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管理学研究

时间:2023-07-28 17:01:58

导语:在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管理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 教学 PBL教学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PBL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1 PBL定义

PBL教学法主要是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切入法来代替案例切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而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始于1980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鲁斯进行研究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教师通过一大堆繁琐的知识进行铺垫,然后利用相关理论、概念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在问题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简单来说,PBL教学法的根本就是利用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角度、问题分析切入点等来代替知识传授和知识主导作用,所以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果。案例分析法和PBL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学习起点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提出案例让学生们来进行了解进而分析解决;但是PBL教学法则是用问题作为知识起点,更注重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关键点来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吸收。

1.2 PBL教学法的特征

(1)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2)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3)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是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4)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5)学生要创制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products)。这些又称制品(artifacts),是课堂学习的成果,是可以公开分享的。

1.3 PBL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思路

PBL教学法一般遵循的思路是:教师提问—学生整理材料—小组形式讨论—总结大会。

教师应该在课前的基本准备过程中,根据相关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设置,同时综合相关材料、文献、真实环境等来确定问题,然后将形成的问题在课前发放给同学,然后让同学们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然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不同渠道来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接下来学生们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始进行问题分析要点、材料共享等进行探讨和沟通。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各个小组提出已经设置好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回答,这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对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由老师或者同学来进行问题总结。

公共管理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PBL教学法能够提供给我们这些。PBL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可以按照学生们的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知识水平等侧重于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组形式进行集思广益,形成完整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的老师说学生听,学习-复习-考试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不是以往的有问题看教材的陈旧思想,而是有问题自己分析解决的新思路。

2 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利用PBL教学法

2.1 目标确定与问题设计

在利用PBL教学法之前指导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和学校资源的了解来进行问题选择工作。一个良好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参与PBL教学的兴趣,进而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参与教学到主动步入教学,更好地接受能力培养。在选择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难度。这些特点能够使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分析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应该能够通过多方案进行解决。另外,问题必须基于真实世界。因为要让学生深入进行研究,一旦问题脱离实际,很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融入感。

2.2 分析问题和资源准备

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来进行问题各方面要素的分析,例如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法律、自然等等,通过相关关系图的绘制能够使学生很好地产生问题融入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当指导作用,对部分原因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教师可适当给予部分指点。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然后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对所需的材料进行准备。

2.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各个小组可以分别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保证学生的探讨兴趣。

2.4 课堂展示

将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要根据不同方案进行不同的延伸性提问,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方案的不完整。

2.5 教学评估与反思

通过教师和评估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进行集中汇总,通过后期的调查来确定学生知识接受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进而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可行。

3 PBL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学生能力的层次化

在教学法进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确定PBL教学法是否适用。

3.2 教学观念落后

据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表明,PBL教学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意采用PBL教学法。另外,PBL教学法比较需要老师后期的跟踪调查,来确定教学效果的好坏,部分老师认为这些也是与传统教育的极大不同之处,难以接受。

3.3 没有合适的绩效考评标准

当前我国PBL教学法一般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在公共管理学中应用尚少,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标准,就很难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合适的定位和评判。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自身学校的现状,和相关PBL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成果来总结出一套绩效评定标准,进而推广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王晶.《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7-68.

第2篇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

所谓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或虚拟的情境形式,让学生在既定的流程中对公共事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从而提高学生成为“公共人”所应具备的思维和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着重于情境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平等的参与、多元的互动,旨在将学生置于欢愉的学习体验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与传统公共管理教学模式相比,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不仅要“教师说”,也要“教师导”;不仅要“学生听”,也要“学生说”;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也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总之,它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衍生物,具有与其他教学形式所不一样的表征。

(一)一种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变革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变化,美国学者J•R•安德森在他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1]中提出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受计划经济和苏式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重在向学生阐述“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性知识,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即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线性模式。伴随经济体制转型,“高分低能”的人才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现代教育应重在让学生习得“怎么办”的实用性知识。就公共管理教育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命题、原理、法则和理论,也要教会学生在某种规则和程序下实际操作的技能。显然,体验式教学满足了这一变化的意旨,合理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缺陷,培养了公共管理人才在复杂环境下处置公共事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一种教学过程以互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多元互动为导向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着“灌输主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戏的舞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有效改变了“单向灌输”的模式弊端,将师生置于平等“相长”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学生及其他角色主体的多方积极性,形成“多元互动”的活跃课堂。

