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2:00
导语: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学生 多维交互 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个角度讲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中初级技能型实用人才。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中职学生属于普通教育首轮评价(中考)的失败者,事实证明,普通教育的评价机制无法适应中职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中职学校传统的评价体系仍或多或少地残存着普通教育评价的影子,因此,目前中职学校的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中职学生。
一、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内涵阐述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企业里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智力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维交互式评价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力图构建起一套适合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多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多维度,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等。学科知识评价应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向过程性评价转移,淡化甄别与选拔。技能实训评价应侧重技能习得过程的跟踪,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德育评价侧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过程的引导与交互,在德育千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着重动态描述而非定性。社会综合适应性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认知、适应及行为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综合,是学生个体对其周围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需要做出反应的能力。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是指学生对班级、社团、实习单位、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适应能力的动态变化跟踪。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学生社团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评价、学校及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通过多元主体可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描述以及实现多元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引导作用。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交互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鉴定,而是通过评价过程修正学生行为,激发主观能动性。中职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通过自我评价以及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评,实现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交互。中职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需要情感上的推助,而其在知识技能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又会反作用于情感,产生愉悦和自豪感,单方面的学业评价或德育评价无法全面展现学生本体,更无法产生互通互促的作用。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因此,基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应尝试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四者之间的互通与互补,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以学分制为平台,构建四部分指标的学分体系,如右图:
必修核心学分是指四个部分必须修到的最低分数;选修交互学分是指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总的学分数,但各个部分之间允许相互抵充;额外拓展学分是指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特长发展学分,这部分学分同样也可充抵进选修交互学分中。
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是基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及现状的一般性构建,从多维度、多元主体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师生、生生、校家、校企及学校与社会的网状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制度及评价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二、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出,教育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对教育主体的综合性描述。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状态,同时通过多维度的指标构建以及立体化的交互评价过程,实现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成长首先是人的成长,是以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生活实践过程。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看到学生的未来。同时,发展性指标要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在发展性指标中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人本性原则。所谓人本性原则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并能自我调整的主体看待,利用评价体系挖掘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文化、身心发展基础,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是过程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的优劣,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及状态。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反馈、调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指标导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发展结果,而在于评价作用发挥的过程。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评价对象的动态交互过程及指标作用结果,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采用总分总的构建思路,首先确定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该总目标要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家庭以及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然后将总目标分解为四个子目标,分别由对应的四个部分实现:
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调研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透析出岗位核心能力并由此确定对应课程。课程体系应至少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德育及文化基础课程,可采用现有的国规体系;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不宜多,以够用为原则;三是项目化的技能课程,以校本开发为主,宜小而精;四是泛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该部分可纳入学校公共课程资源中,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扩充学分的作用。其次,构建课程体系的学分制平台,研究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学分分配比例,根据企业调研数据确定课程最低学分数,即必修核心学分部分,在核心课程过关的基础上,其他课程允许最终考核不通过。第三,提高过程性评价比重,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基发展与环比发展相结合的学科知识评价方式。
第二部分为技能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的技能实训应包括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部分。校内实训评价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自评量表;二是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质性跟踪评价,为减少实训教师的工作量,可分阶段定期评述,但每学期至少应有五次以上,即每月至少一次质性评述;三是学生之间或实训小组成员间的质性量化评价,所谓质性量化评价是指事先设计含有态度、交流、过程、结果等指标的评价量表,然后采取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四是实训作品的量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校外实习评价可由学校实训处牵头,联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的负责人共同制定评价方案,由实训处及相关实习指导师傅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基本的实习实训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校企双方对实习学生的定性及定量评价制度,建立校企评价的有效沟通渠道,在完善实习学生跟踪指导措施的同时,发挥实习实训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为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德育核心要素及包括必修核心学分、选修交互学分、额外拓展学分在内的学分分值系列,再由学校政教处牵头联合班主任及家长代表研究制定评价方案,各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借鉴德育千分制平台,细化德育考量标准,研究制定家长评价机制与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及家长教育引导机制,建立学生德育学分申诉机制及学校、家长的学分交互渠道,最终形成在德育方面的学校、家长、学生三元主体的评价方式。
