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骨干教师的作用

时间:2023-07-28 17:02:06

导语:在骨干教师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骨干教师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四步故事教学 英语语感 小学生

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语感教学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在不停地听听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感,但是,单纯的听只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感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不仅要让其多听,而且还要多练和多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英语语感,才不会对英语这门学科失去兴趣。[1] 故事教学正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

一、四步故事教学

四步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倾听故事、演说故事、朗诵故事以及编创故事等四个步骤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1.倾听故事

倾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地获得口语语感,倾听故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模仿故事中流利和准确的英语发音,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故事可以是原本就有的童话故事或者是教师通过教学目的和重点自己编造的小故事。故事中精湛而地道的英语口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甚至在讲课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形象的肢体动作,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玩偶、物体来帮助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印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演说故事

演说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故事,然后再把故事带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倘若故事情节生动逼真,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来进行演说和表演,在语言的描述中,配上形象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有效地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演说故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愉快的演说合作中能够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朗诵故事

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故事,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发音和语调,多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朗诵的基础是要富有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使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生动有趣的听觉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记忆,情感的基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意义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诵、同桌互相配合朗诵、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故事朗诵,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押韵的故事给学生进行朗诵,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朗诵的技巧,加强学生的语感。

4.编创故事

编创故事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来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给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帮助学生对句型的使用以及对知识的巩固、整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采用四部故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英语当中的句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不可能每一句都能理解,学生会自己结合上下文推断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在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法,在尝试中渐渐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并且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二、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

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地域风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四步故事教学法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效果。

2.四步故事教学的作用

小学生对于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通过实施故事教学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还能有效地启动其语言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用故事当中的语言。教师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故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四步故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故事材料的问题

对于故事教学,教师应该对故事的甄选具有一定的判断力,选择的故事内容要以小学生能够理解为前提,这样的施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故事当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都是选择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故事中的宝贵信息,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间接地培养学生对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口语的交际能力。适当的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适当的、较深的、超过了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故事,对小学生的学习会起制约的作用,当小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想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课外读物的问题

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故事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只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部分,想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语感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去阅读和理解,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语感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上,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和语言,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教师采用故事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的语感。[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提前安排和策划授课的内容,根据授课的重点内容,来设计故事的情节,灵活地创设有意义和有乐趣的英语口语环境,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教学的场景中来。事实证明,四步故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口语使用的频繁性。因此,四步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语感教学中可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67)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骨干教师 课题研究 个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模式等受到质疑与挑战,广大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各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骨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在骨干教师评选条件中,很多地区对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如骨干教师应参加课题研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撰写论文、经验或科研报告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加入到研究者的行列,成为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开拓者与主力军。基于此,本研究专门聚焦与探讨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如何做研究的问题,以期发现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若干现象与规律,为其他骨干教师及普通教师课题研究提供范例与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研究认识。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骨干教师”指资格认定与奖励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即由北京市(S区)教委根据一定的评选与认证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最终认定并颁发证书的北京市(S区)骨干教师。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3位中小学北京市(S区)骨干教师。王老师,女,任教中学政治,市级骨干教师;张老师,女,任教小学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孙老师,男,任教小学信息技术,区级骨干教师。以上3位教师均承担过市区级课题,且均有多篇和获奖,教学成绩突出,并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成才。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对个案进行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中小学骨干教师如何做研究进行如下分析与讨论。

(一)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缘起

1.对于学科教学本质和思想的思考

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娴熟,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兼备。与一般的教师相比,他们往往更善于思考,且所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更为深入,如探究学科教学现象与表象背后蕴含的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如本学科、学科教学的本质、内涵、思想等。

孙老师在介绍自己主持的北京市一个课题的选题缘起时说道:“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一定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去处理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获得一些信息,学会处理信息,那么,这就要引向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技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者之间哪个更重要,用哪些信息或者说素材来承载技术,这就涉及技术所要处理的信息或素材的选择问题。这是我当时申报课题时的一些思考。”

从上述谈话中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课题研究主要源于对于本学科教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即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由孙老师的案例可以发现,学科教学最为根本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本质、思想等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萦绕于骨干教师头脑中的核心问题,引起骨干教师长时间反复地思考、推敲与琢磨,成为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初衷。

