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红色劳动教育

时间:2023-07-28 17:01:59

导语:在红色劳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幼儿 行为 习惯 培养

我是一位农村幼儿教师,我认为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重要的。农村幼儿大多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靠爷爷奶奶生活,养成孩子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过程,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环境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幼儿家长的配合。

一、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期是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这时既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生活习惯的危险阶段,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幼儿。比如洗手问题,我说“不洗手手上的小虫子就会爬到小肚子里了,然后在肚子里吃宝宝吃进去的东西,把东西吃完了宝宝就长不大了”。利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我们通过自主性游戏中的“娃娃家”和“菜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把各种菜归放整齐。孩子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问题上,家庭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偏差。做为家长只重视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有的家长常常剥夺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有时看到幼儿在园里倒垃圾、捡废纸就感到心疼赶紧去帮忙。这样日后难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幼儿园,老师也往往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日活动中往往抓不住最佳的教育时机。

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全面的。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却受到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我们应重视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常规训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孩子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现象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把孩子领到幼儿园附近的一个池塘边,孩子们都很喜欢去观察,看看小蝌蚪每天都有了哪些奇妙的变化,它是怎么慢慢变成青蛙的?孩子们从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我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其次,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我让孩子听音乐,然后安静的坐下来。我还请孩子讲故事,请班内的其他孩子安静的倾听,我及时的表扬安静倾听的孩子,孩子们为了想得到表扬,都变的安静倾听了,倾听的习惯慢慢好转。我们班孩子听到音乐就知道回坐位,这一点很好,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所以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

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红色的皮球,都不愿意要绿色的,怎么办呢?红色的皮球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绿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绿球刚才对我说,它长的也很漂亮,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小朋友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球。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2篇

26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我,带着对幼教这片净土的向往与渴望,全身心地投身于公道中心幼儿园这个多彩的世界。乡镇幼教是片热土,有尽情挥洒的空间,有研究不尽的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执着地追求着。耕耘着。快乐着:农村幼教科研是个大舞台,有奉献一生的价值,有深耕细作的精彩,我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探索着,收获着……

一、火玫瑰,为精彩全力以赴

火玫瑰是红色的玫瑰,颜色鲜艳,热情似火,既精彩了自己,又精彩了大家!这种传承是薪火相继的!

1987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公道中心园园长兼乡镇幼师辅导员陈绍娟老师,是陈园长把我带进了教科研的殿堂,由老园长的引荐,使我认识了南师大赵寄石、唐淑等教授,进入了赵寄石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从此。我走上了精彩年华的上升通道。

1985年,公道镇中心幼儿园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研实验基地。1988年,公道幼儿园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农村幼儿教育研究”的试研任务。当时我在赵寄石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参与这项课题的研究。1989年,国际幼教大会在南师大召开,会上播放了我园大班教学实况录像,得到各国幼教专家的好评。1993年,公道中心幼儿园又接受了南师大的“学前儿童多种保教形式”的研究任务。在南师大唐淑教授直接指导下,公道中心幼儿园的“少先队带散居儿童”“大班儿童带散居儿童”“开设中午班”、“开设晚班”等多种形式,以正规教育带动了非正规教育,将3周岁~6周岁未入园的幼儿,特别是流动幼儿组织起来,让未入园孩子接受了与同龄幼儿园孩子的同步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个优秀的团体吸引着我,鼓舞着我。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对着五彩斑斓的教育科研,我暗暗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幼教事业,这就是我的七色彩练!我要为这一平凡的事业贡献我毕生的力量,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在专家教授的指引下,年轻的我一边工作,一边虚心地学习,努力使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业余时间,我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工作中,我不断钻研、思考、改进自己的工作。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于工作认真、出色,在2004年,我由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业务园长的岗位。2006年,我被公道镇政府任命为幼儿园园长。我深知,这是组织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职务变了,我的压力更大了,但我的追求却始终没变。在一线,我要做一名好老师,在领导岗位上,我就要做一名好领导。使幼儿园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我先后荣获邗江区先进教科研个人、档案先进工作者、区教育局十佳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火蝴蝶,为特色精益求精

