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2:02
导语:在农业工程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保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式之下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懂得植保专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懂得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整体把握,制定环保、高效、全面、系统的防治策略,不能为了防虫而治虫,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为此,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用新理念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不断开创植物保护工作新局面[3]。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类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专业重组,建立了由农学和植保2个专业组成的农学院,使本校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地配置,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植保专业近年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东植保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农业部门、植保站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就业单位需求由大变小,而非传统就业市场却在悄然兴起,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招生规模由萎缩转变为扩张,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的方向设置,植保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为此,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延伸,并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专业方向就近延伸
以往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各地植保站和农业部门工作,就业方向比较固定,而且就业需求也比较大,一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将专业进行细分。而且社会就业市场对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反映都比较满意,说明该校植物保护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可行的,符合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
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本科水平向研究生水平更高级更专业人才转变,因此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毕业大潮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本系在2000级专业方向设置上作出了调整,决定除保留一个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外,新增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城市植物保护方向。
与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城市植物保护培养的目标有所改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城市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公园及物业小区、文物及图书档案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具备城市植保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植保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方向的延伸,为城市绿化和卫生建设输送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拓宽了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自加入WTO至今,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跨国的货物运输将会增多,对各类有害生物的检查把关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各地海关港口及动植检等有关部门所肩负的任务会加重,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为了使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延续地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两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校申报了2个新的专业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
由于扩招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动植物检疫方向仍然在积极准备和筹办之中,还没有招生指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2010年将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集中精力筹建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并向学校提出了申报。
2教学内容更新与重组
为了配合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对植保和城市植保2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作出新的调整。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宏观上不做调整,只是在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继续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做些调整。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农药厂家和销售部门的工作,提高竞争力,增加了一门农药销售学。考虑到果、蔬、花卉植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病虫种类多,从2001级开始增加了一门必修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同时要求本系的教师,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原有教师要根据生产实际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以稻、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局面已逐渐变成由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园林草坪以及经济油料作物与之并存的新的农业格局的转变,不断提高课程实用价值。
对城市植保方向,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城市植物病理学、城市昆虫学、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资源微生物及其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与应用和资源昆虫及利用等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联的新的课程。
在院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果树、蔬菜、园林草坪、观赏花木等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充实和完善到植保教材中,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要配有完整的实验实训指导、实物标本、图示、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查,在完善两专业方向设置的同时,积极做出调整,以为正在申报的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方向课程的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4]樊东,赵奎军,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5] 李平.中学体育改革初探[J].新西部,2009(12):215.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关键词:农业电气化 精品资源课 产学研合作 创新创业
一、背景
农业电气化专业是以研究应用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产业、农村电力系统和新兴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发展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农业工程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拥有农业电气化专业的高校22所,其中高校级别特点不尽相同,有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职业教育为特定点的实践型大学,其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纵观国内大学的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培养模式,目前缺少具有鲜明特色,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笔者研究的重点即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开拓出一条新路,供同类专业学习借鉴,同时也将为相关农业学科起到示范作用。
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要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多种手段丰富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设立上,要有充分的自由度和强大的实践设施,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解决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方面,利用产学研合作和行业特点,进行针对企业和特定区域的就业模式。同时,培养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电气化人才是电力行业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方面分析,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化,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的建设力度将转向中低压级别的农村电网。因此项目的研究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及扎实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符合行业和社会需要,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及应用前景。
二、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体系
1.多模式课程建设
农业电气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属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范围,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相同。在课程设置上为了突出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农业电气化专业的专业课更偏向于电力能量计量系统及电力设备的装配制造。经过笔者研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断完善,将电能计量和变电工程设计成为农业电气化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两门课程教材均是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拥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利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关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利用资源课、微课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展开自主学习。专业所有课程都设立25分钟的微课,通过视频让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属性、内容、重点及考核方式,方便学生选修课程。同时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视频资源课,课程课件和视频相配合,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听课。同时利用网络软件手段,实现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答疑、考核等。
2.实践环节建设
由于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特点,学生实践教学实验等面临着一般为10kV的高压输配电环境,带电操作危险性高,同时实验设备造价较高。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建设采用以实际操作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结合的建设模式。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带电操作的危险,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的特点,使学生自主研发创新,针对专业所学和虚拟实验的条件,验证专业的相关设计。通过建设,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环境包括了虚拟电工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中低压电网仿真实验室、变电站仿真实验室、微电网实验室、电能计量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实验室等。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工作。
3.产学研合作
纵观我国农电行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往的农电局正在与供电局合并,农电行业专属的就业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自动化相关专业的竞争。面对如此就业情况,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通过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自身的特色,让毕业生具有特有的竞争力。首先针对保留了农电供电企业的东北、内蒙古地区,与相关农电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设立校外培训基地,让毕业生可以提前进入相关岗位进行培训,了解企业文化,领会企业精神,掌握企业运行,让企业和学生做到相互深入了解,为就业双向选择打好基础。同时通过与相关装备制造业合作,丰富学生的就业口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将学生的相关设计和企业实际需求挂钩,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进行转化,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三、案例分析及结论
研究对象为农业电气化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对学生展开教育。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第八学期时,学生就业率为100%。有72%学生进入专业合作的相关企业就业,其余学生完成了升学和自主创业就业。经过四年的建设,两本教材被评为国家本科规划教材,一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成功申报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虚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教研项目数十项。2014年农业电气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
综上所述,农业电气化专业建设必须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丰富的实验实践环节建设,并辅助以专项有特点、有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为农业电气化专业创出一条有专业特点的建设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宪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探讨[J].科技信息,2010(29).
