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1:40
导语:在通信的重要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一、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二、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三、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圈产期的锌、钥代谢
一、孕母锌、铜代谢:动物实践和临床观察均表明:孕母血浆锌浓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血浆锌约60一85%是与白蛋白结合的,故低蛋白血症往往有低血锌表现.孕早期血浆容量剧增,导致相对性低蛋白血症,这可能是孕早期母体血浆锌浓度下降的基本原因。此时即使增加锌供给量也难以纠正,说明母体血锌浓度下降非病理状态。但血锌持续低于50一55协g%则提示体内缺锌。虽然孕妇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但绝对含量却是增加的,因此与未孕妇女相比,孕妇的蛋白结合锌总量将增加1倍.增多的锌除来源于饮食补充外,机体分解代谢增强也是锌的重要来源。母体血容量增多有利于胎儿对锌的摄取.孕中胎儿对锌的摄取不断增加,使母体血锌浓度继续下降.此时,强化饮食中锌含量可增加母体锌的摄取.Ta_Per认为,当锌摄入量超过smg/天时可纠正母体负平衡状态.分娩期孕妇血锌总浓度仍低于未孕妇女,但游离锌浓度不低,说明母体血锌总浓度下降对胎儿摄入锌并无明显影响。
孕母血铜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表现。一般认为这与性激素刺激血浆铜兰蛋白合成增多有关。孕妇早期母体血铜浓度就已开始上升,胎盘形成后,血铜浓度升高更为明显.胎儿的某些脏器如肝、脾等,其铜含量远远高于成人,当这些器官形成时胎儿对铜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血铜浓度与雌激素调节关系极为密切.正常妊娠时,孕妇尿中雌激素产物含量波动与血铜浓度波动相符.临床上原发或继发性雌激素不足者血铜值低下,雌激素水平过高和雌激素治疗者血铜值也升高。这表明孕期血铜浓度升高与雌激素增多有平行关系.但也有报道与此相悖。
二、胎儿的锌、铜代谢:胚胎发育早期,胎儿体内就已有锌、铜的存在.随着胎儿的生长、对锌、铜的需要量也逐渐增多。胎儿每日摄取的锌、铜量与胎龄和体重密切相关.Walravens认为,胎儿体内锌总含量可由32周时的35mg迅速上升至足月时的65mg,铜总含量从28周起至足月可增加4倍。由于大量的锌、铜是在妊娠后期获得的,故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缺锌、铜的重要因素.足月小样儿的母亲白细胞锌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或适于胎龄儿的母亲,表明母体缺锌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有关.此外,胚胎发育时锌、铜的缺乏可导致胎儿的多种先天性畸形.
新生儿期锌、谕代谢
足月健康新生体儿内锌含量约60一65mg,其中25%在肝脏,更多的锌在骨骼系统。M。Infosli等估计约40%的锌在骨骼系统。铜总含量约为16一20mg左右,其中肝脏中约占70%,比成人肝中铜含量高10一20倍,主要以结合状态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或溶酶体中。新生儿主要从肠道排泄锌、铜,由于肠上皮细胞功能尚不完善,难以重吸收消化液和脱落上皮细胞中大量的锌、铜,故极易出现锌、铜代谢的负平衡状态。
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缺锌、铜的重要因素。据认为,新生儿体内50%的铜、70%的锌是在孕后期获得的。早产儿体内锌、铜负平衡代谢可持续二月。由于生长发育速度快和肠道‘肾功能更不完善,早产儿对锌、铜的需要量更大。故生长良好的早产儿如不及时补充锌、铜,则极易出现缺乏症。而生长不良者,由于疾病的影响,锌、铜不足的表现反而不明显。
喂养不当、不科学的奶方和肠道外营养也是新生儿缺锌、铜的常见原因.先天性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如短小肠综合症等,即使按常规量补充锌、铜也易出现缺乏。此外,乳量不足、经常腹泻、呕吐,也使锌、铜吸收减少.正常新生儿铜的需要量80一1:009/kg/d,但锌的需要量则随日龄增大而增加。
对需长期肠外营养者,Jame“等建议应额外补充铜50林g/kg/d和锌200协g/kg/d“o).
人乳是新生儿锌、铜的良好来源。人乳中锌含量随哺乳期延长而逐渐下降,铜含量也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地理条件、饮食习惯和测定方法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的存在,人乳中锌、铜含量的报道不尽相同,但初乳中锌、铜含量总是丰富的。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即或是短期的初乳喂养,对于预防新生儿锌、铜缺乏症是十分有益的。新生儿对不同来源的锌吸收率有很大差异,人乳中锌极易被吸收,因为人乳中含有利于锌吸收的小分子结合基团,牛乳或其他乳类中锌则多与大分子基团结合,难以被吸收;此外人乳中干扰锌吸收的因素很少。因此,即使配奶中锌含量不少于人乳,人乳喂养儿的血锌浓度也较高。但某些情况下母体血中锌进入乳汁过程障碍,也可使母乳喂养儿出现锌缺乏症(11).
铜、锌与新生儿疾病
一、锌:锌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新生儿期许多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可能与锌缺乏症有关。缺锌的幼年动物胸腺、脾脏和淋巴结萎缩、胸腺素分泌不足,T淋巴细胞减少,NK细胞活力降低,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减少主要是T辅助细胞(OKT刁),而T抑制细胞(OK、T:)却无减少或略有增多。体外细胞培养中,缺锌时脾细胞不能产生T细胞替代因子(TRF)和细胞介导的淋巴溶解因子(CML)“3’。pHA、conA、LPS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下降,表明T、B细胞功能均有缺陷.
肠源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先天性锌代谢障碍疾病,多在新生儿期开始发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及体腔开口娇勺多发性皮损、腹泻、严重的低蛋白水肿等,如未积极治疗多在新生儿期死亡。实验室检查可见各组织中锌含量减少和含锌酶活力下降,表明患儿体内严重缺锌。其病因为患儿胰液中梦乏利于锌吸收的小分子活性因子,而人乳中有类似因子的存在,故母乳喂养期间患儿可不发病.
Down’s综合症患儿易患感染且病死率很高,实验室表明患儿免疫功能低下与锌的缺乏有平行关系。随着缺锌症状的纠正,患儿的免疫功能也有所恢熨。
此外,新生儿缺锌症状尚可表现为拒奶、萎靡,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者可因蛋白质合成障碍而致全身性水肿。
二、铜:新生儿铜缺乏症状主要包括:(1)高铁血红蛋白性贫血;(2)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以分叶核粒细胞为甚;(3)骨化中心成骨不全;(4)心血管系统管腔扩张、破裂;(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颅内出血、视觉障碍等。
铜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某些情况下贫血按常规治疗无效,但加用铜剂后则出现网织红细胞的迅速增多,粒细胞减少症也得到缓解.一般认为,缺铜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造血机能:(1)亚铁氧化酶活力下降;(2)铁在线粒体内应用受阻;(3)能量代谢障碍;(4)加重某些干扰血红蛋白的因素和铅中毒等的破坏作用.但体内铜蓄积过多引起铜中毒时,造血机能也将受到严重的抑制.
