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时间:2023-07-28 17:01:40

导语:在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绪论

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一环节,一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这必然影响正常运营。一次金融危机可以使得经济倒退数十年,财务风险的管控已经成为企业当今最重视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面对巨大的数据信息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企业如何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大难题。

2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逐渐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愈加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代表着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资本和在行业立足的能力。因而,把握适应当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掘适应于当下的新型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防控,这是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和特征

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识别企业将会面临的财务风险;衡量这些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何对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其带来的损失,控制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控体系和反馈机制,旨在可以迅速的识别风险并作出合理反应。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财务风险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预警系统和反馈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具有持续性。企业在成立之初,财务风险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企业中,企业必须时刻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以防控财务风险。

4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认知缺陷

巴菲特说,学术界的学者们普遍对于风险的概念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风险是采用贝塔值通过对价格的波动度量出来的,采用贝塔值来对风险进行度量虽然较精确,但却是错误的做法。风险的含义是“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的经营风险的差别没有办法用贝塔值来度量。因此,财务理论一直以来更喜欢采用数理的方式去表示、计量和解释风险,这种做法本身就包含一定的风险。可见,财务理论对风险的概念及风险的管理及技术、内容等都存在认知错误。

4.2投资决策标准较狭隘

如今随着我们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原先被人们广为应用的评估方法也变得不再适用,其劣势也逐渐地显现出来。首先体现在这些评价方法评估的预期现金流不准确,这会极大地影响管理者对投资决策的判断,有可能会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其次,它们只适用于对传统的重资产经营模式下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估,不适用于评估那些预期现金流较小、不明显或者不明确的投资项目。

4.3财务决策信息边界化现象严重

如今在企业的内部,如在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中,各个分公司以及诸多的子公司,各个业务单元和各级部门会由于它们长时间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联系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它们独立核算自己的业务,也不会随时共享彼此的信息数据和财务资料。如果想要查看这些数据或资料需经过一系列“提交申请,等待审核,通过审核”等冗长繁杂的程序才能实现,而且实时的数据和资料也不会立刻得到更新。由于信息和数据无法在企业内部实现整合联通,企业对大数据的价值发掘和管理也面临阻碍。

5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应对办法

5.1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重构

风险防控对策重构,尤其要注意各种类型的风险的匹配与组合。Ghemawat(1993)提到,在经济低迷时,企业应该注意权衡投资活动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的风险和未进行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经济竞争地位下降的风险。在经济萧条时,若企业太过于注重企业投资活动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必须承受企业未投资所引起的经济地位下降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对客观经营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竞争风险间进行仔细权衡。企业如果过度投资低盈利能力项目或错过高盈利投资项目的投资机会比流动性风险更可怕。

5.2改变投资决策的标准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投资决策的标准不再是仅狭隘于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水平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考虑,更多的应该思考企业未来的盈利模式与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标准应该如何做出变革,阿里巴巴的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是这样说的,“阿里巴巴在进行企业并购时具有严明的纪律与明确的战略目标,在投资时遵守三大原则:第一,增加企业的用户数量;第二,提高企业的用户体验;第三,拓展企业的商品与服务的类别,获取客户对阿里更多的消费份额是企业未来的长远宗旨,如今阿里的客户数量已达3亿人次,如何将更多的商品与服务提供给客户,是企业未来的方向。

5.3财务决策信息去除边界化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强的目的性获得企业所需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内部,如在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中,各个分公司以及诸多的子公司,各个业务单元和各级部门会由于它们长时间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联系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状态被打破,达到企业财务和业务信息数据的一体化。

第2篇

摘要:财务安全与成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对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预防和避免各种不应有的损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财务风险;概念及特点;成因;防范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中,时刻存在着融资、投资、赊购、赊销这些都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具有客观性。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同时企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现实的。其次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再次具有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最后具有收益性或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而可以说,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具体讲,持续的通货膨胀,必然会使企业的资金供给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困难。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1.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2.财务决策失误。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风险加剧。

3.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直接相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应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具体来说,应加强动态分析,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提高风险价值观念,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二)转变企业经营策略,分散财务风险

在对风险的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风险费用损失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1.风险接受策略。企业可以依据稳健原则建立起“坏账准备金”制度,可以依据需要设立专项储备或提取风险基金。为应对市场变化,企业还应有一定数量的保险库存。2.风险回避策略。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和风险较明显且影响因素很难控制的生产经营项目,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力,正确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得失,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求得风险取舍的最佳选择。3.风险分散策略。多元化经营是现代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其理论依据在于,不同行业或产品的利润率、更新换代周期是独立的、不完全相关的,所以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和损益上是相互补充和抵消的。一般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更愿意采用这种方法。

