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时间:2023-07-25 16:50:52

导语:在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第1篇

中国的IT咨询市场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宏观战略咨询、IT管理咨询、IT技术咨询。由于宏观战略咨询一般不以IT为主;而IT技术咨询往往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等行业,行业性和技术性很强,这样,IT管理咨询其实构成了中国IT咨询市场的主体。借助IT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变革的咨询及实施服务,包括企业咨询规划、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IT战略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咨询及专业服务,构成了IT管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二、中国IT咨询市场规模

据权威机构数据,全球IT服务产业总体市场规模2004年将达到9000亿美元(包括IT咨询及软硬件集成),其中纯IT咨询及服务的规模应该占到50%。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IT咨询市场在国内已经初步形成,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WTO给中国的咨询业及专业服务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由于国内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影响,必然会加大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管理革命为核心的IT咨询必然会迅速发展。相信随着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管理咨询及IT服务产业一定大有可为。

三、当前中国IT咨询市场基本状况

现状1

从总体上说,IT咨询在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场的区分,以德勤、毕马威、普华永道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IT咨询公司,与他们的合作伙伴SAP、Oracle、BEA等在竞争数量极其有限的超级大客户(主要是外资企业),而国内的咨询公司基本上无法插手。在市场另一端,国内咨询公司在刚刚萌动的国内企业市场上开始争夺,而大咨询公司对这样的小市场还未发生兴趣。目前的竞争就是在这高低两端分别展开的。

现状2

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IT咨询市场进一步细分为三个:1、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2、与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3、管理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第一个市场,用户企业与IT厂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的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企业用户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双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或者徘徊观望,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软件厂商的游说,仓促上马,直接面临信息化的巨大风险,陷入“信息化黑洞”。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IT厂商一般对甲方的业务、管理不熟悉,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及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陷入“信息化泥潭”。不是双赢而是双败。在第二个市场上,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IT厂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第三个市场,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不仅仅帮助用户获得最大利益,而且也同时帮助IT厂商获得相应的利益。中立的第三方咨询服务商沟通、协调甲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同时又扮演公证员的角色,拒绝甲方提出的无理要求,保护IT厂商的利益。她的出现正在使双方力量在成功实施项目的基础上得以平衡,第三方咨询应该是国内的咨询市场逐步成熟的必经之路。

四、中国IT咨询业面临的若干问题

1、缺乏本土理论与方法论指导。中国的IT咨询的理论和方法论无一不是来自国外,缺少本土管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缺乏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系统性的中国IT咨询业显得肤浅、浮躁、教条主义。

2、缺乏传统咨询经验。IT咨询是传统咨询发展到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是以传统管理咨询为基础的。整个中国的管理思想和传统咨询缺乏基础,没有给IT咨询留下丰富的文化、思想以及经验,难以支撑现代IT咨询的迅速发展。

3、缺乏良好的行业体制。咨询业是一个标准的知识行业,咨询企业的体制与一般的公司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强调团队合作、知识共享,咨询企业在管理上和体制上有着其充分独特性。但是这些咨询业所特有的体制与管理目前还不能在普遍意义上被中国的咨询企业所充分接受和消化。

4、缺乏本土化的高级人才。咨询业最重要的是懂现代管理、懂先进IT、懂本土文化、懂沟通技巧、懂咨询技巧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从某种意义说,人才的缺乏是中国咨询业的最大软肋。

以上诸多问题的解决,只有一条出路,在发展中国本土IT咨询业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IT咨询业,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成长。

第2篇

关键词:WSR方法论;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作者简介:薛惠锋(1964-),山西万荣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710所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1引言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uli-Shili-RenliSystemApproach,简称WSR方法论)是一种东方系统方法论,它是顾基发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时与英国学者朱志昌共同提出的,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一定的公认,并在系统科学、评价领域、管理科学等24个领域中,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1]。基于WSR方法论:文献[2-3]研究了智能公交系统、水库预泄调度方案;文献[4-8]研究了城市发展、环境安全、企业安全管理、战略决策和价值工程等问题;此外,文献[9-12]还用WSR系统方法论研究了知识管理、ERP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因素、质量评估、建筑企业的文化创新等;而在项目管理方面,黄海英对用WSR方法论认识项目管理做了初步的尝试[13],佘立中则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WSR系统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14]。

项目管理是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在现有环境、资源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系统。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发现,构成项目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五个过程、九大职能领域、四十二个要素等在内的整个立体网络,都囊括于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范畴,以WSR系统方法论为依据,可以很好的指导系统分析工作者系统地、逻辑地思考分析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要素。因此,基于WSR系统方法论,对项目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适用性和优越性,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项目管理,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的系统本质,对于探索项目管理新方法,提出保障项目管理成功新策略,推动项目管理和WSR系统方法论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WSR的项目管理分析模型

2.1WSR系统方法论

WSR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由于其观察和分析问题,尤其是观察分析复杂特性的系统时,体现其独特性,并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国外学者把它与TOP(Technical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perspective,Personalperspective)、TSI(TotalSystemsIntervention)一起列为整合系统方法论一类。[15]WSR方法论包括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表1所示:

WSR系统方法论,其核心是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物理,W),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被优化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S),同时,还要突出人的作用(人理,R),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在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对WSR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根据项目管理系统自身特点,在运用过程中笔者也对WSR的内涵做了必要的适用性调整。

2.2项目管理的WSR系统分析模型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定义的项目管理为:项目管理是一种基于系统思想与权变理念、面相对象(Object-oriented)的组织管理方法论。[16]项目管理的一般定义认为,项目管理是由人、财、物等多种组分及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系统。系统内各组分间,系统与上层组织、客户等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并通过该系统内最高控制器———项目经理的协调控制,最终完成项目目标,实现系统功能。从WSR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软硬件设备、外部环境、可交付成果、可交付成果的质量功能指标、工作范围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客观关系等构成了该系统的物理组分,它们解决了项目管理系统“是什么”的问题;而为了最优化地完成项目管理目标所运用的项目和项目化管理技术,吸收一切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创造的新方法,科学化之后加以运用的“还不是科学但有用的前科学知识”等构成了该系统的事理要素(事理学认为,事理存在定量事理和定性事理两大类,这里的事理,主要指事理学中定量事理部分[17]),它们解决项目管理系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式管理机制,适当地协调、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思维方式,冲突、危机处理能力,经验、艺术、文化等,构成了该系统的人理部分,它们解决项目管理系统“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如图1所示项目管理系统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从系统角度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包括项目管理对象、项目管理方法和项目管理成功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欧洲国际项目管理协会也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环境要素、技术要素、行为要素三种,这些也恰对应WSR项目管理分析模型中的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根据项目管理的WSR三维分析模型,成功的项目管理就是通过人理、事理、物理三方面协调实现系统目标:即在人理方面,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包括项目团队、企业组织、客户、社会相关者等;事理方面,运用传统的或新吸收创造的工具及技术,保证项目满足三重约束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实施方案;物理方面,输出满足项目产品技术、质量性能的可交付成果、文档资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等。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成功的项目管理系统,对系统目标的关注,逐渐由物理转为事理,最终发展到对人理的重视。

