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分析

时间:2023-07-25 16:50:40

导语:在经济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分析

第1篇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资源与能源的巨大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可以大大缓解传统旅游经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对我国环保旅游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旅游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英国最早提出的,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具有污染小、耗费低的特点,但若是旅游经济超出其承载能力,除了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还会使人们对旅游景点的综合体验大幅度下降,进而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低碳旅游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颖的低碳方式,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目标,可有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经济中运用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机制、倡导低碳消费,以最低的碳排放量换取最大的旅游经济价值。现代社会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环境日益恶劣,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1.1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低碳思想的传播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行业。低碳旅游的发展,既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又注重旅游产业对游客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低碳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在游玩中体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更多人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

1.2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例如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个别游客在观光过程中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等。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与环境保护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旅游成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方式。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中来,旅游业从原有的粗放型向经济环保型转变,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低碳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的范畴,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关怀。

2低碳旅游发展中的不足

2.1低碳观念薄弱

低碳意识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游客普遍认为旅游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游玩过程中尤为注重个人享受,这种消费观念使得旅游资源的消耗巨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小觑,低碳观念淡薄,严重制约了低碳旅游的发展。

2.2开发过程不规范

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上,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旅游景点过度开发,不但使旅游景点缺乏特色,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2.3技术水平低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排放技术尚不成熟,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缓慢。

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低碳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行为,通过整合政府、旅游企业、游客三方主体,培育出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

3.1新颖的旅游模式

低碳旅游从细微处入手,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新颖、独特的低碳体验,倡导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通过政府督促旅游企业转变旅游业单纯获利的方式,落实低碳理念的旅游方式,提高生态效益。旅游经济不单单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一项精神活动,将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低碳行动,才是低碳视角下旅游经济的核心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企业,边污染边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这与低碳旅游所提倡的保护环境、在自然生态承载能力之内发展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低碳旅游就是要扭转游客日常行为中的不当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方式上,游客可以选择自行车、徒步;在用餐方式上,可以选择绿色环保标签的食品,拒绝一次性餐具等等。

3.2评估制度、认证制度的引入

低碳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或人们发展性的消费活动,更是一项人类文明和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活动,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领域,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低碳经济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关于低碳标准在旅游经济范畴更是完全空白,只有建立旅游经济发展的低碳评价体系、等级认证制度和监测系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制度,才能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确保低碳理念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落实,成为大众的生活指南。其次,低碳旅游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以经济利益为引导,辅以公益性的低碳实践活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因地制宜,对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协调游客数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时,应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结合旅游景区的区域特色,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严格控制景区规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过程的每个细节。例如,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引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引入,污水处理及净化技术的引入,生态垃圾桶、卫生态生间的引入等等。

3.4对旅游景点进行低碳改造

低碳旅游是借助对旅游环境的低碳改造实现的,通过配备低碳旅游设施服务于游客,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低碳旅游设施分为专门性低碳旅游设施和基础性旅游设施两种,景区的环卫设施、能源设施等都属于基础旅游设施;专为旅游提供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等属于专门性旅游设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景区中可以设置停车场,为景区游客提供新能源共享车辆,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和自行车等;其次,改造景区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应该以低碳环保为主,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最后,构建低碳建筑,低碳酒店、生态型购物娱乐场所等。此外,在景区中还可以配备环保式的休闲缆车,可以让游客体验独特的低碳观光。

4结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屡屡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沙尘暴、雾霾,都是大自然发出的求救信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得到大力倡导和推行,低碳旅游被视为长期的旅游发展模式,经过低碳思路的改进,旅游经济具有了新颖、环保、低碳的特点,低碳旅游虽然目前尚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带动旅游经济的总体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冬冬.浅议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2,(19).

[2]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叶资源科学,2015,(03).

[3]袁箐,陈楠,程川.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承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论坛,2016,(03).