(三)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企业现有资本结构不合理,应通过筹集资金活动和各方面改革进行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风险的抑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要抑减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管理者应当对企业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一般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资产适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根据以上指标定期计算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及时识别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五)构建起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功能体系。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要建立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应该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六)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完善会计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有效的会计控制可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会计控制的要点是:①科学确定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将会计业务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赋予各个岗位以相应的权限和责任,使之相互制约,减少错弊发生的风险。②将企业财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会计部门在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经营价值循环的反映和监督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其他业务部门的实物管理,及时发现差异、分析差异,避免不利差异的扩大和差错的产生。企业的审计监督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外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减少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起到公证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对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它通过评价会计控制来督促会计部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会计控制,从而力求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没有风险就不能称之为事业,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给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思想重视,客观分析,措施得当,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必会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会展企业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政策,通过对会展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管理,从而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对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型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保证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

一、会展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特点

1.收入信息量大。会展企业的收入包括摊位费、会务费、报名费、赞助费、代办费等,内容多,弹性大。如果不加以审计控制,很容易出差错。

2.业务范围已超出存业务范围。财务部包括会计部、成本控制部与财务部,具体工作还有收银、收入审计、总出纳等岗位。

3.成本控制的复杂程度高,会展企业的商品说到底是服务,而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因此成本控制非常复杂。

二、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会展企业在经营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会展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或加大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会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三是损失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财务风险影响着会展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会展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会展企业的收益;四是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会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

三、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会展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会展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会展企业财务活动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会展企业财务风险

会展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水平、产业政策、金融市场状况、会展服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变化及各级政府对不同会展企业的投资偏好等。这些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给会展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会展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自身偏差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一是会展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度,致使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无法获得新的融资;二是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三是管理不善,无法控制经营成本等。

四、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

1.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方法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的方法很多,从宏观角度分析有结构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从微观层面分析有财务状况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保险调查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风险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根据会展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会展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的经验、风格和能力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它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财务报表对会展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搜索、寻找和辨别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可靠性强以及符合会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思维和工作习惯等特点。

(2)指标分析法。它是指根据会展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对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在使用该方法之前必须对有关指标设定一个临界值或拟定一个风险警戒线,即某一项指标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对会展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形成威胁,才能判定为财务风险因素。这一标准值的确定可以采用目前通行的惯例,也可以采用会展企业以前遭受风险袭击的临界值,还可以采用同类会展企业所用的标准,也可用经验判断法和集体评判法。

(3)专家意见法。它也叫定性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它是指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所进行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判断的方法。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并不是财务风险事项的所有方面都能加以量化,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专家意见法恰恰是利用了专家的定性分析能力和经验。

(4)其他财务风险监测方法。比如分组分析法、背景查对法、相关联系法、风险调查表和业务流程法等等。

2.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系统

(1)会展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监测。对会展企业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资金,没有现金流,会展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短期监测指标主要涉及现金存量。

①是现金流量比率。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或估测会展企业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一般而言,如果现金流量比率大于1,即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表明从整体上讲,会展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

②是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会展企业现金流量的构成主体,营业现金流入对相关流出的保障程度,是整个现金流量结构稳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该比率大于1,表明会展企业有良好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基础,甚至处于过度经营的危险状态。

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预警指标;建立;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69-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新建项目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我省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井下地质条件的不断恶化,煤炭产量和煤质已经不断下降,企业成本在不断提高,对外投资不断增加,企业财务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范和抵御,使企业更好地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财务安全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就成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财务风险的有关概念

1.1 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般来说,风险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狭义上讲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带来的风险,因此也叫筹资风险。广义上讲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因种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给财务状况造成的不确定性而使财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资产贬值(或跌价)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本文所指广义概念。

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性。(2)不确定性。(3)与负债经营相关。(4)与投资相关。(5) 与投资者相关。(6)与经营者的个人偏好相关。(7) 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相关。(8)与汇率变动有关。

1.3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的经营运作,其最终成果体现在公司财务上,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也体现和归结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客观上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例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减少而发生财务风险。主观上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以及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因为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会作出导致投资项目失误的决策而引发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主客观存在性,使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和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息息相关。

1.4 风险管理的目标及意义

我们研究财务风险,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的状况好坏主要反应在财务指标上,企业可以建立财务危机的识别指标体系、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财务安全检测指标体系等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1 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指标体系

(1)资产变现能力指标。企业资产变现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2)负债状况指标。一般可用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来衡量。(3)资产使用状况指标。资产使用状况可主要考核存货周转率。(4)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常见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

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就决定了企业破产风险的大小。通过以上几类财务指标的计算,能够反映出目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企业破产风险的大小。

2.2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预防与避免企业财务危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1)盈利能力指标。反映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2)稳定性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负债权益比率等。(3)活力性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2.3 企业财务安全运营监测指标体系

由于企业的现金能反映市场因素变化及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随时揭示出企业现金运转的状况。因此,企业在其经营期内是否面临着生存风险可以通过比较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而直接观测和度量。在企业内部,应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基础建立财务风险的监测系统。具体企业可建立如下指标,以对其财务运转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和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

