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风控服务

时间:2023-07-28 17:01:52

导语:在金融风控服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风控服务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核心业务;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所谓金融服务外包就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把平时一些非核心的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境外企业操作的一种服务方式。应该来说,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应用的一个有效工具,能够让商业银行重新调整战略资源集中开展核心业务。但是,它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控制机制,以使得金融服务外包切实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市场利益。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分析

(1)政治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必然会遇到不同国家的政策以及政治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也被称之为国家性风险或性风险。虽然说这三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性,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再明确区别。它主要包含了宏观政治性风险和微观政治性风险,从宏观方面来看,它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遭遇的由于政治变动而导致的商业环境变化或不连续性影响。从微观方面来看,它是指某个或某些机构特有的风险;(2)战略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些与外包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做法,加之对应的监督不够到位,从而使得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着战略性风险。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金融风险,有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战略本来就是关注的一些较难应对的决策问题,战略性风险就是关注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一般来说,战略性外包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外包机构和服务供应商之间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出现矛盾,就会造成一些战略性风险;(3)合同性风险。虽然说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中的后勤、人事和信息服务等业务受到一定契约的控制,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某些变动,有时也是较难衡量和认定的。此外,银行外包谈判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使得他们对于合同内容的理解也是有所出入。还有的时候,商业银行在签订合同契约的时候,会出于灵活性考虑而从短期来签订合同,如果服务外包提供商与银行之间产生某种矛盾的话,将会危及双方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合同执行遇到较大的风险;(4)操作性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外包服务还会遭遇一些技术性失误带来的操作性风险,有时出于资金局限性而无法及时履行责任或进行错误纠正,外包企业要进行检查是有较大困难的,或者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还有些时候外包机构与第三方做法不一致,从而阻碍了可靠信息的提供,外包监管机构很难正确理解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实际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外包服务政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设立一项较为全面的外包政策,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政策性指导,指导是否外包和外包哪些具体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对一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进行评定,全盘考虑各种风险以及外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些外包服务政策的指引下,把一些属于战略性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等职能不进行外包,在确定外包服务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并分析外包活动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并严格遵循国际、东道国以及母国的法律和监管规定,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外包服务在合理、合法的情形下开展下去;(2)制定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外包服务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这种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包含对外包协议所有相关方面的监控和某些事件发生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那么,在制定这些全面外包风险管理计划时,就应该首先评估下外包活动的范围以及重要性所在,还要对外包机构的外包风险管理以及监控水平进行评估和分析,且不可盲目行事,而是应该运用特定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评价标准来规避潜在的外包风险;(3)慎重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一定要审慎调查以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这就需要外包机构制定一定的标准,对外包服务提供者进行有效、可靠且高标准的评价和选择,尤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潜在的风险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该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并对其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全面考核相关外包商,尤其考核其经验、能力、信誉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最好通过考核后选择那些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可靠外包商,并在签订协议的时候,涵盖所有环节,从而使得外包业务能够规范化运行下去;(4)及时签订书面的金融服务外包合同。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在实行境外投资的时候,要通过书面合同的方式把外包服务关系明确的写下来,说明外包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愿景。这些都是属于外包合同里非常实质性的内容,与外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一样。事实上,外包服务的书面合同属于一种管理工具,能够减少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加之如果服务范围、性质以及质量存在一定争议的话,也可以通过书面的外包合同来进一步规定,加强服务提供商的履约能力,让监管机构更好的行使监管权力,外包机构也能够获取相关的文件、记录和信息,一旦发生失误可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因此,这些外包服务合同应该是可操作性的合同,完备的合同,而且是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及维持作出明确约定的合同,还要采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5)构建良好的服务外包应急计划。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候,应该让外包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商建立健全应急计划,从而做好控制机制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外包机构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及时评估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后果,做好相应的应急计划,并配备合适的应急计划协调工作,还要构建违约时所提供的应急计划。否则,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机构很可能会由于没有良好的全面应急计划而导致无意的信用暴露、财务损失、业务机会丧失以及声誉和法律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定期与服务提供商共同探讨服务外包的实际情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安全措施,甚至可以更换服务提供商,从而对金融服务外包实行必要且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应急机制;(6)做好服务外包的人员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金融服务外包也算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那么,外包机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要求服务供应商保护外包机构及其客户的保密信息,尤其是要有效防止有意或无意地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防止这些金融信息被滥用或盗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禁止信息透露出去。同时,也要对相关外包服务工作人员进行职前培训,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各种外包风险,提高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采取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毋庸置疑的是,该种方式为商业银行赢取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核心业务,但是,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些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合理筛选金融外包服务范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金融业务外包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签订信息保密协议,识别和评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加强管理服务提供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健全外部监管机制,从而切实让金融服务外包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景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7(5)

第2篇

当“大数据”开始进入各行各业的视线,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利用手中的大数据谋求更广阔的业务布局。

年轻群体因收入与消费的矛盾产生信贷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部分缺席为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发展空间。移动端可以随时随地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回应,科技发展重塑风控,这些与未被满足的需求产生碰撞,于是201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运而生。

如今,经过四年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艾瑞咨询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其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如此累积下来的大量数据将被如何运用呢?

