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28 17:01:41

导语: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一、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意义

1.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农产品品质较差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由于人均资源匮乏。二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技术模式,虽然这种模式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调节。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中国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竞力,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相对不足,己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制约素。

2.农村劳动力过剩

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由于一些城乡企业不景气,市场需求量降低,农业劳动力回流有所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虽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由于我国劳动力基数较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出现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农民收入偏低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从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因素;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贸易条件恶化也是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另外,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就相对减少了农民收入。在现阶段.虽然农业物耗率的增长慢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我国农户有一半左右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不出售或很少出售土地产出品,物耗率的上升使这些农户的纯收人绝对额减少。

4.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农村投资的问题除了资金的限制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腐败现象严重,这都使农村投资者投资欲望降低。

三、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以丰顺县为例,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丰顺县相当部分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不要说搞公益性事业,就是基本的办公经费也无法维持,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现行土地政策阻碍了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成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的当务之急。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二是土地承包关系难稳定,土地流转障碍多。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信心不足,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不畅。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4.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较少。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

1.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农业.2011年10期

第2篇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地下,农业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不够,大部分地区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没有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引导,但是“资金断链、技术锻炼”等问题严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农村经济效益低、见效慢,使得农村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员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农村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且,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经济要实现腾飞,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工厂的规划不合理、三污随便排放问题严重,并且对污染治理远远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是“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由于长期历来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使农民更愿意存钱养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而且农业经济效益不高,这就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对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既存在资源短缺的现象,又受资源浪费的严重影响,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层政府完全忽视这一矛盾的存在,不断扩大市政建设用地,大搞政绩,使农村逐步工业化,大大加剧了人地矛盾,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减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种植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腾飞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也不断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从而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开辟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加强城乡发展方式的互动,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互动局面,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而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困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显著,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把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通过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也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第二、三产业,吸引城市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机构要大力拓宽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各项权利,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务。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找到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在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村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吸收创造出属于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也要求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和科技发创新的制度建设,不断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65-02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 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指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它还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1.保障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吸收现代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成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的控制,农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其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走向多元化,农村原来单一的自给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而产业结构由于各种企业的出现逐渐转向复合化。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农村经济活动基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农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较原来的计划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一年比一年重视“三农”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因为一些先天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发展遇到了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又直接导致了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其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各地政府对于农业投资引导工作积极性不足,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投资的周期过长,见效慢,利润空间较之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对市场资本的吸引力。最后,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前提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与之匹配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是实现不了快速发展,这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基层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偏弱,从而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向前发展。

第4篇

现今社会,农业为我国国民发展经济的第一产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也非常重要,怎样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现在需要尽快想办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农村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依靠市场经济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想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找出路,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适应当前市场化的需求,就是必须要将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相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1 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农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农村的经济发展显然已经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与农业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首先,阻碍农民走入市场并致富的主要障碍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许多的农民依旧延续过去留下来的习惯,思想太保守,不够开放,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扶助,依旧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其次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优质产品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没有种植适量的高效经济作物,政府对于农业方面的科技扶持的力度也比较低,农产品缺乏高效的附加值,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力,很多农户仍停留在主种粮为玉米,间种小麦等农作物的传统农业生产上,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三是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业所占的比重依旧不高,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主导产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缺乏必要的辐射带动能力,这造成了农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幅较低的现象。