2.对于学科教学问题的关注

课题研究通常始于问题。对学科教学具体问题予以关注和探讨,是骨干教师课题研究与一般教师的相同之处。但由于骨干教师实践性知识更为丰富,聚焦的问题更可能是那些学科教学中比较重要、更能反映教学研究前沿与方向的问题。

张老师近几年研究的主要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她谈到:“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学会写作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是流水账,缺少修饰,没有章法。因而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和途径。后来我发现语文教材或阅读文本中的有些文章文辞优美、结构精巧,很适合学生学习模仿。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写作。”

3.对于学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20世纪末,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兴起,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必然是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的主要力量,在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很多骨干教师将其科学化、规范化,立项为科研课题研究。王老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谈及课题研究的缘起时,王老师这样说道:“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政治学科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年,我一直探索在课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在一次政治课中,我尝试让学生就一个时事问题进行辩论,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辨别、思考、判断的能力。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在政治课堂中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方式。”

(二)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模式与特点

1.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模式

通过对3位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经历进行考察后发现,他们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一个“专题教研―立项课题―研究示范―总结推广”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与整理,笔者将其总结归纳为一个基本的过程模式,详见图1。

以上是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过程模式。与普通教师做课题研究不同的是,骨干教师在课题正式立项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带领其他教师专题教研的过程,同时鉴于其突出的业务能力、研究能力、人格魅力等,更多的教师愿意追随其参与课题,此外骨干教师更有能力去指导其他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公开课等。

2.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

(1)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从3位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发现,中小学校学科教研主要由教研组承担,而骨干教师多为教研组组长或负责人,他们通常会组织与带领本组教师在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内开展有关某一专题的教研活动,研讨、上研究课等。专题一般来源于对学科教学问题的思考。待研究一段时间,问题渐趋明朗后,有些骨干教师便牵头将教研专题内容加以提炼,申报课题。立项后,正式开始课题研究。课题组查阅文献、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等,在此过程中,骨干教师往往会率先上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等,并请市、区里的学科教研员进行评价和指导;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范例后,课题组其他教师也开始上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等。由上述过程可见,中小学骨干教师所做的研究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这一特点,使得他们的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科研与教研是相互结合的。

(2)骨干教师课题研究中角色发生转变。根据访谈资料,笔者分析与总结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所担任的角色,详见图1中所示。

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身份,就是课题的研究者与组织者。但在各个阶段,其角色又有所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专题教研)阶段,骨干教师是研究最重要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发起者”号召其他教师参与自己的研究;在申报课题阶段,骨干教师是主要的研究者,负责确定研究题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等;在研究示范阶段,骨干教师主要是一个“探索者”与“示范者”的角色;而到了课题研究的后期,骨干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重要转变,即成了“指导者”。这一阶段,骨干教师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形成的范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研究、实践,包括常规课、研究课、公开课、各种比赛等。

(三)助推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

通过对3位骨干教师做课题的经历进行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他们所共有的另一个特点,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有一些关键事件与人物对他们投身的研究起了助推作用。

1.关键事件

骨干教师带领教师做课题研究,尤其是这种“本土化的”、草根式的、源自教学实践真实需求的研究(这有别于从高等学校重大课题中承接下来的子课题研究),经历了一步步摸索、不断思考、发现、探索、澄清、确认的艰辛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事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关键事件给骨干教师做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展示与探讨的平台,一份自信与动力,一种政策上的支持、专业上的帮助。

2.重要人物

通过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很多人对骨干教师做课题研究起到了启发、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大学专家教授、市区科研人员、市区教研员等,他们的一些观点让骨干教师很多时候的举棋不定变得有了着落,很多的困惑变得豁然开朗,如王老师说道:“有时候觉得在某些方面比较困惑时,专家的一些话让自己一下子就明确了,他们的指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学校领导的支持、课题组教师研究团队的合作等,也都对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中小学骨干教师做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骨干教师身处教学一线,对教学问题最清楚。同时,骨干教师因其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等特点,加之政府所赋予的一种特殊荣誉身份,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因而骨干教师带头做课题研究其意义更为重要,能够起到一种示范、引领、号召的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

