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3:12:36
导语:在交易模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苦读+考试“”计算+逻辑”的教学思路,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互动式教学模式顺应时展,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即“教”与“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传道、授业、解惑既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沟通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
2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认知、识记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由于医学英语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将语言和医学知识牢记于心。如在讲到护理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设置场景,让学生准备相关道具进行角色扮演。
2.1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应当完全服从,这显然不适合现代医学英语教学。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大多由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英语水平高于学生但医学知识掌握不如学生。将合作学习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全面统筹规划,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教学目的出发,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2.2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情感因素相近,互动沟通时没有压力和紧张情绪,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复述课文、问题讨论以及头脑风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模拟查房以及英语问诊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医学英语,从而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及医患沟通训练。
2.3师师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本学科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以及共同授课等方式进行互动。医学英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师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医学英语教师更需要与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如举办交流会和座谈会,成立跨学科英语研究小组。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提升整体医学英语教学水平。
3体会
关键词:翻转教学;网络;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7]杨俊,王光明,张玘.影响本科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
我校重点学科专业是化工制药、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等,根据其专业涉及较多的检测,大体可分为色谱类、光谱类等,可对有机、无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还有一些新型纳米材料的性能评价和结构表征等,主要是靠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X-衍射仪等仪器来完成。根据校内的各专业特色,学校集中配置了各类分析仪器。如何让这些高精尖的分析仪器和教学很好地结合,使学生不仅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开展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也根据专业特色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别,让这些仪器设备参与到教学当中。
1.色谱学类。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氨基酸分析仪和离子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等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操作使用。
2.光谱学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红外-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操作使用。
3.波谱学。核磁共振技术的简介和实际应用。
4.材料学部分。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分布仪的简介和实际应用。理论课程以“轻原理、重应用”的原则作为授课内容,使学生在理论课上适当了解各仪器的基本理论之后,着重介绍仪器的典型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实验室。实验课上,以大型仪器为教具,以实际样品的测试过程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大型仪器,真正做到将仪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要点,让学生既加深了理论课上的分析原理的印象,又通过实际动手获得了技能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教与学的互动,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分析测试中心的教学优势
1.采用多位专业教师协作授课的方式。分析测试中心首先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专管共享。所有仪器专人专管专用,责任落实到人,面向全校范围的各科研小组提供测试服务。这不仅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同时中心也打破校内界限,走出了校门,面向全省乃至外省,面向企业和社会,作为第三方,申请了河北省计量认证资质,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同时利用测试中心实验室自身“仪器全、人员专”的特点,开设《现代仪器分析课程》,针对现代仪器分析课涉及的多种分析仪器,由多位专业操作教师来分别承担此门课程的授课工作。根据每个老师精通的不同类型仪器,给学生介绍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自身在科研和测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等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老师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下,进行实际样品的操作,这样既丰富了授课内容,又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2.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目前对于各高等院校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普遍存在一个教材滞后于时代的现状,教材上只反映出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重点突出各仪器发展历史以及原理的讲解,很难展示这门学科的最新进展。