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0:46
导语:在采购的时间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内容;制度;保障机制
一、前言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集应用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在上述背景下,探索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本文试图突破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围绕理论学习、知识传授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传统观念,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基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构建财务管理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环境要求不够严格,国内许多高校所制定培养方案的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比例较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学时比例仍然偏低。据经验数据统计表明,国内很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时能够超过15%,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该专业实践课时占比则超过50%。这一问题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际操作现象,进而造成了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偏弱,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二)实验室基础比较薄弱国内许多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不少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而是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共享实验室,即在共享实验室硬件基础上专门安装少量的财务软件,实验室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考虑不够,财务管理专业更重视实际操作,需要安装和运行ERP、Oracle、CS-MAR、Wind、SPSS、SAS和Stata等大型软件,对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在很多情况下共享实验室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二是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数量,由于各大高校经管专业招生数量巨大,共享实验室往往超负荷运行,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时不可避免被其他专业挤占,影响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三)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大学生校外实践对学生校内课程拓展、未来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不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临近毕业时主要依靠学生本人联系校外实习单位,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未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以实行集中实习;即使一些高校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而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情况下所采取的分散实习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使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效果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四)校内外实践教学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包括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但是这些教学环节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制度和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贯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设计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教育”等大潮推动下,以及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的新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的实践教学目标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因此,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总体目标设定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目标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财务应用能力、财务创新能力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等。(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指导下,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多个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环节,形成模块化、一体化、流程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课程实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每一门核心课程在理论课完成之后设计一定数量的教学实验项目,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财务与会计理论知识,为学生日后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经历打下技能基础。2.综合实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核心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综合实验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主要的综合实验课程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个人实验或分组实验方式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财务职业生涯操作技能奠定基础。3.校外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寒暑假参加各种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将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申请和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参加“挑战杯”、行业分析等各种财务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竞赛,通过参与财务管理专业项目研究、竞赛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4.校外专业实习校内实验这一实践教学环境只是简单的模拟财务职业环境,其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应要求学生在更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则必不可少。校外专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模式,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习质量和水平,方便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学生实习情况,应尽可能实行集中实习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稳定实习基地是实行校外集中实习模式的必要条件,因此,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拓展作为校外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之后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写作和答辩过程中应结合财务管理实务操作的现状,训练和考核学生财务管理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三)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运行,需建立和健全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制度包括对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组织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校内外实践教学协调管理等制度。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步骤如下:一是对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学习相关制度,三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装订成册,进行归档管理;四是提高制度执行效力,对财务管理专业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运作。(四)建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在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的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建立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机制。具体资源保障措施包括师资保障,实验室保障,实践基地保障,课程建设保障。其中,师资保障包括校内实践课程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的保障;在积极培养现有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全职和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实验室保障包括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实验室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已经建设完成专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不断完善软硬件条件。实践基地保障包括与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已经与毕马威事务所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并已将其建设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现在财务管理专业正积极争取在海外建立实习基地。课程建设保障包括在专业老师深度参与下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并积极开发新的实践课程;根据实习基地协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与毕马威公司共同开发实践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该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上述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共同构成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字体系。其逻辑关系是: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基础条件,使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最终促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具体见下图1)。
四、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相互衔接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教学工作实践中必须建立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相适应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相互衔接的五个内容模块的子系统。在工作实践中,应突破各内容模块的衔接壁垒,实现无缝隙对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二)建立财务管理专业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和学生构成三对互为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校外实践基地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通过产学结合使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双方的资源供给真正长期化,必须建立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专业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协同机制。(三)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为了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学生和教师评价两个维度。其一,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课程、课外实习成绩,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动力,创建良性竞争机制。其二,科学合理地评价校内外教师实践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考核和激励,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因此,应从上述两个维度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乃至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院系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体系各子系统、各模块环节进行整体的顶层设计,并在相当长周期内通过不断改进来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和开放式的财务管理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李诗田 柴少明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郝晓雁田祥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6).
[2]李炜.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3(4).