(三)一种教学目的以“共识”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属于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不同的是,自然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唯一”的“定理”,而社会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多元化”的“观点”。尤其是公共管理,经济体制多元化、社会生活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与政治理念多元化成为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一种社会常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通过情境与规则的设定,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异见,理性沟通,把多元的观点整合成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共识”。这种促成“共识”的能力将成为衡量“公共人”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分析

(一)有助于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研究表明,教师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指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意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平等参与课堂的角色权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现观点碰撞、思想激荡、凝炼共识、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实效。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到理论上的“眼高”,又要做到实践上的“手低”。中国传统哲学深刻揭示了“知易行难”的认知哲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要求,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将有效弥合“眼高”与“手低”之间的鸿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理论,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从“理论”学习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公共行政能力

在未来,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将面临各种极其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的工作情境。这要求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应习得以不变应万变的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正是这一需求的应景之作。它通过模拟构建或现实重现的方式置学生于公共管理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体在场,自主参与执行或决策流程,体察不同情境之下的执行技术和决策技巧,提升学生复杂多变情境下程序性执行与决策的水平。此外,在复杂情境下的自主参与多元互动,对于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公民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效用。

三、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公共管理案例讨论

公共管理案例讨论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所谓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即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公共管理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论辩,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实施的步骤:一是案例编写与选择。教师选定案例主题,并配套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前一周左右提供给学生。二是分组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三是打分。小组发言结束后,请学生评委打分或小组互相打分。四是教师点评。教师作为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引导者,既要合理掌控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节奏,还要对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主题评论

与主题案例讨论不同的是,主题评论重在对关涉公共利益的公共问题进行多向性的思维、多维度的剖析,重在“分析”。而案例讨论则重在“方法”,即从案例的专业分析中,从学科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主题评论就是设置公共热点主题,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的过程。在评论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评论、展现个性和表达主张的机会,并且,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甚至是含糊不清、异想天开的主张。通过主题评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及公共参与感。主题评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与学生的团支部活动、班会结合起来开展。任务由专业教师事先布置,然后利用课堂或班会的形式进行,准备发言的学生围绕“主题”提前准备、并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评论。笔者在《行政管理》《中国政府体制》等课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受到了学生一致的欢迎。

(三)顶岗实训

顶岗实训是指创设现实公共管理流程的场景,让学生在流程中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顶岗实训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以类似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一些基层政府、事业单位部门合作,在这些公共部门中设置若干个“岗位”,由学生来“顶岗”,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如,在一些社区设置若干个“社区助理”,由学生顶岗,从事一些社区服务的辅助工作。二是课程情境模拟形式。比如,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设计新闻会的工作流程:创设一个新闻会的场景,让一些学生扮演记者,一些学生轮流扮演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扮演现场工作人员,展现和感受不同的提问、发言技巧及其效果。

(四)参与社区服务

社区是中国未来公共管理人才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重要阵地。参与社区服务是一种将社区服务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大学生搭建了课程实践、社会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三者相结合的良好平台。在学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是公共管理人才必修的社会实践。对于高校而言,可以结合《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以课内实践的方式安排学生参与到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中,也可以把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的形式要求完成,否则不予毕业。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基层工作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沟通能力,掌握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

(五)参与专业性社团活动

大学教育既要注重课堂授课,又要合理开设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在培育专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专业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的设置上,各高校缺乏有效的载体。笔者以为,专业性社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即藉由专业性社团开展一些极具“公共性”的活动。比如,“公益服务”“公关之星”“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等,通过此类“公共”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能力。

(六)科研实训

第4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116-02

一、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面,如何有效应对挑战、协调资源以实现最终目标是机构所关注的重点,而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则是各类机构所急需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是医疗、医药、卫生管理等机构所极力争取的。

