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美学特征

时间:2023-07-27 16:14:58

导语:在艺术美学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美学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一、美学特征分析

(一)现代摄影艺术的纪实性

摄影艺术的本质特性就是现代摄影艺术的纪实性,纪实性是其跟造型艺术其他门类区别的独立的基础条件。摄影艺术的有效构建需要借助于一系列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在使用科学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对象记录客观的准确的表现出来,完成图像作品的有效构建,促使其可以对事实以及物象产生客观的记录以及真实的记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对那些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客观存在的人物进行反应,同时还可以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的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有效记录跟真实向的应不光是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需要,同时还需要其中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所需1。在上述的基础上跟摄影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以及摄影师自身的审美感情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读者欣赏该作品在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很强的真实性,进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读者心灵产生一定的刺激,上述均是摄影作品纪实性的审美价值。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图像性

人类在跟客观世界进行联系以及沟通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图像,图像是人类更客观世界进行彼此沟通最为主要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摄影作品,都需要在使用图像这个形式的基础上来表达摄影作品所存在的纪实性,形象性是该类型摄影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如果是一副非常优质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非常先进的摄影设备,同时还需要摄影者具备非常新颖的创作视角,在上述的基础上可以促使生活美感以及传动美感使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像来展示,在读者欣赏该类型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于欣赏的摄影作品所存在的意义及其想要表现的视觉美点可以一目了然2。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活真实内容的直接记录并不是摄影艺术美感特性的唯一来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摄影作品图像形式的直观表现。

(三)现代摄影艺术的现场性

想要拍摄一部非常棒的摄影作品,就需要分析拍摄现场的很多个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墙根本上观察以及对比拍摄现场存在的事物以及环境等,实现进一步比较选择以及加工提炼。暂时进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摄影者细致的观察拍摄现场,不管是构思创作还是发掘题材,不管是摄影艺术造型手段的处理还是摄影艺术造型手段的运用,不管是整体的构图还是决定性瞬间的把握3。因为实际的生活中,摄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丰富的跟复杂的周围环境,拍摄的现场情况也是非常的复杂。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拍摄者对现场存在的各种条件以及道具进行有效的使用,同时还需要突破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局限,在上述的基础上,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出现突况,那么就有非常好的解决措施。不会导致拍摄延误以及拍摄失误。所以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拍摄者具备非常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具备非常准确的判断力,这是创造出一副好摄影作品的前提。

(四)现代摄影艺术的技术性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是摄影艺术产生的基础,在摄影艺术出现的初期,其最为基础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摄影艺术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技术并行发展的情况,摄影技术从开始的黑白到彩色,从开始的湿版到干版,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跟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摄影时代实现进一步推进,所以技术水平对摄影术的发展将造成更为强烈的影响。所以完成摄影作品的创造最为首要的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摄影人员题所示用的摄影器材以及设备,同时摄影人员掌握的摄影技术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摄影作品创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足够的摄影技巧以及摄影技术,那么就会导致艺术表现的缺失,难以取得很好的作品4。

二、美学表现形式分析

(一)现代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摄影艺术也可以一种视觉造型艺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话其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以及音乐艺术等形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一致性,同时它们之间还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语言。构成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色调、线条、光线、影调等5。摄影者在实际使用摄影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丰富多彩艺术美感的构筑,在上述的基础上就可以促使欣赏者直接获得美的体验,同时产生美的感受。摄影艺术的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线条、光线、色调以及影调等,上述因素的并存都是摄影作品形式产生美感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可以促使作品产生非常艺术性的表现力。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寓意

摄影可以作为一个视觉思维的艺术形式,其可以从根本上促使人的视觉感观愉悦提出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使客观事物以及客观形象的再现,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发掘社会生活本质,人类观照本身,完成人本质以及心理特征的揭示,促使作品实现有限表象形式的超越,促使更深邃寓意内涵实现有效的表现。作品体现美的寓意是目前摄影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摄影作品目前已经成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主要从根本上凝结着作品摄影者的心里态度,例如社会生活主观圈以及其他态度6。所以,摄影作品寓意基本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摄影者所处现实环境,其次是所处的时代生活,实质上摄影作品寓意基本元素就是摄影者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同时还包括生活体验以及审美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的凝练,这样一来,在欣赏者对作品画面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就会促使欣赏者产生深层次涵义领悟感,在上述的基础上产生一定联想以及共鸣,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摄影艺术从根本上实现最终审美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实质上跟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一致性在于在艺术家头脑中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促使摄影者实现审美需求的再次创造。所以,在上述的基础上对现代摄影艺术进行研究,则需要立足于美学视角,以此为基础完成其真正审美意蕴的展示以及审美追求的展示。所以,在完成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完成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创作。

注释:

1.陈彦彤.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J].大舞台,2015(4):55-56.

2.孙莉娜.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4.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121-123

5.王启明.时尚摄影的观念性表现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111-116.

