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2:00
导语:在近代农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农业。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产量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动态的。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更新了发展理念,创新了经营机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发达国家曾经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现在更多叫它“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甚至可以叫“精细农业”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描述现代农业:从以市场为导向看,它是市场农业;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看,它是高科技农业;从对各种资本的需求看,它是资本密集型农业;从经营方式看,它是产业化农业。综合起来,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前提,以充分吸纳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合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精华为基础,通过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起来的,应用现展理念、运用现代工业装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现代经营形式、实行现代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技术生态有机统一的多元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它以现展理念为指导,没有市场导向、集约经营、和谐发展和外向开发等先进理念的确立,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没有农机具、电脑等现代工业装备和化肥、农药等现代物品投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科学技术为强大动力,没有细胞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杂交优势理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经营形式为手段,没有一体化运作、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它以现代产业结构为支撑,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同样没有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四化”上。1、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使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现代农业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盲目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2、产业化。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以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现代农业。3、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其实讲究的是科学种植,保证质量,围绕着市场来提高收益。绝不是只要产量,不要质量。现代农业要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推广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比如优质小麦,土壤气候要求什么样,什么是优质品种,什么时候种植,耕作密度,田间管理要求,收获时凉晒要求,不同品质分仓储存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需要有权威标准可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到时没有标准的农产品将会退出市场。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转变成商品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保证。4、信息化。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也是农业部分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
简言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标志是标准化,基础是信息化,目标是产业化。因此,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国家的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代表的指导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大前提下,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等解决,这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仍存在一些漏洞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无疑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社会GDP增长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更加关注二、三产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农业这一根本性的基础产业,产业扶持力度上也远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农业产业生生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长期无法改善。我国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推广的主要机构是农机管理局,其部门设置相对单一,人员的结构和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导致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存在严重漏洞。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对国家农业政策及各项目指导意见、精神都没能落实,严重者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的发放都不到位,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1.2机械维修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这使得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的经济支出有所加大,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依然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地区农业的发展不甚理想,粗放型生产模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即便使用一些农业机械,也对维修、保养工作不够重视,一旦农机出现故障,相应的维修费用支出也不能及时筹措。例如,我国农村的基层乡镇,设置针对农业机械维修的机构较为少见,规模也普遍较小,而且农机更换配件储备也不齐全,加之维修人员少、专业维修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一旦农机发生,对其进行的检查和维修往往不够及时。若去真正专业的农业机械维修点,则需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间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困难。
1.3不能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分田到户,相对较为分散,农民种植更加自由,生产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然而农村政府指导性工作,不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众多,成熟期不同,分布广泛,难以作到统一耕种,所以无法实现统一的生产管理,对也会给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2要加强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进生产工具,农业机械装备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比较复杂,由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损耗情况各不相同。随着农业机械使用时间的推移,其老化、损坏、程度不断加深,进而会影响正常使用。调查发现,在农业机械设备日常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通常忽略其日常保养与维护,只有在出现故障的时候,才进行维修,这种用维修替代保养的模式加剧了机械设备的老化、损耗程度,不利于其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高额成本投入。
3要重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方法
农业机械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将保养作为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利用效率的最佳手段和方法之一,不能用故障维修来替代机械保养。在保养期间,必须遵循农业机械相关保养规定,按照规定流程做好实时保养工作,保证每一项保养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保养规定,按时、按期做好保养工作,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可靠状态。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必须提高保养管理理念,按规定做好维护和保养,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将农业机械故障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农业机械发挥最大的效益。
4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推广
想要切实搞好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首先需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我国政府近年对“三农”问题支持度不断提升,并把新农村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之中,这也间接地提升了各方对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当针对农村地区具体情况,结合农户需求,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以使农机推广工作更加符合地区发展需求。这需要政府部门对农民需求准确掌握,从而推广更加合适的先进家业机械。此外,还应当围绕当地实际经济产业状况,研制各种新型机械,进而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形式多样化要想更好地对农业机械进行推广,就应该使形式多样化,可适当的建立相对完整的科、工、户的推广机制。将农业机械与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同时,还应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以便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推广人员,让他们借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农业机械的推广,为以后的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该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1 基本情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聚和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于2010年三月份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50万元,占地面积为5000,建筑面积560m2。现有资产430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32台(套),是一个集农机作业、维修、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油料供给为一体的农机服务公司。主要围绕中粮集团制酱番茄生产基地,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服务。
