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7-25 16:50:43

导语:在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闻素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2-0090-01

当今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素养的竞争,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生物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可以为学生以后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要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课堂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要落实,本文主要从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生物科学素养和新闻素材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院出版了生物学的课程指南,里面指出生物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就应该有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秉持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去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我国近几年引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011年颁布的文件中指出了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生物科学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组成,三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素材是记者提炼出来的新闻事实和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非常广,只有通过仔细核实判别的才能成为典型的新闻事实,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新闻的大致特点有最近的事实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应用新闻素材教学的基础是保留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教师确定生物教学目标后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和归纳总结.2.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效果和实际案例。

一、埋下悬念,鼓励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会随着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制造比较活跃的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人粪尿的处理”这个章节,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粪尿的价值,所以可以应用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中小学采集男孩的尿液经过提炼后卖给医药公司生产尿激酶,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尿液的价值.”通过这则新闻,教师再让学生记忆以往的内容“尿的形成和排除”,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好奇,他们就想知道应该用什么措施利用好人的粪尿的价值.

二、观察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习题:“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蛋?”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分析,要让这个题目简单通俗化,就可以提到外国的新闻:“英国的一只小鸡不是孵蛋出生的,而是母鸡的身体生出来的,受精卵在母鸡的生殖系统里发育了一段过程把蛋孵化完成了.”在加上《每日镜报》里面的:“当然是先有鸡再有蛋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联系起来: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鸡的出现,鸡蛋也相应出现,这两者谁先谁后都不重要.

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上提供事实根据

根据初中学生自身的认知特征,把生物学的原理与现实的场景联系起来,用事实说话,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对新闻素材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得出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然后再不断推理归纳出新闻素材和生物学知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

课本上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知识和新闻素材结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课本上和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地方,认识到学习的知识要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社会的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比出新闻素材和生物科学知识,拓展了书本上的生物科学知识.如何合理地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生物素材,首先要确定生物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师对新闻素材的处理和应用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盲目的在课堂上使用新闻素材,要对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以总结和整理,进而发挥新闻素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要合理化地在生物课堂上呈现出新闻素材,生物知识和新闻素材的衔接要紧密,可以增加和新闻素材有关的小组讨论.新闻素材和初中生物知识存在相关性,可以真实的展现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能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生物难题,掌握科学的概念,这是一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新闻素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许丽.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一、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个体,了解了生态系统,明白了复杂的生物进化,但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利用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概念基础上,迅速对其它未知概念产生一定理解,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从一个问题上引导出另一个问题的思路,如用绿藻的自养方式引出异养的含义,这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

(二)有利于整合零碎知识

可以构建出一幅网络知识图,把所学零碎知识加以整合,巩固建立内部联系,让其系统化。生物知识本来拥有其固有联系,知识内容的撰写上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瓦解。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将瓦解的知识重新整合,阐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规律。如学习动物的进化时,将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动物之间存在的亲缘联系,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进化。

(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

初中认识事物时,往往存在抓不住事物本质特征,对于很多名词概念混淆不清,理解存在误区。在比较鉴定下,从而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突出某些特点,找出异同,就能避免对那些概念相近、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的情况。如学习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异同处,就可以使我们对模糊概念加以区分。

(四)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生命现象更加形象化地体现出来。例如,借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形容我们课本上接触到的知识,如草履虫像草鞋,细菌像气球,等等。这样对于抽象的生物形象会有一定的思维模样,同时也会增加学习中的趣味性,比较法还有加强直观的作用。将蜥蜴与青蛙两种肺结构图进行比较,能使我们直观的从中发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从而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可以支撑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所以蜥蜴适合陆地生活,青蛙因为皮肤辅助呼吸,所以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法是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可以说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比较是所有逻辑思维的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不同,对比之下见针毡。比如,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从逻辑上进行对比:作用场所、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从中发现二者互相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习生物比较法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取比较对象。并非任意对象都可以进行互相比较,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具备比较意义事物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2.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以及规律比较。一般来说植物体与植物体进行对比、动物体与动物体进行对比。比较的目的是:发现不同之处,找出特点。3.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比如说,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网状结构,像栅栏的栅栏组织,像海绵的海绵组织等,比较的目的在于说明某些抽象的事物,使学生更好理解。4.在本质特征上有所差别的生命特征比较。如动植物进化的原因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质对比。5.以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对学生讲述比较法,不要刻意找寻刁钻的对象,更不要说是比本体还要复杂的对象。比如说蜂群中各蜂种的区别,引导学生对其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消化。6.灵活运用所学比较法。虽然比较法种类多样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还是相互联系的,在我们学习使用中要灵活运用比较法。