[3]钱美琴.应用型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
[4]靳永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11).
[5]孙承飞.能力提升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5(12).
[6]田祥宇郝晓雁.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2).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流程、严格监管,规范物资采购行为,促进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工作思路及目标
依据国烟办[200]135号文件精神,从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建立规范采购管理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物资采购专项调查;通过全面推行水松纸网上交易探索建立公开透明采购管理机制;完善卷烟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出台《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卷烟用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要求各省通过完善制度、注重检查、促进整改的方法,建立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三、工作安
(一)开展专题调研。
通过下发调查表和现场调研对现行物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摸底,了解采购管理现状。
(二)探索建立非专卖品物资网上采购管理模式。
以水松纸为试点,探索网上交易模式,建立价格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三)完善采购管理长效机制。
在采购流程调研和非专卖物资网上交易试点基础上,针对目前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管理层面提出加强采购管理的措施和办法,研究拟订《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卷烟用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对物资采购管理的管理重点、管理程序和管理目标予以明确,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管理的良性机制,杜绝违反制度和程序问题的发生。
(四)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价。
根据《关于加强卷烟用物资采购的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抽查省级工业公司采购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行业物资采购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时间安排。
1.6月底完成物资采购调研。
2.推行非专卖物资网上交易。7月份在行业内全面推行水松纸网上交易。在水松纸试点的基础上,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主要卷烟用物资的网上交易。
>> 基于SaaS的协同办公系统模式 基于SaaS模式的企业ERP系统 基于流程配置的SaaS模式物资管理系统浅析 基于SAAS的校园网络建设 基于SaaS模式的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构建 基于saas农业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基于SaaS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 基于SaaS模式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探讨 基于云计算的SAAS商业模式类比研究 基于开放平台的SaaS应用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SaaS模式的社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基于SaaS的工装物料数据管理与研究 基于SAAS的云计算安全的研究 基于MDA的SaaS服务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测试用例库管理系统研究和实现 基于SAAS的移动ADC应用研究 紫光通和:基于SaaS的移动业务协同 基于网构软件的SaaS架构研究 基于SaaS模式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分析 基于SaaS平台的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ogin.htm为登录页面
5 结束语
“数字化组织部”建设是组织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总体规划,要从战略高度考虑组织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该文提出采用SaaS模式建立灵活而稳定的人才管理系统,可以减少投入成本,降低系统管理及维护的难度,有效实现当前人才信息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加强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为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胜,赵雏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网络与信息,2009(3):40-41.
【关键词】 ERP; 采油厂; 成本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接轨,加快实现企业集中统一运营管理,实现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促进企业变革,中石化等国内石油集团公司实施了ERP平台建设。ERP的实施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ERP环境下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有助于采油厂全面、准确把握成本信息,做好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为采油厂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一、ERP下成本管理模式总体架构
通常,企业成本管理以标准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着重管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内部资源和生产过程成本。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如何从根源出发,全过程梳理企业成本,全面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采油厂成本管理中,由于采油厂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对象并非产品――原油,而是各种作业,因此,相比标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溯源,将作业成本管理融入标准成本管理,构建基于作业的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更加符合采油厂生产实际。
