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0:41
导语:在工业节能市场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区域;节能;产业结构
Abstract:
It has brought about an irreversible result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larg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t is common in some regions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not economical.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regional energy-saving industry structure, such principles proves very important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egio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very interest subject. By 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ocal energy supply and consumption and finds the main ways to construct energy-saving industry structure are the promotion of the coal and electricity integr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scientific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 and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ng specialistic energy-saving industry.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已经实现了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但是能源消费也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多年以来,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下,我国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度持续增长,而我国目前能源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能源供给不足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已成为我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黑龙江省不仅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相当丰富,而且石化工业、煤炭工业、发电业、建材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规模和基础。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虽然一度为黑龙江省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最近几年省内一些资源型城市仍出现了资源枯竭的问题,区域内产业结构单一问题也日渐显露。尽管如此,目前省内一些主要用能产业能源消耗不经济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省内节能型产业不能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问题不仅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区域节能产品与节能技术快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迫切要求。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缓解能
源约束矛盾,全面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的原则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始终存在地区与国家产业结构、地区与地区产业结构目标之间的冲突,典型表现就是地方政府之间恶性之争导致地区盲目重复建设不断升级[3]。而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不仅将触及到区域内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也会涉及区域节能技术支持体系和节能服务体系;不仅关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全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因此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各方利益主体协调一致原则
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国内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是一个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必须要有宏观上的协调。通过宏观协调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黑龙江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既要考虑本地区资源的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潜力,也要考虑国家节能战略的总体布局,还要兼顾周边地区以及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要认真学习其他区域建设节能产业的经验,顾全大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产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优化的集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有限的能源条件下,当代人在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不能损害满足人类世世代代需要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虽然国内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初始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的具体目标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唯一的,但是各个区域仍有必要达成既要考虑本区域实际情况,又要尊重其他区域利益,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与保护环境与发展体系的行动。黑龙江的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4.7%。第二产业是用能主体,占56%。石油、煤炭开采、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电力和热力生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煤、电的终端消费总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0%和55%。按照这样一个能源消费水平发展产业,何以谈得上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呢?目前省内虽有大油田、大煤矿等能源储备,但这些资源是全体国人共有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当代人有责任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通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能源的经济利用。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由市场需要、科学技术和竞争因素共同推动下演进而成的。基于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更好的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黑龙江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一直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省内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偏高,长期以来依靠消耗资源和能源来发展,钢、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一个高耗能的产业结构。按照区域产业优化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产业比例关系节能降耗,发展壮大低耗能产业、压缩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挖潜,依靠节能技术进步改造重点用能产业,全面降低现有重点用能产业能耗水平,提高产业节能整体能力。
(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原则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都有其生命周期,不仅会趋于饱和而达到成熟化,而且还会走向衰老与死亡,最终被另一种新产品所替代[4]。当某一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节能技术或节能产品以后,这个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就将拉开序幕。在这种产品替代和产业变更过程中即便是区域内原来节能行业的领先者,如果跟不上产品替代的步伐,不能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最终也将遭到市场淘汰。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天源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威瀚电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一些专门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一批节能方面的专利技术,而且其产品及专业技术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力,如果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对省内一部分产业节能降耗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形成一些新的产业,进而扩大省内低耗能产业所占的比重,实现省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三、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
(一)妥善处理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为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和完善政策制度。在区域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协调上,协调的主导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主要应通过改善各种制度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培育区域节能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节能产品网络体系和合理的价格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内区域之间产业政策协调目标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行政区域间经济区域的转化,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协调整合区域节能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协同整合区域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积极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开发褐煤并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煤电转化,不仅符合该省节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本省产业结构升级,而且通过北电南送,有利于打破省域之间电力市场壁垒,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电力统一市场,满足电力输配要求。
(二)走区域可持续发展化之路
传统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表明,以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的区域发展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相冲突的。因此,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过程中,区域内的相关产业首先要超越传统产业的一些发展阶段,向信息和知识经济迈进。其次要推行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销售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注意环境保护;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情况下,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力求以最少的能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少的废物。黑龙江省素以原煤、原木、原粮等“原”字号产品闻名,能源、电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较多,产业结构单一。要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黑龙江省必须根据省内产业的基础现状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抓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从根本上降低工业能耗。扩大优质能源消费比例,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三)以技术创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美国《国家能源政策》认为,节约能源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环境质量[5]。过去30年按照这一途径,美国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增长了126%,而能源利用仅增加26%,90年代在制造业扩大41%情况下,工业电力消费仅增加11%[6]。美国上述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构建区域节能型产业结构应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实施节能项目。区域节能技术创新途径是结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实现结构优化并满足环保的要求。区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应集中在那些对区域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环境有实际重大影响的能源资源和利用上,能源技术的研发重点是节能技术、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工、冶金和建材等主导产业和高耗能产业是黑龙江省以技术创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今后还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工业的投资约束机制;制定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和优化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按照淘汰一批、限制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引导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用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才能科学搭建黑龙江省节能型产业结构。
(四)兴建区域特色节能产业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由于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不同,形成了区域能源比较优势,因而容易造成各种节能产业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分布[7]。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来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的资源组合就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黑龙江有比较丰富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推进风能、生物质能、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实施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应成为该省建设特色节能产业的切入点。这些产业在起步初期会遇到资金等多方面的困难,政府除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外,还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 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156-157.