数据驱动

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数据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着风控和获客效率。大数据风控,通过运用大数据构建模型的方法对借款人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提示,避开传统风控的劣势,发挥最大优势更精准地对业务进行支持和维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风控手段已逐渐不能支撑机构的业务扩展;而依托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对多维度、大量数据的智能处理,批量标准化的执行流程,更能贴合信息发展时代风控业务的发展要求。“与原有借款主体进行经验式风控不同,通过采集大量借款人或借款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建模的大数据风控更为科学有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向丽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

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是消费金融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区力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回顾,过去三年中,京东金融做了大量的数据、研发和系统的投入,这些投入是固定成本,每一单金融服务的操作成本则是变动成本。“比如‘白条’业务,我们没有一笔是通过人工审核,都是机器决策,这样子每单的变动成本近乎为零,我们的后台系统1秒钟可以处理几十万笔交易,这在过去的金融服务模式中是不可想像的。”区力说。现在“白条”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覆盖了两亿多个京东用户,而且每一个数据模型体系中都有上百个子模型,几万个变量。

区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京东金融目前已经构建了自身的核心壁垒,即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能力,具备了获取各种不同维度数据源能力,以及数据技术能力和数据模型产品能力。

与此同时,京东金融凭借在数据领域进行广泛的投资以快速占位。公开资料显示,京东金融已经投资了ZestFinance、聚合数据、数库、聚信力等多个数据公司,这其中包括数据银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不同的类型公司。

赵国庆则对自己创立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冠以“典型的大数据公司”的头衔。

目前,马上消费金融拥有的技术和大数据团队人员占据公司总人数的2/3,体现了鲜明的新型金融机构特征。通过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面对不同业务场景和不同需求的几十个大数据模型,拥有超过10W个数据维度。

区力还透露,依据京东金融2017年确定的“坚持技术持续投入不动摇”战略,下一步京东金融将对于自身数据技术基础方面进行布局。

举例来说,根据京东集团的电商业务的一些用户购物数据,基于相应的模型产品,可以在消费金融业务上为消费者提供相匹配的“白条”额度,或者为其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理财服务,甚至在众筹业务方面。

当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借力大数据大势所趋,业内人士翘首以盼的是,利用大数据将各条业务线的服务、产品、用户打通,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服务。

数据共享

4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住舨棵诺亩唐谙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的贷款,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估计接近6万亿元(含房贷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

“中国的按揭占绝对主导,25万亿元当中,大概有19万亿元是住房按揭,剩下的大概6万亿元金融机构的钱,加上目前新兴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钱,中国差不多6万亿元左右的消费信贷当中,信用卡的规模大概是4万亿元左右,剩下的都是分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报告》会上说。

目前,进军数据、技术支持解决方案是不少已经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消费金融平台的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这几年,京东金融在数据和技术输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和金融机构合作联名信用卡,帮助发卡银行提高批核率。现在,我们的现金贷款产品背后大部分都是对接的银行资金,帮助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区力表示,今后,京东金融依然会沿着开放的路径,对外输出数据技术能力,帮助推动整个普惠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3篇

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商界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未来,这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但是我们发现,企业的增长逻辑在科技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借助供应链和金融的杠杆,可以从一位数的传统增长转变为呈级数式的高速裂变,上市公司更是可以借此实现市值倍增。

实体经济的“产业+金融”的产融结合趋势,可以从政府所扶持的相关政策中得到体现。2016年8月初,银监会表态将扩大财务公司外延产业链金融试点;8月中旬,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启动产融结合城市试点。从城市到企业,无不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虚入实的明确态度,很显然,国家更希望资金能流动到实体经济里去。

同时我们看到,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尝试将供应链产融结合作为转型利器,给行业和市场做了个试水,并带来了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数据结果。海尔作为一个30年的龙头企业,以产带融,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连接金融服务,从而调动上下游沉睡的大量资源。2015年4月供应链金融板块上线,一年交易量达到101亿,用户规模为200万。

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尝试以失败告终。那么对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借助供应链金融高速业绩倍增实现市值管理呢,如何搭建体系,如何找到方法论运用其妙呢?我们不妨以一家做印刷油墨的上市公司作槔子,看其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市值管理的三部曲。

第一步,依托供应链金融垂直纵向做供应链金融挖潜。具体来说,就是让这家企业从自己熟悉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出发,通过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基于供应链实现金融支持,从而打通或进一步加强垂直产业链上的公共服务,比如公共仓储等。换言之,你能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卖点解决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资金短板释放他们的潜能,同时能快速从竞争对手那里把供应商和经销商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而且,通过参与供应链金融后,你能宏观涉足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从一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转化成一个产业链的资源组织者。