按照上述思想,本文构建ERP环境下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该模式同时包含ERP、作业成本管理与标准成本管理。其中,ERP是基于供应链的思想,将采油厂采购、计划、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实现了流程化管理,同时,该流程也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和生产过程的不足,实现了采油厂全面的流程化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则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作业”,依据作业寻求成本动因,更加有利于采油厂明确间接费用支出,加强其成本核算与控制,也有利于对相应的成本发生部门进行问责。标准成本管理仍是成本管理的核心,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制定标准作业定额,计算作业的标准成本,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对比,寻求二者间的差异,进而对该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明确相应的责任中心,对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ERP环境下采油厂成本管理模式同样具有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成本分析等功能。
二、模式构建的必需平台
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至少需要具备三大平台,即作业平台、数据处理平台与信息平台。作业平台是基础平台,其作业分类的准确程度和粒度大小决定了资源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作业成本的计算。通常,采油厂作业可以分为注水作业、采油作业、油气集输作业、油气处理作业、液面监控作业、井下作业等。各类作业又可进一步细分,如采油作业可以分为油气提升作业、井筒检修作业、井筒清蜡作业、冲砂洗井作业等;注水作业分为水源提升作业、水处理作业、增压作业、注水井清洗作业等;油气集输作业包括集输作业、计量作业、加温作业、加药作业、加压作业、集输管网维护作业等;油气处理作业包括计量作业、化验作业、加热作业、油气水分离作业、原油外输作业、采出水处理作业等;油气监控作业包括吸水剖面监控、产液剖面监控、工程测井监控、剩余油测井监控、油水井测试监控、分注井调配监控、脉冲试井监控、注示踪剂监控、流体性质分析等;井下作业包括酸化、压裂、下套管、封堵、补孔等各类措施作业。
数据处理平台是基于ERP的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平台,至少应包括三库(即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输出系统。在搭建数据处理平台时应注重与业务数据库的衔接,实时将业务发生信息通过合理转换传输至数据处理平台。按照数据融合程度以及与管理决策的密切程度,数据处理平台至少应包括基本信息库、业务数据库、业务处置库和集成处置库四个层次的数据库。其中,集成处置库是对专业处置库的进一步深化,最终形成高综合性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数据及其发展趋势数据。
信息平台是基于ERP的成本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也是其最为直接、交互的平台,除了提供财务报告所需的成本管理信息外,还需要为决策者提供最直接、真实的决策服务信息。
三、成本管理模式构建
(一)成本核算
基于ERP的成本核算模式以各类作业的标准成本为核心,计算、比较作业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分析导致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实现从根源上追溯成本责任中心的目的。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成本动因是指使资源消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的事件或情形,是制定标准成本的重要基础。通常,成本动因包含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前者指的是资源作为作业成本变动的原因,后者则将作业作为计入产品成本的原因。
通常,每一种作业都需要耗费材料、燃料、动力、人力、设备与服务等资源,这些资源消耗构成其资源动因。通过对资源动因归集,得到各类作业需要的资源标准用量,以制定的各资源标准价格定额乘以资源标准用量得到相应的资源标准成本。对于难以划归资源动因而归结为作业动因的成本要素,则可以记为间接费用,应用分配法加以确定。具体而言,标准成本可确定如下: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该成本计算公式为: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价格×标准用量。其中,标准价格可采用正常价格或预定价格,正常价格即按照历史平均法得到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材料价格或在此基础上对其趋势因素的简单修正;预定价格则指短期内可以获得的价格,如订货的合同价格或库存的实际价格。直接材料标准用量是由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历史经验和当前技术现状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测算的标准用量。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该成本计算公式为: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直接工人标准劳动用量。其中,标准工资率的制定应考虑企业生产工人的工作和考核激励制度;直接工人标准劳动用量可根据时间研究方法确定,即根据历史资料或现场测定,结合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及必要的修正因子确定。
3.标准间接费用
该费用按照分配法确定,即根据历史资料,对企业以往发生的间接费用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考虑环境变化等其他条件,从而给出其标准用量定额以及标准价格 定额。
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得到发生差异的原因是用量差异还是价格差异,进而将差异归结为具体责任部门或个人,有效实现了成本核算与责任认定的统一。
(二)成本控制
