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动式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8 17:01:42

导语:在互动式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动式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健康教育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29-03

健康教育互动模式是在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的前提下以患者主动参与为主的健康教育形式[1]。该模式强调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护士参与到患者的教育过程中,并且要重视教育后患者的执行情况,是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由一般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互动式”教育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实施教育[2],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器在心血管领域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各种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相应增多,如感染、术侧肢体疼痛、术后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甚至发生气胸、电极移位等,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如何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笔者对63例住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干预,并与同期手术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63例患者进行比较,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我科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不包括因电池耗竭单纯更换脉冲发生器者)共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48~74岁,平均(63.26±7.25)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8例,中专(高中)41例,初中及以下67例。其中单腔起搏器56例,双腔起搏器64例,三腔起搏器6例。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50例,慢-快综合征18例,房室传导阻滞32例(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6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互动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在住院期间有针对性的实施集体教育、个体教育,采用口头教育、文字教育、多媒体演示、现场示范等方法,集体教育即定期安排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住院期间准备手术和已经手术的甚至已出院的患者参加,由责任护士主讲,通过讲解、提问、答疑等方法,解决患者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个体教育即责任护士以我院实行的医护全程诊疗模式为基础,随主管医生查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诊疗措施,并且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时掌握治疗进展,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适合个体的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及内容。

1.2.2 健康教育内容 术前教育:①首先采取口头教育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性质、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以及我科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同时掌握患者对起搏器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手术的接受程度。②通过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在主管医生指导下,与患者共同制订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计划,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可通过文字教育的方式,如采用疾病健康教育书籍、宣传手册、宣传板报等,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采用宣传画册、现场示范等方法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提问患者并鼓励患者提问,以加深健康教育效果。在饮食方面,首先向患者讲解合理饮食的目的和重要性,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在不违反饮食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护士的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餐的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止术后便秘的发生。进餐过程中,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最终使患者能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自觉做到正确饮食。告知患者术后卧床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预防处理方法,可向患者现场示范术后肢体活动、腹部及腰背部按摩的方法,指导并要求患者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垫高腰背部的方法。术后教育:①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及疑问,并耐心给予解释及协助处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术后采取正确卧位,活动锻炼应循序渐进,术后24 h内应取平位或轻度左侧卧位,尽量减少活动,24 h后可适当床上活动[3]。向患者讲解砂袋压迫的目的和时间,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②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肢体制动,常感到腰酸背痛,护士可指导及协助家属用手部小鱼际肌按摩患者腰骶部或稍垫高腰部以及按摩下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术侧上肢活动宜缓慢,应远离有强磁场、高压电的设备[4],如微波炉、电吹风、遥控器,禁止做核磁共振、热透疗法、电针灸刺激、牙科电钻等,防止引起脉冲停止。护士协助患者计算随访日期,告知患者随访的必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5],并教会患者测量、记录脉搏的方法。

1.3 评价方法

责任护士在住院期间通过询问患者、病情观察随时记录、收集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情况,如气胸、电极移位、感染、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等,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种、植入起搏器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在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气胸、电极移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领域[6],它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如感染、术侧肢体疼痛、术后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甚至发生气胸、电极移位等,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我科自2010年实行医护全程诊疗模式,即一组医生、护士固定搭配,负责患者由入院到出院的所有医疗护理工作,形成“医护一体化”的治疗护理小组,收到较好效果。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互动模式以来,根据不同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在医护人员正确有效的指导下,使患者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健康计划制订过程中,明显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和负性效应。

起搏器植入术后长时间卧位、肢体制动,常使患者感到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并且患者由于不适应在床上排便、排尿,术后尿潴留、便秘发生率较高。实验组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采取口头教育、文字教育、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通过护士耐心向患者讲解卧床及肢体制动的目的和时间,并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增强护患之间的互动,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7],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还可请手术恢复期的患者讲述亲身经历及感受,有利于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8]。患者术前在护士指导下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并进食粗纤维、易消化食物,术后护士指导并协助家属按摩患者腹部,明显降低了术后便秘、尿潴留发生率(P < 0.01),并通过稍垫高腰部,指导及协助家属按摩患者腰骶部及术侧肢体,使术后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1)。

综上所述,在我科实行医护全程诊疗模式以来,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可满足不同患者及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优质护理在临床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丽娟,杨红叶,黄小芳.互动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2):97-98.