缺铜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骨作用障碍.甘患儿常有成骨不全的表现。X线下可见骨能分离,髓端缺损,骨小梁疏松及空洞形成.软骨成骨作用明显受阻,但骨膜下成骨作用较活跃.
缺铜时弹性蛋白合成障碍,患儿常有广泛的软组织病损,如血管壁弹性减低、血管破裂、肿泡扩张、关节病变,皮肤松弛等。
摘要: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一、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二、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三、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ASP;B/S架构;中医药信息化;数据库;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Internet的高速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建设,将中医药有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知识,已经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1-3]。目前,各地都相继开展了各类中医药信息网的建设,文献收录的中药已有万余种,但是中药数据量巨大而且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在查询过程中经常出现部分药有同药异名、异药同名、一名多药、一药多名的情况,而且中药的两重性和双向性使中药信息量更大,关系较为复杂。
如何为广大用户和各级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中医药信息,已成为中医药信息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通过运用Web开发技术设计并建立一个基于B/S架构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系统,,对目前常见的中医药信息进行规范及统一整理,为完善中医药信息查询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平台。
1 系统规划与设计
1.1 系统功能分析。准确、快捷是开发中医药信息查询系统的首要目标,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该系统实现的功能主要有:(1)可任意输入中药的中文名称、拉丁名、化学成分等内容的一部分,即可快速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所有中药列表,并可依次详细查看各种中药的中文全称、拉丁名、药性、药味、归经、用法、储藏方法、禁忌、毒性、配伍、功能、主治、药理作用、西医病名等内容;(2)可任意输入中药的科名、药性、药味、归经等内容的一部分即可快速查询相关的中药信息;如输入科名“豆”,即可检索出“豆科、红豆杉科、肉豆蔻科”三类科名及各自所对应的中药列表;(3)可任意输入西医病名、功能、药理作用、主治中的一部分即可快速查询相关的中药信息,如输入“感冒”,即可检索出“风寒感冒头痛、感冒咳嗽、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胃肠型感冒”及各个感冒类型对应的中药列表;(4)可通过中药的用法用量、禁忌、毒性、储藏方法、用药部位、配伍等内容,查询到符合条件的中药列表。
1.2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采用较为普及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结构,B/S结构的模块可扩充性强,对数据库兼容性良好,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允许用户在线更新数据,能够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同时简化了客户端、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1.3 主要技术。(1)ASP技术。ASP即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的简称[4],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ASP网页可以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脚本命令以及COM组件等。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交互式内容(如在线表单),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2)SQL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是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5]。SQL Server是一个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与Windows NT的有机结合,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6]。根据前期对系统的调查分析及数据库的规范化准则,同时以权威教科书为数据来源,对数据不一致及存在的矛盾现象进行数据清洗及相关数据整理。
目前数据库主要包括六张表,如中药、主治、药理作用、功能、西医病名、配伍等数据表,分别存储了中药的科名、拉丁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储藏方法、用药部位、用药禁忌、用法、用量、毒性、配伍、中药相关的功能、药理作用、主治、西医病名等相关数据。其中,中药表主要存储中药的药性、拉丁名、科名、出处、药味、归经、毒性等属性。
3 系统实现
在该中医药信息系统中,主要支持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两种方式,如对于数据库中的常见中药,若只了解中药的名称中有一个“白”,则可在模糊查询中输入“白”,则可以查询出和中药中包含“白”的所有中药,如“白扁豆、白矾、白附子、白果、白芨、白茅根、白前、白芍、白术”等,共计31味,如图1所示,同时,可继续在中药的查询结果中查询任一味中药的详细信息,如白茅根的药性药味归经等信息,如图2所示。
另外,除中药的基本信息查询外,还可以通过拉丁名、科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储藏方法、用药部位、用药禁忌、用法、用量、毒性等17种属性查询相应的中中医药信息。
图1 中药名称中包含“白”的查询结果
图2 中药“白茅根”的查询结果
4 结束语
这个系统信息录入、信息查询功能已经实现, 但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以及数据的处理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对数据的处理效率做进一步的研究,做出稳定性好、执行效率高的系统,另外,拟增加图片检索模块对中药数据进行检索,如用户上传中药图片,则系统搜索出图片相关的中药信息,同时继续增录系统中的中药资源,为中医药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11):7-9.
[2]叶含笑,来平凡,黄卫敏.中草药资源信息化基础平台设计[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648-649.
[3]方睿.中药信息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01):2-6.
[4]戴丽思.ASP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Korth,S.Sudarshan.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6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组群通信;密钥管理;哈希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353-02
A Key Distribution of Group Communication Based on Hash Chains
PANG Guang-qia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ash chains, a real time key distribution of group communication is designed.In this scheme with the hash chain the special application key to the user in the group is provided,and sending the keys online and ensure its safety.
