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5:13
导语:在叛逆学生教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叛逆期表现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对策
一、“叛逆期”的基本含义
“叛逆期”又称为危险期和反抗期,它一般出现在学生14~17岁之间,主要指基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一些转变,学生出现一些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特殊时期。“叛逆期”的内涵与“青春期”具有较大区别,它不仅包括学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基本现象,还包括这些行为引起的涉及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叛逆期”的基本现象一般要等到初一年级考试后升入初二时才明显暴露出来,故也被称为“初二现象”。
二、“叛逆期”的基本表现特征
1.“双差学生”比例增大
以前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为不错的一些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表现落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引起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以及出现一些突出的偏激和叛逆行为。
2.“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随着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变化,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与成人缺乏沟通,不接受成人的教诲,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和行动偏激的行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青春期的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分化的不良结果引起学生趋向两极化,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优劣表现明显,差别较为突出。
4.“双育失效”现象凸显
“叛逆期”学生的行为表现无疑给家庭和社会教育加大了难度。目前,学校对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仍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而产生严重的“双育失效”的基本现象。
三、加强叛逆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对策
1.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
叛逆期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叛逆行为表现突出,要进一步化解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必须加强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是合理编排教学课程形式,准确把握课程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接洽点”,科学拆解叛逆行为和课程设置的“重叠期”。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课程横向结构上,适当减少主干课程的科数,在课程纵向结构上,合理降低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难度,并适当减慢教学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确保学生跟得上教学课程的学习进度。此项措施能有效减少“双差学生”的比例和降低“两极分化”的程度。
2.科学测试和有效引导
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量表等形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查找普遍存在问题的缘由。测试量表主要是心理专家出具的针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量表,尽量不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调查表。由于学生们在回答调查表问题时往往是无意识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否则会获得错误的数据和信息。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往往作为一项参考,数据信息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因为学生具有行为主体自,数据信息具有过于固化的特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仔细分析测试调查的存在问题,并依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和个案教育等,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调整现行的考试形式
进一步化解和消除叛逆期学生的基本表现,需要对现行的考试形式进行有效调整,重点是减少考试的课程科目。根据考试效能可将考试分为两类:(1)“真知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能切实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像数、理、化等课程考试等;(2)“虚模考试”,主要是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像德育课、心理课等,考试分数未必如实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的良好状态。因此,应适当降低“虚模考试”科目,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应对“真知考试”,考试应该采取“达标考试”的基本命题形式,考试结果和成绩统一不排名和不公开,较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确保降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4.采取“自主、自助”的心理教育方式
“自主”主要指对自己对心理健康自主、全面负责;“自助”主要指自己亲自动手服务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行为。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困惑自己最熟知,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自主意愿和自由行为的原则。由于现在叛逆期的学生多为“90后”和“零零后”,这个群体主张个性独立和自主,他们往往不喜欢将心理困惑和困难讲述给老师和家长,而是自己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由于职称、编制和待遇等诸多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引起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难以发展,致使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通过一定形式使学生掌握“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有效调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滞后的窘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含若干组成部分和可操作部分,应依据内容相应开展实际的专题活动,加强各方面综合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的有效结合,使叛逆期学生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书满.叛逆期的学生巧引导[J].学生·家长·社会:下,2011.