基于ERP的成本控制模式将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大到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而不仅仅局限于事中控制。其模式见图3。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成本控制标准,为采油厂成本控制提供控制目标。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成本预测,同时还需要成本控制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对涉及的各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督,以确保最低的成本消耗得到最大化收益。为实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采油厂必须对形成的标准成本进行逐级分解,下沉到各类作业,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从而在采油厂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成本控制网络。该网络既包含间接费用,也包括直接费用,实现了所有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还可以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从成本预测开始就对涉及的所有资源费用进行分析、集结和计算,并与标准成本进行差异计算与分析,使成本控制更加有效。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一是明确各类作业子系统,包括确定作业和成本动因两部分内容;二是确定标准成本,包括确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间接费用标准成本。
2.事中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也称过程控制,其实质是对整个成本控制系统顺利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信息保障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实现采油厂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采油厂成本,实现较高效益的目的。
组织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采油厂落实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使成本控制责任层层下放,伸延至采油厂运营的各个关键点,并落实到具体个人或单位。同时,还有助于采油厂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结构:水平方向上,各职能部门管理各自的专业化成本;竖直方向上,采油厂各职能部门除完成各自负责的成本指标外,还应有效组织下属车间、班组等各基层单位的归口指标管理。这样,通过组织体系和目标分解,就构成了一张采油厂目标成本网,同时也是各部门、各成员的责任成本控制网。
制度保障指采油厂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会制度等,制定科学、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全面、适用、规范的成本资料,确保企业在获取所需的成本信息时手续简明,耗费最少。
信息保障指采油厂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为成本控制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并将决策后信息及时反馈至成本控制决策部门和相关各方,以实现迅捷的决策调整,提高决策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构成动态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采油厂成本控制信息保障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规范采油厂各种单据、凭证、报表、台账等成本信息传递媒介;二是构建以作业为基础单元,自上而下加工、整理和汇总采油厂内部成本信息流程,进而构建采油厂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亦称反馈控制,其重点在于对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绩效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事后控制包括标准成本核算、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三部分。
标准成本核算即通过核算作业的标准成本为采油厂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绩效考核为采油厂成本控制提供考核依据和标准,并考察和评估成本管理效果。绩效考核改变以往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绩效轻管理的思想,同时将管理过程考核置于与成本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通常,可从采油厂基础工作、质量、安全、环保、责任承担等角度设置相应的管理评价指标。激励与约束则是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完成或未完成成本目标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奖惩,包括绩效考核奖惩、管理考核奖惩以及与之配套的内部仲裁、意见征求机制构建等。绩效考核奖惩的依据是成本目标、管理费用定额的完成状况以及成本差异等;管理考核奖惩的依据是管理评价指标实现状况;内部仲裁与意见征求机制构建则为采油厂针对责任个体与绩效评价部门对评价结果看法不一致和动态调整提供组织与实施依据。
(三)成本预测
ERP为采油厂成本管理提供了详尽的数据与分析平台,这使得采油厂利用科学的定量预测模型对成本进行预测成为可能,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预测效率与准确性。由于基于ERP的成本管理以作业为基础,成本动因更加复杂、实际,所以相比传统的成本预测,其更加客观、实用。常用的采油厂成本预测模型包括回归预测、时序预测、指数平滑预测、灰色预测以及基于单项预测的组合预测等。在进行成本预测时,可以根据各种预测方法的应用条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通过尝试不同的预测方法,并加以比较、分析,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同时,为了保证成本预测的实际可控性,可以采取指标分解的方法,一方面将采油厂总的年度成本指标分解至作业和个人,另一方面按照时间跨度形成季度、月度成本计划,使得整个采油厂成本在任何方面任何时间均可实现有效控制。
(四)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采油厂管理层,其作为成本管理中应用最广的内部报告形式贯穿于采油厂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基于ERP的成本分析除了为管理层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构成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盈利分析以及未来预测分析等内容外,还可利用数据平台优势,增加成本对比分析和标杆分析的相关内容。通过与同类采油厂的成本构成、投入产出及盈利对比,获得指标标杆,据此为未来成本管理改进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通过分析、借鉴标杆采油厂的实际做法,采油厂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丽,邱玉兴.试论ERP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1(9):27-28.