[2] 王新新.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7-21.
[3] 张平.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冲突及其协调-基于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差异[J]管理世界,2007(7):154-155.
[4] 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19.
【关键词】沈阳市;节能减排;投融资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增长也带来的大量的能量耗费与废气的排放问题。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如果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沈阳市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确立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具体任务,节能减排成为考量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沈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坚持“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总体原则,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污染治理项目和强化污染源监管为重点,建立污染减排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努力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把“保增长”的重点落实到“保工业”和“保企业”上来。其核心是推进企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成为重要内容。沈阳市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是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基准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通过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来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沈阳市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是以“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制定的,政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企业为实施主体,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工程要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加大资金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能源资源的自觉性,尽快形成稳定可靠的节能能力,为实现沈阳市节能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工程包括:工业节能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商业、服务业节能工程;农村节能工程、交通节能工程、党政机关节能工程、节约用水工程、节能装备生产工程。
二、沈阳市节能减排项目投融资方式
(1)可利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金融机构的长期贷款是节能减排项目资金供应的主渠道。特别是近些年,国内银行信贷资金比较充裕,国家对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消了贷款限额,银行商业化运营,资信较好的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沈阳市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节能减排项目改造的企业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信誉普遍较好,不少银行都愿意向此类项目提供长期贷款。例如:兴业银行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二期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支持中国节能减排目标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在该项目下,IFC为兴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本金风险分担,兴业银行为中国46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9亿元人民币(约合1.26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绝大多数贷款企业为中小企业,项目涉及工业锅炉改造、余热回收、汽电共生和汽电冷三生项目、节电以及工业能源利用的优化项目等。相信随着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的推广力度加大,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投入并服务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加入支持、践行节能减排,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列。(2)债券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向社会举债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重要的筹资渠道。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企业债券是载明企业举债条件的一种债券契约,使企业债务的表现形式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进行节能减排项目改造的工业企业,在符合发行企业债券的情况下,发行地方企业债券,由沈阳市主管部门或财政担保,还期三到五期,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可根据当前金融环境采用浮动利率,减少筹资风险。(3)股票融资。研究发现,需要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企业有一部分属于上市公司,如沈阳化工、惠天热电,这些企业股价有不俗表现,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可通过增资发行股票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取得专项资金,开辟一条通往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推动节能减排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水平。
三、沈阳市节能减排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
(1)BOT项目融资方式。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引入BOT融资模式,是对有效解决当前融资困境的积极尝试。政府作为节能减排项目的发起人,通过招标等相对透明的方式寻找到项目投资者,政府或所属机构授予其该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特许权,再由其独立或联合组建节能减排项目公司,直接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节能减排项目公司从商业银行、政府政策性银行等贷款机构获取项目贷款,在特许期内通过该项目建设、运营获得利润,最后在特许期届满时,将整个节能减排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例如:沈阳推进城区快速路与三环、四环以及机场、铁路客运枢纽的衔接,构筑高效顺畅、通行便利、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三四环路项目工程实施了创新的BOT模式,投资70亿元建设。2000年,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亏损高达2亿多元,这个亏损额本来应由政府财政填平,但沈阳市已经多年不向自来水公司给予财政补贴了,由香港汇津公司投资兴建沈阳第九水厂,水厂项目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2)资产证券化ABS。资产证券化ABS是项目融资的新方式。在以往的项目融资方式中,如产品支付、远期购买、融资租赁、BOT等,它们都不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唯独ABS融资除外。在我国,有些节能减排项目公司资信条件较差,自身不能获得国际性权威资信评估中介机构授予人们公认的资信等级,因而极难直接通过开辟资产证券化途径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进行大规模融资,这就需要寻求中介机构的支持。该中介机构可以由信托投资公司充当,也可以由投资银行等担任。该中介机构又称作为特殊用途公司。由于特殊用途公司是具备一定信用等级的公司,所以,其所发行的债券自然也具备一定的信用等级,从而特殊用途公司才能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募集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所需大量资金的目标。沈阳市节能减排项目可以利用ABS融资方式,该方式符合经济呈社会资本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进行低成本的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会成为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今后发展的方向,符合金融运作朝工程化发展的要求。(3)引入PPP模式。沈阳市公共节能减排项目长期以来都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但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日益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效益要高于其经济效益,但政府资金不足,很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地缓解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改革政府在公共节能减排项目中的角色,克服诸如效率低下等弊病,使政府由过去包办一切的主角变为与私人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和合作者。因此,PPP模式是适应我我市公共节能减排建设现状的项目融资模式。所以,PPP模式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沈阳市需要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本文深入分析了可供节能减排项目运用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计划型投融资体制向市场型投融资体制转变,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样化与市场化,创新沈阳市节能减排项目投融资模式,从而推动沈阳市节能减排项目投融资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倪欢.IFC将为兴业银行节能减排融资提供2.1亿美元的风险分担[J].中国能源.2008(3)
