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5:04
导语:在德育的基本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案设计 基本要素
一、引言
现在高中课改开展的有声有色,很多学校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其中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探究学习成为一大亮点,在实际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做了积极尝试,和总结。编写设计学案,应依据该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先学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定。应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前提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运用的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学案的编写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二、 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课堂目标的确定是在教案编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对课堂目标再做适当的调整,也就是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备教转化为教、学结合,以备学为主。教案重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确立目标的时候,必须严格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来确立,严格按教材的内容,严格按考纲要求,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
(一)学案中知识的整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较为合理的体系。这里的知识是指一些简单的,学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独立完成的,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必须对学情作充分的了解,对学生自学已经能够掌握的,教师以检查、自学成果展示等形式了解自学状况。
(二)自学中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疑惑的地方,及教案中的重难点是师生互动的重点。
对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疑惑的知识点,教师对教情应该有所把控,知道哪些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以兵教兵的形式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背景、讲思路、讲方法、讲变式,讲规律的。
四、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掌控
科学有序地设计学习的流程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这是学案设计的重要部分。在学案的实践和推广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六步自学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
(一)标。学生自学的第一步,就是标明文章的自然段的序号,为后面的交流、讨论、讲解做准备。
(二)圈。学生在初步阅读教材时,用圆圈本课的生字词,短语,能根据上下文解释的解释,不能的查找工具书解决。
(三)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重点段落、长句子,用着重号把它们点出来,分析它们在段落中或文中的作用、含义,学生可以借鉴学案中知识点讲解部分,探究清楚问题。
(四)勾。学生在阅读中用横线勾画出文中优美的、写作、口语交际中实用的语句、句型或段落,熟记它,或是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或在书上旁批,仿写。
(五)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波浪线划出不能理解的段落和句子,在自学展示之
后的问题收集的过程中把疑难、疑惑的地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
(六)写。学生初步阅读完文章后,将文中主旨大意用学过的句型简明地描述出来。这样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还可以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等。
五、问题呈现、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自学中的问题经过快速地梳理之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达成“兵教兵”的学习模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互相探讨,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兵教兵的目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潜力,有很好的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学生积极性 教师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商务英语的媒介交流作用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作为一门专业性的语言,商务英语与通用性英语共同的成为了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商务英语的教学主要有实践性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商务人员的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主要采取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强,并且学生在总数上比较多,这就使得在进行单独性的活动中浪费了很多的实践,这就给教学的设计带来非常大的工作难度。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商务人才的数量需求以及质量方面具有更加严格的需求,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能够认识到商务英语学习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实际用途,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定位,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学生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明确的现象,也就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将应付考试作为首要的目的,因此对于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知识的学习以及获取缺乏主动性。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学习动机上进行明确的定位,最终实现未来的职业规划前景更加的广阔。
二、教师的专业性素质
1.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商务英语特点的突出。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选择更加具有专业性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的方法。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由于商务英语的实际目的性以及社交性非常强,这就使得在商务会议以及商务谈判等商业活动之中来实现目的性的突出,语言作为结果获取的重要桥梁,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艺术对于商业活动的促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面对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商务英语自身的目的要求具有更加注重的作用,商务人员需要认识到商务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能够实现社交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实现交易服务,因此,在实际的商务活动过程中,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但是其必须以客观的事实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还需要避免发表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言语,提高总体工作的效率性。在实际的商务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实践的紧迫性,进而就需要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来实现通畅性的交流。此外,由于商务活动非常的注重礼仪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社交体系,进而保证信息传递的效率性以及快捷性。