2.2 农业资源资涨价过快,阻碍了农民致富进程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年来,虽然国家、省、州、市各级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拖入,但总得来说农村的水电路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笔者工作的乡镇来说,分三个类型:坝区、山坝结合区、山区,这其中坝区因为人口集中,土地平坦,水电路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投入已经基本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而山区和山坝结合区因为人口居住地分散,耕种土地陡峭不平,地广人稀,加入近几年的持续干旱,各级投入的不足,造成了现在很多山区道路仍然是晴通雨阻,危险异常,部分村委会至今因为道路问题仍然不通公交车;而电力问题因为路线长在农村一到用电高峰期经常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所以至今部分地区仍在为水电路的问题所困扰。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我国市场化农业经济体系需要按照WTO对于市场规范的规定来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下,农产品的流通依然有着很多问题存在。首先,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等级标准体系,农业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不是十分健全。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等级标准体系来进行评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流通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来对农产品的销售活动进行规范。所以,就必须根据WTO对于市场规范的相关要求来完善我国的市场化农业经济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获得良好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两高一优”思想依旧对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产生着严重的束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市场消费能力不够重视。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只有根据市场的消费能力来决定农业产量的多少,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农村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作物,协同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市场化建设,在乡镇所在县市逐步建立开放有序、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尤其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严格按《农业法》的规定,简化手续、稳定市场。

做好市场调研,乡镇农业站工作人员做好市场调查,为农户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提供信息、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尽可能将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作用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覆盖地域广阔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传统的农村生产以及农作物处理运输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以覆盖地域广阔性为主,由于农村地区无论是农民居住面积还是土地种植面积都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各个土地区域内。不仅如此,各个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地形位置和土壤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给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点来进行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全面覆盖。

1.2涉及内容复杂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为广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也是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改变。首先,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直接受众方,村民对待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与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对农村居民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的信息化调整。其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点都各不相同,各个农村之间种植物和经济发展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对多的建设模式,而是一对一的实现。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和多变。最后,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环节不仅仅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阶段,还涉及了农作物的加工处理以及市场销售运输。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拓宽

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由于受到地域偏僻以及交通运输闭塞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基础农作物种植,以及猪、鸡等家禽喂养为主线。这种经济结构只能保证农民的基础生活稳定,但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的影响,农作物的收成量就无法保障。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帮助农民在下一年种植中实现农作物收益率的最大化。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区域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帮助农民获取到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一体化运用可以实现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还能丰富家禽养殖的种类,进而有效拓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

2.2有利于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业生产种植环节涉及到资源要素不仅包括土地、水源以及阳光等自然存在的资源,还涉及人力劳动以及资金投入等不可估算的现实成本。在传统的农村生产劳动环节,主要形式是各家各户负责各自土地区域内的农作物种植以及基础劳动生产。由于土地面积的区域差别,以及家庭可劳动人口数量的不同,村民之间的经济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村内贫富差距明显。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将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块利用,既避免了出现不同工种做同样工作的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出现,又保证了有效面积区域内的可监管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效率进展,还可以减轻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以及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2.3有利于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的加大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集市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农副产品的流通只能在本地区域内进行,一旦对外跨省甚至出国就会变得更加闭塞。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后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存在断层的现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整个农副产品在种植、包装以及销售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对于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村落,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比如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将特色的农副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销售和运输。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盈利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占有份额。

2.4有利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升级

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是针对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专项服务体系,其中不但规定了上级政府应该负责的行为和对农村的关注力度,也明确指出了农村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上级政府对农村发展实施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调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农村的信息反馈调整行动策略,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体验,避免了农民多次往返城乡上报问题的困境,农民的生产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上一级,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这既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也是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升级构建。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3.1建设观念落后,信息化认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呈现出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建设进展缓慢的特点。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村民的信息化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口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敢于尝试的心理。但受到长期贫困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逃避的。一方面,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少,可支配资金有限,同时也片面化地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投钱买设备,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自家经济收入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也间接地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