通过分析企业一段时间内的以上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并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寻求防范和化解的途径。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强化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严格落实内控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企业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制定出适合本企业情况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时刻关注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使企业采购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此外,在基建技改方面,也要关注因银行紧缩银根,使项目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影响企业预期利润的实现。这些政策因素的出现,企业经营者如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必将导致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2)避免盲目举债扩张。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多元产业,这无疑是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有效途径。虽然说,适度举债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是过度负债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那么企业应该在什么样的负债水平下才可以举债扩张呢?从经济理论上讲,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以50%为界。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负债水平受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影响,要使企业资产负债总水平低于50%,事实上很难做到。所以,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出发,企业举债扩张以后总体资产负债水平以不超过70%为宜。只要企业经营者牢牢把握住这个负债比率,就能从总体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3)提高投资回报水平和加速投资本金回收速度。企业为了发展壮大,在负债总水平允许的前提下,投资新的经营项目,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企业在进行新项目投资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项目论证,切忌主观臆断甚至赶时髦;其次是确保新项目产生的资产利润率高于该项目负债利息率,使企业不因新项目的经营而降低原有项目的利润水平;再就是新项目的投资本金一定要在预期内(甚至提前)收回。唯有如此,企业才不会因新项目的投入而增加负债,产生不良资产。

(4)有效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变现能力。要使举债经营的企业能够按期还本,企业就必须使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不低于2∶1.因为流动资产是一年内或一个经营周期内能够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是一年内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到期应该归还的债务。这两项相比较,流动比率的数值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此外,企业还要把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和待摊费用之后的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调整到不低于1∶1的安全区域内,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就会增强。由此可见,合理的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举债经营的企业按期还本、降低举债风险的必控指标。因此,企业应随时加强对必控指标的分析,适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合理处置不良资产,有效控制存贷结构,加速企业变现能力。

(5)提高资金运行速度,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公司除了控制资金投量,减少资金占用外,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率,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煤炭企业可以推广并扩大物资超市供货模式,减少材料库存量,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速度和金额。

(6)谨慎提供资产或信誉担保,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企业损失和财务风险。企业在向有隶属关系、有投资关系或业务关联单位提供资产或信誉担保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到胸中有数,且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方可结合本企业的情况适度提供一定期限内的担保。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在自身不具备到期偿还债务本息能力的情况下,才向外寻求担保。这些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或者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本息时,担保人必须承担连带责任,负责偿还被担保人的债务本息,给担保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而增加财务风险。

(7)不断强化全员风险意识,特别是决策层和会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煤炭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通过会议、壁报栏、网络、大屏幕等形式广泛宣传,并提炼出 “生产安全、资金资产安全、队伍安全、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理念,分别设立风险抵押金。

(8)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强化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注重考核与监督,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加强对银行印鉴、支票、汇票的管理,银行印鉴由两人分别保管,确保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鉴于煤炭销售过程中,多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收款,对开票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要求银行不分大小逐笔予以查询,以减少假票、套票的风险,对现金出纳核对每日库存限额,严格按照《库存现金管理规定》办理现金收付,能有效地减少风险,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干胜道.企业资金安全性控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张延波主编.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孟凡利 主编.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

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风险 评估 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清华大学的郭仲伟教授在《风险分析与决策》(1987年)一书中,对风险分析与决策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刘恩禄、汤谷良在《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中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征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余廉、故华夏、王超三人通过研究,在《企业预警管理实务》文中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狭义定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种特征:

1.不确定性。从财务风险的定义来看,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不仅仅是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影响风险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其中可控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的,而不可控因素是企业难以控制的。

2.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财务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是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

3.收益和损失并存。风险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收益和损失是并存的。

财务风险按照风险来源一般可以划分成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类型。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

影响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和由内部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下面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电网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由外部因素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1.体制改革风险

美国智能电网立法草案计划2013提交美国国会讨论,立法的目的就是对目前的政策和规定进行改变,以吸引下一轮的投资,并推动网络化能源在多领域实现成为可能。目前多国都在关注这场以电网体系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和与之相适应体制的变革,电力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前沿舞台。在全球的这种背景下,恰逢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十年之时,电网企业面临着电力体制改革风险。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体制性问题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二是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存在着政企合一和垂直一体化垄断两大问题。三是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演变成垂直一体化垄断的问题。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四是从2002年4月开始。 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原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02年改革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历经十年。目前,改革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打破电网企业的集权化、垄断化,优化电网结构,实现电网从集权垄断型到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实现中央和地方电价管理、电力投资、电力政策扶植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更加高端的运转,以推动新产业革命和构建新的产业制度。这些改革挑战将给电网公司带来财务风险。

2.电价政策风险

电价是电能价值的货币表现,由电力生产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组成,其主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的原则来制定。具体要求有为国家积累资金,节约能源,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方针政策,公平合理的负担,便于计量和抄表收费等方面。

电价政策变动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十分显著。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一直以来,电价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2003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电价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网电价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价格由供需各方竞争形成。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竞价上网,势必对现行上网电价产生影响,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盈利水平。所以,电价政策风险是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最重要风险之一。

3.自然灾害风险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部分地区交通和电力供应中断。冰灾直接导致全国损失用电量260亿千瓦时左右。据统计,全国因冰灾停运线路共35722条,停运变电站共2006座。仅福建电网来看,全省电力线路停运567条,61万多户用户停电,受灾人口达230万人。