2.更加的注重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输入与输出。在商务英语的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吸收以及输出方面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知识输入主要就是实现目标语言学习内容的掌握以及不断的应用联系;而所谓知识的输出则是为了能够实现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而提供的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文本知识的学习上,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时间相应的缩短,这对于商务交流技能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总而言之,知识的输出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空间来进行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训练,诸如,到工厂或者公司等相关的商业机构进行见习、实习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不断的充实其专业素质。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其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的联系,进而实现经验的不断丰富,通过小组学习或者是实际见习等方式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能力与经验,最终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来进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上的不断变化。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上的不断调整,通过教学重点的不断安排变化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保障,最终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93-07
一、前言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在世界各地备受欢迎,在建设与应用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不少进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新事物仍存在不少的争议性和挑战性,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许多的潜在特征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潜在特征必将逐渐变为显著特征,从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的特征,需要了解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元素构成,并构建科学的分析框架。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非洲学者贝特曼(Peter Bate-man,2006)首先依据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了非洲虚拟大学矩阵(African Virtual University matrix),明确了参与创建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元素。不过,随后一些研究者也指出了该模式的缺点,认为在应用该模式处理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时,还有许多事件没有考虑在内。为此,加拿大学者斯特西(Paul Stacev,2006)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包含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五个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0ER attributes model),随后他还对这个五个维度进行更加详细地阐释,提出了作为组织机构或个人开展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属性与决策建议(OER attributes and decisionpoints)。
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OECD。2006)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UNESCO,2009)中陆续引用了该模式。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属性模式的要素组成,可以尝试从政策要素、法律要素研究、经济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要素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政策要素分析
(一)国际政策要素分析
从国际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与开发教育资源相关的事件都涉及到专业研究领域的问题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通过一些专业性国际组织来负责统一处置和管理,而且这些事件也只有在国际层级的处理中才能真正达到效果。例如,开放课件的发起、推广、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相关事项是开放课件联盟(The OCW Consortium)的主要职责:互通性协议问题、版权认证问题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负责处理的:标准协议问题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万维网联盟(W3C)、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等机构负责处理的。显而易见,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和使用都需要在国际机构的协调管理下才能有效展开,因为相关的研究、网络数据的合作分类和各种形式的用户评价都必须在国际层级展开。除此以外,大量非专业性国际组织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并定期各种相关报告和政策意见,其中参与最为频繁和积极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组织(0ECD),以及欧盟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涉及的报告有“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最终报告”(UNESCO,2002),“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综述:成绩、挑战与新机遇”(UNESCO。2007),“知识与信息的开放存取”(UNESCO。2008),“开放教育资源:赛博空间的讨论”(UNESCO,2009),开放教育资源基本手册(UNESCO。2011),“让知识自由:开放教育资源的出现”(OECD。2007),开放教育实践与资源(e European Commission。2007)等。
(二)国家政策要素分析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挣值分析 质量成本 应用研究
一、挣值分析法原理
挣值是专门用来有效地度量和比较已完成作业量和计划要完成作业量的一个变量,它是挣值分析法的关键要素。
挣值分析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考虑项目执行的综合绩效时,将项目在某个检查点的计划工作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实际成本(ACWP)和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这3个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然后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计算进行项目的绩效分析。
项目在执行和控制中,应随时进行项目的检查,包括成本的开支和进度的执行情况,在对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分析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成本偏差CV=BCWP-ACWP;(2)进度偏差SV=BCWP-BCWS;(3)成本绩效指标CPI=BCWP/ACWP;(4)进度绩效指标SPI=BCWP/BCWS。
上述指标中,若CV
二、质量成本基本原理
质量成本(COQ)是指为避免评估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及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要求(返工)发生的所有费用。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确保和保障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即控制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损失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三、基于质量成本的挣值综合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有多种,考虑到与挣值管理中的成本一致,笔者选用限额费用控制法,即限定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来控制质量成本,如果实际比例大于计划比例,表示没有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需要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如果实际比例小于计划比例,则表示比计划质量水平高,若比例相差太大就会造成质量过剩,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由于引入了质量成本,挣值原理的可选变量除了BCWS、BCWP、ACWP三个基本参数外,增加了三种与质量成本有关的变量:
1.已完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2.已完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QAWC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
3.计划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S,即在该时刻计划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其中,预算质量成本=预算费用×i,i是在项目设计阶段中限定的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0
实际质量成本额QACWP: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质量成本的总金额,它等于质量成本账户上的总费用。