三、初中生物教学比较法的运用策略

初中生物的教学是基础的生物知识,论述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等知识点,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告诉我们生物的多样化,比较法在生物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一般有以下五种比较方法:

(一)类比法

类比法还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类型比较法是将同类的各个特征进行相对比,找出共性与相似性,从而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地上茎与地下茎的知识点,两个知识点相应作比较,会让学生对其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者说可以让他们进行实地的对比分析,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理解,同时对于同类的概念也会更为清晰。类别比较法是将不同类生物的各个特征进行对比,比较出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一类知识的同时对另一门知识也会获得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巧妙的应用这两种比较方法,求大同,归一类,这两种方法经常都得互相交替使用,科学利用方法,理清生物特征。

(二)历比法

将某一生命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称之为历比法。在历比法的比较方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历比法,使学生们对生物进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生物知识。

(三)列比法

列比法是将几个互为并列且又相对独立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花草树木的根茎叶比较、昆虫动物口器的比较等。从列比的方法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各式各样的生物器官功能与大自然的相适应。

(四)寡众比

将同一事物同其他众多事物的相比较。一般都是选出一个事物与其它的事物相比较,而不是众多事物都相互比较。比如,把玫瑰花与牡丹花、牵牛花的主要特征进行相比较,强化对于其中一种组织的理解,巩固知识点。

(五)综合比较法

几乎每个章节的知识中都需要用到这个方法以发现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创建所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比如,在真菌与细菌的知识点学习中,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真菌与细菌进行比较与分析,从多角度,各项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结合文章所讲内容,比较法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诸多优势应用于学习中,可以使我们对于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化复杂为简单。合理利用综合法、类比法、寡众法、历比法、列比法在各章所学知识内容,理清学习知识的网络构点,灵活运用,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比较分析,在具有比较的条件下,才可以对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作者:伍治联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概念 前概念 有效转变

由于学科处于尴尬地位(如因为未纳入中考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花很多精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的兴趣,又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少生物教师便淡化了科学概念等抽象内容的教学。事实上,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它们是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这些概念互相链接,才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故而,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前概念教育资源作有效转变,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前概念提升为生物科学概念。

生物学前科学概念(以下简称前概念)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例证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生物学概念。狭义的“前概念”指教学前概念,广义的“前概念”指前科学概念。前概念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和不连贯性;但它并不都是错误的概念,它是学生的精神财富,学习者拥有的前科学概念也可把学习引导到当前的科学概念上来,它是个体认知的必然产物,也是值得教育者注意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前概念提升为生物科学概念,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一、熟悉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由来,刺激学生内因,做好适时同化或顺应

学生前概念的由来依内外部的维度来分,包括学生个体及其相关的外部因素,学生个体是前科学概念形成的内因,是最根本的来源。外部因素包括与其相关的初中生物学教师、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料、同学、朋友等。学生个体在接受正式的生物教育之前,同时通过小学自然科学关于生命世界的学习,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生物现象的大量问题,如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如花、鸟、虫、树、草及人等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都有了自己特定的理解,因此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前概念涉及的生物学内容相当广泛。

Posner等人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更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该理论将科学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原有概念的发展、修正或转变的过程,这就离不开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同化,如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知道细胞群如何形成不同组织后,能更好地理解器官、系统等结构层次的形成。这个同化过程中,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迁移是积极的;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做的过程被称为顺应,这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并想办法解决,也可利用插图、模型、实验,加深前概念的直观化,使新概念由抽象转变为具体。

二、建立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

为了促使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就是要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生物教师应当探索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从而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仅仅告诉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是不够的。概念转变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概念转变的过程,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积累,并提出了“概念转变”的条件。我们根据条件不同,可摸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略举两例。

情形一:学生前概念中存在不合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引发认知冲突,重新解释、修正新概念并应用。类比是在解释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概念性工具,它可以促使新概念得以被理解。生物学教师应该将教学视为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较为复杂的科学现象的有关理论的过程。如在“生态系统”概念的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们形成的整体。

情形二:前科学概念和其他领域(目标)知识之间的原理有相似性,可以在已知知识领域和未知知识领域中间尝试搭桥模式。如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这一流线图类比分析植物体,从而概括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再如宏观的生态世界―肉眼可见的生物世界―微观的生物世界(如细胞、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都可以用到这种搭桥模式去学习。

