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7:52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叙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人格魅力;关爱学生;以严治学
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语文教师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教学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低效课、无效课还比比皆是。而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人格魅力是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几年教龄的教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课,喜欢他教的这一科,相应地,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则不然。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相当重要的。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语文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科目教师,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文化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圣贤书、名人言,似乎语文教师都得知晓。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首先变成一位文化人。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的文化人。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听历史,而这也是语文教师最能表现自我、发挥魅力的关键时刻。例如讲到《三国演义――杨修之死》这篇课文,里面提到了曹操,但只讲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因此,学生对曹操的形象大加批判、贬斥。可是,当教师拓展了《三国志》中的曹操的高大形象,讲到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中所体现的豪气干云、才情无比后,学生们对曹操的认识大为改观,瞬间就把曹操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教师讲故事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博学多识崇拜敬佩,此刻教师就是他们眼中的文化人。
2.教师应该是一位高修养的君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更多的应当是指培养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性格品质等,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所在。《论语》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操,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典范。当然,对于一些内在的修养,必须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外显的一些品质,如言语文明、勤劳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品质,都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养成。
二、关爱学生是核心条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教何种科目,关心爱护学生是最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关爱学生的方式有多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如此“托物寓意”式的说教方式则最适合语文教师了。语文教师是天生的说教家,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是最能使人刻骨铭心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有的学生似乎永远品质恶劣。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保持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要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对他们采取各种惩罚手段或者讽刺、挖苦他们。
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首先要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差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脾气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习惯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成绩好而骄傲的学生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都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其次要学会宽容,教师必须常含包容之心去对待学生,要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学生。
三、坚持以严治学是基本条件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教师在课堂上正担任着统帅的角色,一堂课能不能完满,主要在于一个教师的领导能力。而每个班级总会有个别捣蛋的孩子喜欢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针对此种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当机立断,该“制裁就制裁”。课堂属于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为隐忍某个学生的放肆而耽误所有孩子的学习。教师应该正确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坚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在教学中要严厉,在课外亦是如此。例如中考前夕,有个别孩子在压力下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如上网、抽烟、打电玩、逃课等各种逃避、减压的不良行为频频出现,对考前冲刺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了不良影响。中考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是坚决不能容许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存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帮助产生不良影响的学生解决困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那些不良学生进行管控,通过学校、班级、家庭三方合力,规劝甚至惩罚学生。必要时,可以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回家休息调整状态。
四、加强阅读和反思是重要条件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担任着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文化人,不仅要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更肩负着发扬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途径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其往往会在阅读中开展识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小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少,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重视识字教学。
一、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
依据汉字字形的结构,可以将汉字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独体字;第二类,合体字。所谓独体字,是指由笔画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我们常见的人、大等。在汉字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独体字简单、便于小学生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看图识字法来教低年级学生认识独体字。当低年级学生掌握了独体字之后,教师可以开始教授学生合体字。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记忆起来、书写起来都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声、会意的方法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汉字。
二、完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将识字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讲解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生字,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生字,并且为生字组词、造句,在此之后教师就会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生字、生字的笔画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生字比较枯燥无味,有时候他们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完善识字教学法,如:卡片教学法、找朋友教学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真正达到增加学生识字量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认识字,那么后续的阅读、写作都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识字教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此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他们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培训需求 调查 建议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成败。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培训能否应对正确的目标,影响到能否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案,最终对培训的有效性高低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采用自编的教师培训调查问卷,对永城市1010名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访谈了其中的62名参训教师,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通过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及其差异,为制定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调查于2012年4月~7月进行,主要调查对象为永城市29个乡镇及市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在查阅大量教师培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一些校长、骨干教师的访谈,编写了《永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围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设计,调查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所教学段、职称、教龄、年龄、任教学科、所带年级等;二是培训需求情况,主要包括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期待、形式,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内容需求、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等;三是以开放题的形式了解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市29个乡镇和市属学校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群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其中男教师500人,占49.5%,女教师 510人,占50.5%;中学教师427人,占42.3%,小学教师 584人,占57.7%),有效回收率为99.70%,问卷数据经过筛选、整理,输入计算机,主要运用EXCEL2007、SPSS13.0等相关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因
