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

时间:2023-07-28 17:01:45

导语: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监督,正确评价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完善学校内控制度,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干部管理和评价较为通行的做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拉开了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序幕。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高校内部建立了领导干部离任必审的审计制度。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依据现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有:高等学校校长;高校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校机关行政处室负责人;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附属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校办企业法人代表。目前,高校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上级主管单位安排进行,审计规范覆盖面广,主要特点体现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高校其他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进行审计,主要特点体现为学校自主审计。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部门考核和聘任干部的重要依据

按照现行《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二条相关规定,审计结论和评价是考核、任用和评定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归入干部档案。依据上述规定,多数学校党委要求在高校领导干部离职、换岗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党委会范围内公开,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审计过程中发现,内控制度健全且得到有效执行的部门,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普遍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审计横向比较,部分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整改,使相关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树立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时,相关任职文件和考核制度中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是什么,致使他们任职后不清楚应该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二是部分领导干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对财经制度不熟悉,执行财经规章意识不强,致使相关管理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相关责任宣传,强调财经制度、明确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普及财经知识的目的。

(四)做好单位自主经济责任审计是确保在上级单位委托审计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校长离任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论是评价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管理实践中,校长将日常管理的经济责任分解给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和附属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审计实践中,上级单位委托对高校校长、副校长和总会计师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放在二级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上。因此,高校日常开展的自主经济责任审计,将有效的监督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学校领导掌握二级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现阶段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

由于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部分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尚不到位,认为审计就是不信任,是来查错纠弊的,在被审计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个别被审计部门行政负责人所在单位员工,仍存在被审计就是领导干部经济上出问题了这样的误解。

(二)高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不同,行政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差异较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工作性质差异较大,他们涉及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督导处、基础部、思政部等教学科研单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务处、资产处等行政处室;团委、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学校附属单位,各类单位性质不同,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各有差异,在审计实践中给经济责任审计统一评价标准带来困难。

(三)指导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规范的文件较少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下发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但以上制度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出规定,内容较为宏观,实务操作性不强。由于在审计实践中,缺少必要的、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缺少统一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审计工作主要体现为财务审计,没有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侧重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审计内容与预算执行审计重合度较高。审计过程中,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审计、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等涉及不深,影响了审计部门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全面性。

(五)审计过程中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工作需要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审计处、纪检监察办公室、财务处等多个部门配合。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没有制定有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

(六)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承担相关责任的风险。出现审计风险主要因素有: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人员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2.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3.审计取证手段有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包含被审计人员个人廉政情况评价,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取证主要手段是账面审计,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账外账、小金库、接受贿赂,以上这些现象很难从财务账面上发现,给审计评价带来风险。

四、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分类建立经济责任指标,加大审计宣传力度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审计部门需要会同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部门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责任目标,并在任前明确告知并签订经济责任履职责任书,让相关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明确告知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查错纠弊,是对被审计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评价与认可,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是规范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为使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各高校应根据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原有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常规内容,依照相关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审计程序。同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逐步探索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作为干部档案管理资料进行存档。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审计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工作涉及面广,部门之间关联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应按照2003年中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规定,与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邀请教务、科研、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即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职,形成审计合力。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和完善审计队伍建设是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已经由财务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深层次发展,这些都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支财务、基建、管理、风险防控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现有审计人员也要不断加大学习力度,以适应审计业务不断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审计风险控制是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保证,当前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在审前准备阶段,要遵循法定审计程序逐步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分工责任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和审计任务相匹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被审计人员的沟通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单位的配合,坚持审计公告制度,公开审计信箱扩大审计信息收集渠道, 落实会计信息资料承诺制,有效的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正确运用审计取证手段获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时要发挥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正确选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注意法律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一致性,对于审计报告要建立复核制度,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史伟民.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J].中外教育研究,2012(7)

[2] 张 梦.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建立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

第2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工作,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作为展开工作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审计单位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该项工作不仅要将审计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作为考虑因素,还要对廉政建设进行考察,所以整体而言是十分复杂的。

一、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尚短,因此对其进行监管与支持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由于相关的操作规范还没有出台,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指导。另外,对审计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的审计评价工作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权威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部门在工作时没有绝对的制度约束与评价依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观性,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初衷与公平公正的特性。例如,在对一些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工作中,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分歧,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缺少科学的方式

该项审计工作需要有确定的评价制度作为依据才能对经济责任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考察。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没有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即使是针对同一个评价对象,使用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应用产生影响,甚至引起行政诉讼。