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分析仪器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仪器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仪器可开发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应用技术的范围越来越宽,传统的仪器分析教材内容知识更新速度慢,远达不到仪器发展的速度,更达不到应用技术的扩展速度。为此,中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抛开现有的仪器分析教材,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仪器发展特色自己编写课件,在课件准备中各主讲老师在授课内容中更多加入大量新型仪器图片和视频展示,使学生不仅对现代仪器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关注仪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再引入社会热点的分析测试实例,例如: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授课中引入奶粉中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的检测;原子吸收仪器的授课内容中引入胶囊壳中铬、环境中的铅含量的测定等等。去除了大型分析仪器的神秘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
3.改进教学模式,引入开放性实验。除了课堂教学外,根据分析测试中心现有仪器设备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个性化辅导方案。具体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样品进入到实验室,老师根据样品情况指导学生设计具体测试方案,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大型仪器为教具,分析测试学生的样品,并对数据和图谱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它不仅有理论上的认识,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与到样品分析的全过程。同时还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合理判断,对数据的取舍的判断等。另外对于不同领域的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演示和参观,作为知识拓展方面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方面发展的前沿。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学生链接并掌握更多的仪器运用和使用能力。学习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们了解并掌握更多仪器并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仪器来分析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对其开放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引进个性化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精选一部仪器,使其更深入地参与实际仪器测试,可以把自己在理论课上设计的测试方法进行实践应用,学会仪器的操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助式设计科研题目,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小结
[关键词] 模因论;字幕翻译;归化;异化;强势模因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了中国影视市场。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受众的文化层次各异,因此需要对外文电影进行翻译。译配字幕由于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在高速快捷的信息时代成为很多英文电影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主要形式。英文电影是否受青睐除了演员阵容的强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字幕翻译也是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字幕翻译具有简洁流畅、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阐述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2007:129)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也是模因传播的过程。英文电影字幕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字幕翻译是跨文化的模因传播。本文拟对字幕翻译的模因传播过程和机制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字幕翻译的策略。
一、模因论
模因(meme)最初来自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R.)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或行为模式,是文化的基本信息单位。(Dawkins,R.,1976:206)
模因靠复制而生存,海利根(Heylighen,F.)认为模因的复制分为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何自然,2007:133-134) 模因首先经过同化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而后在宿主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那些被记住的模因被宿主以言语、图片或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传播给下一个宿主,继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模因复制。
模因论的核心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在文化进化中,有些模因流传下来,而另一些却消亡了。成功传播并流传下来的模因称为强势模因,而得不到流传的则称为弱势模因。道金斯认为强势模因的特征有三个: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Dawkins,R.,1976:208)模因的进化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变异、选择、保持”的规律。只有适应环境、做出改变的模因才能生存下来,而将其精髓和核心相传下去。
二、模因和翻译
(一)翻译机制
翻译是语言模因以相同内容、不同形式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形成了翻译模因。它的复制也要经历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源语言信息作为模因经过同化进入译者大脑,而后在译者的大脑中保持一段时间,被译者解码后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当读者阅读翻译文本时就完成了模因的传播。成功模因的特点之一是复制的忠实性,而变异性和选择性是模因进化的规律,所以译者要保证源语言信息的精髓和核心不被篡改。读者理解翻译作品的关键是翻译模因的同化,所以译者要考虑翻译模因是否能同化感染读者,是否能让读者理解甚至记住并继续传播。