第2篇

动漫艺术基于社会存在,并在其基础上创造了属于人类的梦,大胆、美丽、它寄托着人类心灵最值得守护的美好。动漫艺术美学的独特性,让其拥有一定的市场,在市场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同时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漫画家用画笔勾勒场景,再利用蒙太奇的剪辑技术,将画面组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主线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跟,以及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转换,一步步的将故事推向已至结局。由此,其动漫艺术的美学特征值得进行探讨分析,以求更为深入的了解动漫的艺术美。

关键词:动漫艺术;美学特征;美的享受;宫崎骏

1 动漫市场的现状

动漫在市场上的地位不可替代,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长久不衰就可以直接证明动漫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动漫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据动漫人物,制造相同的玩具投入市场,受到广大动漫迷的喜爱。例如:我国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播出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后,许多制造企业抓准时期生产了以玩具为主的产品,以求迎合小朋友们的喜好,从中获得利润。

动漫的表现手法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是对现实的方法的完全颠覆,挑战着我们对于画面的界定意义。动漫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美国是一个造梦的国度,迪斯尼乐园等更是现实的动漫之城,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带来精神上的美的亲身体验。同时动漫与游戏的结合,让动漫迷们享受了放松的过程还能进行美的欣赏。例如:在日本,动漫艺术已经与游戏产业相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的商业链接。

2 动漫艺术独特的美学艺术特征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动漫艺术由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使得人物的造型不同于影视类艺术,影视类艺术是以真人为表演对象,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费真人演出且形象夸张化;同时漫画艺术虽是由静态绘画为基础,但是它结合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画面灵活化,利用音箱效果,渲染气氛,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故事的叙述非常的鲜明立体。动漫艺术的美学特征具备了人物造型的夸张性,画面的立体感,音乐的个性化,同时还具备了作者附之于作品的人性美。

2.1 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

造型在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者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对角色进行美化,以达到观众的喜爱。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不是真人出演,都是出于绘画者之手,依据人物的性格,各有其特点。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为例,进行一一对比。在动漫《龙猫》中,故事情节简单,龙猫的造型设计令观众大爱,龙猫憨厚老实,乐于助人的形象直入人心。宫崎骏将其设计的很胖,眼睛很小,同样具有魅力。从审美角度来说,艺术形象通过本身的造型设计,向观众展现最为出色的一面以及向观众传递美好理念,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审美青睐。

注重造型艺术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明白的。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人物的造型会有所变化,产生另一番审美的角度。例如:宫崎骏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故事假定于主人公阿莉埃蒂的身份是小人,所以画面的构图比例都会发生变化。在翔晒太阳的画面中,镜头的画面上的花是比较小的,阿莉埃蒂入镜后,镜头切换至特写镜头(相对于翔来说)画面中的鲜花变大,阿莉埃蒂的造型依旧是很小,没有花朵的比例大。依照人物的身份,环境的不同,其人物造型都是有变化的。

在宫崎骏电影中,人物造型变化最多的,当属《哈尔的移动城堡》由于哈尔的身份是魔术师,所以他的造型和衣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从变化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对于女主角的感情变化。例如:哈尔发现自己头发的颜色变化后,从浴室里冲出来,最后身上的出现了液体。这里透露了哈尔喜欢女主角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非常注意形象。

动漫艺术从人物的造型变化,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交代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其独特的美学艺术之一。

2.2 动漫艺术的色彩

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随意的涂彩,它依照现实的色彩调和再根据视觉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获得艺术上的美的享受。动漫作品的好坏,往往从色彩的调和上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宫崎骏的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苏菲回到店中,未点上蜡烛的房间里是以暗色调为主的,点上蜡烛后,房间的颜色瞬时间变成了暖色调,并且在画面上,处于角落的物体颜色比较暗。这一段的色彩调和非常的细腻美妙,从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利用色彩的调和再进一步的修饰,使整体效果非常的好。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按夸张化的方式来处理的,它是依据现实的色彩基调的

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美化,从而达到美的艺术效果。

2.3 动漫艺术的音乐造诣

音乐是动漫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热播的动漫剧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在动漫中的重要性。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音乐大多都是让久石让来创作旋律,没有照搬音乐坛上原有的音乐旋律,通过久石让的理解的动漫故事的讲述内容,进行曲子的创作。有动漫《天空之城》的配乐,空旷悠长的旋律,如同天空之城在空中的漂流,带着一个帝国的衰败在游荡,最后留下最为简单的事物。音乐旋律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唤醒人类潜在的感情,引起共鸣,形成艺术与艺术欣赏的共通性。