(三)缺乏良好的沟通

当前政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这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完善的沟通机制才能互通信息,了解到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解决症结。通过沟通还能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与资料,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政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对审计单位的经济监管,促进广大干部严于律己。因此,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审计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与片面,有关部门在接收到结果后并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勿论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更缺少完善的反馈机制。另外,审计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层对审计结果的管理不足,并未将其整理成独立的档案资料,以致于大多数情况下,审计结果沦为无意义的数据。

二、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配套法规

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系统的关键措施。针对审计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进行优化,为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依据与制度,逐渐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建立完善的追究体制,追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使用情况,不遗漏、轻视任何一个审计结果,若被审计的单位或者领导干部存在经济问题,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对不重视审计结果、未进行合理利用的部门进行追究;将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优化审计指标与方式

建立科学的定量指标评价体制。在制定中要将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被审计内容作为依据,例如,接受审计的单位的收入、支出、经济决策备案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依据;在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定性指标的作用,能够显著增加评价的科学性,考虑全面、纵向比较,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的关键是转变过去事后审计的方式,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部审计过程进行结合,制定有效的联络员制度。该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增加审计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将审计部门与接受审计的单位的沟通桥梁搭建起来;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部门应该先派遣人员去接受审计的单位进行沟通,Σ莆袂榭觥⑷嗽卑才诺冉行初步了解,便于审计工作的展开;定期组织人员展开总结会议。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利用较小的成本收集到较多的数据,为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政府为了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必须对审计的成果给予高度的重视。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部门要对工作进行总结,将数据结果进行汇编,上交给上级部门,并对接受审计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职领导的履职情况;对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整个审计工作系统,对其中存在的制度性、系统性问题进行改进;将审计结果进行公示。这项举措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威慑力。结果公示能够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程度,提高接受审计对象的重视程度,并且能被广大人民群众信服。

(五)建立专业的审计队伍

审计工作牵涉到的范围广、条目多,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不仅需要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所以,政府要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优化其专业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展开,只有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才能发挥出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完善配套法规、优化审计指标与方式、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建立专业的审计队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完善审计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尧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及优化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7):70-71.

[2]李佳桐,张桂仁.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1):167-169.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评价 浅探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高校间纵、横向经济联系,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等经济活动愈加频繁。高等院校为进一步增强办学能力,同时提升其经济能力,在行政部门、直属单位和二级学院实行行政事业费包干使用管理,并实施“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以及“一支笔”审批的管理体制。同时对后勤公司等校办企业实行实行独立核算,赋予高度的自,也充分发挥了校办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在这种新型的管理体制下,要保证学校层面的宏观控制,促使各部门领导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确保高校各项经济活动运行的活力和安全,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系统的内部制约监督和评价机制。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或人事部门委托内部审计机构,对学校二级学院、行政部门或校办企业等主要行政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期满或离任前履行其管理职责范围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规范内部经济管理、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通过丰富了干部监督的渠道来为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有益于维护高校的经济秩序、增强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进而促进高校加强经济管理。

通过近几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笔者认识到,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难点之一,却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其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的理性评价,更是整个复杂的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笔者试着通过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本质内涵

为什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如此之难?这是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本质内涵所致,即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审计客体从静态的有形的会计资料,到动态审计对象的无形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是从客观反映到抽象分析的深化。审计评价是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性评价,其客观、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乎审计风险,更关乎对干部使用的导向。

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统一而系统的指标和标准。目前国内有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包括缺乏标准文本和判断重大经济事项及重大经济损失等的标准,使得对审计责任的评判存在偏差。

从实践情况来看,各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加上大量离任审计没有开展,势必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而高校经费来源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已由过去的单一靠财政拨款转变为如今的多渠道筹措,同时在经费的支出上也愈加繁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审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再者,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高校加快了领导干部的轮岗,而高校内审人员要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愈加困难,大多时候更要跨年度审计。如此仓促之间作出的审计评价,其客观性、准确性自然大大降低。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够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只说明了什么内容是可以评价的,却没有规定什么内容是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为使审计报告更易被被审计对象所认同和接受,审计评价内容往往过于全面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被审单位责任人的成绩,对发现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做责任的分析,这种避重就轻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无关乎经济责任活动的模糊概念纳入评价内容,不仅增加审计评价的难度,还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覆盖面过广,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有些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等合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在审计评价时为了避免矛盾往往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没有明确的判断,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使得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

二、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探索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审计评价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完成的质量和利用审计报告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思考如何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

1、明确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

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避重就轻和随意性问题,保持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必须得到明确。审计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这里的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合法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等问题上应负的责任;而直接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侵占国有资产等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而更多地去关注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要改进审计评价工作,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而是整个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其管理对象即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活动管理权力时遵守财经法纪等相关情况。相对应的,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紧扣“经济”这个主题,并仅限于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谨慎、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业绩及其经济责任作出评价。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在不超越审计职权的前提下,对非经济责任、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予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和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予评价。遵循重要性原则,紧抓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两大重点进行评价。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非经济行为,如某领导干部为提高行政费用的使用效益而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也可作出适当的评价。但被审计对象在非经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如科研课题的争取情况等,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加以简短陈述,无须放入审计评价。

