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术与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27 16:15:10

导语:在美术与传统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术与传统文化

第1篇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2 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3 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3.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武林风;武术传播

武术未来的发展走向、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武术大众化传播等词汇现已成为武术界同仁十分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电视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的工作重心。如何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如何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一直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武林风》栏目是河南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它以武术散打作为栏目的主要表现形式,着眼于中华武术的传播和推广,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以娱乐节目的演绎方式对武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包装,从栏目开播到现在,其受众人群不断扩大,收视率不断攀升,据CSM传媒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武林风》栏目的收视率最高为18.04%,平均市场份额占22.93%,位列此时段全国卫星电视第四,中原五省第一。这档栏目一方面迎合了观众寻求刺激的好奇心,满足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该栏目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增强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开篇有关武术的三个重要话题。本文旨在通过从分析《武林风》栏目的成功元素入手,并以此为例对传统文化背景和大众传播时代背景下的武术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武林风》栏目为现代武术发展提供的新视角

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拳种繁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相较其他项目而言,无论是健身性还是观赏性都独具魅力。但是,在武术对外传播和国际化发展传播过程中,其受众人群和受欢迎程度却与跆拳道等同为东方体育的项目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该现状的各种原因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文化传播者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传播途径,传统武术口耳相传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产业应运而生,电视、网络、广播、平面广告等大众媒体借新技术革命之东风发展极为迅猛,新的传播形式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去传播武术,让更多的人去认识我们传统的文化魅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武术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作为久负盛名的武术大省,作为少林拳与太极拳的发源地,深具武术文化的浓厚意蕴,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下,《武林风》栏目以此为契机,打造出了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以武术为主题的娱乐栏目,栏目从开播至今,已由省内延伸到省外,短短几年的飞跃式发展,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武林风》栏目的热播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外,也表明一个事实:中国武术是具有极大魅力的。那么,如何去发掘这种魅力,如何用全新的视角增加人们认识武术的途径和方法,使之不仅作为河南省的文化符号,更要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其关键因素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认识它和喜爱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武林风》的成功运营模式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吸引大众,先从大众认知开始培养,只有人们对其有一个基本认识,才可能产生兴趣和学练动机,这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因而作为一个电视栏目,通过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不断使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喜爱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完成其传播行为的第一步。

这就促使我们在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学会用新的途径传播武术,因为文化的输出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接受行为,而是自然内化的过程,当人们试图开始接受一种文化、一个体育项目的时候,才可以体现出其价值所在。《武林风》栏目虽然是一个娱乐节目,但是为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视角,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武林风》栏目的传播功能

目前,中国武术的健身性、养生性、竞技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大众所熟知,但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仅是一小部分人。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技击招法中所体现出的哲学价值及艺术性,多数人未能感觉到,甚至很多人无法将武术与跆拳道、空手道等竞技项目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因而,扩大中国武术的影响力,需从文化战略方面入手。

《武林风》虽然是一档电视娱乐栏目,但是,为了体现栏目的观赏价值,栏目组将竞技武术散打和开场时的套路表演有机地融合起来,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武林风》为提高栏目的影响力,打破常规,量身设计了“立足河南,遍及中国,走向世界,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栏目受众人群的不断扩大,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武术。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总结为三:第一为政治功能,第二为经济功能,第三为一般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包含于一般社会功能之中。各大卫星电视的各色节目是大众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林风》栏目的成功传播事实上存在于以上三种功能当中。从一般政治功能来看,《武林风》所打造的英雄体现了武术所包含的那种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属于政治范畴,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从经济功能来看,《武林风》栏目的成功塑造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收益,毫无疑问地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从一般社会功能来看,《武林风》作为一档黄金时段播出的具有娱乐性质的栏目,起到了愉悦大众、丰富大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功能。因而,《武林风》栏目在不断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在传播功能上达到了最初预计的战略方针,从一定层面而言确实对于提高大众对于中国武术的认识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武术未来发展的多重视阈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大众传媒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着重大影响,它将一个庞大的世界拉得更近,使“地球村”现象日益凸显。由于一档好的电视栏目能够很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因此,武术的传播要特别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武术的未来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多角度的方式宣传包装。大众传媒是传播武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武术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武术与传媒的契合点,以内在文化背景为武术传播的根本,使之着上具有时代文化因子的靓丽外衣,真正为大众所熟知和喜爱,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大众传播对于中国武术的价值。《武林风》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将体育、文化、娱乐有机地宣传和包装,其对于扩大武术影响力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等现代化传播方式是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也是在推广和发扬中国武术中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