根据我校的特点,为卫生医疗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培养综合素质强、业务素养高、应变能力好的高级人才是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下,医疗卫生等行业管理人员处于矛盾第一线,其综合素养在微观上直接影响着具体医疗纠纷的解决,在宏观上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建立。当前我国医疗纠纷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包括:医疗纠纷数量渐增,涉及范围逐步扩大;经济赔偿成为医疗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医疗事故鉴定途径和诉讼解决比例降低;医患矛盾日趋激化,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等。医疗纠纷在现阶段呈现的这些特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医患双方诚信缺失使得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改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在医、药、保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配机制;社会文明进步使得公民权利意识高涨;部分新闻舆论的选择性报道也加剧了本已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中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公平的法制建设、良好的机制设置、合理的新闻引导。但对直接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面对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应对工作挑战的基础,诸如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软技能”也是极其关键的。此外,对于从事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管理类人才而言,对能力范围的要求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相比于一线医生而言,人际交流、团队合作、沟通等“软技能”是更为关键的。

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却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特别是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环境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方式,这与现代教学理论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双主体”理论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材为主,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展开,但在现实情况中,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很难精确到用某一理论,而往往是多门课程、多个理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解决方法。更为关键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仍然处于“要我学”的困境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提高授课水平、改进授课方式,其效果依然是难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意识,特别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导致所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不仅在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创新能力也相对不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专业需要的、具备必需“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关注的问题。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以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科学研究为载体,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科学研究、案例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完整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将课程的理论与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贴近真实的科研素材,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软技能”和职业素养;采用合理的团队组织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学习兴趣。课题将探索新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对于有效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使学生从被动的课堂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条理的课程学习。在明确具体的目标驱动下,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以提高学习效率。庞维国从学习的全过程界定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 [1]。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学习就是自主的[2]。

自主学习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思想的“助产师”。维列鲁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即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操作主义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做出的应答,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3个过程;建构主义学派把自主学习解释为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3]。提出:“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自修的能力是求学问的唯一条件[4]。”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自主学习这一概念传入我国以来,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学专家对自主学习开始了专门性的研究,开展了各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和实验。如:中央教科所的靠活动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江苏省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湖南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等等。此外,庞维国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有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要“能学”;其次,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要“想学”;第三,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要“会学”[5]。孟庆男认为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性的教学。充分的自主探究,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得以完成,自主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因此,自主探究便成为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6]。沈钟钟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起到关键作用,教师不仅要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信息资源管理者、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7]。何基生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要求,并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态度,使他们真正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教师在学习、工作中也应具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探求精神,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8]。邓江联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了解。在推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任课老都应担负起学生管理的部分责任。只有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设计出更适合班级的课堂活动,才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9]。丁逊认为,大学生要多参加术讲座、讨论班、兴趣小组、考察与实践、学科竞赛等学术活动,以此促进他们课堂中的有效学习,同时也萌生各种创新思想[10]。陈昌盛,周屏对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学习者若能根据学习需要自觉地有系统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并按照安排有效地管理时间,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则其学习自主性水平较高;反之则低[11]。李子华认为,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

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践

(一)课程教学步骤

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公共管理学》教学过程有以下设计:

1、先播放视频。由教师选择与书本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料进行播放,让同学了解相应内容的实际情况。如在进行“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先播放央视新闻1+1节目视频“我们的安养院”,通过节目报道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属性及其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观看央视新闻调查节目“慈善之惑”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视频观看完毕,组织同学结合视频内容围绕该章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对观点进行总结。

2、理论讲解。视频讨论完毕后,由教师进行书本重点理论的讲解,如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与特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局限、非营利组织的组织与管理等等,经过视频的学习,同学们能将对非营利组织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具体问题理论分析的层次,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

3、案例讨论,对理论进行运用。教师对理论讲解完毕之后,由同学对本章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45人的班级分6组,组员自由组合,围绕案例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填写案例讨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案例讨论时间、地点、小组成员、案例名称、案例讨论问题,结论),各组填写完案例报告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做总结陈述。由于该门课程有多次案例讨论,因此规则要求每次上台总结发言的同学不能重复,以此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全部6组总结完毕之后,进行学生观点补充交流,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组评判,总结各组讨论的优缺,包括观点总结是否完整准确,理论分析是否充分,语言是否标准,语速是否合适,仪态仪表是否得体等。