2.4 动漫艺术折射的人性美

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社会的组成是由一个个人来组成的,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生存。当人类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他们的精神开始需要充实,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需要,已达到满足。此时人性的美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和享受。人们观看戏剧、影视甚至游戏、不外乎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动漫艺术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而诞生的。艺术从来不是舍弃一切客观的事物,相反它是基于社会存在的,人的意识的再创造。在这里人显得尤为重要。动漫艺术要给人美的享受。人性美是从古至今人类追求的精神上的享受,强调生命的意义,强调人性的光辉。动漫艺术中存在着人性的美,例如:宫崎骏的电影,每一部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发人们的思考。动漫《风之谷》告诉人类要爱惜自然,爱惜每一动物的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动漫《哈尔的移动城堡》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性,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动漫艺术的创作折射着人性美,用绘画与影视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直击人心,给人以美的思考。

3 总结

综上所述,动漫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都是从人类的审美角度出发,通过故事的叙述,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的思考层次。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艺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也不可能脱离人的艺术而独立创作存在,它是两者的结合,迸发出美丽的“烟花”。其美学特征,不仅是先进技术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贯穿始终的人性美,给人们以美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步中,关晓辉.对动漫美学的理性省思[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4).

[2]欧阳爱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的美学表征[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04).

[3]陆蓉之.我眼中的“动漫美学”[J].艺术.生活,2010(04).

[4]陆蓉之.动漫艺术,一个新美学时代[J].东方艺术,2006(10).

第3篇

[关键词]欧洲歌剧 美学特征 审美欣赏

“欧洲歌剧”一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欧洲歌剧经典接二连三地登台,人们大开眼界,歌剧以自身神奇的魅力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那么。欧洲歌剧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歌剧呢?下面我就从欧洲歌剧的起源、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歌剧的审美欣赏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欧洲歌剧的起源

欧洲歌剧,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罗马作曲家佩里和佛罗伦萨诗人里努奇尼创作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歌剧,描写了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但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为庆祝法王亨利五世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的婚礼而创作的《尤丽狄茜》。此后几百年间,歌剧在整个欧洲迅速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黄金时期。

二、欧洲歌剧的美学特征

欧洲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也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结合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

1、“写实”求真的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戏剧下过定义:“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以动作为模仿方式,即为戏剧。”因而,欧洲歌剧作为戏剧体系的突出代表,“再现”、“模仿”奠定了其“写实”求真的传统。它承续了古希腊艺术,偏重再现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强调模仿与写实,形成了色彩浓重、热情洋溢的“写实”求真的美学表演体系。

2、“复调”立体的美

欧洲歌剧是一门充满活力、极富动感的立体舞台艺术。从歌剧序曲奏出第一个音符直到剧终幕落时。回响在人们耳边的最后一首合唱、重唱或咏叹调,歌剧艺术就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歌剧中的音乐、剧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舞蹈场面的表演,都在时间流程中逐步展现:歌剧中人物的动作与交流,都有空间的移位与舞台上的调度。随着歌剧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发展、演变,多声部的交织、对比。节奏间的疏密、错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变化。舞台布景、道具、不同服饰造型的变幻,以及穿插于各场景中的风俗性舞蹈。使歌剧的主题鲜明,人物刻画生动。戏剧冲突尖锐。情节推进更为扣人心弦。歌剧中诗、乐、剧、画、舞这些艺术因素在持续运动中,时而融合。时而对照,歌剧多侧面、多变幻的“复调”立体建构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戏剧音乐化的美

歌剧之所以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的音乐化。欧洲歌剧是以剧本歌词为基础,以作曲家的音乐为主线,戏剧随着音乐歌唱展开。因此,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Singspiel”,即是“带音乐歌唱的戏剧”,并通过音乐(声乐与器乐)来揭示剧情的发展和进行人物的塑造。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是以戏剧框架为基础。情节发展为线索,戏剧人物为手段,并将富于色彩性的管弦乐与旋律性的声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衬托。互为生辉。

三、欧洲歌剧的审美欣赏

在各类音乐艺术中,歌剧属于较易欣赏的。因为它有三条阐释的途径:台词、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从剧情概要中感知歌剧

歌剧是“剧”,所以它具有“剧”的特点。如情节、人物、特定的环境,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悬念、矛盾冲突、、最后的结局等。

在欣赏歌剧时,我们试先阅读该剧的剧情概要或者该剧的剧本台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剧。若歌剧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们可以尽量去读读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通过阅读该剧剧本,由此了解到该剧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再去听剧中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你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流露出的辛酸为之动容。

2、从音乐构成中体验歌剧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音乐在歌剧中就如同诗句在话剧中一样。是更加宏伟的措辞,表达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一部歌剧进行审美欣赏。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十分必要。