2、做好审计对象分类,确定重点评价内容及指标

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教育部(1997)《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高校有关行政负责人,是指校长、总会计师和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以及这些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校不同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其对本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以及其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要求是一致的,比如,评价各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考虑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真实性及合法性等指标;评价各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可考虑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及执行情况;评价各类审计对象的廉洁从政情况,可考虑个人和单位的违纪违规资金总额、损失浪费金额等。

但对有经营性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领导,对其进行经济责任评价关注的重点有较大差异,比如,评价被审领导干部为人事管理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时,可考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关费用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水平等;评价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时,可考虑各项教育相关支出比率(教学设备支出、图书资料费支出、实验费、实习费支出比率)以及课程建设净支出、教改教研项目净支出等指标;评价基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可考虑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有效性和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等;评价校办产业行政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年人均利润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财务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3、把握评价尺度和方法

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方法是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审计评价应根据其所确定的重点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定适当的尺度。

1)定量评价法。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查证的事实,用具体数值对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评定。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评价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由于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和在其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值情况;二是领导干部不遵守廉洁自律、违法违纪等情况。

2)定性评价法。利用审计调查过程中取得的事实数据,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档次,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情况及领导干部对此等问题应负的责任。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要将审计数据量化与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不同级性质一一对应。

3)对比评价法。将根据某项经济行为在某时段或时点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业务的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对比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其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性质的指标完成情况。

4)分析性评价法。应用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标准,以此来评价某项经济行为的质量。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4、坚持“独立性、谨慎性、客观性”原则

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制度为准绳。必须把握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要避免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功过是非。二是谨慎性原则。坚持事实是评价的基础,审计查证的内容是评价的范围,审计工作的量度决定评价的量度,并在评价前要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对审计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具体事项、未经过明确规定的事项均不作评价。三是客观性原则。应科学冷静地分析,用已掌握的事实和数据指导评价,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或成见,做到证据充分,结论科学。

参考文献:

[1]王奇杰.高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事业财会,2008(1)

[2]李留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分级模块化评价指标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3]宋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4(8)

第4篇

地处秦巴腹地的汉阴县,南依巴山,北枕秦岭,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在这三山夹两川、总面积134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支国家审计监督小分队――汉阴县审计局。他们爱党敬业、忠于职守,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倾力打造审计精品,为助推区域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不懈地奋斗着、奉献着,成为陕西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审计机关的一面旗帜。

善抓质量铸精品

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人,重点在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汉阴县审计局为规范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汉阴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汉阴县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注重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目标具体化,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情况基础上围绕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严格控制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积极推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审计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审计执法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不断增强审计执法的透明度,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他们还实行了审计组长、股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和审计业务会议等多级复核制和审计案卷质量评比制度,把住了审计质量关。每年年终他们都要集中所有审计案卷,组织人力,依据审计准则,逐条对照检查、精益求精,相互检查、吹毛求疵,尽力从审计案卷中寻找出存在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确保每个审计项目都达到质量过硬。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主审人,在责任制考核中给予加分,实施物质奖励。该局审计工作的激励机制、质量约束机制执行有力,有效调动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05年起至今年,汉阴县审计局每年都有一个审计项目被省审计厅评为省级优秀项目,可谓是一支善于铸造精品的审计小分队。

善打硬仗求发展

从事审计工作就如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能不能打硬仗、打胜仗,是衡量一支队伍是否全面过硬的试金石。汉阴县审计局牢记以人为本,重视队伍的全面建设,“软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始终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强化审计“免疫”功能来引领审计航向,越是艰险越向前,立志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赢得不朽战绩。他们对有关审计事项,不搞瞎子摸象、仓促上阵,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合理方式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掌握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审计判断和审计评价意见的表达,坚持基于客观立场、以审计结果为基点、实事求是,不以主观愿望行事,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办理审计事项客观公正、恪尽职守,为伸张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而竭尽所能。他们先后完成了对县疾控中心、县民政局、蒲溪镇、涧池镇等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应负责任的违规违纪金额131万元。特别在对蒲溪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攻坚战中,不畏艰巨,不惧复杂,精巧设计审计方案,精密实施审计步骤,精细周到地协调沟通,连续作战,现场审计历时2个月,最终打赢此仗,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收回个人欠款7.6万元,促使蒲溪镇建立健全了精细化经济管理制度,落实了整改措施。现如今蒲溪镇经济和社会建设,正健康向前发展。