(二)实施效果

1、课堂气氛。作为专业课程,在传统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较少。进行教学过程调整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理论讲解前的视频学习,使得学生对内容有初步认识,在之后的讲解过程中更容易理解理论的实质内容,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2、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解知识将理论加以固化,增加其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3、教学模式。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其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授课模式的改变,也使得师生双方从“上下级”关系,变为平等关系,老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程度提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明确,能根据需求调整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合理,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人文氛围。

4、学生能力提升。通过视频播放、理论讲解、案例讨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由浅入深,从外而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组织领导能力;在案例报告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沟通交流、现场掌控等能力,对其“软技能”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一教与学的原则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

[2]B.J.Zimerman&R.Risemberg,(1987),Selfregulated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In Phye G.(ed.),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Academic Press:105-125

[3]赵嶷娟,实施自主学习激 活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教育论坛,2010,(35)12:91-92

[4]著,武菁等整理:《全集》(第2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02

[5]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6]孟庆男,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辽宁教育研究,2007,12:69-71

[7]沈钟钟,自主学习: 定义、理论及培养,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3:76-79

[8]何基生,试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7,12:43-44

[9]邓江联,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300-301

[10]丁逊,论教学与科研中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作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2:36-39

第5篇

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个体,管理者不能将他们当做对手或者敌人,应该用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措施给予学生关爱,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随时保持好心情,积极乐观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营造一个政通人和的学校环境,这应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学生管理要以“理”为主,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技工学校要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重新认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在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有序,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积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以德育教育、人本管理、法治管理来形成规范、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联合管理机制

技工学校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利用学校、家庭的力量全面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管理者应该密切联系家长,交换学生的相关信息,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支持和理解班级、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特别注重就学生沉迷网络、厌学等不良习惯进行沟通协调,呼吁家长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爱,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管理,进一步帮助技工学校的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第6篇

学校档案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学校工作水平的标志,学校档案工作要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与数字化轨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个别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意识狭隘,没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议事日程,认为不是实用性工作,违背了档案的价值属性。因为档案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产生直接的成绩或本文由收集整理效果,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对学校规范化或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督导检查时才体现了它的利用价值。其次是依法归档的意识不强,资料收集往往是档案人员主动索取,而有关责任部门主动移交归档的没有可持续性,导致档案资料收集不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再次是对《档案法》的宣传不够,除了档案人员其他人员基本不了解,档案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把自觉保护档案、收集档案、移交档案材料的意识树立起来。

2.教职工档案法律意识淡薄。平常工作中教职工档案法律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档案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学校也没有把依法归档作为教职工考核的依据,导致把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移交看成一种负担,甚至不当一回事,往往是档案人员多次催交才整理归档。

3.上级档案部门监督力度缺乏。习惯性的档案执法检查往往是服务性地指导立卷,对于归档不全、利用不还、档案破损等违法行为往往忽略,没有检查和追究。

二、应对问题的策略

1.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制定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档案考核标准,实行分类指导,有效监督,形成全校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真正使档案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法制意识。争取领导的支持,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普法工作之中,通过学校会议、内部网络、座谈、学校公示栏等进行《档案法》宣传,使广大教职工真正了解档案的作用,依法制档,为做好学校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点,建立学校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工作的保证。首先进行登记制度,为了避免归档资料的遗失、落漏,应及时做好资料的登记工作,并形成制度化。限时收集档案资料,及时查对,对于归档资料心中有数,发现材料不全、短缺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收集,对于错装、错收的材料及时查收并予以纠正。归档完备的档案资料及时向上级档案部门移交,并办理档案移交手续,特别是学校人事档案更要及时移交管理部门,避免丢失。对于未能及时归档的重要档案资料要及时补充移交档案部门存档。