第2篇

我国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总面积约为29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0.94%。西北五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陕西南部和关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它们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区域内石油及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依靠能源发展的地区。2011年,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耗分别为9761万t标准煤、6496万t标准煤、3189万t标准煤、4316万标准煤、9927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4.2%、19.9%、18.7%及13.7%,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落后水平,产业结构不完善,能源结构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传统能源为主,使西北五省区迫切需要走低碳经济之路。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4.2建议

第3篇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要综合各方面影响来对湖北省17个市(地区)的农村经济进行准确的描述,必须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结合前人研究,依据全面性、整合性、代表陛和数据易获得性等原则设计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农村经济指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常用耕地面积(千hm)、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kW)、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墨(kg/hm)、农村人均用电量置(kW•h)、有效灌溉面积(千h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hm2)、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蜀(亿元)、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墨(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墨。(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H1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置,(亿元)、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蜀(张)。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当前,对经济发展业绩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J,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DEA方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两大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1)式中,X=(x,X2,,X),为原指标;F=(F,F,,F),为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为特殊因子。通常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衡量第i个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①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②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③解特征方程IR—AEl=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④对A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以贡献率为权重,对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2.1数据分析过程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间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的巴特利球度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输出分析结果知KMO值为0.5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KMO值偏小,但是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63.957,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着明显差异,各变量相关性大,综合考虑原有变量还是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样本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前4个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见。,前4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418%,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绝大部分信息,因而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可行的,达到了化简与降维的目的。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采用方差最大(VARMAX)正交旋转变换,使各变量在某些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2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第1个主因子在指标置、置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各地区在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比较,可概括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第2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第3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富裕水平因子;第4个主因子在、墨上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

2.3各市(地区)综合得分计算

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17个市(地区)的4个主因子得分F、、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再以4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分值,综合得分公式为:F=0.5498Fl+0.2088F2+0.1561F3+0.0853F4(2)运用该公式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分值,可以排序出2008年湖北省l7个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因子排序结果,只有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宜昌市和孝感市总得分F>0,其他10市(地区)得分在0分以下。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得分最高的荆州市与得分最低的黄石市分值相差2分左右。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传统的农业强市,其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作为湖北省省直管市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得分却都在10名开外,它们的农业生产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们的耕地面积等自然资源指标排名都很靠后(仅高于鄂州市和神农架林区)。总体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市(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都还处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下,这样的排名结果也和湖北省现实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2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排序对于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而言,总的排名和最终综合得分排名变化不大。荆州市、襄樊市、孝感市依靠自己较突出的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得分领先其他市(地区),而鄂州市、神农架林区、黄石市排名最后3位。其中荆州市的这4项指标值均排名湖北省第1,其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得分第1,与实际情况一致。

3.3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排序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在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得分方面表现突出,孝感市、天门市、仙桃市则表现不佳。武汉在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上名列前矛,这与武汉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呼应。宜昌作为水利之都,其在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黄石市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都领先其他市(地区)。

3.42OO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因子排序武汉市、荆门市以及仙桃市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等指标上有好的表现,这些地区的农民富裕程度较高。以武汉市为例,省会城市周边的拉动效应使得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几乎是最低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5倍,差距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得分中,神农架林区、荆门市、襄樊市表现突出,其中神农架林区得分比该项得分最低的黄石市高了4.7分左右,主要得益于它们超高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第4篇

关键词:房产经济;新趋势;市场

房地产业是与建筑行业和金融行业相关的重要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房地产业始终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部分地区推行的房价限购政策虽然给当下的房屋交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政策可以让房屋价格逐渐趋于正轨,进而让广大工薪阶层的合理购房需求得到满足。

1新时期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房产经济的发展形势

房价过高的问题是我国房地产领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让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表现出了不断上涨的问题。在房屋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的正当购房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将房地产行业视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作为政绩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为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推波助澜的作用。房屋价格的不断提升,也让一些房产购买者将房地产交易视为一种新型投资方式。为刺激民众的购买需求,房地产开发商也会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向购买者传输一些与房价有关的不实消息。

1.2房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是房地产交易事业所不可缺少的两大市场。其中,前者发挥的是直接融资的功能;后者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着间接融资的功能。承担融资功能的一级市场和承担风险的二级市场是事关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上述因素已经给我国房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体系进行优化,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在房产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低收入者,针对房地产价格与我国现有的经济状态之间的联系,国家目前只能利用住房公积金制度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

2新趋势下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2.1房价稳定化趋势

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大的问题,让高额的住房贷款成为了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逐步健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房产经济会表现出逐步稳定的发展趋势。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房产调控政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和稳定时间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有限的问题是事关我国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的重要因素。高端住房供大于求的房产供需结构也是房价上涨的主导因素。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关单位需要对房产经济产品的创新工作进行强化,进而让低收入阶层的房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一些房屋供给明显大于房屋需求的城市,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对低价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对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转化机制进行完善,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型住房,以便为房价的稳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2.2房地产市场的成熟