3.2农民水平有限,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覆盖地域面积广、涉及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大量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完成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一方面,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农民自身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以及学校科研机关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教育程度不足,优秀的技术人才思想不到位,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农业科研力度高于实践效果,很多对于农业种植生产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和不匹配性出现。3.3经济支撑薄弱,信息化设备陈旧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撑。但受困于农村多、占地广的影响,政府的总投入力度被平均分配到下级农村后就会显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都较为先进,不仅对计算机的硬件读取速度有较高要求,对互联网的质量和网速也有严格的限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现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较小,信息一体化平台没有实现对家家户户的贯穿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家的农村家庭连基础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或者是计算机设备过于老化,难以使用。计算机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对于计算机的熟悉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覆盖深度和建设成效。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推广宣传范围,提高思想认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宣传,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知,帮助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帮助作用。首先,上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鼓励农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下基层和主题动员大会的形式深入农民群众队伍,了解并解决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顾虑和问题。其次,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微信平台,通过文章分享和群内讨论的形式向农民渗透和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提高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同时,获得农民对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4.2拓宽培训途径,引进优秀人才

技术人才作为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上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要加大向农村地区输送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村民们则需要向这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要领,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其次,拓宽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培训途径。可以通过在村内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对外考察和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形式,相互借鉴经验,以提高本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3加大扶持力度,更新技术设备

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倡议发出者,也是对农村进行直接扶持和管理的部门,要突出自身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和资金资源上的投入比例,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小组,对偏远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帮助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5小结

第6篇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农村各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行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而提供能直观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经济统计资料,为各级政府机关制定农村经济政策、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1]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农村经济工作考评的主要依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与分析,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农村当前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县乡(镇)村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绩效考评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并且这些依据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呈现,为不同地区干部间的工作成果与绩效比较提供了可能,进而通过比较找出差距,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

(二)农村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了农村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乡镇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依据,避免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管理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农村经济计划编制的可靠依据

经济计划的制定需要真实可靠的经济数据为支撑,脱离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经济计划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农村经济计划的制定需要以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并制定出符合农村当前经济环境和发展规律的中短期经济计划,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地域广阔而分散,乡镇、村落的数量极为庞大,致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面临繁重的任务量,而目前农村统计机构普遍人员不足、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农业生产活动周期长,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鲜明,农户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生产资料使用、收入分配等方面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2]因此,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就必须对经营分散的广大农户的生产、收入、消费及累计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统计,期间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多样的统计方法,工作难度较大,而目前乡镇机构统计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应对繁重的统计任务,导致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

(二)农村统计工作经费不足

农村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目前统计项目还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支持,导致农村统计工作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统计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支出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经费不足,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难以开展,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统计人员技能水平有限,不利于统计结果的质量提升。

(三)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

农民人均收入是农村经济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方行政干部政绩情况的重要体现,与行政干部的晋升相挂钩。[3]因此,很多行政干部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市场变动影响下农民收入的真实情况,随意篡改、虚报业绩,这种片面化的绩效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统计制度混乱,统计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干部并没有真正认识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相应的统计制度也没有切实落实执行,导致统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明晰,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此外,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致使统计项目不断增加,而当前落后的统计方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经济形势,很多项目的统计方式和评测体系都存在问题,不能真实反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4]

三、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农村经济统计制度

完善的农村经济统计制度是统计工作规范开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统计部门应该严格依照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统计制度规范统计行为,不断完善并落实农村经济统计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经济统计系统,同时加强对数据的考核和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此外,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伪造、虚报行为要予以严肃地处罚,坚决杜绝这种不良之风的滋生。

(二)改革农村经济统计方法

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多样,内容庞杂,需要对统计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类与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和相关指标,并对其具体的含义和统计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抽样调查体制,在具体的调查工作中综合考虑调查对象特点和调查方法适用条件,选择最佳的调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结果的质量。

(三)提高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考核,加强统计人员的统计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树立职业道德优秀典型,强化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高、作风优良、结构优化的复合型统计人员,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考虑把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村经济统计队伍中,让他们挑大梁、负重担,以提高整体的业务素质。