一、敏锐洞察,了解学生特点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叛逆心理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叛逆的孩子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小时侯就不是很听话,不知为什么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叛逆,动不动就发脾气。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缓解师生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二、避免冲突,保护其自尊心
对于叛逆性重的学生,教师心里不要存有偏见。有些教师有一种心理的固定模式,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每次争论都当作一次战斗,非要分出胜负高下不可。这种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助长学生的错误发展。教师应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其中自尊心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进步的基础。父母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子女的美丑而存在偏袒与私心。同样,班主任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以学生成绩、品德优劣而另眼相待,相反的,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三、耐心疏导,抓住转化契机
抗拒和好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他们都来自于学生对自主的渴望,这些都很正常。步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成人化的逻辑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观点就可能与老师开展“舌战”。其实,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向世界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仅仅是因为其理论能力的提高。对这类学生,疏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选准一个突破口,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学生走出叛逆的阴影。
四、适时约束,提高自控能力
强行压制学生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极端放纵,不加约束更是后患无穷。如何约束呢?还应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强班集体的监管力度。要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高傲”、“羡慕”与“嫉妒”、“竞争”与“攀比”、“个性”与“怪异”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五、家校合力,共同消除叛逆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光靠学校中的教育,远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学校五天的教育,可能在家两天就化为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协同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为此,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师和家长协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学生管理;叛逆心理
中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特殊的一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是从有依赖性的童年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的过渡期,所以会不同程度地留有童年时期的一些痕迹,也会出现一种似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学生就会出现叛逆问题。
一、中学生管理中的叛逆问题
1.学生对事物持以消极批判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极端,其中的重要表现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思想让他们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然后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与童年时期相比,中学生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依赖状况,像成人一样。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家长、教师还只把他们当孩子看,对他们新发展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一味要求他们要听话和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大人不尊重他们,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较重要的原因。在青春期,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成绩和人气。这使得他们开始互相攀比,从而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长久下去,这种压抑的心情越积越多,对待人和事物都采取反感和批判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就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教育的古板与失误
应试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改进过。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单一,视野狭窄,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这种教育观念是成绩至上,打击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学习,而是放开了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去阻止,学生在这时就会由于逆反心理而反抗,造成严重的后果。许多教师常常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这种强迫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责骂和惩罚,由此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孩子变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办法享受来自完整家庭的爱。尤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大并且脆弱,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国情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倍增,从而可能变得厌学,产生叛逆的心理。现代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们的心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社会风气也是现在最需要有待改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二、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管理对策
1.学生自身
首先,学生要认清自己,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处于青春期,要克制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叛逆期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危害,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避免暴躁和极端的情绪出现,防止产生叛逆心理。中学生需要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从而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提升自我价值。
2.教育者需改变方法和态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必须改变,这就需要每个教育者从自我做起,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打击他们自信心的情况下,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3.正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以积极良好的形象面对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性格,减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本文结合多份关于本论题的实践报告和文献,结合笔者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看法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三点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心理 主观能动性 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 高效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余年了,常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说:我们家孩子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很听话,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进入初中阶段,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很多教师也都在抱怨,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变化,不可教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仿佛一下子换了个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和父母和老师对着干、脾气古怪的家伙;难道说中学校园是一个可以扭曲人的性情、不该踏足的诡异之所?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开始寻找独立的自我,开始有了自己想法,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由于各个方面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和家长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猎奇索隐,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然而,初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不是很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工作有关。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农村中学,95%的学生均为住校生,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学习、生活等一切就全都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概不关心,从不闻不问。学校里老师们没日没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辛辛苦苦身兼数职地付出,但由于各项教学资源相对较差,学生基础教育差、家长对待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之,逆反心理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极大的抵触心理,我行我素,对自己的成绩不以为然,一直以来我校的教学成绩及学生特长培养方面与其他学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也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