第5篇

优化人力资源发挥群体效能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知识经济中显现出巨大的价值,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我们把培育和开发审计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务,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我们打破行政机关吃大锅饭的局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一是以“四三二一”育人创业工程和以塑造“八型”干部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机制的确立,特别是将“八型”实行量化目标考核兑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大力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发挥各个层次人员的长处和优势,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人人争先、共同创新的工作局面。

多形式培养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一手抓自编自演,每年安排15天时间,专门开展审计业务整训;一手抓外出学习、观摩、考察。目前,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天候”的审计干部日益增多。在全市范围开展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城建资金审计以及“三农”资金审计,都是采取混合编组形式,充分发挥了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有24人次因工作出色受到市级以上各类表彰。

相互联动,统筹安排审计力量。打破各部门专业分工界限,采取大兵团作战、左右联动、上下联动、交叉审计、换防监督,使审计成本大幅度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在对市直79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专项检查中,我局抽调精兵强将45人组织11个审计组,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资金8920万元,为市政府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决策参考。

优化环境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审计事业要发展,除了依靠自身艰苦不懈努力外,重要的是要紧紧依靠上级审计机关、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依靠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依靠老百姓的拥护和认可。否则,审计工作将寸步难行。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坚持以有为博有位,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紧贴政府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审计。如针对我们查出的预算外资金有关违规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六条措施严加管理。在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下,终于把市直2.2亿元预算外资金收入财政专户。

工作上,市领导积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权,多次将审计部门上报的信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批转给有关部门整改落实;在人员编制上,为审计局特批增加科级机构17个、人员编制40个;经费上,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第二,坚持公正执法,赢得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在审计工作中,注重发挥“审、帮、促”的作用。去年我局受市政府委派,对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暴露了该单位管理松懈、财经法纪淡薄、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该单位认真采纳审计建议,通过半年多的全面整改,实现了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经济效益三个显著提高。

第三,坚持审计为民,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注重抓好农业资金和养老、失业保险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促进各项优惠政策和援助资金的落实,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在去年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中,我们历时两个月,行程1300公里,审计资金总量2亿多元,督促归位欠拨、占压资金2100万元。在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的审计中,查出有问题资金279.18万元。市领导对上报的审计情况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审计成果。

整合业务资源探索科学管理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计对象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审计内容由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两个并重;业务工作已基本形成财政资金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格局。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我们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计业务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科学划分审计业务领域。对审计业务领域进行重新划分,积极推行了“一主两翼”,即: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以专项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两翼。抓住预算执行审计龙头,将其与部门财务收支审计、财政体制改革新情况审计等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治腐败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把扶贫、救灾、农业、社保等专项资金审计作为贫困山区审计工作特色项目,促进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近年审计的268个项目中,查出违规资金6.5亿元,查出“小金库”40多个。

全程控制审计质量。一是建立质量三评制度。审计前期,评审审计方案,方案评审过关,才能实施审计;审计中期,评估审计成果质量,实行审计质量“回头看”和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后期,评选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标准突出审计效果、突出审计深度、突出审计方法创新。二是完善执法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审计执法公示制》、《审计执法督察制》,坚持四级复核,防止出现“人情”审计。审计决定落实率达到100%,没有发生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错案。近年我们先后有17个项目荣获全省优秀项目奖,创出了在全国打得响的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农业扶贫资金审计三大业务品牌。

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审计成果

一是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对每个科室、每个人,实行动态的量化管理,纳入目标考核,奖惩兑现,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我们向市委市政府、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的重要情况和信息,80%进入了领导决策圈。根据审计建议,市政府专门出台了《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招标组织与实施办法》,并召开全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招标会。

第6篇

200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根据新的《会计法》等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出台的《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实施《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要求全国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认真贯彻执行。但在经过几年的实施后,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标,内部经济工作秩序的混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收入的体外循环,重大经济事项缺乏充分论证,违法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的意义

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是为了贯彻责、权、利相统一,其核心内容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明晰责任。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旨在通过制度化建设,将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促进资金使用的规范化,增强资金安排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重复和无效的建设,堵塞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漏洞。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学校良好经济秩序的有力保证,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力手段,是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和建立自我约束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当前高校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经济责任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经济秩序和财经活动,关系学校改革和发展大局的事情。但长期以来,有些学校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存在对经济责任制认识模糊,对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对经济责任制工作不关心、不重视,甚至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与己无关,把经济责任制工作当成额外负担;有的认为,经济责任制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作为学校只要把教学和科研搞上去就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思想上没有认识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工作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在组织领导方面,有些高校还没有把经济责任制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把这项工作完全推给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制体系。在责任分解方面,有的没有进行责任分解,没有明确领导班子的每位成员的责任;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涉及的岗位较多,学校对他们在经济方面有些权力和职责不明确,存在责任交叉和责任空档,出现“有利大家争,有弊大家推”的现象;有的甚至只明确权力,没有明确责任,根本不把经济责任制当回事。在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程序,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责任制追究制度,采取既不考核也不追究的态度。