第二步,依托供应链金融横向产业链倍增。由于油墨只是印刷厂所需耗材的一个小品类,只占印刷厂耗材的5%。沿着印刷厂需求,搭建印刷产业链服务平台,将原来只供应油墨的服务横向拓展到纸张/PS板等其他95%的品类,不经意间,已经把自己的潜在市场空间扩展了20倍,从5%到了100%。整个产业在下滑,我们看到的巨大机会却是让自己的潜在市场份额扩张20倍。这个过程,实现从制造业到新实业的转型。

第三步,依托产业链做并购。我们来看看前面两步中的资本机会:一个是上市公司可以联合券商或银行发起供应链债权基金,服务第一步和第二步中出现的金融需求,同时锁定相关企业的优先投资权;其次,上市公司可以联合合作伙伴设立产业链股权投资VC基金,在纵横向体系里,寻找好的标的企业做股权风险投资。最后,上市公司还可以联合合作伙伴发起并购基金,对产业链上优质标的和战略标的进行并购。这种产业链上并购,标的情况基本透明,产业协同价值大,成本低,可以大幅降低并购风险。同时,产业链协同故事概念性强,增长快,行业壁垒大,可以极大获得资本市场认可,通过产融结合释放巨大市值拉动。

上述是一个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市值管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这个大战略框架下,撬动垂直产业链到横向产业链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供应链金融。而供应链金融最核心的就是风控。所以要让这个战略落地,就一定要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管理。

要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一方面要依托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和行业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好金融的底层风控模型,应用供应链大数据的底层挖掘和数据分析,在贷前能做好供应链大数据的反欺诈分析和征信,贷后做好供应链大数据及经营数据的动态跟踪,并一定要建立供应链过程闭环实时风控的体制和流程,并固化在系统中,避免人性弱点导致的风险,在预设的过程风控模型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做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实现泛中心化、交叉验证的供应链风控过程化管理。引入专业独立第三方供应链大数据风控服务商来辅导并打造体系,是一种省时省力并且安全的做法。

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集团管控理论,结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其管控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的理论内涵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集团管控的核心含义是指集团总部对下属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采用的管理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化集团的规模经济、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效应。

集团管控主要包括管控平台和管控模式两个方面。管控平台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建立管控平台是实施集团管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企业运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企业运行所涉及到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权利体系和利益体系全部是从公司治理这个中心延伸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搭建完整的管控平台,必须建立多个子系统进行支撑,建立与母公司管控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和矩阵制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等多种形式。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集团管控类型划分方式,是战略管理大师古尔德等人最早提出的“集团管控三分法”,即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特点(见表1),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并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进行动态调整。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定位

2007年以来,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改变原来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经营格局,努力拓展多种业务模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管理为主,拥有金融租赁、证券、信托、保险、基金、房地产等多个子公司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摆脱了对政策性业务的依赖,为商业化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根据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未来通过商业化转型和改制,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管理者和综合金融服务商的建设,最终向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在此战略定位下,商业化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治理结构上建立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准则和规范,在组织架构上突出主业,对办事处和子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专业化组织协调和管理,在管控模式上根据内外部具体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等方式。

商业化转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管控困境

(一)母子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达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单一股权问题仍未解决。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处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单一股权结构和行政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它们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机构,仍待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

(二)集团主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近两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商业化转型,市场化运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业界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外成熟金融控股集团相比,集团主业在相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十年间,大多数地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降至低位,且大多数银行自身也逐步具有管理不良资产的机构和能力,不良资产的市场释放量大大减少。因此,以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为单一主业来支撑中国华融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赋予资产管理业务新内涵,不断拓展辅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手段。

(三)总部管理和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拥有多家子公司平台和办事处、营业部,子公司平台涉及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明显扩大,办事处商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家公司总部的服务、管理、资源调配和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未能充分满足办事处、子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如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集团风险指标体系,在风险价值计量、风险识别、分析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在经营授权方面,办事处接受总部下达的收入、利润等自负盈亏指标,但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经营上缺乏一定的自,各类业务均需报总部或子公司审批,降低了业务流程的效率。

(四)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金融控股集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协同效应,要实现这一效应,除集团各组成部分应密切协作外,还需要母公司具有强大的横向协调能力和信息共享服务能力。而这对于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办事处以及管理层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但当前各家公司的业务协同效应仍未充分发挥。如总部对不同业务和经营主体还缺乏有效协调,综合经营效应不明显。子公司和办事处单体经营联合的特征还比较突出,综合经营和一体化管理优势不明显,在简单的合作中还不能有效地将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延伸为产品链、价值网,实现综合化效应最大化。

改制后集团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选择路径

(一)公司管控的总体目标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有效管控的总体目标应是:在组织上减少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执行上强调统一、高效,保证运作效率;在资源整合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在风险控制上,主动、高标准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