第3篇

在农村骨干教师管理和思想上存在着问题:

1.缺乏规范管理,发展缓慢

农村骨干教师由于其能力及作用特殊,一般在学校中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而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如果继续使用普通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去要求他们,又过于简单化,缺少约束力。如果另外制定一套方案,提高标准和要求,又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抵触情绪。况且,学校本来就只有几个骨干教师,如此“小题大做”似乎也没有必要。所以,学校管理的漏洞和软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骨干教师管理的实际效果,致使骨干教师缺少压力,失去动力,进而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2.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

农村骨干教师随着能力的被肯定和地位的被确定,会逐渐对工作条件、教学环境产生想法或意见。这些想法或意见如果得不到尊重和解决,则容易滋长抱怨、失望情绪,严重的就会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和质量。另外,有一部分教师获得骨干教师称号后开始“得陇望蜀”,希望借助“骨干教师”这一重要筹码来调离农村学校,去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造成了农村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

面对以上状况,笔者认为农村初中的管理者们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和借鉴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学校骨干教师管理之中,才能够真正稳定骨干教师队伍,激发骨干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发现“柔性管理”就是一种科学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定位

所谓柔性管理,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郑其绪教授曾这样概括其特点:“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

具体对学校而言,所谓柔性管理,就是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制度建设上,要减少量化管理的刚性,减少约束机制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在管理制度中突出“柔性”,建立起科学的、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二、柔性管理理念的运用与实践

(一)坚持人文关怀,激发内在驱动力

骨干教师的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但就管理的实效性和受管者的发展性而言,制度应该减少刚性,增加柔性,尤其是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溶入人文化,体现人性化。例如,在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制定时,应该通过听取骨干教师意见、征求骨干教师建议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共同商讨、确定制度的管理项目和操作细则,以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在制度执行时,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做出灵活、可变通的处理,以使骨干教师理解和信服。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骨干教师群体中,主动与之谈心、交流和沟通,以帮助解决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而不是在问题产生后果后再用制度来进行惩处。

此外,学校在骨干教师管理中要努力减少命令式的指挥和决定式的评价,应该溶入民主,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在提出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骨干教师的关切,避免损害利益,影响积极性。

(二)创设发展平台,确保目标持久性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需求。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后,基础的价值需求已经实现,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刺激,往往就会“不思进取”。所以,在骨干教师管理中,学校要经常性的制造“压力”,鞭策骨干教师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需求。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对外交流展示、学习观摩等活动中优先考虑骨干教师,为他们扩大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提供机会,为他们最终成为名教师积累资本。另一方面,学校在校级的研讨活动、评优活动中要让骨干教师承担点评或评委工作;在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要让骨干教师承担负责或主持工作;在新教师入门、青年教师培养中要让骨干教师承担导师或帮扶工作,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构建文化品牌,提高激励有效性

骨干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与态度应该体现出学校文化的精髓和追求。所以,学校要在文化建设中吸收骨干教师的思想与智慧,要让他们成为学校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例如,在我校文化中有“严谨”一条,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追求精致化的管理,注重管理的细节和实效。为此,学校让骨干教师担任年级组、教研组的管理工作,并使之与整个年级组、学科组的发展相捆绑,然后再通过理念的灌输和精致化的管理措施,使年级组、学科组展现出与骨干教师个人目标、追求相一致,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统一的勃勃生机。

此外,学校在骨干教师的荣誉激励上也要多做文章。可以通过创新荣誉形式、丰富荣誉内涵等方法来体现学校文化的特性,提升骨干教师实现价值目标的信心与自觉性。例如,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举办最佳科研型教师、学科首席教师评审活动以及选聘优秀骨干教师担任中层领导职务等,都是体现骨干教师地位与价值,激励骨干教师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4篇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