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一产业目前正处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处于积极发展的趋势。一些地区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房屋限购政策也是引导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措施。因而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表现出不断完善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需要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进行满足,进而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房产经济有关的房产评估市场、房产保险市场和房产中介市场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2.3房地产企业的转型

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来看,在外需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和国内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影响传统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因素;②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为了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房产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又面对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加速扩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4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从一些具体的房产项目的开况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在房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以人为本的房地产开发、设计原则是我国房地产业未来一段时期所要遵循的原则[2]。土地资源开发工作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让相关单位在对房产周边环境和房屋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建筑物的外部,相关单位可以从当地的人文风俗和文化习惯等因素入手,对健身房、公园和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也需要对当地开发之前的绿化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得到贯彻执行以后,绿色化发展会成为我国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2.5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了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了推动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可以让人们的居住条件、办公条件和学习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房产经济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结束语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价稳定化、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化、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和相关企业对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是新形势下房产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表现。政府部门在对房产市场交易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山,对市场交易环境进行优化,可以为房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溢.新趋势下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107.

第5篇

注:半年度不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只统计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故表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实绩数用限额以上代替,完成率通过折算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于季度不统计,由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代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主要亮点

1、工业结构调整量质并举。结构调整初有成效,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去年同期的42.5:57.5调整为40.4:59.6,重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传统行业转变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43.3%、37.1%和36.0%。大企业产能不断扩张,百强企业产值211.2亿元,增幅达到36.9%,高于规模以上企业7.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从去年同期34家增加到46家。科技创新成效明显,截至6月底共申请专利218件,增长37.1%,实现新产品产值34.96亿元,增长32.2%,其中有12个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幅在30%以上。企业效益趋好,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20.5亿元,增长33.4%,其中实现利润11.26亿元,增长46.3%,高于上年同期38.6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87.3%。

2、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由于全区上下狠抓项目推进和存量盘活,有效地扭转一季度投资低迷状态,实现了较大回升。1—6月,全区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36亿元,增长24.8%,同比提高近2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了2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34.96亿元,增长22.6%,止跌反弹,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28.34亿元,增长15.2%,同比提高20.3个百分点;商贸投资10.36亿元,增长1.7倍多。

3、外资外贸增长结构调整。截至6月底,全区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25%;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5个,增资项目16个;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69.1%。选商选资初现成效,大项目合同外资占比日益提高。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7个,合同外资1.5亿美元,占总数的72.8%。1-6月自营出口预计为10.5亿美元,增长44%。高新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幅高于纺织服装类产品,高新、机电、纺织、服装出口增幅分别为65.8%、37.9%、28.2%和36.1%,高新产品和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39%,比去年有所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

4、节能节地降耗成效显现。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区工业规模企业综合能源消费增幅为9.1%,低于工业产值增幅20.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176吨标准煤,下降15.8%。盘活存量初显成效,据初步调查,167个涉及5119亩已供未动工业项目,已有69个项目动工建设,动工面积1415亩,动工率达41.3%;对部分涉及闲置土地的如大东南、美临家纺等项目依法启动土地收回工作。标准厂房继续推进建设,全区新建、改建、扩建标准厂房40余万平方米。

5、财税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1-6月,我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9.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9亿元,分别增长40.2%和41.1%,完成年度预算的69.3%和73.2%;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四大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国内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7.7%、81.2%、17.4%、19.8%,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完成各项收入2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收入的68.8%和地方财政收入的60.0%。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08元,增长15.3%,完成年度计划的57.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518元,增长15.6%,完成年度计划的61.6%。

6、省内排名进位前移。根据目前掌握的最新数据来看,我区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量在省内十四强中排名稳中有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排名比去年同期上升3位,位列第5名;限额以上投资、工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同比上升2位,分别位列第3、8、6、9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财政总收入排名同比上升1位,分别位列第7、3名。部分指标增幅较大,发展势头良好,增幅排名上升较快,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同比分别上升7、10、6位,增幅分别位居十四强第2、4、4名(详见附表)。