(二)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文化元素时常用的两种策略,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Venuti,L.)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形》一书中首次提到这两个术语。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M.& Cowie, M., 1997:43-44)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 M.& Cowie, M., 1997:59)
归化和异化翻译都是模因的跨文化传播。归化翻译贴近目的语文化,使用更多目的语强势模因,易于理解,却丧失了异域文化色彩;异化翻译新颖独特,能引起注意,却增加了理解负荷,对于翻译模因传播的同化阶段是不利因素,而在记忆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会带来记忆负担,使读者难以记住并传播。
三、模因论和英文电影字幕翻译
(一)字幕翻译语言模因的特点
1.通俗性
电影是大众化的娱乐方式,语言一般简短、直接,常使用俗语、固定表达等。因此字幕翻译应符合大众认知能力,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2.简洁性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多通道交际模式,字幕阅读和画面欣赏同时进行。字幕在屏幕上停留时间有限,通常是2~3秒,一闪而过,而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这就要求字幕翻译简明扼要。(张翼飞,赵玉宏,2012)
3.时代性
语言模因在不断进化,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模因会逐渐消失。很多电影在翻译数年后又被重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模因。因此字幕翻译应与时俱进,使用符合时代特征的生命力强盛的语言模因。
(二)模因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
1.平衡归化和异化
观众阅读字幕的过程是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的同化过程。字幕翻译应以观众为中心,减轻观众的认知负荷,让模因的同化畅通无阻。归化翻译字幕中常使用观众熟知的文化意象,同化容易、迅速。在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观众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欣赏能力也日益提高,新颖的异化翻译模因只要在同化阶段能获取观众理解就是成功模因。所以译者必须在忠实复制的基础上,考虑翻译模因的传播广度,平衡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
例1 I had been vacillating during the last month between Bruce Wayne and Peter Parker.(《暮光之城》)
上个月我一直认为他不是蝙蝠侠,就是蜘蛛侠,老在这两人中犹豫不决。
译文采用归化策略,分别用“蝙蝠侠”和“蜘蛛侠”代替了原句中的Bruce Wayne和Peter Parker。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和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分别是美国电影《蝙蝠侠》和《蜘蛛侠》男主人公的名字。对中国观众而言,音译人名由于记忆困难,传播有限,是弱势模因,而“蝙蝠侠”和“蜘蛛侠”却由于影片的热映而广泛传播,所以归化翻译为蝙蝠侠和蜘蛛侠更容易为观众理解。
例2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the enemies closer.(《教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采用归化策略。源语言表达是英语俗语,直译为“让你的朋友接近,让你的敌人更接近”,从字面很难参透深层意义,而通过使用中文成语这一广泛传播的语言模因使翻译言简意赅,易于理解,符合字幕简洁性的特征,原文的意义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例3 Go back to England and tell them there that Scotland’s daughters and sons are yours no more.Tell them Scotland is free.(《勇敢的心》)
回去告诉英格兰,苏格兰儿女不再是他们的臣民,告诉他们苏格兰是自由的。
译文中的地名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虽然 “英格兰”和“苏格兰”是音译得来,但它们早已反复出现在新闻、书籍、报纸等常见材料中,属于强势模因,大部分中国观众理解没有障碍,所以使用了异化策略。
2.直接使用强势模因
字幕阅读是模因的同化过程,模因越强势同化越迅速,理解越容易,因此翻译选用目的语中的强势模因有利于翻译作品的理解和传播。译者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使用成语、俗语、流行语、网络语言等强势模因。
例4 I refuse to believe that your luck with women is that tragic.(《吸血鬼日记》)
我不肯相信你的桃花运都会变成杯具。
译文采用了目的语中两个强势模因:俗语“桃花运”和网络语言“杯具”。桃花运是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此处翻译通俗易懂。“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此处翻译符合字幕时代性的特点。
例5 Gun not killed people, people can kill people!(《黑衣人》)
枪不能杀人,是人在自相残杀!
译文采用了成语“自相残杀”这一强势模因,简洁易懂,与原文愤慨坚决的语气相符,而直译为“人杀人”语气较弱,效果欠佳。
例6 There will be consequences!(《驯龙高手》)
后果很严重!
译文出自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语录:“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自影片播出以来,这句语录就被广泛使用和模仿。译者直接复制这一强势模因,让观众会心而笑。
3.借用强势模因结构
在字幕翻译中有时没有现成的强势模因可以使用,译者也可以借用目的语强势模因结构,如四字格表达、惯用句式或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等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7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英国病人》)
初恋的人们心存紧张并满怀柔情,但却可以抵御一切——只因为心如烈火。
译文多处借用四字格表达,“心存紧张”“满怀柔情”“抵御一切”“心如烈火”,使译文言简意赅、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符合中文表述习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例8 I look out and I see a sea of dumb barnyard animals.(《加菲猫2》)
我放眼望去,满城尽带傻大木。
译文借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名和胡戈的网络短片《鸟龙山剿匪记》里讽刺萨达姆的“傻大木”这两个强势模因结构,使翻译诙谐幽默,富于时代文化特征。《加菲猫2》是喜剧,如果直译为“放眼望去,我看见一群蠢笨的农庄动物”就平淡无趣了。
四、结 语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是以译者为媒介的跨文化的模因传播过程。根据模因的复制过程、进化规律和强势模因的特点以及电影字幕语言模因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忠实复制源语言信息的核心和精髓,平衡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用目的语强势模因或强势模因结构增强译文的生动性、感染力,使模因的同化容易、迅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使观影变得轻松愉快、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UP, 1976:206-208.