(二)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1.符合战略规划原则。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必须遵从以上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各主体的功能定位,才能成为公司战略发展框架下的有机组成部分。

2.符合公司现状原则。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公司必须切实考虑转型发展目标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要求,根据内外部具体的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模式。

3.符合灵活性原则。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演进的。在向目标组织架构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渡期方案,保证组织架构的平稳演进。

(三)改制后公司组织架构设计

参照信达改制后的模式,改制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办事处可全部转型为分公司,集团公司既包括按区域划分的分公司,也包括按不同行业划分的子公司。从组织架构服从集团战略的角度考虑,可借鉴德意志银行模式,将总部部门分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两大部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集团业务进行梳理,对办事处业务按集团业务条线进行管理,并将子公司纳入业务条线协调管理。改制后公司的组织架构可采用图1所示模式。

(四)改制后管控模式选择与实施途径

1.总部对办事处(分公司)的管控。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业务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审批、财务资源经营、人事管理等方面分类适度放宽权限,给予办事处(分公司)一定自,与其商业化考核任务相匹配。对办事处(分公司)的考核政策更加细化且符合业务特点。总部可进一步修正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办事处(分公司)通过多做精品项目,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入,尽快实现由处置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营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建议根据业务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办事处多元化、综合化、创新性开展业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战略管理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战略选择进行决策,制定领导各金融平台的中长期战略,审批金融子业务的战略方向,将整体战略分解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及将战略举措转化为金融单位的经营目标。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应干预个体的经营策略,包括金融单位贯彻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金融单位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经营计划。对于战略实施效果定期进行测评和反馈,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应当建立集团总体风险管理战略,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从集团战略上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有效搭建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应包括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体系―包括各业务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审批中心、法律部、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各子公司、各岗位)。母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重点应有所区别。再次,明确主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主要以业务线为基础对公司风险分别进行度量与管理,加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发。最后,还需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火墙的设立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努力实现既能合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财务管理方面。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整合财务资源,对子公司和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更多深层次的指导,从集团角度控制财务风险,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集权的财务管理是资产管理公司适合选择的模式。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对子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信息管控方面。在公司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下,公司信息科技部门应始终围绕公司商业化业务转型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构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三大体系。采用相对集中的IT管控模式,在集团建立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集团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负责全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新技术平台的研发、信息运营维护、基础架构服务和数据管理分析。

协调子公司与办事处(分公司)的业务合作。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从完善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制定适应交叉销售需要的整体策略,从而有效实现业务协同效应。如总部相关协调部门可积极引导各子公司及办事处(分公司)之间开展合作,并引导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在集团内部及时交流金融合作经验和金融产品设计经验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第6篇

关键词:双重转型;全面市场风险;次贷危机;监管滞后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12008)08-0043-04

一、花旗案例:双重转型带来的全面市场风险评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标志着金融市场综合化成为主流趋势,全球金融业开始打破分业经营格局,迅速开展机构和产品双重维度上的转型。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金控集团)正是双重市场转型的产物。

所谓机构转型,即传统分业经营管制下的金融企业通过自生或者并购的路径进行组织扩张,成为可以在多个金融领域开展综合性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者准金融控股集团。所谓产品转型,即依托金融工程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单一功能金融产品相互组合或者联结,成为覆盖多个金融领域及市场环节的衍生金融产品。而金控集团既是机构转型所形成的新型企业组织,也是推动和实践转型产品的市场主体。一方面,“机构转型”提高了金融控股集团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产品转型”后的激烈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产品转型”溶解了原有的市场隔阂,增加了金融企业转型为混业集团的压力与动力,也提供了现实的业务通路。

有研究表明,综合化经营的本质就是用权威关系代替价格机制以便节约某些交易成本(Luna,2003;Rose,2004)。花旗集团是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扩张转型的成本节约优势得以在短期内凸显。1999~2003年属于快速扩张期,花旗集团资产年均增幅达到12.3%,营业净收入年均增幅达到9%,而同期营业费用年均增幅仅为6%。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后,花旗集团机构扩张带来的风险开始显现,集团收益下滑,导致最终出售了保险、年金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步入了所谓的“稳健经营”时期。花旗集团的财务状况变迁表明,金控集团的综合化不仅会带来收益,也会带来隐含的风险成本。

从结构特性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全面市场风险来描述金控集团的这种风险特征。所谓全面市场风险,即由于金控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和产品的衍生性,导致风险在不同金融子公司间的传导和联动,并通过杠杆效应增加集团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而机构和产品双重转型正是全面市场风险的导火线。

在机构转型方面,金控集团通过设立提供不同金融服务的子公司,快速实现业务领域的扩张。在实现协同效应的同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的考量,可能在各子公司之间产生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行为,使得局限于某金融子系统的风险通过上述交易管道扩散到其他子系统,从而酿成金融系统风险。另外,尽管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由于金融机构破产的严格规定,或者出于维护集团信誉等原因,集团很可能被迫对陷入危机的子公司提供流动性、债务担保等,而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其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信心。而在产品转型方面,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市场衍生产品越来越成为全球金融交易的主流品种。通过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工具的组合使用,衍生产品具有复杂的结构特性,联结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权益投资、担保等市场,也使得风险能够跨市场传递甚至放大。