[2]吴必南,郑永生.航电枢纽项目投融资问题与对策探讨[J].交通财会.2007(12)
[3]刘虎,朱志钢.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07(270):83~84
[4]沈阳市发改委.2009年沈阳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汇报.2010(1)
[5]刘志平,周伏秋.中小企业节能促进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4(1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二氧化碳,纯电动车,政策
中图分类号:TU8;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42-01
一、前言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企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
引领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是欧美日这些国家,他们起步比我们要早很多,而且它们各有侧重。比如美国侧重解决石油依赖,保证石油安全,日本是既保证能源安全,又重视提高他们产业的竞争力。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经成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以及氢燃料为主,本世纪初曾经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标。近期,欧洲则对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例如德国2009年下半年电动汽车计划,高度重视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发展,以纯电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方面,欧洲、美国、日本有些类似的经历,在早期这些国家主要是替代燃料为主,譬如说欧洲发展生物质燃料,美国也曾经大力提倡发展生物质燃料替代燃油。但近期都转向电动汽车路线,尤其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把发展电动汽车,短期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经成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以及氢燃料为主,本世纪初曾经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标。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要与能源结构调整相结合
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能仅从新能源汽车本身使用的环节来看,还得看上游能源的结构,也就是说要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我们也做过测算,分成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来考虑,相对于传统的汽油车,在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下,纯电动汽车节能是有效果的,要好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但在减排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还略高于内燃机汽车。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在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原因就是上游的能源结构趋势是可变的,比如我国就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比重,核电、风能、太阳能、水电的比重越高,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效果就会越好,即使依靠现在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如果未来采用IGCC、超超临界等发电技术之后,发电效率大概能够提高40%,下游用电来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它的减排效果就能好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火力发电技术还在进步,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也在进一步改善,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一次能源向电能转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逐步减少,这样,新能源汽车的减排效果会逐渐地体现出来。
针对节能减排效果来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着眼于长期应该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无论是提升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还是大规模普及混合动力汽车与其他类型的节能汽车,所能够带来的耗油和排放减少最终都将遇到瓶颈制约。因此从长远来看,纯电动汽车才是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纯电动汽车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最高,普及起来比混合动力汽车困难得多,短期内尚不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因此,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中,混合动力汽车仍将会是汽车工业走向低碳之路的重要过渡。
四、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取向
我国汽车产业确立了“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实现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近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逐步提高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节能汽车,中度、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计划超过100万辆,但是占总体汽车保有量的比重还是小的。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产业化,市场保有量希望超过500万辆。
在发展方式上也存在不小的争论。我们是走自主创新的路线还是走国际合作的路线?是先要市场还是先要技术?如何给小型低速电动车进行定位?在山东一些地方,小型低速电动车已经发展起来,价格不算贵,3到6万元,用的是铅酸蓄电池,市场的接受度很高,买的人较多。但根据发改委的观点,第一,这肯定不算新能源汽车;第二,这用的是低技术,速度也低,达不到现在乘用车的速度。现在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价格太高没有生存能力,即使国家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发放补贴,但是买的人寥寥无几。
在政策支持上,我国主要是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进行补贴,也选了很多试点城市,未来还是延续“三纵”“三横”路线,加大关键技术投入和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要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以前是对单车的,以后要针对生产企业,这对企业应该是个非常强的激励政策。
五、结束语
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废气排出比燃油汽车减少92%―98%。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通过建立跨部委发展协调机制,避免目前多头管理、整车、电池、能源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明确电动汽车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配套细则,更好地引导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电池研发、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系统,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其运营;适当给予电动汽车租赁运营企业电池补贴,加速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建立报废电池管理系统,由国家提供补助电池回收费用,将整个运行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相信,采取了以上措施并且攻克了技术壁垒,解决了成本的问题,达到环境效益和电能效益的双赢,纯电动车在未来会成为新兴的独秀。
参考文献
[1]赵英.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问题[J]. 中国科技投资, 2010,(05).