2 主要做法
2.1 因地制宜、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新模式
在农牧、农机部门和镇党委、镇府的支持下和帮助下,2009年在原聚宝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以聚宝、尾闸、和平3个村集体投入为主体,并吸纳周边农机大户参与的尾闸联村农机合作社,与中粮屯河惠农农业高新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2.1万亩的作业合同,经过一年的运营,效果良好。
2010年,尾闸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重点,紧紧抓住中粮公司入驻惠农的机遇,在尾闸联村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聚和农机作业公司,将原有的拖拉机折价入股,同时团结、下庄子、西河桥等3个行政村,各筹资20万元作为股金投入到聚和农机作业公司,同时募集社会资金150万元,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5台,配套农机具21台套,在为中粮惠农制酱番茄基地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2.2 探索尾闸“农机服务模式”,实现农民、村集体双赢
聚合农机作业公司是由政府引导、部门支持,支部牵头、干群参与成立的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它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联村合股、公司运营,订单作业、滚动发展的机制,引领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和前景,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服务能力
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以制酱番茄、牧草、玉米、小麦等作物机械化作业等服务。
2.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发展环境,规范公司管理
为推动公司正规化建设,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公司办公室、培训室、配件室、维修车间、库棚等基础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提升、制度上规范、机制上创新,扩大发展集群,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带动能力。
2.5 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益
在为中粮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2.6 加强信息中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农机作业公司这个载体,搜集和整理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为其它农机合作组织,农民、农业生产企业、种植大户,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作业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小麦跨区作业,逐步探索向玉米、薯类、饲草等其他农作物作物跨区作业,提高农机利用率,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3 取得的成效
3.1 提升了农机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农机作业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作业公司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农机经营服务内容也扩展到粮食、脱水菜、饲草生产加工等农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促进了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3.2 整合了农机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
聚和农机作业公司是由3个行政村带机、3个行政村筹集资金成立的股份制作业公司,它创新并完善了农机合作组织的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机资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3.3 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壮大集体经济
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安排配置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比例,合理安排作业任务,有力地提高了单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该公司成立近2年多来,实现作业收入 万元,获利 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 万元。
4 主要存在问题
表现在;
(1)引进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和推广新机具及发展资金缺乏。
(2)农用柴油价格一度攀升,增加了机械作业的成本。
(3)公司的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4)公司成员技术素质较低。
(5)农机信息化程度低,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5 今后的发展建议
一、我县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状。截止到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88.7万亩,其中粮食92.3万亩、油菜40万亩、棉花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先后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两大战略”示范县、粮食生产大县,被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还被省政府定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县,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等称号。
2、我县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县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宣传、推广、管理力度不足,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按标准化生产的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即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在我县基础较好,但规模不大、品质不优、品牌不响。四是产业化水平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少,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产、供、销三方面监管和联结机制还不够强,组织化程度低,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县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县,要把发展效益型农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精深加工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
3、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整合我县涉农项目,实行捆绑建设,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建设效果。重点是水稻、油菜板块基地。抓好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抓好沃土工程、病虫防治体系建设,切实搞好灾害防控应急预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抓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大力推行能源节约技术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着力提高我县农业抗灾能力。
4、大力推进特色基地及园区建设。重点抓蔬菜、莲藕、茶叶、水果、药材等特产作物基地建设,重点搞三大园区建设。一是建设好城郊蔬菜产业区。以清泉河东街为中心,涵盖天鹅、宝塔、胡弄等村,建设1万亩反季节菜生产基地。以散花禹山、红莲巢等为中心,建设2万亩反季节菜生产基地。二是建设好水生蔬菜产业区。以巴河芝麻湖为中心建设4万亩的莲藕产业区,以策湖为中心建设1万亩的菱角生产基地。三是建设好大别山野生菜产业区。主要以洗马、绿杨为中心,建设5000亩的山野菜生产基地,在洗马小金山、燕毛咀等村建设黑木耳、双孢菇生产基地。
5、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重点加强“神之乡”优质大米、“万重山”优质油、“芝麻湖”藕粉等三个品牌的宣传工作,通过科学制定生产标准,强化生产工艺,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三个品牌在省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农业生产是第一车间,要选定优质品种,按照粮油建板块、林果抓基地的思路,确保粮油优质化生产,抓好80万亩优质稻、4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意义;重点
今年,中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开拓性很强的工作。
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
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1.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
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一饲料作物一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1.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
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2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2.1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同时,大型种子公司应放手推广经营性开发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技术推广功能。种子公司应在推广服务体系上有大的举措,而当务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大批农民技术员,特别是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会有富有活力的基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才会有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最先推广的科技示范户的产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业物化的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这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础。在政府支持下,与各级推广部门结合,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田管服务、统一栽培模式(同一个点)。在条件成熟的不同生态区建立种子公司自己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解决政府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米下锅”的问题。
2.2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3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1)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
(2)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