调查显示(见表1),有39.94%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24.4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建立关系,学习先进经验;21.0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为了走出去开阔视野;服从上级安排的教师占8.18%;评先晋职需要仅占到6.00%,关注度较低。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渴望学习,提升素质。他们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可见,内部动机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少部分被调查者参加培训是属于外部驱动,缺乏持久的积极性,不利于自身的专业进步。
2.培训内容需求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认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23.11%)、现代教育技术(19.7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16.90%)、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15.71%)、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11.53%)、职业道德与素养(9.23%)、教育政策与法规(3.45%)、其他(0.37%)。由此可见,老师们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第三是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也有一定的需求。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实用取向,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3.培训方式需求
对于培训方式,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种培训方式对您是有效”时,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培训方式分别是:经验交流(23.29%)、观摩考察(18.60%)和名师带教 (16.49%),而对于自主研修、网上学习和课题研究形式选择的比例较低(见图1)。比较发现,对于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访谈发现,老师们更重视参与、互动、体验、生成的新型培训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打破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4.培训模式需求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集中培训”排在首位,占25.59%;“远程与校本相结合”和“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分别占17.11%、14.68%;“校本培训”占13.90%;“远程培训”占13.37%;“集中与校本相结合”占11.35%。结果表明: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相结合是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培训模式的扬长避短,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5.培训时间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47.95%的教师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43.84%的教师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分别占3.10%和5.11%(见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期间,不希望培训占用休息时间。与部分教师访谈发现,一方面,老师们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6.培训师资需求
对于培训师资,问卷中列举了专家教授、教育行政官员、教学名师、教研人员、进修学校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等几种主要的培训者。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培训师资是“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分别占28.40%、25.43%、16.38%,“优秀教研员”、“教材编写者”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占16.38%、7.03%和6.83%。结果表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专家教授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是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名师和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又比较了解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其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比较高,自然欢迎程度就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7.培训期待与收获
从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期待看,相比于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培训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31.00%)是教师第一位的需求;其次是获得适用的新知识(26.18%);第三是获得新的理念(23.59%),参见表2。这反映出教师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渴望。教师对培训的期望是相当现实的,华而不实的培训是教师所不愿接受的,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8.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依次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31.73%);培训目标缺乏对课程改革进行有效指导(29.05%);培训方法陈旧(20.34%);培训管理不严(12.06%);培训者水平不高(6.46%);其他(0.37%)。因此,对于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而言,要反思现存的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9.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
表3统计结果表明,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时间精力有限(32.41%);其次培训形式化、无实效(15.46%);第三是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14.07%)。此外,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不符(14.02%)、个人承担的培训费用高(11.52%)和参加培训学习没有激励机制(6.26%)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如此看来,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经费,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认可度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他们对参加教师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但调查同时也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模式、培训时间和师资,培训过程等方面的需求没有让教师完全满意,相关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偏离了教师的需求,从而使得培训效果缺乏实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力度
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可以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学校、中小学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培训后跟踪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标准,从培训方案设计、学籍管理、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关注培训后教师对培训工作改进的建议等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实现培训管理的科学化。
2.要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培训必须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内容进行设计,要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唯有如此,培训才有实效。此外,教师培训要顺应当前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班主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电子白板的建设与应用等专题。
3.要满足中小学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可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体系
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培训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培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交流研讨、阶段性总结和问题指导等;远程培训主要解决问题指导、交流展示、专业引领等;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做什么”和 “如何做”的问题。同时,可考虑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从入职,到调整,再到成熟,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不同的专业需求。同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训针对性的必然要求。注意把专家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究、参观学习、理论学习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既能更新教育观念,又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