[2] 傅奇蕾.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10):24-25.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财务活动和以财务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的管理。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以“报账+算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构建以“管理+核算”为特征的管理型财务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相对于核算型财务模式而言,管理型财务模式更注重财务的资金运筹和各种财务关系的处理。
一、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观念
创新财务管理观念要求改变长期以来认为高校财务管理就是核算的观念,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资金效益等观念。
众所周知,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乃至现在国家对高校单位性质的认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财务就是按照财政预算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正确进行支出的核算,高校会计就是财政的“出纳”,高校财务管理就是核算,这些观念似乎也已成为财务人员的固化思维。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将重点支持重点高校的重点项目,高校单靠财政拨款实现发展已经或将会成为历史。面对新的财务管理环境,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和金融市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并合理使用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这势必要求高校财务人员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和资金效益等观念。
树立筹资观念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具有开源意识,能够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变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筹资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校教学、科研及其它方面创收为辅、银行借贷为补充多渠道筹资。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并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财务管理的融资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还是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为了保证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高校财务人员还应树立合理使用资金的观念。高校财务人员应能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的关系,将筹集到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教学、科研、管理、基本建设等方面。树立资金效益观念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使用资金的基础上,注重资金使用效益,做到节流与开源并举,建立并实施资金使用效益考评制度,强化预算管理,杜绝无预算支出的发生,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二、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创新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要求设置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突出财务规划、控制与协调、分析与考评等功能的组织机构。
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实现合理分工与协作的有机形式,机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高校目前大多采用以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为框架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财务处在学校法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下设工资核算科、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药费核算科、综合管理科等,这是传统的以“报账+算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直接体现。构建以“管理+核算”为特征的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突出财务规划、控制与协调、分析与考评等功能,这势必要求重新设置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体现资金运筹的分工与协作框架,而不仅仅是核算。根据这一思路,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需要首先按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与综合管理三个功能区来设置,然后再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功能区分别设置具体的工作区。财务管理功能区主要实现资金运筹及其效果分析,会计核算功能区主要实现会计核算,综合管理功能区主要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区与会计核算功能区的协调。其中对财务管理工作区的设置应包括财务规划科、财务预算科、财务分析和考评科,对会计核算工作区的设置应包括工资核算科、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药费核算科。上述机构设置将促使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心由原来的核算转向管理,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三、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创新财务管理方法要求依据现财观,建立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包括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评等。
就目前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而言是预算管理加上会计核算,但由于预算管理方法在不少学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应用,并没有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执行难、预算执行结果缺乏考评等方面,因此从实践层面看高校真正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就是会计核算。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似乎仅是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等有关方面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构建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依据现财观,建立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现财观认为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应当包括财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计划与控制方法、核算方法、分析与考评方法等。
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预测方法体系就是要能够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考虑现实发展条件,对学校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在财务预测过程中要明确预测目标、收集预测资料、建立预测模型、选好适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预测结果。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决策方法体系就是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总体要求下,财务人员通过专门方法从各备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要确定决策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从中选出最优方案。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计划与控制方法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在预算过程中要正确分析财务环境,注重预算编制的质量。通过预算对学校财务活动施加影响,以期实现预算指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做好计划与控制工作,再好的预测与决策都是无效的。在财务控制过程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合理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并实施跟踪控制和考核奖惩。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就是要明确核算是管理的基础,财务作为为全校各部门及师生服务的重要窗口,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财务模式由
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不等于可以放松核算工作,相反,必须通过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流程,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高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考评体系就是要根据管理结果和核算资料,运用特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财务分析和考评过程中要依据可靠的资料,选择好考评指标,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改善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创新财务管理手段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将管理与核算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管理使用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资金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目前高校总收入中,除财政拨款外,来自学费、宿费、科研、产业、捐赠等方面的收入增长较快,有些高校的这部分收入甚至已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教育资金规模的增大和财务活动复杂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改进财务管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尽管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在绝大多数高校被广泛采用,但目前解决的主要是会计核算,管理的内容很少涉及。在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高校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财务信息化系统,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是高校财务管理应该关注并着手解决的一项任务。