(二)主要问题

1、投入质量依然不高。项目质量比以往虽然有所提高,大、重、高的项目有所增多,但总体上投入质量依然偏低。带动力特别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几乎没有,对结构调整具有推动力的项目偏少。“六大联动”工程中27个重点工业项目传统纺织行业项目11个,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只有5个,投入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原材料加工行业,“缺重少新”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设备投入占比偏低,装备及技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我区工业投入中用于设备投入只占总投入的34.3%,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项目更少,今年工业企业有设备进口的技改项目仅14项,用汇仅1667万美元。

2、项目推进仍待加快。全区重点项目推进总体逐月加快,但离“项目推进成效年”要求和年度计划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后劲。至6月底,全区“六大联动”工程重点项目开工率虽达65%,但完成投资只有24.68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36.2%。其中的27个工业重点项目仅完成投资5.9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31.6%,大大落后于商贸旅游类三产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占年度计划57.5%)。宝晶光电、四通化纤等9个项目由于征地拆迁、土地指标等原因尚未开工建设,已开工项目中的美临家纺、华龙纺织2个项目上半年基本不动,力夫机电和立昌工具2个开发区外资项目已在册数年,至今仍未开工。

3、部分物价涨幅较大。虽然上半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内,且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但价格走势逐月上升。6月份当月上涨3.2%,比5月份高出1.2个百分点;类商品呈“六涨二跌”的运行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4.1%,食品中的食用植物油上涨35.1%,蛋上涨33.5%,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2.7%,猪肉价格略有回落后又反弹到历史最高价,涨幅达70%以上。6月份原材料价格上涨5.0%,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1.1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材料上涨55.3%,建材材料及非金属矿上涨15.4%;消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以食品消费支出为主的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盈利影响甚大。

二、发展趋势和判断

权威机构分析,下阶段支撑国际经济平稳发展、国内经济较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动力依然明显。国际经济总体形势仍然趋好,国际贸易仍将继续扩大。国内经济在高位运行中将继续较快增长,物价水平有望总体保持平稳,预计2007年全年国内GDP增长10.9%,CPI上涨3.3%,分别高于去年0.2和1.8各百分点。但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平稳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些将更趋不利,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创下近10个月新高,突破75美元/桶;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7月11日又突破7.58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累计升值已超过7.1%;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11.5%,物价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投资增长25.9%,国内经济过快向过热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投资增长过快、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下阶段国家将采取更为适度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要素更趋从紧。针对全国上半年投资过热、资本流动性过大等情况,国家将采取更严格的调控政策,土地和货币两道闸门将会更紧。土地政策方面,耕保总量更为严厉,占补平衡严格实施,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最低标准价制度的推行,我区土地指标紧缺、农保率偏高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对项目的落地开工制约作用日显趋大,用地指标紧缺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货币资金方面,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将进一步提高,加上特别国债的发行,资金面将趋于相对紧张,资金成本随之上升,这会加大对我区的部分项目和企业筹措资金难度和增效压力。

2、外贸出口调整加剧。受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及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影响,我区的出口企业将会有较大冲击,初步预测,我区涉及降低退税率的出口企业平均降幅为3.68%,减少退税总额为1.7亿元左右。尤其对我区占据出口总额半壁江山的纺织服装行业造成较大冲击,此次退税将降低利润率1.7个百分点左右,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原本利润率只有3—5%的企业“雪上加霜”,对产品档次低,无自主品牌和无议价能力,基本上靠退税维持生计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影响更大,将加剧调整外贸出口企业和产品结构档次。

3、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节能减排指标是考核政府的约束性指标,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区节能效果总体是好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全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需降低20%,年均需下降3.7%,COD和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和20%,年均分别需下降2.8%和3.7%。工业节能有一定空间,但人民生活、客运交通等领域耗能将会刚性上升,一定程度抵消工业节能成果;而COD和SO2二大排放指标要求是绝对量下降,难度更大。今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和省都作出了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区恰处太湖流域,治污减排任务十分繁重。保持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增加适度重化工项目的引进,又要兼顾环境容量,我区节能减排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纵观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及我区发展实际,下半年全区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经过努力,各主要经济指标能够完成年度目标,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几大指标预计能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主要对策建议

