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1:57
导语: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前言
经过对现阶段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可知,许多学生都存在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无法有效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的现象。为了保证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高中教育实际,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应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措施,保证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开展,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中生面临的压力来看,有来自学习本身的压力,也有父母和家庭的压力,有些学生可能还面临着升学及高考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由于高中生年龄较小,尚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而来产生的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过对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可知,多数高中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整个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对高中教学产生严重影响,将会危害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将会给高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从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1、高中生在压力面前容易表现的较为焦虑
考虑到目前高中生面临压力较大的现状,许多高中生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压力,往往在压力面前表现的比较脆弱,多数学生会表现的焦虑,会伴有轻微的神经衰弱以及精神性问题,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的重视。
2、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情绪
从目前高中生在压力面前的表现来看的,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这成为了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高中生群体中,由于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3、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
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成长,制约了高中教育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财富者,而是有能力,有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人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有科学知识、创新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社会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固然能够让人们享受到高科技、高品质的生活,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对一些新奇的东西比较好奇,特别是手机、网络等,由于学生自控力差、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低,加上这个时期的他们易冲动、有叛逆心理,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会获取不良信息,做出不应有的行为。现在新闻报道中,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句俗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虽然是一句普通的俗语,但是经典,并且从社会力量贡献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德才兼备者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在生活工作中,科学知识很重要,一个人的健全人格更加重要。
高中生成长中会出现矛盾心理,对社会人才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定位,把知识看得尤为重要,忽视了自己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中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模式,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压力的调节、学习技巧的掌握、团结意识的提高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促进教育塑造人、培养人这一目的的实现。 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我们必须认真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想有效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压力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就要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来看,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为了有效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来看待。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满足高中心理健康需要。
2、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学会了正确排解心理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做到了科学合理的调节情绪,有效提高了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指数。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高中教学要求的重要方式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优点,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整个高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高中阶段,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所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高中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特有的年龄、生理特征,使他们成为了一个心理多变的特定群体。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征有别于社会上的同龄人。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有很大的市场,虽几经改革,几番创新,但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成绩。每年的高考,都演绎着同样剧幕,“几家欢乐几家愁”。唯分数,唯智力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畸形发展,加上学生年龄还小,成长经历单一,缺乏艰难的磨炼,对升学就业的担忧等,至使其心理素质明显发育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现象。高中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在其生理成熟起步先行的情况下,情绪波动应属正常现象,也是与外界磨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理顺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当前处在变革期的学生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于简单化把学生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德育不力,用惩罚、强制教育、训导、思想灌输等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不仅有失偏颇,也徒然加重学校德育的负荷。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服务于学生,应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代替。学生德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而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要搞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从教育的形式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财力物力的提供,辅导人员专业素质和编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顺利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教师要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会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才会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应试能力、理想教育等。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训练活动,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高了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
三、结语
我坚信,属于他们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宝贵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为未来是属于那些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总之,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教育引导的方式疏导学生的不健康的意识和想法,使每一位高中生都得到关怀和帮助,使他们的高中生活紧张、丰富而没有遗憾。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斌 著.《心理咨询师对你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传授知识;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全民受教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快速成长的特殊年龄段。他们面对着生理、心理双重的发育和发展,又伴随着社会阅历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当竞争与升学的压力同时存在时,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升学、就业众多方面,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都接踵而来。比如,当老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心思越来越难捉摸时,当学生面对困惑举棋不定、内心挣扎时,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就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矛盾,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采用多元化方式,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学生真应该学习些心理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比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规律,掌握技巧可以更牢固、更快捷地记住公式、记住要点;学习性格的知识,通过提高对自身完善的了解,矫正每个人性格中的弊端,锻炼和完善人格。高中生是具备一定阅历、理解、分析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谈话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感悟;可以运用开展心理活动课、班团活动、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提供心理知识的宣传。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调查认知,学会自我保健。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性,带动、熏陶、感化学生
青春期的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被感染和带动的。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和利用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特质,通过在校园、年级、班级,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布置,巧妙地宣传伟人、名人、偶像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利用寓情、寓景、寓教、寓理的方式,借助伟人、名人、偶像等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激发起学生的敬仰之情、效仿之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示范和鼓励,为整个校园增添人文色彩,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最有利、最积极的氛围和环境!