[2]许丽佳,康志亮,刘明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机化,2010(6).
[3]郭喜庆,唐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J].农村电气化,2009(10).
[4]郭喜庆,唐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J].农电管理,2009(10).
[5]许丽佳,陈松柏,康志亮.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新模式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3).
[6]麦艳红.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6(8).
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1·1学分制的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学分制最大的优势在于选修课比例大,选课自由度大,能促进学生选课的自和个性的发展,但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占80%左右,选修课仅占20%左右,虽然开设了较多公共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但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学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另外,由于师资、教学实验设备不充裕,目前还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也很难实现同一门课几个老师同时上,让学生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分制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2课程体系“重工轻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包括建筑工程和生物环境与能源两个方向,经过调查统计,2005级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都表示会从事与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有20%的同学表示会从事农业能源方面的工作,这一方面与目前的人才需求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有联系的。2005级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很接近,虽然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一些生物环境与能源方面的课程,但多是在选修课模块。大多数学生为了以后就业的需要,选修的课程多偏向建筑工程方向。实际上,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显然,目前课程体系中“重工轻农”的课程设置与该培养目标是不符合的。
1·3课程体系综合性不够通过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所学课程融会贯通的能力,难以做到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设置的各门课程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不高,课程结构缺乏整体优化;另一方面,学生在选课时,大多选择简单的,易通过的课程,忽视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2·1优化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学分制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复合性。所以,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广泛兴趣,加大选修课程力度和广度,大量设置选修课是十分可行的措施之一。增加选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比例,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学校可以适时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情况,及时更换那些选课人数偏低、学生不感兴趣、不适用、知识内容陈旧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选修课的设置应包括一些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开拓思维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志愿从中选择。
2·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课程日益综合化进入21201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10,16(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产中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宏观”的思考问题。
自实施土地流转以来,沽源县集中利用流转土地开展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施了大其梁食用菌种植园、张沽线设施架豆带等扶贫产业项目,增建了扶贫设施大棚3000余座,帮助全县2万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沽源县将带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发展基础好的蔬菜、马铃薯和特色养殖作为其主导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土地流转前后相比,农民收入提高4倍之多。沽源县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园区农业、现代农业,引进了鑫华农业、双益马铃薯、金莲川牧业等投资超5000万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家,优先扶持贫困户进入工厂工作,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5500元,使2万多人通过从事精细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实现脱贫致富。西辛营乡的食用菌栽培扶贫开发项目、二道渠乡的错季草莓扶贫开发项目、闪电河乡的精细蔬菜扶贫开发项目、九连城镇的食用菌特色种植业项目已初具规模,扶贫效果好、脱贫效果佳。土地流转已经成功转型为能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增收减贫、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2土地流转成为河北沽源迈向规模经营的关键一步
根据沽源县农工委提供的2008~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数据,沽源县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大,流转速度渐趋平稳,全县近一半耕地已经流转。据调查,全县流转的土地以水浇地为主,超过90%的水浇地实现了经营权流转。沽源县在流转土地上新建农业园区,实施长梁现代农业示范园、闪电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2期等建设工程,万亩(1hm2=15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达到8个。全县新增圈舍面积1.05万m2,规模化养殖场达到230家。沽源县在闪电河、平定堡2个乡镇发展了5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重点构建了万亩现代马铃薯、万亩精品蔬菜、500亩循环农业、500亩观光农业、2000亩有机蔬菜和现代加工物流园6大核心产业示范园区。201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5.41万亩,蔬菜总产值突破15亿元大关。蔬菜出口创汇278万美元,同比增长29.3%。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7家,蔬菜、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35万t。截止2016年5月底,沽源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余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30万t,实现产值近1亿元,带动就业4000人,经营范围覆盖全县70%的农副产品。随着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入,规模经营已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3土地流转成为河北沽源提升农技水平的重要推力
土地流转提升农技水平在农业园区体现最明显。“十二五”期间,沽源县高标准打造了坝上畜禽合作社生猪养殖基地、大其梁食用菌科技园等65个农业园区,高薪聘请了技术顾问,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除此之外,沽源县还牵头与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实施了马铃薯规模种植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推广活动,推动马铃薯繁育技术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此外,土地流转之后,微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诱捕器、测土施肥、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生物防治技术、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当地农业生产中,直接推动了农技水平的提升。
作者:白玉祥 史学良 梅迪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年第5期.
[2]巩勇峰.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月第3期.
《Majors》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3.专业更利于就业