第四部分为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首先应大力发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扩大学生参与面,为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提供平台。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及社会调查搜集、整理、分析中职学生所应具备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着手构建评价量表,采取自评、互评及他评的方式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运行机制。
在初步形成以上四个部分评价体系的同时,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着手分析研究学业、德育、实习实训及社会综合适应性的整合,在确定各自必修核心学分值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四者可以部分相互替代的学分抵充机制,形成选修交互学分圈,以此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成才途径,实现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提高评价体系的运作效率,可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根据业已形成的学业、德育、实习实训、社会综合适应性等四方面的评价指标及运行操作方式,开发一整套基于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软件,实现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社团、学生个体、企业、家长等各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运作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燕文 谢东宝 家长评价学生发展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2)。
[2]张爱兰 关于中小学学生发展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5,(09)。
[3]九日 教师评价要以德为先[J].甘肃教育, 2010,(03)。
[4]刘学智 张雷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9,(12)。
[5]孙玲 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2)。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应用
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是改进学生体能机制,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环节,科学、规范的检测机制是保障教学专业性与学生学习技能总结的关键环节。但是,在我国部分学校的小学体育课程的检测存在流于形式,或者僵化呆板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操作方式。
一、传统小学体育评价方式的不足
(一)评价内容单调
我国传统小学体育评价立足于增强学生体质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基础教学阶段的体育评价内容单一,挫伤测量学生体育技能的科学性。对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最突出的一点是过于看重体育技能与运用技巧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依据传统的评价方式,部分学生不需要刻苦努力也能够取得不错的体育成绩,对于体质基础不够突出的学生,经过刻苦努力之后也难以取得明显的进步,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自尊心。在追求体育技能的测评时忽视对该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传统评价方式的另一个特征。比如在“运球上篮”这一体育技能时,在实际测评的现场往往只有一个学生单独操作这个动作,篮球场上没有任何阻碍,导致学生往往能够在该技巧的检测中获得不错的体育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比赛现场或者是实战场合,成绩优秀的学生依然难以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老师不合理的测评方式难以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操作技能。
(二)评价标准的片面化
评价标准的片面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严重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在同一的测量标准下难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体育技能的提高。统一的评价标准主张工厂批量生产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机械化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测量出学生的实际水准,更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损害。比如说在测量百米短跑成绩时,普遍采用15秒为标准成绩,对于体育天赋不错的学生能够轻松达到合格标准,但是对于基础不够突出的学生就容易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统一测量的标准化,难以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标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单一化的小学体育评价标准更是挫伤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统一的标准测量会导致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注重考什么,教什么的学习模式中,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体育课程的开设初衷相差甚远,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标准的教学评价体育是一种双向互动,但是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中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学习评价,在教学拥有绝对评价权利的地位中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个体,片面单一的评价操作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弱势地位,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被明确打分,在丧失主体性的评价操作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在具体的小学体育评价模式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是学生本身,老师应该作为参评的客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后续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实现自我发展才是设定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意义。所以,老师在实际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老师测评、学生自评及互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完善小学体育评价的操作方法
(一)在多元评价标准中激励学生
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老师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标准,或者有关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标准。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处于灵活的更新与表动之中,保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具有个性化差异的评价方式中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二)在综合评价中设置不同评价比重
老师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设定中可以采用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进步。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测量成绩进行同一时段或者统一项目的比较,在衡量学生的进步幅度中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老师可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身体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比分。多维度测评方式的设计既关注学生实际的体育技能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进行综合的评价。在评价设置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度添加留言板,在评语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同步的学习衡量,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带。比如老师、家长或者同学都可以在测评表的特定区域写下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建议,帮助学生在查看自己留言的过程中进行自觉的改正。对于该评价留言学生享有隐私权,别人不可以随意翻看。
(三)在发展性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老师应该建立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测评成绩,在鼓励性的教学方式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该评价方式需要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整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该生的发展性长处,进而在教学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老师可以采用档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长时间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状况进行同步记载,帮助学生在跟踪式的评价方式中实现全面发展,适合小学体育评价的操作模式。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增强学生体能素养为终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评价操作模式中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避免传统测评方式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全面评价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老师在具体的小学体育测评方式中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测评成绩,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评价结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评模式发展中的原始教学意义。
作者:余俊婷 单位:泉州市仙塘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龚成太,王文生.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成绩评价的调查结果与评价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3):87.