下阶段,我们要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区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三位一体”方针,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建设“生活品质新余杭”。根据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根据工业强区战略要求,要突出投资重点,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切实做好日通铜冶炼、中强不锈钢、崇贤杭锅、上海电工、东风汽车等现有意向的招商项目评估立项,帮助企业主做好前期工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切实做好推进崇贤港作业区建设,启动钢铁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仁和港作业区石化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临平港作业区项目引资到位跟踪工作;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开工区块项目,早日启动粮油区块的开工,力争年底交易中心开园营业;同时有效推进浙江物产、大松树集装箱港区、宏丰家居等物流产业项目。要提升发展优势传统工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抓紧编制仓前高新区的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特别要抓好文一西路启动区块、杭师院有机硅实验室等开工建设推进,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启动仁和装备制造业区块的规划编制,根据产业发展现有基础、特点和重点,抓紧制定行动计划。要认真做好余杭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做好中部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块和仓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及启动区块建设,积极争取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议今后新增用地指标应主要向优势传统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三大核心区块的重点项目倾斜。

2、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力争项目早出效益

下半年尤其是第三季度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快速期,建议区委区政府开展“项目推进成效年百日攻坚大会战”活动,加强重大项目的联系指导和推进协调,强化重大项目推进服务责任制。已开工的省市重点项目要增加投资加快进度,对30个实施项目而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分类指导,对症下药促动工,增加项目投资。要做深、做实选址、环评、可研等项目前期工作,对列入今年计划的34个各类前期项目进行分类推动,实行前期工作计划管理,深化前期工作,为争取要素配置特别是土地指标的争取做好准备。建议建立重大项目前期经费预申报制,预支前期经费将更加有利于尽早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对于政府项目,可纳入到可行论证费用,属于企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预支费用奖励。建立重大项目前期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行计划管理、目标考核。加强开发区、功能区的主导产业规划,试行开展工业项目预审评估,对引进建设项目采取竣工验收制,根据项目进度和投资强度兑现协议合同的奖励补助或制约政策。对于土地要素,除积极争取省市的土地指标外,加大对存量土地的盘活力度,加快已批未供、已供未动项目的建设进度,要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处罚力度,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力度,兑现落实银项合作项目的资金匹配,多渠道解决重点项目征地拆迁资金和产业项目急需资金的紧缺。

3、加快出口产品升级,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牢牢把握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机遇,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正确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政策变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战略、战术。把我区外贸发展从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上来,积极培育我区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提高议价能力,提高转移或减小政策变化、汇率上升等导致成本上升的风险的能力;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实施劣势产业转出。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出口多元化,有步骤、有选择地拓展中东、独联体、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市场,使我区出口市场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贸易摩擦,增强应对能力。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属地政府及区涉经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财税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和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变化,开发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要加紧研究出台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统筹引导全区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重点发展循环工业,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试点,加快组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利用;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推广“猪粪—蚯蚓—甲鱼”等循环型模式,抓好运河镇黑鱼养殖综合利用,结合“清洁余杭”活动,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努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降低服务行业的物耗、能耗与水耗;支持综合治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加工,形成有组织分工、有序回收、堵疏结合,促进资源在生产业的规范发展。要加大循环经济扶持项目的推进力度,搞好多种多点的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示范,积极引导发展环保节能降耗治污的重点项目,促进我区循环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对全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按行政区块作一摸底调查,把握现状;把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开发区、镇乡(街道)、管委会;改革完善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对开发区、镇乡(街道)、管委会的年度考核;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控污染物排放的“新增量”。同时要有计划对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升级改造,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减排工作。针对用电高峰的到来,要进一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安排落实一批错峰避峰用户,工业企业让电来满足居民生活用电,做好节约有序安全用电宣传,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会展经济 贵阳 发展对策

2008年10召开的《贵阳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确定了发展服务业的七大主攻方向,第一就是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第二是实现会展业重大突破。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贵阳,迎来了会展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会展经济的特征与作用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的简称。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借助各种会展活动的举办拉动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并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

会展经济的作用如下:

1.会展经济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会展经济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正如一位美国市长所说:“如果在一座城市举办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该城市的上空撒美元。”由此可见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的举办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2.会展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培育新的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酒店业、通信业、广告业、零售业、印刷业、物流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这样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会展经济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会展经济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无疑将带动主办地多种产业的大发展。

3.会展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举办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主办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影响,提高主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推动主办城市的繁荣。2008年贵阳市举办的《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展》,使贵阳市的城市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

4.会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的调查,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超过10万人/年的就业机会。中国现有会展从业人员100万左右,据有关人士预测,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前后,则需要从业人员300万以上。由此可见,会展经济可为举办地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会展经济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收支节余超 10亿元人民币,而且当地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推动了北京的旅游、交通、餐饮、酒店、通信、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北京在世界的知名度,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奥运结束后,许多体育设施对当地民众开放,因此,奥运使北京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

