建立起面向中资企业集团全球经营范围的多产品交叉营销团队,同时,在强化专业团队分工的基础上,针对重大或复杂项目,通过抽调相关人员以项目组方式集中工作,以保证服务效果和质量。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对当地市场、文化和监管政策环境的熟悉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资银行:加推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各种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跨境交易行为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必须紧跟企业这一步伐,敏锐捕捉跨境交易主体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其一,支持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开展兼并收购等业务。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实力的认可,越来越多受国际投资者认可的中资企业开始“出海”,到海外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在境外直接发行股票、债券,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开展兼并、收购,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等。这些资本运作,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境外资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会计准则等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中资企业迫切需要获得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的配套服务。作为企业增信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商业银行的配套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可或缺。例如,在中资企业与境外被收购标的公司进行商务谈判过程中,中资银行出具的承贷意向函,可消除被收购公司对于后续收购资金的后顾之忧。再如,近年来,中资企业赴海外发债现象有所增多,而发债所需要的信用支持,大多为发债主体境内有实际运营的母公司所提供的支持函/安慰函、维持良好运营协议、人民币备用贷款额度等,由于均非法律意义上的担保,无法为境外债券持有人提供“硬”的还款保障;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为债券提供备用信用证支持(内保外贷),则该债券评级往往等同于提供备用信用证担保的银行的评级,发债的票面利息也会较低。
其二,为境外股东股息红利汇出、股东减持等提供便利。随着更多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到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外资股东的分红派息所得资金购汇汇出境外的需求增多,外资股东减持A股现象也时有发生。活跃的市场交易行为,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活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制造”国际化的体现,有利于未来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国内商业银行应顺应资本市场开放的潮流,在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帮助上市公司股东办理跨境收支;同时,为满足企业合理合规的理财、外汇避险及增值、融资等需求,商业银行还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民币存款质押、内保外贷、美元融资等业务,以便利企业的跨境资本运作。
其三,为中资企业境外私有化退市提供服务。近年来,赴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在境外上市还是在A股上市,完全是其基于对境内外资本市场和自身经营模式、融资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量,进行自主选择和动态调整的企业行为。随着企业的经营和需求的变化,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选择在海外退市,返回A股上市。这些优秀企业能够带回国外发达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更好地融入到“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和跨越式发展中,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国内商业银行可通过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资企业的海外退市活动提供政策咨询、国际收支、搭桥贷款、并购贷款等多种支持。比如,中资企业在海外私有化退市前,私有化发起人需要向小股东回购公司股份,因此会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具备资金规模优势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在质押退市公司股权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搭桥贷款、跨境并购贷款;商业银行则可在符合跨境担保监管政策的前提下,为其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以“内保外贷”的方式帮助企业在境外实现融资。
其四,为中资企业海外贸易平台提供融资便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离不开国际原材料采购市场、产成品销售市场和海外营销渠道。拥有一个高效便利、成本低廉的海外贸易平台或销售平台公司,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选择。这些境外公司需要在当地获得融资支持,而其轻资产的特征,又较难达到当地银行的授信T槛。作为支持中国制造类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融资增信手段,国内商业银行可占用境内企业的授信额度,为其开具融资性涉外保函,帮助其境外公司获取境外当地银行的贷款等融资支持。
总之,在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征程中,中资商业银行大有可为。《经理人》也注意到,企业的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所能概括的,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复杂的跨境交易行为,而很多具有优势能力的中资银行已经紧跟这一趋势,不断尝试跨境“供应链”融资、跨国公司“资金池”等新兴的跨境银行产品,并努力融合贸易金融产品、投资银行产品等,形成全方位的银行产品与服务,抢占跨境金融新高地。