由于结构优势,金控集团广泛涉足衍生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全面市场风险。而这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便可能诱发市场危机。从2007年初开始的次贷危机,将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控集团的全面市场风险集中暴露出来。通过长期的证券化过程,花旗集团已经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了外部市场。但是,由于花旗集团实施综合化转型后,全面参与了跨市场特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多个业务环节,导致风险循环回归银行系统,构成了全面市场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花旗的全面市场风险主要包括:

经济周期背景下信贷资产的系统性风险。信贷资产是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基础,也是证券化市场风险的根本肇因。在美国经济的繁荣周期,出于利益驱动,银行发放了大量资质较差的所谓次级贷款(sub-primeloan)。这些借款人在2006年遭遇利率上升后就难以还贷,大大降低了MBS及其他衍生证券的价值。在花旗集团的按揭贷款中,个人信用级别(FICO)和按揭比(LTV)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整体来看,次级客户的按揭比倾向较高,按揭比例在90%以上的达到33.33%。所以,花旗集团按揭贷款内含了一定的违约风险,一旦遭遇利率等市场环境的较大变化,这种内含的风险就会外化。2006年以来,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花旗集团的一次按揭的延迟率从1.40%上升至2007年4季度的2.56%,其中,次级贷款的延迟率达到7.83%;而二次按揭的延迟率也从0.14%上升至1.38%。低信用级别、高按揭比的贷款就成为主要的风险敞口,并最终构成了花旗集团的贷款损失。

表内和表外的投资业务风险。在市场脱媒和利率变动加剧的压力下,美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投资业务,大量投资于高度衍生的证券化产品。而银行的传统内控机制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从业务分类的角度来看,风险点主要包括:纳入表内核算的银行内部投资部门;包销制度下的证券承销部门必须自行承担未能卖出的资产支持证券;银行设立的对投资者开放的投资机构,在次按市场崩溃面临投资者赎回压力时,银行被迫出面承担流动性供应,进而接手市场风险。在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后,花旗成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业务包括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以及相关信用支持业务。截至2008年1季度,花旗集团该部分业务的直接损失就达256亿美元,表内存量敞口达291亿美元。作为逐利手段,花旗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自营交易,截至2008年1季度末,经过对冲后的花旗集团的表内证券敞口为227亿美元,在2007年4季度和2008年1季度计提的相关损失达到226亿美元。最后,花旗集团是全美领先的债券承销商,证券化市场的动荡形成大量积压债券,造成花旗集团相关损失27亿美元。

担保供应服务的信用增级风险。作为内部担保,出让资产的银行可能自行购买部分次级受偿的证券,从而保留了部分风险。不过,为了满足破产隔离和会计下账的严格要求,这种风险留存比例一般很小。直

到1990年代,为了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银行开始通过CDS互相提供外部信用担保,从而大幅增加了风险负担。至2007年底,以次级受偿权为核心的信用增级证券就逾1000亿美元,一些银行机构持有的该类证券甚至超过了自身所有者权益的10%。

直接融资市场的杠杆授信风险。为了争夺有限的间接融资市场,也为了从日益繁荣的直接融资市场分取利益,美国银行放任大量银行资金通过投资机构注入证券化市场。这种授信业务具有高度的杠杆性,尤其是衍生品对冲交易信贷往往能达到数十倍的杠杆,其破坏性远比信贷资产内含的违约风险要大。当使用杠杆授信的投资机构深陷困境时,商业银行账上的担保物――资产支持证券也急剧贬值。截至2007年底,花旗针对资本市场的信贷业务收入达到989亿美元,其中,针对对冲基金的授信业务即次贷产品担保融资损失达12亿美元。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功能性监管滞后及其变革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作为宏观风险管理者的行政监管当局,还是对自身业务风险负责的金控集团,在次贷危机中都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暴露出风险管理的制度性缺陷。

在综合化转型过程中,金融企业往往是以有形资源为依据确定扩张边界,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条件。一个例子是,至少在2007年,花旗的1亿美金以上单日交易损失记录竟然没有统计高度风险的债务抵押债券(CDO)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导致金控集团不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设置了业绩增长的瓶颈,并因为风险爆发而产生了新的成本。

对于金控集团风险造成的外部效应,美国行政监管当局未能实现有效监管。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以及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例如,由美联储理事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而为了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在原则性地安排监管机构协作关系的同时,功能性监管却没能赋予主要监管者明确的授权。例如,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优先执行各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