二、贵阳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分析

贵有凉爽的自然气候、充裕的温泉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优势。复制达沃斯、海南博鳌模式,并注入本地特色,贵阳发展会议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优势。“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效应催生“清凉经济”,由于贵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湿度适中、夜雨较多、森林覆盖率高、清新的空气、合适的纬度、适中的海拔、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在盛夏举办会展能使会展的商务客人在贵阳一边宣传产品一边享受天然空调带来的凉爽。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优势。丰富的人文景观(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青岩古建筑群、弘福寺、息烽集中营旧址等)、自然景观(红枫湖、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江大峡谷、花溪、百花湖)、民族风情(苗族跳场、“四月八”和斗牛节,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贵阳丰富的温泉资源,对冬季旅游时段的延长和春季旅游提前开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冬季会议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3.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贵阳是贵州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和交通、通讯的枢纽,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优越,基础产业相对发达,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成本优势。贵阳市政府为鼓励发展会议经济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贵阳的办会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三、贵阳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并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应设立贵阳会展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知名品牌会展活动的申办、宣传、扶持、奖励,培养一批与贵阳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相关的品牌展会,对大型会展组织应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其走向国际化,以提升贵阳市的城市知名度。

2.做好发展规划,完善会展布局。为了使贵阳有限的会展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出现内部的恶性竞争,市政府有责任对会展业进行总体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并引导会展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3.加大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随着贵州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及金阳新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以及已经建成和准备建设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工,贵阳市发展会展经济所需的会展场所、酒店设施将逐步得到完善,为贵阳市承揽各类大型会展提供了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应争取获得民间资金来建设与完善各种档次会展场馆、会议型酒店,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

4.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尽快建立起贵阳会展行业协会并制定和完善会展行业法规、以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减少低水平重复办展情况的发生,推动会展业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

5.发展具有贵阳特色的会展经济。会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此,城市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避免盲目跟风。应从城市自身实际出发,在市场调查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产业结构特征对会展产业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重复办展现象的发生。由于贵有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势,因此应将会展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会议旅游业上,政府与媒体应协助相关的会议组织机构做好会议招商宣传工作,以促进贵阳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贵州也是医药业、茶叶与酿酒业的主要产区,质量优良且品种丰富,应将药博会、茶博会和酒文化节作为专业会展特色项目进行推广,并打造成贵阳的品牌展会,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会展组织机构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会展项目的宣传营销力度。

6.加快会展业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会展活动形式大多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所内,由参与者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上会展作为一种新型的会展形式已日益受到会展主办方的青睐。这是因为会展场馆建设存在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缺陷,而网上会展则具有参与者不受地域限制、交易成本低、组织工作简单等优点,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而大大提高会展活动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大力推广网上展览,使之成为传统会展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丰富会展形式。会展企业还应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如在2003年因非典而被迫临时取销的展会不少,现今夏又是“甲流”的特别时期,增加网上会展功能则可应对突发事件,使招展双方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7.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贵阳会展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复合型会展人才严重缺乏,应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储备高端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出会展业人才培养规划,采用短期培训、专业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推动贵阳会展经济的发展。

8.扩大国际合作,引进国际知名展会。“以世界知名论坛带动会议旅游发展”是达沃斯和博鳌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贵阳市政府应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获取在国际与国内有影响力的论坛的举办权,并依托气候优势与资源优势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提高会议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增强贵阳市在国际与国内的知名度。随着每年一届的《中国经济论坛》、《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展》在贵阳的成功举办,为贵阳市举办会展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提升了贵阳的城市知名度。

9.开拓创新、挖掘资源、提高城市知名度。阳明文化节已逐渐成为海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节事活动品牌。充分利用阳明文化盛会吸引世界的目光,推销贵阳的城市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贵阳。

力争举办适合贵阳特色的体育赛事。通过举办第八届亚洲越野跑锦标赛(清镇县)、“南江大峡谷”杯汽车拉力赛(开阳县),进一步宣传了贵阳的旅游业并逐步提升贵阳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沈雁飞: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高金华城市知名度[J].时代经贸,2007,(2)

[2]丁 爽:浅论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经济研究,2009,(3)

