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师的角色

时间:2023-07-25 16:50:53

导语:在语文教师的角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归还主权,做学生课堂学习的对话者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播知识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究,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切实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制定上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 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语文教师要真正把主权归还给学生,就必须确立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以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就广度而言,个体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和语文水平将得到完整的提升。

二、关注差异,做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者

素质教育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如果不顾及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而用统一标准去评估“达标”度,将会窒息许多学习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差异性,明确其中常蕴含的特殊性乃至创造性,相信那些无法为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可能是很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包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很有现实意义。

三、塑造灵魂,做学生立身行事的引导者

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的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优秀美德。要把这些良好的道德传统植根于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他们做人的行为准则,语文教师就应当发挥语文课的优势,用语文文本的丰富资源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做人的引导者,人们必然会对教师的人格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促进者;参与者;建设者“初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三点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中考为轴心”的一贯做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那么,在新课改下,我们语文老师扮演什么角色呢?

1. 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

2. 要做学生学习的领航者 教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放任自流,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漫无目的地去“探究”。笔者认为,在新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当好一名“领航者”,关键体现在钻研材料、解读文本、组织备课上。

3. 要做平等的交流者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角色,转为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使“对话”能积极实施起来,并富有成效,教师必须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首先,教师要能走近学生、体察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困难。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做“文本”的第一阅读者。其次,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不给予廉价的表扬,也不要肆意否定或批评、讽刺。第三、教师与学生对话平台的搭建,还依赖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态度与深度。教师要有耐心地去引导,给予每个学生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继而又将其转化为阅读的动力。

4. 要做课程的建设者 现在的课程是由文本课程转为多元课程、由抽象课程转为体验课程、由他人课程转为自己课程,这决定教师的角色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教学资料和补充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师的导向标,指导着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精确定位。语文课程大致可分为必读课程和自读课程。在必读课程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必读课程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在自读课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5. 要做愉悦氛围的制造者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好比是一项课余生活中的一次野炊、一次旅游……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才能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成为愉悦氛围的制造者。

(1)适时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角色;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品德、学识、教学思想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予以充分认识,要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给新时代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能只应付过程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先把一节课设计成为有知识可以学的课,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过程,把一节课导演成了热热闹闹的闹剧。语文永远如大海一样的宽广,因此每一处海域都有它的独特魅力,这些迷人的领域,只有潜心钻研和发现的人才能感受到。因此一个老师,首先不要逃避难度,不要找借口为自己的懒惰做掩饰,其实,有很多的宝贵的资源就在我们的不经意中错失,而我们势必也在不自觉地带领着学生按照着我们的喜好学习语文,这样带出来的学生,他对语文的学习永远都是畸形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先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从语文的各个角落找出趣味,然后让学生能够在看似荒漠的文字里过滤出黄金,让学生在犹如人间仙境的意境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教师要做一名出色的导演应学会推陈出新

做老师都想把自己的课上的人人喜欢,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个的,确实是不容易!上好一节课,不是难在知识的讲授,而是难在了教法的设计。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精心准备,然后精心设计,而设计好一节课,再把设计好的东西很好地在课堂中运用,我们在准备课的时候,要像导演一样,在授课前做精心的准备,授课时成竹在胸,时刻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并且能把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这是授课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好些时候,我们都想到了,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望而却步。每个人做某个事情做多了,都有烦心的感觉,学生在听老师的课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因此,如果你不在授课中推陈出新,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我们循规蹈矩的课当作摇篮曲。因此作为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可以自负,认为自己的方法独一无二而不去变通,从而使自己的付出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要因为自己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而倨傲,岁月就是一把双刃剑,过去了就成为记忆,一切还都要从头开始。

三、教师应充满人文关怀,要以情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应充满人文关怀,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情”忌外加,矫揉造作,“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学对它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感。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靠单纯的技巧和手段的转变,而且是理念、情感的转变,以及学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让学生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中去。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提升语文教学的境界。

