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农业市场前景

时间:2023-07-27 16:14:59

导语:在现代农业市场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农业市场前景

第1篇

以合作共建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思路,全力以赴支持高新区、航天开发区、新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向开发区延伸,积极做好环境保障和群众稳定等工作。

主动承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航天产业园、新型工业园、东部建材基地,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动全区工业协调快速发展。

以城南国际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三点三线”,加快发展与工业化相配套、城市化相协调、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围绕新城,加快万科城、奥特莱斯国际商务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新地标。围绕郭杜核心区,着力打造城市发展新亮点。

围绕常区着力打造功能齐全、产业强劲、生态优美的南部现代山水田园新城。围绕西部大道沿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财富金街。围绕西街沿线,着力打造活力时尚、文明现代的景观路、商业街。围绕大道沿线,着力打造南北中轴线上最靓丽的富民大道、景观大道。力争把城南国际新区建设成为人才聚集、产业繁荣、引领全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统筹城乡示范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万字头”现代农业基地,在东、中、西部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三带三园八基地”。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专业村、样板村。

第2篇

2013年我办在青龙镇河南村开展“三送”工作,经过走访农户,调查研究,本人对“三送”工作心得体会如下:

一是做好发展文章,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抓“三送”工作,一定要与抓产业、抓项目、抓收入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大发展。一是要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们不仅要鼓励其抓好生产,还要帮助其提高并输出种植和管理技术,提升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如的芋荷就是纯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好,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产业;如果通过输出技术和劳务,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县农村蕴含的技术和生产潜能,又可以带动其它地方的农民共同致富。二是要抓好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积极投身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城市服务业,积极参与开发生物能源、农产品加工业等新产业。

二是做好生态文章,推动转型发展见实效。一是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要通过争资立项、引进项目等办法帮助农村搞好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花大力气解决危害群众建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使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现代农业发展的势趋就是绿色经济,前沿就是高效观光农业。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绿色食品及其加工业、高效观林业、休闲农庄、生态旅游等方面做足文章;大力推动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做好创新文章,引领农村发展添活力。一是抓科技创新,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尤其要大胆引入现代农业技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抓机制创新,根据各地农业合作组织偏弱的状况,积极帮助农民自主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大力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好民间资本的作用和效益;尤其要积极引导好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致富,使之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四是做好民生文章,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一是帮助农民落实好各项社保等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二是大力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帮助农民提高教育卫生水平,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大病人群的救助力度,认真解决群众就医就学难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和建康水平;努力防止智力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四是加大对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帮助其解决生产资金和技术问题,帮助其解决眼前的生活困难。五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力度,对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维稳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安宁,社会更稳定。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创新 转型

自2009年起,潍坊市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百亿斤,优质农产品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品牌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元。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越加突出,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只有重新定位和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潍坊农业经济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 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11年,潍坊市农业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2%。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略有下降。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3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了2.8%。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41.2%;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3万亩,同比增长43.1%;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同比增长90%。

二 潍坊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潍坊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正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潍坊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式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状态,规模小、效率低、效益差、产品流通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效益。

3.农产品生产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是小规模生产,产销脱节,谈不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增值。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

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片面追求农产品收益,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阻碍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三 发展潍坊现代农业的建议

1.实施龙头企业示范工程,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

将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示范,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

首先,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潍坊农业资源优势,鼓励国有、集体、民资、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扩张龙头企业总量,形成有主导产业就有龙头带动的格局。

其次,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每年确定100家示范企业,在财政、信贷、土地、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行扶优扶强,促其快速膨胀。

最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使农产品加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2.实施有机农业示范工程,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为有效破解农产品质量不高这一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瓶颈,确立以有机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全市农业走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首先,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把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再创潍坊农业新优势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促进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

其次,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思路,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机构基础上,在乡镇一级设立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每半月实施一次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不合格产品实行追根溯源,跟踪执法。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条件。

最后,精心培育农业品牌。对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所有产品全部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打造形成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扩大潍坊农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实施市场开拓示范工程,拓宽产业化发展空间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市场制约这一突出矛盾,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办法,积极举办示范性市场开拓活动,逐步拓宽市场空间。

首先,全方位开拓国外市场。定期组织农业企业和基地,到潍坊市农产品出口比较集中的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潍坊农产品推介会,在巩固扩大日、韩、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欧盟、美国、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主攻国内大中城市市场。每年都到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举办农超对接活动。同时,邀请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农产品基地挂牌,开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