查看更多《化工科技市场》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化工科技市场》编辑部
发展论坛
(1)丁二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崔小明
(7)h-sti分子筛吸附特性的模拟研究 刘艳杰 高影 孙秀云
无
(9)烷基多糖苷的合成方法 无
发展论坛
(10)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郭勇全 肖萍 黄松 周亚青 段林强 郭莹 赵蔡斌
无
(14)专利技术 无
研究与发展
(15)化肥汽轮发电机、氮气压缩机叶片结垢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汪学峰
(18)海水淡化水在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于振记
(20)超级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及其应用 张晓琳
(23)夹点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林妍妍
无
(24)一种沉积含碳化合物的固体颗粒的处理方法 无
研究与发展
(25)防晒化妆品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刘立华
(28)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技术进展 曹志涛 高原 任建平
无
(31)硫化回收工艺消除强酸废水污染 无
(31)新型scr技术助力催化剂脱硝 无
研究与发展
(32)微波辅助提取柿子中单宁的工艺研究 杨鹏 张品红 刘军海
(35)氧化铝纤维制取工艺及生产现状 汪家铭
无
(38)台玻集团将打造西部最大玻璃纤维基地 无
(38)一种焦化蜡油非加氢精制方法 无
研究与发展
(39)酶催化法制备木糖的研究 刘长虹 吴树新
政策导向
(42)节能环保规划重点扶持六大领域 无
(42)健全化肥市场调控体系需完善两政策 无
(42)中国将引导拉动商业性矿产勘察 无
(43)《油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开展实施 无
(43)一种无烟燃烧技术用氧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无
行业动态
(44)中国将进入乙烯扩能高峰期 无
(44)膜技术成水处理关键技术 无
(44)陶瓷薄膜已占据新型薄膜材料主要地位 无
(45)稀土金属的未来或在深海 无
(46)4点建议指导碳酸二甲酯产业发展 无
(47)海洋防腐蚀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无
&nbs
p; (47)工业清洁生产推动氯碱行业节能减排 无
(48)磷肥废水新标准突出清洁生产 无
(48)生物塑料取代石化塑料的趋势加强 无
投资风向标
(49)聚合物需求未来五年快速增长 无
(49)乙烯市场复苏产量同比增28.97% 无
(49)开发mdi等下游产品缓解苯胺供求矛盾 无
(50)投资60亿恒泰豪太阳能光伏项目落户河源 无
(50)特殊应用领域对环氧树脂的需求增长迅速 无
(51)化工及相关行业最新拟在建项目 无
贸易专栏
(53)中国bdo下游市场需求扩张 促进市场发展 无
(54)2011年化肥执行旺季出口关税的时间将延长 无
(54)中国化肥出口关税增至110% 无
(55)中国主要化工原料进出口信息 无
价格行情
(56)橡胶价格疯狂上涨 供应紧张局面将持续至2011年 无
(56)甲醇价格小幅走低 无
(56)正丁醇市场强势不再 无
(57)醋酸行情渐趋弱势盘整 无
(57)后期硫磺价格将会出现较大波动 无
(57)丙酮市场盘整运行 无
(58)硫酸钾行情高位盘整 无
技术转让与需求
(59)技术转让 无
新产品新技术
(61)天津自主创新制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技术 无
(61)聚氨酯等浆体保温材料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无
(61)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升级现曙光 无
(62)常压低温再生胶技术走出国门 无
(62)氟化工产品应用于建筑具有节能减排作用 无
(63)新型甲基溴替代品研发成热点 无
(63)中国乙烯技术路线多点开花 无
(64)砷化铟可替代硅制造未来电子设备 无
(64)中国掌握乙基香兰素核心技术 无
(65)昊华宇航破解原料用电双难题 无
(65)全球工业将进入碳材料时代 无
专利信息
(66)专利信息 无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科技;能源
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建筑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因此,建筑节能已迫在眉睫,要把建筑节能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 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
2.1 建设单位(开发商)要求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建设单位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初投资上,而对建成后使用运营成本及节能优化设计环节重视不够。一是与目前的能源使用政策有一定关系,比如北方地区采暖按面积收费,无法在经济上督促建设节能型建筑;二是开发商以降低成本为主旨,商品房出售后其节能效果与其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联。
2.2 设计单位缺乏节能设计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缺少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与企业和公众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使得节能工作缺少内在经济利益推动力。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建筑节能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节能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造成能源浪费。相反,设计单位即使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优化了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有时设计费反而变少了,从而挫伤了优化设计的积极性。
2.3 业主(普通购房者)缺乏对节能建筑的认识,无购买倾向性
当前普通购房者选房的参考因素主要是价格、地段、户型、升值潜力,对于所购住房的节能性缺乏认识。一是普通购房者缺乏节能建筑的相关知识;二是按面积收取暖费、物业管理费的计价模式对没有购房者没有导向作用。
3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对策
3.1 建立住宅建筑能耗标准认证制度,积极推动供热收费体制改革,用市场方式催生更多的节能住宅建筑。根据对住宅建筑能耗的评估结果进行取暖费标准的设定,用经济手段引导大众消费节能的住宅建筑,从而推动节能住宅建筑的市场化运作。
3.2 各地区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主要意义,广泛宣传“设计标准”。
3.3 深化供热体制改革,理顺热价,只有坚持供热的商品化、市场化,才能彻底改变宁可欠热费、降低供热质量,也不愿建设节能建筑的情况。为此,我国应加快推行小区采暖系统分室调控室温和热量按户计量收费的技术和管理政策。
3.4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新建筑相比,既有建筑总是占绝大多数,能耗要高得多,只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成效,全国建筑能耗才能大幅度降下来。
3.5 推动建筑节能技术进步,不少开展建筑节能的地区,反映建筑节能技术选择困难,为此,要尽快开发并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适用的多种建筑节能配套技术。同时,大力推进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郑琼茹.蹭耀辉探究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和合理利用[J].四川建筑,2004(5).