四、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严格的长者

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积极创设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溅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

五、教师应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而不是素质教育的束缚者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之我见 陈世平, 期刊 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02期

第4篇

自新课改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都非常重视“如何创建高效课堂”,从观念转变、备课改革、问题导学、学习小组、展示对话,到课型创新等教学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究,有益的尝试,具体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方面也应积极地探索,要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老方法,要推陈出新,重审自己的角色。

我们知道,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改“以教为本”为“以学为本”,要想出方法,创造条件,设计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要从简单的“满堂灌”转化为“问题中学习、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展示、展示中对话、对话中指导,指导中训练、训练中归纳、归纳中延伸”。这个时候老师不在是主角了,要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才是高效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还学生以自由,给课堂以高效。

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要素关系的调整,尤其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调整。确定下来的“以学为本”的方针,要求语文老师角色从课堂的主讲者到新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的转换要得体,把握的尺度要准确。要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靓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牢掌握住语文知识。

如:在教授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1.词、词牌、题目的基础知识。2.收集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该词提供背景资料。3.收集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秋”的经典句子。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把以上知识点搞出来,形成小组问题资料。然后请2-3名学生展示其学习效果。把收集起来的诗句择优抄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别把抄录的诗句和词反复诵读,对比诵读,把握各种关于“秋”的诗句所含的情感。然后再根据情感和教师的诵读指导,再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情感含义。特别是词的诵读。要读出“湘江秋景”的美丽,读出情感的大气、豪气。接着让学生自我探究:根据词的内容,绘出一副伟人站在湘江橘子洲头的图景。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展示图景,教师在整合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该词的情感。最后布置探究作业:对比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采桑子・重阳》,真正让学生做到当主角,成主体。

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勇于探索,积极尝试,认真教研,争取早日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效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塑造者;组织者;激励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05-0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漫长的历史中,教师一直起着传递知识、传承文明的巨大作用。但对教师角色的这一定位,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现代社会中,知识以惊人的速度更新,知识是教不完的,传授知识不再是第一位的任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说,是人的竞争。因此,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把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确定为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压力沉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对话者的角色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这里,语文老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1、强化民主意识

即语文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两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

2、强化人本意识

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就广度而言,作为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个体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就长度而言,个体生命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可靠的保证;而就深度而言,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

二、塑造者的角色

由于以往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作为课程角色只是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尚且不可能,更遑论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其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其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须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其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性,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像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与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趋势下,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价值追求,矢志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这样,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足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激发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劲内驱力。

三、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调控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课堂,又始终不离教学目标,即所谓张弛有度,放得开收得拢。及时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保证课堂始终秩序井然,效率又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又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的时候,教师要提供相关信息,及时给予指导。

四、激励者的角色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更新理念 转化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85-02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如何做一位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师呢?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新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转变教师的角色。那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 新课标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1.1建立新型师生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也就是说要有民主意识。例如在国培培训期间,我的影子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她先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也可适当用自己的语言当台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想说话,也有话可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变了过去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这种老模式,是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2与同行交流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授《济南的冬天》在确立教学重点时,笔者和其他老师经过讨论确立了第3自然段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本段语言优美、层次清楚、角度新颖,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的特点。这就是笔者在与同事交流中学到的成果,可见在备课之前应该多与同行交流,从而博采众长。

2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学生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为迎接这个挑战,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成共识,现代远程教育走进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炼志”。教师在新课改下,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因此,在新课改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2.1“教书匠”变开发者

传统的语文教师所扮演的“教书匠”角色,其实质就是教材的执行者、重复者,而学生则在个性、智力、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下,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走向社会、走近别的学科,积极开发具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不断地丰富、完善。例如笔者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让学生思考——友人该如何做,如何说,元方才能原谅他。这个问题的抛出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友人应该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元方道歉,再改正自己的错误,元方才会原谅他。”还有的说:“友人是大人,元方是小孩,友人先是对陈太丘失信,后对陈元方失礼,因此,友人应该先向陈太丘道歉,再向陈元方道歉。”还有的说……总之,学生的回答各具特色。这个问题的设置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老师由交给学生知识变成学生知识的开发者。