3项目管理过程的WSR分析

3.1项目管理发展过程中WSR分析

从人类拿起工具开始大规模改造世界起,项目管理活动就一直存在。在管理科学化之前,复杂的项目管理系统所需时间、费用、资源无法科学地进行定量估算,系统控制更多依靠的是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艺术”,故而也无法形成约束。所以,项目成功与否更多看项目可交付成果,也就是管理系统的物理维度,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经验式项目管理阶段”。项目管理活动由“经验式的项目管理”阶段步入“科学化的项目管理”阶段可以说是项目管理学科发展的真正起点[16]。由于经验式项目管理中运用的经验、艺术等多数属于隐性知识,具有不可复制性。为使项目管理能够“连续成功”,人们开始针对项目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探索其在稳定外部条件下的规律性及具有普遍实用性和可重复性的管理方法。这一阶段,人们创造了网络计划技术、WBS、EV技术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力求使系统管理科学化、定量化,人们把这种“科学化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项目管理”。在稳定的环境下,定量化方法的运用使时间、成本、质量等成为可预测和定量的指标,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变化也较少,因此,这一阶段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通常可表述为“按时在预算内完成预定的性能指标”。此时,计划制定得好坏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计划工作成为这一时期项目管理的核心,即十分关注事理维度。随着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变化的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阶段人们称之为“新项目管理”。这一阶段,项目成功的标准是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意味着评价项目成功的标准不再拘泥于某些预先设定的具体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项目的成功更多需要项目经理关注变化、关注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即开始重视对人理的关注。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活动从开始发展到今天,从经验式管理阶段发展到传统项目管理再到当前的新项目管理阶段。与之对应,成功的项目管理,也从重视物理发展到重视事理,直至今天的重视人理阶段。

3.2项目管理职能领域核心过程WSR分析

随着整个系统实践的开展,必须综合考察、协调系统各阶段中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间关系。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系统一般可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五个过程,观察发现,在整个系统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关注的重点沿着物理事理人理的方向发展。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九大职能领域及其核心工作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中对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的侧重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在一个阶段三者同时处理妥当。据此,如表3所示,可以将项目管理中的核心过程按物理、事理和人理展开,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系统更加清晰。

4从WSR三方面促进项目管理的成功

4.1物理是项目开发的基础

任何项目管理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有效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项目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必须根据项目性质特点,系统地考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环境以及与系统目标相关的基本物理知识,通过全面了解、分析各物理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才能透彻地认识目标,正确地制定、选择方案,有效地协调、控制各要素,统筹兼顾,为实现系统最优奠定基础。

4.1.1分析物理应综合集成

项目管理系统中物理要素的复杂性,要求必须综合集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高飞、顾基发认为,认识问题是解决质的方面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要用到属于定性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8]。要实现项目管理系统的最优,必须知己知彼,认真调查系统目标的本源,明确相关物理特性,同时,要充分把握本身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每一个人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要发挥集体智慧,充分调研和分析各方面专家、上层领导、客户、项目成员等对系统目标、系统要素、系统方案、环境条件的意见、认识、看法,实现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同时,无论任何系统,对其质与量的关系,系统工程用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力求精确、正确地来设计、控制系统[19]。所以,项目管理系统中对收集到的一切信息,凡能量化的尽量使之量化。而对不能量化的,要求援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20],从而提高人们对项目管理系统态势的认识。

4.1.2分析物理应人机结合

项目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人机结合。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个人能够拥有的知识十分有限。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存贮、调集、检索、传递的信息数量浩如烟海,速度快如闪光。其计算和运转之快,比人脑强亿万倍,而且十分精确。[21]而项目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必须不断地演变并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在掌握项目管理系统的物理阶段,要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储存量大、速度快、更新快的优势,通过人机结合,查找、筛选有用的资料和信息,关注最新动态,以更好的掌握系统要素的物理特性。

4.2事理是项目优化的手段

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事理”,代表了系统进程中所应用到的所有科学的方法。它实现了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系统目标,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用的效果,是项目优化的手段。

4.2.1事理运用应博采众长

项目管理系统的目标导向,促使其所运用的事理应博采众长。马克思曾经预言,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类的科学终将成为一个科学,而钱学森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22]。项目管理自始至终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以实现项目目标为导向,因此,必须有一种理念:在最优化地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WBS、EV技术等现有的方法、技术、工具,也不仅是应用运筹学或系统工程中的某些模型方法,而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掘、吸收、消化现有的一切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知识经验等“前科学”,要“集大成”,博采众长,通过合理地吸收改进,应用于项目管理中来。正如下面这句话:它汇江河成大海,将所有可利用的方法均充实到“事理”中去以丰富它的内容,拓宽它解决问题的方法范围,提高它的科学性、系统性[23]。

4.2.2事理发挥需推行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系统的层次性,要求必须推行企业层的项目化管理。任何科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系统所处的环境支撑。而项目管理本身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整个大型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法脱离整个大系统的系统特性和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的事理方法在系统中的应用离不开项目所依存的上级组织的管理系统运行平台的支撑,也就是说要在项目管理子系统层次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缺乏整个企业大型系统上层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撑是行不通的,因而从在长期企业系统中推行现代管理方法以科学地管理好项目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长期性组织流程再造,建立系统各层次相互适应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即在企业层推行项目化管理。

4.3人理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也需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24]。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无论是界定企业的使命、还是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都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项目管理同样如此,在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目标时,必须理解客户、领导意图;在实施、控制阶段离不开对项目成员的组织、沟通和激励;在项目收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更是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因此,必须在各个方面注重对人理的把握,人理是项目成功实现系统目标的保证。

4.3.1项目经理应具备整体视角

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系统管理者必须从整体的视角来解决问题。由于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的要求,需要集中权力以控制工作正常进行,因此项目经理成为一个关键角色。项目经理人,要善于整合集成,从整体把握问题,谋取全局最优。要充分与各层用户沟通,考察顾客对目标的期望或认同程度,了解用户的视点,特别有决策权的领导的观点。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多样性、不同诉求的对立统一,必须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多角度的、整体性的分析、认识,制定整体目标与行动对策。

4.3.2项目团队需发挥创造性

项目管理系统的一次性、独特性,要求项目团队成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任何项目有明确的起始点,也有明确的结束点,是一次性任务[25]。所谓一次性,是指项目无完全程序化的过程可以对照执行,以后也不可能完全按该项任务的过程去完成另一项任务。因此,项目管理的系统过程具有不可逆和不可复制性,要求项目团队成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理论与经营知识,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系统目标。同时,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体系结构》中说,人类掌握的知识远比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体系还要大的多[20]。局部的经验、专家的判断、行家的手艺、文艺人的艺、点滴知识和零金碎玉等虽然不是科学,但都是宝贵的知识。钱老认为,这种“前科学”的量远大于科学技术的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地把“前科学”变成科学,同时也发展和深化了科学技术本身。在项目管理这类一次性、独特性的系统运行中,单依靠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认识到各种属于“前科学”的经验、艺术等的巨大潜力与优势,发挥其作用,这样项目团队才能更有创造性,更能确保项目成功。