由于所谓的主监管体制的权能设计模糊化,监管政策协调性不足,在市场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剧了监管与市场的脱离,导致金控集团监管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并表风险管理是巴塞尔和美联储的一致要求,一家拥有国际活跃银行的银行集团在并表时,应该在最大可能程度上涵盖其从事的所有银行业务和其他相关的金融业务(保险公司业务除外),而不管这些业务是否受到了监管。然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为开设表外实体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投资业务机构的表外化成为美国金控集团的显著特征。而Baxter(2003)早就警告,(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短期的合规成本而向海外转移,给风险监管者构成了困难,而规避者也会最终付出远大于合规成本的代价。

在次贷危机的沉重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今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名为《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的改革计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该蓝皮书是对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监管体制对于金融市场的机构与产品双重转型趋势的回应。

蓝皮书指出,目标性监管模式是未来的最优选择,其三大监管目标为:一是市场稳定性监管(market stability regulation),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Fed)负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传统职能,因此成为市场稳定监管机构,并拥有监管整个金融体系和所有金融特许机构的广泛权力;二是审慎性金融监管(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即对具有政府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为此将专门建立审慎金融监管局;三是商业行为监管(busi-ness conduct regulation),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在商业行为的监管领域,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将取代美国证监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FC)的大部分职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部分职能,以及美联储、州立保险监管机构、其他联邦出席机构监管者的相应职能。

三、我国金控集团的转型特征及其监管建议

作为金融市场变革的后发国家,我国市场转型也有其特点。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美国等地的金控集团已经进入业务成熟、风险爆发的敏感时期,而我国金控集团尚处于成型阶段,综合化效益比较明显,风险暴露尚不充分。

但随着业务综合化层级提升,金控集团面临的全面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我国金控集团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综合化转型在资源分配、管理架构、文化统合等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使得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性风险进一步放大。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监管,防止次贷危机中花旗现象在我国的重演。

从近期来看,可以在维系分业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夯实金控集团的主监管机制。当前阶段,我国金控集团实施的是联席会议下的主监管制度,即以母公司或主体业务为分类依据,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行使对各类金控集团的主监管权,各分业监管机构有责任向主监管机构传送信息、协同检查等。必须承认,基于主业的主监管体制具有分业监管结构的内在缺陷,生效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否则就会沦为形式化。而从现实考虑,保留现有的监管结构而新设联合监督委员会是完全统一监管的成本最低的替代方案(Aburamus&Tailor,2000)。有鉴于此,在次贷危机后出台的《美国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就着力强化美国总统金融工作小组的协调权能,以夯实美联储的金控集团主监管人地位。就我国现有立法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议以此为依据由国务院出台具有效力的实施细则,将现有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转化为国务院直属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由央行及其他监管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突出央行的居中协调地位,通过制度建构解决金控集团的监管协调问题。

第7篇

紧盯信贷政策导向上的瓶颈攻关,着力推动政策落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防止顺周期的紧缩,又防止过度放水。强化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运用,进一步加强利率定价行为管控,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利率政策执行效果及定价能力,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以往关注狭义信贷转向关注广义信贷,将债权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减少金融机构腾挪各类资产,稳住存量,优化增量,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实力。结合曲靖辖区工作实际,力争辖区全年新增贷款突破200亿元。

紧盯经济发展趋向上的瓶颈攻关,着力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有效性。围绕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谋划,把握好全市经济发展的趋向,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认清高原特色农业、居家旅游业、休闲养老、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等新的优势领域,巩固传统产业中的优势环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人民银行将通过综合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考核评价等方式,加大对货币信贷政策效果考核评估,对评估效果好的,给予货币工具倾斜和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紧盯金融创新发展瓶颈攻关,着力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盯住改革发展方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常规,破除思想束缚,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对接金融服务。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目标任务,正确处理好加法减法关系,满足各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注重对新业态、新生产组织形式、新消费模式的研究,形成自身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创新金融”“绿色金融”根植曲靖经济建设中。

紧盯贷款担保抵押瓶颈攻关,着力提升担保抵押实力与内涵。信贷风险管控虽然是银行的“生命线”,但要突破唯有现行担保抵押才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要正确处理好担保和担当、风险补偿和风险管控、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信贷融资和非信贷融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顺周期和逆周期、服从和服务等关系,增强工作灵活性,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的信贷需求,就要在创新风险管控、创新担保抵押上做好文章、积极支持。

紧盯有效信贷供给瓶颈攻关,着力拓展金融工作视野。认建航向,着力把党建目标和各银行机构经营目标深度融合,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责任,作为践行宗旨的行动,与为百姓脱贫致富、为企业谋划发展紧密联系。在“三去”中有逆周期思维,防止过度紧缩;在“降成本”中搞好金融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在“补短板”中主动出击,盯住基础设施、县域经济、“三农”服务短板,尽力加大投入。人民银行将以信贷对接、信贷指引和信贷评估为手段,辅之依法开展各种检查和管理,促进各银行机构围绕省“四个一百”、市“六个一百”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立足曲靖区位优势,加大对生物医药、新型科技等重点行业支持。