2.2指挥者变服务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终极目标,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统治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例如我在上《论语十则》时并没有把文章给学生翻译出来,而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自己翻译。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梳理出来,先求助本小组和其他小组解决,如再有疑问向笔者提问,笔者作详细的解疑。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老师提问题学生来回答,这种师问生答式。在教学中老师要由指挥者变服务者,教师能给学生在学习上起到真正的帮扶作用。

2.3传授者变指导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一元”资源,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理念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新课改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余映潮老师上《咏雪》一课时,他重点指导了朗读,指导时又分三个层次:一、读得清楚;二、读得好听;三、读得有味。让学生进行个人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余老师在读中不断总结和指导,直到读出效果为止。这印证老师由传授者变成了指导者,老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4组织者变合作者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有位老师在上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老师说:朱子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老师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和“知困”,大概是每个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6.

[2]朱益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J].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2.

第7篇

导者;组织者;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25―01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从素质和方法等不同层面做出调整,真正保持与新课程的同步成长。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新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应当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已有所不同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正日益发生着变化,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新课程也需要教师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合作者,这表明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共同构成的互动的、合作的系统,每个成员之间都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教师应由之前的知识权威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其实质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只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其实质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一项重要职责。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性格、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承担指导者的角色,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师新课程教学 角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研究的实践者。通过近两年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扮演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消极的接受者,盲从语文课本,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课程实施的消极者。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是课程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的重要的举措,一方面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在课程开发上给予语文教师广阔的空间,尤其注重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实际情况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发展。

二、摈弃“教师中心”论,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教师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语文教师应当很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研究的题目,如何拟订研究活动的计划,以及研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教育论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维往往定位于教材或以往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开始对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教学反思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反躬自省自身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走向教学反思的捷径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具体地对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从而积累经验,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萌生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

四、语文教师应拥有创新意识,扮演学生创新精神的使者的角色。

第9篇

一、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授型”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语文教师的任务也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学全部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没有自主性,参与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只要教师把课讲的越细,那么学生理解的就会更深刻。教师备课上课不是以学定教,而是以教定学。学生成了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得到的。所以建构主义提倡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角度看,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典型的优秀的学生,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整套教学环节。教师在台上唱主角,没有学生的参与。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那些优秀的学生朝着教师的标准答案走。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都是要求学生对教的适应,而不是考虑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点上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充当的角色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发展,用老师的人格去塑造小孩子的心灵。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是新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课堂主体让位于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只有热情的倾听每一位学生心灵话语,才能做到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评析与引导。用唤醒与赏识的方式最大极至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教书匠”。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条教鞭基本上就是小学教师的全部家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研究则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研究者,专家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也没有权力与机会参与研究的过程。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处于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在一线教书的广大语文教师长久地处于一个“教书匠”的境地。放下了教鞭,就成了无舵的航手,不会研究,也没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困境。教育研究者和专家们空有理论而不深入学生。一些专家的理论,研究者研究的课题不一定适合实际的教学所需,这无异于纸上谈兵。相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最了解学生的特点,他们是最具权威的学生代言者。但他们在培养学生时,也有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新的教育动态,教育理念不熟悉,就很容易走上经验教条主义的老路。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权威的研究者。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应该及时主动地进行研究与反思。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永远都只能做一个手执教鞭的教书匠。 成为专家型教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的全新思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育经验,教育策略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材上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是课程与教材的执行者。教师按照指定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题目和标准答案去教学生。教师对于自己教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决策权。教师被动的接受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出来的学生很少有自己见解,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体现更是寥寥无几。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早在1996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在以后的几年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课程的开发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和研究者。教师即课程的新理念使得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发挥。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虑学生的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一种人文的关怀让学生成长。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