Key words: group communication;key management;hash
1 前言
组群通信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交互模式。与单点通信不同,组群通信的基础是建立在服务器和一个用户组之间的关系之上,在组里的用户不能单独和信息源建立独自的安全通信机制。所以组群通信既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又要限制非组成员对信息内容的访问。解决这一问题的通常方法是在组成员间使用非组成员不知道的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这就产生了组群通信密钥管理问题。
目前存在的组群通信密钥管理方法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方案都未曾对群组通信的动态性特点予以充分的估计,无法实现对组群信息源和组内用户进行有效控制,也就是说无法防止非法用户和非法组群信息源。并且大多数方案均采用离线方式分发密钥,这一模式极大地限制了系统的在线安全性能和效率。针对于目前组群通信安全体系中的不足,本文根据哈希函数的单向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函数链的密钥实时分发机制,通过与对称性加密算法和非对称性加密算法的结合应用,为每个用户组的成员分发特定的服务密钥,实现了密钥分发的在线性和安全性。
2 哈希算法与哈希函数链
哈希(Hash)算法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经过算法压缩,输出一个尺寸小了很多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即哈希值。哈希值也称为输入数据的数字指纹(Digital Fingerprint)或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等。Hash函数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Hash函数的数学表述为:h = H(M) ,其中H( )为单向散列函数,为任意长度明文,h为固定长度散列值。Hash函数具备以下的性质
1) 给定输入数据,很容易计算出它的哈希值;
2) 反过来,给定哈希值,倒推出输入数据则很难,计算上不可行。这就是哈希函数的单向性,在技术上称为抗原像攻击性;
3) 给定哈希值,想要找出能够产生同样的哈希值的两个不同的输入数据很难,计算上不可行,在技术上称为抗碰撞攻击性;
4) 哈希值不表达任何关于输入数据的信息。
哈希函数链是按递归的形式产生的,首先根据需要选择参数X和哈希函数链的长度n。哈希链的第一个值就是X本身,哈希链第二个值为H(X),第三个值为H(H(X)),……依此类推,哈希链的第n个值为对第n-1个哈希链的值进行一次哈希运算,递归形式的定义可以表示如下:
根据哈希函数的定义和单向性可知,对于H1(X),我们不能由H1(X)反向求出X的值,并且根据X找到X',使得H(X)=H(X')很难。对于与任意的i(i
3 基于哈希函数链的组群通信实时密钥分发
3.1 密钥分发系统模型
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密钥服务器根据应用服务器的不同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密钥分发。首先在应用服务器开始某项服务之前,准备申请该项服务的用户向密钥服务器进行注册,成为服务器的注册组成员,注册完成后由密钥服务器根据当前服务的进度向用户发送当前通信的密钥,从而保证密钥的实时性。应用服务器的服务开始后,注册组内的成员可以直接向密钥服务器发送申请信息申请该项服务,密钥服务器接收到申请信息后经过确认用户的合法性后发送服务密钥给用户,此时应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就可以通过此密钥进行通信。当用户申请退出该服务时,只需向密钥服务器发送退出服务的申请信息即可,经密钥服务器确认后在应用服务器中将该项服务中此用户的信息删除。
3.2 方案的描述
密钥服务器主要用于产生哈希函数链,将两个哈希函数链产生的值分别作为组群通信时的密钥和处理密钥更新时的认证。在整个方案中还用到了两种算法:对称性加密算法和非对称性加密算法。对称性加密算法主要用来在密钥分发时对信息进行加密;非对称加密算法主要用在处理用户的申请加入和退出时,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在客户端,每个用户都有与密钥服务器相同的对称性加密算法和非对称性加密算法。密钥服务器与所有用户都连接于普通的信道,任何两者之间不存在秘密通道。
3.2.1 系统初始化
1) 服务器初始化
首先密钥服务器选择随机数R和S,根据服务的次数选取合适的n分别生成哈希链:
H0(R)、H1(R)、H2(R) ………………… Hi(R)…………… Hn-1(R)、Hn(R)
H0(S)、H1(S)、 H2(S) ………………… Hi(S)…………… Hn-1(S)、Hn(S)
这两个哈希链满足:H0(X)= X,Hm(X)=H( Hm-1(X)),0
其次服务器根据自己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产生一对密钥(a,e),a为私钥,e为公钥并将公钥e广播。
2) 用户初始化
当用户Ci需要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根据非对称算法产生属于自己的密钥对(bi,ci),bi为私钥,ci为公钥。
3.2.2 用户申请注册
用户用密钥服务器广播的公钥e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申请注册信息,并将加密后的信息发送到密钥服务器。密钥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a将收到的信息解密,获得用户的申请注册信息,然后再用用户的公钥发送申请成功信息,至此用户申请注册完毕。此过程是每一个要在这个系统中进行通信的用户必须进行的过程。
3.2.3 密钥的分发
在此项服务中,在应用服务器第一次开始服务时,用户Ci用密钥服务器广播的公钥e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申请服务信息RI1,得到加密的信息I1,并且将信息I1发送到密钥服务器中。密钥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a将收到的信息I1解密,获得申请服务信息RI1。密钥服务器根据申请信息,用用户Ci的公钥ci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DR和初始会话密钥Hn(R)。得到加密信息K并发送给用户Ci。用户得到信息K时,用自己的私钥bi解密,获得此次应用服务的密钥Hn(R)。
在第i(i>1)次服务时,密钥服务器使用Hn-i+2(R)作为对称加密密钥加密新的密钥Hn-i+1(R),生成K。然后用Hn-i+2(S)作为密钥计算(DR,K)的认证码得到ACi1,使用Hn-i+2(R)作为密钥计算(DR,K,ACi1)的认证码得到ACi2,密钥服务器将(DR,K,ACi1,ACi2)发给用户Ci,用户Ci收到(DR,K,ACi1,ACi2)后,从数据库中取出密钥Hn-i+2(R),利用Hn-i+2(R)作为密钥验证(DR,K, ACi1)的消息认证码ACi2是否正确;利用Hn-i+2(R)作为密钥,解密计算出Hn-i+1(R),然后比较H(Hn-i+1(R))与Hn-i+2(R)是否相同。如果消息认证码ACi2正确而且H(Hn-i+1(R))与Hn-i+2(R)相同则确认服务确实来源于密钥服务器,并且用Hn-i+1(R)更新数据库中应用服务器的密钥Hn-i+2(R)。否则拒绝处理该次的密钥更新。
3.2.4 用户随机加入
当有随机成员Ci加入时,应用服务器处于第j次服务,Ci首先要向密钥服务器注册。注册后,用户Ci用密钥服务器广播的公钥e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申请服务信息RIj,得到加密的信息Ij,并且将信息Ij发送到密钥服务器中。密钥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a将其解密,得到申请服务信息RIj。密钥服务器根据申请信息,用用户Ci的公钥cj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DR和此时的会话密钥Hn-k+1(R)。得到加密信息K。用户得到信息K时,用自己的私钥bi解密,得到会话密钥Hn-k+1(R)。此次服务的密钥就为Hn-k+1(R)。从而使Ci进入正常的服务过程中。
当已注册或中断的用户加入时,由于用户已经进行了注册,故不须注册,只需要进行b中注册服务后面的步骤就可以了。
3.2.5 用户退出
当用户C申请退出该项服务时,用户C用密钥服务器的公钥e加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申请退出信息EX,得到加密的信息I,并发送到密钥服务器中。密钥服务器利用自己的私钥a将得到的信息I解密,得到申请退出信息EX。密钥服务器用用户C的公钥发送申请退出信息,并且在该项服务的用户服务名中将该用户删除,至此用户申请退出完毕。当系统这次短期服务结束后,再次进行服务时,该用户如果不申请的话,密钥服务器就不会将密钥分给该用户。用户只有再次发送申请服务信息,才能再次开通服务。
4 性能分析
本方案的各种性能主要依赖于密钥链的计算和长度,密钥链由哈希函数生成。系统在服务开始之前就根据需要通过随机产生的随机数生成两个密钥链,分别用于密钥的分发和信息的验证。当有新成员加入时,首先进行申请,用户获得服务的正式密钥后,就采用对称加密算法结合系统分发的密钥对信息进行解密和验证。相对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用户和服务器的计算量都大量减少。对组内的成员发送信息时,只需要使用系统给该组内成员提供的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即可,不需要针对每个成员设定单独的密钥,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本方案将哈希函数链与非对称性算法相结合,通过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多次握手建立用户对服务器的依赖关系,实现密钥的在线分发。在系统对密钥进行更新过程中,系统首先用当前的密钥对新密钥进行加密,然后使用当前用于签名和认证的密钥链中的密钥分别对加密后的密钥进行签名和认证。这样使得用户在收到密钥更新信息时都对发来的密钥更新信息进行认证检测,错误的或经过篡改的更新信息不可能使验证码正确。从而保证了在保密状态下的通信使攻击者不可能从不断变化的通信中获得会话的密钥。
对于已经退出服务的用户和非法的用户,即使得到所有已经用过的密钥也不能猜测出下次系统分发的密钥。因为使用过的密钥来源于一个哈希函数链,并且分发的时候是从哈希函数链的最后一个开始的,根据前面介绍的哈希函数链的单向性,攻击者不可能由当前密钥计算出下一个密钥,从而使得非授权的用户不能从即得的任何信息得到下一次服务的密钥,从而保证了密钥管理的前向安全性。
5 结束语
根据哈希函数的单向性,通过两次利用哈希函数链,实现了信息的加密、认证和签名功能,同时保证了攻击者即使获得了以前的所有密钥也不能推断更新后的密钥。当通信双方发生争执的时候,双方分别向仲裁者提供各自信息后,通过分析可以推出是哪一方作弊,从而保护用户的合法权利。该方案满足组群通信密钥分发时的安全性、在线性、实时性需要,适用于通信系统中由服务器进行密钥管理的短期的具有安全需求的在线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巍.多播安全中群组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8-12.