利用以上四个变量即可以比较分析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的绩效和状况。BCWP与ACWP实际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单位成本控制的状况和效率;BCWP与BCWS是在同样价格体系(预算价)下的工作量的比较,它用货币量综合反映了项目进度的总体状况;QACWP与ACWP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BCWP与BCWS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进度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BCW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成本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第四个基本值QAWC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质量的绩效和执行效果:
(l)进度执行效果指数SPI=BCWP/BCWS,SPI大于、小于或等于1,表示进度提前、延后或等于计划值。当SPI1时,我们同样要分析进度提前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质量水平没达到而使进度提前,就必须采取措施使质量水平提高,必要时可以延长进度。
(2)成本执行效果指数CPI,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衡量:
单位成本执行效果指数UCPI=ACWP/BCWP;
总成本执行效果指数TCPI=ACWP/BCWS;
当CPI小于、大于或等于1,表示成本减少、增加或等于计划值。当CPI>1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本增加的原因,是由质量还是进度引起的成本增加,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成本开支;当CPI
(3)质量执行效果指数QPI=QACWP/ACWP,QPI大于、小于或等于i,表示质量经济性降低、提高或等于计划值,并且0≤QPI≤1。当QPI>i时,我们应该分析质量成本增加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当QPI≤i时,我们同样要分析原因,并继续保持。
四、总结
通过成本―质量―进度综合控制分析方法,可分析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的计划完成情况;可以预计项目进度变动对成本的影响,项目质量变动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变动趋势与结果的预测,以及项目要按期完工需采取的纠偏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慧著: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素质 技能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论文摘要:要想积极妥善地解决国际经济纠纷,必须了解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独有特征及制作的基本要求,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国际经济诉讼,也称涉外经济诉讼,是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法院以庭审的方式审理,裁判国际经济活动纠纷的一种活动。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是在人民法院主理、审理国际经济纠纷案件中为实现诉讼行为而由人民法院及其他诉讼主体制作和使用的司法文书。随着国际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因为国际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经济纠纷也在所难免,要想积极、妥善地解决国际经济纠纷,必须了解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独有特征及制作的基本要求,本文就以上两大问题论述如下:
一、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独有特征
1.涉外性。所谓涉外性是指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所要解决的诉讼案件具有涉外因素。所谓涉外因素是指案件的当事人至少有一方是外国人、外国法人或者外国的组织,或者案件中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国外;或者引起案件中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由于这样的涉外性,法院在审理此类诉讼案件时所遵循的法律,案件本身所适用的法律都与纯粹的国内案件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有专门适用于涉外诉讼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而且,各国法律都有规定,涉外案件可以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来适用外国法,这样的一种变化,要求诉讼文书也要有其新的特点。
2.送达方式的复杂性。由于国际经济诉讼中的当事人、标的物或者法律事实是在国外,而一个国家的主权又不允许另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关在本国主权范围采取司法行为,这样,在有关诉讼文书的送达方便就需要两国之间的司法协助。须在两国订有双边司法协助协定或基于平等互惠的情况下,才能按照法律或协定所规定的方式和遵循进行送达,这种送达的程序要比国内诉讼文书的送达复杂得多。
3.文字的特殊性。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文字使用,既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又要方便当事人的诉讼。在涉及不同文字国家的两个当事人进行诉讼时,就可能涉及两国文字的使用。一般而言,在诉讼文书中,法院以本国文字写的文书为正文,其他文字的翻译文书须与正文原意一致。在中国,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以中文文书为正文。一切文书以中文本为准。
二、国际诉讼文书的制作要求
所谓制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在写作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时所需满足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格式。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是一种规范化、程式化的文书,有较为固定的格式。在制作时须严格遵循其格式要求。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格式化具体表现为:(1)各类国际经济诉讼文书的结构从总体上言,可分为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具体、固定的内容。(2)有些国际经济诉讼文书,尤其是由法院制作的文书,如法院判决书、通知书等中的一些文字是程式化的语言,有些内容及有关事项的交代说明,都是较为固定的文字。(3)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有许多要求具体写明的事项,而且,这些事项一般都是依法律规定写明。因而,这些事项必须完备齐全。如在起诉状中有关当事人身份事项,如是自然人就要求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务、住址等事项;如是法人则要求除写明法人的全称、地址、企业性质、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核准注册号、开户银行等事项外,还必须写明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2.主旨明确,选材精当。制作国际经济诉讼文书必须有明确的文书目的和文书的中心意见。所谓目的就是指制作诉讼文书要在诉讼过程中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每一份诉讼文书的制作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诉讼文书应当准确明了地体现这个目的。所谓中心意见就是指解决前述问题的事实根据和法律理由。这是诉讼文书的灵魂。必须以主旨贯穿于整个文书,统领全文,因而主旨必须鲜明集中,观点突出。为了使诉讼文书的主旨鲜明突出,就必须合理、恰当地围绕主旨选取材料,选材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国际经济文书中的材料主要是指案情事实材料。这些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它在诉讼文书中所反映的事实应当绝对客观、真实,这是诉讼文书对事实材料的第一要求。(2)材料不仅能够反映案件的事实,还必须能够说明当事人争议的性质,即必须能够说明案件的性质,如是违约还是侵权等。这样,就要求在众多的材料中有所取舍。(3)材料必须具体。事实材料必须具有行为的目的、产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最忌笼统抽象。有时还必须写清楚行为发生过程中的细节、情节,往往有些细节最能反映行为性质。只有具体地写清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甚至其中的每个细节,才能从中看清问题的性质,从而才能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准备事实基础。