以中华文化为根走多元文化结合之路。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能够渗透于各个领域并无所不在的软实力存在。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根,是事业发展的内动力,是国家综合发展的软实力。特别是在今天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而应该从中国文化中挖掘具有普适性、具有民族特色、可以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价值,以此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发展武术、传播武术不能单纯依靠其外在技艺,而是要在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彰显武术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只有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释放其夺目的魅力。

现今,我们不断强调武术走出去的方针,但是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走出去”需要依靠一个好的对外传播模式和策略。武术的对外发展要以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对外输出就是一种魅力的输出,如果一种文化媒介在传播的时候彰显不出其自身魅力,受众群体是不可能被强制接受的。美国传媒学者D·麦奎尔和S·温德尔早在上世纪就提出了著名的“受众中心模式”,他们认为:媒体受众才是传播的主动者,而传媒终端却是被动者。现代社会的传媒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消费“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我心理满足和实现,这种现象在传播学上被称为“受众本位意识论”。受众与传媒的关系,与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致的,受众因某种心理欲求选择传媒并“购买”其期待产品,传媒离开受众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而,对于受众期待心理的满足,是广大传媒探索的永恒主题。

《武林风》栏目的运作模式将武术所具备的文化性、艺术性、民族性很好地推销出去,这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吸收的。武术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文化形态,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健体防身的作用,更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品德和意志力,提高个人的精神修养,以达到“德”与“艺”的统一为最终价值取向,武谚中的“以和为贵”“武德比山重”等都体现了此种价值。中国文化对外输出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向其他的优秀文化学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因此传播武术应以武术中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为根本,如此才能彰显出中国武术的独特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可识别的信息元素。

中国武术总是和中国其他文化形态相伴发展,武术与兵家、武术与佛家、武术与道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因为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密切结合,才更加显现其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价值所在,使武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被广大群众所接受。随着多文化实体、学科门类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武术也应该适应这样一种形势,与其他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有机融合起来,找到武术与多文化实体之间的契合点,才更能体现出武术的价值性和时展的需要。

引入符号识别理念。所谓的文化符号一般指的是一个企业、地域、民族或国家独特的体现方式,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丰富的内涵。文化符号不仅凸显一种文化事物显著的特点,还是该文化事物是否被大众认知和识别的标志性对象,是凝聚着精神内核的文化元素。《武林风》作为一个娱乐节目,在获得收视率的同时,对于文化符号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栏目开始前的《武林风》主题歌、《武林风》开场舞、运动员的出场等,将武术的内在意蕴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外化,包括与该栏目相关的裁判员服装、栏目中的武术明星王洪祥、武僧一龙等,都成为代表该栏目的一种宣传手段。武术文化符号在《武林风》栏目强有力的外在表现过程中不断给予大众以理解性强化,大众在此强化下逐渐对武术产生视觉和理念的符号识别,反过来又促进了该栏目的持续发展。

该栏目对于草根英雄的打造同样很成功,“百姓擂台”打造出了“中华英雄”王洪祥,他使大众对于武术的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化,这些强烈的武术文化符号不仅成为《武林风》栏目发展的支撑,更使大众以新的视角了解和认识武术。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口传身受让大众接受已经捉襟见肘了,只有依靠现代化传媒把代表一种事物的文化符号凸显出来,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包装,才可以让武术向着更加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可能也是《武林风》成功的因素之一。

促进传统文化与大众参与相结合。武林风栏目从开播到现在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在栏目定位与走向方面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可以说,大众的参与是《武林风》成功的元素之一。《武林风》栏目的“武侠梦工厂”“百姓擂台”等为大众参与节目提供了一个途径,使更多热爱武术的人有一个接触武术对抗的机会和平台,这对于激发基层平民的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受众在娱乐中认识武术文化,并从中汲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营养,培养了人们对武术的爱好情趣,这便是《武林风》能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巧妙之处,也是《武林风》的成功所在。《武林风》在宣传投入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也是使自身成功的另一个元素所在。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化包装,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摆在大众面前,良好的文化因素、合理化宣传和大众参与的热情与文化的浸润,使得《武林风》的成功成为一种必然。

结 语

中华武术的传播和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利用现代传媒、网络工具等多角度、多途径地进行传播和推广是当前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武术中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大众参与力度为传播先导,使更多的人看到武术具有传统文化价值而并非简单的一项体育运动。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使武术融入新时代中成为独具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时尚文化实体。

参考文献:

[1]栗胜夫,李富刚,等.中华武术发展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祝凯.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张震,杨丽.武术本质层次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田晓霞.社会行为的多向度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9.