[2] 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 St.Jerome, 1997:43-44, 59.
[3] 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8-134.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群体比较庞杂,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的企事业在职艺术设计类人员,岗位也不尽相同,他们具备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另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自由经营的个体青年;还有一部分来自高考的学生。总之,这些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梦想,有的是为满足补充学历的需求,有的想提高专业水平,有的因经济方面的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就业与择业并存的复杂的求学群体,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予以关注和了解,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准备相应的理论辅导材料,并完善辅助实践教学的设施。
二、激活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教学环节的结构,有的放矢
由于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结构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直观生动的优势,采取一个问题方式多个方位解决,一个课题多个方案组合完成的学习形式。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应将实践课题纳入作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市场采风、调研等,再让他们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不同答案带回课堂研讨,将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性的教学灵活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有效而合理,使艺术设计类的成人教育有的放矢。
三、调动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主性
培养创新意识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定式化、等待式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由于在职工作等因素的干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着修满学分即满足的敷衍状态,以及上网抄袭作业和论文的憜学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早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创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面的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专业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培养只能纸上谈兵,空有一纸文凭的应试型“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仅仅完成“传道”“解惑”是不够的,应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图形创意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创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艺术素养,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过程
教师要切忌照本宣科和依赖PPT进行宣读式的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能使教师的艺术素养得以发挥,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要领,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学中多种模式的实施,和任课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学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艺术设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一是不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鲜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和学生“学”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在已有教学量化之外补充生动的案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及时将课程内容付诸实践,指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业方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领会程度、掌握技能有全方位的提高。三是教师应储备积累艺术设计纵向高、精、深的专业理论,广纳吸收横向学科的广、博、宽的相关理论,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无限的知识储备资料发挥到极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语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及其改革的步伐一直滞后于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对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程度。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统一,强调正规化;强调课堂教育为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注重学生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开发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校内课堂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成不变的艺术观念,忽视艺术发展的创新。
(2)具体的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少。
我国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而且注重的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课程结构体系的整合、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未考虑到我国高校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的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比较少,而从根据地方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的教学模式研究就少之又少。从而,制约了地方高校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外更加注重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注重实践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弹性化,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为我校艺术设计教育跟市场经济接轨,能更好地位地方经济服务。
2针对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一些新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一些老师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如让学生成为主体、注重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以及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平等氛围等,这些教学方式的更新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应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使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切实际地照搬央美的课程内容。三是重视理论的学习,课程项目设计都是虚构的,实际上是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领导学生到当地的中大型企业考察时尚造型、色彩潮流等,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并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每年都会邀请知名艺术家、设计家来院系作各种讲座和报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现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美国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学院都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室就是工作室,里面大部分是操作间和工作台,很少有课桌。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能感受和体会到实际设计中动手的细节,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姚小刚在《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文章中提到美国克兰布鲁克学院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工作室”教学,办学机制是产学研一体化。
(2)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邀请本地企业用人单位参与
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能完成相关的工作,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向社会输入高级应用型人才。党的十报告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本人认为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艺术设计方法、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出符合人们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教学、设计等综合型的设计人才,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绝不能仅仅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关注市场、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分析我校目前设计基础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足的方方面面,针对问题召开座谈会,向设计公司负责人了解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确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和“培训包”课程的设置,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顺利就业,实现和世界市场接轨。