目前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较以前有所改善,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买了摩托车,尽管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学生骑摩托车上下学,不允许带手机到学校。但由于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对自己孩子的娇惯、溺爱,很多学生依然在晚上不按时就寝,使用手机与外界联系、发短信,在许多没收来的手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不堪入目的短信内容,甚至有很多手机的SD卡上还存有很多不健康的视频内容。周末,在公路上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在骑着摩托飚来飚去的,有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上会同时载乘三四个人,这势必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了更大的难度,更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无形的影响和伤害。
有一句话说“一个不曾叛逆过的人就不曾年轻过”,每个成年人都从青春期走来,都曾经有过或多或少的叛逆思想和行为。那么,学生的这些行为当然属于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心智也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属于较叛逆的阶段。然而,对于这些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如何与这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青少年叛逆是青春期阶段心理和行为的正常现象,是有其必然性的。具体表现在孩子为表达独立自主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教育的听而不闻,甚至把这种逆反表现在行为上,如晚归、离家出走、抽烟、喝酒、早恋、网瘾等不良行为。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困难。但是,在这个时期,孩子对亲情的冷漠,对教师的教育的反叛,如果对孩子的叛逆听之任之,不加以正确引导,这样,只会导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陷入更大的困境,使得无论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局面。而此种境地,带来的直接后果很可能是孩子步入歧途。所以,初中阶段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家长认真辅导、耐心帮助的过渡时期。
一、叛逆心理的形成
我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人“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不听老师的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等现象。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叛逆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
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要“知己知彼”,了解学生之所以会在这一阶段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其实叛逆心理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多为13~15岁左右,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时期中的最"迅"、最"猛"的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易引起少年的狂躁与不安。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正确导向叛逆心理的对策
1.教师应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帮助学生们度过叛逆期,告诉学生们叛逆期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指出叛逆期的一些错误的事例,给学生们敲响警钟。教师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学校的一些心理讲座等。
2.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加强师生的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与学生加强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变化有更加细微的感知,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采取行动去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导向到正确的轨道上。对教师来说,想要了解一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个就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学生的配合度相融合,这两方面的融合也充分体现了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3.教师应严守师德,杜绝言语攻击或体罚学生
教师的言行是一个标杆,教师的师德不仅是这个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评价这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只有专业知识牢固,品德优秀,严于律己的教师才可以教出一群有优良品德的学生。近些年来,杜绝教师言语攻击或者体罚学生被人们广泛关注,言语攻击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是无声的,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之久。叛逆期的学生心理更加的脆弱,如若教师口不择言的对这期间的学生进行言语攻击甚至人身攻击,那么有些后果是无法料想的,因此,每个教师要认清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一样的这一个事实,尽可能的因材施教。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A上的,一个严守师德的教师,是会想尽办法与学生成为朋友的教师,威严与平易近人并存,做一个聪明的育人者、聆听着和沟通者。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比以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青春期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找到自己”。
孩子每天在家庭中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们要多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以如临大敌的态度粗暴地对待孩子。
一、将心比心,相互理解
每个成年人也都是经历过青春期的,因此当面对同样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们应当转换角色,以心换心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要与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他不会再像小时候一味的服从家长的命令。因此,要想减少孩子顶嘴的发生,家长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孩子的意见不整齐,也应当耐心地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孩子心里服气了,他的嘴也就不会那么硬了。
二、冷静处理,从容应对
当孩子有较严重的叛逆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当他对大人的管教不服气时,他可能会情绪比较激动,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更不能看到孩子顶嘴就大动肝火,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因为这样做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得双方的情绪更加对立,孩子会更加不服气,父子矛盾或母子矛盾也跟着激化和升级,最终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敌对,会记恨父母,个性强的孩子还可能会离家出走。
三、细心观察,适度放手
家长要学会多观察少干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握重要的问题,给孩子定个大的框架和原则即可,让孩子在不违反原则、不超越界限的基础上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力。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习独立、自我管理的阶段,父母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发育做到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如果每一件事都由家长做决定,孩子就会觉得很委屈,觉得家长对自己不信任、不尊重,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自被剥夺了,为了摆脱束缚争取自由,孩子就有可能选择与家长对着干。当然家长在适度放手的同时,也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适时加以指导和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也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沟通,少命令
青春期的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教师师需要改变方式,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
2.多授权,少束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
4.多宽容,少苛责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多爱心,少急躁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
一、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 教学课堂存在冷场现象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学生们会直接表现出叛逆心理,主观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毫无价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没有学习热情,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态度不正确,甚至会消极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老师的课程教授不主动响应或者没有任何响应。对于党与国家的事情缺乏兴趣去了解,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不愿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国家政治思维,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冷场现象属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叛逆心理的间接表现。
