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时间:2023-07-27 16:14:54

导语:在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第1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第2篇

1 在大学生公寓区开展文明素养培育的目的和内容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中度过,大学生在公寓中思想活跃,交往频繁,信息沟通顺畅,行为易相互影响。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情绪化、夸张、有时乖巧有时叛逆、缺少坚持和毅力、早熟、内心孤独、渴望自由、有时会忧伤,容易自我,不太注意文明礼仪,容易伤及他们的情感,给他人造成不便。同时,学生在第一课堂等场合接受文明教育的机会有限,缺乏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有效平台。

从公寓概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公寓育人的功能,把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拓展到学生公寓,能够扩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覆盖面,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大学生公寓区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在学生公寓和宿舍的思想政治素养、基本道德、文明用语、行为习惯、卫生等进行教育和规范,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同学们健康发展。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培养具有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提高基本品德素养方面,使同学们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遵守社会公德和学生道德;从提高文化素养方面,培养同学们不滞留宿舍,积极上课,精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所学知识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提高劳动素养方面,培养同学们注意打扫卫生、勤洗衣物等习惯;从提高基本能力素养方面,培育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为人处世,处理好与宿舍其他同学关系,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2 在大学生公寓区开展文明素养培育的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我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和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地不断完善,并开展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公寓活动,为开展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使我们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多元化。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开展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组建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小组,负责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具体工作

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不断地努力。我们组建以学生公寓辅导员为组长,小区其他员工、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为组员的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小组。共同制定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计划、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分工等。定期开会讨论,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2 通过张贴标语、口号的形式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

学生宿舍楼的走廊、楼梯、宿舍内也是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例如,张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等标语,可以培育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张贴热爱劳动,注意卫生等标语,可以培养同学们热爱劳动和卫生的素养;张贴励志名言,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毅力,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通过张贴标语、口号的形式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耳濡目染,使同学们养成注意文明礼仪的习惯。

2.3 通过公寓文化长廊、宿舍楼幢黑板报的形式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

学生公寓小区内有许多橱窗、展板,张贴有关文明养成的喷绘、写真,组成文化长廊的形式,开展相关的文明教育活动。橱窗、展板摆放在小区岗亭前面空地,位置明显,人流量大,覆盖率大,效果明显。每幢学生公寓一楼,都有黑板,通过全校学生公寓的出版的黑板报,同学们可以直观地浏览到学生公寓文明养成的相关知识,对提升学生在公寓区内的文明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4 开展“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活动

在学生公寓小区岗亭前空地,通过设点宣传,悬挂有关文明养成的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开展签名活动等形式,有效地宣传了学生公寓文明养成的内容,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学习到文明礼仪的知识。

2.5 通过在学生公寓区内开展讲座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文明素养

我校学生公寓区内建有可以容纳100多人的自习室,可以邀请礼仪老师,给宿舍同学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教育讲座。从什么是文明礼仪、为什么要注意文明礼仪和怎样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等方面,详细阐述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2.6 开展“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座谈会

邀请公寓辅导员、小区公寓员工、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干部、学院学生干部、宿舍同学代表,在学生公寓会议室内举行学习和开展“学生公寓文明素养培育”座谈会,就近期自己的学习方法、方式、得到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达到不断完善,共同进步的目的。

2.7 利用微博、微信、易班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宣传文明素养培育工作,不断开拓创新

通过收集文明素养培育文字、图片、视频和开展的相关活动等资料,定期在微博、微信、易班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直观快捷的方式,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习惯和口味,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 结语

大学生公寓是同学们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公寓的优势平台,来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扩大了学生文明教育覆盖面,有效地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丰富学生公寓文化设施,依托大学生公寓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能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对我校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风气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力量。

第3篇

论文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本文简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明确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探索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来完成。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不会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的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的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期望值很高。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透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一,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要提炼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接受性的语言并非易事。但培养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明荣知耻、坚持原则、遵纪守法、诚信为先、高效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勤奋钻研、言行有责、与时俱进。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敬业精神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人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四)市场观念培养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大手的拨拉,我们就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

(五)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方案的优化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来进行,都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我们就是要在教育活动和培训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人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三)通过技i}iOl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人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五)通过就业和创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5-01

一、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呈现出的特点

1.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化,大学逐渐演变成“职业技能培训所”的现象在地方院校中尤为明显。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只是取得必要学分的途径之一,人文课程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应当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弱化明显。此外,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简便易行快餐式的生活消费等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与漠视,及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获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大学生就业后不能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现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学历和成堆证书为资本,重理论、轻实践,欠缺实际工作能力,随意轻视自己工作的单位和同事,很难摆正自身位置。还有些大学生独立意识过于强烈,合作沟通意识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工作得过且过,稍有不顺即选择辞职跳槽。这些现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数的激增而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形象。