(三)措施不够到位。目前各高校虽然建立了以校长为主的各级经济责任制,但这些经济责任制措施不具体,大多数只是把相关职能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加以明确或汇总,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落实经济责任制看作是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有些高校的领导对落实经济责任制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四)监督不够到位。有些高校对落实经济责任制,只满足于开会作布置、发文提要求,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帮助指导和督促检查;没有真正在组织上形成一套抓经济责任落实的体系,常常是上级有了要求,才抓一下,上级不作要求,就没有人去理睬。高校内部的监督机构,如审计、纪检等部门是在校长领导下的二级机构,其领导由校长任命,其工作对校长负责。这种“内部人”的监督机制,对校长经济责任缺乏应有的牵制和约束机制。制度执行应达到的监督作用往往是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大多还是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形式,审归审,用归用,审用分离;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五)奖惩与追究不够到位。目前各高校对落实经济责任制工作的好坏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没有形成一整套客观、公正、可靠的评价机制。既没有指定考核机构,也没有组织专门的考核人员对经济责任制工作进行考核,有的高校出现了责任问题也视而不见,没有组织力量予以调查,往往是不了了之,责任追究成为空谈。

(六)管理者的素质不够高。多年来,高校经济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济工作在低水平徘徊,经济管理工作者的素质相对较低。表现为:一是业务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缺乏敏感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职业道德水准低,对不正之风不能坚持原则,经济责任意识不强,财经法纪观念淡薄。

三、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应以责为依据,责权利结合为原则,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按规定行使权力,按规定承担责任。经济责任制应贯穿于高校整个经济循环过程。具体包括日常预算收支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制;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的经济责任制;财务主管人员任用和变动的经济责任制;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制;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

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校领导、财务处长、各有关部门、二级单位财务主管人员和基层财会人员等各级、各部门经济责任制及多层次的管理体系。通过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逐级实行经济责任制,明确校内各级人员在财经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增强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意识,使各级人员能按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在经济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学校的财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做好各级经济责任人的岗前培训,提高责任意识。健全与科学的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再好的制度也必须由人去执行,否则,难以发挥其效应。因此,校内各级领导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的各级财经法规、制度,了解并掌握学校事业运行规律和财会工作规律,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一是使其具备在工作中必要的经济、财会、法律知识,懂法和依法办事的必要条件,强化其在财经工作中的法制观念,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始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办事,对日常预算收支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对重大财务收支坚持谨慎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二是深化其对经济责任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对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经济责任的主体意识,履行好各自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责。

(三)做好财会人员的素质能力培训工作,加快财会队伍建设。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财会队伍建设,按干部管理权限配备、选用具备法定从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围绕中心工作,合理设置财会工作岗位,按择优聘用的原则,适当补充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重点岗位要配备骨干人员,要建立定期轮岗制度,确保财会人员的合理流动。鼓励和支持在岗各级财会人员参加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各种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二级单位的财会人员,从财务负责人到一般会计人员,都应采取学校委派制,全校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必须对学校直接负责。学校财务处每年应安排充足的时间组织校内财务主管和会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四)加强预算管理,规范学校管理行为。高校财务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加大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控制各种消费性和公务性支出,引导学校资金的合理流向。为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必须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做到“谁签字,谁负责”。

为规范校内经济行为,学校必须将各二级核算单位(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除外)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各二级核算单位必须执行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定期向财务处报送有关报表,财务处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账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二级单位不得截留或瞒报收入、坐收坐支、虚列支出。

学校所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按规定的程序由财务处统一报经上级主管部门、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巧立收费项目、自定或自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使用自制票据收费,必须使用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票据,建立票据使用、缴回、结存登记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及时足额地将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待财政部门审批返还后,才可作为事业收入,用于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高校应加强对银行账号的管理,禁止私自开设账户,财务处要肩负起对银行账号统一管理的责任,坚决杜绝乱收费、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的行为。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明晰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房屋、建筑物以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专人负责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济性资产,要进行科学、严密的可行性论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对于校办产业应经常性地进行清理与核对,明确学校对校办产业的货币或非货币投入,进而明晰学校与校办产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校办产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按照企业的“两则”和“两制”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凡使用学校资源,包括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力、财力、技术成果、仪器设备、房屋场地、水电通讯等均应合理计价,向学校交费。国家对校办产业减免的税金,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教育的支持,学校应有支配权。校办产业应按有关规定向学校上交利润或分成。