(二)对榜样模范教育的消极理解
在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群体当中,会直接对老师、学校或者家长口中经常提及的榜样模范、先进个人事迹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对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存在质疑,对榜样模范、正面积极的宣传直接忽视,主观认为这种榜样模范、先进个人事迹都是过度形式的宣传机制,甚至主观认为其中有着很大的虚假成分。
(三) 对政治理论课程老师有着排斥心理
现阶段中学的校园范围基本是“唯成绩论”的情况,同时一般总是以“副课”的片面眼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老师与负面的社会政治背景相互联系,甚至使用无视的个人态度来看待思想政治课程老师,这些实际情况都属于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特征。
二、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的教学对策
(一) 辩证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
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学生的这些逆反心理,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想法及观念,也许更能发掘出学生的可塑性,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他们的发展更加顺畅,也会使学生愿意与家长或老师成为朋友而相互信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真正起到了引导、教导的目的,而不是把学生困在生硬的课本上来论成绩的高低。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改进教学方法及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这样才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主要还是传递社会价值观为主,书本上的知识多半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并不能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将理论融入到生活中来,特别是需要抓住高中生的思想针对性的列举日常生活实例,让书本理论面对社会,让学生从中全面深刻的体会到课程所传达的教育实质所在。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要采取适时适当的思想教育方法,其中适时体现在选择合适的时间及地点,适当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说话要有尺度和分寸,通过抓学生心理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对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行孰轻孰重的批评教育,这才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合理的解决办法。且不能对学生逆反行为躲而不见,如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任意放纵,不仅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感情进行思想交流,单从学生方面来说甚至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更加疏远的感觉。所以,作为思想政治老师首先要从紧抓学生的思想出发,尽可能的掌握和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起因及行为动向,通过正确的疏导有的放矢的采取手段来转变他们的思想动机,制止他们不健康不合理的行为,去防止学生进一步的犯错。
(四)增加体验性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安排
笔者认为,中学思政老师在授课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教学内容,比如结合当前的一些时事新闻,让学生针对这些新闻事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而对学生存在偏差的认识加以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起纯粹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县乡普高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41-01
1 现象与问题
今天的高中教育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幕情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原本想请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子女,但结果却看到,学生对家长大喊大叫,肆无忌惮,学生先发火、发难了,在家长面前大有“居高临下”之势。这种现象既挫伤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又使部分学生失去了纠正、改过的良好时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们对家长、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不够,所以使得我们对家长的作用有过高的估计、不正确估计。
2 从学生角度看
2.1 青春期叛逆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青春期相伴随的是“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青春期叛逆,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这种心理实现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对父母教育的“叛逆”,现实中表为“不听话”,甚至跟父母对着干,而独生子女的背景,使得父母经常非理性的“屈服”,从而助长了叛逆心理。
2.2 舆论媒体的负面影响
今天中学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而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杂,其中有部分媒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有惊人的言论,还有歪曲事实、迎合低级需求的报道、娱乐节目、影视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起到负面引导,强化了他们对家庭、社会与现实的更多不满,产生厌学、偏激、过激等言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3 时间的分配
县乡普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与父母相聚或交谈的时间少,许多时候是吃饭的时候接触,住校生只能是放假的时候。因而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了解减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针对性降低,子女便逐步不认可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子女对每日重复的、不具针对性的教育,理解为“唠叨”,抵触情绪与日俱增,矛盾也在与日俱增,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断降低。
2.4 因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子女很多时候将在学校、在生活中的不愉快、不高兴的情绪通过家庭释放出来,父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发泄对象。
当然这与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3 从家庭角度看
3.1 家长自身知识层次问题
县乡普高的学生家长绝大部分为农民、农民工、工人及个体商户。这种构成决定了家长中主体的知识层次不高,因而看问题的角度、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子女思考认识的深度、对高中教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面对青春期不断长大的子女感到教育上的无助。
3.2 家长用于子女教育的时间少
绝大部分家长只能在饭桌上进行家庭教育, 与子女进行沟通,因而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了解的不够。还有一些名义上是陪读的家长却上着12小时以上的班,变成“子女陪父母上班”,这造成家庭教育简单化、机械化,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责怪”、“唠叨”,成为青春期叛逆的助推力。另外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3.3 家庭教育的单一性、粗放性、惰性
知识的构成、工薪的背景,使得绝大部分家长主观上确实关心教育,更希望还能够学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关心。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要么以自己的形式、自己青春的不幸教育子女,要么就是简单的唠叨,要么简单的打骂等。使得原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发杂的问题僵化。还有部分家长错误的估计了孩子高中后的自觉性,基本上放任状态,导致孩子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而不自知。
3.4 不当的爱
今天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关心,更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使他们养成很多毛病,有恃无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60、70年代的父母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生长起来,在严父孝子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很多梦想没能实现,于是对于子女,他们在物质上大力支持,甚至不惜浪费;精神上纵容,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甚至一些起码的道德底线都被突破。这些不当的爱助长了孩子的很多问题的出现,使孩子喜欢讲权利,谈条件,怕吃苦,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低。
4 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面对工作对象及其家庭教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必须跟着变化,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我们要对家长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有个正确、合理的定位。“学校教育的补充,提供有效地后勤保障与偶尔的情感慰藉,班主任工作的可靠助手。”
其次,班主任要给自己的工作有个正确的、适度的定位。“班级全面工作的负责者,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学生人生的导师。”经历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精神中永远融入我们班主任的基因!这就是教师的伟大与责任!
再次,我们要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环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