5基于WSR方法论的社会经济规划项目实践

5.1项目背景

2009年末,雁塔区政府专门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各副区长、区政府12个局为成员的雁塔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发改委牵头,提出了《雁塔区“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并委托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1项综合性课题和6项专题课题。规划研究和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管理等诸多领域。经济规划统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面对复杂现状,为了确保规划项目按时、保质完成,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采用了WSR方法论,对整个项目及各个子结构进行指导,确保了项目成功,项目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5.2以总体思路研究模块为例

在进行雁塔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认为该模块主要包括物理、事理、人理三部分,并按照物理事理人理的主要方向进行,其中物理主要指认清现状、摸清雁塔家底;事理指科学预测、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人理指提出保证规划实现的合理政策建议。在整个过程中,物理、事理、人理也在不断交换作用,共同确保每个过程和整个模块的成功。

在WSR思想指导下,项目组通过讨论认为,应当首先从物理方面出发,摸清家底,认清雁塔区发展现状,包括分析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现状。为认识物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了大量最新数据信息,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更新;对物理的认识时,不仅是资料的简单收集、堆砌,更应用了SWOT分析、聚类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同时,注意吸收统计局等熟悉业务的政府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见解、看法,保证了对雁塔实际认识的客观性。其次,充分运用事理。根据雁塔区物理现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规划学等理论指导下,应用协同学、移动平均、灰色预测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方法,进行协调性、承载力研究和科学预测,确定目标和战略重点。在目标确定过程中,仍然离不开当前物理的考虑,尤其是在缺少物理数据支撑时,需要整合集成发挥创造性,发挥老领导、专家的作用。同时,确定目标时,必须掌握领导发展思路、意图,发挥创造性思维,将主要领导要求反应到发展规划中去。最后,制定规划的保障措施,此时是发挥人理作用的主战场。一方面,规划报告,尤其是规划目标、战略、发展重点的顺利通过,项目负责人必须充分展现人理的作用,与雁塔区主要领导、有关部门不断沟通论证,听取意见,并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使雁塔区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满意,并获得专家委员会认可。另一方面,还需为规划的实践,制定政策建议等措施。这些措施需要以现有制度、规定等依托,考虑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考虑相关单位利益,才能发挥协同作用,产生实效。通过整个项目过程中WSR的交互作用,最终得出了使利益相关者满意的项目成果,并应用于指导雁塔区经济发展实践。

第3篇

(一)培养目标

以“广阔的基础知识、多维的问题处理方法、现代的低能高效理念、有针对性的实践”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跨学科、多元化角度推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基础技能”要求学生有扎实深厚的理工科基础与宽广的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础IE技能,能够对复杂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评价、改善和控制;“特色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代谢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生态工业系统集成分析、生态效率评价等方法和改善优化工具,使之应用于低碳经济领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模式

1.大类招生,分级培养。大类招生,可以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做事的专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的弊端,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培养上采取分级培养的模式。第一级为本科技能培养,培养学制为4年,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其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大类基础课,第一个“1”用于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二个“1”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与企业对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级为研究生培养,依托高校丰富教育资源,设立本硕连读班,培养学制为6年,采取“2+2+2”的培养模式。第一个“2”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类基础课,第二个“2”用于传统工业工程课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三个“2”深入学习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领域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所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建立与学制模式相对应的“1+X”课程体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基础和通用的知识构成通用课程平台,组成不同的专门化的教学模块。“1”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X”指低碳经济需要的工业工程特色课程。形成一种“1+X”的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兼顾共性与个性,兼顾方法与实践,使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类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低碳领域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程管理。针对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便于管理和激励。将教学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入学水平测试、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量化的指标,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必须打破课程设置上的界限,突出实用性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内和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走出去”,延伸到直接接触低碳经济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的企业中。响应“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专业传统方法论、跨专业云选课、实践”四个模块,其中实践模块贯穿整个体系,其他三个模块依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形成严密的体系结构。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是整体教学的基底,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扎实的基础课程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保证。增加综合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对作为工具类技能的信息科学技术和语言的学习;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起点;选用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质量。

(二)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

对应课程模式中的“1”,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着眼于生产过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

(三)跨专业“云选课”模块

课程模式中的“X”代表课程复合的多元性和特色化,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建立“云选课”机制。“云选课”是基于相关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资源的互补,实行互认学分制度,以便适应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各学院甚至是学校间的学科交流和渗透,可以是软实力的授课指导,也可以是硬件的共享与学习。

(四)实践模块

1.以面向低碳经济的仿真实验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并服务于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应用所学工具和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该领域工作所需的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的创新能力和素养。旨在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具备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环保低碳及工业工程相关行业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事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2.低碳产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实践。工业工程的教学环节不应局限于课内,应该延展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在生态产业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孵化器”,将“产学研”与“人才孵化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企业及产业“零距离”对接。组织方式可以是建立“统一组织、混合编队、分散实习、顶岗实践、双向管理”的运行机制,将学生分散开来,按岗位编制成实习小分队,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全程跟踪生产过程;也可以是假期社会实践方式,即学生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

第4篇

【关键词】资源经济学;方法论;分支;发展方向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相关概述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定义

资源技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源技术和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事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评价并规划人类特定资源系统,并采用各种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一门科学。资源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领另外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资源技术经济学研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预测性、统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在资源开发利用的生产实践中,通过经济和技术的最佳结合而采取最佳的技术方案,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规划、计算、分析和决策等。总的来说,资源技术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查理技术因素发展和运用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三)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经济研究、资源规划技术经济研究、加强资源技术经济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加强资源技术经济应用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行资源技术经济基本概念、指标体系和基本数据的研究以及资源技术经济政策和保护的研究这六大方面的内容。

二、资源技术经济方法论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当既具有定性分析,又具有定量分析的特点,其中政策模拟、价值分析和政治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属于定性分析,而系统分析方法、优化规划法、投入产出法和数学模型等方法都属于定量分析方法。资源技术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基础方法和基本方法,下面是对二者的详细介绍。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基础方法

到目前为止,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有上百种,但是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效益评价法、系统综合法和方案选优法这三种。这三种方法都比较直接简练,而且主体比较明确。对资源技术经济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估计和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为了获得资源开发利用能够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途径。

(二)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不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而是为了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问题,通过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服务妓院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建设。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主要有状况调查法、未来推断法、方案创优法、效益评价法、方案选优法、不确定分析法、因素分离法和系统综合法这类,每种方法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资源评价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ABC分析法等,在使用中应当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方法。