【关键词】合同能源;建筑节能;融资
在国外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合同能源管理被视为提高能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在电力公共事业私有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家。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均已普遍使用EMC方式进行公共建筑的改造,其中加拿大、比利时、捷克和波兰等国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已占50%以上。
1 国内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据发改委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节能建筑仅约占总的建筑面积中的3%至5%。在既有建筑中,绝大部分的也为非节能建筑,且能耗指标很高。同时,电力是我国公共建筑的主要能耗,其中主要耗能设备包括空调、照明和动力设备,约占建筑总能耗的80%左右。然而,节能改造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能耗统计数据。具体的能耗数据是节能改造的前提,然而我国能耗却长期缺乏统一的统计方案和标准方法。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单指工业能源的统计,而建筑能耗并不列入工业能耗,而是分散在能源消费统计的各个项目中,如住宅能耗在城乡生活能耗中进行统计,而公共建筑能耗则在非物质生产部门能耗中统计。
第二,节能改造市场投建一体,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投建一体,表现为政府既是公共建筑所有者,又是实施改造项目的投资者。政府虽明确的作为投资主体,但管理主体却相对模糊。往往是政府责成建筑主管部门临时组建负责机构负责节能改造,而这类机构由于不承担融资和运作的责任,对资金的使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高。
此外,一些创新型的节能改造模式在开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如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若节能改造后能耗下降,则下一个财政年度将减少相关拨款,届时无法向ESCO支付相关费用。即便采用EMC模式方式,节能出的能耗也很难分享给节能服务公司。
2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情况
1997年,我国首次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由世行贷款6千万美元,全球环境保护基金欧洲委员会出资2700万美元,与我国共同开发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辽宁、山东三地各成立一家示范型合同能源服务公司。截至2006年,三家ESCO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参与近500个节能项目,累计获得净收益4.2亿元,为业主创造了34-42亿元的节能收益。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EMC机制的推广及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却相对较慢。如美国作为ESCO的发源地, 2008年节能服务业的产值已接近550亿美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球节能服务业产值的2/3。欧洲国家中,如瑞典人口只有我国的十五分之一,但其拥有的ESCO数量近4000家,是中国的近8倍,差距可谓惊人。
在我国,专门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的公司却由于缺乏国外成熟完善的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或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面临着巨大的设备购买投入压力和节能改造融资困境,始终难以迅速发展。虽然节能改造市场潜力巨大,但ESCO的快速扩张却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撑,最终形成国有的三家ESCO发展较好,其他ESCO却由于各类资金问题及供应链缺乏等诸多原因惨淡经营,目前仍未出现一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费用较高,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对于承担资金筹措责任的ESCO来说,成功顺利的融到项目所需资金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从我国EMC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ESCO均为中小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投资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EMC机制主要的融资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3.1 信贷融资
与其他行业一致,传统的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是ESCO企业主要的融资模式。信贷融资是指企业为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同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约定借入资金并在贷款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融资方式。在我国,信贷融资是各类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不同企业的融资来源分布却颇为不同。对于ESCO企业来说,除最主要的商业银行信贷外,其他信贷融资方式还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节能专项基金贷款及借入国外资金等。
第一,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ESCO企业不能提交足够担保物,自身信誉也较低,是无法提供大额长期贷款的。因此,除非政策导向,不然ESCO企业很难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贷款。
第二,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配合国家或地方的产业政策导向,对企业及单位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服务对象十分明确,贷款期限较长,同时对担保要求也较低,因此较适合ESCO企业进行贷款。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ESCO企业来说,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来源于国家节能专项基金、地方基金、国外产业支持金融机构等机构。目前我国现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要求与商业银行一致,因此ESCO较难决担保问题,融资存在一定难度。
3.2 股权融资
所谓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原始股东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给予新的股东,以此获得企业增资的融资方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金,无须偿还本息,但新股东将分享企业的发展与利润。
股权融资一般分为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行。由于我国公开市场上市门槛高,条件苛刻,将大多数ESCO企业拒之门外,仅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市进行融资。目前大部分EMC公司都是通过私募股权建立的私有股份有限公司。
截止目前,我国建筑节能领域上市公司仅有4家,分别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泰豪科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延华智能、川大智能及达实智能。
3.3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约定的资产作为基础信用,对资产所产生的未来可预见的现金流进行信用评级、分割和重组,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出售该现金流,从而实现融资的一种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出售资产本身,而是将该资产未来的收益进行资本化,通过发行资本市场证券进行融资。
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资产证券化有较好地发挥空间。即将改造后节省的能耗进行资产证券化来进行改造前的融资,从而给节能服务产业带来较好的市场信用。目前,由于资产证券化模式较为新颖,在我国EMC机制中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并不多,仍是由政府或政府下属企业牵头进行尝试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未来应从法律的完善、国内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的支持及对其认识程度的加深逐步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交易方法和技巧。
3.4 设备租赁融资
上个世界50年代,美国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设备购买融资方案,即设备租赁融资。早期的融资租赁是出租人应承租人的要求,用自有资金或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资金直接购买指定的设备,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在固定期限内按固定的利率支付固定的租金。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引入出租人兼出资人,有效减轻承租人资金负担。因此,在国外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务已渗透到各类行业各种类型的设备中,从而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ESCO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经费,将占去大部分总资金。通过融资租赁,ESCO同设备供应商签订融资租赁协议,通过少量的资金取得所需要的设备,在节能改造项目进行时按固定的利率支付租金。对于需要买断的设备,在节能改造完成后使用节约的能耗进行支付,从而在设备及资源采购方面实现有效融资,降低投资风险和减少还款压力。
4 结论
我国 ESCO尚处发展初期,缺乏融资能力 ,许多节能服务公司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都有成立迟、规模小、会计不规范等问题。银行对其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不熟悉,而且由于节能改造项目的收益来自于后期分享,回收期长,节能效益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独立第三方监督,因此银行都把EMC项目列为高风险项目。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合同能源管理作为现代化的节能减排运行机制,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推广和广泛宣传。从2010年起,国家屡次出台扶持政策,规范了我国合同能源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评定准则。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政策,为ESCO发展创造了较好地市场环境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EMC方式在工业、建筑业、交通基建的应用。根据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目标,估计至2020年时我国综合节能投资规模将大增至3000亿元左右,期间年均复合增长能够达到30%以上。因此,相信作为“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主要运营模式的节能服务产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呈现爆发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海臻,高小钧,杨春权,张兴平.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能源技术经济,2011,(1):45-53