歌剧的音乐构成分为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两大部分。

(1)旋律性的声乐演唱

声音是传情的主要因素。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浓,要求声乐侧重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即用浓重的胸声、宏大的音量和圆润的音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声唱法,以及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歌剧声乐是以咏叹调为主。并辅之以宣叙调、重唱、合唱和朗诵、对白、道白。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多是对角色内心繁复的心理刻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吟唱性质的曲调,以独唱形式出现,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伴奏简单,通常是用来交待与展开剧情。重唱是指几个演员按各自的声部同时演唱。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现在叙事或强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剧中多声部的声乐曲,表现众多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诵、道白、对白则指的是有器乐部分衬托的与无器乐部分衬托的“说话”。

(2)交响化的器乐伴奏

欧洲歌剧中的音乐除了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外,还有交响化的器乐伴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职责。歌剧中的器乐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间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剧揭幕前,由乐队合奏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常在这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间奏曲是歌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演奏的器乐合奏。它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衔接、过渡或缓冲、加剧等作用。

3、从社会反响中了解歌剧

第4篇

一、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性的基本含义

美学是人们独特的感官感受,主要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现实审美角度出发判断事物美丑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范畴。而美学价值就是通过这种意识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衡量。因此理解艺术特性的话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出发:①精神层次。艺术从精神角度分析可以看成一种文化价值的表现形态,基本上就和哲学、伦理、宗教以及习俗等性质差不多。②最后结果。艺术的最终成果展现是艺术品,主要是供人们欣赏的。③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艺术家在自我创造一种活动,在表现自我。通过分析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性的基本含义,不难发现从两者的含义可知,美学价值是艺术特性的基础,在美学价值追求的过程中,艺术特性是一种形态表现,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翻译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应该同时注意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征两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有极好的艺术特性。

二、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性对于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精神交流显著增加。其中文学和电影是交流最多的两个部分,对于我国来说,英语系文化交流还是最多的。想要深入地了解、掌握英语系文化,良好地借鉴、吸收英语系文化的精华,英语文学作品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但是因为汉语言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想要将英语文学作品转化为中国人可以阅读的文本,就必须依赖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是英语国家文化的承载和浓缩,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韵味,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尽可能了解英语文学作品原著想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表现手法,使得翻译的作品更加生动、传神。这实际上也是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追求。追求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征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促进国家之间更好的交流,为我国文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向。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和我国文学作品一样,英语文学也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具有非常独特的美学价值。不同的国家,文学思想以及文化价值都会有所差异,文学形式诠释的情感也会有所差异,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情感,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首先最应该将其风格美体现出来,在体现其风格的基础上再重点突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就是感情的形式美。众所周知,一部译作的美学价值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是分析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如果翻译的内容和原著有很大出入的话,根本就不能算是翻译,更不用说美学价值了。同时,还应该注意在翻译过程中有没有运用到各种修辞手法对翻译文字进行美化装饰,是不是可以给人们一种联想的空间。因为如果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话,可以为人们营造一种非常美好的情境,带领人们进入想象,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布哈拉历险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下面我们主要对这部作品翻译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布哈拉历险》这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ThefullmoonstoodhighabovethecityofBukhara.”如果不加修辞手法直译的话,意思就是说“布哈拉城的上面站着一轮满月。”如果是这样翻译的话,会让读者觉得枯燥、单调、乏味,无法产生美的感受,而且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月亮会站着?这样并不能将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但是如果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的话,其意思就是“一轮满月高挂在布哈拉城市的上空。”这种翻译方式可以让人马上联想到一幅城市夜景,夜晚月光的照射下整个城市的静谧美,可以给读者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让读者体验一种画境美。其次,翻译的美学价值还需要注意观察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准确的抓住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进行翻译,并不进行其他的解释的情况下,或者也没有采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的话,中国读者可能很难真正的理解、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这样我们也不能通过英语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化。比如,“Hewasintheseventhheavenlastnight。”这句话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话,可能就会翻译为“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显然这种翻译方式显得尤为荒谬。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环境、文化、语言等各方面,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分立它们的话,没有真正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根本不可能翻译出好的作品的,自然也就无法使读者体现到英语文学作品原著的美学价值,更加无法体验到语言的独特魅力以及博大精深。

四、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特性

艺术特性实际上也就是表现手法,比如比喻、讽刺、渲染、拟人、抒情、夸张、描写、议论、双关、对比等。但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不管运用哪一种表现手法,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于文字的处理并不是局限于文,更是应该执着于文字,整个文字处理过程可以视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英语文学翻译也可以视为一种艺术,应该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性。英语语言自身就有一词多义的特性,因此英语表达方式中常常会采用双关的表现手法,很多翻译者也会为了追求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而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翻译中并不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就会突出翻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不是表现手法应用得越多就越好。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才可以将英语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真正的体现出来,不然的话应用表现手法只会是雪上加霜。对于翻译者而言,不仅要熟练掌握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同时应该了解英语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找出两国之间的差异,这样才可以在英语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为了突出英语文学价值的艺术特性,翻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该满足中国读者的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审美需要,一定要突出传达其形象。而且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翻译者一定要抓住思维定势,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孤立任何一个词,同时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选择最佳的改词含义,尽可能确保翻译出来的文字和原文文字最为贴近。另外,传达原文风格是英语文学翻译中最大的艺术特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身份、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性格,创造的文学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情感,英语文学翻译者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应该将译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充分把握英语文学原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民族的美学规律以及文学规范选择合适的文学词汇以及文学格式进行翻译,尽可能使译文富含感情,语言流畅且优美,将英语文学的艺术特性充分展示出来。