4.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档案人员不断进行《档案法》学习,提高档案人员依法制档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胜任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需要,真正为学校理好档、管好档。

5.上级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首先要强化档案执法检查的手段和力度,改变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提提建议、发个通报等做法,要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要求认真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第7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指课堂教学、课外读书、素质拓展、观看教学片、专家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是鉴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专业定位的基础进行量身构建。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初见规模,成效显著。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培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主要抓了“一点二查三评四奖”工作:(1)监控重点:主查内容有教学文档、课堂教学、考试考查、实习实践、毕业论文。(2)教学检查:包括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日常督查。由教学办统筹、各个系按教学常规按时落实。(3)教学评价:包括主管评价(例行评价、专项评价)、同行评价(随堂听课、互相评议)、学生评价(问卷评价、座谈会评价)、委员会评价(公开课评价、专项评价)。(4)教学奖励:包括优秀教学成果、考试工作先进个人、毕业生最喜欢的教师、最受欢迎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受欢迎的老师、优秀课件;教学名师、实践教学先进个人、毕业论文指导先进个人、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老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学文档。

2、课外读书

课外读书有益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锻炼自学能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完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组织书源:将学院原有资料室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以400余册开始运作;向学校申请争取经费购置图书,弥补学校文化艺术、修养励志、史、诗、法、管方面图书的不足;师生捐书。包括老师、客座教授、学生捐书约一千册;定时开放学院图书资料室。(2)指导交流:由专业课老师提供专业方向的推荐书目,学院读书领导小组结合年级、专业等制定出推荐书目,由学生会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互相推荐好的书籍。(3)制度管理:成立了“读书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制定了“课外读书管理办法”,“读书笔记审阅办法”,“学生书库管理办法”。

3、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环节,主抓课程教学与实战培训工作:(1)教学目的:素质培训课以“了解专业、了解自己、知书达礼、能干能言”为目标,通过每周一次培训课、每学年不同的培训计划,拓宽专业深度和宽度,培养成功心态、储备专业综合知识、加强礼仪训练等。(2)培训方式:设置教学课程,建立模拟听证会、辩论协会、单程车票等多个素质培训项目,运作情况良好。(3)组织管理:组成素质拓展证书管理小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证书所列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4)考评体系: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小组是在针对我校《综合素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所成立的组织机构,以学分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拓展进行审核。

4、观看教学片

观看教学片是指将电视剧、电影、影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和教学专题片应用于专业教育。这种教学形式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印象深刻。我们设计了影视作品(节目)应用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案、运行的模式与机制。(1)总体设想: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确定影视作品(节目)应用于专业教育的前期准备、适用阶段、教学目的、预期效果、指导方式,建立相应的模式,进而通过试点运行、组织流程、总结评估、优化循环,建立相应的机制。(2)教学模式:确定影视作品(节目)遴选的范围、渠道、基本前提、基本原则、标准、数量和方式方法;探讨遴选出的影视作品(节目)具体应用于专业教育的前期准备、阶段、目的、预期效果和引导、指导的方式方法。(3)运行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人员体系,资料信息的获取、分类、整理流程与管理体系;设备、场地等条件的保障措施;建立了经费的筹措、使用与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了学生的动员、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影视作品(节目)的跟踪遴选、匹配、优化循环机制。

5、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结合专业教育,强调文理贯通,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就业择业创业的专题教育。主要抓了课程教学与现场互动工作:(1)教学安排:听取专家讲座的对象以全体三年级学生为主,大部分讲座直接排入课表(每学期不少于10次),每次讲座3小时。提前将讲座主题和讲座专家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记笔记和写体会。(2)分工负责:专家讲座由院长总负责,院长助理具体负责,一位老师协助组织。主要由院长负责确定讲座选题,邀请专家,主持讲座,参与和学生的互动,并进行总结。(3)组织管理:讲座前注意了解学生意向,讲座中注意专家和学生的互动,讲座后注意收集学生的反映和建议。平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听讲收获,期末组织考核,可按限选课填报成绩和计算学分。学生听取专家讲座的表现和收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6、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学生进行初步职业选择,确立职业目标职业意向、分析职业素质,制定职业计划,参加相关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打基础。主要抓了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工作:(1)办班培训:制定了《过级奖励办法》,成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联合“鑫农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常年开设各种国家认证资格考试项目,其中有秘书、策划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等资格认证。(2)讲座咨询:举办营销类、策划类、成功学类、心理学、人际交际等讲座,扩大职业视野。组织、提示收看有关人才招聘节目及专题片,参加招聘会。支持奖励参加自考、英语四级考试、职业资格认证等资格考试。(3)信息:大量收集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并通过网站、院报、就业小纸条、班级qq群等途径进行传播。(4)实践培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20余家,聘请就业导师和就业指导老师27位,给广大同学提供了职业技能指导、锻炼和实践的平台。