[3] 吴松,等.安全群组通信系统中的密钥分配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26-29.
[4] 王巍,马建峰,杨世平,等.动态对等群组中高效安全的群组密钥管理方案[J].吉林大学学报,2008,38(1):131-136.
[关键词] 中医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099-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多发于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1-2]。冠心病性心绞痛一旦发作,就有可能危及到生命。在临床上我们通常采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严重的患者只能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甚至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些方法有的患者在经济上很难承受,配合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的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慢病情的恶化程度,减轻患者的负担。现笔者对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做简单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内科、每周心绞痛发作不低于2次、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的患者,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两胁胀痛,舌质黯或有瘀斑、紫黯,苔薄白,脉弦涩。笔者采用随机的平行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80岁,平均63岁;平均病程30 d~20年,小于1年的患者5例,1~5年的患者20例,5~10年的患者20例,大于10年的患者为5例,平均8.7年;按心绞痛程度分级:轻度5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按心绞痛分型:劳力型35例,自发型10例,混合型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30例。对照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9~78岁,平均61岁;平均病程30 d~20年,小于1年5例,1~5年的患者20例,5~10年21例,>10年4例,平均8.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10 mg,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 mg口服。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服益气活血汤:黄芪30 g,丹参15 g,赤芍药15 g,红花10 g,三七粉(冲)6 g,当归12 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300 ml[3]。
1.2.3两组均以20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及临床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治疗中患者如果发生心绞痛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重度症状减轻到轻度症状,心电图达到大致正常或恢复到正常心电图[4]。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或中度症状减轻到轻度标准,或重度症状减轻到中度标准。原ST段降低,通过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却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或T波变为直立,房室传导阻滞得到有效改善。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之前没有明显不同。加重:疼痛发作的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更严重,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中医药介入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
3 讨论
现代中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与气虚证、血瘀证等有密切关系。本病发病机制复杂,总属本虚标实,血瘀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属“真心痛”、“胸痹”范畴,现在中医称为“心痛”或“胸痹”。病位主要在心,但和肝脾肾也有一定联系。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多在40岁以后,肾气逐渐衰弱,所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多兼有肾气不足[5]。肾元亏虚为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的始动因素,通过影响心肝脾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心血瘀滞而发病。经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对活血化瘀有非常良好的作用,所以作者采用益气行气,活血化瘀、固本扶正为治疗方法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①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强心,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黏稠度、使代谢加快等作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②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能降低血黏度,增加冠脉血流,于此同时丹参的其他成分丹参素能显著延长患者的耐缺氧时间,对垂体后叶素引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有很明显的保护作用。③丹参、赤芍药、红花、三七粉、当归,还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所以有预防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④丹参还有凉血功能,其镇静和安定的作用能有效地缓解冠心病患者发病时的不安情绪[6]。综上所述:益气活血汤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有很好的疗效,故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3.
[2]陈可望.补法在老年冠心病中应用的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16(4):1-4.
[3]刘佳.归脾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胸痹56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3):46.
[4]张晓梅,张幼筠,梁来军,等.调肝舒心冲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4):294-295.
[5]许成群.从肾论治冠心病概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1):42,45.
[6]蒋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诊,2003,12(2):105-106.
【关键词】北京区管中心 遥控台 传输设备 蛮汗山 天津
甚高频遥控台在区域管制中心的指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制员与机组的地空通信对话依靠这些遥控台的收发信机来实现。这些远端遥控台设备经过各种不同的传输设备链接至本地管制席位提供使用,从而使相同设备有不同的传输路由,达到备份的作用。
1 北京区管中心的甚高频遥控台与传输设备的复杂性
目前,北京区域管制中心所使用的甚高频遥控台与传输设备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北京区管中心共有管制扇区23个,分别管制北京、太原、呼和、济南和郑州高空。接入的台站有共有24个遥控台。一般的遥控台传输路由有两路,光纤链路和卫星链路;光纤链路又分为联通、电信和移动;此外还有的台站采用微波、oneguard传输和实线传输方式。基本上每个台站的传输链路都不一样。
这使得北京区管中心的甚高频设备不同的传输路由线路共有五十几种之多。这24个遥控台和50个传输线路组成了强大的通信网,完成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23个扇区的指挥工作。但是由于各个遥控台传输线路各不相同,而且中间环节的设备也是非常复杂的,使得排查故障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故障出现了,从席位至远端遥控台之间,往往可能存在的故障点有几十处,这就需要不同部门的机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快速的配合处理。
蛮汗山台作为呼和高扇和北京西北扇不可或缺的台站,在几年前就曾屡次干扰西北扇的频率使用。故障现象为124.55频率经过百花山和蛮汗山比选后使用时,机组反应收到的发信号有啸叫声,严重干扰频率使用。经排查,百花山台设备正常,蛮汗山台站设备发有啸叫。在经过紧密的排查后,排除了同频干扰、比选设备故障、内话设备故障等问题,确定为发射机发即有啸叫。即使是在本地使用发射机发话,也同样有啸叫。由于是作为遥控台使用,管制员使用时需通过遥控控制接口才能发射,在本地工作人员将该遥控控制线甩开后,啸叫声消失。由于遥控台是采用光纤和卫星两路传输,传输的是由收发信机来的同一信号,这就使得两个链路必然在某一个点有并线使用的情况。这使得我们排除故障时需综合考虑问题,尤其不能忽略这一点。在排查后确定了光纤路由是正常的,由此工作人员怀疑为发射机经过遥控口发话音时,光纤和卫星均有音频信号传输,但是经过卫星路的音频信号回传导致发射机引起啸叫。将该频率卫星链路音频线从复用器断开后,啸叫声消失。虽然多个遥控台均采用光纤与卫星链路同时传输,但仅此一个台站的一个频率出现了次现象,而且技术人员也无法模拟出此现象,判断这个可能与西北扇的124.55频率使用过于频繁和蛮汗山太过于复杂的链路有关系。
蛮汗山台的传输链路过于复杂,并不是单一的从蛮汗山直接传输至北京,而是由蛮汗山传输至呼和,再进一步传输被北京。即使只是光纤链路,也是分为了几个不同部分。由于光纤链路也分为主和备两个传输,主光纤链路是经过蛮汗山光纤传输至呼和,再至呼和的时隙合路器;备光纤链路是经过蛮汗山微波传输至呼和,再至呼和的时隙合路器,最后主备路由同时经过网通的光缆传输至北京。