五、结语

第5篇

    1、悠久的历史

    任何一个艺术种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史中都有其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脉络,这其中皆包含人类对于大自然改造与征服过程中对于艺术的基本认知与探究。在从实用到艺术的逐步发生与发展中,无不体现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艺术积淀。

    古老的中华先民对漆的发现和使用可谓是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漆最早的国家。有文献记载:早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时,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髹其内,这可谓是最早关于漆器的一些记录了。以我国所出土的文物实考而言,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髹涂朱红色的漆碗,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制作漆器的历史已有七千余年。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使用便非常普遍,近年来,如河南信阳战国墓、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漆器,种类丰富,并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或画面。这时期漆器造型手法多变,漆色已发展为多色的彩漆,并利用金、银、铜、玉、贝等多种天然及人工材物来镶嵌装饰,以显示其奢华性、贵族性。随着制作漆器材料的丰富和制作技艺的发展及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用性的大大需求,到了唐代漆器才较为明显地在民间开始使用,直至宋代则普遍起来。宋代已产生了漆行、漆器店等商业行为,大量出售漆材、漆器。漆器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以其独特的色彩、图案、装饰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审美愉悦的无限追求,也是创作者审美理想的物化之体现,“所谓物化,是自己随物而化,主客合一的极致”。所以到明代时期漆艺的发展达到了繁盛阶段,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了漆艺、雕漆的高峰。据明代漆工黄成的《髹饰录》中记载,此时漆艺的装饰之技艺繁华富丽、无可比拟。

    漆器、漆艺、“漆画”无论我们是从实用的或艺术的角度去探究的时候,都会发现深藏于形式之下的所散发的民族与地域、历史与文化的气息,它是中华大地民族深层内在心理与精神本质及审美心理的体现。

    2、早期的“漆画”

    这里我们所关注到的漆画,作为艺术的形式而言,其并未具有真正的绘画独立性,在漫长的中国漆艺发展历程中,漆画几乎一直依附于漆器及其多样性的形体之上。在与漆器的结合中,中国古代漆画的艺术形式多变、表现内容丰富,诸如神秘的抽象性、生动的写实性、宗教的寓意性等艺术特质在悠久的漆艺中都有大量的作品出现。如马王堆汉代漆棺画、长沙南郊黄土岭出土的战国人物漆画、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绘锦瑟、浙江宁波的明代竹编五彩描金漆盒,这些漆艺代表的不仅仅是器物的本身,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体现了先民们的独特审美观照及民族的审美本质及其审美的倾向。所谓美的观照即“向某对象的心的作用,在究极上,乃是现实意识的基本构造之自身”我们在对器物本身视而不见的时候,依附于其上的漆画本身已经具有了作为绘画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及审美的独立性,生动的场面、饱满的构图、色彩的搭配等诸种艺术表现元素的体现与独立的其他绘画艺术相比不分上下,只是由于与器物的结合而未能成为独立的漆画艺术作品。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独立的漆画艺术的出现与崛起,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漆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外来漆画艺术的影响与融合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当代漆画艺术在发展中的“境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当代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先生所说:“开漆画独立之先河的是越南。中国漆画的独立便是在越南磨漆画的刺激下,在现代艺术观念的启发下,在当代中国漆画家创造性劳动中完成的。”

    3、漆画的独特性

    漆画以“漆”为主要载体去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大漆为主要的媒介,漆画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与现代艺术、现代工艺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体。

    漆画材料的独特性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材质、技法是漆画最基本、最物质性的构成因素,是漆画艺术表现作品的关键。

    漆液、矿物颜料、漆板这些材料是漆画独特之根本。漆画材料涵盖之广,是其他绘画艺术种类难以比拟的。大自然造物力量之神奇给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如金箔、银箔、蛋壳、沙子、植物叶、螺钿等等。这些丰富的可以为漆画所采用的物质在漆画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审美语言是不同的。与此同时漆画材料的创新及延展性也是其他画种所难以比拟的,不同艺术家在漆画创作中随观念的改变、题材的变化、画面效果需求等往往会自觉地寻求不同的、新颖的材料来展现自己艺术作品的特质。

    不同材质的属性决定了其展现的美的艺术价值,艺术家在漆画的创作中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加工、创新代表了个体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尤其是对材料选择和加工的主观性、偶然性更增加了漆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当然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是统领整个艺术创作的根本。总之漆画材质的属性美与材质的独特性是漆画艺术的一大特点。