三、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读懂健康,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带回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评定,是从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的。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2)满意的心境;(3)和谐的人际关系;(4)良好的个性;(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有了这个标准,学生就有了规范,在面对困境和波折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思维,不至于离谱得太远。
四、教育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全民受教,生命不止,受教不息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整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目前由于家长工作忙、压力大,关注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充斥了生活,这样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的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并不能够重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力图从学科的角度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的重要性
1.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科中所蕴含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1)高中生物课程目标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意义,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会因为离生活很远而让学生对其丧失兴趣。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科学地进行食品储藏以及食用。这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进行挖掘,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情感等,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1.2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同时所谓的决定人生第一大转折点的高考也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负担非常重,出现丧气、颓废等现象,因此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孩子以后适应社会以及处理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2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策略
2.1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效果。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众所周知,知识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生物课本就像一个宝藏,蕴藏着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是单纯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积极地去引导。而老师首先就要研究透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深刻地见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科学家不断地开拓、修正,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这就可以延伸到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帮助和锻炼意志力非常重要。此外,要敢于质疑,科学家或者老师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仅凭感觉。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让学生看到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应该体会到的是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进步,停在原地,而别人在不断地进步,你就相当于退步了,而退步就要面临残酷的现实,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淘汰。
2.2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敏感、自尊心强,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如果老师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轻者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失去兴趣,重者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多鼓励学生,当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对时,不应该当众批评,而应该让学生找出自己没有回答对的原因,同时安慰学生;当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在学生心理激起了大大的涟漪,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了,自然会尊重老师,也会喜欢上生物课。
3结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水平高,还要仔细研读教材,提炼出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此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程度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师;高中生
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无疑将有助于个体在未来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机会。在人生的成长中,高中阶段是较为特殊的,该时期的学生升学的压力较大、学习较为紧张,并且有着叛逆的心理,学生精神上表现为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在生活上表现为自我约束不强、心理承受弱等。而高中班主任可以说是接触高中生时间比较多的,那么如何在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之路。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优势分析
在高中阶段班级的大部分事物都由班主任进行管理,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和时间是较多的,所以其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先天的优势。
1.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在班级群体中班主任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那么班主任通过观察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心理焦虑组织一些活动,采用疏导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的、速度较快的使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另外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别学生作用并不大,而班主任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待某个没有恒心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其没有学习恒心的原因,以班主任的权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上的弱点。
2.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及时性:处于青春期末期的高中生心理需求上有自己的特有性,作为班主任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那么班主任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较为繁重,并且情绪焦躁,都喜欢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能够更为实际的、切中要害的去解决,这就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案设计
(一)整合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其必须要具有全体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班主任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能遗漏任何的受众对象。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太会表达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给予心理状况方面的关注。
2.差异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性格、经历等都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等也不同,所以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保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避免不了的会触及到学生的隐私,所以作为班主任来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保密性,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班主任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更放心的将心理的想法吐露,也更利于其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整合目标。
在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心育校园。
(三)整合过程。
依据高中教学实际,并且遵循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原t,整合将从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实际为起点,针对班主任开展循环的整合模式,从而实现整合的不断完善,整合效果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四)整合实践。
1.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班主任实际上是校园中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例如班主任在面对心理自卑的学生的时候,可以先制定出心理疏导的方案,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其在展示的时候将唤回自信,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2.心身共育的心理疏导方式:班主任可以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抽出身来,在活动中体验如何去调控自身的情绪、如何更好的承受挫折,班主任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有效的干预学生的心理构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更多的心理体验,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转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
