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5:12
导语:在计算机的职业技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方向
在当今社会,具有能够直接进入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综合技能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家十分重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而言,历年来,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学案例远离职场,很难适应当今职场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课程等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知识更新与新技术的发展不同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兴趣。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内容上选择与新知识同步的教材和职场案例,从教学方法上应该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应该从教学模式和教材实用性、先进性上入手。
2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特色改革,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
教材一方面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对教学效果以及完成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建设应该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目标和职场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也必须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教材中。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特色改革始终围绕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以职业岗位上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简单、明了、到位且留有想像空间,在操作案例方面主要选择在实际职场使用频繁高的工作案例,使学生仿佛进入职场,带着实际问题进入课堂,从案例模块整体知识考虑,让学生们用模块的局部知识将问题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全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中的部分案例引入到教材中,更加丰富了教材的实用性。
3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不仅参照了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指导性教学大纲,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且比较完善、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大可能满足职业岗位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经过不懈探索与踏实实践证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贯彻执行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将这样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只有严格按这个模式培养,才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快速获取、处理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不论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应当考虑如何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使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以后自我提升的能力。
4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的综合能力,它不只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学到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实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还应把真实的职场案例引入到课堂上来,达到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自我想像去完成,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这样即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厚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保证。
5 改革考试制度,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急需操作能力强且能够迅速上岗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的普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高职学历证书,还要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知识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是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使计算机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以全面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接进行阐述。
1 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种职业技能行业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1 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路径,即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最后,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按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梯度,研发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系列项目课程,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为职业学校计算机课教师提供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范本和典型课例,起到引领改革、服务实践、推进竞赛内容普及化教育的作用。
1.2 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计算机技能大赛首先应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其以参加比赛为荣耀,让学生通过大赛找到更多的自信,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针对历届考试题目对实际课程中需细化讲解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培训。在讲课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给其一个目标。听课是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而计算机课程又离不开实际操作,动手操作恰恰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拿出实例,选择实例的过程亦是一个重要工作,实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3 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参加了计算机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有效的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在参加技能大赛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改革中,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4 选拨优秀的参赛选手,以便在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好的名次。了解国内外职业类学校关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注重计算机技能竞赛人员的培训,并与课堂教学以及选修课程相结合,最终选拔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技能竞赛。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以备参加各类大赛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严谨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良好成绩的取得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从而形成全体学生参与大赛的风气,全体计算机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人才的选拨与急训,从而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5 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以助于学生弹性就业空间。
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前提,依托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要求,制定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融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大赛、行业职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扩大生存空间,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和积蓄力量。通过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 计算机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通过参与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以及学生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
2.1 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坚定了职业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坚定了职业学校教师加强技能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技能大赛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主要是生活周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者某一游戏的场景进行创意设计。这一类的比赛均可作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既能达到对学生综合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能通过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和想象力进行实践。这一类型的比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围绕着自身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通过每年计算机技能大赛所设置的比赛项目,以及每个比赛项目的竞赛规程,可以反映出哪些计算机课程已经比较陈旧,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我们据此来调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引入主流的、实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同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少讲原理性较强的内容,多注重操作方面内容的讲解。
2.2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与技能大赛有一部分相关内容,对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并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
2.3 技能大赛为促进师资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加强了兄弟学校的交流。外出学习为师资队伍的提升提供了空间,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习的热情,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书本理论逐步转换为专业实用性技能。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促进指导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总之,通过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课程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由于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计算机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将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有利于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个人能力
当今社会的职业要求中的一些能力,已经不单是属于某种固定的职业,而是大多数职业的相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迁移,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在岗位的变化中迅速的适应,顺利的进行其职业活动。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实际能力大小,对其以后的就业及职业规划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则至关重要。所以,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也是增强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对口的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把握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这个目标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就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培训、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管理和与之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上还要进一步的完善。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根本特点,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改革。
1.选准学生发展方向
要让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指导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以取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编程、网络安装与维护、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等,要引导学生选准选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选修相关的课程,避免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不实用的课程。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要把理论课、学习指导课、上机课、在线学习课等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理论课传授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指导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贯通,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上机课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等能力。要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开展案例、项目教学。另外,除了提高相关课程设计的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还要通过多门课程的融合实践、设计等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合理知识结构的传授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进行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规范、国际和国家标准、维护管理经验、安全性措施等内容的重点教学,以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把以往的科学知识为重的学历教育转化为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把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育转化为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与技能型并重的技能教育,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德育教育中,首先,要重点强调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在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中,要加大模拟团队工作的情境,在专业训练中,要增加课题和小组项目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全体学生去参与管理,激发个人的潜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沟通,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感情,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生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必须有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样学生和教师要建立其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并支持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有不同简介的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看法。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在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以达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唤醒。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也不会独立的存在,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功底、心理素质和进取精神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由于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相关能力,例如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把最新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观念、思路、方法都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和应变的能力。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知识的运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的时候,提前感受以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涵养。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整体结构中是一个目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去发展,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都是值得关注的。其关键在于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发展的道路就是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只要通过合理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定会走出一条华丽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旭明,王启智.我们构思的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J].计算机基础教育,2005,(6).