(四)加快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统计网络对提高统计数据准确度的作用,把农村经济统计网络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为大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便利,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统计指标的分析与运算,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失 农村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2-0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城市人口急剧攀升,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很多农村地区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以及儿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国家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城市化建设效果趋于显著。结合地区要素流动相关理论,劳动力逐渐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究其本质,农村人口流失能够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刺激农业发展,从而积累更多的原始资本等。由此看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超过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我国拥有18.5亿可耕种面积,其中农村现有青壮年劳动力为4.5亿人口。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水平来看看,1.6亿人口在农村生活即可保证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满足土地耕种需要。也正是这种人口多,可耕种土地面积少的现象造成劳动力要素无法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效率滞后,难以有效提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尤其是在当前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将劳动力迁移到城市。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耕地压力,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化建设需求。

2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致使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务农人数逐渐递减,大约每年减少600万人口,劳动力数量也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即使非农业就业人数增长,但是务农人数仍然保持着每年600万人口的速度下降,在未来的二十年将呈减半下降趋势。如果仅仅从当前农村劳动力数量来看看,农村劳动力还有相当的富余,但是实际上我国农村农业规模较小,这种生活方式造成农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和农村生活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的弱势群体,所以农村劳动力富余并不能单纯的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规模来看[2]。

2.2 金融危机无法阻止劳动力流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某一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将直接对世界各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出现,致使城市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市场资本流失,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即使面对金融危机,农村劳动力仍然保持着向城市迁移的趋势,从最初的民工荒变成了民工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衰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和返乡。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有超过1.5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其中有超过15.6%的农民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失业,难以找到生存的工作机会[3]。

2.3 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发展根基

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到农业发展根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耕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对于土地重视程度较高,利用效率较高,但是自从进入九十年代后,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迁移到城市,农民收入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农村家庭总收入是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农村较为常见。土地耕种逐渐以粗放型耕种为主,耕种田地越来越少,粮食主要依靠高产的杂交水稻,但是粮食产量却急剧下降[4]。

3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策

3.1 深化农村,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致使农村可耕种土地荒废,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但同时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往家庭式农业耕种方式逐渐被抛弃,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倾向于城市发展,对于农村土地的感情较浅。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党和政府逐渐深化农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可耕种土地从最初的三十年转变为永久性承包,农民对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随之提升。此外,农村土地规模化发展,有助于解放更多劳动力,在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保证农业生产和发展,实现共赢。

3.2 在农民工返乡基础上再就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金融危机后,由于大量农民工失业无法维持生存和发展,开始大批量返乡,形成农村返乡热潮,这种现象尽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的深化。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民工返乡热潮可以看做是一种劳动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形势,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返乡,政府应为其营造更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普及新式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促使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会造成大量农村可耕种土地资源减少,致使大量农村可耕种土地荒废,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此,针对此类现象应继续深化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梦超.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何泉.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16-01

农村金融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1 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核心,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现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形式主要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自发分散的民间借贷等。

2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政策性原因、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以及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地区不良贷款率超过了工业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自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多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使得很多农村地区仅仅剩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跟不上。

2.2 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农村金融环境不佳。金融环境的好坏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在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农民的金融知识和法律意识依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这些问题导致了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得到保障,农村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

2.3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每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

2.4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保险受到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压力,其风险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农业抗风险能力弱以及本身产业化创利能力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使农户和保险公司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同时高额赔付与高保费之间的矛盾也导致农民农业保险参保意识薄弱。目前,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是对农业风险进行保障的主要途径,对于政府而言这是巨大负担,另外对于在农村市场发展商业保险也有一定的阻碍,在相当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保险和保险公司发展农业农村保险的积极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3 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只有在以后的金融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和现代化新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首先,农村信用社要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实际,坚持服务“三农”和市场化取向,逐步办成以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为经营特色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其次,要寻求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思路,转变我国农村金融单一化的模式;政府应要求各银行妥善处理商业化经营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尽量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金融试点机构,以此来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最后,要不断寻找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要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担保机制,推广与发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形式的循环贷款,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和经济林权等抵押方式,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机制,有效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从而抑制交易风险。

3.2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是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的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和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权利质押、农作物收益权,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3.3 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要积极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利用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银行,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4 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农业保险,想要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就必须加快我国农村农业保险的发展。这就要求: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苑德军.建设新农村需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N].新京报,2006-02-28.