第5篇

诸多研究都认为现实中的骨干教师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因年龄、性格、兴趣和能力差异,骨干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方式和工作态度。但是,骨干教师具有共同的、可供他人学习借鉴的典型特征。有研究表明,骨干教师是一个“类”概念,就个体而言,骨干教师常常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课题组依据对《中小学名师成长过程的特征分析》和《教学心理学纲要》等多种文献资料的把握,结合行动研究成果,归纳出骨干教师的基本特征,供同行们参考。

一、崇高的道德品质

骨干教师是具有崇高师德和优良品质的人,其人格魅力与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和社会道德的进步。课题组从对我国中学骨干教师的多项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骨干教师一般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是一定区域内最宝贵、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如“国宝教师”霍懋征从教60余载,对学生倾注着全部的爱,她把尊重、热爱、关怀、信任和严格要求有机结合,深受学生爱戴和青年教师的敬重,享誉全国。

二、优良的知识结构

根据现代知识观重新审视骨干教师,课题组发现他们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他们在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和个人生活知识等方面都比一般教师丰富,解决特定领域问题更有效。在陈述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的知识是以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一般教师的知识组织得更完整,因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这就导致二者教学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程序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达到自动化水平,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控制,而这正是一般教师所缺乏的;在策略性知识方面,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策略性知识,而一般教师缺乏或不会使用这类知识。例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况下,相对于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意外,骨干教师都能灵活地化解,而且还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运用到教学中。而一般的教师则缺少这样的应变能力,对于这样超出自己预料之外的意外,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反应缓慢。有的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正常秩序,会对这些意外忽视,甚至于强行中止,让课堂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领导重视、家长信任和众多学生爱戴,骨干教师相对处于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因此,他们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具有课堂全局观、效率观和效益观,更容易实现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生命课堂”乃至“魅力课堂”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骨干教师思想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其稳定性与清晰性都优于一般教师,有着较强的“问题解决”意识、灵活的思维策略和分析问题特征进行联想匹配的能力,能迅速机敏地概括实例或提供实例,并且能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

四、完善的自我监控能力

骨干教师更善于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具体表现为对驾驭整体课堂自信,对学生的需要敏感并能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关注到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交流、信息反馈、评估学生等诸多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地反省和评价,有较强的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能够理性地关注目标达成度,并不断地、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骨干教师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并主动制定行为标准,在接触问题时目标明确,具有计划性,能够实现自我观察、自我矫正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评价并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整,易产生自我满足感、自豪感等内心体验。

五、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还影响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能力和成绩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研究证明,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由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一个必要条件。骨干教师由于实践知识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以及同行教师对其教学风格及其成绩的认可,“受欢迎教师”的角色形象已日益完善。因此,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自豪,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就显示出较强的态势。

第6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中青年骨干教师 工作绩效考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93-02

高校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与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统一,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评价和调控的目标。同时,有效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能让学院领导对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状况、工作效果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强化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以及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是为了给教师一个有意义的反馈,鼓励其成长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实施奖惩、聘任、晋升、薪酬等激励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过程中,存在重视评价的管理功能、忽视评价的发展功能、评价量化指标使用不恰当、评价者与教师缺乏沟通等问题。对各类教师的评价标准缺乏差异性也是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效的考评体系应对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教师,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方法。例如,对公共课教师的考评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专业课教师的评价应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对学科带头人的考评应主要侧重其在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开辟新研究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中的“领头羊”作用以及在学术团队建设中的组织作用。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考核,应侧重考核其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其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作出的表率作用。

一、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教师中的骨干,是一所学院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各高职院校应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中青年骨干工作绩效进行考评,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骨干”作用。同时,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学院相关领导掌握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优势、劣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管理水平,为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有能力、有竞争力的学院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统一。

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以下几个原则:其一,突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即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有助于其个人的专业发展,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其二,考核指标应设计全面,但应突出重点。重点考核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工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内容。其三,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即设计的考核指标应考虑其支配关系,构建阶梯层次结构。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

在考核指标的选择上,鉴于骨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起到的带头作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本文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锻炼四个方面作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进行考核的一级指标。在教学工作下设教学任务、教学效果2个二级指标;科研工作下设、科研项目、教研活动3个二级指标;教学改革与建设下设人才需求调研、专业整体规划、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6个二级指标;实践锻炼下设校企合作、企业实践学习2个二级指标。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作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标准(见表1)。