3.叙事清楚,说明充分。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是解决争议的工具,在诉讼文书中清楚地叙事,充分地说理是解决争议的前提。(1)叙事清楚。在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凡涉及案情事实必须叙述清楚。这不仅是因为案情事实是制作文书的基础,而且因为文书是法院着手处理当事人纠纷的前提。叙述案件事实必须注意两个要求,一是法律上的要求,这就是注意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构成要件,在叙述案件事实时要围绕构成要件把事实叙述清楚;二是语言表达上的要求。这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把案件事实表达清楚。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写清事实要素。案件的事实要素因案件的不同类别而有所不同。对于国际经济纠纷而言,其案件事实主要应围绕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争执的事实来记叙。具体要素应写明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纠纷涉及的各方。纠纷产生的起因、过程、结局、后果,各方对所做行为主观状态以及说明证据等。二要写清关键情节。所谓关键情节主要是指决定或影响案件性质、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以及影响问题严重程度的情节。这几类事实情节都必须具体祥尽地记叙清楚。三要写清争执焦点。叙述案情事实就是为阐述案件争执的焦点和理由。争执的焦点和理由是案件事实的组成部分。抓准双方争执的焦点,具体明确地叙述清楚,这是制作国际经济诉讼文书应当注意的。四要写清因果关系。在国际经济诉讼中,因果关系是确定当事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叙述案情事实时就必须把“目的行为后果”三者之间关系交代清楚。五要写清主要证据。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事实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证据,事实就难以确定。在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说叙述的每一个事实,都应当有充分的证据来加以说明,因而,在写清每个案件的事实后,都必须写清能够足以证明事实存在的主要证据,而且要求书写的证据应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够说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2)说明充分。叙事清楚仅仅是为了认定案件事实与确定案件性质准备了基础,根据法律的规定,任何案件事实的认定,都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认定事实后,还需要对当事人行为的性质加以分析确定。通过分析已定事实,依据法律的规定,确定案件的性质。说理充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定事实有据。认定案件事实需要确凿、充分的证据。在国际经济诉讼文书中要具体写明证据,并且通过分析证据,证明所述事实的确凿性。二是分析事理切实。无论是认定事实的理由或是适用法律的理由,都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恰如其分地说明事实理由,切实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三是适用法律准确。法律是阐明理由和做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的准绳。因此,在阐明理由时必须注意准确地适用法律、援用法律条款时,应力求明确具体。法律条款分款分项,在援用时应有针对性地引用某条某款某项,并且尽可能地将法律条文的原文引出或写出原条的第几条、第几款、第几项,以达到表达意思完整,阐述有力。四是论证前后一致。国际经济诉讼文书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做到首尾一致,前后贯通。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选用的论证说明不能前后矛盾。案件事实、法律适用需要经过论证正确,然后,再依据确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来确定处理的结果。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9-03
1 问题的提出
就业角度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达到700万人左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及专业设置又有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热门专业在各大学竞相开设,出现人才培养过剩,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出企事业单位所能接收的人数,导致一些毕业生只能选择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数量较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太高,致使无法找到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会选择服务性企业进行就业,这样专业知识以外的人际关系处理、语言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等非专业能力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
生长环境 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多为80后与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一些学生被看作一个家庭的核心,从小就受到万千宠爱,娇生惯养,又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与交流,导致一些学生不懂得与人分享,不会与人沟通与交流,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吃苦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等等。
学校教学设置 我国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少有课程将人际关系处理、语言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等列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的非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教学评价环节也主要是以试卷考试为评价手段,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忽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以外的非专业能力素质的考核与评价。
高校与企业关系 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脱钩,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学校不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设定不能顾及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也就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
2 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素质又叫做素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其中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三是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四是有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分享工作经验,分担工作困难,团结协作;
五是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工作热情主动,工作态度好,有责任心,能以企业利益为重;
六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
3 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素质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启示
由于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紧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签约到专业对口单位,很多学生只能进入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就业。从上述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分析可以看到,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更看重员工专业知识以外的非专业能力素质。因此,为了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需要认真反思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找出问题,更新高校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培养方案层面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写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本科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一般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几方面。素质结构中包含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中包含了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设置了通识教育、学科与专业教育、专业与创新实践等课程。因此,我国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本科生的能力与素质规定还是比较全面与具体的,与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差异不大。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层面 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层面,以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为例,大纲中教学要求如下: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清晰明了的认识;
2)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思维方式;