[6]王跃,等.全媒体背景下武术传播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为例[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4).

[7]汪振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新闻爱好者,2012(10上).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中职美术教育;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7-1一、 传统文化运用于中职美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美术教育起步时期,过于注重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借鉴,对我国传统文化认同和重视程度较低。近四十年来,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统的一元化教学方式地位受到严重动摇(因其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广度)。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在中职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将祖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 中职美术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现行教育趋势已经从过去注重量的提高转变成注重质的飞跃。在这一背景下,中职美术教育课程中凸显的问题颇多。

(一) 注重美术课程本身的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化,只讲述美术教育课程,完全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注重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及其他文化的融合,这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知识面窄,且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吸引力,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 重理论不重实践

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理论学习,而把实践放在边缘化的位置,教学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授上。而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也没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经验和团体合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也缺乏对艺术的审美观念。

(三) 注重硬件设备的提高而忽视“软件”

由于各个学校经费有限,因此,大部分学校都将经费用来完善硬件设备。然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却相当淡薄,再加上各学校教育队伍素质不一,以至于很多学校课程资源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就集中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

(四) 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迫切需要青年人才来继承,但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已经充斥了青年学生的头脑,他们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感。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学习本土文化,自然,学生就失去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学习的兴趣。

(五) 许多传统景点都被功利化

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还必须对传统文化景点有充分的了解,可是现在各大传统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挣钱的工具,不能为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条件,这实质上造成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 传统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优化运用

(一)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

为解决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这一问题,各学校需联合师资力量,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这一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美术和艺术作品,形成作品陈列室,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校外和省内外传统文化作品和文化景点,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

(二) 编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教材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在于教材的编写,一部好的教材能够容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能够引导教师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如何编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材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在师资优化的基础上,各地方成立一个教材编制组,编制具有本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教材,且将之运用于本地区学校教学中是非常有利的。当然,不需要在地区设置太过编制点,以省为单位编制即可。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地区文化认同感。

(三) 构建学生实践学习平台

纸上谈兵是达不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校可以经常性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并定期给学生观赏和临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跟其他同学分析和介绍艺术品的价值。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民间艺人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民间艺术和记忆,使学生萌发学习热情。最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民间实地考察,使学生亲生感受民间文化底蕴。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判断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值得所有学校加以重视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谋超.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周彦燕.浅谈中职美术课程教学评价[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

[3]傅永勤.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教学实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1).

[4]吴良泉.浅谈中职美术鉴赏课教学[J].群文天地,2012,(04).

[5]顾笑健.如何优化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效果[J].学苑教育,2013,(23).

[6]鲍薇.以人为本激发兴趣――中职美术教学方法浅谈[J].中等职业教育,2012,(16).

[7]胡草丽.让课堂呈现精彩――中职美术教法案例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09,(08).

[8]周丽明.谈中职美术超学科教学思维智慧发展的渗透作用[J].科技信息,2010,(21).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美术教学 新课改 传承与创造

一、美术教育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美术教育是我国新课改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关键所在。从中小学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也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的进行技能学习,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摧残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二、美术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普通基础美术教学,它不是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是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的。美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造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1、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在高年级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来渗透传统教育。四年级上册《材质的美》中,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特点,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艺术神韵。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一课中,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要求,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想象,于画面表现之中。