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将核算与管理融为一体,这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功能较强的财务软件来实现。高校要重视新环境下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财务部门需要同软件公司合作,针对高校财务活动实际和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要求,对在企业中应用得比较成熟的管理型财务软件进行功能拓展,开发出适用于高校融核算与管理为一体的高校版管理型财务软件信息处理平台,使高校财务管理真正从静态走向动态,而且能让全员参与财务管理。通过增加软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能,保证所有财务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核算和事后有分析,而且要形成实时理财、全员理财的格局。
五、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应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要求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必须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适应,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增强参与管理的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最终都还要借助人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可以根据管理型财务模式的要求创新管理理念、组建新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方法体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但如果缺乏具备相应素质的财务人员来实施,管理型财务模式依然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如何切实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素质,配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关键。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将高校财务管理定位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上,认为只要懂会计就能够胜任工作,造成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其直接表现就是:首先,财务人员的学历多为中专、大专,本科很少,层次偏低;其次,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会计核算知识占绝对比重,其它知识极为贫乏;再次,具有初级、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较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偏少;最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学习能力不强,不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构建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算账、报账等基础核算工作,而要将视野扩展到财务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高校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金融、法律、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另外在日常工作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增强参与管理的意识。
作者刘宝红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丰富经历,他的大部分实践来自硅谷高科技界。自2004年以来,刘宝红先生致力于介绍、宣传供应链管理,帮助国内企业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009年,他创立西斯国际,并与国际顶尖咨询公司联手,协助本土大型企业制定供应链转型战略,帮助他们建立供应链流程和系统,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日益兴起,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供应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不变的:其一,关系,即理顺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二,链接,即通过集成、连接供应链伙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作者认为,一般大家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揉面团,可以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汽车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一、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市场和职业需求加以定位,而现实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常常缺少市场调查,忽略就业导向,忽视人格本位德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曲解学生从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假象。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惠互利机制不成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实质内容不强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则认为只要签订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造成了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校企合作的长效互惠互利机制并不成熟。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零散性,致使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加之管理岗位的机密性,学生只能跟岗实习,很难顶岗实习。
(三)培养模式缺少内涵,改革创新力度不大
多数高职院校沿用“2+1”或“5+1”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只能说明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或一个学期,缺乏改革创新,体现不出如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如何顶岗实习,如何共用校企两类资源。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只能接收少量学生协岗实习,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现象更加严重。
(四)课程模式比较传统,内容脱离职业标准
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出现了不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生搬硬套,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导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打破,体现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教学内容重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对接职业标准,致使课程内容脱离财经管理工作实际。
(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仍然延续着许多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广泛存在,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结果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创新不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记忆当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双师”教师比较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保障。要求专任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双师”教师是通过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获取“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完全对口;二是持证教师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保障,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共用学校、企业两类资源,共建校内财经管理类模拟实验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专业建设机构,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会计金融学院和现代服务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论证会,讨论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标准,协商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组织安排专业调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指导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二)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现代服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展快递运营实训、仓储配送、运输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形式的合作。会计金融学院会计类专业与哈尔滨轴承制造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会计师之家、注册会计师工作站。
(三)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即第一个循环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哈轴等企业合作,创新“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等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岗、课、证对接;道德培养、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四)对接管理工作过程,建设特色财经管理课程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往往以工作项目或完成任务的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即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采购师国家职业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和《国际货运员标准》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有效提升“双师”素质,保证模式顺畅实施
为了保证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做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提出“打造具有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全部考取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同时每年选派3名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出“打造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教学团队”,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都要成为企业财务顾问或专家。同时财经管理类各专业都聘请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
(六)建立学做一体环境,教学做练有机结合
学校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让学生在仿真岗位、仿真流程、仿真项目等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技术教育,2011,(17).