幼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精致管理是现代幼儿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踏上了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园本“综合教育”课程,这是农村幼儿园的浴火重生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南师大学前系赵寄石、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研究”。从此,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时间从学前一年发展为三年;研究内容以苏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体现苏北农村的特点,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从“七五”至“十一五”,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可利用资源,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如在进行“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时,我们利用家乡鞋厂、玩具厂、服装厂的资源,在幼儿园走廊上创设“民间工艺”“服装制作”“玩具、鞋子制作”一条街特色区域活动。利用乡村手工艺的优势,我们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草鞋、搓绳子、做稻草人、编围裙,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在活动中训练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赵寄石教授和唐淑教授“综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摒弃了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严重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重视活动课程建设,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强化课程整体效益的提升,强化农村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如在收割麦子时,我们领着孩子们拾麦穗,念古诗《悯农》。孩子们在观察和参与力所能及劳动的过程中,了解了麦子生长的全过程,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观察能力和爱惜粮食的情感。此外还注重组织活动组织空间的开放性,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在广阔的户外玩“老鹰捉小鸡”“放风筝”和“藏猫猫”,去小溪边玩打水漂等游戏……多样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幼儿园课程特色得到彰显。

公道中心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注意综合性,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综合教育课程”更好地符合本园、本地的实际。注重发挥教师在课程园本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实现教师从关注文本教材向关注身边教育资源的巨大转变。“综合教育课程”的构建,从观念到行动上提升了全体幼师的能力,实现了农村幼儿教育的伟大“突围”。

“综合教育思想”对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我们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三、火凤凰,为梦想浴火重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前进就要后退,这是我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工作再繁重,再劳累,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

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也是美丽的。读书学习是我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1991年我参加了成人自考大专班的学习,每周日往返扬州教师进修学校听课学习,课后还要搞科研,任务十分繁重。2005年。我参加本科学习。在自己学习的同时,我经常把我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事们,并创造条件鼓励她们不断学习,为我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育教学上,我也是一丝不苟。从教以来。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好玩的稻草》《蚕豆用处大》等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多篇教学和管理论文。与此同时,我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6月,我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教师用书《科学》一册的编写工作,公道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科研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推广。2010年3月,我还代表扬州市幼儿园园长在“江苏省农村合格园园长培训班”上作了《团结奋进、深化特色、争创一流》的专题发言和话题互动。

第3篇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abil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learning to do, is the needs of student to develop to surviv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ersis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ductive labor, social practice,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elf-exploration learning.

关键词: 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活动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practical ability;practice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从早抓起。

近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婴幼儿学龄前的教育,可以把儿童的智商提高30分之多。布鲁姆总结前人大量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后也提出,假如以17岁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长到4岁,智力大约达到百分之五十,8岁时已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8岁到17岁时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发展,在最初4年等于以后的13年的总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关键年龄期,培养和教育的情况如何,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力以及创造能力。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年龄期,人的智力发展将是难以弥补的。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她从小被狼叼去,直到7、8岁才回到人中间,尽管以后在米德拉孤儿院经过9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也无法补上她所失掉的智能,在她17岁死去时,其智力水平仅相当于3、5岁的正常幼儿。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人的潜能是遵循递减规律的。比如说,生下来具有100度的潜能,如果从小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很出色,那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潜能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郭沫若称之为“天资递减律”。

可见,智能培养必须从早抓起,创新能力当然无可例外。而实践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 实践能力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实践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须是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另外,创造也得在实践中完成,离开了实践,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如果弹钢琴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是难以精通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绝对化,但也有某些道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手指的工夫是很强的,而锻炼手指的工夫当然从小开始为好。学杂技也是这样,体操运动也是如此。这表明了长期的、艰苦努力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也就道出了个中哲理。