紧盯金融风险防范瓶颈攻关,着力维护金融稳定。面对金融风险防范新形势、新问题,人民银行将与银监、金融办及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处置,以发展的眼光处置风险、维护稳定。各银行机构要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稳步拓展各类客户,对暂时有困难产品有市场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不良贷款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详细分类,不搞“一刀切”,凡不是恶意拖欠的,都要想办法支持盘活。对于可以尽快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客户要以只争朝夕的作风,及早投入、及早形成经济金融稳定的支撑。对于体系外的互联网金融、P2P等新型金融业态,要以榜样的力量引导规范,形成体系内外互助合作、和谐竞争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紧盯脱贫攻坚领域瓶颈攻关,着力增强“三农”金融服务主动性。按照全党上下形成的“三农”是短板、农业是朝阳产业的共识,把市场经济理念与金融配置资源相结合;把普惠金融理念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把朝阳产业理念与构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相结合。深化中央重农、惠农、强农政策的理解,查找金融服务“三农”的缺失和短板,深挖本地农业的潜力和优势,深刻把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推进金融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形成合力,着力解决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等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促进加大对易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支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龙头带动、大户牵引、合作互动等信贷组合方式,并与保险保障有机结合,把金融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向广阔田野。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特点及运行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从阿里推出支付宝解决了网购消费的信用问题开始,互联网消费开始对传统实体消费领域持续渗透。2014年,互联网电商悄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从而开启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网贷平台、支付征信机构相继通过小贷、分期类产品进入该消费金融领域,如趣分期等。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逐步放开,从2014年开始一些实体产业类机构也相竞引入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消费金融业务,使得传统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进入了融合阶段。据统计1,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322.8亿元,环比增长106.4%,预计2016年将达720.7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供应链为依托,基于线上化的消费生态体系创造了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基于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应链和他有供应链为依托,在教育、校园、装修、医疗、租房等多领域渗透,拥有更广、更易得、更精准的客户覆盖面,再通过分期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与即时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风控为核心,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风险,提供小额、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在贷前、贷中的风控手段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在模型运用、信息获取、风险识别、审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2的应用,实现了小额授信即时秒批,还可进行流程前期、中期实时欺诈风险识别,并即时中断授信。

三是以竞合为导向,存在政策监管风险和融资局限,但拥有广泛紧密共赢的合作。较为大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逐渐重视政策监管风险,努力达到监管准入、合规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取业务牌照,控制法律风险,提高融资资质。同时广泛的与银、证、保、商户紧密合作,促进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多方共赢。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1.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电商系、产业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无现金分期购物和有现金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基于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代表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与电商系不同的是,产业系消费金融平台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多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以金融带动主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网贷系。支付、征信系消费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大数据获取渠道、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网贷系消费金融平台同样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网贷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个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过程中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等问题,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业务,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则受到《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4的限制。这种不对等监管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一些权力,同时,企业和个人各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有限,流动性支持较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集团自有资金、小贷公司资金、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与银行合作放贷等方式。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额有限,占其消费金融交易额比例较小。例如,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尚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风控体系难以完全对冲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经营时尚无法应用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使其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也无法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样存在风险防范问题。另外,随着行业主体不断增加,一个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的大额信用卡、消费金融,非银行渠道的P2P、电商、互联网银行等不同渠道,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而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可能出现多头授信的风险。

三、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诚信借贷法》、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仅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为其消费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既能促进消费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细则,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有效管控

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精准监控其资金流、信息流、资产流情况及合规经营,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准入门槛、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资金情况、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监管,一旦经营不善,将直接导致个人及企业客户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申请质量及已发放贷款客户正常还款行为。

(三)加强流动性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议加大流动性支持,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融资便利。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从事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适度放宽其融资条件,简化金融产品发行核准程序,降低融资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动性风险。如,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电商消费金融等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税收、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房产数据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信息多元、人群广泛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对消费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从事金融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是对传统消费金融体系运行不足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为传统金融体系滞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突破路径。建议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总量可控、风险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抓手,实现互联网金融业态实时的总量可控、风险可控,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彦明,程都. 美国消费者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06:71-72.

[6] 龚丹丹,张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的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黄小强.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武汉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桥. 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9] 尹一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Research Group

第9篇

作为普通的金融消费和投资者,记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是:(1)亲亲小贷如何与传统金融的小额借贷业务相区隔?(2)亲亲小贷为什么特别注重于移动金融服务?(3)亲亲小贷的信用放款依托于怎样的信用识别技术?