同目前的热门专业如管理、计算机等相比,地矿类专业相对属于冷学门专业。开设地矿专业的大学也因为专业研究的关系,通常地处内地或偏远地区。因此,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候,地矿类专业往往被“冷落”。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交流增多,地矿专业的学生所接受到的训练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狭窄。有些地矿类大学受到冷落可能只是地域原因,其实也有相当有实力的。属于工学学科的地矿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又可分为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勘查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选矿工程和石油工程等专业方向。工作性质多数为研究实验或加工生产,与工业关系密切。
从专业层面看,地矿类专业以极高的就业率傲视其他专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身体不好者不适合报考地矿类专业。
材料类
材料学分为三个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大部分高校会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下又分出几个方向,针对性地学习这三大类的知识,并且它还与其他一些工程科学相重叠,因此在各大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都有若干分支。
材料学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是国内外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目前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在材料成型设计方面缺乏的人才在 20 万~30 万之间,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了“抢手货”。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
机械类
机械被称为“工程之母”,几乎所有的工程行业都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从设计、制造和大规模生产一条龙,从地球到宇宙空间,都有机械人忙碌的身影。该专业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行业,在许多尖端科学领域,机械往往也是该领域所依托的基础,像在航空航天业里,飞行机械师就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机械专业属于教育部规定的一级学科,因此它底下设有许多二级学科,虽然各个大学具体开设的方向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有这么几个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
仪器仪表类
仪器与仪表类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仪器仪表设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仪器仪表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测控技术及仪表专业的人才。
能源动力类
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动力专业又可分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为航空航天动力工程及自动化、汽车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制冷及低温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能源动力学科和机械学科关系甚为密切,因此许多大学常把能源动力类专业归并到机械学院。比如清华、同济的热能工程系隶属机械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则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浙大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
由于目前我国重视高科技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从而带动了与此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以及通信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近两年国家每年对通讯基础设施的投资多达近两千亿元。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已成为朝阳行业,更将成为今后国民支柱产业,因此就业前景长期向好。按照教育部划分标准,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等专业。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收集和处理污染物,消除污染,净化环境,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水治理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常常是环境治理最初着手的领域,所以在很多院校,该专业与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也设在一起。
在高校专业的分类中,跟环境工程分在一起的还有安全工程。安全工程,简而言之,研究的是生产、工程或者说是行业的安全问题。很显然,不同行业需要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安全措施,所以,安全类专业是依托于各个行业的。
土建类
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建筑设计、水务工程、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风景园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土建类中建筑学是重中之重,建筑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和较强动手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历史、美术的基础。国内大概有70多所大学设有建筑学专业,此专业的名校生非常有竞争力,此专业的学制一般是五年。
水利类
水利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专业。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人类靠渔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部族定居以后,需水日增,人畜供水和生产用水的引水、供水工程就产生了。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水利行业面临全面技术提升和改造的历史任务。该专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水利行业进行改造,如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水利类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三个专业。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78-02
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一总目标,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受全球经济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社会普遍关注。而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农科院校及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从就业率来看。在综合型高校中,农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同时,给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农科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求职的时候面临更多的阻滞。
2.从毕业生质量来看。农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大多数同学未能深入掌握全面的农科专业知识,在面临专业对口岗位时,不能立即胜任。相对于同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弱,在应聘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岗位时,没有明显的优势。
3.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农科专业毕业生同样热衷于“铁饭碗”岗位,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向城镇,偏向发达地区,偏向非农行业的思想。目前,基层已成为吸纳大学生的重要渠道,但因配套措施不完善,对大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到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少且学历较低,有些工作不久便纷纷改行换业。
二、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科人才不合理的流动。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的投资回报比较缓慢,农业行业的利润空间小,投资农业的企业增加的少,不能大量吸纳农科大学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的农业企业不够多,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尚未形成,使农业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低;农业深加工、农业服务、农业贸易不够发达,提供的精英岗位不多,使农业行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农业领域就业“门槛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②高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综合性大学当中,农科专业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处于明显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多数大学生迫于无奈选择了农科专业,不能做到学农爱农,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学术方面,实践教学的成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毕业时对简单的专业技能都掌握甚少,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很多学校是有哪些领域的教师,就设置哪些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2.