(六)加强对经济责任制的监督检查。高校应努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并使之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经济责任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高校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种内外结合、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制度能较好地保证经济责任制正常、有序地运行。

(七)强化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应不定期地对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设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乱纪的行为要追究责任。

高校的监察、审计机构是监督学校财经运行、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部门,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必须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的作用。利用内审力量,建立健全日常审计制度、专项审计制度和各级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布,审计结果要与其经济、行政利益直接挂钩。对于内审发现的问题,学校应严肃查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拖延耽误。同时,对内审工作也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一旦发现有该审的未审、该作处理而没处理的问题,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完善责任考核制度。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是实行有绩施奖,有过施罚,建立完善的责任考核制度是保证各级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的又一重要环节。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建立科学的责任考核的指标体系,明确考核的方法、程序等;二是建立各级经济责任人的财经业绩考核与学校的人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各级经济责任制的考核作为干部岗位职责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各级经济责任人奖惩、业绩评定、任用挂起钩来,从而使高校的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

第7篇

一、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一)审计资源

资源是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人类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审计资源则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称。从来源上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审计内部资源和审计外部资源;从与审计主体的关系来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以构成要素来区分,审计资源主要包括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技术方法资源三类。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整合审计资源,是指围绕一定的审计工作目标,对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作用。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的效能;二是搞好各要素之间的科学配比。整合审计资源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结构效益。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中因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新形势下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变得十分迫切。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效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

第三,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的敏感度。一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都降低了,缺少了审计创新的内在动因;二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出现惰性化的趋势,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装陈酒,缺少推动对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的外在动力。

三、整合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和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审计人员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确定的,而审计项目是相对可变的。整合审计资源要先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通过审前调查把需要审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归类,在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同时,要打破现行按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审计资源项目的现状,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统筹安排。

首先,实施审前调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审前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履行审计程序的一个过场,导致审计目的的不明确,审计切入点不到位,在事实上拉长了就地审计的时间,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主要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其次,在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整合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势力范围”,并做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最佳配置,就具体的一个项目而言要尽可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要从微观审计入手揭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从全局统筹安排,避免业务职能部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个性安排,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三,审计工具是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具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尤其是对金融审计体现的最为明显,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取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性

在一定时期,审计资源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然而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使得现有的审计资源远远不能适应审计的需求。审计机关总是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运用效果的最大化。适时地进行较大范围和较大力度的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是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要根据本地域经济环境、本单位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同时,整合审计资源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审计单位在对自己的审计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后,选择那些有益于突出工作重点的、有益于实现重要工作目标的进行整合。

五、整合审计资源的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通过改革计划编制程序,实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职能与实施职能相分离;完善计划要素,严格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改进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业务指导;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进一步强化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力度,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内容,用科学的方法统一安排审计项目,以期在现有资源下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否则将会造成审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探索项目招标制,强化绩效管理

审计计划确立后,如何进行工作分配显得非常重要,传统做法是根据专业性质类别将审计项目分配到各个业务部门。为了激活审计干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在前述模式下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确立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让符合审计组长资格条件的审计干部都参加竞标。审计机关领导层可以根据方案优劣进行选择确定,这样有利于对审计工作量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体把握,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同时可以有利于根据竞标方案进行审计中、审计后控制,进行绩效考核管理,检查是否按工作方案实施了审计,是否达到了审计目标,并进行合理评价。此外,实行项目招标制度,必须配套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进行诱导和强制。奖惩应当分明,应当以当年度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为基础,以功过为依据,从而有效保持和提高审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

审计机关不仅要合理安排当年的审计项目,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要掌握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了解国际审计和先进地区的审计动态与自身的差距,因此长远战略规划对于指导审计机关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而每年的审计计划和工作思路正是逐步地实现长远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审计计划的动态发展。为更好结合近远期计划,我们应当考虑在长远战略规划基础上制定一个中期滚动计划。中期滚动计划实际上是以细分客户为前提的,具有动态特征。由于审计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各种情况又层出不穷,中期滚动计划可以在上一年度审计基础上做一些滚动调整,这样比较灵活机动,同时在合理的若干年度进行统筹安排,促使年度计划更加科学完善。

(四)整合审计力量,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整合资源最重要的也就是整合审计力量资源。目前审计机关,审计干部人数规模非常有限,而审计领域非常广,现有的按专业性质对口设置部门客观上造成条块分割,已经很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专业部门设置过多,机构垂直层次过多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和变异,不利于灵活机动处理和协调沟通,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应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建立项目组运行机制。按任务安排人员组合,可以打破部门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上下左右联动、交叉审计,使审计成本大幅度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将会明显提高。采取这样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而且可以合理安排和平衡部门间的任务,减少部门之间矛盾,可以有效实现全员交流轮岗,增强审计干部适应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细分审计对象,确定审计强度