    漆画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其表现技法的独特性。

    丰富的、变幻莫测的漆画工艺手段,以及某些特殊的工艺具有偶然性表现形式及表现效果,构成了漆画艺术特殊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质。

    漆画的创作周期较长,对于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其难度主要是对天然漆画材料的掌控与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同我们熟知的水彩、油画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材料的物理性决定的。漆画的表现技法非常丰富,有打磨、彩绘、镶嵌、磨绘、刻填、堆塑等多种表现形式,技法掌握的难度较大,需大量的实践方能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建树。在制作中不同的艺术处理技法会产生各异的艺术效果及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最终达到材料与技巧、漆性与画意的完美结合,这也许正是漆画艺术神奇之处吧。

    二、当代漆画艺术的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我们这里讨论的被边缘化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艺术自身发展中的自我自律及影响艺术发生、发展的他律性问题。简单来讲是指我们民族漆画艺术被边缘化的客观原因:即历史、经济、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漆画发展的多元因素。其次在漆画艺术发展中本身自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被边缘化的现实

    中国悠久的漆艺自唐朝始传入日本,这个在大和民族看来是“舶来品”的东西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日本的本土民族发扬光大,“漆器”似乎已经成为日本的代名词,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也足以说明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遵从与渴求,同时对于我们漆艺的原创者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一种对待文化“自觉与不自觉”的警醒。就像西方人提到陶瓷就能想到“China”一样。日本的漆画艺术同我们自身的漆画艺术之间产生的角色调换,难道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的问题吗?众所周知,最早最精美的漆器是在中国,而如今最会做漆的则在日本。

    越南漆画起步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年法国人维克脱尔·塔尔丢为越南漆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法国人并没有把西方的教学体系完全强加于越南学生,而是鼓励越南的学生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元素与潜质,发掘、发展本民族自己的艺术。他们甚至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开始尝试把传统的漆艺技法融入绘画中,越南真正的漆画艺术由此开始。在之后的不断探索、实践、成长中,漆画(磨漆画)在越南画坛中逐渐发展成为他们的“国画”,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这里不再探讨漆画艺术谁是源头、谁是追随者的问题,无多大意义,历史总是要发展的,我们不能总是拿着我们祖宗的荣耀来谈论今天的现实,这种鞭策也许是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的自我觉醒与创作动力吧。

    2、目前国内漆画艺术现状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漆画艺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但是任何一个艺术种类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其中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偶然性存在,这其中包含有历史、地域、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现代漆画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已经起步,但是几十年来了解与关注它的人可能并不多。漆画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既然存在了必然会经历发生、发展与衰变的一个基本规律。漆艺在我国的传统实用美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大众审美活动中多数人仍把它当美术工艺品一类来看待,这是存在的现实。对于一个从事非漆画艺术的其他艺术工作者来说可能对漆画艺术都知之甚少,更别说普通的百姓大众了。再者,在新时代艺术教育极大的发展中,漆画艺术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像国、油、版、雕等这些专业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育在当今的市场化、功利化的影响下变的愈加现实,以至于漆画这个专业逐步被排挤于主流艺术之外,在其后的发展中也就相应地受到一定的影响,漆画艺术这种境遇的“尴尬”对于漆画艺术自身而言无疑是一种发展的阻碍,所以后来在漆画最初被纳入全国美术展览时引起很大争议。

    另一方面漆画艺术比较强调材质的特殊性和工艺的复杂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其受到材质、技艺、制作等多方面的制约,同其他艺术类别相比不可避免地会把漆画艺术看做是更接近工艺美术的,而在电脑数字化急剧发展的现在,许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新型艺术手法与技术手段所代替,在艺术与实用美术之间漆画不可避免地被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漆画的教育、普及、创作、创新。

第6篇

[关键词]青铜器艺术;造型;纹饰;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17-02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二、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传,铜器最早的铸造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的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这一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铜器最古老的型制,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到了青铜时代,由于奴隶们手工艺的分工,在冶炼、熔铸、造型、器物镂刻等方面,青铜器艺术都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20种不同的器型,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形状的演变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例如鼎、鬲之类;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发展而来,例如簋之类;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例如兵器之类。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另外如鼎、鬲等,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缀满回纹。再如,在新石器仰韶彩陶中表现席子的条痕花纹装饰图案,在三代的某些青铜器上可以见到。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最早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而到了奴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我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奴隶制经济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艺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那种凝重而神秘的气氛逐渐减弱;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出活泼、朴素、清新的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题材方面,最初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动物的外形,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特别是商周代的动物性青铜器不仅是形象,而且是力量。