而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反思,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我校大学英语口语评价体系现状
由于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协调,教学硬件和软件与实际需要有落差等等原因,我校学生英语口语几乎没有成文性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
我校自04年起大外学生的班级平均人数在60人次。英语系和人文社科系的招生人数相对少一些,班级平均人数40人次。除英语系大二要求必须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外,其他专业学生的CET4成绩作为最终是否取得学士学位证书的必备条件。(曾经有通过校级四级英语考试就可获得学位证书。)我们发现无论那种考试里,英语口语并未做必考内容。可以说在测试项目中已被完全忽略不计。那么在这种考试机制的引导下,我们的英语教学设计深受这种相当“权威性”测试的强大反拨作用的影响。既然不考口语,那又何必费力强化口语,何况实际的教学软硬件的欠缺,教学领导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意识的不一致等等现状也不允许我们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保障。没有英语口语终结性评价,更没有形成性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一些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习者都不同程度的意识到实际应用中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语言教学和测试体系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大体系的更迭。从过去仅把语言形式系统作为知识去考到语言形式系统作为技能去考到今天的超语言能力的测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已是今天被公认的公式结论。这种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重视英语口语教学,而口语评价体系改革即是督促口语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有力支持。
口语评价体系改革建议
1.从师资力量上要加强培训,争取每个班级都开设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和实践。并尽量设计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呼应的英语口语实践活动。
师资力量的培训既可以加强本专业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可加强培训英语系教师所带系部学生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
2.师生同时要意识到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相结合。
为改变目前我校英语口语教学和评价的现状,教师应注意在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加强通过观察、活动、测验、问卷调查、座谈、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的评价。它是一种在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低焦虑性、可持续性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强化和矫正。评价功能要注意从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内容要从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要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注重质的分析;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不再是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而是采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及趋势,评价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力求评价形式简明、方法易行,教师易于操作。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
近年来,企业录用人才不只以学历、分数或者技能为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全面素质,这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学生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就业导向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关注职业能力与适应就业为导向,打破以德、能、勤、绩、体为主线,以学习成绩为出发点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以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学用并重、学以致用、凸显职业个性、鼓励实践与技术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全新人才评价体系。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确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将这些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学生职业素质、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和提升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也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和就业部门的需要,必须科学地选择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从单纯注重学业成绩向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牢固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
既重视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问的成绩考查,也重视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查,坚持企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真实水平。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一)阶段性考核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技术》等,可以实行分模块、分阶段考试,同一门课程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考核,期末考试为各分段考试总评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更注重过程,避免考前突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个性化考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教师拟定个性化试题,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评估相结合,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试题,扬长避短,同一试卷为学生提供多种试题。
(三)实践性考核
把考场由教室转到实验室、实训室、工厂车间等教学场地,通过实地考察,自主发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造力。考试内容不局限在教科书上,灵活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项目驱动的合作式考核
对于某些科目可以尝试合作式考试,采用实际项目驱动的学习和考核模式,学习的过程就是考核的全过程。由教师先提出具体的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科研课题,教师根据过程监控、报告质量等确定小组总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重视项目开发的结果,更重视项目开发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通过项目开发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可聘请实践技能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些能工巧匠担任项目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项目开发。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职教师范类学生,因大多数人毕业后会选择到中职学校任教,学校尤其鼓励这部分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如维修电工、PLC控制系统设计师等工种,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系统地增加有关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课程实训,建立相应的训练标准和要求,加大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比重,使考试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适当地给予学分奖励。
(六)推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广大学生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为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术创新活动提供广阔平台。通过学生团队自主申报项目,并经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审,给予立项资助,对学生项目采取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规范化管理。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对完成项目研究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个人智能多元化、潜能发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以专业技能考核为核心,构建融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为一体的学生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中应该涵盖以下内容: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知识、常规技术及新技术的掌握;技术开发与实施、生产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和加工等相关能力;勤业、乐业、敬业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长能力;身心素质。