三、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

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

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美术课程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民族精神的教育要落实到实处》.msgao.net/art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常态化 学习与传播 传统文化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性、隐匿性高、交互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促使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多元文化无国界传输,并冲击各国文化思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有效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关乎的不仅仅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其倡导的高尚的人生操守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更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人生参考。④随着多元价值观的侵入,也促使人际关系冷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拜金现象泛滥。而崇尚人性之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学,则为现代人提供了普世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具有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这是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一段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如何通过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无愧于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教育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把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巨大的美术魅力。一是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来文化迅速冲击我国,一些学生在“日流”“韩流”的影响下“冷落”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日渐式微。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创辉煌。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的美术作品,感受传统美术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二是要引导学生具有参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泥塑、面塑、剪纸、皮影戏、年画等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怎样才能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关注点。如鉴赏中民间美术一课,课堂中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图片展示、可以进行实物现场展示,更甚至可以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好的传统美术的同时,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让我们的后代再次领略先人带给我们的美丽文化,自觉参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更是一种文化品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使之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是一切民族情愫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位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如齐白石所画的花鸟鱼虫,笔意稳练、古朴,率真而无掩饰,他所画的虾,平淡中透出几分天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它所折射出的作者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我国的艺术作品既是社会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历史见之于当下的重要窗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景象,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风俗、风貌;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瓷器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华夏各个时期的文明及其辉煌历史;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三、选择教材中相应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

1.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而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渠道比较狭窄,仅仅通过电视、报纸中知道一鳞半爪,或者看到父母从产地带回后的实物才略知一二,对民间工艺的内涵、价值、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等更是知之甚少。比如在高中美术鉴赏17课《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等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总,使学生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大家设计制作剪纸、年画、泥哨、风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民族人文精神。

2.结合建筑艺术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弘扬民族的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建筑装饰的“吉祥观”与“等级观”,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把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作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以建筑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特色。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2]林小真.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2019(9).

第8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如同理学家思想,是“一本”与“万殊”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切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衍生出了建筑、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人的审美理念,并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美术形式得以呈现和发扬,而诸形式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思想、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量的古代绘画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不同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民俗习惯。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风貌,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教师不仅要跟学生讲解其中的绘画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品中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地提升审美意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第9篇

美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大不相同,美术设计服务于市场,依靠技术平台,不仅仅是在创造商品,同时也是在进行着文化的创造。这就决定了美术设计的产品既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文化欣赏的需求,只有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才能满足人们。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地提高,美术设计的作品都是在传统的借鉴与启发之上创造出来的,这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2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对现代美术设计创作的启迪与借鉴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用语言是难以描绘的,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主流是无法改变,也是无可争议的,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与思想给予的是艺术理念的思考与启迪,这也是传统的创作方法之一。当然,灿烂的艺术思想不仅仅存在于思想家的脑中,同时也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设计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艺术思想,流芳百年,到今天为止,让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这些传统的艺术思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每一个商品都具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商品的价值属性,而另一个就是商品的艺术欣赏价值,美术设计作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表达艺术,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将其称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后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美术设计作品在市场中体现的是其艺术欣赏的价值,因此可以看出,美术设计作品是通过人们的审美观念来表现商品的价值,这是作品的基础条件。

3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素材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其作品种类丰富,数量之多,这些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料,而在传统美术工艺中又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这些类型又可以下分好多层次,这样就使得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为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了帮助。人们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审美主要体现在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意识,着二者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同样一件美术设计作品,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所得到的评价就会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淀形成的,所以,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审美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低位。所以,我们所进行的美术作品的设计不可以脱离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在进行美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提高美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4统工艺美术可以促进现代美术设计方法的革新

在美术设计方法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硬”的方法,而另一种则是“软”的方法。所谓“硬”的方法就是用一些实物工具,例如电脑、铅笔、颜色等等。所谓“软”的方法指的就是美术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思维等等。美术设计作品主要借助于对形象的思维,在所设计的作品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冲击下,产生设计的灵感,将作品创造出来。在传统文化中,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可以启迪现代的设计,启发美术设计的创作,可以作为现代美术设计的一种创作思路。传统创作讲究的是三种思维路径,就是“形”思维、“意”思维和“神”思维。“形”思维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些恒常的主题以及其造型方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变更得到不断地创新。“意”思维方式指的就是在传统的作品中,依据图形的创作,将其蕴含的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揣摩,创造新的作品。“神”思维方式指的就是“传神写照”以及“以形写神”。这些都是现代美术设计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由此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下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大气壮观,但是也有一些过于复杂,落后于现代美术设计,尽管如此,我们要进行改造,将其用于美术设计的创作中。

5结论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