最后,规范完善产地市场。对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把市场办成实体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产业布局,可对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昌乐西瓜批发市场、安丘姜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昌邑苗木批发市场、潍坊茶叶批发市场等十大产地市场进行重点改造,使其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4.实施组织化示范工程,增强产业化经营活力

针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实际,改变过去“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的有效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在对已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形式上,既有劳动合作,也有资本入股和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在合作内容上,既有生产型合作,也有产品营销型合作和产销型合作,并通过现场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逐步引导农民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方式向合作化、组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活力。

5.实施便农服务示范工程,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实施便农服务工程,为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同时,结合潍坊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拿出扶持资金,集中扶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取得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等,同时协调银行举行“银企合作推介会”等,为龙头企业争取信贷资金,扶持和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朱素蓉、熊健.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5)

[2]刘颖.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选择[J].江汉论坛,2003(6)

第4篇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第5篇

1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高新、高效和龙头带动”的基本思想,以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为先导,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龙头带动为纽带,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支撑。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技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在经营模式上,由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在开发方向上,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的模式。

2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惠政策

建议合肥市各级部门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和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并在土地使用、税收、进出口权、进口关税减免、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主要包括:园区建设用地与土地流转政策,税收与金融扶持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园区创业政策,设立农业科学园区建设专项经费。同时,政府应通过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

3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

要鼓励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员,根据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到园区做兼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大胆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吸引科技成果入园,以提高园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开发应用性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科学园区急需管理人才,做好科技的对接、信息的对接、市场的对接,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在运行机制上,要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内容上,可以是“专业性园区”、“综合性园区”或“开发区式的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民间兴办型”或“民办官助型”,同时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

4加强特色园区的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园区的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具有区域特色,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名、特、优产品进行挖掘和开发。园区主导产品选择不宜过多,以1~3个为宜,太多了难以集中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推广。可考虑优先发展设施园艺、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花卉苗木、特色林果和种草养畜的产业,也可兴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科普文化、加工贸易、生产科研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等。总之,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为平台,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5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山东龙口、广东新兴等实验区,均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各园区应结合自己的资金、产业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大力培植相关企业,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植龙头企业,并通过其带动作用,逐步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化。

园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必须加强对园区的品牌建设的意识,利用园区的品牌效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做好园区产品和商标的命名及注册工作,积极参与申请ISO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名牌促销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园区示范的功能。

6与农业推广体系相结合

建议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人员、基地和网络,加入政府的扶持,组建农业科技园区。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同时逐步推进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的联合与沟通,面向市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合肥作为我国教育基地之一更应发挥各大院校和人才的优势,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使农业科研、示范、推广融为一体,还能起到龙头带动的作用。

7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产业一体化,长吉。

长春和吉林是吉林省中部的两座特大城市,空间距离75km,时间距离仅30分钟。两市人口占全省的4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其中长春市是吉林省的政治中心,在经济发展上有区位优势;吉林市则具有多样性的资源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然而无论是长春或吉林,如果仅凭本城市自己的经济总量或综合实力,在国内外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若要提升长吉两市在国内外整体实力,应充分利用长春、吉林两市近在咫尺的区位关系以及地域联系,合理组织两个核心城市以及周边城镇在区域中的分工,实现一体化发展。

实际上,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的想法由来已久,同时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也早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然而之所以长吉两市一体化发展进程较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不具有强有力的竞争性。而现阶段面临全球化竞争和挑战的大背景下,地区产业一体化程度,则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率先实现长吉一体化的目标,宣告了长吉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全面启动,为提高长吉一体化地区的区域经济实力,如何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就成为一体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产业发展概况。

长春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9亿元,同比增长15%。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4400亿元。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已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不含汽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和材料等新型产业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

是国内文明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和“光电信息城”。吉林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1亿元,增长17.7%。重化工业是吉林市工业产业特点。拥有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中钢吉林铁合金厂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企业。主要工业产品2000余种,化工、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70%。

二、产业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其近些年产业趋势来看,虽然长春市产业顶着“汽车城”、“电影城”等光环,吉林市的重化工业在国内外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长吉两市无论在产业竞争力还是综合实力都存在下降的趋势。从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三化统筹”等目标考虑长吉两市的产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产业结构偏重、资源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化工产业、粮食深加工、能源、材料等重、化行业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能耗和污染压力较大。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高端服务业、信息、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部门发育程度较低。第一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经营单体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