设计21个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如图l所示。其中职业资格证、纪律性、获奖证书、发明专利、学习成绩及其附属指标为定量描述指标,其余为定性描述指标。定性指标要有明确的含义,定量指标不仅要有明确的含义,还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指标的定义或量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与难度,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避免设计过高或过低。
(二)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完整表达评价要求的指标的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不能仅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或分数区反映,而需对有关的较多属性的指标与相应分数进行系统的组合优化、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从而到较为真实的反映。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来进行评价体系的设计。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将定性与定量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A,第二层为准则层B,第三层为指标层c,是一个递阶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体系,w表示各指标元素对上一层的相应权重值。
(三)权重确定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值w。德尔菲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联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按照评价所需要的经验与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小组可由校领导、院系领导、企业有关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照此方法,本文求得的各指标元素对上一层的权重值w详见图1。
(四)评价结果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面,主要以笔试为主,评价落脚在学业的学业成绩之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首先,与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考核被大大忽视了,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次,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存在的第二个问题。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主体是教师,这产生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教师在评价中起着决定作用,一些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观念落后的教师既未能公平地实施评价,又阻碍了学生学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做到全面、多方位评价学生,这种评价结果当然缺乏信服度。
(三)学业评价缺乏与企业的沟通
中等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得到社会与市场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学生学业评价尚属于闭门造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而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的步调相协调。中职教育与社会企业评价体系脱节,只会起到南辕北辙的负面效果。
二、完善中职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所在。在这种正确观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轨道。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课程开设方面主要有四大方面,包括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实习。这四门课程其实分属为两大范畴: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因此,考核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可厚非,但它不应该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以实践为特色、以技能培养为方向的中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这种评价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二)完善中职教育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走向多元化与全面化
1.笔试与实验操作、面试等方式相结合
笔试是评价学生学业的一个方式之一,但不应成为评价的唯一方式,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不利于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为此,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要想走向多元化,首先要丰富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评价、面试等。从各门学科的性质与内容出发,评价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
2.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以往中职教育评价偏向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在学期之中与学期之末进行。这种结果性评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单一使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缺乏全面性与立体化。为此,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纳入生成性评价。生成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扩大学业评价主体的范围
面对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人力资源,扩大学生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了教师之外,学校首先要重视纳入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时代的发展与本行业的形势了如指掌。积极纳入企业技术人员,为中职学校与社会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技术人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评价,因此对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大有裨益。在教师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评价之外,学校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生生互评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各个方面与特点出发,因此是有效的、全面的。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重身份使教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学校要想完善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明确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评价学生学业方面既能够全面又有所侧重。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评价这方面才能更加科学与合理,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定义;尊重学生;成长档案
评价机制的正确建立,对孩子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夸奖,这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小学语文不像其他科学科目一样严谨有固定的答案,因此,语文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评价更方便。通过更多的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激励性评价的定义
激励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激励性评价的运用,有助于肯定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行为,有利于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优秀的教师能够利用评价机制,使整个班级一直都处在积极好学的氛围下,学生能踊跃地发言,积极地思考,从而收到极佳的效果。
二、如何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学