三、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分支

资源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相当广泛,由于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不同,使资源技术经济学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例如社会资源技术经济学、经济资源技术经济学和自然资源技术经济学等属于资源系统构成所分的学科,而水资源技术经济学、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学、气候资源技术经济学和土地资源技术经济学等则是按照自然资源系统的构成进行划分的。每种资源根据其构成情况还能够分为很多技术经济问题,例如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学可以分为水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家禽家畜资源技术经济、野生动物资源技术分析、森林资源技术经济以及微生物资源技术经济等多类技术经济问题;谁资源技术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地表水资源技术经济和抵消水资源技术经济这两大类技术经济问题。由此可见,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分支众多。

四、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提出的课题

在今后,随着知识的进步,资源经济学会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提出的客体,例如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规模问题、速度和效益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课题,从而更好解决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今后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会日益系统化,对方法论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理论来丰富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于具体的方法,要善于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在今后还要进一步拓宽,并研究资源保护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资源技术进步的度量、方向、途径以及应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技术经济学

我国的资源技术经济学理论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产生并发扎起来的,是我国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的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在今后应当加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吸收信息论、控制论、现代工程技术和经济方法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不断建立其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技术经济学体系,为我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作出更多贡献。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今后会加大对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力度,研究的内容会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会日益多样化,从而更好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难题,同时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进而更好指导实践活动,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经济学与数学;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当前中小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为近的裙带关系,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二)缺乏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技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特别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科学的、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资金使用,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大,成本较高,产品积压;也使企业缺乏信用等级,造成金融部门的融资困难。

二、经济学与应用数学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以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没有掌握好经济学,把数学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科学制定计划、科学进行管理、系统进行培训,这是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按传统的观念,任何一门学科达到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经济学专家认为这对经济学也是对的。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基本假设及其思想在中小企业发展中作用可简单概括如下:

(一)经济发展中数学逻辑思维。一般企业经济运行在经济学中具有本质特征,在实际企业经营过程及其不确定因素。需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考虑用数学方法论,有计划发展目标,有计划步骤,有计划措施,合理安排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环节。我们政府人员抓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区域发展的平衡、运营经济学与数学逻辑原理,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复杂、多变的动态因素。

(二)处理问题强调理性科学。数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理性科学体系,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中,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理性的处理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避免非理性冲突,是摆在我们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面前重要课题。

(三)经济发展中的数学模型形式。自然科学的成功及其信念就是其理论在一定时空内的确定性。而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追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在具体研究中,则进一步表现为追求理论上确定性的形式,亦即分析、结论的几何和数学模型形式,为了实现经济学的科学信念,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在方法上必须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演绎法:从创造性假设出发──经逻辑推理(数学推理)──得到确定性结论。特别是,经济学中演绎法成功应用的关键,是巧妙和创造性地构思其演绎的前提──假设条件。

(四)中小企业发展中如何创造假设条件是理论假说演绎推理的关键。确立假设条件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简化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从而确立经济现象间联系假说的核心结构,从而建立演绎推理确定性的前提。在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为企业如何创造假设条件、确定什么样的假设条件,这将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向、经济效益及企业规模,使复杂的经济现象在你设立的假设前提下而简化。一般来说,不同假设下所形成的分析思路、分析范围和分析方法往往是不同的;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特别认识到假设条件在经济学中的方法论意义。

综上所诉,演绎法(逻辑推理)或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具有科学方法论上的意义,也是人们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信念的必然结果,就其研究思路、体系和方法应该说是按着科学研究的要求来设计的,并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我们利用这一学科在实践中如何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存在差别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也应该是有差别的。

三、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和解决方法

根据存在问题,运用经济学与数学理论,找出解决途径,采取可行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及问题。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科学水平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要聘请经理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实行股份制改造;所有的企业都要建立健全企业决策机制、经营管理机制、生产管理机制、营销管理机制等,建立完善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依据经济学原理实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在创新方面全面推进,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核心技术的强势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的合作,大力开发科研攻关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科研攻关平台。

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资源环境;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污染整治;绿色清洁生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9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44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态资源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沉重负担,环保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于北京官厅水库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得环护问题首次进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视野。经过这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局,分别经历了污染整治到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再到绿色清洁生产,进而过渡到循环经济的战略转变等几个过程,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从最早的被动应对直到最后的主动防御。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区域化和复杂化。为了应对这一特征的环保问题,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回顾和分析我国环保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对于我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收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环保规划的不同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环保规划备受人们关注。环保规划体系也经历了萌芽趋于成熟的成功转变。

1.1 萌芽阶段

1972年我国在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环保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环保规划思想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由于我国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没能切实地将环保规划付诸于现实,仅仅将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环保规划没有成型的理论和体系,也没有专业的单位和技术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1.2 探索阶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最早的区域环境规划,也就是济南市的环境规划和山西省能源环境专项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范围仅局限于污染治理,方法理论仍停留在定性为主的阶段。1983年,我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时环保才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和影响评价内容也在全国开展起来。

1.3 发展阶段

我国在1986年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七五”时期,开展了国家环境预测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环境规划工作当中。这一历史时期的环保规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立了我国环保经济模型、系统动力模型等一些列的模型体系,开展了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研究,为今后的宏观控制奠定了

基础。

1989年全国环保第三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1993年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各个城市编制环保规划的指导意见。1994年国家《环保计划管理办法》,首次对我国环保规划的编制、管理和体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1.4 深化阶段

我国从“九五”开始,环保规划进入到了深化阶段,国家不仅在宏观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同时还开展了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具体办法,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体系、实践和程序等日益规范。

2 我国环保规划体系的分析

2.1 环保规划的地位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环保规划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早的环保规划仅仅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直至后来确定了其法律地位,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编制理论。“十一五”环保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的批复形式,将环保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切实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下,环保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2.2 环保规划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环保规划法律体系正处于完善阶段。早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对环保规划作出了简单规定,但没有详细指导编制和审批等工作流程。后期,国家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环保规划工作的管理办法、纲要和指南等,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指导环保规划的编制,使其逐步趋于规范化。但是,我国现在仍需要环保规划的专项法律来完善具体工作细节,明确规划的申报审批流程,切实加强环保规划的实施、验收和考核机制,细化各方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将环保规划规范化和法律化,便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 环保规划的方法论

我国较早期环保规划的编制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过渡到现阶段的定量分析,从以前的理论空白过渡到现阶段的总量控制方法,逐渐丰富了环保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在辅助规划和决策中,增加了环保规划的工作效率。环保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快速发展,受益于环境变化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环保规划工作的重点和现实的理论实践方法,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成果为环保规划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规划方法论也应该逐步转移工作重心,重点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转移到新区开发、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上。同时,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环保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将我国环保规划的决策系统化和智能化。笔者相信,我国环保规划的理论体系将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

3 我国环保规划的发展

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看,环保规划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明确,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逐步完善,对于规划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要明确说明。同时,随着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体系的成熟,应该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强化环保规划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环保规划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新的雾霾、大气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部分内容也会有所调整,环保措施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所改进。总之,环保规划框架结构是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合理的统一量化标准来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环保规划体系,推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过孝民.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3,(4).