4.要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培训师素质,整合培训师资力量,使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加强一线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教研员作为培训者的遴选,聘请理论功底扎实且熟悉教育教学实践的高校专家教授,形成开放多元的培训者专家库。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者。同时,要不断强化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岗位研修、外出学习、基层实践等方式,创造条件组织培训教师深造、学习,增强与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的横向沟通与合作,提升培训者的教学科研能力,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以适应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5.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切实解决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
一方面,对培训机构而言,要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学分积累培训制度培训方式、“自助餐”培训模式等,使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缺什么补什么,只要获取规定的学分即可。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培训意义的认识等。为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动力机制, 利用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中小学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6.要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做到专款专用
各参训教师所在单位要落实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及时报销参训教师学习费用,确保教师培训不受经费的干扰,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以适应教师培训形势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珠润 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策略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32-02
前言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成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必须活动。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从家庭环境走入校园生活的重要阶段,其将会对中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体育是中小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迎接更残酷的挑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是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途径。“7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一些‘培训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上存在滞后性,培训组织上凸现强制性,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欲从继续教育组织模式与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继续教育的教育师资机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以及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等方面探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若干问题,其中一些观点可为今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继续教育组织模式与教学模式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称、学历和教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不同教育成长阶段有着不同专业学习需求。所以,“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成长阶段加以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参与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螺旋式不断递进、不断发展的特征。”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呈现一定的多样化、多元化。但是大部分还是以院校本位式为主,而其他如校本式、协同组合式、远程式、巡回流动式和专门发展式等多种组织形式很少或几乎不采用。而院校本位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性、统一性,这种不分层次和对象的教育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更何谈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呢?
以往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采用的是课堂授课与观摩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也忽视了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这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具有创新性、发展性、个体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发展个性。”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缺乏新意
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自主性,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实际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相结合,并将最新热点的问题作为授课内容。然而,大部分培训机构只是把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为重要内容,对教师接受与理解情况以及实践运用情况“一概不管不问”,未能为体育老师实践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与此同时,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落后。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与讲解多,讨论和个人专研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评价方式多数是采用统一的理论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对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评价。“在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教师进修机构还停留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凡此种种无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以上种种同时也是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际效果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继续教育的教育机构师资的综合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或教育学院承担的,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仅以当前的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师资水平和研究能力已难以胜任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多数培训机构的教师年龄较老,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教学的内容缺乏新意,其学历主要是本科大专为主。这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不符合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加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行列中,毋庸置疑他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对实际的中小学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以高校教师为基础,辅以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教研员及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师资培训队伍,通过师资队伍的优化与整合,既可保证师资队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继续教育培训经费过高
充足的经费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保障基础。然而,由于近几年随着我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培训人员的扩招,培训经费不足成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待遇低,那些培训价格不菲的继续教育让他们望而止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低。与此同时,目前继续教育的经费大部分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支付,这有悖于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多渠道筹措经费体制。可见,经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急切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出相应的措施。
(五)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片面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继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现代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是针对全体人员的一种广泛而持续的教育形式。”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可以补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能力,解决和弥补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教学实践问题。对体育教师而言,继续教育是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未意识到继续教育的好处,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够用,不必再去深造。部分体育老师虽然参加继续教育,然其目的不是扩充其知识面,而是为了提高学历与职称等方面原因。可见,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还是未能全面深刻的认识,缺乏主动学习动机。