1.课堂教学中的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被赞赏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学习成绩也能不断地提高,智商表现也比较突出,而较少得到教师赞赏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并有些自卑,成绩也不佳。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如金钥匙一样,是打开他们学习兴趣之门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性教学是重要的使用手段。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小学生在智力与知识的储备上一定是不如成年人丰富的,所以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也许会有些幼稚。
而老师在这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对他们所有的行为尊重,
并且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关注。只有得到重视,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愉快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其次,教师要注重鼓励的方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利用鼓励转变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教师说得多转变为学生说得多。多鼓励,学生会对投入语文课堂更有兴趣。另外,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批评,反而要给予学生激励,使他们保持积极性。经常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多微笑,多使用:“你做得很好。”“做得不错,再来一次。”“非常好。”等夸奖话语。
最后,教师还应该懂得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时候,学生的错误回答,会引起课堂的爆笑起哄,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是极其尴尬的。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往往都是极敏感的,教师要注意对他们的保护。所以教师这时就要学会引导,引导学生也要宽容地看待回答问题的同学,并对这位同学的表现做出鼓励与赞赏。在一个和谐、宽容的氛围下,学生更乐意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去。
2.建立成长档案,学生进行自我的激励性评价
除了课堂上的评价,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方式。
何为建立成长档案?学生建立起一个记录自己学习与成长的档案袋,其中教师将组织阶段性总结。比如说,在学期初,可以组织一个新学期展望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发言,发表想法,然后再写入档案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每人激励性的评价。再过一阶段的学习,教师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动,学生将把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所得所想所感都写入档案。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对他们进行指导。
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锻炼他们开口讲话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写作能力,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学生也能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3.建立长期的累计式评价
让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语文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不断学习的过程。长期的累计式评价也是可行的。
比如说,学生在每次进行学习活动时,如何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画,贴到语文课本上面。如果在课后完成作业方面做得好,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小贴画。不限于行为,一旦学生做出了值得称赞的举动,教师就可以把小贴画奖励给学生,给学生以激励。一旦积攒了足够的贴画,还可以向老师兑换大贴画。如果采用这种长期式的游戏性评价方法,学生一定会对老师的激励感到极其兴奋,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时期。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是没有教师的赞赏与激励,是不能巩固强化这种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多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激励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通过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对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评价;问题导学;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8.省略技术开发了一个学习平台,在信息课上给学生常态使用。其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提出问题
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设置课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平台记录学生提问的情况,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记录,所谓“有质量”,即和课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致。
2.自我评价
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日趋客观而全面,[5] 因此学生可以使用平台中的“问题评价”,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即主观评价。对每个问题可以评价为“不太明白”、“正在学习”、“完全弄懂”等选项,且可以对问题进行“问题回答”。
3.客观评价
教师对每节课的每个问题,对应设置了题目,放在“在线测验”题库里,教师可以选择按章节或全书范围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题目和问题是有对应关系的,每个题目都对应于前面的问题。
4.统计分析
可以对学生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查询、统计;可以对学生客观评价的结果查询、统计;可以对学生主、客观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可以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比率和速度(即从不明白到完全弄懂的平均时间)。
这样由于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对学生的评价;测验、考试形式的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评价。而且由于“问题”将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联系起来,自我评价将逐渐占主要地位,并且随意性减少,更有客观性;“问题”的自我评价分三次进行,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
1.三次自我评价
在解决需要掌握的相关问题之前,学生使用学习平台对这些问题作第一次主观上的自我评价,从而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心中有初步了解,并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次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对哪些问题是清楚的,哪些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调整重、难点,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学生作第二次自我评价,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然后可以选择是否进行小测验形式的客观评价。在客观评价后,学生第三次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和自己客观评价的对比,调整自己的主观评价。例如,图1即为“IP地址及其管理”课的第三次自我评价后的结果。
2.客观评价
第二次自我评价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堂测验”,从而实现客观评价。对于测验结果,成绩不由测验分数决定,教师通过测验结果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对比,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自我评价的问题和客观评价的题目具有对应关系,所以两者结果的对比可以反映学生的一些问题。
第一种情况,学生自我评价很多为“正在学习”或者“不太明白”,而客观评价结果为基本全对,那么说明该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或者“比较谦虚”,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第二种情况,学生自我评价“许多问题不明白”,而对应题目的客观评价的结果也确实很差,说明该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也很坦诚,只是基础比较差、或者接受能力较低,但态度端正,只要他把不懂的问题慢慢弄懂,成绩就会提高,可以对他多加鼓励;第三种情况,自我评价“全懂”,但客观评价结果一般,则说明该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这种情况反而比前一种情况更糟糕、更极端,如果他是故意的,那就是不“诚信”,更应该加以引导。最理想的情形是学生自我评价全懂,客观评价结果也能反映这一点,例如图2中的吴肖彤同学。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不考试。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主客观结果一致,那么可以减少客观评价(即测验、考试),甚至不考试。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样学生也通过查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