7、专业实习实践

构建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专业建设高起点、高水平、超常规发展和后来居上而不懈努力。(1)总体思路: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结合课堂教学,配套确定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阶段、实践目的、预期效果、指导方式、基地建设、组织流程、总结评估,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2)领导体系:

构建院长牵头、教学副院长统筹、系主任全面负责、指导教师跟踪服务、教学办、行政办、学生办协助的开放性、立体化、网络式的领导体系。(3)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完成实习方案、制定制度、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模块、组织管理实习等一系列具体工作。(4)基地建设:与新疆房地产协会、新疆各类企业20多家保持合作关系,保证了专业实习工作进行。(5)评估机制:制定实习目标、任务、要求、考核办法;提交实习鉴定,由学生办整理归档;进行个人总结、班级总结交流、学院总结、表彰、交流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取得成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课外读书、素质拓展、观看教学片、专家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实习实践,经过近四年多的运行,成效显著:

1、观念领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是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来我们凝练出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人才,为了一切人才,为了人才的一切。院训――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尽力,对物珍惜。道路充满艰辛,更有无限机遇,我将全力以赴,创造人生奇迹。人际关系论――开放沟通,打成一片,团结互助,利人利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与途径。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行动。

第8篇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组和;合理性;科学管理

想要让保公路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并且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就要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要求和具体施工条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之后科学、合理地选择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让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因为现阶段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施工机械非常多,而且型号非常繁杂,所以必须要对工程的实际情况、特点等内容充分的考虑,之后保证施工机械组合的合理性,才能够确保公路施工可以有序、顺利地开展。基于此,本文下面主要对公路施工机械组合合理性及科学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公路施工机械组合必要性

对于现代化公路施工来讲,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施工机械已经成为公路施工必不可少的组成,尤其是国家基础建设能力的提高,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公路施工理念的创新,积极汲取先进公路施工经验,投入大量新型工程机械。我国公路施工机械生产制造水平提高,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增多,施工机械为公路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工程量大、施工沿线长、施工周期短、工程质量要求高等是基本特点,加上施工工艺十分复杂,招投标制度下,公路工程施工注意事项增多。面对这种情况,必须从现代化生产机械操作等角度出发,以机械化施工转变传统公路施工模式,扎实公路工程施工基础,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公路施工机械组合是公路工程施工进步的必然选择。

2制订施工管理计划

在公路施工管理全面实施后,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中,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针对公路工程机械加以管理,制定出可行的管理方案,同时在施工现场,对现场机械设备进行调查与研究,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合同相关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竣工日期等条件全面了解后,再对资料设计加以学习,对现场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进行全面把握,确保在工程管理方案设计可行性,此外,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各个环节加以控制,针对工程施工情况,制定专业化施工方式,对主要工序进行全面概述,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记录好工程施工日期。针对公路施工管理科学化分析,现场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施工设计图纸,掌握公路工程施工工程量,并对分项工程量进行计算,对施工过程的主序顺序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施工计划方案,在施工计划方案中,需要明确施工机械组织安排、施工方法、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等,在施工机械选择时,就需要对施工方法进行明确,从而对施工过程中人工难以施工的部位进行机械刷施工。不过在实际选择施工机械时,还需要进一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需要确保施工技术先进性。保障工程机械成本合理性。其次,确保工程机械的多用型以及适用性,尽可能提高工程机械实际使用效率。最后,根据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方式,确保工程机械可利用性。此外,在施工方式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保障施工劳动力以及工程机械数量满足公路工程建设要求,在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价时,需要对以下几项指标进行明确。(1)有效控制机械产品的成本。(2)尽可能降低工程劳动力的消耗。(3)确保机械运行持续时间满足施工条件。(4)购买施工机械投资成本等。结合以上相关指标,制定出科学的施工设计方案,明确施工方法。随后,需要对公路工程施工进度加以管理,并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方案。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在控制施工方案的同时,对工程施工工期加以明确,掌握工程相关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供应条件,确保公路每一个施工环节可以顺利开展,同时对各项施工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一味地缩短工程施工周期,虽然会减少工程施工成本,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就会造成额外成本增加,所以不能够一味缩短施工周期,需要对最佳施工周期进行有效计算,从而才能够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针对工程周期进行合理计算,从而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有效优化。