1.更新教学理念,确定课堂教学方向
为了给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里面提到的三个新理念,我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首先,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教学。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语文教育的规律有很多,比如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等等。再次,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对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小学语文教师理解和更新教学理念之后,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也就有了方向。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新”,在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教学。游戏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阶段运用。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游戏活动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与课文有关的童话故事、猜字谜等,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课堂上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节奏会放慢,注意力不够集中,这时可通过唱拍手歌、传生字卡等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最后,在一节课的收尾时,教师通常会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而我通常会抛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甚至会告诉他们答对这些问题有奖。这样的游戏教学,让教学变得生动,使得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既不疲劳,又乐学、愿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0-01
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基础上呢?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三种意识,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规律意识、创新意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
近些年来,教育的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的争论日趋激烈,笔者较倾向于前者,因为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个体得到幸福,小学语文教学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它的工具性,即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语文这个工具去适应和服务于社会,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意义。在校的儿童学习语文固然有为将来打基础的目的,但是儿童学习语文更重要的还有现实的人本需要,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儿童的未来,往往忽视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过早地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附加了过重的社会功能性负担,只记得学生必须为将来学本领,而忘记了人生初始阶段――儿童,除了为将来学本领以外,他们还应该有属于儿童的现在。他们的兴趣、童稚、特性与未来社会功能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对立。儿童学习语文首先是现实交际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十分关注儿童这种需要,以儿童现实的人为本。
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学习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点比较流行,在笔者看来,有了后“两主”,以学生为主体就很难真正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教材和社会本体论训练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被自然消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就变成了在社会本体论思想引导下的工具化的训练课,儿童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儿童学习语文与现实儿童的需要似乎无多大关系。儿童的主体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在没有人本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发挥的,只有牢固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才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教师在上课时,绝不能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化身,用讲授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把自己作为儿童平等的伙伴、朋友,引导和启发他们愉快地学国的语言,运用祖国的语言,在学习和运用中获得满足和幸福,这种满足和幸福都是现实的,都是以儿童现实为本的。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咀嚼知识,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把教学变成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非主体性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应该把握住 以儿童为本,牢固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本意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
小学语文教改的追风现象比较严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还没有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不管教法如何花样翻新,如果没有规律意识,教改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什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这样一些规律必须遵循:(1)情感驱动的规律;(2)情境创设的规律;(3)启发诱导的规律;(4)循序渐进的规律;(5)活动渗透的规律;(6)拓宽积累的规律;(7)养成语感的规律,等等。如果我们的教改是围绕以上所罗列的规律来进行,我们就不会盲目去追风,就不会机械地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否定另一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规律却是法,必须遵循。
如果掌握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教法改革形成多种模式,而不被一种模式禁锢起来,教法的改革只要遵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应该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语・文教法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改革,一窝蜂式的改革,一刀切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违背规律的,一说“以讲代读”就都“以讲代读”,一说“以问代讲”就都“以问代讲”,一说“以读代讲”就都“以读代讲”,结果教法改革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缺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规律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
要使我们的儿童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教型的教师,使我们的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教学参考书,依赖于优秀教案选,日久天长,慢慢形成了一种惰性,智慧才华渐渐衰退,教书匠的形象便日渐清晰起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继续教育培训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但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发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最大效益,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现象
1.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实际意义
实际上,大部分进行继续教育的教师都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历或者评职称的资格,无奈之下才接受继续教育的;更有甚者表示这种教育毫无意义,不仅打乱了原有的工作秩序,还剥夺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为了猎取更多的培训费而打出的幌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咎于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对教师进行全面、深刻的教育,没有让他们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努力纠正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误解,激发教师对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其学习激情和学习欲望。
2.培训场所设施不完善、功能滞后,降低了培训质量
培训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方面,培训所需要的设备既简陋、又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培训工具,缺乏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支撑;在软件方面,缺乏足够的后备师资力量的补充,培训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培训方式比较陈旧与落后,难以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培训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所设计的课程缺乏合理性
由于培训人员的数量有限,很多培训者不能按照自身专业进行学科培训,因此培训单位无法科学地制订出因人制宜的教学计划,只能采取“一锅煮”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从心理上给广大教师埋下了阴影。
(2)所选择的内容缺乏实用性