[2]郭红侠.职高计算机教育之我见[J].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9,(8).
[3]赵越.浅析高职计算机学生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11).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技能
自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的差距也越大。在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的现象[1]。
一、国内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任务驱动式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共有两种方式:其一、在学习某个单元前,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教师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后进行总结,并评价,讲解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同时锻炼其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教师将布置一个任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各章节单元的任务相互关联、逐渐深入,实现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标准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标准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学生能力评价、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开发与行业需求相适合的高技能IT人才能力标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在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对照能力标准进行培养。
(3)“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也可以称为“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会带着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学工结合的基础上再进行毕业学年的顶岗实习,便会得心应手。
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问题解决能力差。工作后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未涉及的问题需要自学后解决。尽管各种不同模式均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实现起来有些困难,以后还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课的比重较低。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优势应体现在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为企业节省培训开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判断学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3.就业率逐年下降。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发生,学校在设定专业和专业课程时应进行调研,让学生的专业课知识满足企业需求。学校不应盲目开设计算机专业,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专业。
4.职业能力偏低。经过调查,一些企事业单位反映,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工作不够认真,缺少团队精神。作为院校,一方面要传播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越来越被重视,但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企业派骨干到学校进行教授,带来最新的知识,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生产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因此本文认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适应当下市场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其中包含两条内涵:(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此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2)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办学特色,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既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合格技术人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制定培养目标
既然以就业为导向,为确保就业率,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事业单位走访,了解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数量。对当前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也要进行了解,对各类人才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预测,为学校制定培养目标提供数据支撑,使其更加合理科学。
(2)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专业设置方面还没有凸显“实践”的特点,特别作为计算机专业,操作性特别强,发展迅速,在院校设置专业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专业设置要考虑企业的需求,与合作单位进行洽谈,调查目前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有计划的进行培养。还有一些其他的诸如全球经济情况、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因素需要考量。
(3)课程方案的制定
高职院校目标是培养出社会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所学知识要具有实用性、职业性。随时引入社会急需的相关专业课程,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整个课程建设要体系完整,与社会接轨并要考虑到学校的自身条件和特点。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辅修课程,积极组织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多出一些精品课程、特色课程。
(4)教材的编订
教材是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作为施教主体的高职院校,其使命则在于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的教材编订应结合各自专业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方案进行编写或订购。可直接引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的考试大纲、考试教材,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同修订、编制,与企业接轨,做到教材内容实用。
(5)“双师”队伍的培养
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保障,“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青睐[3]。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技能和应用能力,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当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核心。
(6)教学方法
高职人才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7)资格证书
在高职教学中要坚持以职业为本位,可以鼓励学生考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学校可以以考取某些重要基础的资格证书作为考试内容,加大学生对职业资格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杜献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浅析[J].计算机教育,2009,(1):56-58
关键词:存在问题;竞赛价值;实践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对国民的能力结构、IT技能、IT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业教育IT类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培养出更多适应IT产业需求的实用人才,职业学校也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利于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迅速提升。笔者认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紧密结合,对建立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营
造校园育人文化、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促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目前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举办技能大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职业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还是处于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有必要逐步地完善和提高。
1.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指导老师的专业教学普及面有待扩大
技能大赛目前的形式基本上都是院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拔尖的学生参赛,而很多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无份。还有,大赛的指导教师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竞赛队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教授更多的不参赛学生。技能大赛的“常客”显然都渐渐成为大赛的“职业选手”,他们技能越来越精湛,比赛内容越来越“精尖”,比赛的重点好似全都为了强化培训那些常客尖子生,所谓的技能大赛与整个职业基础性教育教学脱轨,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普及型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指导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让这些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普及化,这是本课题认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水平与大赛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是学历高但是没有岗位操作丰富经验的青年教师,或者是在学校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对最新的操作接触大大减少的老教师。基于这个状况,如果通过技能大赛让指导教师实践水平提高,反作用于平时的专业教学,这是本课题认为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成功,指导教师起关键作用