4)能够用历史的、科学的观点评价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观念、观点;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可以看出,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比较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非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没有被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这样一来,非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只能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实践等几门课程来实现。可以看出,非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大纲层面并没有被重视,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使得课程计划中人才的全面培养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可以尝试增加非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这样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法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选择层面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目前各个学校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章节顺序的安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实践教学、自主探究、合作研讨部分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学生社会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因此,以“教材”为主的学习,还是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实践、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也就导致忽视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团结协作、如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在各章中适当安排实践教学、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的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 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模式两大阵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将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因而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建构,因而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利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利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还比较少,所占比率相当低,因而特别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企业创新的需求,我国高校急需调整教学模式,增加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比重,注重“学教并重”模式的教学,才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之路[1]。
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指导下,当前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主要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有助于培养从书本获得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但不足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适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不适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也不够。而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主要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探究发现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强,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探讨与交流,重视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欣赏实践与反思、自我发现、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与施展自己的才能,会形成一种小组成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2]296-300。当前基于网络的探究发现学习比较易于开展,这种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传输等能力,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以上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调整高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减少“教”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增加“学”或“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利于人际关系处理、语言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等非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
教学评价层面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核的要求是:学期末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考勤和作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可以看出高校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评价目标单一,注重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情况的评价,特别是在理解力与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而忽视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态度与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把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忽视了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的价值;评价主体单一,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局面,评价的激励、导向、调节、改进作用不强;评价对象单一,主要关注学习结果,对于学习过程、学生努力程度关注少,不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因此,教学评价应该重视学习过程与学生发展的评价,增加如量规、档案袋、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学生成果(作品)等评价手段,多方式、多角度、多主体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评价的导向下,让师生重视专业知识以外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语言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等非专业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一旦大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服务性企业,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386-387。
关键词 质量生成要素 期中教学检查 工程化分析模型 多维交汇分析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学检查(以下简称中检)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养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兼具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学检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笔者长期从事本科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检工作中存在如下3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难题。
一是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本科生培养工作涉及学院建设的若干方面,中检检查哪些内容或要素,需要仔细斟酌确定,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无范围蔓延,既重点突出又无缺漏项。仅凭主观判断来确定检查内容,可能会顾此失彼。②
二是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中检中,各检查者会反映若干问题,由于立场站位、观察角度,以及对教学规律认知层次不同等原因,检查者们反映的问题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表现为表述各异、粗细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内容上交叉粘联,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真伪及其严重性。