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就目前条件来看,审计部门在同一年度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这既不客观也不经济。因此,应该在全面掌握审计对象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另外,细分审计对象还应包括对同一审计对象的各个时期不同方面不同侧重。这样既符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达到审计目标,又可以节约审计资源留有余地,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扩充和再生。值得注意的是细分审计对象是一项动态性的管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动和调整。因此,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是细分审计对象的基础。

(六)借助外部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应当采取聘请专家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涉及特殊领域的项目审计、重大课题研究、计算机开发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二是相对于人员培养来说,可以节约成本;三是聘请专家参加项目审计,或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听取专家意见,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度。外部力量有助于缓解内部力量不足的压力,借助其他部门力量,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审计,可以使得审计组成员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充分利用或外包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及专家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工作负担,通过审计资源的有效放大,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借助媒体和社会舆论,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重要线索,减少审计工作量。

第8篇

紧扣港航海事发展大局,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和服务效能,注重审计报告的落实督办,为港航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供强力保障。

二、主要工作

突出对下属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执行审计,主要通过本单位内审人员进行审计。为规范项目管理和竣工决算审计服务;突出2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组织委托会计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配合省局及市审计局进行的审计配合工作,加强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审计,并力争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年度审计项目的具体计划分为以下几板块,具体汇报如下:

(一)对下属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执行审计

1.开展专项资金审计

要把部门预算、财物收支和专项资金收支审计作为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加强财务专户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做好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不断强化部门预算全过程的监督,促进编制科学、规范、明细的部门预算,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2.对下属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执行审计,这块主要通过本单位内审人员进行审计。

为加强局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对下属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执行审计。

局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兼职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并对局所属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局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局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并对其负责,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提供有关财政、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会计报表、上级批文及相关经济活动的资料和电子数据。检查有关财政、财务收支或者相关经济活动的资料、文件和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现场清查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实物。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内部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对违反财政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行为予以制止,提出处理建议;对遵守财政法律、法规,经济效益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表彰和奖励的建议;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对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有关财政、财务收支或者相关经济活动的资料予以暂时封存。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要求,参加或者列席局及下属单位召开的有关财政、财务收支或者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议。

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个人应当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不得拒绝、阻碍、隐瞒、谎报。

(二)2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审计工作要跟着资金走。各单位要切实关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未经审计,不得付清尾款,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得报批竣工决算”的规定,200万元以上竣工决算审计面要达到100%。为服务好港航基础建设,要高度重视审计2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为进一步规范我局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编报、审计(含审价,下同)、审批工作,加强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根据《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通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局实际。是2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组织委托会计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1.从事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相应的审计(审价)从业资质和港航建设项目审计经验,确保审计质量。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后报市港航局审核。审计意见书作为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正式办理和审批的依据。

2.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审批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谁立项、谁审批;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依法行政、强化监管、独立审计;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必须确保其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有效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2)项目投资、初步设计及概(预)算执行情况;

(3)建设资金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

(4)工程价款结算(决算)及工程合同执行情况;

(5)交付使用资产情况;

(6)收尾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需投资情况;

(7)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及说明书、交付使用财产总表及明细表等编报审核情况;

(8)投资效益等其他有关情况。

4.竣工决算审计(含工程价款结算审核)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按省物价部门规定标准和业务委托书约定合理支付,列入项目竣工决算。

港航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按照《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港航建设项目审计中查出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按照审计署等六部委印发的《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审投发〔1996〕105号)等有关法规处理。

(三)主要是配合省局及市审计局进行的审计配合工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必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各单位离任责任审计覆盖面要达到100%。

开展与审计机关的联合共建工作。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与审计机关的审计配合工作,坚决查违纪违法案件,促进港航海事事业的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良性互动。

(四)做好审计基础工作

1、要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步伐,提高审计质量。按照省局的要求,市局将在全市港航海事部门开展2个计算机审计项目,参加省局计算机审计优秀项目评选活动。

2、要认真贯彻《审计法》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落实内部审计职能和人员,加大审计后续教育培训力度,为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3、要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法规的要求,完善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文书使用和档案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要及时上报审计报表和总结,加强审计资料、信息、论文的撰写,认真总结、宣传审计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为交通审计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9篇

在即将迎来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江西省审计厅财金审计处,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等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探讨。

记 者: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从财金处直接从事省级预算执行和下级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看,你们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

孟文军:这是一个大课题。先谈一点基本认识。

继国家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断之后,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我认为,如果说“免疫系统”功能,阐明的是国家审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指明的是国家审计怎么样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财政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基于有效实施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周国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把握法定范围和内容,这是基本前提。