[2] 何筱莹,李梅忠,阮佩珊,等.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5(13):1450-1452.

[3] 何细飞,陶敏,周舸.不同卧床时间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5):7.

[4] 张秋霞,曾燕,黄淑萍.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11):2949-2950.

[5] 崔丽君,魏雪梅,杨苓,等.对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1):55-57.

[6] 张清华,郭继鸿.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49.

[7] 李银雪,曲维香.在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患者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53-54.

第2篇

关键词:联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糖尿病;延续护理;临床意义

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联动式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延续护理方式,有助于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善,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各项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联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延续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延续护理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5:35,年龄47岁~81岁,平均(62.3±12.4)岁,病程1年~16年,平均(8.4±3.4)年,所有观察对象均经血糖检查确诊为糖尿病,且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3.3±11.7)岁,平均病程(8.0±2.5)年,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0±10.9)岁,平均病程(8.8±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具体方法:①对患者实施包括健康行为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等内容在内的群体性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解答患者存在的问题。②患者出院前接受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护理满意度、饮食自控依从性、健康行为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③患者出院后每月接受1次电话随访,出院半年后接受实验室检查,评定患者的健康行为、饮食自控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观察对象接受联动式健康教育,具体方法:①个体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根据《糖尿病自控饮食实用手册》的指导,为患者制定和实施健康饮食计划,宣导健康饮食和饮食控制的相关知识。②群体健康教育。通过现场问答的方式,向患者集中讲授健康行为和疾病相关知识等内容,并对糖尿病患者群体健康教育的效果加以评定。③患者出院前接受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护理满意度、饮食自控依从性、健康行为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④患者出院后每月接受1次电话随访,出院半年后接受实验室检查,评定患者的健康行为、饮食自控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

1.3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 两组观察对象均于治疗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其中,理想为FPG在3.9~6.0 mmol/L,餐后2 h血糖在4.4~8.0 mmol/L,良好为FPG在6.1~7.0 mmol/L,餐后2 h血糖在8.1~10.0 mmol/L,差为FPG在7.0 mmol/L以上,餐后2 h血糖在10.0 mmol/L以上,总有效率=(理想+良好)/病例总数×100%。同时,对比两组观察对象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FPG)等观察指标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加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加以表示,如果数据间比较结果P

2结果

2.1临床疗效 40例实验组观察对象血糖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5%,40例对照组观察对象血糖控制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糖尿病延续护理患者血糖控制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2.2观察指标 两组糖尿病延续护理患者健康教育前观察指标结果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观察对象健康教育后,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糖尿病延续护理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在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全面、深入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日常健康行为的改善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建立社区健康档案的方式,在社区和医院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形成社区-家庭-患者-医院共同参与的联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加强患者与护士,社区护士与临床护士、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强糖尿病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和防控知识的认识。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过程中应用联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表现和防治方法,从而形成合理健康的运动和生活习惯,促进血糖水平的控制和病情的延缓[1]。专业护士和医师的指导和建议都十分重要,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也是传播健康教育知识的最佳时间,通过经常性的接触与互动,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各项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应用联动式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掌握包括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血糖和尿糖检测等自我护理技能。同时,患者出院前需要对其各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定,对于患者掌握不良的内容加以强化[2]。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14-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孕妇及其家属越来越重视围产期保健及护理。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孕产妇予以产前健康教育,并发放调查咨询表,根据反馈信息、调查对象知识及需求上的差异,实施个性化互动式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孕产妇,从孕期到产前、产时及时给予健康宣教和行为指导。随机发放调查咨询表598份,回收556份,回收率为92%。孕产妇年龄:20~30岁428例(76.98%),31~35岁80例(14.34%),35岁以上12例(2.16%);初产妇396例(71.22%),经产妇160例(28.78%);文化程度:本科54例(9.7%),大专62例(14.5%),高中208例(43.5%),初中214例(38.5%),其他18例(3.2%)。职业:干部48例(8.6%),工人156例(28.1%),农民87例(15.6%),其他102例(18.3%),无业163例(29.3%)。