三、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之美

商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其鼎盛的标志是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对合金比例的准确掌握,陶范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商周的铸造师们能非常自如地掌握造型的比例和形状。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类型已臻完备,后世的青铜器类型基本上未超过商周的范畴。另一个标志则是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和独一无二装饰体系的形成。装饰手法有平雕、浮雕、高浮雕、圆雕、阳刻、阴刻等,各种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进退有致、繁缉富丽和气象万千的装饰性造型。纹样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抽象与具象纹样。抽象纹样包括雷纹、云雷纹、钩连雷纹、连珠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具象纹样有警臀纹、羊纹、鸟(凤)纹、象纹、龟纹、蝉纹、蟾蛛纹、龙纹、牛纹、泵纹等。商人以鸟为图腾,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显而易见,这些纹饰的运用和当时人们的祭祀、信仰等有紧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进一步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失蜡法的运用和分铸法的完善,装饰手法上的突破则是模印法的发明。另外,镶嵌工艺也得到了普遍运用。春秋时期的纹饰早期以承袭两周的几何形纹饰风格为主。中期后,细密工整的蟠璃纹和蟠尬纹成为主体。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线刻画像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段,一大批表现日常生活的图鉴作品由此被创造出来。

圆鼎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器物的体形硕大,三足饰以高浮雕兽形装饰,通体饰以蟠璃纹,铸工精细,纹饰雄浑细密,处处显示出盛世气象。同一时期的青铜盘则以圆润和谐见长,蟠尬纹绕盘一周,衬托出手上的虎形纹饰,整个造型非常洗练,富有韵致。铜器纹饰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据现有材料,大体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形三类。其中以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其次是几何形纹和人物纹样。动物纹主要有餐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螃纹、象纹、鱼纹、蝉纹和龟纹等;人物纹主要有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形纹主要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构成形式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几种式样。制作技法都为陶模翻铸,也有少数刀刻和镶嵌的,极个别亦有漆画和上彩的。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诞生的精致、典雅且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高超的技巧,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征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可以更好的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传递出文学作品的精髓,所以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要着重注意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一、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的含义

1、美学价值的含义。美学,就是对美进行研究,是一门关于美德学科,学科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美的价值意义和本质特征。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评价观点和评价标准来对事物进行评价,这就是美学的形成基础。美学的研究对象时艺术,是通过个人角度和审美意识来对艺术进行判断的,通过人们的审美意识来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衡量,这就是美学价值。

2、艺术特征的含义。艺术特征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精神层面、活动过程层面以及结果层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解释。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从精神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把艺术作为一中文学价值的表现形态。活动过程层面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创作艺术的过程就是他对显示生活的模仿,是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最后结果层面就是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结果就是艺术品,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可以供人们进行欣赏。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使英语文学作品得传播业越来越广泛,我国也也涌进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代的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社会形态等内容。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差异,如果把英语文学作品按照一般直译的方法翻译过来势必会影响原著的艺术魅力,同时由于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因此无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翻译人员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原著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例如忠实原著的原则,译文流畅性的原则以及尊重时代背景的原则等。追求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提高英语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国家之间友好的文化交流。

三、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艺术是没有国家之分的,所以英语文学作品也和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多的语言形式,例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并且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是由于在众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每个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以及作者本身的生活状态和文学素养都不同,所以哪怕是同一部英语文学作品,其翻译出来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同的。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翻译手段来展示原文中的语言环境,更好的表达原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容方面读者进行阅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如果翻译者想要更好的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体现英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就需要在翻译之前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环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解,还要对作者当时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仅能过反映出作品的没学价值,同时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四、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比喻、双关、渲染、抒情等,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形象化、灵活化、具体化,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所处的分析角度不同,那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想要使译文体现出原著的精髓,就需要灵活运用艺术手法来进行翻译。因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我们的目的是把原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翻译,应该顾全大局,对译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对艺术进行二次加工、创作的过程,因此翻译的译文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尊重原文,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反映,保证译文具有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文学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在译文中体现英语文学的精髓,就需要在翻译的时候最求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英语文学翻译的思想,方便读者可以更好的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第9篇

关键词:敦煌壁画 ;唐代;服饰艺术;美学思想;形式;特征

敦煌石窟修葺于秦朝,在唐朝达到鼎盛,武则天时期曾拥有千余龛洞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庞大的石窟群。唐代石窟壁画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画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嗔目。唐代稳定的经济政治格局,广阔的疆域,连络四海的通达,使印度、伊朗、西域、吐鲁番等国的服饰文化不断融入本国的服饰艺术中,体现了唐代服饰开放、博取众采的艺术美学思想。敦煌壁画真实的记录下了唐代服饰艺术演变的全过程,为我们研究和学习唐代服饰艺术及对于现当代服装设计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正如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所提出的无名美术史,敦煌壁画正是这样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无名服饰艺术美学史,它以每幅壁画中人们的服饰结构成为服饰美学研究的基本元素,而这些服饰结构在整体上是唐代的艺术风格的体现,服饰美学史关心的不是单一的作品或者艺术家的个人愉悦及意志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而是通过具体的唐代服饰形式美学分析来证实时代的风格的整体趋势。