3.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的能力较差。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时期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观念、爱国情感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出现了观念上的交杂与冲突,思想上的疑虑与困惑,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与错位等诸多困境。尤其在面对一些消极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时候,不少大学生缺乏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无法判断错误和正确文化之分,造成面对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无招架之力,陷入错误的泥淖中而不可自拔。

二、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2.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等方面的备考、工具类书本,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生读书为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3.家庭教育的错位。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因而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家长迫切希望其能出人头地,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当下,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则概不关心。

三、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3.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一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人文科学的讲座、报告,开展教育专家讲座、名著名篇导读、古典名画欣赏、古典音乐赏析、影视评论各种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修建人文景点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人文氛围。

5.政府、社会、高校积极联合参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应共同参与,积极推动全社会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全民负起推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职业素质教育;就业能力

一、高校教育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形成以来,社会经济保持着持续发展,市场在高校资源配置中也发挥了基础性调节作用,学生由当初的“包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自主就业”,由“福利上学”到现在的“缴费上学”等。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提出了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总体来说,我国的高校教育还是成功的。近年来,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至少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成功之处。但数字不能代表一切,有关教育专家批评国内的大学教育未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的确如此,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处于一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态。我们在肯定高校教育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的不足。

对于传统的学术科目,教科书一般情况下都落后于时代多年的。书中所写的内容并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今天,而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主动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不应该是所谓的经典书目,而应该是实践理性的行动框架。再者,在高校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精神”的丧失。“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和时代标志的具体凝聚。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高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却往往缺乏创造精神、批判精神、集体意识等。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教育和社会实际脱节。大学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入口,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尽管有人说大学就是社会的缩影,可在实际中,大学跟社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中,脱离实际疏离民众,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毕业生也对月薪、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并不满意。由于缺少切实的专业实践、专业情感的投入,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大学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的认知层面,缺乏社会对展业需求的认知体验。

教育教学背离了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塑造一批脱离社会、远离社会的“符号人”。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课程的内容主要依据专业的特点来设置,而更多的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市场需求并不吻合。

(二)职业素质教育不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了WTO,经济日益全球化,面对国际化竞争,国内就业机会增多,可我国却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呼声,很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部分在找到工作后也往往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急中,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缺乏必备的职业化素质,所以才会在工作中屡遭失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低就业能力不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心理素质、社会调适力反而有所降低。相对宽松的外界环境、充足的自由时间,很多大学生的自控力随之减弱,自身惰性滋生蔓延,不去接触外界环境,适应社会,而只是“宅”在宿舍打游戏或做其他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缺乏社会上的磨练,加上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一些失衡。具体表现为:环境适应能力差、缺乏人际交往沟通、依赖性很强、抗压能力差,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做一位“社会人”的心理准备。

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相关机构单位用计量经济模型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并无明显帮助。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首先,应当加快大学课程的改革建设。课程内容的设置摒弃以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设置的传统做法,更多的参考市场需求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设置专业学科的课程,以建构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内外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学校与教育、劳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相关政策的沟通,让学生及时了解政策规定的变动,获悉劳动市场的动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习机会,让大学生提早去适应社会,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办事能力,以便于毕业之后更好的参加工作,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参观实践基地。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学校社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需要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二)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浪潮的改革发展,有必要加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要研究人才的供求关系,掌握就业市场的变化方向,还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正确的定位。同时,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若没有学生的密切配合,职业素养教育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使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就业能力

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养高低的一种考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训练,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唯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各高校每年都会举行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等。在实践中慢慢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能力素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找出知识水平的差距,强化职业心理,增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应变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6篇

论文摘要:在“学会做事”成为职业社会价值导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为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应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要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师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彼此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将认识阶段获得的价值观,进人到情感阶段,使学生找到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使职业价值观真正内化,从而确保职业价值观整合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郭丽华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问卷调查;福州大学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44-03

信息时代下,信息素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肩负的重要职责。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福州大学城中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江夏学院和闽江学院这7所院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在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发放纸质问卷,另一方面通过E-mail和QQ发放电子问卷,完成后回收。共计发放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1份,有效回收率94.7%,其中纸质问卷989份,电子问卷511份。

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展开,共设计32个问题。问卷的设计力求客观、明确,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此次调查问卷初步了解福州大学城地区学生信息素质现状,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培养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方面。