3.爱要分明,护要适度。对于家庭离异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找他谈心,要让他走出思想误区。引导他明白:父母离异是他们之间没有了爱,但他们对你的爱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爷爷奶奶疼爱你才依着你,不等于你的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老师、同学爱护你,但不等于说你有错我们还“包容”你。还可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其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他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理解父母,适时调整心态,帮助他走出心理的阴影。另外,还要和家长常联系,请求家长的配合,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因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这一点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其次,要多关心爱护孩子,这样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对于孩子的祖辈人,要让他们明白正确疼爱孙子、孙女的方式方法,配合班主任的教育。只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多让孩子和同龄人相处,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因为他们迟早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他(她)们的人生路本就不平坦,我们的爱护更要适度,正确地引导他(她)们勇敢地面对。
总结: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末期,同时在加上学业压力大等问题,使得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单纯的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所以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最为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发生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的时期。因此,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如:一是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本身是物质,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再经过生物进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二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多样性与共同性,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三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四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五是生命活动调节揭示质变量变规律;六是遗传和变异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动员。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概述”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根据你们的观察,生物在其生存的环境中,究竟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物对环境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通过讨论,大家对此问题认识深刻,在此基础上,我顺势把话题转移到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使大家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求大家自觉的摆正这一关系。充分认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的使个人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利用生物课堂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稻株做实验,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袁隆平在失败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再在稻田里寻找,而是在野外寻找,终于在1976年找到了雄性不育稻株。经过努力,使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带来了粮食生产的一次“绿色革命”。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此外还有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让学生体验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科学家们为之付出艰苦勞动,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献身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具有不怕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生存在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优劣就成为生物能否生存的必要条件,尽管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其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震、火山暴发、暴风雨、冰雹等;例如,5.12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给各级生态系统带来毁灭,2008年初南方的冰雪之灾,引发的生态危机。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一些违背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活动,例如,黄河上游对生森的乱砍滥伐,导致黄河水的浑浊。在这两种因素中,往往是人为因素超过了自然因素。
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之前,在每个实验小组里挑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长,进行实验前的培训,从实验目的、原理、材料用具、实验步骤、操作技能、直到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进行系统地培训,直致他们能够熟练的操作为止。实验课上,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带领本实验小组完成实验过程。有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等实验。再如“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也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通过这些事例和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树立观念;文化氛围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环境既为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认清网络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细心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游戏和聊天,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整合信息,从而使网络成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成为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让网络在高中生成长道路中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活动课程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将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加入高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利用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平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高中生,从而开展网络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高中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网络健康教育知识竞答等活动,以便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的困境。
三、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网络环境下,能够顺利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要有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约束,以及对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和有危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站进行查封,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拥有积极向上的青春时代,最终有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可能阻碍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促进高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0-2
一、网络带给农村高中生心理影响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抽取了两所农村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网络的多方面内容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1.上网基本情况
最近一年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5%,平均每周上网1次以上的学生占30%,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生占45%,经常通过旷课或夜不归宿上网吧的学生占2%,偶尔有此行为的学生占8%,经常一次性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一次上网最长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1%,上网主要场所在网吧的学生占38%,每个月上网费用(含有关消费)在30元以上的学生占10%。上述数据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不容忽视,要依据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预防学生出现网瘾。
2.上网与聊天交友
偶尔去聊天室的学生占19%,经常去的占11%。有网友的占66%,有固定网友的占36%,学生一般都有多个网友。结果表明学生很喜欢网络聊天与交友。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含内容。为什么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结交陌生的不熟悉的朋友,而且热衷与网友聊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是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沉迷网络聊天。据我们调查,有20%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致使子女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学生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近40%以上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种隔代教养的学生,大多数不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结果是父母挣了一笔钱,坏了一代人。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太大,隔阂太深。交流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学习兴趣淡薄,没有学习动力。所以其中一部分学生就选择沉迷网络交流聊天。
3.上网与游戏
玩过网络游戏的占50%,经常玩小型游戏的占17%,经常玩传奇等大型游戏的占10%,对网络游戏中的枪战打杀场景更倾向于刺激和宣泄情绪的占23%。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较大,是学校对学生上网加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上网与学习