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懈探索。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重建科学概念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如要纠正“是一朵花”这样的错误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观察,主动探究解剖的结构,自己得出“是一个花序而不是一朵花”的科学结论。事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是转变错误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办法。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以科学历史作为支撑,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生物世界的足迹,一方面,可以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这过程里,通过研究活动,借助或校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教育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关于“光合作用”概念教学,我们安排了在光照下金鱼藻释放了使快熄灭的卫生香复燃的气体,学生推理是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然后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小实验,学生发现植物可以更新动物呼吸的气体,但不确定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这时可以演示在氢氧化钠和清水两种环境下绿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状况来证明。最后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学生发现未遮光的部分脱色后遇碘变蓝,结合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领悟光合作用曲折与艰辛、继承与创新的历程,让学生在实验和历史的背景与氛围中体会“光合作用”概念的丰富和完善,并在探究中重建“光合作用”概念。

总之,应充分利用前概念这一教育资源,重视生物前概念的由来和转变,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利用实验和生活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帮助学生最终系统地建立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2007.

第4篇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第5篇

一、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用肉眼看一下标本的位置、大小、形状和颜色,有了大概印象后再放镜下观察。观察时一般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有的还应按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如“根尖结构”须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2.对比观察: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这是培养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的有效方法。如异中求同――通过“草履虫”与“变形虫”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找出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同中求异――观察“叶表皮细胞”时又要能把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细胞壁本身不同部位的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差别。3.表述观察:人的知觉形象通常是用词语表示的,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观察对象,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中更好地对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一方面,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另一方面,学生应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述出自己的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4.摹像指示观察:对复杂的观察对象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扩大需要观察的特征,用模型、挂图等摹像来帮助他们观察,以更好地辨别细微特征和复杂的结构。例如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时,可以用模型或挂图作参照。这是因为初中生观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直观表象的支持。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如在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植物课时,组织学生到城郊的野地和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也可到城内的植物园中去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在初一下学期动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对各类常见动物进行观察。如观察马、驴、牛、羊、猪的蹄子,分辨它们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再如对鸡、鸭、鹅的趾与蹼进行观察,区分它们趾蹼的不同生长状态。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培养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兴趣,科学的态度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第6篇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 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 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中师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笔者对1991、1992、1993三年 进入我校普师班的619名新生在初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不署名、不讨论 、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学生来自五县一市、两个矿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项目结果(人数)百分比(%)对生物是否感兴趣是 208

否 411

33.60

66.40

生物是否难学 是 388

否 231

62.68

37.32

初中老师做实验次数

   

    10次以上 89

1-10次 261

0 269

14.38

42.16

43.46

自己做过实验吗

    是 58

否 561

9.73

90.63

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吗

    是 511

否 2

无所谓 106

82.55

0.32

17.12

是否适应新教法

   

    是 217

否 352

无所谓 50

35.06

56.87

8.07

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

   

    是 305

否 273

无所谓 41

49.27

44.10

6.63

   

   

    从上表可以看出,进入中师的学生,学校换了,教师换了,再加上基础不一,教学的脱节和学习的不适应 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中有的对生物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有的在初中放弃了生物学习, 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生物课,生物学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这给中师的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 有坚持启发性、趣味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体味到知识、趣味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的教法,轻松愉快 地学到知识。为此,笔者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导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我查阅大量资料,尽可 能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也尽量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方式引 入。

    如在学《生物与环境》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 容,介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惊人的数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 [6]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 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 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 垃圾27×10[6]t,向大气排放co[,2] 15×10[6]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 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这 些数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强生动多样的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 叙述不如实物、标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知那样鲜明、具体、完整。

    多年来,本人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 学。如在讲鲫鱼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 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再破坏另一条鱼的侧线,用木棍搅水,让学生观察思 考:鱼游的方向与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侧线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其中 一只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 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较难掌握的《 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 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中师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因此教师要对中师 新生的实验水平摸底,检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问题,有计划地纠正与补足。要努力创造条件,增 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能 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同学们在初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被大量的练习题、复习题、模拟题搞得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课外活动 。而中师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独立设计一些小实验。所以应较多地开展能发 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 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为避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应定教师、定学生、定计划、 定时间、定地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代用品,设计与小学自然课教学内容有关 的生物小实验以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有关的小实验。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 ;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 。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四、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 指导得法,仍可使课本上的文字变活,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首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 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学会“点金术”,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 者常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如将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以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理解越透彻而记忆越牢固。如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总结为八个字: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减数第一次分裂突出六个字;联会、分离、减数;而基因分离规律强调三个分离;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又如将生物的基本特征编成迷语,使其 生动形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身体圆筒状,把口当作肛,口旁多只手,反应不定向(水螅)”; “没有腿、眼、牙,耕地胜犁耙,脱衣产幼仔,钓翁喜欢它(蚯蚓)”;“有尾无腿水中生,有腿无尾陆上登 ,又能游泳又善跳,见到害虫吞口中(青蛙)”;“两个大瓦片,盖个小房间,有个胖娃娃,静静睡里边(河 蚌)”等,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情感愉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自己从事生物教学的经验,以及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建立生物情感,唤起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与生物建立感情,使学生热爱生物,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参加国家建设需要坚实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生物对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因为新鲜感,特别是教学模型,学生一般都很感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与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知识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所以要运用好教学模型的独特魅力,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补充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生物就在生活中。