主观因素。①自我认识能力薄弱。目前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对就业形势、择业目标等问题则比较模糊,不从自身兴趣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忽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部分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背离。比如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但缺少奋斗精神,疏于能力锻炼,不愿做平凡小事,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农科专业的学生只一味地排斥自己所学专业,却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就业时就无从着手。②择业思想及择业技能准备不足。有些农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认不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把就业目标盯在精英岗位上,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体面等作为唯一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使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3.厌农思想严重。大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服务农业,放弃了在该领域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多数综合院校的农科专业学生70%以上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对农科专业本身就缺乏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对专业的排斥。另外,大多数农科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及其家庭都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摆脱落后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却仍然需要与农业生产打交道,这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没有办法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大多数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限专业的工作岗位又竞争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三、推动农科专业毕业就业的对策
1.加快农业改革,为农科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要加快农业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相关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工科专业旺盛。要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加快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才能够让农科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在全国高校扩招,农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时,应想方设法地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实现供需平衡,才能最终达到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完善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增加对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使农业企业在规模、文化、盈利性,乃至知名度等方面逐步向名企迈进。其次,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如同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一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科专业大学生如果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工作地点大多在非城区。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城市家庭的学生更不希望到艰苦的农村去工作。如果城乡差距缩小,在毕业生就业时,也不会过分排斥农村地区。最后,要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家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鼓励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是这些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对农业相关工作的看法,农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仍远远不及其他行业。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加大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力度,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去就业。
2.调整培养模式,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①整合专业学科,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社会与农业发展,以及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新整合专业学科。改变传统农业时期单纯以种植、养殖方向设置专业学科的做法,而将更多的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到农科专业设置中,或者将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嵌入到经济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之内。在招生方面,以“少而精”为原则,严格控制农科专业的招生数量,而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大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保证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成为农业行业的技术分子,从而确保为农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训练科学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加实验室向本科生的开放时间,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针对农科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使学生对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在理论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生产和科研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3.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①强化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学生指导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大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农科专业的职业特点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大二阶段,侧重职业素质培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阶段,侧重择业观引导,帮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目标;毕业阶段,侧重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开展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课程。②加强学农为农职业观的培养。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广大的农村基层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摒弃旧的择业观,增强对农科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把握“三农”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扎根基层、学农为农的职业观。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不畏艰苦,承担起青年学子国之栋梁的重任。③鼓励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高校扩招,企事业单位容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农业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局限性也促使计划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必须主动创新。高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自立自强和创造业绩的本领,具备团队合作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了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及社会需求,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云超.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任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3]秦建丽.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李富明.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探讨[J].教育评论,2008,(2).