[2]武涌,孙金颖,吕石磊.欧盟及法国建筑节能政策与融资机制借鉴与启示[J]. 建筑科学,2010,26(2):2-11
[3]梁境.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J].暖通空调,2008,7(38):29~35.
GDP能源消耗水平为1.21吨标准煤(20__年价格水平),只比20__年下降1.23。尽管能耗水平的变动不是均匀的,5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4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实现难度更大。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又强调,“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一定要实现。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就必须正确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降耗形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__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现价万元GDP能源消耗1.1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不变价(1952年价格)万元GDP能源消耗5.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3。
一、影响我国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
万元GDP能耗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各产业的能耗水平,反映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个是产业结构,反映各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主要取决于各产业能耗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为了突出重工业化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影响,本文从产业结构中单独提出重化工业,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重化工业、除重化工业外的其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四种。其中,重化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高耗能行业。
1.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
本文计算了1994年~20__年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可以看出,剔除20__年数据以后,1995年~20__年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量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平均贡献为42.31%,产业能耗下降的平均!贡献为57.69%。可以说,近10年来,我国能耗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内部能耗水平的下降导致的。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2.各产业能耗水平的比较。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对我国1994年~20__年各产业(仍然沿用上面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的能耗水平进行了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能源消耗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从1994年到20__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平均为1.65吨标准煤,从四个产业来看,只有重化工业远高于平均水平,为8.3吨标准煤。
3.各产业能耗贡献率的比较。
本文还对1994年~20__年各产业能耗水平变动对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的贡献进行比较,剔除20__年数据后的结果显示:从四个产业来看,第三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大,1994年~20__年平均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排第三,第一产业最低。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的能耗水平最高,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低(除去农业),并制约了我国整体能耗水平的下降。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也说明我国工业领域能耗偏高。
因此,降低我国万元GDP的能耗水平,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尤其是重化工业。
二、我国能耗水平下降的空间
1.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趋势。
由于GDP统计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因此能耗水平也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别会很大。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GDP数据,分别计算了1978年~20__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耗水平及其变动情况。
从现价来看,我国万元
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__年的1.17吨标准煤,28年间下降了14.51吨标准煤,年均下降9.7%。但是1998年以后,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1998年~20__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3.7%,在20__年还出现了反弹。
从不变价来看,能耗水弹更加明显。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__年的5.8吨标准煤,28年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1%,接近“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1998年~20__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1.1%,远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值。进入20__年以后,还连续4年出现了上升。
2.发达国家能耗水平的变动特点。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但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下降或增长。
通过全球主要经济体在1990年~20__年能耗水平的变化情况(均为不变价)可以看出,1990年~20__年,整个世界的能耗水平平均下降了1.14%,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
OECD国家平均下降了2.25%,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OECD国家只下降了0.8%。发达国家中,美国下降较快,平均下降速度也只有1.4%,日本甚至上升了0.3%,发展中国家印度也只下降了0.4%。
尽管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目前又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该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初那样快速下降,而是进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将是非常大的。
三、我国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一直占据前三位,20__年它们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9.98%、11.27%和7.45%,合计占到了88.7%。从动态来看,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绝对比重,始终在70%左右徘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生活消费所占比重从1980年起稳步下降;交通运输邮电业所占比重在1997年开始逐步上升。
在工业内部,六大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5%,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77%。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重化工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较大影响。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建筑耗能和家庭汽车耗能,交通运输邮电业能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耗能。所以说,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
综合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到2020年,虽然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55左右,但仍将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将明显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16~17,建筑用能比例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25~27。由此可见,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门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工业部门,尤其重化工业仍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和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四、我国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而且我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但能源消耗几乎占到了70%。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同时,要加快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刚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__年的41.4%下降到20__年的39.5%,连续3年下降。又由于近两年我国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来5年~10年,我国降低能耗水平的重点应该放在技术方面。