[2]李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

第9篇

0 引言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在经济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外出就业与创业的人口持续不断地回流,农产品整体需求下降等因素,导致“三农”发展的资金短缺更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遇到了新的困难。基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范,对贷款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因此,民间借贷做为正规金融之外的传统融资渠道,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成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由于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等矛盾更加突出。原本依靠外出打工的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家庭收入锐减,这对于原本就缺少资金注入的农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很多失业农民工希望回乡创业,而资金短缺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农业要发展,资金成为第一位的因素。但是传统金融行业在农村一直“水土不服”,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虽然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但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更好适应农村私营中小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问题。由于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许多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撤离,设在县城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实行严格的信贷授信制度,导致农村信贷满足率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风险共担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释。对于农户来说,其在生活当中具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以及环境变迁等都可能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收入也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需要通过社会网络的方式实现风险融资。在现今农业保险、信用社以及信贷市场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户借贷的目的也具有了一定的转变,即不再是简单的对风险的应对,更多的是自身消费以及发展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工商业生产以及子女教育投资等等。这些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够对其要求进行满足,则会转向民间融资的方式。

 

对于我国农户来说,在时间、交易成本以及违约风险的影响下,融资经常会受到来自正规金融的抑制,尤其是具有较高违约风险或者抵押品不足的低收入农户更是如此。在该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保持该种态势,则对我国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农村脱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则将目光投入到了民间信贷市场以实现对于风险以及资金需求的应对。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我国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即在同社会网络具有依赖的情况下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共同承担,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

 

2.2 正规、非正规借贷与农户支出行为的探讨

 

2.2.1 融资需求影响因素

 

无论融资需求如何,农户在从银行中进行贷款的同时,也同时具有在民间借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从银行中获得贷款,而从民间市场上对该种资金需求进行满足,即说明两者市场间具有着替代关系。同时,如果其在从银行中获得贷款的同时也能够在民间市场中获得金钱,两者间则具有着互补的关系。而从实际情况可以了解,这两个市场间具有着互相交叠的关系,即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混合的特征。当然,农户在面对风险时也具有着不同的风险态度,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排斥风险,其在风险方面具有规避的特征,尤其在上一年受到金融冲击后,在融资方面则具有着更高的需求,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同时,根据用途的不同,农户在融资需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具有较多耕地以及自营工商业的农户来说,其在生产性融资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融资需求同年龄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当年龄增大时,将具有更高的融资需求,并在超过一定年龄后该需求不断下降。

 

2.2.2 融资实现对支出的影响

 

对于农户来说,其具有三种不同的融资状态,即不存在需求、有需求但被约束以及有需求获得贷款。首先,我们在联系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贷约束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将其余两组定义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经过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受到约束的农户以及受到约束的农户间在支出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将由需求获得贷款以及剩余两种情况的农户合并,则可以发现前者支出同不存在需求以及受到限制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且具有融资需求、但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同贷款农户相比要低。

 

在具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对农户支出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从整个市场样本角度进行考虑,金融情况不会对农户的支出行为产生影响。该种情况的存在,即表明在研究当中,可能因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偏差出现。同时,对于民间借贷来说,仅仅是在具有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目标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即当农户具有融资方面需求、且不能够获得来自银行的贷款时,其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即其效用是增加的。

 

3 盘活民间信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农村信贷投放受限、信贷满足率低的现状之下,农村信用社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无法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要。因而盘活民间借贷市场,通过足够的资金注入,可以迅速弥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另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3.1 民间信贷市场能有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

 