历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一位天才人物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也都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就拿爱迪生来说,他曾一度是世界发明家之魁。他有着1000多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专利权,以致人们认为世上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情,人们开始称他为“魔术师”,好像他搞发明创造就如玩魔术一般。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到爱迪生是在多么勤奋地工作着。他经常一天工作20小时,而且他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他在发明灯泡时,试验了1600种物质,甚至包括朋友的胡子,看看它们是否传导电流并发光。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做了让电流通过置于真空玻璃罩中的一根炭化棉丝的试验,试验灯发出一种微弱的红色的光芒。令人惊服的发明,证明了电灯是“世界之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并且就学习过程来讲,历来强调知行统一,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闻”、“见”、“知”、“行”四个阶段,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行之,明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在博学、慎思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北宋的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南宋的朱熹也指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明朝的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陶行知说:“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而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指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知识,再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习活动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决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2 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创见是创造的花蕾,好问是创见的幼芽,而实践却是好问的土壤。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阵地,因此,应大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此,要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重视学生实验;开设活动课,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重视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以及社会调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学习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强调儿童与课程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杜威1896年创办的实验学校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所谓“作业”,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包括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他认为这些“作业”的教育价值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又能代表社会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固然需要与具体的、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但这并非提供实践机会所指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提供好思维材料。因为思维要经过对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来实现,这是一种“思想实验”,没有一定的思维材料做基础,“思想实验”就难以进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①通过语言直观勾画出学生已有的表象;②通过对实物、模型、教具、图形等进行观察,以形成知觉和表象;③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广大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探讨、总结,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即正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时下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以知识的系统性编排的,使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只会是“传递式”,这种教学方式,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仍可能培养的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人。相反,应该把知识看成人类对客观世界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东西,教学中就不应太多的或者单一的注重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理念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包括设计一些重应用,注重动脑动手的好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年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心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2]刁维国.运用教学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2(5).

[3]刘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J].教育资讯,2009(11).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18 ― 03

时代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社会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促使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不断的革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格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主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在遵循社会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是尊重教育对象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充分发掘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优势而加以引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据这一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在开展中就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对象特点以及适应个性化教育的特殊要求而制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个性专长的原则、针对性教育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它们是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法则和要求。

1.尊重个性专长原则

尊重个性专长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和尊严,充分挖掘和发展个体的天赋、潜能和专长,以促进个体个性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工作准则。即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保护、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相结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过分注重统一,忽视个体兴趣爱好,限制个性专长、优势的发展,轻视标新立异、反对大胆创新的误区,常把个性鲜明视为“桀骜不驯”。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培养的个体没有特点。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专长和潜能,才能有效激发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向上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为思想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个体潜能得到开发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由此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思想品德才能得以巩固和完善。坚持尊重个性专长原则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热爱受教育者,相信每一位个体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表现,而且更应关注受教育者尚未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潜能。其次,教育者要承认个性差异,全面深入了解受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受教育者各方面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每个侧面,通过对某几个侧面的了解和比较,发现其优势和强项。再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势和特长。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找到自我个性发展中潜在的优点和独特的专长,创造条件使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引导受教育者利用专长和优势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质和弱项,对其细微的变化和进步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使其形成良性发展的过程。

2.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类型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做到因人取材、因材施教。而不能用完全统一和相同的标准、内容、方法去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然而,制度与思维的惯性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过于刻板和死板,不论是教育目标、内容,还是方法都是统一的,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培养出来的个体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严重压抑个体个性的发展。作为鲜活的个体,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对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也不同,如果用统一方法去要求、去教育,结果只能是不符合实际,造成个体的逆反心理。因此,针对性的教育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巩固、发展个体的优良个性,矫正个体的不良个性,最终能使个体在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针对性教育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是针对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体,身心发展有其特点,要掌握并根据这些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教育。第二,是针对个性差异进行教育。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兴趣、情感和内心需求进行教育,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合理愿望,个性化教育必须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来不断生成。第三,是针对接受心理的差异进行教育。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因,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和心理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教育者拥有慧眼予以认清,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3.区别对待原则

所谓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教育工作的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客观要求。个体由于先天、后天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思想发展状况具有不平衡性,多面性和差异性,有的思想境界高些,有的低些,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错误,有的平庸,有的杂芜等,势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要体现层次性,要区别对待。既要关注个体的某个侧面,也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关注和认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开展区别对待教育,对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目的。那种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还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和抵触。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第二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对个体进行思想考察,从受教育者外在的言论、行为的观察和了解中掌握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状况。第三,要按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特点,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第四,区别对待教育原则实施的真正目的是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并不是消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状况。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真正促使不同起点和层次的个体经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同时教无定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本质上是灵活的、多变的、艺术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个别谈话法