现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两种,即: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在企业(母公司)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子公司和机构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以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强化企业整体资本经营,实施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高负债经营的风险;有利于保证企业(母公司)对所属子公司和机构实施有效的控制,以实现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实施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企业(母公司)须建立三个统一,即:统一科学的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的财务管理总目标,并将目标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统一的人、财、物、供、产、销的运行机制与财务战略。其次,对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重大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行与经营者联签制度,其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等与所在单位分离,以保证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再次,严格实行经营预算计划管理,建立一套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预算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及完整的财务评价考核办法,将企业的财务总目标层层分解,与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过程中实时监控和有效控制,且严格激励与约束机制。
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具有科学高效的决策系统,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统筹和运行。但集权式财务管理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和机构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度集权虽能降低或规避子公司的某些风险,但决策压力集中于决策层(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在如何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处理企业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如何实现企业内部资金融通,如何制定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如何强化母公司财务监控及如何分配企业利润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在企业(母公司)统一发展战略的框架指导下,各子公司充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生产、销售、投资、分配等有法定的经营权及资本融入和产出决策权,并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一条龙经营和服务,其经营成果体现了各子公司的独立核算。
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各子公司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拥有一定的理财自;有利于企业分清母公司与子公司经济责任,专注于对企业(母公司)解决有长远影响的战略性问题;有利于规范各子公司的产权管理行为,减少企业内部矛盾。
但分权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不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使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其次,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些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企业整体利益,企业的理财目标不容易得到子公司的认可,子公司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最后,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可能弱化企业(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人”问题,挫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构建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刚性财务管理+柔性财务管理=新型企业财务管理”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制度和企业自身特性两个方面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所谓刚性财务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产权结构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构建包括企业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3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客观规律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
所谓柔性财务管理是指依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注重人性化、民主化、理性化、科学化的集成管理,将专业素质与管理素质相结合,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大家自觉的行动,构建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战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使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贯穿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达到长期、均衡、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建立与企业体制机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构建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前提
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企业应以资金为主线,把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构建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前提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实现财务管理责任制,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素养,同时要强化政府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宏观调控与监督。为此,企业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认识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形成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机统一;其次,财务管理要与企业体制机制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要以人为本,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管控适度的运行机制;再次,明确财务管理价值的内涵和实质,正确选择和运用财务管理技术。
(三)构建刚柔融合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财务管理将从以资金管理为主转向以人为本管理。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更好地优化企业的财务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财务一体化管理 构想 实践
一、ZD公司财务一体化前管理情况
(一)信息系统不统一
公司所属电厂在财务信息化方面有较好的探索,但是因所属单位系由原各省电力公司划转组建,沿袭了原各省公司的远光、用友等财务核算系统。单位内部并且与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等软件相互独立,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企业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无法协同,难免出现数据反映不及时、不一致的现象,无法真正实现过程控制,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延迟或失当。
(二)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不一致,财务信息不能共享
各单位管理体制上也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原省公司的习惯,各厂在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各有特点,物资编码、资产编码等未完全统一,各单位的物资、资金等业务管理流程也是根据单位和各地方管理特点设置,为形成公司系统统一的、标准化的编码和管理流程,难以实施公司系统管理、控制流程的统一和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
(三)预算、资金管理有较深的实践基础,但执行、监督未能实时控制
公司有完备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和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业务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自分工合作。经营计划和预算归口不同部门,信息化系统未有效衔接,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需要在ZD公司本部层面进行人工核对和调整,预算管理监督、考核无法与业务系统实时对接,预算执行和分析依赖月度报表数据,很难做到事中实时控制。