2010年6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西北地区引发洪涝灾害,连续暴雨袭击先后造成110千伏线路跳闸9条、35千伏变电站停运9座、35千伏线路停运39条,尤其是10千伏线路停运达836条,全省受影响用户达761,693户。

4.金融风险

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以向银行融资为主,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电力企业银行贷款的比例普遍较高,造成资产负债率偏高。电力企业的企业效益受国家利率政策的影响很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将会影响到企业资金成本,进而对电力企业经营产生很大影响。

(二)由内部因素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1.资产风险。电力企业资产较分散,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同时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网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这些都为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2.资金回收风险。由于电力产品面向全社会,且销售产品不能储存,用户是采取先用电后交钱的赊销方式购买电量。加之旧欠电费清收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有部分电费完全收不回来。在电力企业增供促销增长电量的同时,资金回收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3.投资风险。电力企业一般是基于电力需求预测投资,因此并不是所有投入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投资一旦失败,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从保本经营来看,电力企业新投入的资金回报,其报酬率至少不能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现在的资产报酬却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财务风险防范就是企业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收益和安全。财务风险防范的目的就是减少财务风险,维护企业收益最大化。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决策者,只有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防范财务风险的积极性。其次,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如果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一大原因。财务人员必须有专业的判断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从而合理地规避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财务风险由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形成,而内部财务风险是由企业内部多种不确定因素形成。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内部财务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来防范财务风险。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将财务风险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是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风险防控机制包括事前防控、事中防控和事后防控。电力企业为防范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完善风险预控、应急管理和危机处置工作机制,备足抗灾抢险应急资源,以“全建制”的原则组建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形成完备的应急抢险体系。同时,电力企业可成立专门组织,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金融政策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同时结合行业分类、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财务预测。

(四)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下主要的举措有几个方面:一是制定账户管控标准,规范银行账户管理。二是加大资金归集力度,提高资金集中程度。三是实行安全备付管理,严格控制资金存量。此措施可解决原有资金沉淀严重问题。四是开展内部市场运作,调剂内部资金余缺。五是实行融资计划管理,提高融资管控能力。

总体思路包括:多措并举筹集低成本资金,全力保障电网建设;增强总部资金调控能力;强化银行账户管控;优化支付结算流程;加强银企合作,包括深化银企代收手续费标准,适当调整代收电费手续费标准,提升最低存款余额。

(五)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电力企业一方面要理顺融资理财的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理财的内部环境,逐渐扩大融资途径,可以采取剥离不良资产或“债转股”方式。

(六)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建设投资的控制,是生产成本控制的源头,控制好了建设成本,也就为生产成本控制提供了保障。控制工程造价,要为防止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控制和把关;要从前期工作开始到对工程工期、质量进行监督控制,进行全过程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

(七)合理运用风险防控方法

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预防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自留策略和风险共济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保险投保方式进行风险分散,另一方面可采用政府出资、垫资方式,避免电网建设项目排序等待投资的弊端,加快电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

[2]贺妍.企业理财内容看财务风险的来源及成因[J].当代经济,2009.

[3]杨为城,杨建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9.

第6篇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规模化以及网络化,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致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的涌现,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及中心环节,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基本保障;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以及财政、金融等的稳定程度。笔者抓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中的重要部分来总结和思考,从会计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企业强大的内部控制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可以最大范围地对企业财务等相关风险进行预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进行减少,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从微观层面上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内部会计控制概念最早出现于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创新,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国外学者R.H.蒙哥马利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完整性、有效性、正确性、管理和实物安全五个方面”。200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有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其中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通过制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措施,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积极贯彻有效执行,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相关资产的安全、完整与规范”。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内部控制也一直受到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实施又为内部控制研究引发了新的热潮。阎达五、杨有红(2001)提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与灵魂,其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得以保证,这两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不断向前发展的主线与关键。许家林(2002)认为要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要积极树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相互理解与配合。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要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朱、陈信元(2006)认为会计不但是一个具有反映职能和经济后果的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控制作用的管理系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确保公司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内外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最终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的整体情况。财务风险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西方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我国对风险理论开始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层面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目前,虽然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只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刘思录、汤谷良(1989)在其研究中第一次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从财务风险的相关特征出发第一次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步骤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财务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侯红兵(1995)认为要较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与抵制,企业不仅要树立全面、先进的财务风险理念,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与预警系统来进行外部监督与约束。我国学者许玉红从完善公司架构的角度说明了要有效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关键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在组织体系方面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三、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会计基本要素视角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从会计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降低财务风险。从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上来说,企业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六种基本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即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其风险大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以及形成企业负债的投资者的投入,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利润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产品等获取的相关收入与消耗的成本费用的差额,企业收入与费用的不定期变化也能给企业的利润带来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传导关系。以企业基本要素及其比例关系为构成要素的企业财务风险表征体系图如图1。会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基本内容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即是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目标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发生背离。