1.2 方法

选用经统一印制的调查咨询表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回收统计结果,制定了产前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方案,采用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于产科护理中。包括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和示范教育三部分。

1.3 宣教对象及形式

宣教对象为孕产妇及其家属。注重技能培训,孕妇及家属直接参与讨论及模拟训练,面对面指导交流,鼓励提问和讨论,把讲和做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互动式上课教学方法与技巧,使孕妇之间、孕妇与医护人员之间可以充分互动交流,孕妇得到现场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4 调查咨询表涵盖条目

包括年龄,孕产妇文化程度,职业和对妊娠及分娩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围产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产前有关方面知识的宣教,孕产妇住院保健内容要求,对开展镇痛分娩及有关服务模式需求等。

1.5产前教育内容

包括孕前及孕早期的保健,合理营养,孕产妇心理保健,分娩镇痛,优生优育知识和产前诊断,分娩准备教育,自然分娩和产时保健要点,产褥期母婴保健与母乳喂养等。

2 结果

围产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产前健康教育内容、住院健康教育的需求分别见表1,2,3。以2006年同期未接受知识培训的556例为基础组(宣教前),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孕妇认知及行为改变见表4。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占69.9%的孕妇期望与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见当前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每个孕妇在承担做母亲这个新的角色的时候,均渴望得到应有的关爱与支持,以更好地体现出她们的能力和价值。根据这些需求,护理人员的任务应该是保护和促进孕产妇的健康,这不但需要在生理上,还要在心理、社会适应性上支持孕产妇,使其能在最佳状态下完成分娩。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健康教育的能力,掌握更好的人文科学知识,提高沟通技巧与方法,使沟通更有效,在整个围产期要及时、有目的进行宣教及行为指导,重点放在孕产妇心理准备、专科知识宣教和配合训练上。注意尊重孕产妇的尊严、感受,注意保护隐私,提供生理、心理、精神全方位的支持。

但在回收的556份调查咨询表中,有40.5%的孕产妇不了解该项服务的详情,提示我们宣教新业务力度还不够,指导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从表2还可以看出,关于产前保健知识的需求,孕期营养及孕期常见病防治占首位,说明孕妇对孕期自我保健、优生优育、自我监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她们不仅希望得到孕期营养、卫生保健、育儿常识等知识,而且希望能得到孕期的心理保健、自我监护等知识。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主动追求健康[1]。表3显示,住院健康教育中,有73.4%的孕妇希望在分娩时得到医务人员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因此,我们应从以健康教育防病治病为目的转变为以保护健康、促进健康为目的,根据孕产妇需要提供服务,重视健康教育,重视群体保健,以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为己任[2]。在孕晚期应组织孕妇熟悉病房环境,讲解临产先兆、分娩知识、各产程进展、疼痛的原因、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镇痛方法的使用、家属该做什么,指导她们饮食和休息,保证有充沛的精力。为减轻孕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实施“一对一”陪产,采取适宜的分娩镇痛,为产前的宣教和行为指导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从而减少焦虑、恐惧导致的肌肉紧张、宫缩乏力,缩短了产程,降低难产率的发生,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成功率。人们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孕妇对自身及胎儿的健康更为关注,对健康信息传播的期望及质量要求比以往有很大提高,而孕妇个体之间对孕期保健、分娩和产后母婴保健存在着认知、情感、技巧各方面的差异,其心理素质、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故应根据不同来源的孕产妇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原来常规教学模式转变为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模式[3],向每位孕产妇讲解每项内容和意义、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空间,互相交流,使其顺利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概论(一)[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2):89.