英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曾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亦如此,只有由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的教师,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指定评分细则。这促进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引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以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竞赛,通过在竞赛中获奖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相关系列环节,也必将关系到学校的各个单位,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它不但要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并且还要广大计算机专业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才能达到教学改革成功的效果。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成为培养选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增强。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定位于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这对于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琴.让技能大赛成为职教发展推进器.中国教育报,2008.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企业真实项目;任务驱动;课证融合;校、企、社三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4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是一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处理核心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重点从计算机理论知识转向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知识和方法介绍为主转向以案例教学为主,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从岗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层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1 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不够
一般而言,专业教学计划都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专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做专业调研时他们经常忽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往往只提出通过某一级别的等级考试这样笼统的要求。加之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缺乏深入的调研,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把握不准,从而导致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甚至脱节。
1.2 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紧
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都不太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因而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甚至相同的教案。教学毫无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还存在较严重的为教计算机而教计算机的现象。
1.3 课程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配套
在高职计算机教材市场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没有提供适合各个不同专业配套的教学资源。单一的、重复的教材开发,缺少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缺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配套资源,只会导致高职教材市场越来越泛滥。
1.4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从高职学院的实际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全校统考,这种考查方式公正而合理,但其考查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过多过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又不够;甚至连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理论性很强的题目。这种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一些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制作自荐书的时候,仅会基本的打字,一些稍微复杂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
针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以“培养信息处理岗位能力”为目标,并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2 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开展课程定位研究与实践
以计算机基本知识点来构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会“考”但不会应用到工作。因此,课题组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对大量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定位一:将学习起点调整为非零起点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非零起点。因此,我们果断地将教学起点定位在“办公软件的应用”,将教学内涵、层次进行较大的提升,而把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而是交给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建立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定位二: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
通过对现实工作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实际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办公事务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定位三:突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办公事务的能力;二是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能力。
3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与实践
摒弃过去以软件功能来组织教学,代之以职业工作岗位流程中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与实践,构建“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应用”的全新课程内容体系。
3.1 按现代职场办公岗位的需求,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中,需求最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各类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搜索和会议议程安排、产品展示等。从现代职场信息化办公岗位的需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模块教学内容
3.2 按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逻辑顺序
本课程以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的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入职微机的选购与安装、公司文档管理、连接计算机网络、公司资料排版、新品手册排版、新品宣传推广、新品销售数据报表、年终系统安全与维护等任务为原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认知成长规律的新的教学逻辑和内容顺序。
3.3 按专业精选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布局
要做到具体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新的教学体系,关键在于精选项目。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真实教学项目,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教学项目的选用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把从企业精选出的项目按专业大类分类,形成项目集,各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考核项目均可按专业从项目集中选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以“业绩考核、以赛代训、课证融合”为手段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因此要改变“在课堂中教学,在机房实验”的教、学方式。
4.1 工作室业绩考核
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职教集团”计算机应用工作者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模块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每个模块测试项目均采用集团真实项目。
4.2 以赛代训考核
通过各种竞赛考核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社交礼仪能力等职业能力。
4.3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办公的通行证。
建立“教―训―证”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竞争,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枪实弹”地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步入企业的适应期。
5 以“校、企、社”三方协作开展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立体化资源仅由教师孤军奋战来建设,仿若古时候的闭门造车。本课题研究团队提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协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5.1 “校企合作”策略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人才岗位能力分析;其次将各行各业汇集来的企业真实项目,转换成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和考核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形成技能项目模块结构。
5.2 “校社合作”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以及常规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迅速普及,促使教材建设向支持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立体化教材发展。因此,联手出版社,融合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大类对口的配套教学资源库,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
5.3 “三师合作”策略