2.加快技术进步。
首先要加强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到2020年,工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为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要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等措施,促进工业部门节能。
未来一段时间将在主要高耗能行业推广应用及实施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在建筑节能方面,由于到20__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因此,应高度重视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国家应该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
在交通节能方面,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当,20__年公路运输节油潜力约为15,2020年为30以上。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对大排量汽车实行更严格的环保限制。
3.深化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
能源定价机制不科学,能源产品价格偏低是我国能耗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应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根本措施。而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性,加强社会性管制。
我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资源所有权的“虚位”问题;二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推行市场定价,以及时、合理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主要是输配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五是完善矿产权的招、拍、挂转让方式,并以边际使用者成本为依据进行政府干预。同时,还要建立对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制度。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能源价格放开必须与增强市场竞争性和强化社会性管制同步进行。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一是要放松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和新技术使用的准入政策。二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发电市场、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等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入。三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加强社会性管制的重点包括: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
准制,以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作为项目立项核准的主要依据;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遏制生产者的违规行为。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劳动力年增长率;投资年增长率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一般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或依靠扩大再生产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和推动技术进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等而实现经济增长,即在人力资源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财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利用率。因此,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实际上就是从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主的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般都首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活劳动耗费,使劳动力的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劳动力使用的集约化;然后注意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果,尽量缩减投资增长超越经济增长的系数,进而达到低于经济的增长,实现投资使用的集约化。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呈现出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英国、韩国(如表1)。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怎样呢?我国GDP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的数据如表2所示,鉴于统计数据的来源有限等原因数据从1995年开始。
表2反映出我国GDP年增长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劳动力年增长率除1998年数据异常外,总体上保持平稳。投资年增长率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之前呈波动状态,投资增长超越经济增长不明显,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为主或粗放型为主。但是,2001年之后投资增长率明显上升并保持在高位,投资增长超越经济增长明显,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1~2007年,我国GDP增长高位运行且增值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更是达到了11.5%。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的高增长也付出了代价。从资源要素的投入量看,产出效率是比较低的。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都未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降低的幅度。2007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政策建议
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大,但层次低,大多为生活服务业。因此要着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迈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步伐。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如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2、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改变以往大量依靠要素投入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开发对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工业节水技术、节能技术、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抓紧研究制定专项规划,确定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促进节能减排
1、重视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建立新开工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农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管理控制,着力督促重点耗能排污企业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放在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管控和治理上。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大对高耗能行业企业的检查监督;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严查监控,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责任制。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建议制定专项制度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及设备,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大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和限期治理的力度,使企业形成内在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其次,建立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活动,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最后,区、县(市)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在招商引资中慎重选择项目,坚决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落户。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
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引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政策,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
1、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条件,达不到最低能效和排放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对新上项目,按照国家“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有保有压”政策,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
2、加快财税、金融、价格体制的改革。市财税部门综合运用财政资金、财税政策、财税服务等手段,支持企业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最近,国家在实行“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之后,又推出了“绿色贷款”,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应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控制污染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加快推进污染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建功.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J].经济师,2007(7).