实际上,农村民间借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非常活跃,如果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在政府政策方面,可通过一定的监审程序可以将农户的融资利息进行补偿,如只要是农业方面的,可探索由国家支付。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盘活农村闲散资金,合理合法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破解“有钱的放不出去,没钱的贷不到款”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农村的购买力依然很低,消费能力提高程度不大。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资金短缺,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吸收民间借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规范民间借贷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具体做法可以采取类似发放长期国库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吸收存款的形式。

 

3.2 民间借贷具有可得性

 

3.2.1 民间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

 

经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收入风险、信贷约束、社会网络、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人口等都会对民间借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且民间借贷可得性同财富水平具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当农户所具有的财富越多时,其在民间融资的可得性方面具有着更大的可能性。通过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民间借贷在农户福利提升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当农户财富水平越高时,其在民间市场上则具有更大的几率借到钱,而当其具有更广社会网络时,其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方面则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受到负向收入冲击时,则可以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对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该结果的存在,即在对农户财富等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后,收入风险中所具有的违约风险并没有对民间借贷产生过大的影响。而社会网络以及财富水平等却可能因此对农户的民间借贷产生更大的影响。

 

3.2.2 穷人是否受到民间信贷约束

 

对于财富同民间借贷间的关系来说,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人均资产情况以及连续人均支出都不能够对富人以及穷人间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区分。对此,我们通过相对以及绝对两种方式对农户所在的阶层进行定义。同非贫困农户相比,绝对贫困农户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方面不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即表明仅仅通过贫困线的方式对农户群体进行划分是有缺陷的。而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国际的贫困线,都不能够对地区差异影响进行区分,由此可知,相对贫困可能是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经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户财富量在民间借贷的影响方面并不是十分平滑,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形式。只有最为富有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上才能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融资,而最为困难的农户则很难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当中,由此可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够帮助这部分农户脱贫。

 

4 实证研究

 

4.1 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农村信贷融资领域,希望金融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说是做得“风生水起”。希望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农村地区开辟了一条更快捷、低成本、安全的农村信贷服务模式(见图1),为农资经营注入资金,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希望金融与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希望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设计了多套融资方案(见图2)。通过订单贷、担保融资和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从上游企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个环节的融资问题。

 

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相继推出了惠农贷、应收贷、订单贷、股权贷、兴农贷、周周盈等多元化的针对农村金融不同需求的产品,覆盖了农村养殖、种植、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重要领域,解决了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例如订单贷主要针对希望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只要有货物存放于希望金融的仓库,就可凭货物进行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主要面对交易平台上的客户,由希望金融向银行推荐优良客户,并由希望金融担保,银行给予优良客户100万元~600万元贷款额度。

 

在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的交易,都会留下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交易者的实际情况,希望金融为银行提供交易数据,由希望金融担保可为交易者换取信用,由银行判断其信用状况,授予100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且贷款只能用于平台上的农资交易活动,这就是希望金融的“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贷款”的信用融资。化肥等农资的特点是常年生产,集中使用,每年的交易也都很集中,有时下游经销商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但化肥等农资交易回款也快,通过信用贷了款买了化肥,化肥卖了直接就能把钱还上,而且随借随还,还的越早利息越低,通过这样的信用融资就能有效解决下游农户经销商的资金难题。

 

4.2 信贷融资成果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府不断推出“惠农”利好政策条件指引下,新希望旗下定位于三农投融资的平台希望金融破局而出,自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多元化的信贷产品,涵盖范围广,目前在解决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2016年1月4日,希望金融信贷融资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8亿元,1月27日累计交易额突破9亿元。除了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外,希望金融在用户规模、风控模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成长。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月27日15:30,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平台涉农贷款余额 900,377,742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亿元,该平台为农户赚取收益共计21,075,684元。而且该农村信贷融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平台无一例逾期和坏账发生,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任。

 

5 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盘活民间借贷,不仅对于解决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借势规范民间借贷,使其长期为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两者关系的把握,对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