“三师”是指教学一线的教师、高级工程师(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等。我们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不仅带来了企业团队建设的先进理念,还带来了企业真实项目。职业教育专家为课程改革引航;一线教师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三师合作才能使课程改革之帆驶向正确的彼方,才能开发出有职业特色的、符合各专业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才能培养“双师素质”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好的“学习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团队。
融合不同行业的企事业专家,联合出版社,三方协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才能真正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相互融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振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灿辉(1978.9-),女,网络传媒系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电子商务。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就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目前已有包括本科、高职两个层次,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数十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项目得以立项、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国内兄弟院校前期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2-3],大多围绕这个目标,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效应。
我校是一所有着二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组)建设和改革新路子,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1网络技术岗位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社会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作岗位呈现多样性。IT行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岗位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1.1技术更新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突出。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去适应其长久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学校2~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本身比较短暂,如何兼顾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未来在岗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平衡。
1.1.2实践能力要求高
与其他IT技术岗位类似,网络技术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突出。学生无论从事的是网络组建、网络运行、网络开发,还是网络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都需要在熟悉典型网络技术、掌握典型网络设备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子――那就是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真实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为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应用能力的培养。
1.1.3知识的复合特点明显
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一定计算机科学素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外,另外具体岗位类型的细分,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提出了一定的复合要求。比如,从事网络应用,如网站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除了对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比较熟悉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知识和技能。
1.2网络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规格分析
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于1993年,多年来,先后为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IT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先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典型岗位调查中,我系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小型MIS系统程序员等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分析了各自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核心专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等。从实际岗位的需求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如表1所示。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具体实践
表1的网络技术工作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分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组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体系设计
从高职高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的设置,既要突出未来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兼顾未来从事其他IT技术工作学生的需要[4-5]。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课程系选修课)。
为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组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图1中网络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以下4个不同的层次。
2.1.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课程
主要包括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PC组装与维护、Linux操作系统。这一模块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全部课程为必修课。
2.1.2计算机网络基础(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深刻理解TCP/IP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典型网络技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该课程作为网络技术课程组中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组织,实验部分可分为模拟环境的验证性实验和真实环境的开放性实验两类。
2.1.3网络基础架构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实用组网技术和PDS与组网两门课程。前者以基本路由、交换技术为重点,以著名网络设备厂商的典型设备为背景,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使学生熟悉业界主流网络基础设备的应用;后者为选修课,供有意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该课程中通过典型组网案例的分析、课程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一般中小企业内部局域网、互联网接入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2.1.4网络综合技能训练教学环节
由“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实训”以及“网络技术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构成。该模块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属于提高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前述3个模块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延伸、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训练网络综合工程能力。
2.2核心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对我校及兄弟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 课程应用性特点尚不鲜明。
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传统国内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OSI/RM七层模型为主线加以组织,“学院”气息很重。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问题特别突出。过于强调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实际不相符合,导致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现状严重脱节。
(2)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呆板。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授+验证实验”的教学形式。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看,这本无可厚非,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现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强调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的风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如坠云雾,师生难以互动,学习趣味索然。
(3) 师资队伍不能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缺少专业实践背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只能纸上谈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更新,使课程教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4) 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滞后。
受专业建设时间和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两者的矛盾比较突出。单纯依靠普通计算机机房开设基于模拟环境(如Boson、Packet Tracer等)的网络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在网络技术诸多专业的技能训练上受到很大制约,存在很多缺失。
基于上述分析,我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入手。其基本思路是:
(1) 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岗位性。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等著名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开展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实际的网络构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2) 强调学以致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与周边网络、通信行业、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以验证性基础实验、案例式组网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和实际岗位实践等形式,充实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 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有机结合。
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在前期已开展的“网络设备调试员”培训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思科、H3C、神州数码等著名网络行业资格证书,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块,凸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胆摈弃了传统的OSI/RM模型为主线的组织体系,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般知识基础、基本技术方法和综合技术应用3个层次,兼顾了网络与通信基本原理、典型局域网技术、TCP/IP原理与技术和Internet典型应用等4个重点,如表2所示。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探索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首先在实践教学内涵的充实上,初步构建了以下较为完善的体系。
(1) 网络基本原理实验:以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采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Cisco Packet Tracer、Boson等)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组织开展。
(2) 典型案例综合实验:在校内“网络工程训练中心”及校外合作企业中国电信衢州分公司、衢州市爱得发网络工程公司等基地分别组织实施。
(3) 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习实施,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了十余名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本系教师在配合外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2.4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取证的有机融合
为了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与相关课程组建设加以融合。相关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下:
(1) 网络设备调试员(管理员)技能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该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规格,学生修完该课程,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2) CCNA、HCNE、DCNE等行业通用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上述证书的部分教学模块供学生课内选修。学生修完本课程,选修网络技术课程组后续课程,或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结构,经过短期培训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3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以来,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能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组建、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工作。限于篇幅,课程建设其他层面的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本文没有系统介绍,留待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报告。
鉴于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我系前期开展的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组建设工作,尚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之中。此前的许多改革实践,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 [2003-4].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2]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等.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3] 张继山,杜玉桥,王坤. 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0):54-55.
[4] 尹德志.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65.
[5] 周鸣争,汪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74-76.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Yi-ming, QIN Ben-tao, LI Lin-jing, ZHENG Yue-zha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项目开发 耦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uple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and
Computer Courses Project Development
LU Li[1], LIU Zhen[2]
([1]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5;
[2] Wu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Art, Wuhan, Hubei 430015)
Abstract Project teach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ut i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uter courses often appear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s ability to project objectives, the project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mputer work and business processes. Project selection criteria should be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adapt the content of the selected projects should have a typical project teaching elem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ject development; coupled
1 职业能力与课程项目开发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①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式的采用符合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1.1 什么是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在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和完成职业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能力。②职业能力根据能力层次高低可以分为: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
1.2 计算机课程项目开发与职业能力的关系
计算机课程项目开发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转变为以企业工程化项目教学为内涵、以真实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践为表现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通过对课程理论知识基于企业工程化项目的要求分解到针对性的教学项目中去,在真实企业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打破传统的理论体系,根据项目实施的要求重新生成新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有效达到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计算机课程项目设计是对职业能力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和评价方式加以分析和提炼,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的教育规律,构建课程项目体系。在每个课程项目中,学生是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来获得职业能力,进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项目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③它具有如下特点:(1)项目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实施过程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项目开发的目标,用项目实施过程中职业能力评价的各种指标来反映、分析和判断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变化趋势。(2)项目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项目内容要表现企业真实的需求,要体现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项目内容的选取要以企业、行业的需求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开发为途径,通过多种形式使得课程项目开发贴近市场。(3)项目教学模式由“教”逐步向“学”转化,在课程项目体系下,教师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学习的引领者、过程的组织者和攻克难关的合作者;而且课程项目是若干任务的有机组合,这种开放性的结构十分方便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在项目组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
2 计算机课程项目开发的要素
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项目课程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课程项目开发的主体工作可以主要用规划项目,细化任务,规定学习领域来描述,具体讲是将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项目”既是一项任务,同时又是职业能力内容的载体。课程项目开发是一个完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是体现专业教师把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方面,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保障。