谈话法古今有之,也是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都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大师。个别谈话法是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进行个性化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个别谈话法是对集体教育和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当前青年群体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成功、渴望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这容易与现实产生矛盾。且对于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的个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没有太强的辨别能力,容易盲从,形成非主流的政治倾向等,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个别谈话中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个别谈话法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代沟”、减少“摩擦”的有效方法。个别谈话法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面对面谈、书面谈,也可借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形式的个别谈话,如:电话、手机短信交谈,网络交谈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交谈方式。在使用个别谈话法时,教育者工作者要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要保持自然亲切的表情,运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与教育对象进行交谈,防止训话、强制、压迫等问题的出现。

2.情感教育法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情感是人们之间相互依恋并传递交往信息,以形成永恒友谊的纽带。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情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难以成功的。情感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情感投入的作用力,力求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以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的融合度,使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方法。人的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情感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仅仅关注人的理性作用,而忽视人的情感参与价值,那是对人内心世界丰富性的疏忽。青年群体往往是凭借着情感来表达他们的道德观点,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不是作是与非的认知反应,而是作好与恶的情感反应。有时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的障碍,而是情感的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尤其要注重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用情感缩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了解尊重教育对象的真实、合理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需求。要善于同受教育者进行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努力营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的互动和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运用情感教育法时,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将情与理有机结合,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和激发教育对象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再次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回应教育对象的情感呼唤,使教育对象产生移情,激发教育对象的行为回应,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践行。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指导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实践,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方法。实践体验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体系运作的综合体现。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知与行、内在心理要素与外在因素、思想道德意识与实践达到统一,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显露。因此,实践体验是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体验的方式有多种。如:劳动教育,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下工厂、下农村、到军营;社会考察,包括公民体验活动、纪念性活动等等。在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中,个体主动参与,既动手又动脑,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对个性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能够帮助个体开阔视野,展示、锻炼才能,体验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磨练意志品质,使其个性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这些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促使个体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得到激发,从而使受教育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在实施实践体验法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舍得让受教育者吃苦,磨练其思想和品质;其次,把日常的生活作为主要实践方式,将实践体验纳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再次,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实践的成果,使其能品尝到实践的成果,建立信心不断进步。

4.心理素质训练法

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之一,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和制约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和效率。人的思想接受活动同样受心理素质和状态的影响,人对外来思想信息的吸收、解读、整合中,心理趋向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体往往会在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中出现不利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思想的偏差和阻碍。例如,心理闭锁,表现为对新知的冷漠;心理失衡,表现过于自信、偏激、固执、偏见或僵化;心理脆弱,表现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思想碰撞;心理过敏,表现为反映过激和心理戒备;心理逆反,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偏见、不服和抗拒心理;心理矫饰,表现为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和愿望等。如果受教育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接受的心理,不合作的意识,甚至出现干扰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营建受教育者良好的接受心态。心理素质训练法实质上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调适正常、理性的心理状态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优良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导引,努力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其次,真诚关怀,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再次,为受教育者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受教育者愉悦、理性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整体心理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防治心理疾病,指导受教育者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开发身心潜能,培养独立完善的人格。

5.建立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的思想活动方面,既有群体的特征也有个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在以关注群体为对象的过程中,更应关注个体。组建个性档案库是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个性档案库的建立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作群体性的把握,有利于对个体对象作类的认定,更有利于发现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它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切近度。组建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操作如下:首先在教育伊始,发放给每位受教育者个性档案表,请其填写自我评价的个性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教育工作者在个性档案表内填写自己对教育者的评价,也可请其他受教育者一起来填写。经过多次填写和补充就基本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档案。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个性档案的科学分类和整理,对所有受教育者的情况就有了全面、生动的了解。根据掌握的情况,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及时引导受教育者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各种优缺点,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良好的个性加以巩固,对不良的个性加以纠正,对潜在的优势和特长加以发挥。个性档案库的内容设计可以多样化,可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红色经典、节日的内容等,并因区域、单位而异。在建立个性档案库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个性档案库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保护受教育者的个性、自尊,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防止变成形式主义。其次,个性档案库是动态、发展的库,要及时、按时调整完善个性档案库的更新工作。再次,对受教育者个性进行分类仅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与和研究之用,不能把个性情况的评定作为受教育者个性终身的评价。最后,做好个性档案库的归档和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雷骥.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性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2〕雷西发.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3〕王秉琦,王成文.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03).

〔4〕吴慧芳.个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J〕.理论与改革,2005,(04).

〔5〕刘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6〕王虎荣.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个性的培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