第7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 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

第8篇

关键词:FDI;两缺口理论;经济发展

自2004年底“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逐渐成了人们议论和关注的重点。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河南势必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继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经济措施和政策,着重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一、河南经济发展以及FDI的状况

河南人口有9717万(全国为129227万),居全国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市第五位(全国GDP为136875.9亿元;河南为8815.09亿元,占全国的6.44%)。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生产总值仅居第18位(全国人均为9030元;河南为7268元,为全国的80.49%)。河南人均生产总值是否能摆脱落后地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极为关键。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高,每增加1美元的FDI,GDP会增加10美元。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河南外商直接投资87367万美元,仅占GDP的0.82%,远低于全国的3.2%,占全国引进外资的1.66%,河南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

进入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一特征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的尤其突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引进和利用外资中,我们可以看出FDI对经济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也适合于河南,或者说河南是否也需要大量的FDI资金?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河南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关于区域性是否需要外资以及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斯于六十年代提出的“两缺口模式”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是通过对一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基本条件的分析来判断一地区的外资需求状况,即利用

M=C+I+X (1)

YC=S(2)

变形得出IS=MX(3)

这一“两缺口模式”公式(式中,Y表示国民净产值,M表示贸易进口。C、I、X分别表示总消费、总投资和贸易出口。S表示总储蓄)。一般来说,通过理论和实际结合分析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一地区IS=MX

根据“两缺口模式”理论,对河南近几年的相关数据(见表1)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近几年来一直I-S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FDI对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引导下,河南省要抓住机会更好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FDI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关于FDI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对两者进行研究分析。这其中既有在国家层面对一定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的,也有对部分省份和地区作出分析的。可以说,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了。但具体到河南,FDI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也和其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的很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数据进行研究,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河南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对1990――2004年的FDI与GDP数据做出时间序列图(见图1),进行简单的初步分析。

1990年到2004年这15年间,河南FDI从1049万美元增加到87367万美元,增长了83倍;同期GDP从934.65亿元增加到8815.09亿元,增长了9倍,两者长期都处于增长趋势。其中,GDP逐年都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而FDI则有年际间较大的差异。从1990年到1996年河南省FDI发展迅速,利用外资数额高速增长;1997年到2001年,引进外资明显减少,处于倒退期;2001年后则出现了回升迹象,又开始高速增长。

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对FDI和GDP进行参数估计,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GDP=526.4801+0.079919FDI

( =0.613936F=23.26339)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好,仅为0.613936;而运用同时期全国的数据得出的R值为0.878501。这说明过去在河南FDI对GDP的拉动程度低于全国的水平,更比不上东部发达地区。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几年里FDI没有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从一方面也解释了河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就方程本身来说,该方程还是比较符合的。F值、T值检验都能达到标准,这也说明了该方程能够比较客观反映河南经济发展。从方程可以看出,河南每增加1万美元的FDI,GDP就能增加799.19人民币,外资也相当程度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得来说,河南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很不够的,没有能够使它为经济发展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只要今后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到外资,河南经济发展还有巨大潜力。

三、对河南省有效利用FDI的一些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河南省的资源优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劳动力等资源。因此,河南可以据此积极引进外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发展劳动密集型FDI。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又能为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河南由于发展策略对投资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失去了很多利用外资的机会。因此为了今后顺利的引进FDI,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措施、战略的同时,应加大对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3、制定河南吸引外资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的职能。一是政府应以比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吸引投资者。河南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引资政策,彻底改变当地官员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用以满足本地区的引资需求,尽量了解、满足投资者的各种需求。二是借鉴东部地区引进外资一些成功经验,着力于降低投资者的成本,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就不是把抬高投资成本和赚取投资者的短期利益作为工作目的,而是将投资者的持续投资行为和鼓励他们追加投资作为引资的方向。三是加速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21世纪以来,外商投资已经越来越多地涉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河南也不例外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使外商看到河南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投资。外商的投资也能促进所在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根据河南自然资源状况,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特别是那些待开发的能矿资源,要敢于利用外资。另外,鼓励外商投资河南的农业、水利、交通、生态、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允许外商依照有关规定,投资电信、保险、旅游业、市政公用企业和其他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企业;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实施多元引资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允许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对外出售以及合资、合作。

作者单位:赵培骞,广东发展银行郑州支行,李延森,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第二版)[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16.

第9篇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