四、优势总结
学习平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结果的评价有数据可以证明,即使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比较客观。该方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
1.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提出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讨论、综合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由学习平台记录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也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
2.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学生通过三次评价来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自我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前所述,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此时学习效果基本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来实现,减少、甚至不考试,实现素质教育,即真正做到“考试是为了不考试”。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轻松调出,再通过自学、请教他人等方法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设置成自己的重点问题,以便复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很清楚,不会漏掉任何知识点。如果某学生因故没来上课,他也可以通过网上自学的方式,弄懂相关问题即可。
4.可以对学生有区别的引导
学习平台对学生的三次自我评价作记录,对客观评价结果作记录,对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情况作记录,从而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类型,例如是接受能力比较差,但学习态度端正的,引导学生多下功夫,教师适当帮助;如果是主观评价全懂、客观评价总是考不好的,要帮助发现原因,是否自我估计太高;如果是不“诚信”的极端情况,要加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生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一、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简介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如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阶段、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分等。
终结性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表之一,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的目标。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成绩多以精确的百分制来表达。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考查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给学生评分数或分等级。②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目的不是为了区别,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水平状态,促使他们以自主的态度进行自我审视。③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中的问题,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弊端
1.过分强调分数,忽视学习过程
在诸多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分数被过分强调,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学习的功能被忽视。 再者,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的主要目的是竞争而不是个人进步。结果呢,评价的反馈让低分者意识到是他们自己“无能”,导致他们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2.另一个问题是评价的管理角色
首先,教师几乎不清楚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忽视它们。 另外,比起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来认识其学习需要,大多数老师甚至学生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忽略了学生对英语这一科的掌握和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本身也被分数限制,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时应有态度和方法。
3.评价缺乏公平性
学生在语言基础、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专业方面的差异要求评价必须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各高校分级教学的实践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必须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设置多元评价标准,而不是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尽管有的学校不同级别的班级其考试题目不同,如笔者所在院校就是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分为大学英语A、B、C,三个课头,使用不同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试卷难度也不同,但是考试是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同一级别内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四项技能发展的不平衡,如艺术专业学生虽然普遍基础不好,但是也有不少英语口语应用很好的学生,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虽然读写技能好,但是在听说应用方面却较薄弱。评价标准的制定是评价的起点,评价标准不科学,则难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和公平,评价也自然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4.评价模式不科学
尽管有些高校从多个方面尝试大学英语评价改革,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建议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设计与操作违背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评价模式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单一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而对平时的积累不够重视,也不重视语言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多学生是考前突击的方式来学习英语的。实际上,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不是期末考试的一张成绩单就能说明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导致高分低能的出现。
三、形成性评价模式的简介
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持续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除了可用于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形成性评价更适合于评价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内容。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阶段很多大学英语在最终评分系统中,虽然有强调形成性评价,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但是却未能很好的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且也未能要学生意识到这种评价模式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应坚持激励原则,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展现自己学习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为了使评价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应创设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四、形成性与终结性两种评价模式相结合的优势
1.关注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这两种评价模式相结合之后,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同时也关注了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的表现,强调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2.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个性化反应