亲亲小贷与传统小额信贷的主要区别

朱尘介绍,亲亲小贷和传统的小额信贷的区别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一是机构性质不同。亲亲小贷本质上是一个P2P信息服务平台,它只提供借款和出借的撮合服务,并不是一家金融机构。亲亲小贷平台自身并不具备放贷或吸储业务职能。

二是服务对象有差异。亲亲小贷的借款用户为低收入人群,如二三线城市或农村的蓝领、务工人员,以及城市的服务业员工,这部分人群一般得不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充分服务。

三是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不同。亲亲小贷基于移动互联网提供服务,核心入口是APP及微信,对用户的借款服务仅提供APP入口;亲亲理财虽对用户提供包括APP、微信和PC网站的全平台入口,但移动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平台的借款和理财操作流程全部在线上完成,没有门店,也没有信贷员,所以用户体验快捷方便,并可以实现7×24的全天候服务。基于互联网模式的金融服务拥有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平台的业务成本会逐步递减。

四是风险管理模式有区别。贷款行业的核心是风险把控。风险把控主要考察借款人的两个方面:一是还款能力;二是还款意愿。传统银行的消费借贷业务,风控主要依据用户在央行征信体系中留存的信息,以及对个人资产进行的评估,主要考察的是用户还款能力。亲亲小贷主要提供微额贷款服务。比如用户借2000元,分6个月还款,每个月的本金、利息和服务费总计需要还款300~400元。对于一个有正式工作的人来说,这样的还款压力并不算大。因此亲亲小贷风控的关键不是考察用户的还款能力,而是还款意愿,即建立一种机制从海量的信贷用户中甄别出信用良好、违约概率低的“好人”。这个机制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如大家熟知的FICO体系,即基于数据建模研发的评分卡,已被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亲亲小贷的信用评估也是基于这个机制。

移动互联金融具备独特优势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智能手机已经广泛普及,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利用移动互联终端从事理财和借贷行为具备以下明显优势。

一是便利性。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7×24服务,是传统银行门店模式不可比拟的。用户接受服务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升。

二是有利于对借贷业务的风险控制。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够更容易地捕获用户的行为信息数据,并将其补充到平台的评分卡标签库中去,从而提升平台的风控准确度。

覆盖信用卡服务空白地带

对于多数人而言,小额、短期的信用贷款一般可以通过信用卡来完成,那么亲亲小贷的服务市场在哪里呢?

朱尘认为,亲亲小贷可以看作对信用卡服务的一个有益补充,大量没有信用卡的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享受借款服务。朱尘说,亲亲小贷的主体服务对象是那些达不到银行传统风控级别标准的客户,或者说是被传统银行所“抛弃”大多数用户。初步测算,全国这样的用户有6亿人以上。亲亲小贷使用了跟信用卡不一样的风险识别体系,让特定人群得到了融资服务的机会。

可以看出,亲亲小贷对借款用户的定位是低收入人群,定位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服务的空白地带。而对理财用户而言,其定位则没有严格的人群区隔。朱尘开玩笑地说:“因为用来做理财的钱,同样是人民币,我们不知道如何分出高贵和低贱。我们的理财业务起步时间还不长,正在积累经验。目前,P2P行业普遍把个人资产在5万~100万元之间的用户纳入到自己的服务客群中来。未来,我们不排除会对目标理财用户进行细分,但这要看我们产品的持续改进情况,以及用户对理财产品选择的情况。”

信用风险控制机制

亲亲小贷的风控体系主要有两大屏障组成:一是以大数据挖掘分析为依据的信用评分卡;二是人工信审交叉验证的风险管理模式。

评分卡的基本原理前文有所提及,就是首先要采集用户历史的行为数据。朱尘介绍:“我们通过自有移动客户端及与第三方的合作,可以采集到的用户数据维度有用户基本个人信息、网购信息、媒体浏览偏好、社交关系数据以及POS消费记录等这些 ‘标签’。标签越多,数据建模出来的评分卡就越准确。这好比给一个人画像,得到他的信息越多,最终描绘出来的画像就越逼真。亲亲小贷的评分卡显然要比电脑画像要准确得多,因为我们所依据的多是可量化的数据。我们目前给用户画像的标签可达100多个,经过一年来业务数据的清洗和反复验证,评分卡体系实现了较高的准确度。”除了评分卡,亲亲小贷同时也拥有一支电审团队,会根据用户的评分卡评级,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个体情况做一些电话质询和验证。这样做是因为有部分人工智能的判断依然不能完全被电脑模型替代。谈到亲亲小贷风控模式的目标,朱尘说:“通过更长时间的积累,我们要把人工智能部分量化为评分卡模型里的一部分,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甚至消除人工信审判断部分。这是我们的终极理想。”

像亲亲小贷这样基于大数据挖掘评分卡为核心风控手段的P2P平台目前还不是主流,但逐渐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相信拥有数据分析评分卡技术的网贷公司,会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朱尘信心满满。

行业会逐步理性发展

党的十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民间金融及互联网金融,万众创新战略也鼓励金融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局部创新,以推动金融改革的进程。P2P行业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并起到拉动个人消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百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门槛更低的投资理财渠道。因此,行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但也要看到, P2P行业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朱尘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