[5]耿广汉.浅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
近年来,赫章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产业主导、滚动发展”的思路,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主攻方向,推动扶贫工作由救济“输血型”向创业“造血型”转变,由项目支持向产业化扶持、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行政部门单位扶贫向社会化大扶贫转变,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全面小康转变“四个转变”。
精准识别解决“帮扶谁”
2015年以来,赫章县委、县政府围绕提出的“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采取多种扶贫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子,推动扶贫攻坚决战决胜。
为彻底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赫章县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由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摸底调查。实施县、乡、村“三级综合评定”贫困户工作,采取“四看法”“对比法”“优先法”“倒排法”“核算法”“评议法”和“统筹法”等识别方法,建立了“四二四”综合识别模式,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真正把最困难、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识别出来。
通过对贫困人口信息进行更新、补充,为贫困农户建立“一户一档”,构建了一个信息完善、动态监控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了“帮扶谁”的首要问题。
龙头引领脱贫致富出新路
2016年,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村民陈淑琴种的西红柿又赚了一笔,“去年试返包倒租的4个大棚效益确实不错,1个大棚一年净赚四五万,比外出打工赚的钱多,还可以照看老人孩子”。尝到了甜头的陈淑琴,今年又联合村里的两人合租了39个大棚轮番种植蔬菜。“这些原本丢荒的土地,现在既有流转费,我们又能在这里务工,还能学到技术。最关键的是不用外出奔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像陈淑琴@样的人在中寨村还有很多。2015年,赫章县引进山东益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平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公司根据当地特点,采取“返租倒包”经营模式,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照“五五分成”模式进行分成。另外,针对由扶贫或其他项目资金补助建设的大棚,贫困户以零租金返包大棚,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效益由农户、公司、村支部分别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分成,村支部的分成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滚动发展。贫困群众每人每年承包1个大棚可增收3万元。“返租倒包”搅活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园区引领产业精准促农持续增收”的产业扶贫新路。去年,平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0元,比全县高230元,减少贫困人口230户1100人。
由此延伸,赫章县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扶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龙头企业引领,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鼓励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等山地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按照“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让有资源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利用资金、土地等资源折价参与企业入股分红;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三变”等模式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采取五保供养、低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政策性兜底扶贫,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五个“坚持”实现扶贫全覆盖
为有效解决地方发展和本地就业问题,赫章县在采取“走出去”的同时,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拓宽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建成妈姑、珠市和野马川三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80家,解决了15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打造了“六大农业板块经济”。赫章获得“中国核桃之乡”荣誉,“赫章核桃”、“赫章半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可乐猪”获得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前提。近年来,赫章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好山、水、空气、土壤四篇文章,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核桃、精品水果等经济林,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落实好“六个一律”环保“利剑”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切实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涌现出了以原海雀村优秀党支部书记文朝荣为代表的领头造林先进典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4%,呈现出了以海雀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典型。
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立足赫章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和资源优势,坚持走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品种、品牌、品质“三品”工程。采取“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到2015年种植核桃200万亩,年存出栏羊100万只,按照规划,到2020年种植和保护野生中药材100万亩的“211”山地特色农业工程。在种植带动下,涌现出像赫之林、利民食品、紫晶公司、黔草堂、百灵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核桃、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下游产业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整县推进与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的山地特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坚持“烹饪”好旅游扶贫这道大餐,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赫章旅游资源富集,夜郎文化、韭菜花海和“贵州屋脊”等特色旅游资源声名在外,为了做大做强旅游这个“大蛋糕”,赫章县立足本地实际,加快推进大韭菜坪、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小韭菜坪、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海雀生态博物馆和六曲河温泉小镇等旅游景区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格局,不断集聚人气商气,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大韭菜坪景区、水塘森林公园等景区基本建成,辐射带动就业3000余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有农家乐46家,乡村旅馆25家。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赫章县共接待游客1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05亿元。旅游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赫章的扶贫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为此,我计机092团支部响应学校以及学院的号召,开展第七期“活动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为提高我支部成员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引导支部成员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竞争力,我支部开展题为“关注专业动向,明确人生目标”团日活动,本活动旨在体现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关注专业动态,同时展示我支部独特的精神风貌,增强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从而得到更深入的了解,体现我们对未来的期望;进一步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解放思想,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魄力,共建美好将来!