[2]华嘉增.现代产科服务的新要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24.

[3]张缨.孕妇学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21.

第4篇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完善和计生统计口径的修改,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有所减小。然而青少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1 青少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错误。对于青少年的青春健康教育,家庭是第一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被称为85后、90后的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出现前趋态势。然而事实上,现在许多家长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日常生活上,对于青春健康知识的教育缺乏或羞于教育及引导,采取消极的态度,忽视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及必要的青春健康教育。这也导致了青少年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婚前已呈现低龄化趋势。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自己对生殖健康知识也极为贫乏,教育子女更无从谈起。另一种态度是认为早生孩子早享福,甚至鼓励自己的子女早生育。这些错误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直接致使青少年在早期青春健康教育中的不足,未到法定婚龄同居、人工流产等现象屡见不鲜,直接产生了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情况。

二是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的缺陷。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的第二关。然而以学校为基础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总是要面临太多的成见和误解。主观上许多学校还是有所抗拒,抱着避而不谈态度,认为“不讲比讲好”、“出了问题再讲”,致使现在许多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客观上教师缺少足够的青春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和青春教育的教材陈旧。并且只是一贯沿袭以往浅尝辄止的青春期教育,内容侧重于生理知识的介绍,缺乏心理、伦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安全、避孕知识的教育。

三是宣传教育针对性尚有不够。作为全省校外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典范的PLA互动式培训在开始初确实因为方法和方案新颖,在一定范围的青少年群体里产了较好的作用,然而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年龄的不断提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出现了疲态,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在分类不够细,方案不够巧,主持不够活。具体表现对于不同的培训对象上往往采取相同的培训方法,大多只区分已婚和未婚对象,未充分重视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另外,互动式培训主持人在设计的教学方案尚有不足,采取的PLA互动式培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造成青少年兴趣不大,参与性不强。数量上也没有保证,往往只在5.29计生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等与计生有关的节日开展,仅仅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没有将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作为常规性工作来培训。

四是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婚前、违法生育对本地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有一定的冲击。另外,城乡结合部及一些小型书店内的物品传播以及网络上的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青少年过早尝试婚前,导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缘由。

第5篇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第6篇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第7篇

同慢性病患者相比,这一群体的交流更困难一些。他们对疾病威胁的感受不深,他们正处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阶段,与社区医生交流的时间少,医生应主动的、经常的为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防病手册,让他们认识到疾病存在的易感性和危害性,使其感受到疾病对自己的潜在威胁,意识到自己是健康的主人。

2采取居民易于接受的语言沟通

2.1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拉近医患关系,消除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依从性,在与社区居民和病人平素接触时,充分发挥和病人、居民熟悉的优势,主动热情与其打招呼,对不熟悉的初次见面的要主动的作自我介绍,不能直入主题,要有一个熟悉的过度过程,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然后切入主题,通过巧妙的沟通了解病人想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2.2掌握好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和关怀的重要基础,在倾听时要认真专心,目光诚恳,获得信任,要认同病人和倾述者的感受,使倾述者感到你对他(她)的关心和理解,不打断对方讲话,不轻易的下结论,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捕捉真实的信息,听清对方的问题,要有策略地把自己的观点恰当地表达清楚,使其接受。

2.3善于利用好语言的交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的重复那些重要而又不易理解的概念,及时反馈没有理解的部分,讲清自己要阐述的观点与理论,避免职业性的语言,善于使用美好的和保护性的语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暗示性、指定性,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避免伤害性、消极或模糊的语言,同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不能表现得漫不经心和极不耐烦,要采取互动式的交流方法,并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可以多采用归纳性的语言,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利于教育对象的记忆。