3公路施工机械组合合理性

(1)施工机械组合合理性的要求在公路工程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专业的机械设备必须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之后再进行方案目标的组合,保证机械组合能够与施工的要求相一致,其一,一定要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符合。通过对于施工现场的路基施工、路面施工等各项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之后选择出与之相对应的机械设备,并且保证所选择出来的机械设备一定要适用于这些工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效率;其二,提高施工的效益。公路施工机械在其组合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于施工手续、工程的成本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具有科学性的机械组合方案,提升施工的效益,例如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施工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地选择施工的机械,并且根据初压、复压以及终压质量所提出来的要求,运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等专业设备,保证施工的综合效益;其三,加快施工的速度。通过对公路施工机械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具有复杂、种类繁多等特点,所以想要机械设备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还需要对于施工机械组合不断地进行革新与优化,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的合作效率,之后选择出最优的施工机械组合方案与计划。例如,在对运输机械进行组合时,如果运输距离在80m以内,那么就可以选择履带推土机,如在500m以上,则可以选择拖式铲运机,在超出1000m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自行式铲运机;其四,如期完成施工。公路施工机械组合不但需要对于施工的进度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还需要选择出高质量的机械设备,保证施工机械与施工标准的要求相符合、相一致,还要确保施工作业当中不会出现危险,降低机械发生问题的可能;其五,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在对施工机械进行组合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优先选择那些问题少、能耗低的最新型的专业机械设备,例如运输机械要配备与之相对应的保护装置,防止装卸物掉落,并且确保在行驶的过程当中不会发生任何的危险情况。在混合料拌和设备、路基施工机械当中,需要配置防尘和降噪的专业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与环保施工的要求相符合。(2)施工机械组合合理性的方法首先,需要按照机械技术性能进行科学的组合,例如机械为挖掘机,那么配套的机械就需要为自卸运输车,在机械设备组合当中需要确保自卸运输车的车厢容量超过挖掘机的挖掘体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满足土方运输所提出来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对于牵引车和其他的机具加强关注与重视,要求其他的机具能够适应牵引车的工作效率,防止因为其他机具的问题而对于牵引车的工作造成影响。其次,还可以按照机械的类型进行科学组合。通过站在施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专业机械设备的类型非常少的话,虽然说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但是也极有可能会出现机械问题和维修成本增加的情况,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适当组合两套同类型的施工机械,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确保即使其中的一套机械出现了问题,另一套施工机械也可以迅速完成相关的工作,不会对施工的进度产生严重影响。最后,按照作业的主要内容进行科学组合。在进行杂物清除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于伐木机、推土机、拖拉机等各种机械进行科学的组合。在进行土方施工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于深基坑、沟渠的挖掘任务进行认真分析,之后科学组合挖掘及运输车辆、推土机等作业机械设备。在进行石方挖掘施工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于岩石的破碎等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对于粉碎机与气动碎石机等进行科学的组合。