第7篇

以产品策略化为基点,以产品创新化、产品结构化、产品长寿化为手段的四类产品智造阶梯,会帮助企业构建一个根深叶茂的长青产品体系,这一体系也是长寿企业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家商业企业的基业长青,没有比产品长青更重要的了。如果产品不能与时俱进,企业的品牌、价值观、机制等都会变得一文不名。所以,产品是支撑基业长青公司的本质基础。

保持企业的产品长青,显然应该得到最优先的企业战略关注。这种支撑基业长青公司的产品(简称长青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产品炼金术》一书中,我们总结了企业产品长青的演化路径――以产品策略化为基点,以产品创新化、产品结构化、产品长寿化为手段的四类产品智造阶梯。产品的四类进化,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致久的企业演化过程相匹配,我们可以从看似天才的成功故事中,寻找出一条可复制的智造长青产品的逻辑路径,即产品战略营销方法论。

智造阶梯1:产品策略化

产品好不好卖,首先要有正确的市场策略。策略性产品是好卖产品的首要标准,没有策略是企业制造出一大堆“脑残”产品的根源。可以说,策略化产品是所有产品的起点。“5W2H”是策略化产品的基本思维框架,让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成功的策略化产品。

顾客(Who)策略:当百事可乐发动“新一代选择”广告运动时,可口可乐就被置于与流行、时尚、新一代无缘的“老”(过时)品牌境地,失去了“经典”可乐带来的战略优势(品牌特权)。

特性(What)策略:洽洽香瓜子以创新性的煮制工艺,改变了传统炒制瓜子的口感(以食用草本入味)、特性(不上火)及手感(不脏手)。恰恰用一个小产品创造了一个大的新品类市场(煮瓜子vs炒瓜子)。

时机(When)策略:娃哈哈营养快线通过“早餐来一瓶,精神一上午”的诉求,在含乳果汁混合饮料市场里做到了剩者为王,而且成了年销量超过120亿元的超级大品种。

动机(Why)策略:“十足女人味”为女性购买太太口服液提供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理由。

渠道(Where)策略:徐福记抓住现代零售终端的崛起,率先实行散装食品(糖果、糕点、果冻等)专柜化运作,悄无声息地建立了一家食品巨无霸。

价格(How much)策略:格兰仕微波炉坚持采取规模化、低价格策略,3年时间便做到世界第一,成功培养了中国家庭对微波炉的使用习惯。

使用方式(How)策略:“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将农夫果园混合饮料的产品特性,通过消费者饮用时的动作鲜活地体现了出来。

有策略的产品会让产品的市场推广像长了“腿”一样,只要实现终端覆盖,产品就会像水一样自动流淌。因为策略化产品解决的不是简单的市场推广组合,而是产品与目标顾客需求之间的沟通“密码”。

智造阶梯2:产品创新化

创新性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销量上,还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上,包括增长模式转变、竞争能力提升、品牌价值独特、行业地位奠定四项核心指标。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创新化产品不是企业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企业争夺行业领导及领先地位的必由之路。

产品创新的编码可以像工程师或软件编程那样有清晰的逻辑与结构――产品的全价值链解析与洞察,这绝不是个别人大脑里的“黑箱”灵感,而是一个科学、理性、有逻辑的创意过程。产品的创新本质是对原有产品、品类、产业价值链的突破,而且基于产品全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创新有三个基本方向,分别是升级性产品创新、颠覆性产品创新和革命性产品创新(新品类创新)。

升级性产品创新是产品自身在价值链环节的升级,包括品质、品相、内容、材料、工艺及最后落地在顾客感知效用的升级。升级性创新不改变产品价值链的组合,而是对价值链各要素进行优化和升级,如食品的品质创新、包装创新和工艺创新。以白金酒为例,它从品牌、品质(香型)、诉求三个产品核心层面采取了“全面压制”的策略:品牌压制――茅台vs五粮液;香型压制――酱香型vs浓香型;消费者心智压制――送礼升级,今年流行白金酒,广告里甚至还不忘加一句“送白金酒,有面子”vs送长辈,黄金酒。白金酒对阵黄金酒的案例说明,升级性产品创新是具有市场杀伤力的。

颠覆性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将领先产品的市场份额抢过来,最后实现“翻盘”,成为新的市场领导者。颠覆性产品创新需要提出一个与领导产品逆反的新的选择标准,且这个选择标准必须是“非此即彼”,如农夫山泉天然水对娃哈哈纯净水。颠覆性产品并没有摧毁现有品类或市场,而是通过颠覆性创新产品实现市场占有率和品类领导权的颠倒(品牌转换)。

革命性产品创新,不是在原有产品价值链上进行优化或颠覆,而是突破行业原有边界(技术、标准、产业链),创造出崭新的产品及产品价值链。这种产品及产品价值链或与原有产品并立,或者迫使原有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如MP3/4/5对随身听的取代式革命,平板电脑对MP3/4的换位式革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价值链革命性再造等。

智造阶梯3:产品结构化

企业的产品规划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竞争布局。结构化产品规划的核心,是将企业的产品规划放大到产业、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中去考量。结构化产品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的主要驱动力,其包含三个方向:纵向结构化、横向结构化和双向结构化。

纵向结构化是指产品或品类相对专一化,企业并不追求横向层面的品类多元化,而是注重对产品上、下游关键价值链的关联产品的布局。可口可乐早期采取的是纵向结构化的产品战略,通过对浓缩原料与品牌的控制权,可口可乐与实力雄厚的集团进行了灌装厂与渠道运营的合资,这种产品纵向结构化的做法对于单品快速形成规模化和全覆盖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在互联网领域,纵向结构化产品模式也很常见,比如阿里巴巴并购“一达通”,目的就是补足阿里巴巴在外贸B2B纵向产业链上“交易服务功能偏弱”的短板,从而形成对敦煌网的战略对峙。

横向结构化是指产品品类的多元化甚至多角化,企业的目标往往是“全品类通吃”。近年来,可口可乐面对碳酸饮料销量增长乏力的现实,逐步增加了饮用水(冰露)、果汁(美汁源)和茶饮料(雀巢原叶)等产品品类,并提出了“全方位饮料公司”的新产品战略,这就是典型的横向结构化产品战略。

通常超大规模企业会采用双向结构化产品战略,即同时在纵向与横向结构化两个领域内进行产品布局。以中粮为例,其核心业务涉及粮食贸易(大米、面粉)、大豆贸易(油脂压榨、小包装油)、包装食品(饮料、巧克力、葡萄酒、蜂蜜)等,一直呈现出双向结构化的产品布局。还有腾讯一直紧密关注任何一个新互联网产品形态,包括网游、客户端、杀毒、社区、支付、网购、团购、微博、云存储等,并快速推出类似的跟进产品,借助庞大的QQ用户群进行渗透。腾讯这种全面布局互联网全产业链的产品投放也是一种双向结构化的产品战略。