计算机项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项目教学强调从“体会”的实践经验到“总结”的理论知识的培养,强调获得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知识,课程项目开发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学科课程进行拆分和重组,是根据项目开发涉及到的要素进行科学的设计。项目开发需要从以下3个重要元素方面进行符合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是企业中对应岗位面临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它包括完成该任务的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价,它是项目的组成部分,若干小的任务可以组合形成一个针对某个应用的、体现实际需求的完整项目;因此,项目开发必须寻找企业真实使用的、市场大量需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任务。
2.2 项目学习领域
项目学习领域是项目开发的一种组织结构,它包含学习内容和方法,具体说就是若干功能的工作任务通过组合可以形成项目,但将这些零散的工作任务组合起来的就是项目学习领域,所以我们也说项目学习领域实际是项目的体现,同时也是项目对应的职业能力的表现。因此,项目开发必须找到好的学习领域,找到好的任务的组合,这些组合的项目一定要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2.3 项目情境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室为学习环境,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技能的提高;只有在真实的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情境设计主要围绕企业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过程、真实的压力和真实的角色展开,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作为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真正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3 三种类型的项目开发
3.1 “功能单一性”项目
“功能单一性”项目是指项目的开发主要是为了验证某一具体技能的项目,其实质就是验证性的实践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答案是唯一的,工作过程是固定的,我们只需要开发出项目的任务要求和环境即可,例如:网络拓扑图的分析。这样的项目开发只能培养学生某一单一专业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
3.2 “过程开放性”项目
“过程开放性”项目是指在项目开发中设计引导性的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对提示内容的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过程达到同一目标的项目,这样的项目答案唯一,但实现方法和过程多种多样,例如:家庭网络组建与管理、企业办公网络组建与管理等。这样的项目开发在学习的独立性上有较大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扩展。
3.3 “综合设计性”项目
“综合设计性”项目是指在项目开发中只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和情境,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划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优劣,这种项目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对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总结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下,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课程项目的开发要符合岗位和工作的要求,符合创新性和设计性的要求,符合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
基金项目: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耦合性研究及策略设计”、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C176、2012C008)
注释
① 国务院教育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1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办学方向基本明确。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2006年开办,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专业方向基本明确。调查显示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为平面广告设计、网络销售、网站设计、数码处理和办公室文员。
1.2 招生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招生规模逐年下降,出现了就业容易招生难的现象
1.3 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在专业调研中,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低于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也认为学院最应该改进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师专业能力差。
2 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2.1 动态调整专业办学方向。专业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就要关注国家、地方政策和IT行业发展动态,深入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围绕产业需求定位准专业,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2.2 构建基于岗位对接需求、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1)课程内容紧跟企业岗位需要。专业组要经常深入计算机行业和企业调研,把握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验实训实习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2)构建工学结合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是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首要途径。专业核心课程要突出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要紧跟企业岗位的变化和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机制。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形成每个教师要至少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门专业课程、主建一门网络课程、主持一个项目(科研、教改或质量工程)、主编一本工学结合课程、主办一项计算机技能竞赛、联系一家企业的能力、指导一个计算机专业兴趣小组的提升工作机制。通过主攻专业方向,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明确专业领域发展方向;通过主讲专业课程,掌握专业领域发展动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丰富教学资源;通过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通过主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了解计算机技能竞赛动向,提高教师的管理和沟通能力;通过主持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联系企业,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更新专业技能;通过指导专业兴趣小组,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4 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由教学的演员向导演转变,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会利用网络和实践等途径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组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要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按照专业方向分科目进行实训和综合实践各方向技能,将实践教学与企业各岗位需求相对接,采用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5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1)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内计算机维护维修实训室、广告设计实训室、图形图像实训室建设等建设,对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使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参与企业的真实工作。(2)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围绕工作岗位能力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营造工作情况,让学生通过单项演练、模拟仿真和综合训练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3)严把控制实践环节质量关。严把课程实践、专业认知、专业实训、课外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关,采用过程评价,做到活动有方案、考核有标准、实训有成效、教师有成果、学生有提高。一直以来计算机应用专业组重视让学生到计算机行业和广告企业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训,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教学综合实训环节,增加了教学的仿真性、学生技能实用性。(4)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次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提高了对竞赛的认识,把指导学生参赛作为提高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师生即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态,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师生的技艺,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教、学氛围。(5)开展好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是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已组建计算机维修与维修、摄影摄像专业兴趣小组、广告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多媒体设备维护兴趣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了活动,在一定程 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
总之,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准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技能培养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朱有才,李海英.我院部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调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
[3]朱有才,李海英.提高我院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6.
[4]张焱,张文君.网络环境下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2.
[5]王菲.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