三是中检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检找准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中检发现的问题往往互相缠绕嵌套,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原因,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表象,这使得从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为难题。
笔者研阅了10余所高校的中检报告,上述3个问题普遍存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学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提高中检实效。
2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检查内容
中检是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活动的全面检查分析。确定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养质量的路径机理。笔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提出如图1所示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关系图。
如图1所示,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共10个。根据各要素在培养质量生成路径上的位置,分为规划设计要素和组织实施要素两类,组织实施要素再细分公共基础要素(“指挥管理”)、支撑要素(包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等3个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3个要素)等3个子类。
10个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养质量。3个规划设计要素不直接生成培养质量,而是通过作用于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7个组织实施要素中,3个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养质量,3个支撑要素通过作用2个直接要素间接生成培养质量,公共基础要素直接或间接生成培养质量。
从检查全覆盖角度,中检内容应覆盖生成培养质量的10个要素,但由于3个规划设计要素是通过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其存在的问题将在培养实践活动中暴露,故笔者提出将中检内容界定在7个组织实施要素上,即中检当且仅当检查“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和“指挥管理”等7个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开展多维交汇分析,找准中检问题
确定了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后,管理者马上面临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的问题。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多维交汇分析法,通过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严重性分析,确保找准中检问题。
3.1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笔者按照“定向”、“拆细”和“去重”等 3个方法步骤,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定向”是指对照图1,确定每个问题的指向要素;“拆细” 是指对于指向2个(含)以上要素的问题,进行拆细,使拆细后的每个问题只指向1个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个检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问题,使相同或相近问题在该检查者只反映1次。
在问题“定向”过程中,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问题描述要尽量定量,不能定量则须定性,无法定性则不提。二是,舍弃未找到指向要素的问题描述。
3.2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严重性分析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要根据问题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检查者权重等3个属性,综合判定问题严重性。判定规则如下。
问题指向要素。严重性排序为直接要素>支撑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支撑要素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
问题聚焦度。反映的检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则问题越严重。
检查者权重。按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排序越靠前,问题越严重。不同的质量生成要素,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不同,详见表1。
在综合分析问题严重性时,上述三个属性的严重性排序为指向要素>聚焦度>检查者权重。
4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层次化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准问题后,管理者要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问题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彻。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中检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着培养质量生成路径,对指向各要素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层。将上层问题原因与相同的下层问题表象归并,针对最底层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盖、杂乱纠缠,使整改实效沿着生成路径向上传递。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4.1 逐层向下分析各要素问题的关联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撑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设计要素的层次顺序,逐层分析问题原因。每分析一层,就将该层问题的原因与下层问题对照关联,关联上的则合并处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骤不断递归,直至问题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层要素支撑。
4.2 非关联的问题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
对关联不上的问题,要逐层向上推导并实证该问题的负作用,直至该问题负作用无法实证为止,将最终实证层面的负作用列为问题进行整改。
若问题的负作用无法实证已传导至上层要素,则列为该层要素的独立问题进行整改。下层要素问题负作用未传导至上层要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作用传导需要时间,时间尚不及传导至上层要素;二是传导过程中被某些积极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论哪种原因均需解决。
上述递归分析结束后,从最底层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实效必然沿着分析链条向上作用,最终作用于最上层要素问题。
5 成果价值和应用效益
该成果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中检问题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了中检检查内容及范围,提出了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及析透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中检中普遍存在的3个难题。该成果可为开展中检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避免检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对提升中检实效具有普适借鉴意义。
该成果在笔者单位应用多年,有效增强了中检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升了中检工作精细度,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运用该成果,笔者单位6次中检累计发现58个教学问题,目前已解决51个,比例高达88%。以该成果为主体的中检模式,荣获2015年军队教学成果奖。
6 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该成果虽然在确定中检检查内容,找准中检问题以及析透问题原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研究,但由于数据积累尚不丰富,目前“多维交汇分析法”中对问题严重性的判定规则,以及“层次分析法”中对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只能进行定性阐述,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积累数据不断深化研究。欢迎国内同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提升中检实效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注释
关键词:道德教育;纪律精神;牺牲精神;自律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82-02