产品结构化不是“点―线―面―体”这种抽象的产品数量及类型的增加,而是一种有内容的、与市场份额相关的、对企业市场地位有价值的产品组合规划。结构化产品的思维与方法将会彻底改变企业在产品线和产品组合上的经验、盲目、随意的做法,帮助企业掌握打造“硬驱动力、高赢利性、稳占有率”的结构化产品组合的科学方法。

智造阶梯4:产品长寿化

好卖产品最终要解决的是产品的长销化,即长寿化产品的问题。长寿化产品并不神秘,它考验了企业对消费者常态化需求的把握能力。长寿化产品是具备“十项全能”的策略性产品,即“3S +5W2H”的方法论。

我们以吉列剃须刀为例来看长寿产品是如何做到十项全能的。

S1,市场规模(Size):剃须是全球男性的共性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刚性需求市场,市场规模毋庸置疑。在电动剃须刀发明之前,吉列的产品核心是刀头的锋利,这是吉列在众多剃须刀片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S2,市场价值(Value):电动剃须刀的发明给手动剃须刀产业带来了重大打击,但吉列反而因祸得福,做到了剩者为王。吉列如何保住了手动剃须刀产品的市场价值?从便捷性考虑,电动剃须刀是手动剃须刀无法比拟的,于是吉列开始在“体验性”上下工夫:一是将更干净地剃须与光彩照人进行链接,二是将手动剃须与注重生活细节、社交形象等个人气质链接。经过这种策略转化,吉列的“男人的选择”赋予了“吉列男人”更丰富的人格化内涵。

吉列这个产品营销策略的创新击中了电动剃须刀的软肋:方便但未必干净。由于将剃须刀从基础性需求(快速干净)转移到了升级性需求(光彩照人、剃须体验),吉列开始成为品质人生、品位人士的选择,成功地“再造”了手动剃须刀产品的市场价值。

S3,市场恒常性(Constant):吉列在高端、注重体验的顾客群里找到并奠定了新的市场利基点,在这个利基点上,电动剃须刀无法侵入:手动剃须刀不仅在核心产品――刀头及手柄上进行了创新,还在剃须水(喱)、须后水等产品上进行了创新,目的是带给顾客与电动剃须刀不一样的剃须体验。

这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与转型,不仅使吉列抵挡住了电动剃须刀的冲击,而且逐步站稳脚跟,在新的市场空间里尽情驰骋。吉列也成为维护、创造产品市场恒常性的典型代表。

上述“3S”是产品战略层面的创新,产品战术层面的“5W2H”也要随之而动。

顾客(Who)策略:吉列重新创造了产品的目标客户――现代绅士男人。

特性(What)策略:吉列将剃须从一种被动的机械行为变成了主动的享受行为,剃须成为一种男人独有的生活体验。此外,吉列也没有放过女性市场,推出了设计风格柔美的女性洁毛刀。

时机(When)策略:吉列的广告锁定清晨时光――吉列是男人每一天光鲜生活的开始,同时穿插剃须后光洁的面庞和让性感女友更加亲近的夜晚场景。

动机(Why)策略:吉列把男人剃须的动机由干净变成了享受,使用吉列剃须刀不仅是让自己舒服,而且使男人更具品位。

渠道(Where)策略:自从与宝洁合并后,吉列的渠道从过去的小五金、日用品,开始靠近日化品进行陈列,渠道范围也从卖场走向了屈臣氏等日化连锁店。

使用方式(How)策略:产品(剃须喱、须后水)的创新是吉列在使用方式上的重要创新,它彻底改变了产品的使用体验,将高端、讲究体验的产品使用方式变成了大众的日常习惯。

价格(How much)策略:吉列摆脱了卖刀片的低端产品和低价路线,实现了产品溢价。相对于电动剃须刀而言,这样的溢价还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

吉列的案例说明,抓住了产品的本质――顾客属性,才能不断改进、优化、升级长寿化产品的十项指标,最终变成拥有“十项全能”的、完美的策略化产品,为打造长寿化产品奠定坚实根基。

沿着上述四个智造产品阶梯,就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产品战略营销方法论,这会帮助企业构建一个根深叶茂的长青产品体系,成为长寿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保证。

(史贤龙: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产品炼金术》即将由万卷公司出版)

第8篇

关键词:TRIZ 组织创新 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14-02

引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加快煤炭技术创新。强调围绕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技术、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配套技术、煤矿重大安全隐患防治技术、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矿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

当前,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事关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企业必须把该项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运用TRIZ理论,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发展的纵深度,大大加快其创造发明的进程,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公关和技术储备,增强科技对企业经济实力增长的带动力。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囊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且复杂,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要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健全技术创新组织,以保证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因而,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TRIZ是解决工程领域技术难题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理论。但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组织创新,其主要原因是结构失效。企业组织创新主要基于事实和实例,因而TRIZ的应用受到局限。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本体论思想,企业组织的复杂问题可以转化为结构化问题。因此,在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层而上,工程领域创新与企业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并均以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发明创造与创新的主要手段。目前企业组织创新多局限于理论层而的研究探讨,缺乏可操作性。通过解析TRIZ的过程与框架,来构建企业组织创基本框架与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一、TRIZ理论简介及评价

TRIZ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科学。它起源于前苏联,流行并发展于欧美,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它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快速地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方案,大大加快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其两大革命性的成果包括:(1)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2)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方法和原理。

具体而言,TRIZ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一场分析法,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矛盾解决矩阵,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技术特性,物理学、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知识库等。这些工具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基础。从而为TRIZ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可以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质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的产品上市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的创造学大师乔治・普林斯曾经评价过TRIZ理论,他说没有见过任何另外的发明理论和方法能像TPdZ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既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工具,TRIZ不愧是一件瑰宝。TRIZ理论推广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卢志扬教授认为,研究推广创新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现有TRIZ工具的传播和应用都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创新思维。TRIZ理论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是协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理论大大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直接将人的思路引向问题的核心部分。

二、煤炭企业内部组织创新动力

2000年以来,原中央属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发展规划,进行快速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同时,国家对煤炭企业提出了分离企业办社会和辅业改制等。原有的组织结构已经影响到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组织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1、环境因素分析。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对外部环境连续的适应过程。一个组织结构受到环境的影响原因就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些组织面临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另一些组织面临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因为不确定性威胁着组织的生存,组织结构的调适就是减少环境不确定的一种措施。

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在组织结构上的新一轮调整。从国内环境看,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煤炭兼并重组作为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锐减7000家。这预示着国内煤炭行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煤炭行业由极度分散正在走向集中。至2020年,国内煤炭行业亦将形成大集团竞争格局,从而以强大的实力赢得在全球煤炭市场的优势地位。

2、发展战略分析。企业创新行为最原始的动力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企业自身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维持自身生存和实现自身成长是企业的本能,来自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素质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必然突破原有的组织形态,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行为规则和组织流程方面有所创新,为下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