(一)资产与其结构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导致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强;企业资产结构主要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构成,两类资产在资产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性质的不同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等原因,其合理比例的范围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合理的资产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锦上添花,相反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造成负面的影响,更是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负债与其结构负债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负债的增加必将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比例就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同样会增加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权益与其结构所有者权益是偿债的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对企业偿债能力造成影响。从权益结构来看,根据不同主体所持有不同股份的数量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股、集体股以及公众股等。合理的权益结构构成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管理效率等造成良好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

(四)收入与其结构企业要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有效经营,其首要前提就是要获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增减变动将最直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企业的收入结构能够较为灵敏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本经营活动作出反映,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这两类经营活动所创造效益进行及时反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预警功能,以便企业对财务风险作出控制与处理。

(五)费用与其结构费用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增加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收益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是由生产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两者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由于在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两者的比例关系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这种变动的不确定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

(六)利润与其结构利润主要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衡量,由于种种原因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构构成主要包括分配结构与形成结构。前者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润的占有以及控制状况,后者则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以及渠道。这两个方面不仅表明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约束力以及持续经营的动力与方法,同时从长远来看,两者的发展状况将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管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会计基本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联动关系,而会计基本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其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即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和完善会计基本要素的内容和结构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为了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途径和过程,更好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对企业会计要素以及结构变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大化规避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部门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以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

(1)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构建与完善。陈汉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总结与完善,整体上还相对较为薄弱,而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则是有关风险评估的研究,在1671家样本公司中只有146家公司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这说明我国企业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够,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察觉企业的潜在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员工责任感以及风险意识,有必要在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也融入其中。《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建立比较系统、高效以及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在企业加大对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使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充满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要将员工的这种意识在企业中进行弘扬与深化,也即建立风险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将风险管理的意识转化为更为有效的自觉行动。

(3)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对此,企业要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部分,企业在明确风险管理部职责的同时也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审计部门履行自身职责来对风险管理实施监督与评价,并将其意见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形成两个部门的良好互动。因此随着风险管理相关部门控制体系的日益完善,两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完善信息与沟通《规范》明确要求,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等工作,同时确保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来达到内部控制环节能够有效运行的效果,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收集以及处理工作作出明确的说明与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才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信息与沟通的加强和完善至关重要。(1)信息的收集。不仅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广泛开展,还要从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甚至历史数据、未来数据等来对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此外,还要处理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等。充足的信息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达到日益完善的目的。(2)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此外,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对投资、资金预算、人力资源等信息集中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散风险。

(三)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在企业内部监督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有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我国《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内部监督过程中要根据监督管理的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定期自我评价,并同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一项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在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后,是否得到了有效性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第7篇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及特点

1.负债经营的概念

负债经营,是企业因资金短缺而进行筹资,再将该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资金的短缺因素有很多,例如企业计划新项目的开发、生产规模扩大或者仅仅是因为企业日常运营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款,或者向租赁公司进行日融资租赁,亦或是借助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活动。通过负债经营这种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可以使企业的资产得到不断的更新、增值或者补偿。负债经营可以解决企业的现金缺乏问题。在财务风险条件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利用借入的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2.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概念

大学生创业企业是指全日制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校学生或毕业群体所创立的企业,并且一般以盈利为目的。这种企业作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一般以小微企业为主,向市场提供服务或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其中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进行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大学生创业企业是一类具有创新性的开拓性企业,并且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成长性。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

3.负债经营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负债经营也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一定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排除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的,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此外,完全使用自有资金来满足企业的扩大和再生产是很难的,企业可能会因此丧失很多发展机会。负债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和借鸡下蛋相同的原理,其融资过程具有成本低、弹性丰富、速度快捷和风险较高的特点。负债经营的产生原因主要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包括:第一,财务意识薄弱,管理能力不足;第二,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足;第三,企业融资信誉不强。外在原因包括:第一,大学生创业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第二,融资渠道的局限性;第三,外部支持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度负债经营的观念

当前,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缺少负债经营经历和相应监管约束,很多企业一味地高负债,导致深陷严重的债务死角。一些运营者总是想充分使用负债经营途径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造成债台高筑。另一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经营者过于规避风险而舍弃利用负债经营来快速发展企业的机会,进而延缓了企业的发展,甚至被后起之秀挤出竞争市场。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存在欠缺调研和科学论证、人云亦云、盲目投资和债务目的不确定的问题,管理层欠缺适度负债的管理理念,风险防范意识弱,财务制度不科学。

2.筹资方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无非是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来实现。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按《公司法》规定,发行证券在条件上、额度上及用途上都受到诸多限制。利用融资租赁筹集资金购买设备,这种方式比借款灵活快速,并且筹集资金的限制条件较少,不过其成本要远高于借款的利息费用。商业信用虽然容易取得,但是资金占用期限短、数量有限。目前,对大多数不进行风险融资的创业企业来说,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成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实现负债经营最有效的路径。在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贷款超过所需金额就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和超出那部分资金的闲置,甚至在贷款期限到期时因负债过多而无法偿还。相反,大学生创业企业也有可能因为不能及时足量地得到资金补充而使企业的业务运营出现问题,甚至破产。因此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应该量力而行。