关键词:煤粉;燃烧装置;节能
1 我国煤粉燃烧技术的应用与现状
煤粉燃烧技术是将原煤通过物理法粉碎成具有一定细度的粉状,由送粉机经燃烧器喷入炉瞠,在悬浮状态下燃烧,相应的锅炉称为煤粉锅炉。该锅炉长期以来只适用于在电站锅炉上采用,至今约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工业窑炉上主要用于加热炉、陶瓷窑炉、玻璃窑炉和水泥窑炉,也有20多年的历史。国外的大型电站锅炉燃用煤粉技术的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并朝着发展超细煤粉、低污染的方向发展。
我国中小型工业燃煤锅炉至今仍以层燃锅炉的燃煤方式为主,如果采用煤粉燃烧方式,现有的煤粉制备装置,设备庞大占地面积远大于锅炉本身,造成“主机不主辅机不辅的局面”,而且磨煤机耗电量大、磨损严重、维护使用费用高、投资大,因而中小型工业锅炉很少采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低效燃煤锅炉技术改造非常重视;“把高效煤粉锅炉技术”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重点节能技术攻关项目。
2 超细煤粉高效燃烧技术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能源消耗的70%以煤为主。据统计,全国在用的工业锅炉约52万余台(不包括电站锅炉),工业窑炉约12万台。年耗煤量大约在5亿吨左右,约占全国煤产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质相比差异很大,工业锅炉燃用煤一般适用于烧优质煤,但优质煤供给量有限,大多锅炉都燃用贫煤,普遍存在对煤种的适应性差等问题。由于贫煤挥发分相对较低,着火燃烧不完全,致使锅炉的热效率和出力下降。炉膛燃烧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锅炉热效率平均不到60%,工业窑炉热效率平均不到30%,炉渣含碳量高达30%以上,烟尘排放浓度大量超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能源的大量浪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节能减排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提出要优先开发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装备,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面实施对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的技术改造。
针对低效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技术改造,我公司创新开发的“超细煤粉高效燃烧装置”(发明专利),用于低效燃煤锅炉和窑炉,从燃烧方法上解决了煤的高效燃烧。有效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和热能利用效率,热效率同比可提高20%,节煤率在15%~20%左右。该项技术取得的节能减排成果可喜,有效解决了低效工业锅炉和窑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能源的大量浪费。
3 技术原理和制粉机理
技术原理:以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为理论,以湍流为原理。
制粉机理:“煤粉高效燃烧装置”是通过创新发明的“机械湍流制粉装置”高速运转时所产生的高度湍流运动,将煤迅速粉碎成易燃状的超细粉体(300目),煤粉与氧气(湍流)混合反应,形成气态直接通过管路喷入炉膛,在悬浮状态下着火完全燃烧。
湍流运动的特性是不规则性,即由大小不等涡体组成无规则的随机运动。它最本质的特征是“湍动”即随机的脉动,它的速度场和压力场都是随机的。湍流运动的另一重要特性是扩散性,湍流中由于涡体相互混杂,引起流体内部动量交换,动量大的质点将动量传给动量小的质点,动量小的质点又影响动量大的质点,结果扩散提高了动量、质量的传递率。
当被粉碎的物料处在高度湍流场中时,就构成了气固两相流,从机械装置“湍流涡轮”获得的湍动能量,通过惯性作用由大旋涡逐级传递给小旋涡。在这一复杂的湍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撞击、摩擦、剪切作用力,将煤有效地迅速粉碎,成为易燃高效的清洁能源。从燃烧学表述:湍流加快了新鲜混气和燃料之间的混合,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燃烧效率;湍流加速了热量和活性中间产物的传播,使反应速率增加,即燃烧效率增加;湍流使火焰变形,火焰表面积增加,因而增大了反应区。
4 主要技术特点
(1) 湍流制粉装置:制粉机理属首创,设备体积小、结构紧凑,制粉细、能耗低、安全性可靠,适用于4~35t/h中小型燃煤锅炉。炉前制粉,现烧现磨;操作简单、实用方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2) 煤粉高效燃烧装置:对煤种的适应性强,着火迅速、燃烧完全、火焰幅射力大。对挥发分低的贫煤、无烟煤都能充分完全燃烧。层燃锅炉+煤粉燃烧,锅炉热效率同比可提高20%左右,节煤率在15%~20%左右。全煤粉锅炉热效率可达90%以上;
(3) 有利于炉内烟气搅动与混合,使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炉瞠过量空气系数降低。鼓风和引风机的能耗相应可下降30%,排烟热损失也随之有效降低;
(4) 锅炉负荷调节方便,炉温容易控制。产气量随着用气量的大小,锅炉负荷可以调节;
(5) 煤粉高效燃烧装置的湍流粉碎机理和煤粉与氧气的迅速混合机理,可实现低氮燃烧和炉内脱硫(加石灰粉),脱硫率可达70%左右;
(6) 安装本设备不改变锅炉本体,投资少、见效快,一般6个月左右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5 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前景
我国工业锅炉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烟尘高达620万吨,约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33%;SO2排放量500多万吨,约占全国SO2总排放量的21%。另外还排放出大量的CO2等有害气体,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影响到全球温室效应的生成,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业锅炉是我国主要的热能动力设备,使用面广、需求量大。工业锅炉包括工业蒸汽锅炉、采暖热水锅炉、民用生活锅炉、热电联产锅炉及特殊用途的锅炉等。我国既是世界上工业锅炉的生产大国,也是使用大国。我国工业锅炉主要以燃煤为主,且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我国的燃煤工业锅炉以层燃锅炉为主,而层燃锅炉对煤种变化的适应性较差,燃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热效率还不到60%,比技术先进国家工业锅炉的热效率约低15%~20%。我国如能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通过对工业锅炉的技术改造,把锅炉热效率提高15%,每年可给国家节约煤炭近7000万吨。
因此,工业锅炉成为我国开展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主要对象之一。“超细煤粉高效燃烧装置”是一项用于低效燃煤锅炉层燃+煤粉高效燃烧的节能新技术,应用范围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中小型工业燃煤锅炉及炉窑、热电联产锅炉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项目的推广应用,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国庆,孙涛.工业锅炉安全技术手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9.
[2] 丁明舫,崔百成,陆其虎等.锅炉技术问答[M]. 北京: 中国电力
出版社,2006.
[3] 丁守宝.中小型锅炉节能环保新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