根据煤炭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中国煤炭工业的集团化布局正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形成。一方面全国各大煤炭企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实行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难以实施综合经营战略;另一方面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造成的分散投入,使企业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同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组织创新,才能在组织上保证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3、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1年以来,煤炭主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神华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东兖矿集团、河南平煤集团、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阳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等企业年煤炭产量都达到了

300万吨以上,神华达到了2亿吨以上、大同集团达到了1亿吨以上。同时,其非煤产业,如电力、焦化、建材、机电修造、服务贸易等多种产业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的已达到了企业的半壁江山。由于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原有的人员和管理体制无法对各个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指导,许多带有行业特点的重大事项,集团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决策。

4、技术分析。我国煤炭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进生产自动化、大功率化和信息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国有煤炭企业的井下煤炭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对煤炭工人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使得传统的靠人工到现场操作的方法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其他非煤产业,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动化程度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员工技术的要求更新换代,很难由一个单一的以煤炭管理为主的技术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使得原有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技术的特殊性和竞争的加剧,各产业的相关技术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进行组织创新。

三、TRIZ促进煤炭企业组织创新的一般原理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实际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其一是TRIZ的很多原理不适用于企业组织,其二是企业组织的问题要比工程领域的创新求解复杂得多。

TRIZ给出了实现创新遵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创新始于识别有害冲突;在创新解决方案中,解决所识别的冲突并不破坏冲突结构;源于理想和功能之间矛盾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冲突是有限的;由技术发展历史来获取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其局限性且只适用少数几类。

根据工程领域TRIZ与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原理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的一致性和煤炭企业组织问题的特点,通过下列步骤来完成企业组织系统化创新问题的求解方法的构建,见图1:

1、分析并充分理解TRIZ思维方法、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入分析TRIZ研究的原理、流程和方法,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煤炭组织创新领域的TRIZ理论体系。针对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一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

2、从本体论的角度识别TRIZ理论的构成要素。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一般情况下,创新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某一特定领域或目标的信息与知识;二是创新的技术、方法与过程。从本体论的角度,创新问题求解可以看作是系统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并表现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对应地确定企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矛盾及其与信息和知识的结构对应关系。

3、根据对偶原理提供组织创新新视角。基于科学方法论,并根据对偶原理,参照TRIZ理论框架和实现技术,建立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的原理。根据戈登提出的对偶法: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创新过程。二是学习过程。创新过程产生于变熟悉为新奇的过程,即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新是将信息针对创新问题冲突重新安排。在抽象的哲学和方法论层次,非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原理与TRIZ原理具有相似性。

4、为组织问题寻找等价的方法体系。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很多TRIZ工具并不适应于非工程领域创新,需要在本体变换的基础上针对非工程领域创新进行修正。通过采用本体论和系统理论来描述和表征组织创新理论框架,构建组织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框架。具体实现方法是根据对偶原理寻找企业组织创新方法体系。

5、用组织领域实例进行确证。根据非工程领域创新理论框架和基本思想,需要用组织创新领域的具体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并且具体化地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根据事实进行确证,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工作对其有效性进行论证。由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求解大多是依赖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对比。已有经验、实际案例、相关领域的问题求解的启发机制等都在非工程领域问题求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计算机辅助创新(CAI)。现代的CAI技术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术+IT技术”的结晶,使TRIZ理论不再只是专家们才能使用的创新工具,降低TRIZ理论门槛的同时,也加速了TRIZ理论的传播应用。基于上述创新原理可以实现企业组织辅助创新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适应于企业组织创新的软件系统,可通过本体转换完成创新问题的表述、创新求解、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本体间的映射和转化。系统涉及到的企业组织创新原理,来自对于非工程领域创新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理论和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其中大量的管理案例和管理实践来自于主流的企业组织管理学著作。效应知识取自与企业组织密切相关的制度、结构、战略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结语

根据工程领域创新原理可以看出,实现创新需要遵从创新思维规律以及大量的知识和结构化的创新方法的支撑。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工程领域创新问题求解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将工程领域创新理论TRIZ引入企业组织创新是可行的并且是可操作的,是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基本技术框架和基本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因此,基于工程领域创新理论应用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基本技术框架和思想,针对煤炭企业组织创新一般原理进行研究,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运用TRIZ理论提升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能及相关组织模式研究》(编号11542216)]

参考文献:

1.Altshuller G.Creativity as an Exact Science.Gordon and Breach,NY.1982.

2.何川,张鹏,陈利琼.TRIZ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35(5):19―23.

3.根里奇・阿奇舒勒.哇,发明家诞生了[M].范怡红、黄玉霖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书评.

4.亿维讯.美国南加州大学卢志扬教授来访,谈TRIZ理论发展[EB/OL].2008-09-11,省略.cn/TRIZ Show.

5.郭韬.滕响林.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3.

第9篇

崔永元在《小崔说事》节目中以他特有的幽默曾调侃“土人”俞孔坚,以“土人”做公司名称,会有人找你们设计吗,人们是否怀疑“土人”只会做“土坯房子”?

“土人”是什么?记者接到采访任务时也不禁一问?俞孔坚释疑解惑:土人,就是对土地负责,以土地的名义来做事,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土人理念”。

“土人通过和谐的物质空间来满足人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需要;土人通过尊重自然和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

求学时期母亲从风水林取来的一包泥土,俞孔坚带着它走遍世界。

“我的情节是跟土地融为一体了。乡土烙印跟着我,这是自然的恩赐。”

从自然之道

“土人”代替“饱尝自然之恩赐,往往不知所以”的人“从自然之道,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俞孔坚执笔在土人铭中写道。

作为中国首位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洋博士,“土人”却成为他的口号和招牌。

“土人”标新立异,因和当前业内传统观点背道而驰,他的观点一度遭遇误读和歪曲。

“土人”开张后,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俞孔坚接到的第一个景观设计任务,原本普通的项目审评会变成了他的批判大会。

某风景园林学会甚至被挟持红头文件,对于他在2006年国际IFLA大会和ASLA年会的主旨报告大泼污水,大扣帽子。

每每此刻,他常常把家乡大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引为知音,以此激励自己。

他批判某些“设计师”总试图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展示给大众,把人当作外在者,而不是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

他对某些“设计师”破坏生态、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作品感到哀叹:别了,诗意的场所;别了,人性的空间;别了,那故事的地方。

然而,他又不甘心,他因此呼号。

他呼唤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抵制因设计师失去了的场所。

他呼唤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有故事的地方。

因此,他被视古典园林为国粹的遗老遗少们所不容,他成了一个异类。

但是,正是由于他所坚持“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观点和对景观设计学“不破不立”的雄心壮志,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一条的河流、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产。

可喜的是,在全球,俞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

2007年到2009年,他连续三年“全球巡讲”把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也许,正是由于“土人”毫不动摇的坚守,才奠定了俞孔坚这个中国景观设计学领域的拓荒者和领路人的地位。