表1 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绩效考评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工作 A1 教学任务B1 教学效果B2

科研工作 A2 B3 科研项目B4 教研活动B5

教学改革与建设 A3 人才需求调研 B6 专业整体规划 B7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B8

课程建设B9 教学改革B10 实训基地建设 B11

实践锻炼 A4 校企合作B12 企业实践学习 B13

三、考核模型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并按照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组成梯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决策者作出判断的方法。按照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在各层要素中引入判断尺度,通过对给定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将其量化,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见表2)。

表2 比较判断矩阵

A A1 A2 ... An

A1 B11 B12 ... B1n

A2 B21 B22 ... B2n

... ... ... ...

An Bn1 Bn2 ... Bnn

若 ,表示与一样重要(即权重相等): ,表示比重要;若,表示没有重要;上述的特点:;,即为正互反阵。

为了让构建的工作绩效考核模型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本文通过邀请各学院及行业专业对选取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锻炼4个一级指标,以及教学任务、科研项目、人才需求调研、课程建设等13个二级指标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排序,并使用比较标度1~9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

表3 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绩效一级考核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第7篇

教育大计,质量为本;质量大计,教师为本。要想加强队伍建设,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师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同志曾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面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和挑战,培养和造就一支观念先进、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名优教师队伍,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给我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资源,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体局(2005)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培养目标

从2007-2012年,用5年时间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建构校级、镇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三个梯队的骨干教师队伍。使这些教师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成绩优秀、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研成果和个人成就显著,是素质教育的先锋,有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培养,有1—2名校长成为市名校长,有3--5名教师成为市名教师,5--7名教师成为市学科带头人,50--70名教师成为市骨干教师。

三、实施措施

1、建立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每年按15%到20%的比例评选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扶植,紧密结合教学时间,通过“引路子”“搭台子”“树牌子”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同时择优评选出镇级骨干教师。镇教研中心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为镇级骨干教师提供开阔视野、汲取新知、不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尽快成为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教师。

2、完善骨干教师管理、考核机制。各学校要制定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培训计划及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档案,每年将培养选拔的骨干教师报镇教研中心备案,每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考核,使骨干教师建设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强化骨干教师的竞争、激励机制。镇教研中心将定期召开骨干教师表彰大会,向骨干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评先选优、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优先待遇。使教师牢固树立起“当名师光荣”的思想意识,从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4、镇、市级骨干教师的称号采取动态认定形式,每2—3年对全体骨干教师进行一次考核,每5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优胜劣汰,凡脱离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称号自动取消。

5、把各个学校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管理、考评等工作纳入学期工作考评之中,奖优罚劣。

四、申报、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由个人递交书面申请,申报时间一般定在每年初2月份,提出申请后必须送交《标准》中规定的所有材料备查。

2、申报后由学校考察推荐给镇教研中心骨干教师评审领导小组。

3、由镇骨干教师评审领导小组组织考核、评审。内容、形式由评审领导小组根据情况确定。一般采用行为考查、理论考核、专业知识测试、课堂教学评比、基本功评比、家长学生评价等方式择优评定。并向全镇教师公布,接受教师和学生监督。

4、上一级骨干教师的候选人从下一级骨干教师中产生。

5、向市教体局推荐优秀者参加市级骨干教师评选。

五、镇骨干教师评审领导小组名单: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随着新教改的提出,生命课堂的发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倡导,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在高科技领域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也给小学语文老师无论是专业上还是技术上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师资力量面对教改的大势和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培养小学骨干教师是应对新变化的明智之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强后盾。优秀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老师,所以,培养骨干教师是当下适应新教改的大势所趋。培养学习型、主动性、大胆创新、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强的老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

一、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综合性知识构成、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且能在本校语文学科内有指导、带头作用的骨干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对小学语文老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培养。