平时工作的情况是,北京的备路由的PCM设备关机,但是呼和和蛮汗山的微波路由由于有其他业务需正常工作。虽然北京只是使用蛮汗山至呼和至北京的光纤路由,但是由于蛮汗山的光纤和微波路由是同时接入到时隙合路器的,这就使得并不能完全不考虑微波路由的影响。也是在同一年,西北扇的124.55频率机组再次反映有啸叫,检查了蛮汗山台发射机后,发现即使管制员发话结束松开PTT,该发射机仍然在发射,约持续一分钟后恢复。呼和查看微波路由的PCM设备状态显示不对,正常时由于ACC端对应备PCM关机,呼和的PCM会显示对端告警,但此时无该告警。由于呼和至蛮汗山的微波路由也传输其他业务但均正茬使用,由此判断该微波PCM无故障。怀疑为时隙合路器故障,但是更换后现象依旧。最终确定为呼和时隙合路器至ACC端备PCM的线路问题,临时将呼和微波路由PCM上受干扰的频率关闭。在网通排查后,第二天双方查看PCM状态正常,故障恢复。蛮汗山传输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各个传输及具体线路,在故障发生时才不会茫然不知如何处理。
2 北京区管中心的甚高频遥控台与传输设备的统一性
作为用户端,我们区管设备室通信专业,甚高频排除故障方面只负责管制席位至内话系统,至甚高频各个路由配线架,至比选器,至区管传输设备末端配线架该段线路。虽然设备繁多,传输路由复杂多样,但我们最重要及最紧急的任务是协调区管23个扇区的十五个主要频率使用异常时的协调和故障处理。故障出现了,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使之尽早的恢复正常提供使用。作为末端使用的用户,肩负这使之尽早恢复正常的重要任务,但是由我们负责的席位至传输末端的故障我们可以及时处理,由传输设备至远端遥控台的故障则需要相关部门去排查。
天津遥控台的主光纤链路作为东南管制室的重要保障手段,在2012年9月11日深夜,就发生了收正常,发不正常的故障现象。在排除了本部门设备故障的可能性后,则通知了相关部门去排查问题。由于该故障未及时处理恢复,影响了试飞频率125.15的使用,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均影响了天津空客飞机的试飞工作。
增加了工作压力,作为用户端的我们,则需要一次次地协调和督促配合各个部门的工作。由于本地传输和天津遥控台均认为双方的设备无故障,处理工作似乎陷入僵局。面对工作的紧迫和天津台的重要性,我们决定甩开故障的主光纤路由,启用备光纤路由。由于备PCM平时处于关机状态,开启时经过了故障、重新配置时隙的过程,在9月13日上午,天津台终于可提供管制正常使用。在我们部门主任与天津空管领导联系后,又与传输部门配合,终于确定故障点在天津PCM的语音板上。由于天津无该语音版备件,又临时从北京借调送至天津一块。13日深夜,天津台主光纤路由终于恢复正常。
Traditional ca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in the vast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to combine the local models 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use of modern means to create low-cost operations to meet global development and livable new eco-housing, to address the majority of the housing problem of low-income areas of China. Integ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single residential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the overall solution. As extending to othe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es and buildings by extract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promotion of new eco-modern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worl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has greatly helped to promote.
关键词:地域性新型窑洞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优越的机遇与尖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抢滩”,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抛开环境、文化背景、经济运行、社会体制等方面与国外的差异点,中国成为 “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出现了一些在展览会上才会出现的畸形建筑。这些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高成本的建筑导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此同时,贫富悬殊,房价暴涨,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矛盾。应当尊重区域特性,积极探索未来的道路,努力达成人居还原论的统一,以期中国的建筑文化从 “趋同”现象走向追求特色,探寻有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有必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村庄的聚落的发展,来展开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边界是秩序的开始,要形成一种秩序,就要有一种边界,而秩序又和单元有关系。中国传统的村落就是由限定边界范围、由比较类似单元即家庭住宅构成的。[1]
同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的矛盾,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城乡规划不是被动地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落实”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而应该把关注点落实到现代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上,落实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人居环境: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人类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整体观。[2]]但是,商业社会的极度发展、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对个体或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近两百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城镇和城市,预计30年后带来了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整体利益观念的衰微。这个比例将达到 2/3。在保证广大基层人民基本生活的要求下,不能人为割裂城乡联系。
此外,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盲目使用现代技术所创造的建筑环境,不惜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获取奢靡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能源危机的加剧。西欧和美国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已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技术的开发。而我国在近几年也经历了江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 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我们应该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
而绿色建筑本质上是一种气候、地质的适应性建筑,因此其本身的实施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大家都知道上海火车南站套用的是德国模式,它采取玻璃天幕设计,但由于德国是寒冷地区,而上海是冬冷夏热,这种盲目套用的后果造成上海南站夏天空调耗电比一般的建筑高3倍以上。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出真正适合区域自身条件的绿色建筑。以中国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的对象。如何用最经济的手段来建造住屋,同时获得最大的舒适,一条普遍的原则就是充分选择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适应自然,与自然合作。中国传统建造技术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运用“被动式”环境适应措施,在没有现代采暖空调技术、几乎不需要运行能耗的条件下,创造出了相对适宜的室内外环境。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演变成形的,虽然没有现代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际上是采用蓄热性能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较大的室外温度有波动的衰减作用。虽然各地传统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针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称得上是“可持续性”建筑。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到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内容如下:
(1)居住环境选择的“趋利避害”、场地的“因势利导”与室外良好微气候的营造
(2)通过建筑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适应气候的各个要素,如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湿度等。
(3)建筑材料和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4)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5)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营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