(3)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4)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2.4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2.5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3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改革重点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山东 利津 257400)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农业现代化;农广校键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1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1.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2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利津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2新型农民学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利津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
2.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而城镇化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相支持,但农业化却拖后腿,因此,要实现“四化”发展,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就业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下滑,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1)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建构美丽新农村,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2)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等。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境外促销,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还可种植药材、花卉,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用以留住劳动力,增加就业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等,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带动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提升农民素质,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管好农村集体资产,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现代园艺产业、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国家连续几年均出台重要的文件、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已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因此,加快现代园艺产业发展,提高其在现代农业中所占比重,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今“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不断受到重视。
1 正确认识园艺产业的经济社会地位
园艺产业是指花卉、蔬菜、茶叶、水果等种植以及这些产品的运输、销售以及加工、贮藏等。在我国的农业中,园艺产业一直是占比最大的产业类型,是我国农业的支柱。在我国,经过近年来对园艺产业的不断重视与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对农业的增长和调整结构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经济大力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园艺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有效的将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而园艺产业在此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园艺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已超过了6800亿元,占总的农业产值的18%以上,是我国农民的主要和重要的收入来源。早些年我国已经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此我们应该不断的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同时更加深化已有的产业模式,不断开拓市场,通过更多的多渠道来为农民增加、创造收入。而对于农民来说,现有的园艺产业不仅可以为其创造更多的收入,同时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也可以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1.2 对城乡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巨大:
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园艺产业也是其中一员,大力发展园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劳动力解决其就业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并且园艺产业还可以有效的推动贸易业、运输业以及加工产业的相关发展,这也将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待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3 园艺产业大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模式仍有一些落后,这主要是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短,生产的原料型产品较多,且加工的层次较低,这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增值率不高,与我国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些不适应,因此加强园艺产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可以带动产业的不断优化发展,同时还可以深化我国农业的相关产业链条。
对于农业来说,有效的增加其科学技术性、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等均是其大力发展,创造收入的主要措施,其中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性是其中的主要依靠。要从根本上发展园艺产业,就需要提高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这也就需要提高种植农户的整体素质,同时还需要在之后的加工以及销售等相关环节也同样融入科技元素,以便切实做到大力发展园艺产业,深化园艺产业链。
2 明确我国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思路
对于发展我国现代园艺产业来说,需要在确保提高粮食综合产量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需求等,来对我国的现代园艺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园艺产业的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设计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地区主导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的发展现代园艺产业,不断为我国的农业建设作出贡献。
2.1 准确把握确保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粮食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全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粮食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保证粮食的安全性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问题,这其中政府和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都具有重要的责任,政府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责,生产的农户也需要做好自身的生产工作,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2.2 把园艺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其发展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其园艺产业的发展情况,发达的园艺产业是发达的农业的标志性象征,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现代园艺产业对于发展农业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情况,也同时可以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在农村中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可以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贸易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快我国的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3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国民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现代农业将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及调整,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快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2.4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出口带动、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面对着严峻的农业问题,也面对着严峻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使我国进入现代农业的代表中,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民的技术指导以及培训,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推动作用。
3 制定发展现代园艺产业的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现代园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基本地位,对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投入,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基本建设,对其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园艺产业中,加大对园艺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国家还需要建设统一的监测标准,对生产出的园艺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以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更多的需求,对产品的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计划,在产品的生产、包装、贮藏、运输以及加工方面均需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3.2 加强园艺产品采后技术装备的引进研发: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园艺产品采后的损失率可达到20%到30%,若是按照每年平均25%的损失率进行计算,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数额,同时,我国的园艺产品其加工工艺较为落后,生产的产品品种少,知名度不高,导致经济效益较低。对此需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对生产农户进行合理指导,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促进我国的园艺产品产业链的深化,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娟,王立法,等.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对话安徽省泗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与挑战,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