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他也因此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现实主义的反映。这一时期,法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一系列政治革命是涂尔干理论形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然而,吸引涂尔干关注的却是这些革命活动的消极后果,即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失范(anomie)现象。涂尔干认为,法国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加强道德的调节作用。然而,在西方历史上,道德从来都是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呈现出道德最初的面目,涂尔干提出了纯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道德的三要素
在涂尔干看来,初等教育的议题是围绕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三个道德要素展开的。当涂尔干在研究道德这一社会事实并着手构建理性道德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长期以来,道德与宗教之间确立了密切联系,如果清除一切宗教性的内容,而又不提供任何理性替代物,那么就有把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也清除掉的危险,从而有可能失去理性道德的内容。因为这些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虽然披着宗教外衣,但都是一些从未得到体现的基本道德要素。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发现隐藏在宗教外衣下的道德基本要素,于是他就开始了对道德要素的考察。
第一,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涂尔干认为,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它说明了在某种既定的情境中人们怎样去行动。规范的功能在于确定行为,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使行为具有一致性。涂尔干把行为的这种一致性称为“常规性”,而权威性构成规范的另一个特征。人们之所以按照规范规定的方式去行动,是因为外在于人们的规范具有某种权威力量,它命令人们如何去做,人们只得服从与默认。常规性与权威性是规范的两个特征,实际上就是“纪律”的两个方面,纪律就是要使行为符合规范。然而,纪律与规范总是表现出令人讨厌的约束性,他这样来论证纪律存在的合理性:任何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与之抗拒,就必须会在无限中迷失自己;所有能量往往都会无限地扩张,最终使自己趋于消亡。对于不容忍一切约束和限制的人来说,阻碍其发展的乃是无拘无束、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之所以需要纪律就在于它具有抑制功能,可以防止个人私欲无限制地膨胀。
第二,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的分析是从对人类行为的划分开始。涂尔干认为可以根据人类行为的目的来区分人类的行为,分为个人行为和非个人行为。涂尔干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当然,非个人目的既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个他人的目的,也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些他人的目的,而是超越于个人的集体的目的。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涂尔干的社会观——唯实论和整体观。如此,我们就得到了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第三,道德的第三要素:自主或自决。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为,或者说,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引用自然科学的例子来说明道德自律的特征,从科学知识入手来解释道德自律。“没有其他获得自主的手段,科学乃是我们自主的源泉”。他指出,人虽受自然界的支配和控制,但人可以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去了解自然界,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使自己变得更自主。人既然在物质世界中通过科学知识而获得自主,在道德王国里也同样可以如此。“我们只能以我们征服物质世界相同的方式来征服道德世界:创建一门有关道德的科学”。如果创立一种道德的科学,人们同样能够了解道德的起因与功能,就能理智地服从规范,有意识地遵守规范,无需外部的强迫,也丝毫没有约束。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自律精神——道德的第三要素。所以他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行为,光靠遵守纪律和忠于社会利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识,要尽可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行为的理由,只有这种意识才能使行为自律。但是与涂尔干所提的道德的前两个要素相比,涂尔干对自律精神的论述比较薄弱,也有明显的缺陷。他认为:“从科学而且只有从科学中我们才能获得指导道德行为的观念。”这显然夸大了知识在道德中的作用,混淆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区别。
涂尔干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由其个体社会化理论引申而来,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社会品德个性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目的,涂尔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主张个人献身社会,主张道德判断以社会利益与要求为标准。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又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发展或塑造那些一般的性向,这些性向一旦形成即能自行适应人类生活的特定环境。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上,涂尔干反对以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而把科学和历史定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他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因为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还指出教学应注重集体和整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涂尔干指出,在德育过程中,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能给儿童阐明道德原则,使它们真正是合情合理的、可理解的,从而改变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解释和理解都是必要的。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提出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涂尔干对宗教道德的改造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宗教与道德的同构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隐藏在宗教中的那些一直在传递着道德价值的理性因素。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基本要素。尽管涂尔干对宗教道德的批判和改造还不完善,但是他看到了这一问题在西方社会中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分析宗教的本质为道德的世俗化提供合理依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经验和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
(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居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虽然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涂尔干反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律,但这种自主是有限的。他所谓的自律只是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式的或习惯化了的自觉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没有个人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自由是创造性的首要条件。人在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状态下不会有什么创新。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创新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包括创新能力等智能层面,而且包括创新个性等人格层面”。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压抑个性,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只有发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氛围,创设一个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宽松环境。
(三)加强学校在德育中的作用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其德育的效力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要根据社会的变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关注和了解社会现实与生活的知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
[4]李大健,等.高校整体性、开放性德育体系的构建[J].云梦学刊,2008,(2)
[5]EmileDurkheim,MoralEducation[M].NewYork:TheFreePress,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