3.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一般是指企业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两者之间的比例。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如何合理安排企业资金构成比例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债务融资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变低。所以,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与资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用最低综合成本的资本结构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很多时候,企业的沉重财务负担和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等财务危机的发生都是因为其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短期债务很多而长期债务很少,那么说明这个企业非常依赖银行。当该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超出某一水平时,一旦企业不能按约定偿付借款,企业将因自身信誉不好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4.风险意识薄弱,预警机制不健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的风险预防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致使其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把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忽略。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设立初期且管理者经验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直接省略了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造成了企业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管理的缺失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夺命的弱点,因此尽早建立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还没有制定出非常规范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没有全面确立完整的市场风险机制。完整的市场风险机制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企业如果面对的风险较高,那么它所获得的利润也要相对较高,并且面对风险的各项预警机制要相对更完善。

三、解决对策

1.适度负债经营

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有利环境下建立的,要对传统经营观念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借鉴成熟的现代管理理念,为企业更高更远的发展提供动力。负债经营作为现代管理理念的成员之一,可帮助企业迅速筹集资金,捕捉市场时机,降低机会成本,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企业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筹资渠道,采取最经济的方法举借所需资金。首先要考虑经营策略,一个企业的富有程度不能简单地看自有资金,还要看企业如何去运用社会借贷资本与偿还债务的能力大小。企业选择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其借款利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如果借款利率高于或者等于息税前利润率则不应该选择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尽量降低当前债务规模,转而选择股权筹资的方式。

2.转变经营观念,多方融资

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规模都比较小,融资结构比较简单。在当前资本市场已经较为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向银行借入贷款,逐步走向拥有多种筹资渠道可供选择。大学生创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资金需求量的多少、资金使用时间的长短和期望借款利率的多少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无论是选择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款,还是发行商业票据,亦或是引进资金或借助创业基金,都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错的选择。一个企业的负债偿还能力直接与企业的负债率有关,企业负债率一般以资产负债率来表示。通常情况下,在积极的杠杆率前提下,企业的利润与负债规模呈现正相关,资本利润率也相应更高。这种配置对于所有者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因为企业用别人家的鸡为自己产下了蛋,增加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过对于债权人而言,这无疑增大了其债权的回收风险。债权人为保障债务的安全,往往会提前收回贷款,企业可能会因此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因此企业在做出筹集资金决策之前,应结合自身实力和自身需求充分估计资金筹集规模和方式,做到量体裁衣。

3.合理配置资金,优化资本结构

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必须保证合理的股权和债权的比例,使其自身的债务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安全的水平,并且始终保持在自身有利控制的范围内,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假如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资产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同时拥有大量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该企业就可以使资产负债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反之,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为了降低其风险,就应该适当调整其负债规模,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若企业零债务资本,其零筹资风险换来的是高资金成本和低收益。反之,企业的零股权资本的结果是零负债能力。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立初期受到规模限制和相对较低的财务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所以合理负债、完善资本结构就变得更重要。

4.树立风险意识

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状况,若企业不能未雨绸缪就会处处被突发状况所牵制,最终被现实困难所打败。所以,企业在对各项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进行详细了解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应创建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负债风险主要由企业负债规模过大或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本企业与行业特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规模与结构,分析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债务风险进行控制,当企业债务超过警戒线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其资本结构,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为了缓解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还债压力,企业要做好规划,在各还款期限之间和还款金额方面设计一定的缓冲期。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投资风险;风险因素;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最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为我国GDP的增长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目前急剧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总体上发展放缓的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笔者在江苏省南通地区调查研究了数十家中小企业后,注意到: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法人结构治理、排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囿于人员素质、风险意识缺乏等,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方案不科学或执行不力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

一、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4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人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部控制理论日臻完善,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杨周南、吴鑫,2007)。为了使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功效,人们研究了多种途径,但往往从理论完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孟焰、孙丽虹,2004),以“学习导向”作为重建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理念,构建立足于改善行为而不只是限于职权的内部控制(杨雄胜,2006)等。

作为舶来品一词的风险(risk),据艾瓦尔德(Ewald)考证,其源自意大利语risque,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危险,表现为自然现象(李中华,2008)。风险被引入财务学后,不再是最初的自然现象。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使特定的会计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进行了海量的研究。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不仅在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层面也在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的制定主体,也出现了企业、民间和政府同心协力的局面,在我国主要采取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谢志华,2007),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7年3月2日发出“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财会便[2007]7号)。这些理论研究和行政法规对学者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积极意义,可对中小企业的业主而言,其适用性有待完善。我们研究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控制风险,但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规范而规范,我们应该关注到研究成果的受众同样包括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为此,作为一名讲究实用的研究者,有义务用通俗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中小企业主,他们的企业有可能有哪些风险、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去控制风险。

因此,为帮助中小企业避免投资失败,本文仅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及内部控制对策做如下探索性研究。

二、投资的概念及其范畴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07)。从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和保险投资等)。

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更多地表现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比较多见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厂房、购机器、买汽车。由于企业发展战略、人才配备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对非生产经营(这里指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与运作)的规模扩张需求较少。本文仅研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张的财务风险及其风险控制对策。