关于财政收支审计,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是: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从审计主体看,对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由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实施;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实际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分别采取“上审下”、“同级审”进行。审计主体应当是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

从审计方式看,应当是“同级审”与“上审下”。

从审计客体看,本级各部门预算、下级政府预算都是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其他财政收支,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是指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因此,审计客体应当是纳入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

由此,总体上说,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构建一个国家审计机关对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实行有效审计监督的结构化体系。

孟文军:厅党组高度重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王殿军厅长的大力推动下,厅专门设立综合处,具体负责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两个报告”起草工作。一是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统领,对厅各业务处、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二是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对财政审计信息进行统一归集和分析,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质量。这实际上是搭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平台。

傅志辉:为了不断推进和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王厅长提出了以财政资金为源头展开审计的思路,并由财金处组织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在听取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汇报时,王厅长又提出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思路,要求财金处进行探索。

孟文军:这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财政资金运行的特点,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特征。

从省级财政资金运行而言,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是源头,横向涉及省级预算部门(上缴财政收入和接受财政拨款),纵向涉及下级政府(上缴省级财政收入和接受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作为作用于财政收支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只有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财政收支审计的整体效能。

周国亮:这种结合,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一体化,并且保持审计方式的多样化。如审计省级非税收入管理,从审计内容上,可以把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和审计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缴交情况结合起来;从审计方式上,在财金处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时,可以由财金处对重点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由各业务处在审计省级预算部门时对其缴交情况一并进行审计,或由财金处或其他业务处组织对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专门审计。至于采用何种审计方式,可以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确定。

傅志辉:在这种结合下,还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横向成块、纵向成线。如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既构成整个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横向审计部分,又成为相对独立的审计单元。再如对某项本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既是本级预算资金向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纵向审计内容,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形态。

孟文军:如果说,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是在审计对象和内容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结构性安排,那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涉及的则是在审计主体和方式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制度性安排。这实际上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建立协同各类审计的基本机制。

常迎迎:这种基本机制,我认为,应当包括审计类型之间在审计内容上的协同和审计项目在审计时间上的协同。

一是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对财政收支审计采取“同级审”与“上审下”两种方式是法定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是两种基本审计形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如把绩效审计内容融入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对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发现的每个问题分清领导责任,既形成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每个审计项目上的制度化,又为开展专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保持在审计内容上的衔接。

二是实行年度审计项目为“两个报告”滚动服务的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法定制度,一般在当年6月或6月以后进行。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年度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要满足当年“两个报告”的需要,又要为次年“两个报告”打下基础。对每年6月以后的审计项目,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安排财政收支“上审下”或其他财政性资金审计项目,在审计内容上与次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形成互补;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延伸至当年6月底或审计日的上月底,在审计年度上与次年上半年审计项目的审计年度保持衔接。

孟文军:上面,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谈及了基本认识、基本前提、基本平台、基本特征、基本机制,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显得粗浅,也不一定正确,还请批评指正。

记 者:今年是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财政审计见证和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整个发展过程,对此有何感想?

孟文军:感想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财政审计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如财政审计的功能定位,在审计机关成立初期集中体现在查错纠弊,后来总结为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现在概括为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如财政审计方式,在经历了单一“上审下”后,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结合,再发展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推动了财政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财政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我省的财政审计在继往开来中呈现崭新局面。由1985年第一次由省政府批转46个财政赤字县(市)的审计报告、1990年第一次在《中国审计》介绍江西省财政审计的基本做法、1998年第一次以省政府令出台《江西省地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实施办法》,经十年来的开拓创新,到近些年财政审计为领导决策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江西省财政审计路子的鲜明特色、《江西省审计条例》的实施,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江西审计经验在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审计项目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省债审办和财金处均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集体三等功,标志着我省的财政审计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崭新局面。

记 者:税收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金处从去年开始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孟文军:地税联网审计是王殿军厅长亲自推动的我省审计机关第一个联网审计项目。在何干成副厅长、胡志勇总审计师的高度重视下,经财金处与信息中心共同努力,地税联网审计正在有序推进。

杨 桦:目前,已实现联网方式的数据获取、转换和分析。

——完成联网工作。于今年5月,在省地税局机房安放前置服务器,通过党政内网(网),连接厅机房专用服务器,建立封闭式的联网链路。

——获取征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获取了多年来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建立审计数据库。

——进行数据验证。对获取的数据库数据,按一定的方法,与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前台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修正有关模型。在去年试用的基础上,对一些数据分析模型的取值范围或因素设定,进行调整或修正,以适应本地化的运用。

——开展数据分析。对数据分析模型生成的疑点,从逻辑性、合理性、重要性上进行再分析,形成重点疑点,组织重点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