(3)创建职业“培训包”课程与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直接挂钩
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从容地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级教育目标。德国包豪斯学院为现代设计教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并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同时,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理性主义的现代设计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把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起来,把艺术设计教育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德国的艺术设计院校还特别注重教学和实践的衔接,设置各种实习车间,如模型车间、木工、金工、陶瓷、塑料成型、染织、石版车间和书籍装订车间等等一应俱全。另外,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召开小型座谈会向设计公司负责人了解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课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确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和“培训包”课程的设置,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顺利就业,实现和世界市场接轨。
(4)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施对象为本校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1岁。设临床一班(67人)为对照组,临床二班(54人)为实验组。两组在生源、入学成绩、年龄和性别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两组授课学时数、授课教师均相同。
2方法
2.1教学过程
实验组教学:(1)CBS病例收集:于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尘肺科收集尘肺病(矽肺、硅酸盐肺、混合性尘肺、金属尘肺)临床病例。(2)教案设计制作: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由授课教师与尘肺病医师一起讨论确定CBS教学案例,并设计一系列针对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预防问题,每个病例设计5~8个问题。问题的设计按照难度递进,并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通过自学及查找资料获得这些知识。(3)病例讨论:在实际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利用一线临床科室的病例及病人资源,灵活运用CBS教学法,对病例进行课堂讨论和讲解,并以病例总结教学内容。在进行病例课堂讨论时,由授课教师陈述病例,提出问题,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最后授课教师就学生争论的焦点或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总结。对照组教学:根据大纲要求,采用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
2.2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采取两种方式对CBS教学模式在尘肺病课堂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即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课程结束时,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准备试卷,实验组跟对照组采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考试,为了保证对两组的成绩评价客观公正,试卷以客观题为主。实验组考试成绩与对照组考试成绩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组学生发放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调查包括CBS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等。
3讨论
目前,尘肺病是我国最常见、最严重的职业病。在以往的教学中,尘肺病教学多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将一系列尘肺病的概念、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诊断、预防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抽象且枯燥难懂,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对临床实际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提不起学习兴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卫生学教学重点内容———尘肺病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利用CBS教学法将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尘肺病具体病例引入尘肺病理论教学中。从随堂考试成绩看,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CBS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尘肺病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显著提高尘肺病考试成绩。我们在实验组所做的CBS尘肺病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均愿意接受CBS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CBS教学能够提高对尘肺病的学习兴趣并对本次教学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CBS教学能够增强其对尘肺病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够加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强师生间交流,并希望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增加CBS教学比例。但需要注意的是,尘肺病CBS教学不但需要精心地收集、挑选病例,还需要认真设计制作教案并开展病例讨论,由此会导致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增加。CBS教学的顺利实施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和讨论兴趣的能力。此外,CBS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例,因此卫生学中与临床病例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可能不适合采用CBS教学模式。
4结语
1.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培养主体单一。教师的职前培养由高师院校独力承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几乎不参与或参与得很少。二是培养和培训分离。教师职前培养由高师院校完成,教师职后培训由省级、地市级教育学院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难以适应世界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三是重学科本位、轻综合融汇。教师职前培养口径狭窄,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整合化需要;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条块分割,难以提升教师综合研究教育教学能力。四是重理论、轻实践。高师院校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范生技能训练不足,职业能力欠缺,适应中小学新课改周期长。教师职后培训不能很好地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培训效果有限。五是重知识传承、轻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职前培养重视知识体系建构,忽视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师职后培训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教师教研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造成当前教师教育存在众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联系不紧密,培养培训脱节,学用分离。许多高师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师院校及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稳定的实践平台,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在职教师培训存在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改革教师教育,探索新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