从表1看出:(1)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薄弱。(2)大学城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的忽略,应把这一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3)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传统的借阅书刊和安静的学习环境。(4)学生们通过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的愿望比较强烈。

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换代的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关注的,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已有更新信息和选择信息的意识;而对于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则了解不深,并且缺乏更新和选择信息的意识。

2.信息能力方面。

调查显示:(1)在专业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集中在馆藏文献不足和检索技术缺乏,在本科生上尤其突出。(2)在使用电子资源遇到的主要问题则集中在检索技巧和获取原文问题上。(3)在学生选择的最需要学习的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方面主要集中在归纳总结检索结果上。这些方面都体现出目前大学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

3.信息道德方面。

调查显示:(1)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一般,但支持网络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太了解知识产权都是一些客观原因所限,但主观上他们很积极,只是尚未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2)对于引用或转载他人文章或劳动成果时是否应指明出处,认同的学生数量有限,本科生尤其突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处在薄弱状态,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3)虽然使用盗版软件的学生数量不少,但也都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4)利用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了学业需要和撰写论文。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良好信息素质培养的硬件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良好的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在这几年福州大学城的建设中,一方面,各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校园网,建设各种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同时不断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学生能在更安全有效的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合理配置电子资源,使馆藏建设在种类全面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特征。福州大学城地区各高校都购买了各类电子资源,丰富馆藏,但仍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在今后的电子资源建设中,不仅增加电子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而且要积极合理配置,突出个性化特征,目前福州大学城地区各高校积极推进馆藏资源共建共享,使大学城地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应用更加全面。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教学过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59-02

杰出的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他的关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此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并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人才是当今人们的追求,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习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

一、对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基本认知

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审议并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中将信息素养解释为是“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并提出了学生具备信息素养的5项标准、22项表现指标和85项具体表现成果。这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评价及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目前,对信息素养,人们的基本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应表现为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劳动者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大学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学习型人才首先要求学习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型人才是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的成长要求学习者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要求学习者对新事物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学习型人才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较高的敏感度以随时捕捉和设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型人才所必具备的诸多素质中,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

二、信息素养对学习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1.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教育后,自主学习成为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有能力的基础。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整理、鉴别、加工和利用信息,从而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使之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大学生才能设法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来进行自主学习。

2.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源泉

目前,我国青少年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前基本上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阶段的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妨碍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立体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对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逐渐形成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和对相关领域前沿动态的掌握。创新要求学生除掌握并运用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的知识或动态有所了解。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高度敏感能力,使之具有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探索,从而才能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2-06-26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RY201128)

作者简介:白玉芬(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图书馆馆员,从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管理研究。

EDUCATION EXPLORATION

3.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能力的必备条件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面对来自毕业论文撰写、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有强烈的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参与竞争的愿望。竞争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表现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促进这些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必备条件,而对这些能力的整合与运用则有助于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情况而言,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笔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责。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专业的从事信息服务的馆员队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人文素养教育中心,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在人员方面的优势以为大学生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必修课,以使大学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充分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利用先进技术快速地获去自己所需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要重视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对读者进行服务过程的始终。高校图书馆应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拓宽自己的服务方式,尽力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以使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还应培养读者掌握、占有信息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畅通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应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与读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调查问卷、E-mail、博客、QQ、msn、BBS在线互动平台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有的放矢;还可以通过举办读者节、读书心得报告会、读者沙龙和图书馆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激发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在信息化的社会中,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的目标也逐渐由使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 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相应地,教学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被削弱,教师在许多情况下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辅导者,教学过程变成为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对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就要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信息责任等教给学生,即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嵌入其中。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对学生进行的专业课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会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也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具备研究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自己信息素养的提高,要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要学会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便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对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也为对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要为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帮助。比方说,可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对教师进行的培训结合起来,使教师转变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获取、鉴别和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3.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是高校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是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或未预期的课程,它是以间接的或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课程,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来自于环境氛围的能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渗透性、多样性和无意识性等特点,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中,隐性课程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学风、教风、日常生活和网上交流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和非特定的方式给大学生以教育和影响,并且这种教育和影响往往是非常深刻的。

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要在教学和管理中广泛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营造一种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建设良好的信息化的校园环境,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对学生、对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如实现校园网络化、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师生间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实现校园一卡通、施行可视化校园的建设等,借此增加学生与信息技术接触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在使用信息方面的道德水平,有利于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将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以让活动的参与者能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艳芳. 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情报,2006(7).

[2]叶小艳,侯广坤. 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 情报探索,2011(6).

[3]施凤芹,郄君. 隐性课程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研究[J]. 品牌理论月刊,2011(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