4公路施工机械科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分析

(1)不断健全与完善施工组织首先,平行作业方法。对于平行作业方法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此方法主要是对于不同施工作业分段组合施工机械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与革新,有效满足各个专业平行施工的需求。平行作业方法能够提高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加快施工的进度。通过对公路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平行作业方法非常适用于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充足,而且施工队伍非常多的公路工程建设。其次,流水作业方法。通过对于流水作业方法进行认真分析,其主要就是对于某个公路标段的施工工艺要求组织相关的施工机械进行实际作业,其可以确保各道施工工艺的无缝连接,例如施工方可以按照部分工程组和路基施工机械、路面施工机械等,让各套机械组合,完成某一工程标段的连续施工。最后,网络计划法。此方法主要是按照施工作业网络图,不断对于施工机械进行优化与革新,通过网络图信息,将机械运用的情况全面展示出来,并且对于作业要求和工序要求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对于那些处在闲散状态中的机械进行科学分配,提升施工的速度。(2)制定出完善的方法与制度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机械管理方法与制度,无论是对于机械的购买、租赁,还是维护等各方面都要实行专业化和严格化管理,施工机械管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落实各部门管理责任上面,还需要对于施工机械班组进行科学地考核与评价,考核的结果与班组、个人的薪资挂钩,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个人和班组对于机械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3)加大对于机械监督与管理的力度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机械监督与管理的力度,对于施工机械具体操作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如果发现问题,需要第一时间给予科学的处理,绝对不可以出现违规使用机械设备等情况。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于施工机械现场管理的力度,对于施工机械的运用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与调整,并且保证按月对于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将机械所隐藏的安全隐患与问题妥善地解决,保证机械处在正常、健康的状态当中。(4)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对于施工中用到的所有机械设备具备使用权和管理权,所以也应该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承担一定的责任。要求施工现场的所有操作人员都能够正确掌握各种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性能、维修保养等相关参数,确保各项操作的规范性,从根本上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对各种设备进行及时地保养和维护以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另外,严格按照一人一机的制度,在使用时要求专门的人员负责专门的设备,一旦出现维修保养问题,及时落实到个人,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项目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熟悉机械设备的操作方式以及维护技巧,在使用设备时做好各种必要的记录,包括检查、维修、调试、轮班等等,并对所有的记录内容进行归档。(5)维护科学化第一,进行预防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防止突发故障,管理人员必须针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尽早发现设备故障,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预防检查主要包括日常维护以及设备巡检,在操作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完成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十字作业法,对设备进行科学地管理和维护。维修人员还负责机械设备的巡检工作,根据企业施工的具体状况落实好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责任人,并且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其次,进行有效的设备维护。针对机械设备进行妥善地保养和维护,才能够切实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在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内容开展,不能够盲目选择维修方式,否则也会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举例来说,更换现场作业车辆的油时,如果没有考虑更换周期等因素,也会对设备的运行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6)信息化管理企业进行机械设备的管理可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详细记录不同设备的使用记录,保养时间以及运行参数,通过完整的记录,能够帮助操作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状况,例如燃油剩余量、保养时间、维修状况等等。在正式使用之前,需要在平台上记录相关的信息,防止不同使用人员出现冲突,尽量减少同一台机械设备长期重复使用的状况,避免出现设备闲置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对于新购买的设备也应该及时在信息平台上上传交易记录、规格参数、说明书等相关的信息,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所记录的内容对设备进行前期磨合,防止影响到施工周期。

5结语

总之,我国的社会高速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和带动着各行各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当中,其中的机械组合十分的关键且重要,通过对于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科学、合理地对施工机械进行组合,并且对于施工机械组合的经济性、安全性等各方面加强重视,最终保证施工机械使用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亮.公路施工机械组合合理性及科学管理研究[J].交通世界,2021(Z2):243-244.

[2]田涛.基于多级模糊评判的公路施工机械优选决策及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20,46(2):66-70.

[3]卢诗寿.试论高速公路施工机械的合理配置[J].西部交通科技,2018(2):172-174.

[4]张彩红.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合理配置及方法[J].山西建筑,2012,38(10):265-266.

[5]王建文.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合理选择与组合[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6):70,72.

[6]朱爱民.谈公路建设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的选择与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Z4):27-28.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公共管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论、传输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学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