空间格局尚不清晰,区域内部分工不顺畅。长、吉两市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基地,但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竞相发展”的制度性矛盾依然存在,导致“恶性竞争”多于“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趋同。连接两地的产业发展轴带和重要节点已具雏形,但总体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区域内部分工不顺畅。

产业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制约“三化统筹”。偏重的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产业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城镇人口的单位从业率和报酬处于较低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多于“统筹”。长吉两地的产业关联度不高,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短板”。产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而长春、吉林两个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关联很少,一体化的内在需求不明显。产业一体化已经严重滞后于长、吉两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成为发展的“短板”。

三、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优化策略。

1.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育长、吉两大产业基地之间的关联环节,特别是其基本经济部门(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之间的关联,形成产业链条。其次,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培育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之间的关联,形成“核心-外围”结构,让一体化区域内的各个城镇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核心城市发展的力量。最后,培育不同产业发展轴带、城镇产业共生区之间的关联,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网络,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2.产业发展向高级化转变。

从第一产业角度来讲,应注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尝试耕地流转制度,扩大单体经营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利用英俊、泉眼、劝农山、四家、奢岭、齐家、山河、太平、万昌、岔路河、一拉溪、搜登站、大绥河等全省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8个节点镇,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岔路河中心节点,建设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合作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农业生态新城。建设劝农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开发高端、绿色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使之成为供应长吉两市的“菜篮子”。

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做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同时,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具体来讲,以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市汽车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一汽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产业集群;以中油吉林石化为依托,带动发展地方配套化工,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汽车配套化学品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打造石化产业集群;依托大成、中粮、燃料乙醇、天景等龙头企业,建成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中国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吉林风电核电装备产业园、九台农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鼓励发展承载大量就业的基础服务业,大力培育金融保险、会展、创意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具体来说,依托长吉高速公路、长吉城际高铁西段和龙嘉国际机场构筑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长春综合保税区、总部经济、航空服务、TOD商住、商贸物流等现代、高端服务行业。

培育新型业态。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发挥域内科技优势,培育发展潜力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业态”。近期,重点培育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化工(多元酸、多元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平板显示、RFID射频标签、固态照明光源等新型业态,以便在未来的产业扩张当中占据主动。

3.引导产业联动发展。

从实现“三化统筹”和践行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必须强调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总部经济、金融、中介、设计研发、信息服务、物流、咨询等高端部门引领传统工业部门步入新型工业化,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城镇就业,承接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所转移出的劳动力。以发展新型工业夯实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基础,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以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区域城镇化进程,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和基础供应。

4.积极拉动就业。

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排斥居民就业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难题,在东北地区特别典型。到2020年,长吉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将达到65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与现状416万城镇人口比较,意味着新增200多万城镇人口。因此,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推动“三化统筹”,意义格外重大。

当前切实可行的举措有: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为汽车、轨道客车产业配套的小型零部件、纺织、内饰、皮革加工等。为石化、粮食深加工产业配套的包装材料制造。保洁、安保、配送、家政等都市型服务业。

转变发展理念,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挖掘现有产业的就业增量。给与安置就业多的企业以多种优惠政策,从补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转向补贴新增就业岗位。对于食品加工、旅游业、服务业、商务会展和物流等就业潜力较大的行业,在发展理念上就要以就业最大化为目标,成为推动城镇化的有力“抓手”。

在双阳、九台、永吉等转型新城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给与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一是培育自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吸纳就地转移的农业人口,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

5.推进一体化区域“两型”产业体系的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压力。执行国家最严格的保护耕地政策,保护并留住生态用地,有限制地扩张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碳权”和污染物排放交易制度。严格限制既没有科技含量、又无就业增量,市场前景充满风险、高耗能、耗水,占用大量工业用地的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6.引导一体化区域空间统筹。

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本质是为获得空间效率的节约,并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要在效率最高的地区集中配置资源,让资源最充分地流动。依托长吉间已经形成并将继续强化的交通走廊建设,培育产业发展轴带和廊道;依托轴带上规划发展的新城、新区和新镇等,培育产业结点;依托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合理配置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共生区。形成产业基地、轴带(廊道)、城镇产业共生区,层次分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实现一体化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最大化。