基于以上背景,《经理人》杂志联合《公司金融》杂志在本届金融榜单的评选上,聚焦商业银行在跨境金融这一趋势性业务上的表现,以期树立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的优秀典型,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地位,加快供给侧改革进程,并由此激活实体经济,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历时3个月,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目标筛选、到入围名单的确定、复选以及最后阶段的专家和经理人数据端的评议、投票,最终诞生了“2016~2017中国商业银行最具价值跨境金融服务品牌TOP20”榜单。
在本轮综合的排名上,荣誉TOP20的分别是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
平安银行能超越五大国有银行,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先行一步,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创新的线上化、全流程、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跨境e金融”。
根据了解,平安银行的“跨境e金融”最终目的是以跨境交易为驱动,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信息、贸易、金融等一揽子服务,构建集交易撮合、销售及订单管理、物流、保险、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平台,同时实现商流、信息流及客户资源共享,推动建立跨境交易的大数据交互平台,进一步突出1+N供应链金融产品普惠、便利等特性,实现互联网+金融+外贸的有机结合。
另外,平安银行的“跨境e金融”还兼具功能领先的跨境第三方支付系统,为中小外贸商家提供便捷的跨境电子收付款服务。平台的跨境资金池服务功能,依托银行的境内账户、离岸OSA、NRA以及FTN账户,在一家银行内部实现了外币现金管理的高效运营。此外,平台创新推出的外贸管家功能模块,客户只需注册橙e网就能免费使用平安银行提供的线上管理平台,能够轻松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支持境内外多个公司的多个账户管理。这些跨越银行传统产品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体现了平安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市场推广过程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当然,在分羹跨境金融市场上,五大国有银行也在加快自己的节奏。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都是跨境结算领域的市场领跑者,是企业办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的首选银行。比如,为解决涉外承包工程企业向境外工程业主开立大金额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时,遇到的保证金不足或授信额度不足的问题,该行向市场推介独具中行特色的风险专项资金项下的保函业务,深受涉外承包工程企业欢迎,有力地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中行已累计为企业办理该业务超过1亿美元。又如为广西最具有代表性的“走出去”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立公司全球外汇资金集中账户,为该公司办理了海外直贷、内保外贷、协议融资的贸易融资产品累计超过1亿美元,以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获得了柳工的高度好评。
农业银行则促进人民币在东盟、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使用,专门打造出跨境金融服务新平台,比如在广西成立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功能,在云南成立泛亚业务中心,在内蒙古成立对蒙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推进人民币与越南盾、缅币、老挝基普、泰铢、蒙古国图格里克等货币的交易兑换;在全国首家推出人民币与塔吉克斯坦索莫尼挂牌交易,并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农业“走出去”,为涉农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建设棉花产业基地发放人民币项目贷款。
另外,在发展离岸人民币投融资业务方面,农业银行除在香港、新加坡持续发行和承销人民币“点心债”、“狮城债”外,还率先在台湾地区发行“宝岛债”、在德国发行“莱茵债”、在阿联酋发行“酋长债”、在伦敦发行绿色债券等人民币债券。
工商银行的战略与策略是,依托商业银行业务优势,凭借强大的客户基础和外部合作资源,不断开拓创新投资银行业务,形成集交易前的撮合、交易中的融资方案设计和资金安排、交易后的资源整合和本地化服务为一体的全流程跨境并购金融服务体系,为跨境并购客户提供包括交易顾问、融资顾问、并购融资安排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仅2015年,工行牵头组织完成跨境并购交易25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1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走出去”交易总额比例近20%。
建设银行则在2016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了“跨境e+”综合服务平台。这是中国建设银行针对跨境电商类业务专项推出的统一金融服务品牌。目前,跨境e+平台已经对接十几家平台公司,服务数万家终端小微客户,月均结算量超亿元。
交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首发银行之一,利用其“一体两翼”的境外机构布局,充足的境外银行资产配置和全球各国家地区建立的同业行关系,为企业“走出去”及境外“请进来”提供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交行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涵盖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投融资、全球财富管理、投行服务、帐户服务等方面。业务可操作品种涵盖各种企业类型,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交通银行将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信用风险管理、人民币融资、保理等;对有“走出去”打算的企业,交通银行亦提供跨境人民币保理及担保服务、投行业务、人民币NRA账户服务等。
除此,股份制和城市银行也亦步亦趋,积极加速布局跨境金融业务。
招商银行推出的“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经营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C合化贴身金融解决方案。其“跨境金融”全面覆盖了从进出口贸易、境外承包工程等传统领域,到对外投资、兼并收购以及境外IPO、发债等海外筹融资等新型资本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邮储银行提出了跨境电商一站式金融服务理念及四大类产品体系,并在2016年了其跨境电商专属产品――“跨境e贷”、“保税e融”,分别针对出口型与进口型跨境电商,量身定制灵活便捷的金融信贷方案。