目前的继续培训教育基本上都是城乡教师共同参与的混合培训,不但在教学方式上实行“齐步走”,在选择的内容上也很难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不同职称将所有教师按层次划分,这样就形成了培训内容缺乏具体实用性的局面。因为对于地处偏远的乡村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专业基础较差,所接触的事情也相对狭窄,对于新鲜事物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所以在他们接受继续培训之后,除了赞叹大城市硬件设施的高档之外,很难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二、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1.从根本上改变自身观念
想让教师从思想上接受继续培训教育,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树立其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由内而外的自愿接受继续教育的转变,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树立自主意识,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将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发挥到极致。
2.提高培训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培训质量
只有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培训者队伍,才能提高受训者的学习质量。对于各个培训机构来说,一定要认识到培训者队伍者的重要意义,不断开拓思路、广招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提高机构的服务质量。同时,一定要坚持人才的储备建设,遵循招好人、用好人、留好人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在培训单位中,应该建设积极的用人机制,采用竞争、淘汰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式,从侧面激励培训者努力提高自己;为培训者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培训者深入教学一线,实地掌握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计划与培训内容;培训者的组成队伍可以多元化,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
3.培训基地应该与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实际上,科研单位与高校是各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源地,与他们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获得最先进的培训理念,同时也能得到他们的实践指导,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师资库。
4.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
师资队伍的管理实际上是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实质是科学、合理地组织人力,采用有效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潜能。实践证明,只有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与递进性,才能消除人们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有利于内在潜能的顺利发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5.在培训前,对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所谓需求分析是在设计与规划培训内容前,由培训部门和相关人员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将受训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综合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鉴别,以确定具体培训的内容和方案。也就是让即将参与培训的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得到适当的培训,有效提高培训效率。这一分析过程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我们要注意在制订分析技术以及方法时,一定要遵循培训需求分析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要实事求是地通过调查来确定所要采取的培训方式。如在面对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时,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就应该有所差异,内容也应具有层次性,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实行分别开课的培训模式,以免出现课程紊乱。
6.加强课程针对性与实用性教学
(1)针对性
继续教育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具有教师资格证,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我们在实施培训时就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自身需求,设计适当的培训内容。
(2)实用性
接受继续培训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学历,他们从事不同的学科教学,专业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他们的培训目的也应有所区别,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也就是在尊重受训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师提供符合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让教师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所需的课程接受培训,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实用性。
总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调动宏观和微观因素,大力改革继续教育的内部实施因素和外部制度因素,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效天庆.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2]李海燕,郭彬.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许湘云[2]指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仅表现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使得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优势资源,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也受到了肯定。纵观近年来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1)小学语文中收纳的儿童文学体裁非常丰富,主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童话、寓言、儿童科学小品、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等。(2)从儿童文学纳入量的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文学选文总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以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第1学段选文总数为147篇,第2学段选文总数为127篇,第3学段选文总数为97篇。但儿童文学所占小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却都不低于57%,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分别从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叙述思维、提供间接经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阅读儿童文学能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
阅读是能够获得乐趣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供给儿童文学的滋养,而且供给儿童精神的滋养。儿童文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儿童世界、宝贵的童年经验是儿童所必需要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童话《笋芽儿》将儿童的个性融合在笋芽儿这一形象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笋芽儿成长的经历,笋芽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历程隐含的是儿童的成长历程,文章结尾处笋芽儿发出了“我长大啦”的呼喊,符合儿童语言活泼、生动的特征。文章选取的形象、运用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文中一系列的拟声词、叠成以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使文章充满童趣。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的阅读乐趣,引导儿童向热爱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藉由想象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未知的世界,在个体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儿童文学选文中的儿童诗、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丰富着儿童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可以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我想》),可以跟着小猪、小鹿、小兔一起去走山路(《走山路》),可以跟着风娃娃到处吹大风(《风娃娃》),可以除妖降魔(《除三害》),可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圆圆》),可以跟牵牛花说悄悄话(《小鸟和牵牛花》)……儿童文学给儿童提供了源自生活又超出生活的经验感受,从而拓展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阅读儿童文学能发展儿童的叙述思维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也是重要的,在生活中儿童几乎是用故事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儿童叙述思维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发展叙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叙事作品。儿童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叙述的方式,掌握叙述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以童话、儿童故事为主的叙事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故事主题明显、角色单一,着重于故事起因、经过、结尾的交代,较少着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多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到中高年级增加了儿童小说的体裁。叙事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倒叙、插叙、平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叙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阅读儿童文学能给儿童提供间接经验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接触一个经验世界,从他人的情感经历、思想经历、困难经历、成长经历、认知经历中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识、磨砺个人意志。在文本中,思想、情感经历往往融合在困难、成长、认知经历中。