(四)资金已实现集中管理,资金计划未能实时监控
公司已通过企业网银进行资金集中和主要账户监控,建立了较好的资金集中管理基础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建立资金管理系统,无法进行账户金额的多维度查询分析和资金计划的实时监控,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资金管理手段,发挥资金池管理的优势。
(五)建立较好的统一核算制度和标准化体系,但核算系统不统一及与业务系统不集成,财务对业务的过程控制急需改进
个别电的财务管理各分支系统、财务与业务系统未能有效集成,财务对业务的过程控制急需改进。财务报表合并抵消、境内与香港准则转换都由手工完成,境内外转换和合并报表工作量大。财务稽核及审计监督只能事后执行,给财务管理和监督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
(六)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员配备差异较大
财务人员储备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新成立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因规模较小,地处偏僻,财务人员招聘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存在人员配备无法完全到位,人员配置不合理,一人多岗,培训不足,导致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决策判断能力,只会听从上级指挥,财务管理工作流于被动应付,财务信息服务于公司决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一)公司最高领导层决心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打破了现有的体制和观念,对原管理流程的重整将影响各部门管理界限和职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层单位的权利。因此,首先要解决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转变问题,并需有一个凌驾于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之上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趋动和领导项目实施,才能使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围绕企业资源最优化和价值创造的核心也协调、梳理管理流程,转变全员围绕资源优化和管理创新,实现管理理念的优化和再造。
(二)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工作
这是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员基础,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科学手段,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工作基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一个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以适应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需要。财务人员必在掌握传统会计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同时,须重新定位,详细了解和参与企业经营过程,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以便适应企业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为构建一支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生产知识;既懂现代财务技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财务复合型人才管理团队。
(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和健全的信息网络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需要技术网络平台和财务信息系统支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等管理物质基础。
三、ZD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步骤
(一)领导挂帅,全员参与
为保障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实施,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为副组长、财务与信息化工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董事长亲自主持项目启动大会,亲自动员部署,明确各基层单位、本部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和项目实施目标。公司信息、财务、物资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严密的计划,将责任逐层分解,与单位、部门、个人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建立领导有责、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保障机制。
(二)调研先行,扎实做好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
围绕ERP系统建设目标,公司开展了大量的调研、管理咨询、现场访谈等前期工作。交流培训近100个小时,梳理了200多条业务流程,整理了一万多条物资编码数据;并在多方调研,认真评审的基础上确定了ERP软件平台和实施合作伙伴,为项目建设建立了扎实前期工作基础。
(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
立足项目整体目标和实际,公司制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财物先行、决策同步;先主后辅,全面覆盖”的工作原则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整体工作方案;并细化制定了项目实施工作章程,建立了由公司项目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项目总监领衔、相关部门负责人、各ERP项目组组长、项目咨询中介团队最高常驻领导组成的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例会制度,细化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建立定期和高效的项目实施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和沟通实施问题,落实解决方案,确保项目按节点计划高效落实。
(四)关键用户和信息化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实现知识转化和人才梯队建设
公司建立了关键用户和信息化运维人员全程参与制度。从流程梳理、方案设计、系统构架、模拟测试、上线运行各个阶段,ZD公司组织本部各专业口、各单位关键用户、信息化管理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的建设中管理流程分析、涉及和测试,参与项目管理手册编制和系统建设设计、实施,通过实施过程中的边学边干,培养出一批项目应用和运维的专业人才队伍,并组建了自己专业的运维和实施公司,为系统应用和深化提升建立可靠的人才基础。
四、ZD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成果与展望
(一)实施成果
通过一期建设试点、二期推广深化,以及后续的BI项目深化分析决策应用、移动应用平台和集中代办的建设,公司建成了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资金结算与预算控制和商务智能分析(BI)于一体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一体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了从前端业务发起、到流程审批、资金结算、财务核算、报表合并、商务智能决策分析的一体化无缝集成,保证了总部和电厂、总部和电厂各部门间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达到了避免信息孤岛的预期目的。通过资金结算平台中预算与预警、资金月度与周计划的编制监控,实现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和长短期资金计划的有效预控。公司财务管理由“会计电算化”到“业务流程支持”到“管理决策支持”和“移动实时应用”,实现了完美的跨越式三级跳,促进了公司管理理念的变革,为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了可靠的应用平台。同时,通过试点和实施推广过程的建设管理和关键用户参与,ZD公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制和公司级管理标准、培养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并建立了公司自主的实施、运维团队,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应用和持续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展望
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ZD公司已经完成了ERP“CQ51”项目规划的主要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与推广工作,系统深化应用和管理提升的新阶段,在继续大力开展原计划的燃料、基建管理系统实施的同时,要逐步加大对已经投用系统的深化应用和优化完善工作;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要注重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继续优化数据查询、报告的基础上,要主导开发数据的分析判断功能,利用大数据平台为管理决策和生产管理服务。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是对整体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的作业,必将对企业的有效财务管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为企业所采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