传统民居建筑中这些技术方法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应该发掘其永恒的内涵,并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虽然传统民居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但是整理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经验并将其科学化、技术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成功之处,特别是保存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
积极地地域建筑观不是人与自然的消极、静止的合一,而是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和谐统一,应该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然规律明确性的交汇与融合,应该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高度统一。因此,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意义结合到现代建筑技术之中,在营造“资源有效利用、健康、高生产率”的新型“天人合一”思想,建立真正的地域性建筑技术体系所不可或缺的。
(1) 从封闭走向开放
如何打破封闭使室内走向开放,成为衡量室内环境是否绿色的天平。摆脱人工气候的控制,在高技术的层面回归于自然,创造融会于自然环境的建筑内部空间,将自然生态循环的过程整合于建筑之中。
(2)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的系统,作为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首先在要使其系统循环良性化。实现室内环境系统的技术改造:空间的形式、朝向、采光、通风等方面的优化;太阳能开发与智能系统利用;自然循环的可再生天然材料。
(3)与之相配的空间形态
仅仅做到技术层面的室内环境生态化,还不是完整的室内绿色设计。还需要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高文化品位的环境氛围。
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应该把握住机会,传承古代建造技术中的合理内核,大规模的发展生态技术和适宜技术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传统地方建筑在布局、形体处理、材料运用和构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利用阳光和风等可再生自然资源,但在建筑形态上形成了各种地域特色。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风沙较大,所以建筑群布局较为密实封闭,迎风的北面开窗少而小,有利于保暖防风沙。夏季干热地区建筑如藏区民居和西北黄土窑洞,利用石块和生土的蓄热原理自动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冬暖夏凉。高海拔地区如滇西北,摩梭族人建造井干式民居时发展了一种利用复合空间的技术:有火塘的堂屋被嵌套在中央,南面的前室、北面的仓储室、东西两侧的卧房和厨房,都起到了空气间层的作用,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夜晚则对冷空气进行预热,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南方湿热地区一般房屋前后门对开,可形成穿堂风,并利用小天井加强自然通风,屋檐出挑深远以遮阳挡雨。建筑群落注重利用阴影空间,即在良好组织通风的前提下,建筑相对集中,形成阴影下的街、巷、庭院等,以宜于户外活动。
其中窑洞是我国特有的分布广泛的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幅员辽阔,有陇东窑洞区,陕西窑洞区(渭北窑洞、陕北窑洞和延安窑洞),晋中南窑洞区,豫西窑洞区,冀北窑洞区和宁夏窑洞区。
窑洞式住宅,是人们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建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回应地方气候的典型民居之一。黄土就地取材且热稳定性好。有研究表明,当空气温度年波幅为20℃左右时,地下1.5 m深处的年温度波幅仅有8℃左右。对于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在地面以下0.5 m就几乎没影响。土壤的这种特性使得掩土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内热环境,适应当地的严寒酷暑气候环境。[4]
窑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横山县魏家楼乡发现了几处龙山时期的古窑洞。按建造的方法分,窑洞只有两种形式,即挖土式和箍造式。挖土式窑洞就是黄土窑洞,它又主要分为靠山窑、沿沟窑和下地窑。靠山窑是依山崖挖掘而成。沿沟窑是在冲沟的两边土壁上挖掘而成。下地窑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然后在每边的土壁上挖掘窑洞。另外,所谓的接口窑就是在黄土窑洞外接了一圈砖石拱洞。箍造式窑洞按材料可分为石窑和砖窑。建造这种窑洞的主要过程是:选择窑址―――挖窑腿―――起窑腿―――支穴―――砌筑砖石―――合龙口(俗称的龙口指中窑窑顶一砖或石大的缺口,这一块砖或石的放置是整个窑洞建造的最后一步) 。
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优势有:
1) 黄土窑洞是生土建筑。生土建筑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取代的。而作为“生土建筑”,其本身具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优势,这种建筑在其使用周期结束时,土墙会坍塌而变成泥土,自然完成它的生态循环,没有产生任何的建筑垃圾。而当前环境下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并造成很多污染。而此类“生土建筑”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垃圾的问题。
2) 黄土窑洞可以缓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和能源等问题。黄土窑洞冬暖夏凉,居民可以不使用耗费能源的制冷或取暖电器,可以节约能源并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黄土窑洞可以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问题。西部黄土高原区的耕地面积相当有限,这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交通占用耕地的现象特别严重,而黄土窑洞可以很好的利用黄土高原自身的特点,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开发出居住空间。
4) 黄土窑洞的优势还体现在它对居住者的保健作用上。久居窑洞者患搔痒、疹子等皮肤病,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较少。例如:苏联时期医疗界曾据此试验“ 山洞疗法”。上述诸患者居于山洞,治疗半个月,其支气管炎治愈率达84 % ,哮喘病治愈率竟达96 %[5] 。
近年来,广大农村出现了建房热潮,假若4000万窑居者,也都放弃窑洞,脱离山坡,占用平川地带的耕地建房,将在西北各省份,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从目前来看,黄土高原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积聚财富建造现代建筑的风气直接影响了生产和教育投入,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人口、珍惜土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改造和利用窑洞,创造出新型窑洞,将是一个有效可靠地途径。
早在五十年代兰州市规划局长的任震英建筑师,就提议“珍惜兰州有限山川,节约城市每寸土地”并提交出利用市区南北两山的荒坡建造爬坡台阶式掩土建筑的方案,同时提出综合开发的设想:扩大土地资源,向荒沟荒坡争取用地,以减少旧城密度;防止山脚边体滑塌, 防震、防风、防尘暴, 经济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及地方文脉的保护等等。[6]实践证明各类掩土建筑比传统的同类用途的地上房屋,在采暖和制冷方面节省1/2―1/3的费用;节省外装修和维修屋面防水等费用。对用于科研所、图书馆、医院、学校、油库等公共建筑,还具有安全、安静和美化环境等优点。
黄土窑洞的研究再推广可以让农村居民腾出财力加大教育和生产的投入,以保证他们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黄土窑洞作为绿色环保的生土建筑,可以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在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能源、土地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对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传统窑洞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窑洞是势在必行的。
就这个思路,我们提出“新型窑洞”概念。基本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地区性生态建筑建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我们将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提出的“管式住宅”和“开敞空间”的概念引入我们的改造之中。以期能既克服了传统窑洞的阴暗,潮湿和抗震性较差的缺点,又能保持发扬其“冬暖夏凉”、节能节地和保持生态环境的优点。
关于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应该是在许多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我们就山西当地的窑洞现状及当地原住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走访,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资料,现以图表形式反映如下:
我们采用动态思想,整体观念,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居住者参与的方法,通过对建筑生活系统,生产系统及环境生态的重新规划设计,进行以节约土地为原则的基本生活单位及窑居宅院建设,窑居建筑与阳光间的结合体系形成新的窑居空间形态新型绿色窑洞住宅建设的设想,通过不同生活组团的布局,形成丰富的群体窑居外部空间形态,整治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使原有窑洞居住区成为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良性循环的具有现代生活质量的绿色窑洞居住区。
窑洞片区的规划及改造:
(1)布局及宏观控制