兴业银行发挥多牌照综合化经营优势,有效整合集团资源,为客户提供“本币+外币”“商行+投行”的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9月末,该行贸易金融客户数18768户,跨境结算业务量661.31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累计869.70亿元。
中信银行成功上线了国内首套“全程不落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系统。该系统可提供包括14个外币币种的线上结售汇、收付汇、跨境人民币收付、国际收支申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申报和个人结售汇登记等服务,是国内首套从前端交易到后端申报支持“全线上、自动化”处理的跨境支付系统。
浦发银行利用身在上海自贸区便利,充分运用FT账户体系和“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在拓展FT账户功能、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创新外汇管理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参与了全维度的自贸区创新首发,并连续6次入围上海市金融办组织的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是创新案例数量最多的银行。
光大银行在国内较早实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和集中操作,已经拥有大量精通信用证业务、UCP600、托收统一规则、保函业务规则和相关法律的从业人员,能为进、出口商提供开证、审单、处理纠纷等全面的专业化结算服务。目前,光大银行能提供包括进、出口商所在国家风险、产品市场走势、进、出口方银行选择、信用证条款、单据质量、外汇管理、融资方案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无独有偶,和中信银行一样,民生银行也推出了一套“全程不落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系统。不同的是,民生银行的这一系统提供了包括9个外币币种的线上结售汇、收付汇、反洗钱、国际收支申报和个人结售汇登记等服务,从前端交易到后端申报实现“全线上、自动化”处理,为跨境电商支付结算提供了高效的服务支持。
广发银行推出的“跨境直通车”服务,则专注于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和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将现金管理产品创新理念嵌入到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中,为企业提供涵盖本外币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担保、项目投资、避险理财、现金管理等六大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银行则利用沪港台“三地上银”、香港子行、战略投资者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服务平台及上海自贸区业务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跨境金融综合服务。
华夏银行的策略是,与境外1522家银行建立行关系,以此覆盖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其跨境金融业务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担保、贸易融资等全方位产品和服务。此外,通过与国际同业建立行关系,支持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与同业单设、互开本币结算帐户拓展人民币清算网络;与行通过客户互荐,为中外企业搭建全新的国际金融服务平台,不断为“走出去”企业拓宽国际资源。
北京银行了其为自贸区内企业量身打造的自贸区综合金融服务产品“自贸盈”,该产品包括:跨境直贷、跨境融资保函、国际贸易福费廷、跨境理财、全球现金管理、前海跨境贷、租赁支付通等。
宁波银行的“跨境盈”金融服务平台早在2013年年初就已推出,是宁波银行与华侨银行等境外银行联合打造的境内外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江苏银行通过推出“跨境汇e融”综合服务平台以支付单据、物流单据、交易单据及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的“三单对碰、三流合一为目标,建立适应跨境电商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同时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需求。
提高连锁零售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6.1
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企业收益能力
融资租赁渠道狭窄是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些资本雄厚,信誉卓著,效益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银监会监管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可允许其通过资本市场如发行股票、债券、资本证券化等方式筹措中长期资金。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和发展新型融资方式融资。
6.1.1
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体系
融资租赁业面临着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风险,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标准,统一的融资租赁管理机构也尚未建立。由于没有从业资格的限制,从业人员素质也得不到保证,近些年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导致很多融资租赁公司不能很好地保证风险控制要求。融资租赁业属于准金融行业,在统一的监管机构尚未建立之前,可先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责任,监管融资租赁业风险,建立统一风险控制标准,合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全面建立承租人审核制度,综合分析承租人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企业信用,还款能力,行业状况和地位,如果多项指标低于审核标准警戒线,融资租赁企业应放弃此次业务或提前做好相应风险风范措施。
二是明确租赁企业应采取的担保制度,杜绝信用担保和杠杆担保。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明确风险责任人。四是在租赁期加强对承租人的监管,减少承租人违约风险发生几率。五是建立风险分散制度,明确各方当事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出租人、承租人、供货商等当事人的利益共同体,相互扶持,相互制约,改变以往租赁公司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六是建立保险制度,在承租人违约时,保险公司赔付其他当事人的利益损失。