(一) 具有自我提升的自觉性

是求知的欲望,换句话说,是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自觉。哲学上说:内因是改变事物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只有自己想没有做不到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首先应该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自主去完善和提高的语文老师。注重新课程理念的灌输,骨干教师要明确掌握新理念的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渗透进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内心应该具备对学生爱和对岗位的热爱,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只有认可在教师的岗位上可以实现自我,才可能在工作中以最佳的状态工作,自觉的创新。

(二)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性

学无止境是一种精神,也是好奇生活的心态。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老师要有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问题和课程重点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设计成课题,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坚持深化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师在积极的授课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等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三)具有坚持实的探索性

随着新课改的大流袭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小学语文也越来越重视综合性学习,学科之间的渗透学习、学科内的资源整合,临近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语文的发散性决定了老师宽广的知识面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主动积极的学习性,以及不断探索的习惯。教师要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自如的驾驭课堂,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断的探索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骨干老师的要求。

(四)具有无私奉献的共享性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履行自己的责任,完成教育任务的实际本领,是教师渊博的知识,执着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随着对小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来说,语文老师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各个方便给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来说,首先应该爱岗敬业,有投身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在课堂里充分地将自己展示给学生,启发调动学生学好小学语文,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和学生们共同的学习中分享学习知识的喜悦。

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模式

(一)结合实际,因人而异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充分注重整体统一提高的基础上,对教师个性的启发和培养更为重要,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对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养,使其能够综合全面的成长为小学语文师资队伍里的骨干,并带领小学语文教师团队共同成长,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生命力注入有生命力的血液。

教师的培养不能采用统一的做法,比如我基地的楼坚老师,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老师,刚进基地就是一个青年教师,我看到他有强烈专业发展的需求,就创造很多机会给他,让他参与我的课题,进行各种级别的公开教学,设置担任我的兼职教研员乃至基地秘书,现在,楼老师已经成为我浦东新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班学员,优秀兼职教研员。这些成果,都是他在岗位中锻炼出来的,都是我们相互切磋和学习的结果。

(二)理论学习,提高素养

第9篇

有项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从走上工作岗位,到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大约需要16-25年的时间和积累。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跨过“停止和退缩阶段”,顺利进入持续发展阶段,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瓶颈,表现在:

(一)在职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差。

在职培训属于教师继续教育,即职后(在职)教育,是广大教师,包括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系统地、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与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职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进修,建立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有保障。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旨在全面提高骨干教师素质中的理论含量,培养和增强教师个体的理论素养,提高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使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有理论自觉地实践者和有实践自觉的理论者。

(二)骨干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下滑。

骨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精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面对家长望子成龙和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现状,盛名之下的骨干教师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压力,长此以往心理不堪重负。夹缝中求发展的巨大压力让部分骨干教师产生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等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成就感和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骨干教师作为一个在社会中需要生存的人,和所有人一样,他们需要衣食住行,需要起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他们也会生老病死。把教师当成无欲无错的圣人、铁打之躯,对其求全责备,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只能成为必然。

二、当前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文献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骨干教师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索骨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确保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教师的反思就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重新审视。没有反思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只有学会反思、善于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控制和调节妨碍教学生活的错误信念和假设,不断矫正错误,逐渐形成正确的、合理的、客观的教学信念。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大多来自教师同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知识增长是借助于实践与反思而实现的。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拓宽教师专业视野,激发教师不断超越的原动力,是实现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乃至专业提高的必由之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也充分证明,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是教师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

(二)减负、解压,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教师的身心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会问题早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基于此,我们应该从三个纬度来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教育机制;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教育和学习的心理教员,定期专门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矫正,保障每个教师的心理健康;尽量化解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改变教师管理中依靠行政手段对教师关、卡、压,以引导、鼓励为主,协助教师进行合理、正向的思维,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2.社会和舆论应该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心情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尽量避免用红烛、春蚕、园丁、人梯,这些对教师褒奖的词汇,过多地引导和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教师是人不是神,他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常人的七情六欲,社会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把老师打造成完人,教师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3.教师的身心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教师个体也要增强心理防卫能力和自身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身心透支,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积极参加群体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和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冲突与矛盾,减少消极情绪;要正确看待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竞争,勇敢面对竞争,积极适应竞争,学会释放竞争所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