2.国际上教师教育改革经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教师教育一体化应运而生。伴随教师职业内涵发生变化,教师人才培养也从封闭独立向多元开放转变。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指出,应当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使教师培养如同医学专业的临床一样,将中小学与大学紧密连接起来。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为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把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渠道打通、融合,建立起教师教育各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2)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使之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从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在职基础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也带来了挑战。但是,如上所述,当前教师教育还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的要求。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校分类发展成为共识。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加强研究,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教师教育而言,要实现转型发展,就要从“重知识理论建构”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转变,就要从“重职前培养”向“职前职后并重,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要解决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问题,单靠高师院校或地方政府或中小学都是不可能的,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建立起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深度合作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U”(universi-ty)是指高校、“G”(government)是指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S”(school)是指中小学。在“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进行深度合作,融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为一体,融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为一体,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为一体(有机融合)。该模式具有3个方面显著特点,即“开放”、“合作”、“实践”。“开放”: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各自打开封闭的围墙,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真正融为一体,促进彼此的发展。“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互动、融合,实现参与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反映在高师院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在职中小学教师走进参观、学习、培训的现场,通过实践不断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1.建构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于一体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也已由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理念的开放、教育主体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由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涉及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我们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通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之间封闭的围墙,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真正融为一体,构建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于一体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要运行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设立相关管理机构,并通过管理机构建立相关制度,协调三方关系。设立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管理机构,单纯依靠高师院校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主导、中小学参与,联合组建“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接受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是半官方半民间的管理机构。“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负责制定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规章制度,统筹区域教师教育资源,研究区域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负责区域内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检查、考核、评估工作。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的管理、协调、统筹下,实现区域内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基础教育的一体化,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内教师教育资源。高师院校在校内也可以设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具体负责校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整合配置、教学整体规划的统筹工作,协调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各种合作关系。
2.建构培养主体多元、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当代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曾这样描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学校若需要进步,就需要更好的老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他认为高师院校必须和中小学建立一种共生关系。由高师院校发起,高师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是这种共生关系的体现。据此,我们建构了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平台的培养主体多元、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建立组织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采用高师院校、中小学共同管理体制,实行双校长制度,即该校校长由高师院校、中小学双方法人代表轮流担任。双方主管教学副校长及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督导等部门负责人为管理成员。该学校设立联络处,由双方教务处处长负责联络和协商具体事务。(2)建立合作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或业务研讨会。(3)明确合作领域。教师职前培养合作。a.课程教学。以学期为单位,高师院校选派一定科目、一定数量的课程教学论教师到中小学担任教学任务。中小学提供足够数量的班级、课程,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与条件,全力支持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论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高师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类相关课程教学。b.教学观摩活动。高师院校选派课程教学论教师、师范专业学生参加中小学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中小学选派教师参加高师院校有关教学活动。c.教学实践工作。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实行师范生培养“双导师制”。高师院校以中小学为教育实习基地,加强建设。中小学选择优秀教师参与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见习、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小学提供足够的实习、见习的课程、班级和必要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保证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合作。通过顶岗置换,高师院校接受中小学选派的教师参加高师院校组织的教师教育培训活动或高师院校承担的国培、省培项目。教育教学研究合作。a.合作申报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申报各级纵向和横向教育规划、教研教改研究项目,重点开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高师院校利用自身图书资源、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引导、帮助中小学校教师参与研究,提升中小学校教师研究水平。中小学校为高师院校专家、学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便利,使他们能够有效开展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研究工作。b.教学研究活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双方主动吸纳对方教师参与教研教改项目、教研室活动、教改实验。c.学术研究活动。高师院校组织专家学者到中小学开展讲学、讲座活动,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帮助高师院校教师更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对接研究。d.办学特色建设。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互相支持,共同加强办学特色建设。双方组织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总结双方办学经验,培育或强化办学特色,帮助对方诊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合作。a.课程开发。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校本课程。b.教材建设。根据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组织人力和物力编写校本教材。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为原则,衡阳师范学院现已与7个地市县教育局及11所基础教育示范学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签订了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框架协议,从“合作原则”、“组织机构”、“合作机制”、“合作领域”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框架协议签订后,双方开展了实际合作。
3.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