敦煌壁画门类繁杂,内容包罗万象,画工精美,色彩明艳,壁画内容大多以佛教故事和飞天作为主题,体现了唐代人们对极乐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景,由于佛教是由西域、印度等国传入,唐朝时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敦煌壁画中的佛像、菩萨及飞天的服饰半的装束也带有浓重的西域、印度等国的服饰艺术特色,体现了唐朝时期服饰艺术上的广纳众采的美学思想。

另一类敦煌壁画是以记录性的形式出现的,如《南唐女供养人图》,所谓供养人就是出资开凿石窟的施主或功德主,开凿后在石窟壁上绘画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可以是敦煌历代名门望族、地方官员、大德高僧也可是平民百姓。《唐民间乐人彩衣》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张仪潮出行图》中的局部,其记载了河西节度使张仪潮统兵出行时乐人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从《南唐女供养人图》中女养供人的宽衣博袖到《唐民间乐人彩衣》的窄袖长裙,可以看出这部分壁画体现了唐代服饰艺术上思变的美学思想。

二?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艺术的形式美学

1. 服饰的线性美

在敦煌壁画中服饰可以说是一种线性的服饰,轻逸的长裙配上细沙罗制的披帛,都是以长线来呈现的,使得飞天服饰艺术呈现出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极富感染力的韵律美感和线性美感。

在敦煌壁画女养供人图中,身着长袖圆领窄口透明薄纱外套、长裙曳地,内裙束至胸部,这样提高腰节线的位置能够有效的拉伸线条,使得整体比例看起来更加修长而挺拔。这是初唐时期服饰受到胡服影响所形成的服饰艺术上的线性拉伸美。

2. 服饰的色块对比与调和美

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利用大块面的运用色彩产生强对比,尤其以服饰上披帛的小面积对比最为强烈;整体服饰是以长幅大色块均衡运用为主要的色彩表现形式,大色块与小色块构成统一协调的对比方式。外罩的大衫、长裙、披帛三者各为一色进行色块搭配,达到服饰艺术的色彩调和同时又能起到刺激感官的效果,既符合世人的审美需求又给人以震撼的色彩撞击感,完美呈现出唐代整体服饰的对比与调和之美。

3. 配饰的装点美

配饰在敦煌壁画唐代女子的服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女子的发髻、发饰、花钿、面靥、时世妆都极为讲究而精美。唐代女子的发髻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发髻的种类就多达四十余种;发饰更是在图案和造型上借鉴了很多外来文化,如藤蔓图案和花草造型,大量的配饰无不强调着唐代服饰的装点美。

三?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艺术美学特征

1. 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的技术美

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的质地令人震惊,唐代面料由于纺织业的高速发展,丝绸和纱罗为最为常见的面料,面料使服装上突破性的想法变为可能,如在唐代抽丝纺织工艺,使服装抽掉纱线后留下的是一个镂空的龙纹图案,赋予了服饰以极强的技术美感。

在图案上,敦煌壁画由于佛教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大量赋有西域特色的服饰图案,如披帛上的唐草纹(又名卷草纹)、曳地长裙上的团花和宝相花图案都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运用印染、织、绣等图案表现手段,服饰的立体图案打破面料的二维视觉空间带来视觉冲击感。唐代的图案及印染和织、绣工艺体现了服饰艺术的技术美感。

2. 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的艺术美

敦煌壁画以其高超的绘画技巧,逼真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构图设计,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国内外美学研究者对敦煌艺术都有极高的评价,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的艺术美也得益于此。唐朝时期因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能力也相对较高,敦煌壁画中一些神佛故事又是从印度等国传入我国,所以在服饰上体现了唐代服饰理念的开放与豁达、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因此也成就了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独特的艺术美。

敦煌壁画中飞天、乐伎的服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元素,服饰的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它是根据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情趣而创造的极富艺术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服饰艺术品中的美学思想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了自由、奔放、舒展、随性的飞天壁画中服饰的艺术美学特征。

敦煌壁画中尤其是养供女画像的服饰最能体现唐代服饰艺术美学特征,莫高窟第30号洞窟的都督夫人供养像中的人身着碧罗花衫,袖长尺余,外套是绛地花半臂,穿红裙、披白罗花帔帛,一派雍容富贵的气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服饰极富装饰性而富丽大气的服饰艺术美学特征。

结语:研究唐代服饰艺术美学,对于研究古代服饰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敦煌壁画记录了比较全面的唐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从敦煌壁画着手,对画中服饰的艺术美学的思想、形式、特征进行探究,由此可见一斑。研究敦煌壁画中唐代服饰艺术美学对我们现代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研究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160.

[2]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 牛宏宝.艺术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胡同庆. 罗华庆.敦煌学入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