三、投资风险因素及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的概念及风险因素分析

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而导致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温亚丽,2006):

1、政策风险。其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一个生产自行车轮胎的小型制造企业,因未考虑到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而禁止小型企业使用燃煤型小锅炉这一因素,在投资不到两年时就被迫停产。该企业不可能在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收回全部投资。为减少投资损失,该企业不得不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包括炼胶设备、硫化设备)贱卖。

2、市场风险。其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一些因素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我国近现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比比皆是,不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加工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在决定开办工厂之初很少进行及时的、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在遭遇国家宏观紧缩时,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断供而纷纷关门。

3、技术风险。其是由于某种生产技术及某种技术内容的资产体系因时间推移而变得相对落后了,从而导致投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技术风险的另一层含义是:一项新技术由于其未经市场检验,其成熟度、可靠性很难完全肯定;围绕该项技术所进行的投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4、人员素质风险。其是指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的自身素质、在投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运作人员的素质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许多中小企业主本人并不具备作一项投资决策的综合素质。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主因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又不考虑聘用专业人员(比如项目经理人)对投资项目编制详细的预算、并采用招投标等市场工具来降低投资工程中的开支。

(二)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从投资风险的来源看,投资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如人员素质风险等。一项投资损失的发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独立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共同起了作用。

为了研究控制中小型企业投资风险的对策,本文将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为以下层面分析:

1、投资决策风险。理论上讲,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投资计划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准确定位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可事实上,好多中小企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选错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从而在企业投资一开始就决定了其投资必然失败。

2、投资方案风险。由于投资方案编制不及时、不科学或虽有及时、科学的投资方案但由于执行不力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风险。投资方案风险包括: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风险、投资方案选择风险和投资方案执行风险。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财务可行性分析,最重要的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由于可行性分析失误,而导致投资方案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风险。理论上讲,在决定一项投资时,中小企业应该准备两种以上的方案以供选择。在选择时,由于企业选择了非最优方案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或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选择风险。在投资方案实施中,由于管理松懈、凌乱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执行风险。

四、投资风险内部控制策略性建议

尽管中小企业投资会面临种种风险,投资风险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但只要中小企业采取适当的内部控制对策,中小企业完全可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而将投资损失降到最低的、企业主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内部控制建议:

(一)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企业规模

中小型企业的治理结构欠完善,其决策者大多是业主本人。很多业主无法使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上的决策工具进行决策。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应该多学习理财知识,在创立和经营企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牢牢树立“投资有风险”的意识。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需要的投入多而产出少,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中小企业应将“如何生存下来”作为企业的首要发展目标(杨海平、崔荣芳,2008)。

在企业成长之时,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此时,企业有了一定的销售收入和现金量,对外融资也比企业创立之初较易。此时的中小企业最容易产生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企业主应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避免掉入“做大做强”的陷阱。

在企业成熟之际,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畅快、现金有所盈余。此时的中小企业主无不希望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中小企业主不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有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将企业的生产规模控制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畴之内。

当企业一旦迈入衰退之时,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需更加警惕。因为在企业衰退时,由于中小企业急于摆脱困境,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转产。为了生产转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购买机器设备、改造原有的厂房或扩建新厂房等。此时的中小企业如果决策不慎重,不能很好地规划投资规模,就有可能掉入他人早已挖好的“坑”里。

(二)改进投资决策机制,拒绝“一言堂”、“家长制”

中小企业通常是创始人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经多年打拼而成长起来的。企业主(也就是“老板”)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过于自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以分权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薛在兴、窦艳,2008)。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主不会事先咨询专家、财会人员的意见,甚至不会同至亲商量,完全是“家长制”、“一言堂”。当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时,这种决策方式或许是有效的。但在企业成长壮大时,这种方式显然是会给企业招来较大风险的。为控制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决策时的“家长制”、“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听取大家的建议。

(三)编制详尽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对企业投资而言,即为预算。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中小企业必须本着“节约每一个铜板”办事业的原则,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在投资施行过程中,要严格预算控制,做到又好又省(杨雄胜、陈志斌、陈胜军,2003)。

(四)善于外聘理财专家,提高内部员工素质

进行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作。有时仅凭老板个人决定导致一项投资的失败,给企业主带来损失。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老板的至亲,这些人对老板非常忠诚,可不一定拥有理财的专业知识。在这种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主外聘理财专家,学会“借鸡下蛋”。请求专家们及时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编制投资预算,参与投资实施的全过程,对投资进行全程监督。

五、结束语

投资是有风险,但是,牛市最大的风险是不投资。可经过此跌,更多的投资者(这里指资本投资者)对投资预期的收益和不期而遇的风险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也像一把双刃剑。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永远都是如影随形。

参考文献:

1、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孟焰,孙丽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4(3).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李中华.建账风险及其控制对策初探[J].消费导刊,2008(9).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6、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温亚丽.会计主管操作实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8、杨海平,崔荣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财会通讯,2008(10).