儿童文学选文中,《用心灵去倾听》、《我的舞台》、《难忘的启蒙》、《剥豆》等作品展现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风筝》、《槐乡的孩子》、《乌塔》、《菜园里》等作品向儿童传递着富有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乡村孩童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乡村、自然的景色和风貌。《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以及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等作品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睿智的战斗谋略,但文章重在叙事,对古代人物的礼仪、服饰、风俗较少着墨。而像《寻找春天》、《一次有趣的观察》、《小蝌蚪找妈妈》、《我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体现的是儿童在认知上的经历。这些文本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或者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前者给儿童以生活的参照,后者给儿童以经验的丰富。这些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有可能作用于儿童之后的现实世界。
2008年,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发动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感情,注意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出童真、童趣;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同时也有益于教师[3]。沈红[4]也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跟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其文本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避免利用文本灌输知识,利用文本进行思想教育,让儿童文学散发儿童味、文学味,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读出文学味。由此可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要以童话课文作为载体,还应该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加强教师对童话的审美教学,改变以往的陈旧教法,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王泉根.赵静等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18
[2] 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小学语文写作兴趣写作教学,一直都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以及重点。在日常的教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小学语文写作部分意义是十分大的,小学语文的学业水平测试,也是把写作作为卷面分数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题目,而且其在小学的语文课程当中比重都比较大,其日后的实际作用范围也非常大。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当中写作方面的教学,一直都受到学校以及家庭多方面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学生写作问题现状
写作在小学语文当中所占据的位置大,重要性高,那么其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所要注意的方面也就更多。小学生当前的写作能力虽然比之前一个阶段当中的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要强,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小学生没有非常优秀的文字组织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写作过程当中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很难较快地构思出较好的文章,或者文章的结构框架不够完整,以及叙事不够生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对于小学的语文课程当中,对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很多小学生面对写作上存在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害怕逃避的心理,这种心理归根到底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够顺利地培养小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所以这样的一种范畴下,小学生在写作上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这些都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关注。
二、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写作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对于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其就能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当中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追求自身文字组织能力结构的优化。写作实际上是语文课程学习过程当中最为复杂的脑部运动,小学生很容易在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当中产生疲劳感,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写作教学方式自身的优化,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
小学教师要持续跟踪和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点,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对于写作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他们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设置一个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过程当中不断地观察自身所接触的人和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有话可说,其实根本上要培养小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小学生要善于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多动用自己的智慧和逻辑去思考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人和事,从而更深层地挖掘这些人和事的写作价值。因此,善于发现写作的价值,小学生就需要一种感受生活的内心,这种感受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学生没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或者乐于观察的兴趣,那么自然无话可写,所以写作和说话是具备充分的共通性的,这一点也是培养学生具备写作兴趣的一个关键点。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鼓励,小学教师多主动发现学生写作的亮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写作的投入和关注。
三、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
写作的过程需要学生调用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对于相关的写作素材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增加或者减少等方面加工处理,所以,小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素材就决定了其进行文字组织写作的反应速度,以及形成文字的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积累写作上的素材,从而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阅读优秀的课外书籍,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尤其是对于文学名著的学习,乃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名著都是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其行文的框架,还是其修辞的优美程度,乃至于其思想都是十分优秀的。这些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性作用,而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文学名著版本,特别是欧美西方文学名著,一些比较出众的翻译的版本众多,小学教师要善于鉴别这些版本,从而挑选出最适合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相关版本,从而更好地奠定小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当中是离不开相关的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小学生对于美的事物是如何理解的,其能否对于美丽的祖国山川以及善良美丽的人心进行感受,就决定了其在进行文字创作过程当中,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的程度,其能够发现美的能力越强,其审美的格调越高,其对于美的价值观尺度,就决定了其在写作过程当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学生要擅长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分辨什么是美的,这样才能够在审美的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想象。
想象力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具备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运用这种想象力去进行写作,因为想象力进行书面文字性的表达过程当中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在小学的语文课堂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擅长引导小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些美的人和事,并且要运用各种想象的方式,让这些客观事物带上自身的感情,只有充满感情的想象,才能够产生美的想象,对客观事物进行情感的升华。
五、结束语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关键仍然在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擅长启发,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予以扬弃,培养学生善于写作、爱好写作的良好习惯,为其进入下一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方面仍然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德军.浅谈兴趣与作文教学[J].成才之路,2009,(15).