通过形成性评价能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更能有效地提醒教师帮助学生重视其个性化的反应,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加强综合总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形成性评价可有多种形式, 例如课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平时测验等等。因此,将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生和老师都开始注重英语的全方位教学。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等日常考试中难以考察到的环节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交际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日常的听力、口语以及交际能力的训练能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告别 “哑巴英语”。这也是终结性评价分数中所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形成性评价系统中,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了日常教学中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应用所学的英语语言进行交流。
五、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效影响力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应该从关注教师教的情况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态度等的变化。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兴趣、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态度习惯、英语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得到培养提高。
改革大学英语的评价方式是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增强学生评价的意识,倡导多元化评价学生,把大学英语评价工作切实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红.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2]杨瑞萍,刘斐.大学英语过程性评价方式研究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学生工作 满意度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52-03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是一项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工作, 是高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学生工作的好坏, 不仅影响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实现学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对于落实学校教育工作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高校学生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考核尚未有合适的机制,因此通过绩效评估的办法来评价学生工作能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3]本研究基于学生的角度构建学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新疆医科大学学生进行多层随机抽样抽取学生600名,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 571份。
(二)研究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统一发放问卷,简单介绍填写要求,后集中填写,当场完成问卷。回收的问卷和资料录入后均及时复核,及时补充错漏。
2.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统一录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分得出指标体系权重。
二、结果
(一)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
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关于学生工作的生活指导方面,在生活指导分类下的二级指标得分普遍较其他项目低,而其中“学生宿舍生活设施”评分为6.23分,是25个指标中的最低评分。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学生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
1.学生工作满意度指标体系
基于学生角度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工作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有6个:思政与心理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生活指导、奖助工作、入学指导。二级指标有25个。
2.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
(1)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方法通过德尔菲法来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在学校中选取15名学生,其中6名学生会成员,4名班委,5名学生,均具有代表性,发送调查表,对其赋值,将专家第一次赋值意见汇总,轮间反馈,进行三轮评分。计算出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
(2)权重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数值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行中位法、平均法进行分析赋值,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2)。
三、讨论
(一)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学生工作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分最低的是关于学生工作的生活指导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工作存在考核指标体系“走过场”,缺乏全方位的调查,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导致考核标准模糊。我们应重视学生工作的开展,针对问题加大学生工作的建设力度,建设合理的指标体系。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角度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教育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学生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操作上的便利,而是在于使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院(系科)学生工作的状况和水平,使学生工作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实现的要求,这是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4]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对学生工作有很大的敏感性,对学习工作的成绩有切身的体会,对学生工作的各项事务有更深的认识。学生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他们最具有资格作为评价,因此,基于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更实用、更客观的评价体系。
(三)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的应用
最终完成评估指标的建构,还需要对每一个指标予以赋值。然而,学生培养是一种“产出联合体”,是一种联合的不易分解出谁的贡献大小的产出。换句话说,学生工作效果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各种评估指标共同合作的结果,在这种合作中,很难确定每个指标具体做了多少贡献,因此,对评估指标的度量和赋值有一定困难。目前,一般是采取确定权重比例来赋值的办法,即对同一层次的构成指标就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再根据重要性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这可以大大降低多因素综合比较的难度,提高赋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本研究将德尔菲法这种方法运用于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医学院校学生工作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这是高校院校较少采用的,为评价学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提供了直观和较为科学的参考数据。根据对学生咨询结果可靠性的分析,达到德尔菲法中予以采用的标准,因此,该咨询结果可以用来作为评估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的参考值。通过权重指数的大小高低来调整学生工作的侧重点。
四、小结
1.基于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学生工作绩效, 分析学生工作的不足,完善学生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学生工作的绩效,根据学生的评分情况,调整学生工作的侧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蔡汉军.高校学生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2] 朱晓军.高校学生工作的绩效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3] 黄映芳.高校学生工作绩效分析与提高对策[J].江苏高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