上网以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为主的学生占63%,到网上查阅资料为主的仅占17%。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的学生占71%,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学生占30%,喜欢教师通过课件或查看网页辅助新课的学生占62%,喜欢通过网络交流展开讨论的学生占46%。对信息技术不了解的学生占33%,了解一般的学生占55%,将自己获得的重要知识保存在电脑中的学生占17%。这些结果表明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
5.上网与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网影响了正常学习的占19%,会促成说谎的占16%,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占27%,会诱发犯罪的占7%,认为网吧管理混乱或者缺乏管理的占31%,认为网络利大于弊的占37%,在上网时遇到过不健康网站的占67%。这些结果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网络使农村高中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展现自我的空间,汲取知识的源泉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世界逼真的摸拟手段缩小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一部分中学生远离现实世界,产生闭锁,孤僻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学校要多部门联手融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
(1)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开展的活动主题可以有:《守护青春,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砺志,博学,做栋梁之材》《青春与使命》《与纪律同行》《塑文明形象,建和谐校园》《崇尚俭朴》等。内容包括网络影响、人生价值、奋斗志向、心理健康、交往礼仪、行为规范、情感教育等,活动富有要感召力,影响面要大,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网络影响教育活动。说其直接,是因为活动直接包括网络影响内容;说其间接,是因为相关活动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内在素养。
(2)通过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以及自己的专业技能,转化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掌握电脑技术,成为制作能手。利用学校兴趣小组,把喜欢上网的学生统一起来,利用学生在校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到网络教室上课培训。给学生开设的课程可包括:Word、Excel版面的设计与表格编排,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通过培训,能使绝大部分学生会使用系统软件(如WindowsXP)对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选择某一应用软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可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小组同学欣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另外,每学期举行摄影展比赛,发动全校的学生去发现美,体会在校园的点点滴滴感动瞬间。利用电脑进行后期的剪辑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将电脑、网络运用于实际学习的热情,将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转化成电脑制作的高手。
(3)有效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室”,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班级调查,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聊天与交友易使学生受骗上当,而且使学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过分依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专门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促进师生交谈。当学生有心里话或是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时,可以用电子邮箱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回答,然后再用电子邮箱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聊天,谨慎交友。
2.网络政策法规宣传
(1)学校通过制作橱窗、黑板报,设立网站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网络政策法规、网络文明公约等进行宣传。特别对学生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给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2)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在农村高中开展关于《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主要活动内容:学生结合自己利用网络的体会纷纷发表对利用网络的意义和如何文明上网等方面问题的见解。通过班会上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认识到中学生要节制上网,有目的、有选择地浏览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吸收学习有益信息,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有效利用“家长学校”,督促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寻找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类孩子通常学习成绩属中等或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得不到老师及家长的赞赏和肯定,便把这种心理需求变相转移到游戏的升级、奖赏中。②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此类孩子的父母一般对其要求高,他们在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上网是追求一种释放压力,网络便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③被家长忽略的孩子。被忽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父母工作很忙,长期在外经商,或是由于夫妻不合、离异,让孩子过着单亲生活等。此类孩子上网是追求一种归属感,一种情感的寄托。除此以外,还有的孩子上网是因性方面的迷惑。一旦孩子染上网瘾,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家庭带来苦难。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主席说过:“体者,载智之车,寓德之舍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无疑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应试教的束缚,高中生更是认为分数重要,而忽视了体育课本身的影响力。另外,高中体育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仍然仅限于跑圈、准备活动等形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现状让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失去了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也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2)情绪稳定乐观。(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有适应能力。(5)能保持人格完整。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达观精神和自信心,更能够调节高中生的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业繁多、考试频繁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产生焦躁不良情绪,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高中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例如,体育教学中有800米、1500米等活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高中阶段学生仅仅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交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尤其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与其他同学结识的机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信任,达成默契,以此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另外,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这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学生从学习压力、心情抑郁等方面解脱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比赛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配合精神,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关心学生,坚持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要组织、指导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要拥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来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不仅是在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调整了学生的个性,使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以及建立自己的自信。如何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高校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自身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个人成长的作用。教师要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全面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全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确保高中生的健康成长。2.要明确教育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要面对沉重的课业,往往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有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宣泄不良情绪,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3.加强体育锻炼,创新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而且生理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关注异性,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早恋现象普遍。所以,我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游戏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心理疲劳,增强心理素质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关心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多交流,只有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打开学生心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业以及各种生活问题,直面挑战。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李东荣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