三.活动时间
xx年4月份中下旬
四.活动形式
part.1 【it实践技能show】 a、支部编程实战
结合我支部成员现阶段的java学习进度,由老师出题,我班同学分组完成各自选题;
b、公益海报设计
面向计机072团支部全体成员,结合四月份“it文化节”的热潮,鼓动大家学习专业的技能,而为了提高大家的热情和竞争性,特举行一次围绕当今时事主题的海报设计的竞赛活动。在本次设计中,也结合当今时事热点为中心,如:西南旱灾、广州亚运、上海世博会等时事特点,帮助大家关注时事动态,节约用水等,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大家的节约用水意识,关心国家发展动态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业技能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大家的专业能力。
part.2 【明确目标,成就未来】 a、大学生职业观的调研活动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如何的呢?就业与创业?大学生对行业的选择方向又是如何以及面对西部的机遇,大学生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设计出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调研,希望能从数据中找出答案。同时,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提高我支部成员的调研能力并能够在数据中得到对于未来就业的启示。
b、职业生涯规划
让支部全体成员为其自身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c、简历制作大赛
简历是步向企业的敲门砖,简历的制作对于求职面试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通过对简历制作的介绍,让支部成员为自身制作一份简历;
part.3 【班级凝聚力建设之师生交流会】
在班主任、助班的带领下,以轻松的方式与我们分享求职经验,让我们明确就业形势,并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内部交流
五.活动地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米饭金香酒家
六.参加人员
计机092团支部全体成员
七.活动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
为了能够本次团日活动顺利开展,我们按照《计机072职能小组分组情况》对各项任务进行分工;
前期讨论会议:4月3日,我们将召集策划组针对本次团日活动进行详细的讨论,由策划组成员对方案进行可行性、意义性进行分析,最终以表决的方式确定活动方式,并对各项活动的细节进行商讨,分工。
团日活动动员会议:4月8日,将本次团日活动的活动方式与支部全体成员商讨,并对各项环节进行分工。
part.1 【it实践技能show】 a、支部编程实战
主要内容:响应学院近期开展的it文化节并结合我班现阶段学习java进度,我班开展内部编程比赛。由java老师郑建华老师为我们出题,然后分组完成各组题目。
前期准备工作:1.由策划组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讲明此次活动的意旨,由老师结合上课进度为我们设置5-8道题目;
2.策划组对人员进行调配、分组。保证每一组都有编程能力较强的同学。
3.组织执行组确保大家编程顺利进行,并促进大家的讨论。
活动意义:本项活动意在加强大家的实操能力,毕竟编程时一门需要经常实践的课程,题目不在乎难度多大,重要是大家能够通过彼此协助,从而提高对编程的兴趣以及在这方面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b、公益海报设计
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就更为激烈。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
活动内容:经过问卷调查和专业访谈两个环节,了解到了当今时势,专业走向,民生动态,我们就这些问题组织班集体积极参与运用我们专业的优势,结合当今时事热点,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关注专业动向,探讨人生方向,明确人生目标。
具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见附件1)
part.2 【明确目标,成就未来】 a、大学生职业观的调研活动
活动内容: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整理好数据做好调研报告的撰写。
前期准备活动:1、由本支部有过调研经验的同学探讨、设计出问卷;
2、支部其他成员分组进行问卷的派发收集;
3、撰写调研报告
b、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内容:1.相信一份好的职业规划书能够让大家明确以后的道路吧。为此,我支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希能通过此次活动帮助支部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唤起大家的就业自助意识;
前期准备工作:1.策划组先与就业指导中心预约做职业测试的时间,并提前通知支部成员;
2.由之前做过职业分析的同学为支部成员讲解如何为自己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c、简历制作大赛
主要内容:拥有一份好的技能,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简历将会为大家完全呈现,所以如何制作一份好的简历对大家至关重要。在职业设计中,你为准备简历所付出努力程度将会对你发起的这场运动所能取得的最终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支部将收集齐制作简历的各种方法、技巧,教与支部成员,让每一位支部成员学着写简历,最后在做评选。
准备工作:1、材料组收集简历制作的种种要求、方法以及技巧。并在会上与支部成员共同分享;
2、策划组成员做好评分细则的商讨与确定
具体评分细则(见附件一)
part.3 【班级凝聚力建设之师生交流会】
主要内容:通过与班主任以及助班的沟通交流,让大家明确目前就业形势,给大家提个醒,让大家及时为自己做好对未来的规划。并在活动中,对本期团日活动进行总结,大家各抒己见。
前期准备:1.策划组对当天的活动进行设置,主要针对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
2.做好班主任与助班的预约工作;
八、活动预期效果
举办此次主题团日活动希望能让我支部各成员对自身的了解更进一步,及时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进行规划,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让我支部成员能够在毕业后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