四、结论长吉一体化产业发展,就是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业态,以及优化区域内部分工,强化产业关联,拉动就业等产业发展策略,使产业发展服务于“三化统筹”,服务于转变发展方式,使产业一体化其成为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全面统计,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增长5.9%;油菜籽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13290吨,比上年增加2274吨,增长20.7%;茶叶产量4350吨,比上年增加68吨,增长1.6%;柑桔产量98500吨,比上年增加8217吨,增长9.1%。牲猪出栏115.79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1.0%;水产品产量4.3万吨,比去年增加0.02吨,增长0.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水果、优质苎麻、畜禽养殖、大叶茶四大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盘塘、马鬃岭、漆河、黄甲铺的优质柑桔、黄甲铺、理公港、太平桥的优质苎麻,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养殖、太平铺、茶庵铺的大叶茶,牛车河、瓦尔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达到一定的规模。**县已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08年,**县有古洞春、腾琼2家企业的4个名牌产品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分别达13个和18个;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总个数达9个;义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获第十届省农博会金奖;“康多利”茶油和菜油,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称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规模化迅速扩张趋势。2008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湘鲁万福、三尖农牧两家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全市唯一的县级参观点。全县共有杰新纺织、明月油脂、四喜养殖、跃宇竹业、金果果蔬等8家规模出口企业,出口基地12万亩,年出口创汇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9%。主要出口品种有棉布、桔片罐头、竹地板等,远销美国、欧盟、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引资新建了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腾琼野茶神粉厂,项目投产后,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将由以前的每亩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进了**市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家油茶产业开发政策,发展壮大**县油茶产业。

(五)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使全县农民专业组织总数达104个,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农户15.6万户,户平年纯收入4.5万元。三江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市及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参观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之一,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六)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2008年共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等农业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1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30%,有效地扩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制约现代农业创优发展的瓶颈

(一)资源制约。**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县农用耕地128.1万亩,82.23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7.95万,人平耕地1.56亩,开发潜力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优质水稻、优秀水果、优质茶叶、优质油菜、优质苎麻、名优生猪等特色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

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08年底,全县47.95万农村劳动力中约22.9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致使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少。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三、现代农业创优发展的对策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纺织、糖业、果业、竹业、油脂、茶叶、苎麻、富硒柑桔、鲁胡子辣椒、现代烟草、康多利茶油菜油、猪鬃加工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古洞春、滕琼茶叶有限公司,发挥特色,合理扩建销售点,将太平铺、茶庵铺两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乡镇;大力扶持发展湘鲁万福有限公司,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绿色生态、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创古洞春大叶茶、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鲁胡子辣椒、**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稻、富硒柑桔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开发、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桃花源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茶庵铺镇松阳坪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野茶王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东风,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第8篇

关键字: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一种新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对集成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最近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转化,而且还实现了科技、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的统一,对发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也带动了我国农业的结构化调整,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但是在各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示范园规模不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资源浪费较大、效益不高,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基地,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在新技术和新品种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试验、开发,选择推广适宜的、高效的产品品种和栽培模式。许多园区设有专供试验用的生产设施,在设施技术方面,经过实践摸索和改进,开发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设施应用技术。

(二)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通过示范园的实践,园区周围农民能够亲历现代农业的生产运营方式和科学技术效果,增强学习使用农业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园区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并高薪聘请常年的技术指导人员,这对显著提高园区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农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示范园区通过高投资和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极大改善当地传统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而且能够引进、开发和推广其他价值较高的新产品,为农业生产增加了效益更高的新领域,开辟了农产品向新市场方向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农业结构向着更高级化的方向迈进。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建设和规划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示范园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应用示范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对于这些新技术进行市场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都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资金不足,效益较低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在资金引入上,必须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双重扶持,并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盈利能力。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都缺乏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措施。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中,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在农业新品种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信息集成和传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这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必须关注的内容。但是,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受到投资的限制,导致高含量的科技研发力度、信息系统建设、市场推广、科技培训等方面还不够;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性不高,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又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持,无法保证农产品的高质和最低保护价的正常执行。这都造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规划

针对我国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规划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价值。

(一)建立规范完善的示范园体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将示范园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土地征用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纳入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中。这样才能保证示范园建设规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二,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核算制度。示范园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责任制,从而有效提高科技示范园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建立高效的投资机制。要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这样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园的正常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科学机构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也增强示范园的推广和发展潜力。