9、薛在兴,窦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J].财务与会计,2008(1).

10、薛在兴,窦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J].财务与会计,2008(1).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内部控制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企业在做出创新决策及执行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创新的程度与所面临的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实现创新就需要不断地检验、修订、优化原创新方案,对创新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虽然静态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汇率风险等经营风险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应对策略,但是创新风险的管理这一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因此,如何选择控制机制,降低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目标,也是实践中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创新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只能依赖于控制,谁更好地采用合适的控制机制解决创新风险的问题,谁才可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1 基本概念及其度量

1.1创新的内涵及其度量

创新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 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不同,其风险、周期也不相同。按照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或程度的大小,创新可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突变创新是指导致投入、产出或者流程中根本性或者显著改变的创新。 突变创新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方式, 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摧毁”一个旧产业(如真空管产业),创造一个新产业(如微电子产业),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基础的变化。显然,对于这一类创新的管理不同于渐进创新,需要有长期、周密的战略规划,巨大的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和切实的实施计划与管理。一般来说突变创新风险较大。

渐进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表现为:首先,虽然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其次,它受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再次从成果看,它不仅强化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同时能强化企业、顾客和市场的联结,效果延续性强;最后,特别要求组织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或改良性创新,由量变导致质变,最终演变为显著的创新。一般说来,渐进创新风险较小。

参照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突变创新从四个方面来衡量:①创造在性能上全新的产品在市场中销售;②在产品的研制上经常引入最新理念;③是本行业中开发和引入全新技术的企业;④公司是新工艺、技术的创造者。对渐进创新从三个方面来衡量:①公司在式样、服务等方面创造新产品在市场中销售;②公司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经常改进、提高技术;③公司经常进行现有工艺流程的改进和创新。

1.2 控制的内涵及其度量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个用以使系统的要素通过在追求某一期望的目标和状态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标准而变得更加可以预测的限制过程。控制的本质是那些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调整组织运行的行为,它的基础是管理者手中掌握的信息。公司往往利用控制机制来常规化他们的行为或促进非路径化的行为,如学习、风险承担和创新。本文主要考察与企业创新管理紧密相连的两种内部控制机制――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

战略控制强调战略竞争导向和战略效益导向,强调战略对企业持续创新的促进,关注长期的绩效。强调战略控制的管理者评价业务管理人员所制定的战略以及他们所采用的行动,而不是关注最后的结果,相对而言,是一种过程控制。战略控制的绩效考评基础是与战略相关的指标而不是客观的财务类指标,其中包括顾客满意度、新申请专利数量、是否能在预定的时间内成功引入新产品和新工艺,是否达到质量控制标准等。

财务控制强调回报多、回报快,资本增值状况好,其绩效考评的基础是客观的财务指标,比如:净收益、资产回报率以及销售利润率,更加类似于结果控制,需要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确定结果。

2 理论分析与假设

2.1 财务控制与创新模式的关系

财务控制不利于激励突变创新。财务控制的特征是:绩效考核标准关注定量的财务结果;绩效以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在那些注重财务控制的企业中, 考核是按照短期的、客观的财务指标来实行的,并且按照员工所完成的、客观的财务业绩进行奖励。短期的、财务目标的提高可以通过降低长期的投资来达到。而突变创新则是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投资才能完成的,并且突变创新的盈利能力的产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企业的部门经理的任期一般不会很长,这样,那些重视财务控制的企业中的部门经理们很难通过等到突变创新产生利润来获得奖励。在中国转型经济中, 由于经理人员更换频度的迅速,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2.2 战略控制与创新模式的关系

战略控制提供了更有利于突变创新的宽松环境。企业要长期从事一个固定领域的活动,需要竞争优势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竞争优势更多的是通过突破性创新获得,而很难通过渐进创新获得的。因为突变创新虽然需要资源多、周期长,但一旦成功,为企业争得的竞争优势是渐进创新不可比拟的。战略控制机制的特征是: 评价标准既包含定性的绩效指标,又包含定量的绩效指标;绩效可能由监控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主观的评价;致力于发展而不是评价。换句话说,战略控制关注于企业长期绩效的提高,因此,强调战略控制的企业常常关注和强调企业核心业务的长期发展,在评价部门绩效时,是从部门的实际战略行为而不是具体的结果来衡量,会经常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鼓励重大创新以及通过这些标准激励业务经理,这对在创新开始和创新回报之间的时间很长、会遇到很多阻碍、风险较大的突破性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相比而言,对渐进创新的意义就小多了。因此,战略控制的特点对于企业保持创新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而设计良好的战略控制系统能够激励企业员工从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进入市场的、缓慢的,但却是意义重大的产品或过程创新。

3 结论

由于企业家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及其创新选择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选择而实现不同类型的创新模式。通过涉及国内十余个省市自治区800 余家的企业样本和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如下的观点:战略控制与突变创新正相关,与渐进创新负相关;而财务控制与突变创新负相关,与渐进创新正相关。具体而言,企业家通过财务控制可以有效实现渐进创新的目标,而企业家也可以通过选择战略控制而有效实现突变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