也许,正是由于“土人”不遗余力地呼喊,才有了“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终身目标的职业”――景观设计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土人”是俞孔坚对景观设计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他特有的,不是谁模仿就能够模仿得了的。

“土人”是俞孔坚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否则,大家绝不会看到他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继而提出“反规划”理论和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论。

“土人”绝不妥协,否则,大家绝不会看到2001年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诞生。随后,2002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度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等奖项纷至沓来。

泥土的情怀

求学时期,母亲从风水林取来的一包泥土,俞孔坚带着它走遍世界。

俞孔坚对土地的恋情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生活。出生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浙江金华乌江白沙溪边上,“那是诗一样的环境。”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的童年倍感压抑和不幸,“经常遭到许多人白眼、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初中以后,他没机会考高中,放了一年牛,意志消沉,“当时怀疑自己是否会一直这样下去。”

这个时候土地成为俞孔坚平静心情的最好良药。“惟有土地不歧视你,大自然把我陶醉了。”俞孔坚告诉记者。

在老班主任的鼓励下,俞孔坚从容地升入高中,为日后就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打下基础。

由于比较自卑害羞,不爱说话,“我成为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南方人没有米饭吃就很难受,女同学对我非常好,给我米票,一位最积极的赞助者还成了我的妻子。”对此,他至今难以忘怀。

母校研究生毕业后,抱着更大的追求,他考入景观设计学的发祥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在名家荟萃的哈佛,他见到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求知若渴,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俞孔坚心想:“既然上最好的大学,就要去最好的公司锻炼。”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成功进入世界最知名的SWA设计公司。SWA云集了大量有思想、有经验的设计师,对他的实践观念形成有很大影响。但在SWA干了2年后,1996年12月31日,俞孔坚有点坐不住了。“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觉得再呆下去就是浪费时间。”看到中国各地沸沸扬扬的世界工地景象,他既心喜,又心忧,“新乡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使命,他觉得回国大有作为的机会到了。

虽然确定回北京,但国内还没有景观设计专业。“我自己费劲,不知道去清华还是北大”,经过一番挣扎,他选择了北大。

适逢1997年10月,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开园,次年春天俞孔坚的“土人”研究所在留学创业园10万元经费、20平米免费仓库的家当下诞生了。

敢为天下先

2001年5月,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建成,并于次年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时,而日后名声大震的北京中关村电子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798艺术区此时在国内外还是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2002年,上海世博会的浦江规划指出,将浦江两岸现有船厂码头、工业厂区改建成体现文化传统的博物馆,将绿带和水面引入腹地建成类似“巴黎塞纳河”的休闲空间,对于缺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上海而言,“世博板块”提供了崭新概念的居住空间。

2005年8月,石景山区对外宣布:解决因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空心化”问题,利用首钢旧厂房设施“打造北京CRD”。

上述看似不相干的四则新闻,但深究其规划理念,无不异曲同工地体现出“时间的美,工业的美,落差错愕的美”。此外,岐江公园因势利导地体现出“野草的美”, 世博园景观核心理念是“还原真实的上海滩”。两者均由俞孔坚领衔设计。他领景观设计风气之先可见一斑。

一网友对岐江公园项目评论到,一个人有他的记忆,一个地方也有他的记忆。而记忆不应该只停留在照片中。不用讨论他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他就属于这里,属于想了解他的孩子,属于想让孩子了解他的父亲。

俞孔坚坦言,景观设计要让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的代表作还有:台州案例,反规划 ; 漂浮的花园――浙江永宁公园:与洪水为友的景观;丰产的景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最少的人工投入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秦皇岛汤河公园等。

藉此,“土人”俞孔坚景观设计的策略核心就是将城市性重新定义,以生存的名义重建城市,反映土地和人的真实关系,直面挑战的当代城市与景观设计为土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由于俞孔坚的名人效应,他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土人”扎堆。由归国留学人员构成设计主体的400多名职业设计师挤满了北大科技园创新中心4-5层的写字楼。

“土人”的专业人员涵盖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给排水、电气、结构等各类领域。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成为其主营业务。

“土人理念”全面地应用在国土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并在多个部委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决策中起到积极作用,完成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示范工程。他因此获得2008年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5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和规划荣誉奖,两度世界青年建筑奖等令中外同行羡慕不已的奖项。

在成功经历了2007和2008年的“全球巡讲”之后,俞孔坚已经将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已先后在美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府和国际重要会议上进行了24场关于“生存的艺术”和“反规划”的主题演讲,均受到热烈欢迎,并影响深远。

2009年春节刚过,俞孔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题为“寻找更加精明的解决方法――城市增长规划的“反规划”途径的报告,拉开了俞孔坚教授2009年“全球巡讲”的序幕。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给当代景观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俞孔坚说,如何设计可持续的景观,如何把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在一起,使自然与人文、美景与实用不再对立,而是融合在一起,这要问计桃花源。

问计桃花源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俞孔坚说,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肩负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基于新形势,俞孔坚告诉记者,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人地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受怀旧的心理驱使,追回那过往的“桃花源”。想回到过去的想法太天真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定位在“美化”上,这也是虚假的,是古典造园方式的延伸。

俞孔坚说,要寻找“新乡土”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新乡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市长服务的,“新乡土”是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美国或者是欧洲那里搬过来的。来源于此时此地,服务于当代中国――这就是“新乡土”。

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和监护,并与治国之道相结合的艺术。俞孔坚痛心地说: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意味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它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平民相联系的文化。

“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串通一气,向世人编织一个弥天大谎,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代表中国。人们挖掉了农家祖坟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异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的“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踏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俞孔坚说,也正是这种腐朽、虚假的园林艺术,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着、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为此,我们需要景观设计的回归。

设计的回归

关于景观设计,俞孔坚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土地之神。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

俞孔坚说,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封建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是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作为景观设计者必须采取行动。对此,俞孔坚从价值观、城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与实践、设计方法论等角度提出三个策略:一是价值观的改变:重新定义城市性,重视乡土性,回归土地与人的真实关系;二是城市设计的重新定义与实践:回归城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三是设计方法论:以“反规划”理论为指导,围绕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设计。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保护景观中的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精神的联系。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性。

2009年4月21至23日,俞孔坚博士作为中国唯一受邀代表和世界不同国家的6位知名景观设计师齐聚柏林,这些专家包括:以色列的Shlomo Aronson、西班牙的Joan Roig、美国的James Corner和Ken Smith、德国的Stefano Lenzen、意大利的Maria Chiara Pastore。他们一道,共商2010年“景观回归”的展览,介绍设计作品和理念,深入研讨当代景观设计的立场。

记者在邀请函上看到,主办方德国艺术研究院丝毫不回避当今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近些年景观设计专业讨论的热门议题。这也是俞孔坚一直深思熟虑的课题。

值本稿付梓之际,在5月24日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大会上,他做了以《开启自然过程: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天津桥园生态恢复工程》的演讲;5月31日他将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接待哈佛大学访问团并发表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