3改变原有的交流模式

3.1由灌输型转向启发式。为吸引群众,增强健康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应该从改变缺乏群众参与、气氛沉闷的灌输式教育入手,以答疑为主要形式,边讲边讨论。采取不断深入的互动法、知识竞赛的激励法、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感召法、节目宣传的轰动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2]。同时,多采用归纳性的语言,比如讲健康饮食时可以像洪昭光教授那样归纳为“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讲什么是优质蛋白质时,可以说“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即畜类的蛋白质不如家禽类的蛋白质优质,而家禽类的蛋白质又不如鱼类的蛋白质优质;强调群众自身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时,可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等等。

3.2由重常识宣传转向重优质服务。过去的健康教育,大多注重常识宣传,只要求群众做什么,而不是为群众做什么,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可以通过具体的咨询服务,如称体重、量身高、赠送限盐勺和科普小册子、赠送戒烟药物和便民卡及设置听课者部分检查项目优惠制等,逐渐使居民感到健康教育既实惠又有用,进而能主动参与。

第8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5]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第9篇

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对照组100例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教育路径;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24-02

近年来剖宫产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同时剖宫产引起近期和远期的母婴并发症,影响母婴安全。以孕、产妇为中心,推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是每个医院产科的重要任务。为此每个医院都相继推出了孕妇学校、导乐分娩等促进自然分娩的护理模式,本科于2007年开始采用自制的产科教育路径表对100例孕产妇实施全程分期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自然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早孕建册接受过4次产后访视的孕、产妇200例,采取开放式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两组孕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自制产科教育路径表,从孕早期开始至分娩后6周分期系统地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形式灵活多变,干预次数为每期1~3次。具体方法:①门诊孕妇学校开办产科教育路径学习班,由产科医生和助产士根据路径表内设计的内容[1-2],通过直观的分娩模型、电教资料采取讲授式、互动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对孕妇分期多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孕妇根据个人的要求和喜好选择“责任助产士”。②“责任助产士”应用现代办公设备对孕妇资料进行全面管理,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答疑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围生期保健指导,心理咨询。临产至产褥期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导乐分娩和产后访视。

1.2.2 对照组对照组为接受常规孕妇学校产前教育(整个孕期不定期接受3次产前宣教)的孕、产妇。住院期间由当班护士和助产士进行宣教,临产后常规一对一“导乐”分娩。产后由工作人员访视。

1.2.3 评价方法出院后统计分娩方式和剖宫产手术指征情况。

1.2.4 统计方法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孕妇剖宫产指征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产科教育路径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心理压力,提高遵医行为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但随着国家计生政策的深入,有近90%的产妇为初产妇,而90.12%的初产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精神紧张又恰恰是中国剖宫产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3]。产科教育路径在每次新知识的讲授前都会对孕妇就先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估,然后根据其掌握情况实施针对性宣教,宣教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观模型、知识小册、电教宣传片等,孕妇易于接受和掌握。使之对因分娩知识贫乏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4]。另外,本科将助产士的资料在孕早期就提供给她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选择责任助产士,孕妇可以随时与责任助产士联系,或电话沟通,或面对面交流,使孕妇与责任助产士之间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了解,产生了信任,有利于分娩过程中的沟通和配合。

3.2 产科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健康教育质量,降低剖宫产率

表1显示,实施不同方法的健康教育后两组对孕产过程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孕、产妇的剖产率明显降低(P

3.3 转变产妇群体的健康观念

对孕、产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另一方面相关知识的提高并非必然强化人们的健康行为,要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观念和行为并不容易,因此,开展母婴保健,让孕、产妇这一人群的健康观念发生转变,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建立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等。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健康教育,改善个体的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才能从群体的角度达到有效提高母婴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萍,赖红梅,程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2.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

[3]杨传华.健康教育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625.

[4]郑修霞.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