室外布局:
西部炎热的室外环境也影响了居住舒适性,于是将开敞空间进行再划分,加建遮阳措施,形成灰空间过渡室内外,减少热辐射对室内的作用。设计应以居住者为中心,立体用地。
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天井窑院通过规划路网连接成片,各院之间可以方便来往,有利于增加邻里之间的关系。
窑洞村落的规划:
建造生态窑洞必须做好窑洞村落的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应该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尽量利用现有的地貌特点进行建造,还要全面规划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等。从当地地形条件和民居的布局现状出发,通过改造或加建,将靠崖式窑洞整合成块状组团;下沉式窑院自成一体,又通过道路与其它相连,形成窑洞群。这种高密度的居住群方式是符合我国现在人多地少的现状的,只需将文脉和道路系统梳理清晰,不必过分追求“所谓的”不符合该地区现状的低密度住宅。
(2)选址和结构加固:
选择建窑地点的土质要适宜,这一点经过劳动人民几千年经验的积累,现存的窑洞基本不会建在潜在滑坡体上,但是黄土高原土质松散,直立性很强,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容易被水侵蚀,容易塌陷。所以要利用现代技术措施,加强窑洞的构造强度,保证窑洞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建筑本体改造:
主动式手段:
改善农村生活能源消耗结构。北方光照强,太阳能丰富,应结合生态农业,利用庭院,窑顶空旷地种植经济作物;利用太阳能逐步调整住宅区耗能结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综合用能,积极利用地能,通过适当的构造措施形成自然空调系统,改善窑居住宅内部的通风状况。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立面上配合使用现代材料的太阳间、屋顶布置太阳能集热板和种植绿化,似楼似窑,呈现一派具有现代风格的窑居住宅。
被动式手段:
采光:可以建造一个露天天井,利用朝向天井的门窗采光通风。也可以把露天天井密闭起来,在其上开天窗,天窗采用双层玻璃以减少能量的损失。还可以采用几何光景系统,利用跟踪装置控制引光镜对准太阳,将阳光反射后,再由透镜扩散阳光至深层空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下中心实验室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结合现阶段室内空间划分的需求,以及靠崖窑的形态特征,我们选择加建局部二层形成阶梯状的剖面,类似现代建筑中的高侧窗或是天窗的概念。窑居住宅后部通过上半层,下半层形成两层空间,开窗解决窑居后部的采光问题。也可以采用较大的窗户改善自然采光及冬季太阳能直接得热供暖。
通风:可以利用天井为房屋导风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置通风道的方法来解决。把烟囱原理运用于剖面设计,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解决窑洞难以继续下去的最大弊病。在传统窑洞顶部加建较高的烟囱状风道。空气从底部进风口进入,在底层经过加热后通向每层,顶部拔风设备使得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循环整个空气系统。下沉式窑洞可以在窑洞周围加挖通风井,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如图所示)
防潮处理:干燥的土坯,在高湿环境,每天可吸收6 g 的水分,连吸潮达30 d。这个时间恰是7 月份~8 月份的潮湿期天数。大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期较长,土坯内部的水分就散发出来,在干燥气侯条件下,每块土坯每天散发出4 g 的水分。[7] 样土坯吸湿放湿周而复始,是一种自调式吸湿体,从而保持洞内空气适宜的湿度。窑洞防潮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利用化学吸附剂的办法往往是方便的。一般说来,由于吸湿剂都存在再生的困难,所以阻碍了它的普遍采用,而现采用硅胶吸附水分的方案,并设计了太阳能聚光加热再生装置。此装置可以获得150 ℃以上的温度,可以达到硅胶再生的目的。硅胶吸附剂装在一个筒状管内,管的两端有滚动轮,杠杆式的轨道使它能自动滚动加热器中再生,这样,吸附剂可以早晚在窑洞内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早晚洞内湿度最大) ,晴天可以自动运行到加热器再生。吸附剂反复利用,达到窑洞防潮的目的。
现状调查表明现存窑洞多为地坑窑和靠崖窑。以下我们主要针对新型地坑窑和新型靠崖窑改造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1)新型地坑窑:
室外环境周边改造:
(1)为了调节地块局部微气候,在地址范围的西面、北面种植杨树防风林,稳固沙土,减轻风尘对天井院的不良影响。
(2)将原来天井窑院用路网连接以加强联系。
(3)将住宅院子改建成上下两个标高,上院为生活院,下院为养殖、种植院。下院设有几孔简易窑,供养猪、储藏及停车之用。猪圈地下设有沼气池,合理利用资源。
(4)加建百叶板等遮阳措施,形成灰空间过渡室内外,减少室外热辐射。
建筑本体改造:
(1) 将面向院子的窑洞窗口改为玻璃联窗,加大自然采光力度,改善室内采光不足的缺点。
(2)窑洞开挖成通透型,前后均设有窗或门洞口,可增加通风,防止室内受潮结露,实际经验表明,采用350mm 厚的土坯砖,是不影响窑洞的正常使用的,但要注意墙体防潮。
(3)窑脸采用砖砌作为垂直防水层,防止窑洞口被雨水冲刷塌落。在室内用水解性涂层、沥青或塑料作为墙和天棚的防水层,或用掺有铁分子的水泥浆涂刷。
(4)屋顶加设女儿墙,在屋顶合适位置放置太阳能集热器,其余的屋顶空地绿化种植。为了防止屋顶绿化渗水破坏窑顶,设置了水平防水层(用一毡二油或一层塑料薄膜),其上垫600mm 土作为种植层。种植层与防水层之间设100mm 厚豆石滤水层,滤去多余水分并对防水层起一定保护作用,以免绿化种植时对防水层损害。防水层坡度为2%。
(2)新型靠崖窑:
窑居房间平面布局上,缩小南北向轴线尺寸,增加东西向轴线尺寸,增大南向窗面积,以利尽可能多的获得太阳能得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窑洞的后部采光,对窑居室内热环境,提高门窗入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门窗的密闭性能,窗户改用双层窗或单层窗加夜间保温,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如阳光间,使原来的室外门窗不再直接对室外开放,而是面对阳光间这种过渡空间。夏季,南窗设遮阳板,或综合绿化,种植藤蔓植物。室内通风采光或通风竖井,自然通风简单方便,北面开窗,必然以损失窑洞的热环境为代价,但同时能够改善室内后部的光照环境,因此应用北面开窗形式时,注意了尽可能缩小窗户面积,采用双层窗或设置保温装置。
黄土窑洞未来发展的建议
如上所述,黄土窑洞具有未来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但是时至今日,黄土窑洞的重新利用和其生态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要建立在黄土窑洞及窑居环境多方面改良的基础上。基于此种考量,作者对黄土窑洞未来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窑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洞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窑洞多打在黄土地区的陡坡沟堑处,道路崎岖,出行不便。城市多建在具有很大伸展空间的川地上,而城市功能的辐射半径是有限的,这使得偏远窑洞区居住的人们生活和交通都非常不便利,所以应该加大窑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学校、医院等) 。(2)舆论的正确引导,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窑洞区的居住者看来,窑洞是戴在他们头上一顶破旧的帽子,可以遮风挡雨但也是贫穷的象征。所以舆论应该正确引导,让人们改变错误的观念。同时,有很多窑洞区的政府部门把搬离窑洞人口的多少当作是衡量工作业绩大小的一项标准,认为这意味着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窑洞区的建设部门应该改变观念,充分重视窑洞的作用,通过全面的调查对比,在整个地区的规划中合理利用黄土窑洞。
(3)建筑规划师们的积极参与。譬如说,可以依据地形统一规划黄土窑洞小区。进行小区规划的作用是:首先,它可以通过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参与使窑洞这种古老的民居融入时代的新元素,让现代的人更容易接受。其次,可以依据当地具体地形,规划出可以展现黄土高原独特魅力的窑洞群落。再者,统一规划可以规范窑洞施工,充分的利用黄土资源,减少废弃窑或者坏窑的数量。
(4)也可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在乡镇和农村推广掩土学校、小型医疗站;在城市中的台阶式花园公寓、住宅小区,有特点的旅游宾馆等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推广:
这种保留既有本土建筑并将其改造以适合现代人群的居住生活要求的思路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域性特色的民居中,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住问题。通过提取地地域性建筑中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现代新型生态建筑中,对于在当今世界建筑领域弘扬中国建筑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原有建筑保留不完整或无法改造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在目前的民居(含各种结构形式)中营造出适合当地的热环境的新建筑,保留原有地域性建筑的优势,即在外形上不似本土传统建筑,但功能上逼近。
将新型窑洞的思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域性特色的民居,并通过提取地地域性建筑中的优势推广于现代新型生态建筑中,将会在世界建筑领域弘扬中国本土建筑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引注文献:
[1] 《好建筑需要地域性和原创性―四位建筑师对话》张雷
[2] 《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 吴良镛 《科教导报》2008年第18期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4] 《回应气候的地方建筑技术》陈晓扬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5] 《窑洞风俗文化》郭冰庐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4
[6] 《中国新型掩土建筑的应用与发展》 侯继尧 李亦峰 李铮 《地下空间》1994年第13期