(二)树立正确的示范园办园理念

树立正确的示范园办园理念,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对于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项目要积极引进。然后在基地对新产品进行试验推行,给农民以示范作用,用事实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用效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要做好便民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和科技培训服务两种。要将示范园办成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中心,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向农民提供,并建立完善的指导服务体制,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从而快速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定期开办培训班,组织农民进示范园观摩学习,将示范园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到每一个农民手中。科技示范园在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还要与各地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积极的联系,开拓销售市场,从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示范园准则

每个地区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身优势。发展经营模式、引进项目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生产传统组合考虑。首先,各地可以发挥传统的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的名优、特稀产品,创名牌,促发展。其次,可以引进新的技术和品种进行示范园试验,不断充实完善本地的传统资源。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和行业在市场中的领导力和竞争力。

(四)明确示范园的发展方向

1、走产业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要以市场经济为准绳,根据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将市场作为发展导向,将效益作为发展中心,实行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最终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和组织方式。

2、走科技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要把科技作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走市场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本要求,将自愿结合、自筹资金、互惠互利、自负盈亏作为示范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组建科技示范服务公司,分担风险和利益。

结论

近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而且还实现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以及观光旅游农业的结合提升,对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在示范园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提高重视,采取积极的、合适的措施,以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有效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令德,王锦远,曲守涛.浅谈农业高科技园区的风险及防范[J].农业科技管理,2002年.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工作措施;山东汶上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设现状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2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粮食总产连续2年突破100万t大关,实现“十三连增”。县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汶上县围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着力构建科技推广服务、改革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1.1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狠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办公室为骨干,村科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公共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稳定人员队伍,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3个、乡镇级28个,共有农技人员5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238人,有村科技推广员530人、科技示范户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建有综合实验室1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4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万hm2,逐步增强了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整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探索出汶上县绿色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启动实施3.33万hm2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10项技术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8项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程机械化技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引进筛选、节水节肥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项攻关,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设。强化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安装智能太阳能杀虫灯300余盏。2016年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点4处,在县棉花原种繁育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建设病虫害观测场1处、观测点15处,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500处,年病虫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墒情信息20期。积极提高“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事气象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及时将农事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三农”政策和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

1.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1.2.1 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将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村到户。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设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收集、登记、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制定出台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规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设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和14处乡镇调解庭,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74%。

1.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64家,家庭农场238个,农民专业合作1 03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22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25家。

1.2.3 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区三片多园”整体规划,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常年收获高价值经济作物1.67万hm2,食用菌35万m2,核桃、白莲藕、大荸荠、牛蒡等享誉省内外。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金秋食品、现代牧场、欧亚木业已达到省级标准。休闲农业、会员制农业开始兴起,发展农家乐7家,休闲农庄4家,休闲农业园区7家,民俗村2个,同时苑庄镇前小秦村、白石镇相继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特色村、“一乡一品”示范乡镇。

1.2.4 加强农产品流通。完善r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传送到农民群众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农业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

1.3 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1.3.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为依托,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发挥县级监管中心、乡镇监管站、村级监管员的作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从而确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依法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2016年已检测样品86个,合格率在98%以上。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点26处,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1.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已出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个。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帮助其做好材料的审核把关和组织申报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个,其中汶上芦花鸡、牛蒡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7个。当前,绿科西瓜、丰泽农业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中。

1.3.3 全面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春耕备播、“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关键时节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添加禁限用、高剧毒农药的行为。2015年全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8件,结案48件,查获各类不合格农资123 t。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县级配送中心1处,建设乡镇配送点14处。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7月起县域内全面禁售高毒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严重不足

汶上县粮食连续高产,资源大量消耗,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环境压力。但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农业县市区建设水平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农业物联网建设、社会化统防统治作业、新型农机具推广、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须增加投入。县乡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占10.8%,存在知识断层、缺少新生力量等现象,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不高,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种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占主体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开始凸显;同时,近年来天气复杂多变,冻害、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投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价格波动频繁,农业比较效益低、规模效益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不强,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规范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主要经营模式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培养力度,确保农技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成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和区域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能。

3.2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补贴政策,全力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提升土地流转质量,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经营管理的组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范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招大引强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培根基、壮龙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成都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9):37-39.

[2] 杜保德,王力红.促进三大转变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实践为例[J].农业工程,2012(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