二、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反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亲自感受到用手掌内侧边沿扣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就会突然跳起的反射过程后,再分析理解“膝跳反射实验”,得出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受到刺激时通过神经系统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这时因学生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对概念的掌握就容易的多了。又如,在有关细胞膜的各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是以成分和结构为基础的,我们能否看到细胞膜?如何研究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呢?等问题。这种巧设悬念的新奇导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

三、利用情感愉悦原则,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情感愉悦原则就是要发挥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这种超越事物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的审美情感这一基本特征,自始至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平等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严肃紧张的课堂环境,使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感到一种平等放松从而活跃思维,真正做到培养能力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如生物教学中讲“花的结构”一节,如果教学中是通过讲解介绍花的各部分结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在讲解之前先出示各种花的图片或录象,并给出各种不同鲜花的特写镜头,再提出问题:这些鲜花虽然形式不同、颜色各异,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相同的,那么花由哪几部分构成呢?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给学生营造研究的氛围和目标。学生首先就会被姹紫嫣红的鲜花所吸引,激发起学习热情,也会因花的各种颜色及美丽的形态作用于视觉器官而获得视觉上的使其在情感愉悦中学习,激发起学习兴趣。

四、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观察几乎贯穿于初中生物的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在上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我还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黄豆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分别种植在垫了几层皱纹纸的培养皿里,提醒他们每天浇水,并注意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把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系统地观察到了种子萌发的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胚各部分的变化永久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五、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学习兴趣

第8篇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8、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第9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低的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通过多年的教学反思,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固然有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也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所以,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那么教学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平常学习中反思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任何知识体系都存在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反思,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所学过的生物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北师大版)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时,可以联系前面第四章第二节“生物的器官系统”,让学生知道“根、茎、种子”就是器官,从而再次理解器官的概念,使前后知识联成一体。

二、通过题组训练,反思教学效果

练习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过去,教师普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少,讲练分离,教学效果很差。现在许多教师普遍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特别是初中生物教师,每周每班仅仅两堂生物课,如果不采取在课堂上讲练结合的方式,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现在大家使用的练习册一般是综合题,包含书中本节多个知识点。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从头做到尾,并不会考虑题与知识点间的关系。所以往往题做了不少,学习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无法自觉去融会知识点与题的关系,所以练习效果事倍功半。

题组训练不同于一般练习。一般练习往往是综合性的,一套题中包含许多知识点。而题组训练则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训练,又叫组合式训练。它把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练习组合在一起,形成题组,让学生通过题组训练,掌握重点知识及其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如初一《生物》(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形形的生物”一节,该节有两个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特征。在学生学习完生命的特征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关于生命特征的题组:

(1)填空题: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长( )和新陈代谢。

(2)选择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河流,阳光B.水,空气C.落叶,木头D.病毒,细菌。

(3)简答题:请你分析下面的各种生命现象属于生命的那种基本特征。孔雀开屏,桃树开花结果,蜻蜓点水。小蝌蚪长成了小青蛙。朵朵葵花向太阳。学生通过该题组训练,可以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常常讲完一个知识点,马上让学生练习与之配套的题组,做到讲练结合。如果知识点比较简单,还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后讲解。如果学生能自己看懂,教师可以省略不讲,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考试后通过反思,纠正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

每次考试后,学生、家长往往只是关心考试分数。成绩好者,皆大欢喜;成绩差者,父母往往一顿臭骂,甚至一顿痛打。其实,考试只是对一个学习阶段的评价,并且考试本身也有其片面性,未必真实、全面。所以,考试不是学习的结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事实上,考试后的学习反思更为重要。应该变教师反思为学生自己反思,反思是学生纠正错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所以,教会学生自己反思,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般每次考试后,许多教师会讲评试卷。但是一般是教师就题讲题,学生可能把题听懂了,但是他们为什么错、错在何处,却并不知道,特别是能力方面的欠缺,更不知道。事实上,学生学习差,一般有三个原因。一是态度:不愿学习,怕苦怕累。二是学习方法:虽然能吃苦,能学习,但是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三是知识存在漏洞。所以评讲后进行反思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