[7] 《山西省窑洞式生态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史向红 第31 卷第16 期2005年8月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 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 肯尼思・弗兰普顿.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88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陈晓扬. 回应气候的地方建筑技术. 新建筑. 2006(06)
[4] 谢浩. 从黄土高原窑洞到现代掩土建筑. 混凝土世界. 2009(09)
[5] 周卓燕; 刘培岩; 周卓琳. 新型下沉式窑洞――洛阳市冢头村特色窑洞规划构想. 建筑学报. 2007(05)
[6] 王立昕. 旧瓶装新酒:浅谈掩土建筑的复兴. 建筑创作. 2004(05)
[7] 李珠; 杨卓强; 孙铭壕. 新型绿色建筑――城市窑洞研究. 山西建筑. 2007(36)
[8] 徐千里. 全球化与地域性. 《建筑师》. 2004(03)
[9] 杨崴. 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中国新型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 新建筑. 2000(02)
[10] 戚华.. 好建筑需要地域性和原创性―四位建筑师对话. 钱江晚报. [2005-5-19]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美国于1970年研制成功实用光纤,该光纤的损耗低于20dB/km,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时代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台阶,对于光纤通信技术而言,其将高频率的光波载波,通过将光纤作为介质,然后展开通信活动。总之,光纤通信技术与其它宽带相比,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容量较大,并且光纤通信技术有抗电磁干扰和损坏小的特点。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诸多优点,下面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光纤通信技术认识和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所谓光纤通信技术指的是将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光是信号传播的主要载体,光纤通信是现代一种主要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的建立在光纤、光检测和光源等的有机组成基础上,由于光纤的绝缘性能较好,所以将其制作成玻璃材质的光导纤维,并且不会引发接地回路问题,不会产生串线的问题。同时,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其安全性性能和保密性能都很高。此外,光纤中的内芯较细,信号传输时所占空间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频带宽度更宽,因而光纤通信的容量非常大,光波频率较高,损坏降低,在信号传输时,不用中继设备,就能够实现长距离的传输[1]。另外,光纤通信技术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光纤通信技术作为现代比较重要的通信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光孤子通信。光孤子通信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其并不是借助于非线方式,而是通过依赖于信号的光学性质,在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时,光孤子利用超短光脉冲原理实现对信号的有效传输,由于光孤子有信号传递量大的特点,对长距离的信号传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光孤子技术的比较实用于超长距离的传输,在高速光纤通信技术中,其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光孤子技术在信号传输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速度,通过运用时域超短脉冲完成传输工作,而且频域的超短脉冲对提高通信系统的信号传递速度具有重要意义。(2)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发展更加成熟,光纤通信技术和有关系统正趋于完善。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信号的长距离传输,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一需求,光纤通信方式应当采用单模和多模的光纤。对于单模光纤而言,其主要适用于远距离的传输,但多模的传输距离与单模相比传输距离更长,所以单模和多模光纤被应用于不同地区的和地域信号的传输,通常情况下,多模光纤价值较低,被应用于短距离的信号传输,而长距离的传输多采用单模光纤。(3)波分复用系统。由于波分复用系统有着传输距离远、容量大等特点,该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光纤传输系统的容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波分复用系统应用在跨海光传输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在信号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波分复用系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当前,6Tbit的WDM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传输距离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波分复用-1.25G波长转换盘(如图1所示),其是光时分复用系统的具体应用,通过单信道速度使得传授容量有显著的提升,而且波分复用-1.25G波长转换盘的传输速度超过了640Cbit/s,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
3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1)智能光联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光纤通信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ASON作为新一代的智能化光网络技术,其表明着光纤通信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在将智能光联网技术应用在实践中,能够有利于处理互联网光层上的动态、组网等问题[3]。在对智能光联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时,必须着重对ASON展开分析,通过掌握了核心技术,然后制定严格的规范,再进行实验对系统加以完善[4]。在对技术进行测试过程中,需要对ASON的总体性能和相关技术等展开全面的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包含光网络和接口等的协议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从而为完善智能光联网技术奠定提供有利保障。(2)网络数字同步系统和IP网结构。目前,光纤通信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信息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信息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将IP业务作为核心内容,所以在以光纤通信技术为前提下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时,需要在IP业务的支持下,对光纤通信技术进行完善,那么,网络数字同步系统和IP网结构则是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尤其是SDH和ATM的研发,应当在IP业务的支持下,使得网络数字同步系统和IP网结构更加健全[5]。由于在IP业务量增加的情况下光纤通信技术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光纤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IP网结构的完善是主要趋势,而且IP网结构也是未来的主要业务[6]。(3)大容量的系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光纤的传输量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为了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应当对光纤传输量加以完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大容量系统进行开发,因为普通的电信复合系统在扩展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而光纤宽带的利用率较低,所以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对大容量的光纤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单一的光纤通过在不同的波长光信号下进行传输,进而使得光纤传输容量得到大幅度提升[7]。
4结语
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计算机和广电等领域,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其他方面提供保障,应当对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加强对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进而提升光纤通信服务质量。
作者:黄洪州 单位:广东和新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齐相军.浅谈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4):289-289
[2]董潮云.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信号通信,2013(1):237-238
[3]姚志刚.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5(4):68-69
[4]宋振华.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2(11):165
[5]杨晓天.浅谈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4(9):2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