6.1.2
创新业务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融资租赁并参与进来,各类企业有着非同质化的需求,这就要求租赁公司应该适应市场快速的变化,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向化产品。各种租赁模式都有其特点,如杠杆租赁让出租人只需用少量资金就可盘活巨额租赁业务;回租租赁让承租人既保持了原有设备的使用权,又能让该设备占用的资金转化为增加其他设备投资的需要,使企业“固定资产流动性”,增加企业资金管理的灵活性。对于一些资金回收期较长但现金流较稳定的租赁设备,租赁企业可以将融资租赁与产品收益相结合、融资租赁与包销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融资租赁业务模式的创新。此外,还应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满足企业日益变化的需求。
6.1.3
控制流动资产规模适宜企业发展
6.2
引进人才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方法
6.2.1
加强企业对营运资金的重视度
6.2.2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融资租赁是一项综合,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其经营成果与工作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在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融资租赁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速度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融资租赁业人才培养。
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虽然目前一些大学部分专业已开设融资课程,但却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融资租赁公司可与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培养公司需要的特定人才。
促进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理论体系想不完善,与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独立的理论探索能力还相对薄弱,与国内行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理论的不断进步是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行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建立起基于我国国情的本土化融资租赁学是今后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人才准入制度。融资租赁业应与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一样建立人才准入制度,由我国统一融资租赁业协会制定全国统一融资租赁从业资格考试,全面提升我国融资租赁业从业人员素质。
6.2.3
优化负债结构
步步高的负债以流动负债为主,财务风险较大,长期来讲,这种负债结构对公司发展不利,步步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度增加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步步高的应付账款占流动负债比重最大,近五年平均达到45.65%,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59.08天,比较稳定,说明步步高可以及时付款给供应商。应付账款是一种低成本的短期融资,步步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融资方式,同时也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要逾期还款,损坏自己的信用。
应收账款管理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加强:加强合同控制,严格按照合同办理采购业务;加强应付账款的审核;加强应付账款账龄分析。
6.3
融合供应链管理调整营运资本管理方法
6.3.1
调整组织机构
6.3.2
加强信息集成
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把信息化系统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要把开发研究一款具有现代水平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当成头等大事来抓。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强化综合性,在实现物流信息的透明和共性。企业要建立生产物流信息化,要强化一条龙服务,建立高度合成的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不但一要搞好各部门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还要强化各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流。总之,物流企业应以现代物流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然后有的放矢地分步骤实施。
信用是所有事情的基础,当然也必定是宁波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商业务重要的一块基石。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到跨区域、跨地区和跨文化交流,如果彼此没有良好的信用,即使跨境电子商务具备多先进的设备,也会使得买家由于质量、售后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而放弃交易。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这证明从2003年开始中国市场在逐步向形成良好的经济信用氛围和健康的信用环境迈进。[22]
由于跨境电商的兴起时间并不算长,故而在其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尚存不足,特别是由于各国法律之间也存有差异,对跨境电商平台信用标准的制定也各有不同,同时我国信用体系的建业也不十分成熟,这极大的限制了跨境电商的发展。我国商务部提出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支付、监管、诚信等的建设方针。且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程,它更是一个体系,需要每个国家以及相关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宁波各级政府应当针对性的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的信用监管机制,通过实名认证、信息公开等方法对信息虚假、违规操作的企业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其诚信意识,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